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 ects of stand condition and root density on fi ne-root dynamics across root functional groups in a subtropical montane forest 被引量:1
1
作者 Lin Huang Rudong Zhao +3 位作者 Xiaoxiang Zhao Qiuxiang Tian Pengyun Yue Feng Liu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3期665-675,共11页
Fine roots play key roles in belowground C cycling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Based on their distinct functions,fi ne roots are either absorptive fi ne roots(AFRs)or transport fi ne roots(TFRs).However,the function-bas... Fine roots play key roles in belowground C cycling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Based on their distinct functions,fi ne roots are either absorptive fi ne roots(AFRs)or transport fi ne roots(TFRs).However,the function-based fi ne root dynamics of trees and their responses to forest stand properties remain unclear.Here,we studied the dynamics of AFRs and TFRs and their responses to stand conditions and root density in a subtropical montane mixed forest based on a 2-a root window experiment.Mean(±SE)annual production,mortality,and turnover rate of AFRs were 7.87±0.17 m m^(−2)a^(−1),8.13±0.20 m m^(−2)a^(−1)and 2.96±0.24 a^(−1),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7.09±0.17 m m^(−2)a^(−1),4.59±0.17 m m^(−2)a^(−1),and 2.01±0.22 a^(−1),respectively,for TFRs.The production and mortality of fi ne roots were signifi cantly higher in high root-density sites than in low-root density sites,whereas the turnover of fi ne roots was faster in the low root-density sites.Furthermore,root density had a larger positive eff ect than o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FR production but had no obvious impact on AFR production.Tree species diversity had an apparent positive eff ect on AFR production and was the crucial driver of AFR production,probably due to a complementary eff ect,but had no evident impact on TFR.Both tree density and tree species diversity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mortality of AFRs and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turnover of TFRs,suggesting that higher root density caused stronger competition for rooting space and that plants tend to reduce maintenance costs by decreasing TFR turnover.These fi ndings illustrated the importance of root functional groups in understanding root dynamics and their responses to changes i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ot functional group Root production Root mortality Root turnover Stand condition badagongshan mountain
下载PDF
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多样性及活动节律调查 被引量:2
2
作者 阮向东 陈奕欣 +4 位作者 王博宇 杨筱 廖春林 禹洋 郭程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2-351,共10页
调查自然保护地内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对了解当地野生动物种群动态和分布,并制订有效保护对策非常重要。由于地形复杂、植被浓密且缺乏系统调查,云贵高原东北边缘武陵山区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数据较为缺乏。2017年3月—2018年12月,对位于... 调查自然保护地内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对了解当地野生动物种群动态和分布,并制订有效保护对策非常重要。由于地形复杂、植被浓密且缺乏系统调查,云贵高原东北边缘武陵山区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数据较为缺乏。2017年3月—2018年12月,对位于武陵山区的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栖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现状、群落组成和行为节律进行了红外相机调查,以补充该区域鸟兽多样性本底资料。调查期内共监测了60个相机位点,累计18525个相机日,拍摄到2865张独立有效照片,包括8目25科37属,共15种兽类和35种鸟类,其中褐胁雀鹛(Schoeniparus dubius)、褐头鸫(Turdus feae)和白眉鹀(Emberiza tristrami)为保护区鸟类新记录种,相对多度指数较高的动物类群为啮齿目、鲸偶蹄目、食肉目、鸡形目和雀形目。对8种分布广泛、多度指数较高物种日活动节律分析发现:(1)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和花面狸(Paguma larvata)分别为典型的昼行性和夜行性动物,且与其他地区种群的日活动节律高度相似;(2)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野猪(Sus scrofa)均为昼夜兼性动物,但两者日活动节律存在显著差异;(3)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和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眼纹噪鹛(Garrulax ocellatus)和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日活动节律差异。本研究补充了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栖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现状的基础数据以及常见物种的活动节律,有助于今后深入推进本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兽类和鸟类 生物多样性 活动节律
下载PDF
湖南八大公山亮叶水青冈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41
3
作者 曹铁如 祁承经 喻勋林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12-120,共9页
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以及群落均匀度、丰富度等指标均能较好地反映亮叶水青冈群落的类型划分、群落结构、生境等特性。也能体现出该群落结构组成的特殊性。群落种多度分布说明此群落富集种少、稀疏种多,而且这些种的多度有一定的规律... 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以及群落均匀度、丰富度等指标均能较好地反映亮叶水青冈群落的类型划分、群落结构、生境等特性。也能体现出该群落结构组成的特殊性。群落种多度分布说明此群落富集种少、稀疏种多,而且这些种的多度有一定的规律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八大公山 亮叶水青冈 群落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湖南八大公山夏季鸟类名录及其多样性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德良 辜娇峰 +1 位作者 谷祺 田连成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0-196,共7页
2002—2004年采用样带法对湖南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的天平山、杉木界、斗蓬山3个区域夏季鸟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八大公山的夏季鸟类共有77种,隶属10目27科,其中留鸟55种(占71.43%),夏候鸟22种(占28.51%);国家Ⅱ级保护动物6种,湖南省级... 2002—2004年采用样带法对湖南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的天平山、杉木界、斗蓬山3个区域夏季鸟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八大公山的夏季鸟类共有77种,隶属10目27科,其中留鸟55种(占71.43%),夏候鸟22种(占28.51%);国家Ⅱ级保护动物6种,湖南省级保护动物7种;东洋界鸟类43种(占55.84%),古北界18种(占23.38%),广布种16种(占20.78%),其地理区划属东洋界-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天平山、杉木界、斗蓬山鸟类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与3个区域的下述因素有关海拔低,则栖息地生境多样化程度高,鸟类的多样性指数也高;人类干扰大,则鸟类的均匀性指数较低。八大公山夏季鸟类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分别为1.5838和0.8395,鸟类的种数、多样性和均匀性水平均低于海拔较低的壶瓶山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和均匀性水平高于发展了旅游业的武陵源自然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多样性 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 夏季 湖南 名录
下载PDF
湖南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昆虫物种的多样性 被引量:10
5
作者 何振 杨道德 +2 位作者 童新旺 王帮利 谷志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1-65,82,共6页
于1981年5-9月份(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前),2005年4月底至5月初和8月底至9月初(建立保护区后),采用线路调查和典型标准地昆虫群落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鉴定整理出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22目,158科,1 179种,其中新属1个,新种67... 于1981年5-9月份(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前),2005年4月底至5月初和8月底至9月初(建立保护区后),采用线路调查和典型标准地昆虫群落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鉴定整理出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22目,158科,1 179种,其中新属1个,新种67个,中国新记录33个;昆虫区系东洋种占优势,达66.58%,古北种次之占20.45%,广布种占12.97%;2005年的昆虫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一般均达到0.95-0.98,比1981年调查时有明显提高,而均匀度指数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说明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指数高,群落稳定性好,经建立保护区以来20多年的保护和管理,昆虫多样性有了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保护 昆虫物种多样性 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武陵山脉 湖南省
下载PDF
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珙桐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金晓玲 刘海洋 +1 位作者 谷志荣 张日清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22期101-106,共6页
为了掌握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珙桐群落的现状,采用样方法对湖南省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珙桐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4000m2的样地内共有维管束植物73科132属160种,植物区系组成以北温带分布最多,达37属,... 为了掌握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珙桐群落的现状,采用样方法对湖南省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珙桐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4000m2的样地内共有维管束植物73科132属160种,植物区系组成以北温带分布最多,达37属,占25.87%。其次是东亚热带,共23属,占16.08%。珙桐群落区系的温带成分所占比例大于热带成分,其种类组成具有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征。群落垂直结构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间植物。乔木层及灌木层不发达,草本层较发达。群落根据Raunkiaer生活型谱划分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42.8%),与其他亚热带常绿落叶林生活型谱各项比率相近似。种群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表现出相同的趋势,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而均匀度指数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珙桐种群种类组成具有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征,群落处于中期稳定生长期与衰退期之间,未达到一个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珙桐 物种多样性 种群结构 种群丰富度 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植物区系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廖博儒 谢云 +1 位作者 王子龙 田连成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322-325,共4页
从属和种的水平上分析了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植物的区系成分特点。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共有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植物31科44属53种。其中有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公布的I级重点保护植物4科4属6种,II级重点... 从属和种的水平上分析了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植物的区系成分特点。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共有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植物31科44属53种。其中有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公布的I级重点保护植物4科4属6种,II级重点保护植物18科23属29种;有《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1987)和《中国植物红皮书》所列的濒危植物2科2属2种,稀有植物14科15属16种,渐危植物15科19属20种。其区系具有由亚热带植物区系向温带植物区系过渡,但热带性质比较明显的特点,而且中国特有成份是该区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珍稀濒危植物 区系 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绞股蓝伴生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世彪 张代贵 +1 位作者 陈功锡 田连成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72-176,共5页
对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绞股蓝伴生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异叶榕、尾叶山茶和水马桑等是常见的对绞股蓝具有遮荫作用的乔灌层植物.绞股蓝伴生群落计有47科86属102种维管植物,以蓼科、伞形科、菊科和百合科种类较多,绵毛金... 对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绞股蓝伴生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异叶榕、尾叶山茶和水马桑等是常见的对绞股蓝具有遮荫作用的乔灌层植物.绞股蓝伴生群落计有47科86属102种维管植物,以蓼科、伞形科、菊科和百合科种类较多,绵毛金腰是伴生群落的优势种,它与冷水花、吉祥草、楼梯草和箬竹等是绞股蓝的重要伴生种.伴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表明整个环境适于绞股蓝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股蓝 伴生群落 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湖南省八大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蛾类调查初报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密 谭济才 +5 位作者 谷志容 宋东宝 刘军 滕凯 谢振良 李彦 《华东昆虫学报》 2007年第4期290-298,共9页
从2007年4月到9月,对八大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蛾类昆虫进行了初步调查,共获得蛾类标本4000余号。与湖南农业大学昆虫学教研室以往在八大公山采集保存的蛾类标本1000余号一起,共鉴定出19科175种,其中7种为湖南省新记录种。区系分析结果表... 从2007年4月到9月,对八大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蛾类昆虫进行了初步调查,共获得蛾类标本4000余号。与湖南农业大学昆虫学教研室以往在八大公山采集保存的蛾类标本1000余号一起,共鉴定出19科175种,其中7种为湖南省新记录种。区系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蛾类昆虫以东洋种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蛾类 调查 区系分析 八大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八大公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繁殖特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有志 张灿明 李锡泉 《湖南林业科技》 2013年第4期53-56,共4页
以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研究对象,对植物的科属、保护级别(I级、II级)、生活型(乔木、灌木、草本)、自然条件下繁殖属性(有性繁殖、无性繁殖)以及种子传播方式(脊椎动物传播、蚂蚁传播、鸟类传播、风传播... 以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研究对象,对植物的科属、保护级别(I级、II级)、生活型(乔木、灌木、草本)、自然条件下繁殖属性(有性繁殖、无性繁殖)以及种子传播方式(脊椎动物传播、蚂蚁传播、鸟类传播、风传播)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35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隶属于22科27属,有国家I级保护植物6种,国家II级保护植物29种,乔木为28种,占80%,灌木与草本较少;自然条件下,35种保护野生植物均为有性繁殖,其中金毛狗为有性孢子繁殖,其余为种子繁殖;种子(孢子)传播方式中脊椎动物传播为18种,鸟类传播为14种,风传播为3种,分别占总物种数目的 51.43%、40.00%和8.57%。可见,八大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和鸟类的减少导致植物繁殖扩散困难可能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数量进一步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繁殖特性 种子传播
下载PDF
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
11
作者 李菁 《吉首大学学报》 1991年第5期52-58,共7页
初步查明该区具有野生观赏植物793种,分别隶属于110科,320属.对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开发利用潜力较大的160种植物的生活型、可供观赏的主要特征、花果期及生境等,以表列的形式进行了扼要描述.最后,就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和保护该区的... 初步查明该区具有野生观赏植物793种,分别隶属于110科,320属.对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开发利用潜力较大的160种植物的生活型、可供观赏的主要特征、花果期及生境等,以表列的形式进行了扼要描述.最后,就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和保护该区的野生花卉资源,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赏植物资源 野生 八大公山
下载PDF
林冠结构和地形对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林下幼苗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耀粘 刘检明 +2 位作者 万丹 刘梦婷 江明喜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33-742,共10页
森林结构和地形是森林生态系统最明显的特点,也是影响林下幼苗存活和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子。该研究采用半球面摄影方法提取八大公山生长监测样地(共1.2 hm2)林冠结构参数,通过调查地表层木本植物幼苗的组成和多度,获取常见植物幼苗叶片... 森林结构和地形是森林生态系统最明显的特点,也是影响林下幼苗存活和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子。该研究采用半球面摄影方法提取八大公山生长监测样地(共1.2 hm2)林冠结构参数,通过调查地表层木本植物幼苗的组成和多度,获取常见植物幼苗叶片功能性状,结合详细的地形信息,利用空间同步自回归模型探究林冠结构变量及地形因子对幼苗物种多样性及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八大公山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林冠结构复杂度较高,最大林冠高的平均值达到19.94 m,叶面积指数、平均叶倾角和林冠覆盖度分别为2.94、30.88°和0.87;(2)林冠结构变量和地形因子能够解释32.6%~48.4%的林下幼苗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异和28.5%~70.2%的功能多样性变异,但地形因子对幼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很小;(3)预测在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高海拔的山坡上,有较低的叶面积指数和平均叶倾角群落有较高的幼苗物种多样性;而在低海拔山脊上,较低的叶面积指数和平均叶倾角群落林下幼苗层有较高的功能多样性。此结果对科研人员和林业工作者开展野外森林更新情况评估和样方调查将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积指数 叶倾角 功能性状 空间同步自回归模型 八大公山
下载PDF
湖南八大公山两栖动物多样性时空格局观测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文博 赵春霖 +4 位作者 何玉晓 廖春林 赵天 江建平 徐海根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61-967,共7页
研究多样性的时空格局是探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有效途径,能为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于2018年对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的时空格局进行观测,从低海拔至高海拔选取10条样线,在4、6、8和10月进行... 研究多样性的时空格局是探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有效途径,能为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于2018年对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的时空格局进行观测,从低海拔至高海拔选取10条样线,在4、6、8和10月进行4次调查。结果显示,两栖动物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香农-威纳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存在明显不同。在时间尺度上,4月的优势种为福建掌突蟾和华南湍蛙;6月的优势种为花臭蛙;8月的优势种为花臭蛙和绿臭蛙;棘腹蛙和华南湍蛙在10月占绝对优势。在空间尺度上,低海拔样线的优势种为花臭蛙和华南湍蛙;中海拔样线的优势种为福建掌突蟾和黄斑拟小鲵;高海拔样线的优势种为棘腹蛙、峨眉髭蟾和桑植趾沟蛙。在物种多样性的时间尺度上,3个多样性指数基本表现为6、8月高于4、10月。在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尺度上,全年的物种丰富度与海拔无显著相关性,全年的香农-威纳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随着海拔升高呈驼峰型响应。将4个月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海拔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均无显著相关关系,但6月的香农-威纳指数随着海拔升高呈现接近驼峰型的响应。两栖动物因其各自不同的生活史会产生不同的繁殖周期、冬眠周期,所以物种多样性在时间尺度上存在差异;同时又因为不同两栖动物的温度适应能力和生境偏好不同,因此空间尺度上的物种多样性也各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时间格局 空间格局 物种多样性 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湖南八大公山的植物区系及其在植物地理学上的意义 被引量:29
14
作者 祁承经 喻勋林 +1 位作者 曹铁如 周建仁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1994年第4期321-332,共12页
湖南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是华中地区面积大且植物保存较完好的地点。土著种子植物计162科、709属、1775种。全部属按15个地理分布型进行分析,全部种按更细的分布型类别(中国特有分为10个亚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地... 湖南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是华中地区面积大且植物保存较完好的地点。土著种子植物计162科、709属、1775种。全部属按15个地理分布型进行分析,全部种按更细的分布型类别(中国特有分为10个亚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地热带分布的科属虽为数不少,但温带分布的科属更显优势,北温带科属比较集中,同时中国、东亚、及东亚-北美特有属也很集中。本山中国特有种计1120种,华中特有种为347种。植物区系的古老、残遗及特有性突出,可视为中国(华中)有典型代表性的山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八大公山 植物区系 植物地理学 植被
下载PDF
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初探 被引量:9
15
作者 廖博儒 谢云 李迪友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3年第2期47-49,52,共4页
介绍了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旅游资源 ,从发展生态旅游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旅游开发应遵循的原则和景区。
关键词 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 旅游资源 景区景点区划 森林景观 地质地貌景观 水体景观
下载PDF
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地栖性小兽多样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谢文华 杨锡福 +2 位作者 李俊年 陶双伦 肖治术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6-222,共7页
湖南省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自1982年设立以来,尚未进行过兽类资源的深入研究。为此,作者于2012年9–10月,采用笼捕法、陷阱法和红外相机法等对保护区内森林动态永久监测样地及周边常见植被类型中的地栖性小型兽类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湖南省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自1982年设立以来,尚未进行过兽类资源的深入研究。为此,作者于2012年9–10月,采用笼捕法、陷阱法和红外相机法等对保护区内森林动态永久监测样地及周边常见植被类型中的地栖性小型兽类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共捕获小型兽类12种,其中啮齿目8种,食虫目4种。结合以往记录,该保护区现已记录的小型兽类有20种,而本次调查新增分布记录物种6种,即黑腹绒鼠(Eothenomys melanogaster)、猪尾鼠(Typhlomys cinereus)、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灰黑齿鼩鼱(Blarinella griselda)和藏鼩鼱(Sorex thibetanus)。陷阱法所捕获个体的体重显著小于笼捕法。此外,不同生境类型对小兽多样性有重要影响。建议综合采用多种调查方法对整个保护区兽类多样性资源进行深入监测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栖性小型兽类 生物多样性 笼捕法 陷阱法 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八大公山红腹角雉对植被因素选择的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德良 辜娇峰 何平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21,共5页
2002年8月至2005年7月,通过样线调查、定点监测、样方调查法对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红腹角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植被因素方面,红腹角雉偏向于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活动,乔木郁闭度在70%以上,对灌木盖度没有很大... 2002年8月至2005年7月,通过样线调查、定点监测、样方调查法对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红腹角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植被因素方面,红腹角雉偏向于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活动,乔木郁闭度在70%以上,对灌木盖度没有很大偏好;对于草本层,红腹角雉多选择活动在草本平均高度为11~30cm之间,盖度在10%~50%之间的区域。因为是地面活动型鸟类,其活动区域排除乔木郁闭度和灌木盖度因素外,其林相主要为"亮脚林",即乔木或灌木下100cm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腹角雉 植被 八大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topography on structuring species assemblages in a subtropical forest 被引量:2
18
作者 Qinggang Wang Ruwan Punchi-Manage +10 位作者 Zhijun Lu Scott B.Franklin Zhiheng Wang Yaoqi Li Xiulian Chi Dachuan Bao Yili Guo Junmeng Lu Yaozhan Xu Xiujuan Qiao Mingxi Jiang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17年第3期440-449,共10页
Aims Topography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shaping species distributions.Many studies revealed that species may show species-habitat associations.However,few studies inves-tigate how species as... Aims Topography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shaping species distributions.Many studies revealed that species may show species-habitat associations.However,few studies inves-tigate how species assemblages are associated with local habitats,and it still remains unclear how the community-habitat associa-tions vary with species abundance class and life stage.In this study,we analyzed the community-habitat associations in a subtropical montane forest.Methods The fully mapped 25-ha(500×500 m)forest plot is located in Badagongshan Nature Reserve in Hunan Province,Central China.It was divided into 625(20×20 m)quadrats.Habitat types were classified by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tree analyses that cluster areas with similar species composition according to the topographic characteristics.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most important species for structuring species assemblages.We also compared the community-habitat associations for two levels of species abundances(i.e.abundant and rare)and three different life stages(i.e.saplings,juveniles and adults),while accounting for sample size effects.Important Findings The Badagongshan plot was divided into five distinct habitat types,which explained 34.7%of the variance in tree species composi-tion.Even with sample size taken into account,community-habi-tat associations for rare species were much weaker than those for abundant species.Also when accounting for sample size,very small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the variance explained by topography for the three life stages.Indicator species of habitat types were mainly abundant species,and nearly all adult stage indicator species were also indicators in juvenile and sapling stages.Our study manifested that topographical habitat filtering was important in shaping over-all local species compositions.However,habitat filtering was not important in shaping rare species’distributions in this forest.The community-habitat association patterns in this forest were mainly shaped by abundant species.In addition,during the transitions from saplings to juveniles,and from juveniles to adults,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habitat filtering was very wea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tree analysis habitat filtering rare species badagongshan
原文传递
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蝶类群落特征与月动态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梦悦 吴雨恒 +2 位作者 廖承清 马方舟 王星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50-957,共8页
为了解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蝴蝶群落组成及海拔分布,作者于2016–2018年间对该区域不同生境的蝴蝶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多样性分析,并持续观测其群落的月动态变化。本研究共记录蝴蝶6,164只,隶属于5科107属191种。低海拔(250–... 为了解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蝴蝶群落组成及海拔分布,作者于2016–2018年间对该区域不同生境的蝴蝶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多样性分析,并持续观测其群落的月动态变化。本研究共记录蝴蝶6,164只,隶属于5科107属191种。低海拔(250–450 m)生境记录到的蝴蝶以凤蝶亚科为主,高海拔(1,200–1,400 m)生境以粉蝶亚科为主,而中海拔(700–900m)生境无明显的蝴蝶优势类群。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生境存在很高比例的共有种(59%以上),这些共有种在不同生境的个体数分布存在很大的差异。季节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八大公山蝴蝶群落的物种数、个体数及多样性指数在4–6月逐渐上升,7月达到峰值,8–9月逐渐下降。总体来说,八大公山的蝴蝶群落组成沿海拔梯度呈现垂直分布差异,高海拔与低海拔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中海拔则呈现出一种过渡状态;且八大公山不同海拔的蝴蝶群落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季节动态,都具有很高比例的物种更替;相对于低海拔,高海拔生境蝴蝶群落的活跃期更短,物种的时间周转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月动态 蝴蝶 八大公山 生境 海拔
原文传递
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幼苗功能性状差异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万丹 刘检明 +3 位作者 徐耀粘 江明喜 谷志容 廖春林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38-949,共12页
以湖南八大公山25 hm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中24个常见物种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生长阶段(H1:5≤H<20 cm、H2:20≤H<40 cm、H3:40≤H<80 cm、H4:80≤H<130 cm、H5:H≥130 cm且DBH<1 cm)获取了826株幼苗并测量... 以湖南八大公山25 hm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中24个常见物种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生长阶段(H1:5≤H<20 cm、H2:20≤H<40 cm、H3:40≤H<80 cm、H4:80≤H<130 cm、H5:H≥130 cm且DBH<1 cm)获取了826株幼苗并测量了叶片和茎干功能性状,分析了不同生长阶段、冠层和叶片习性幼苗功能性状变异,以及不同功能性状对幼苗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1)幼苗功能性状在不同生长阶段差异显著,随着幼苗生长,比叶面积(SLA)、叶片碳氮比(C/N)呈现下降趋势,比茎密度(SSD)、叶柄长度(PL)、叶片氮磷比(N/P)和叶绿素含量(Chl)呈现升高趋势;(2)SLA在灌木层、亚乔木层和乔木层间无明显变化,叶片厚度(LT)、Chl和N/P在3个冠层间变化显著,SSD和PL均在灌木层和乔木层间无明显变化,C/N在灌木层和亚乔木层间无明显差异;(3)常绿树种幼苗具有较高的Chl和LT,落叶树种幼苗具有较高的SLA、叶片氮含量(LNC)、叶片磷含量(LPC)和PL;(4)个体大小对幼苗存活具有显著正效应,LPC促进落叶树种幼苗存活,抑制常绿树种幼苗存活。在植物生活史早期,不同功能群植物针对林下低光环境采取了不同生长适应策略,不同生长阶段幼苗也根据光环境的改变调整自身功能性状。另外,八大公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幼苗的生长主要受氮素限制,且这种限制作用随着幼苗生长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大小 幼苗存活 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森林更新 八大公山森林监测样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