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状腺乳头状癌细针穿刺涂片中BRAF(VE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曾铮 李瑞平 +2 位作者 赵敏 魏艳华 施中元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52-1254,1258,共4页
目的 探讨甲状腺细针穿刺涂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和多灶性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甲状腺细针穿刺涂片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或可疑甲状腺乳头状癌合计89例,记录其手术标本中的病灶数量及是否淋巴结转移,... 目的 探讨甲状腺细针穿刺涂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和多灶性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甲状腺细针穿刺涂片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或可疑甲状腺乳头状癌合计89例,记录其手术标本中的病灶数量及是否淋巴结转移,细胞涂片褪色后行BRAF(VE1)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染色结果与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多灶性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89例涂片中检出BRAF阳性51例,阴性38例。BRAF阳性组与阴性组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显著性(χ2=47.352,P〈0.05),一致性检验κ值为0.733;BRAF阳性组与阴性组间多灶性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χ2=19.177,P〈0.05),一致性检验κ值为0.445。结论 甲状腺细针穿刺涂片BRAF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多灶性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有望成为术前评估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癌 细胞学 braf(ve1) 免疫细胞化学
下载PDF
细针穿刺细胞学联合BRAF(VE1)、CyclinD1表达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戴素娟 李俊韬 +1 位作者 郭广秀 谢训禄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2年第21期118-122,共5页
目的:探析联合策略{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US-FNAB)+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V-Raf鼠类肉瘤滤过性病毒致癌基因同源体B1[BRAF(VE1)]}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赣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200例择期行... 目的:探析联合策略{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US-FNAB)+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V-Raf鼠类肉瘤滤过性病毒致癌基因同源体B1[BRAF(VE1)]}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赣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200例择期行切除手术的甲状腺结节患者,均采用超声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进行联合策略[US-FNAB+CyclinD1+BRAF(VE1)]检测。统计US-FNAB检查、ICC技术[BRAF(VE1)和CyclinD1蛋白检测]及联合策略技术阴阳性检出情况,并以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技术的诊断价值。结果: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恶性结节患者63例,良性结节患者137例。三种诊断策略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种诊断策略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策略的敏感度(85.71%)、阴性预测值(93.48%)、准确率(91.50%)明显最高。结论:联合策略[US-FNAB+CyclinD1+BRAF(VE1)]应用于甲状腺结节性质诊断中价值较高,可以提高单一诊断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准确率,降低漏诊、误诊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针穿刺细胞学 braf(ve1) 甲状腺结节 免疫细胞化学 细胞周期素D1
下载PDF
Ventana 免疫组化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V600E突变蛋白表达 被引量:4
3
作者 赵荧 王鸿雁 +2 位作者 杨喆 王凯 常红云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9年第5期292-296,共5页
目的分析免疫组化(IHC)方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BRAF V600E突变蛋白的特异性、敏感性及与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BRAF V600E突变的一致性。方法用Ventana IHC方法(VE1抗体)检测BRAF V600E突变蛋白在108例PTC组织中的表达,检... 目的分析免疫组化(IHC)方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BRAF V600E突变蛋白的特异性、敏感性及与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BRAF V600E突变的一致性。方法用Ventana IHC方法(VE1抗体)检测BRAF V600E突变蛋白在108例PTC组织中的表达,检测结果与同一组织的qPCR方法检测结果进行对比。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Ventana IHC方法检测BRAF V600E突变蛋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44%(76/78)和86.67%(26/30),与qPCR方法检测BRAF V600E突变的总体一致性为94.44%。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存在一致性,且一致性较好(Kappa值=0.859,P<0.05)。结论 Ventana IHC方法检测BRAF V600E突变蛋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与qPCR方法存在一致性,且一致性较好,在PTC组织可以作为检测BRAF V600E突变的方法之一,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braf V600E ve1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V600E基因突变及相关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18
4
作者 董丽儒 杨虎 +1 位作者 李双 宋旭东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51-255,共5页
背景与目的:BRAF V600E基因突变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靶向治疗的靶点,因此检测患者BRAF基因状态对于能否应用靶向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观察BRAF V600E基因突变及突变蛋白VE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 背景与目的:BRAF V600E基因突变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靶向治疗的靶点,因此检测患者BRAF基因状态对于能否应用靶向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观察BRAF V600E基因突变及突变蛋白VE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DNA测序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10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54例甲状腺腺瘤和5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标本中BRAF基因突变及其相关蛋白VE1的表达。结果:10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基因突变率为67.6%,VE1表达率为64.8%,与甲状腺良性病变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临床病理参数间无相关性。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和BRAF V600E蛋白表达水平增高,可以作为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有效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 V600E蛋白的表达与其基因突变的一致性高,可间接有效地反映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状态。BRAF V600E基因突变及突变蛋白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预后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f V600E基因 ve1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下载PDF
两种不同BRAF抗体检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BRAF^V600E突变蛋白的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禹乐 陈淑敏 +3 位作者 王旭洲 孟加榕 余英豪 黄仲庆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88-992,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抗体的免疫组化法检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BRAF突变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1月至2015年1月100例PTMC患者,其中接受特异性VE1抗体检测BRAF蛋白74例,F-7抗体检测BRAF蛋白99例。同时与实时...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抗体的免疫组化法检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BRAF突变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1月至2015年1月100例PTMC患者,其中接受特异性VE1抗体检测BRAF蛋白74例,F-7抗体检测BRAF蛋白99例。同时与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BRAF V600E突变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VE1抗体检测结果显示,BRAF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43.2%(32/74);qPCR法检测BRAF^V600E的突变率为52.7%(39/74)。VE1抗体免疫组化法与qPCR法检测一致者63例(85.1%),两种方法的吻合程度具有一致性(Kappa=0.705,P=0.000)。VE1抗体检测BRAF蛋白表达的灵敏度为76.9%,特异度为94.3%。F-7抗体检测结果显示,BRAF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4.8%(74/99);qPCR检测BRAF^V600E的突变率为53.5%(53/99)。F-7抗体与qPCR检测一致者66例(66.7%),两种方法的吻合程度具有一致性(Kappa=11.729,P=0.001)。F-7抗体检测BRAF蛋白表达的灵敏度为88.7%,特异度为41.3%。结论免疫组化法是筛选PTMC BRAF蛋白的一种可行方法,特异性VE1抗体比F-7抗体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 免疫组织化学 ve1抗体 F-7抗体 braf^V600E突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