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豫北一次局地雹暴天气的预警特征和触发机制 被引量:29
1
作者 苏爱芳 梁俊平 +1 位作者 崔丽曼 刘超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年第6期1-7,共7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多普勒雷达、卫星和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6月11日豫北局地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特征和触发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局地强对流天气是在东北冷涡背景下产生的,高低层中尺度影响系统(槽、切变...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多普勒雷达、卫星和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6月11日豫北局地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特征和触发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局地强对流天气是在东北冷涡背景下产生的,高低层中尺度影响系统(槽、切变线和大风速轴)交汇处右侧为强对流发生潜势区。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前,CAPE较大,0—6 km垂直风切变达到中等偏强,有利于超级单体的形成和发展。高空冷平流南侵、低层暖平流北上,有利于大气对流不稳定度进一步加大。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在东北冷涡槽底后部形成,其发展演变对局地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有参考意义。强对流回波经历了细胞状、带状发展期和块状减弱期。回波带南侧形成的超级单体造成了局地强风雹天气,冰雹发生时伴有"三体散射"现象。冷空气和地面辐合线是强对流天气的主要触发机制,其中地面辐合线还对强对流系统的组织形式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冰雹 订正探空资料 超级单体 bwer 地面辐合线 触发机制
下载PDF
一次局地雹灾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2
作者 张军 朱新民 +2 位作者 李智才 李毓富 马星芬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年第25期176-177,共2页
介绍了一次超级单体对流风暴的形成过程,利用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局地雹灾 多普勒雷达 回波特征 bwer VIL
下载PDF
一次强飑线内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单多普勒雷达分析 被引量:69
3
作者 潘玉洁 赵坤 潘益农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21-636,共16页
文中利用位于福建建阳新一代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探空、地面观测资料,对2003年4月12日07—09时发生在建阳附近的一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分析。天气分析显示,风暴发生于地面冷锋北侧、低层高湿、中等对流不稳定(1601J/kg)和... 文中利用位于福建建阳新一代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探空、地面观测资料,对2003年4月12日07—09时发生在建阳附近的一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分析。天气分析显示,风暴发生于地面冷锋北侧、低层高湿、中等对流不稳定(1601J/kg)和强风切变(0—5km,22m/s)环境,总理查逊数为16,同典型的强降水超级单体生成环境相当接近。雷达回波分析揭示,风暴发生在一强飑线系统的前沿,初期为一普通单体,随后逐渐发展成为弓状并发生分裂,分裂后风暴移动方向左侧单体逐渐减弱,而右侧的单体发展成为超级单体,持续时间约为1h。在强降水超级单体成熟期,其移动前侧的低层反射率因子出现明显的钩状回波,中层反射率则显示在宽广的反射率高值区(>60dBz)内存在有界弱回波区,强度大于40dBz。沿入流方向穿过最强回波位置的反射率因子也呈现典型的回波悬垂和有界弱回波区。相应的中低层径向速度场显示在钩状回波附近的强降水区中存在一个强烈的中气旋,其起源于中层3.5—5km,随后向上、下发展,最大旋转速度达到24m/s,持续时间达1h。由GBVTD方法分析,中气旋成熟时(08:33UTC)轴对称环流结构显示,轴对称切向风分布在中层接近兰金涡旋模型,最大轴对称切线风位于高度4—5km,离气旋中心约3km,强度约20m/s。4km高度以下为气旋式辐合,气旋中心为上升运动。至4—7km以旋转为主,在最大切向风半径以内为外流,以外为内流,相应的在最大风速半径处伴随较强的辐合和上升运动,7km以上则为辐散对应的出流。此结构同经典超级单体内的中气旋结构相当一致。此外,风暴结构同Moller(1994)提出的中纬度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特征非常相似,但演变过程却明显不同,是由普通单体形成弓状回波,弓状回波分裂后沿移动方向右侧的单体发展成为强降水超级单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超级单体 钩状回波 中气旋
下载PDF
对丽水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中尺度分析和预警启示 被引量:2
4
作者 周建平 黄克慧 +1 位作者 钟建峰 赵放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6-271,共6页
通过对强对流过程天气背景、物理量诊断分析,发现西南暖湿气流致使大气增温增湿和能量的积聚,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利用高频次、高分辨率的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进一步分析,发现雷达基本反射率图像中显现出风暴的"穹窿"和BWER等... 通过对强对流过程天气背景、物理量诊断分析,发现西南暖湿气流致使大气增温增湿和能量的积聚,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利用高频次、高分辨率的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进一步分析,发现雷达基本反射率图像中显现出风暴的"穹窿"和BWER等结构特征;对流单体质心反射率强度、高度和冰雹概率均有陡增的现象。大气中的暧平流、高低空辐散、辐合场相配合导致垂直运动强烈发展并维持,促成了强对流天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对流质心 “穹窿”和bwer
下载PDF
一次超级单体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周楠 任思衡 +4 位作者 王春明 王巍 陈锋立 卢强 胡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5949-5953,5975,共6页
利用万州和重庆两部多普勒天气雷达,对2010年5月6日凌晨重庆地区出现的强对流天气中一个造成严重灾害的风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风暴具有超级单体特征,在反射率因子上出现了三体散射、有界弱回波(BWER)、悬挂回波,相应的径向速度图... 利用万州和重庆两部多普勒天气雷达,对2010年5月6日凌晨重庆地区出现的强对流天气中一个造成严重灾害的风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风暴具有超级单体特征,在反射率因子上出现了三体散射、有界弱回波(BWER)、悬挂回波,相应的径向速度图上出现了逆风区和中层径向辐合(MARC);另外,液态垂直累积含水量(VIL)跃增,三体散射、中层径向辐合等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均可为大风冰雹临近预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单体 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三体散射 有界弱回波 逆风区 中层径向辐合 VIL
下载PDF
2004年4月29日常德超级单体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廖玉芳 俞小鼎 唐小新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79-589,共11页
利用常德和长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常规资料,对2004年4月29日发生在湖南安乡且产生了10 cm直径降雹和广泛8级大风的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详细分析。该超级单体风暴发生在西南高空急流和西南南低空急流的交汇区域,加强的热力不稳定趋势... 利用常德和长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常规资料,对2004年4月29日发生在湖南安乡且产生了10 cm直径降雹和广泛8级大风的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详细分析。该超级单体风暴发生在西南高空急流和西南南低空急流的交汇区域,加强的热力不稳定趋势和较大的垂直风切变条件非常有利于超级单体的产生。超级单体风暴呈现出典型的钩状回波,钩状回波位于该超级单体风暴移动方向的右后侧,从低层一直扩展到将近6 km高度;同时出现了指示存在大冰雹的三体散射回波。此次超级单体风暴成熟阶段中气旋的最大旋转速度为24 m.s-1,属于强中气旋,相应的垂直涡度为1.6×10-2s-1。反射率因子的垂直剖面显示该超级单体风暴具有一个宽大的有界弱回波区(穹窿),其水平尺度超过10 km,垂直扩展超过4 km。在有界弱回波区之上,是一个强度超过70dBZ的反射率因子核区,其中心高度为9 km,展现出典型的强烈超级单体雹暴结构。超级单体风暴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3次分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单体 钩状回波 有界弱回波区 风暴分裂
下载PDF
一次冰雹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张钊 张俊利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20期271-274,共4页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和雷达资料对发生在邵阳市灵官殿镇一次强冰雹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此次冰雹发生在500hPa短波槽、700 hPa西南急流、850 hPa西南涡环境中。此次冰雹反射率因子回波典型特征就是钩状回波和...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和雷达资料对发生在邵阳市灵官殿镇一次强冰雹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此次冰雹发生在500hPa短波槽、700 hPa西南急流、850 hPa西南涡环境中。此次冰雹反射率因子回波典型特征就是钩状回波和有界弱回波区;冰雹发生时,高仰角出现旁瓣回波,旁瓣回波的移动方向和强度对冰雹有指示作用;雷达径向速度图上逆风区对强冰雹预报预警具有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状回波 有界弱回波 旁瓣回波
下载PDF
一次强对流过程的环流形势和中尺度特征分析
8
作者 周林 卫晓东 吴福浪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68-71,77,共5页
本文分析了2021年5月14日上海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1)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高空前倾槽、低空暖湿急流和地面辐合线的有利形势下产生,地面变压风加强边界层抬升;(2)对流风暴呈现出钩状回波和外流边界的经典超级单体风... 本文分析了2021年5月14日上海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1)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高空前倾槽、低空暖湿急流和地面辐合线的有利形势下产生,地面变压风加强边界层抬升;(2)对流风暴呈现出钩状回波和外流边界的经典超级单体风暴特征,以及明显的龙卷涡旋特征TVS,低层反射率因子高梯度区、低层入流缺口、低层弱回波区和有界弱回波区BWER以及回波悬垂结构对应强上升气流区,从而有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槽雷暴 龙卷涡旋特征 有界弱回波区
下载PDF
Single-Doppler Radar Observations of a High Precipitation Supercell Accompanying the 12 April 2003 Severe Squall Line in Fujian Province 被引量:4
9
作者 潘玉洁 赵坤 潘益农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10年第1期50-65,共16页
In this study,single Doppler radar data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a high precipitation(HP) supercell embedded in a cold front near Jianyang,Fujian Province on 12 April 2003.The synoptic env... In this study,single Doppler radar data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a high precipitation(HP) supercell embedded in a cold front near Jianyang,Fujian Province on 12 April 2003.The synoptic environment was characterized by high humidity at low levels,moderate CAPE(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1601 J kg^(-1)),moderate wind shear(22 m s^(-1) in 0-5 km),and veering of the horizontal winds with height,similar to those HP supercells previously observed in midlatitudes.In addition,the calculated bulk Richardson number was only 16,suggesting favorabl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supercell development. The documented storm was located at the leading edge of a squall line.It was initiated from a single cell at 0732 UTC.It evolved into a bow shape gradually,and then split into two separate storms along the storm motion direction through the apex of the bow echo.The left-moving storm dissipated rapidly, but the right-moving storm strengthened and evolved into an HP supercell,lasting for more than 1 h.The radar reflectivity of the HP supercell during its mature stage showed a typical low-level hook echo at the front flank of the storm with its maximum reflectivity beyond 70 dBZ.Above the hook echo,an elevated maximum reflectivity core accompanied by a bounded weak-echo region(BWER) and a down-shear echo overhanging aloft were clearly identified.The elevated BWER,marked by 40-50-dBZ reflectivity values,was surrounded by values of 60-70 dBZ.A well-defined mesocyclone lasted about 1 h and was collocated with the low-level WER and middle-level BWER.The radar-estimated time-height profiles of mesocyclone rotational velocity and diameter indicated that this mesocyclone formed initially at middle level,then deepened and strengthened rapidly with the vertical depth deeper than 8 km and rotational velocity stronger than 24 m s^(-1) at the mature stage,and later decayed rapidly.The GBVTD(ground-based velocity track display)-derived primary circulation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tangential wind of the mesocyclone appeared at middle level (3-5 km) with a value of about 20 m s^(-1).The mean radial wind field was characterized with a low-level inflow below 4 km,and accompanied by stronger updraft near the mesocyclone center.Between 4 and 7 km.the tangential wind profile resembled a Rankine combined vortex with the radius of maximum wind (RMW) at 3 km.and there was outflow/inflow inside/outside of the RMW.Correspondingly,the vertical velocity indicated a stronger updraft at the RMW and a weak downdraft inside the RMW.Above 7 km,the outflow strengthened and extended outside the RMW. In summary,the reflectivity structures of the storm and the accompanying mesocyclone were similar to those midlatitude HP supercells proposed in Miller's paper in 1994.However,the evolution of the HP supercell,including its three stages:ordinary storm,bow echo,and storm splitting,wa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documented befo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precipitation(HP) supercell hook echo bounded weak echo region(bwer MESOCYCLON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