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脂下脚料降解菌的选育 被引量:3
1
作者 颜焱娜 杨红武 +4 位作者 刘仁萍 吴民熙 曾炽 孙天玮 吴永尧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10年第4期674-677,共4页
从油污土样等样品分离获得两种高产蛋白酶的菌株,命名为M1、DB2,其酶活力分别213.04,206.95 U/mL。利用该两株菌分别对大豆粕,芝麻粕,菜籽粕作为发酵基质进行了初步的降解蛋白能力比较研究,结果表明M1、DB2均能很好的降解三种粕中的粗... 从油污土样等样品分离获得两种高产蛋白酶的菌株,命名为M1、DB2,其酶活力分别213.04,206.95 U/mL。利用该两株菌分别对大豆粕,芝麻粕,菜籽粕作为发酵基质进行了初步的降解蛋白能力比较研究,结果表明M1、DB2均能很好的降解三种粕中的粗蛋白。M1、DB2的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30、35℃,最适生长pH分别为7、8,最佳生长时间分别为12、32 h。初步鉴定M1、DB2为芽孢杆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粕 芝麻粕 菜籽粕 蛋白酶 芽孢杆菌(bacillis sp.)M1和DB2
下载PDF
三种诱变方式对普那菊苣M_1代和SP_1代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曾珍 白史且 +1 位作者 张玉 干友民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38-1245,共8页
分别用60Co-γ射线、NaN3和航天诱变以不同剂量处理普那菊苣种子,对诱变处理后的幼苗进行了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结果表明:普那菊苣幼苗对60Co-γ射线、NaN3和航天诱变的刺激在生理生化特性上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应激效应。其中在游离脯氨酸... 分别用60Co-γ射线、NaN3和航天诱变以不同剂量处理普那菊苣种子,对诱变处理后的幼苗进行了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结果表明:普那菊苣幼苗对60Co-γ射线、NaN3和航天诱变的刺激在生理生化特性上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应激效应。其中在游离脯氨酸积累方面,辐射诱变幼苗的积累量大于航天诱变和化学诱变;而在可溶性蛋白含量上,航天诱变的效应大于化学诱变和辐射诱变;在可溶性糖含量上则是化学诱变的积累量最大,高于辐射诱变和航天诱变的刺激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诱变 化学诱变 航天诱变 M1代 SP1代 逆境胁迫 生理响应
下载PDF
革兰阴性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型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侯晓娜 杨婧 +3 位作者 傅炜昕 何丽 高洪福 王月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180-1182,共3页
目的 分析革兰阴性杆菌中超广谱 β-内酰胺酶 (ESBLs)的基因型。 方法 采用双纸片协同法筛选ES BLs菌 ,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其药敏结果 ,分别用TEM、SHV和CTX -M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大部分产ESBLs菌对头... 目的 分析革兰阴性杆菌中超广谱 β-内酰胺酶 (ESBLs)的基因型。 方法 采用双纸片协同法筛选ES BLs菌 ,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其药敏结果 ,分别用TEM、SHV和CTX -M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大部分产ESBLs菌对头孢噻肟耐药 ,而对头孢他啶敏感 ,少部分对两者都耐药 ,这些菌株前者以CTX-M引物的PCR扩增结果 ,主要为CTX -M - 3,还检出CTX -M - 12、CTX -M - 14 ;后者以SHV引物的PCR扩增结果 ,主要为SHV - 12 ,还检出SHV - 4 0、SHV - 33和SHV - 5型。TEM引物扩增结果全部为TEM - 1型广谱酶。结论 革兰阴性杆菌中ESBLs主要是CTX -M - 3型 ,6 2 9%的菌同时存在 2~ 3种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兰阴性杆菌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CTX-M-3 SHV-12 TEM-1
下载PDF
三种诱变方式对普那菊苣M_1代和SP_1代各项形态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曾珍 陈太祥 +2 位作者 白史且 张玉 干友民 《草业与畜牧》 2010年第8期1-10,21,共11页
分别用60Co-γ射线、NaN3和航天诱变以不同剂量处理普那菊苣种子,对诱变处理后的植株进行了各项形态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普那菊苣对60Co-γ射线、NaN3和航天诱变的刺激在形态特性上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应激效应;辐射诱变中高剂量处理对... 分别用60Co-γ射线、NaN3和航天诱变以不同剂量处理普那菊苣种子,对诱变处理后的植株进行了各项形态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普那菊苣对60Co-γ射线、NaN3和航天诱变的刺激在形态特性上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应激效应;辐射诱变中高剂量处理对菊苣生长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化学诱变各不同剂量处理对菊苣的影响不大;而航天诱变材料的综合表现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诱变 化学诱变 航天诱变 M1代 SP1代 灰色关联度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假单胞菌M-18qscR突变株的构建及其对抗生素合成的调控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沂 严安 +3 位作者 黄显清 张雪洪 许煜泉 胡洪波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4-259,共6页
在革兰氏阴性菌中,全局性调控因子QscR参与菌群传感调节系统,调节多种毒素因子、次生代谢产物、稳定期基因以及参与生物膜形成的基因的表达,它通过与靶基因DNA启动子的调节元件结合,调节基因转录。假单胞菌株(Pseudomonas sp.)M-18是促... 在革兰氏阴性菌中,全局性调控因子QscR参与菌群传感调节系统,调节多种毒素因子、次生代谢产物、稳定期基因以及参与生物膜形成的基因的表达,它通过与靶基因DNA启动子的调节元件结合,调节基因转录。假单胞菌株(Pseudomonas sp.)M-18是促进植物生长的根际细菌,能同时分泌藤黄绿菌素(pyoluterion,Plt)和吩嗪-1-羧酸(phenazine-1-carboxylicacid,PCA)。运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M-18株的qscR突变菌株M-18Q。比较野生株M-18和突变株M-18Q生物合成PCA和Plt的产量,在28℃恒温条件下,在PPM和KMB培养基中M-18Q菌株合成PCA的量分别约为野生型M-18菌株的4~6倍和3~5倍,分别达到480μg/mL和140μg/mL。在PPM培养基中,野生株M-18和突变株M-18Q几乎都没有Plt的合成,而在KMB培养基中,突变菌株和野生型M-18合成Plt的量基本一致。反式互补实验表明,在qscR突变株M-18Q中,PCA生物合成受到抑制而Plt的生物合成却不受影响。phzA基因是吩嗪合成基因簇中第一个基因,phzA‘-’lacZ翻译融合实验表明,qscR基因产物通过抑制PCA合成基因簇的表达,实施负调控作用。结果表明qscR基因是作为一个全局调控基因区别性地调控PCA和Plt的生物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胞菌株M-18 qscR 吩嗪-1-羧酸 藤黄绿菌素
下载PDF
温度对假单胞菌rsmA突变株M-18R合成Plt和PCA的区别性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震 何幸 +2 位作者 王素莲 张雪洪 许煜泉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8-122,共5页
次生代谢物阻遏蛋白 (Repressorofsecondarymetabolite ,Rsm)A是一种全局性调控因子 ,与mRNA的RBS结合 ,转录后水平上抑制基因翻译。运用同源重组技术 ,构建了假单胞菌 (Pseudomonassp .)M_18的rsmA突变菌株M_18R。在 37℃、2 8℃恒温... 次生代谢物阻遏蛋白 (Repressorofsecondarymetabolite ,Rsm)A是一种全局性调控因子 ,与mRNA的RBS结合 ,转录后水平上抑制基因翻译。运用同源重组技术 ,构建了假单胞菌 (Pseudomonassp .)M_18的rsmA突变菌株M_18R。在 37℃、2 8℃恒温和短期升温 (37℃、4h培养 ,转 2 8℃继续培养 )条件下 ,比较野生株M_18和突变株M_18R生物合成藤黄绿菌素 (Plt)和吩嗪_1_羧酸 (PCA)的量。在 37℃条件下 ,M_18和M_18R合成这两种抗生物质的能力几乎受到完全抑制。在 2 8℃条件下 ,M_18R合成Plt的量约为野生型M_18的 10倍 ,达到 2 70 μg mL ,但是合成PCA的量仅为野生型的 5 0 %。经短期升温培养 ,M_18的Plt合成量明显下降 ,PCA产量降低不显著 ;相反 ,M_18R合成Plt的量达到 4 0 0 μg mL ,但PCA产量的变化仍不明显。推测 ,M_18菌株细胞内存在着某种与RsmA相关联的温度敏感因子 ,在RsmA缺失条件下 ,作为专一性激活剂促进Plt的生物合成 ,但是 ,并不参与对PCA合成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胞菌M-18 RSMA 吩嗪-1-羧酸 藤黄绿菌素 温度
下载PDF
有机溶剂/缓冲液双相体系中固定化Acetobacter sp.CCTCC M209061细胞催化1-(4-甲氧基)-苯基乙醇不对称氧化反应 被引量:3
7
作者 程景 娄文勇 宗敏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529-1535,共7页
在有机溶剂/缓冲液双相体系中,利用固定化醋酸杆菌Acetobacter sp.CCTCC M209061细胞高对映体选择性地催化1-(4-甲氧基)-苯基乙醇(MOPE)的不对称氧化反应,成功地拆分外消旋MOPE得到对映体纯(S)-MOPE.与游离细胞相比,固定化细胞催化反应... 在有机溶剂/缓冲液双相体系中,利用固定化醋酸杆菌Acetobacter sp.CCTCC M209061细胞高对映体选择性地催化1-(4-甲氧基)-苯基乙醇(MOPE)的不对称氧化反应,成功地拆分外消旋MOPE得到对映体纯(S)-MOPE.与游离细胞相比,固定化细胞催化反应速度有所降低,但其稳定性(包括操作稳定性、热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明显提高.固定化细胞连续使用10批次(每批次12 h)后,仍能保留其初始催化活性的58%以上,而游离细胞仅保留约20%的相对活性.在所考察的不同有机溶剂中,正己烷不仅能较好地溶解底物,而且对细胞的生物相容性相对较好,因而提高了反应底物浓度、反应初速度、对映体回收率及残留底物e.e.值,是反应体系中最适宜的有机相.该反应的最适宜正己烷体积分数为60%,辅底物为50 mmol/L丙酮,底物浓度为40 mmol/L,缓冲液pH=6.5,反应温度为30℃;在此条件下,反应初速度为80.4μmol/min,反应12 h后,对映体回收率和残留底物e.e.值分别为51.0%和99.9%,明显好于水单相反应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Acetobacter SP CCTCC M209061细胞 1-(4一甲氧基)一苯基乙醇 4-甲氧基苯乙酮 有机溶剂 缓冲液双相体系 不对称氧化
下载PDF
六种肝抗原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董玉琳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5年第20期4740-4742,共3页
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抗体组合六项。共检测例数208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组36例(未分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组14例,原发硬化性胆管炎(PSC)组2例;非自身免疫性肝病组156例(肝功能异常,... 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抗体组合六项。共检测例数208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组36例(未分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组14例,原发硬化性胆管炎(PSC)组2例;非自身免疫性肝病组156例(肝功能异常,经排外自身免疫性肝病及病毒性肝炎患者);对照组:随机收集35名健康体检者血清作正常对照,男14例,女21例。AIH组中抗核抗体(ANA)阳性率61.11%,LKM1阳性率38.88%,LC1阳性率13.88%,SLA/LP阳性率19.44%;PBC组中ANA阳性率64.28%,AMA M2阳性率92.85%,Sp100阳性率57.14%,gp210阳性率31.25%;非自身免疫性肝病组中ANA阳性率2.56%,LC1阳性率0.64%;对照组未检出。自身免疫性肝病组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自身免疫性肝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P<0.05)。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六项及抗核抗体,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和分型及治疗和预后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病 线粒体M2型 肝肾微粒体1型 可溶性肝抗原 肝溶质抗原1型 抗Sp100抗体 抗gp210抗体 抗核抗体
下载PDF
Streptomyces sp.Tü 4128中新型抗生素bagremycins抗性基因bagJ的研究
9
作者 张玉琛 吴海珍 +3 位作者 鞠诚 祁双双 叶江 张惠展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4-192,共9页
通过框内敲除鉴定了链霉菌Streptomyces sp.Tü4128中基因bagJ的功能。HPLC结果表明,敲除基因bagJ导致抗生素生产水平大幅降低;回补菌株恢复了抗生素的生产;过表达菌株大幅提高了抗生素的产量,证明基因bagJ在新型抗生素bagremycins... 通过框内敲除鉴定了链霉菌Streptomyces sp.Tü4128中基因bagJ的功能。HPLC结果表明,敲除基因bagJ导致抗生素生产水平大幅降低;回补菌株恢复了抗生素的生产;过表达菌株大幅提高了抗生素的产量,证明基因bagJ在新型抗生素bagremycins的生物合成中必不可少。抑菌圈实验表明基因bagJ敲除菌株较野生菌株对bagremycins更加敏感;BagJ在Streptomyces lividans TK64中异源表达后使该菌株对bagremycins的耐受性增强,证明bagJ是新型抗生素bagremycins的抗性基因。扫描电镜的结果证明了BagJ异源表达后导致Streptomyces TK64的菌丝形态发生了改变。其他抗生素的敏感性实验表明,BagJ可能是一个逆向转运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gremycins STREPTOMYCES sp.Tü 4128 bagJ MFS家族 抗性基因
下载PDF
Las-like quorum-sensing system negatively regulates both pyoluteorin and phenazine-1-carboxylic acid production in Pseudomonas sp. M18 被引量:6
10
作者 CHEN Yun, WANG XiaoLei, HUANG XianQing, ZHANG XueHong & XU YuQuan Key Laboratory of Microbial Metabolism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and Biotechnology,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08年第2期174-181,共8页
A las-like quorum-sensing system in Pseudomonas sp. M18 was identified, which consisted of lasI and lasR genes encoding LuxI-LuxR type regulator. Several functions of the las system from strain M18 were investigated i... A las-like quorum-sensing system in Pseudomonas sp. M18 was identified, which consisted of lasI and lasR genes encoding LuxI-LuxR type regulator. Several functions of the las system from strain M18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The chromosomal inactivation of either lasI or lasR by recombination increased the production of both pyoluteorin (Plt) and phenazine-1-carboxylic acid (PCA) by 4-5 fold and 2-3 fold over that of the wild type strain of M18, respectively. Production of both antibiotics was restored to wild-type levels after in trans complementation with the wild-type lasI or lasR gene. Expression of the translational fusions pltA'-'lacZ and phzA'-'lacZ further confirmed the negative effect of lasI or lasR on both biosynthetic operons, and it wa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the las system was related to the ability of swarming motility and the inhibition of cell grow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 system phenazine-1-carboxylic acid PYOLUTEORIN SWARMING PSEUDOMONAS sp. M18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