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venance analysis of Lower Jurassic Badaowan Formation in Changji area of Xinjiang,China
1
作者 LIU Zhanjin XIA Zhaode +4 位作者 LIU Yunhua DU Jinhua WANG Shuo ZHANG Yunfei GAO Jinghui 《Global Geology》 2023年第2期74-97,共24页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of Lower Jurassic Badaowan Formation(Fm.)in Changji area of Xinjiang,China,the authors studied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provenance characteristics using the analyses of stratigraphic p...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of Lower Jurassic Badaowan Formation(Fm.)in Changji area of Xinjiang,China,the authors studied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provenance characteristics using the analyses of stratigraphic profiles,sedimentary structures,petrography,zircon U-Pb 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The results show that Badaowan Fm.deposited in fluvial to swamp shallow-deeplacustrine sedimentary facies deposition.Contents of Sr and ratios of Sr/Cu,Sr/Ba,Th/U,SiO_(2)/Al_(2)O_(3),V/(V+Ni),V/Cr,and Cu/Zn together indicate that Badaowan Fm.was deposited in an oxygen-poor transitional freshwater environment,under humid climatic conditions.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Q–F–L,Qm–E–Lt,Th–Co–Zr/10,La–Th–Sc,and Th–Sc–Zr/10 discrimination diagrams indicate that the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source area was a continental island arc environment.Lithological composition,Th/U ratios,and Co/Th–La/Sc,La/Th–Hf,and La/Yb–REE discrimination diagrams show that the source rocks of Badaowan Fm.were upper-crust felsic volcanic rocks.U-Pb dating of detrital zircons yields ages of 1542.3±15.0 to 232.9±3.3 Ma and mostly in the ranges of 470–410 and 370–280 Ma.A comparison of these ages with the age data from different blocks of crystalline rock in Tianshan Mountains area reveals that the 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Badaowan Fm.were sourced predominantly from the central and subordinately from the southern Tianshan Mountains during Early Jurass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unggar Basin badaowan Fm. GEOCHEMISTRY zircon U-Pb age PROVENANCE tectonic setting
下载PDF
Braided river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and bodies of Jurassic Badaowan formation in Block T13 of Junggar basin 被引量:4
2
作者 SUN Xiaofang JIN Zhenkui +2 位作者 WANG Zhaofeng HUANG Xiaoping GU Junfeng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10年第3期446-452,共7页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planar and volume distribution of sand bodies of the Jurassic Badaowan formation in Block T13 of Junggar basin,we used analysis of field outcrop and 3D seismic data,which play an essential ro...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planar and volume distribution of sand bodies of the Jurassic Badaowan formation in Block T13 of Junggar basin,we used analysis of field outcrop and 3D seismic data,which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areas of sparse well coverage.We describe sedimentary facies characteristics,sand body planforms,width and connectivity patterns of sand bodies,and vertical associations and successions by acoustic impedance inversion technology and sedimentological theory.Results of our study show braided fluvial strata deposits in the Jurassic Badaowan formation.Each sand body is approximately lenticular in shape.The width of each sand body falls in the range 100~800 m,with most between 200 and 400 m.The sand bodies vary in thickness from 4 to 13 m,with most below 9 m.The width/thickness ratios lie in the range 20~55.The connectivity of braided fluvial channel sand bodies is controlled by changes of accommodation space.One fining-upward sedimentary cycle of base-level rise is recognized in Badaowan formation,representing an upward rise of base level.The connectivity of sand bodies was found to be greatest in the early stage of base-level rise,becoming progressively worse with increasing base-level ri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ock T13 badaowan formation braided river sand body distribution patterns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八道湾组富藻类体煤系源岩的发现及其沉积背景
3
作者 王俊 何毓新 +3 位作者 刘敏 高遥 魏凌云 孙永革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9-350,共12页
通过沉积有机质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分析,并结合荧光显微组分镜检结果,本研究首次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建功剖面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上段识别出一套富藻类有机质输入的煤系沉积。该套煤系源岩主体处于低成熟–成熟早期演化阶段,镜质组反射率为... 通过沉积有机质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分析,并结合荧光显微组分镜检结果,本研究首次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建功剖面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上段识别出一套富藻类有机质输入的煤系沉积。该套煤系源岩主体处于低成熟–成熟早期演化阶段,镜质组反射率为0.5%~0.6%;有机碳(TOC)含量主要介于2.0%~4.0%之间,局部发育碳质泥岩和煤线;生烃潜量(S_(1)+S_(2))值普遍为3.0~5.0 mg/g,碳质泥岩段最高达18.4 mg/g;氢指数(HI)主要为100~150 mg/g,碳质泥岩段达280 mg/g,属于Ⅱ2型有机质。沉积有机质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表现为姥鲛烷优势,中、短链正构烷烃含量较高,C_(27)~C_(29)规则甾烷呈“V”型分布,Ts、C_(29)Ts、C_(30)H藿烷含量较高,C同位素组成较轻。全岩荧光显微镜镜检结果表明,源岩中壳质组主要为孢子体和藻类(屑)体。结合沉积背景综合判断,该套富藻类体煤系沉积形成于水体较深的湖泊沼泽化早期阶段,浮游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对沉积有机质存在显著贡献,有望成为区域潜在的优质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有机质 生物标志化合物 藻类体 八道湾组 湖泊沼泽化 准噶尔盆地南缘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环东道海子凹陷侏罗系煤层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
4
作者 余琪祥 罗宇 +3 位作者 段铁军 李勇 宋在超 韦庆亮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5-55,共11页
为了明确准噶尔盆地环东道海子凹陷侏罗系煤层气勘探方向,开展了煤层连井对比、井-震标定和地震资料解释以及煤层测、录井资料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侏罗系西山窑组和八道湾组煤层发育,厚度较大,分布稳定,其中西山窑组发育2~... 为了明确准噶尔盆地环东道海子凹陷侏罗系煤层气勘探方向,开展了煤层连井对比、井-震标定和地震资料解释以及煤层测、录井资料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侏罗系西山窑组和八道湾组煤层发育,厚度较大,分布稳定,其中西山窑组发育2~3层煤层,累计最大厚度为20 m,八道湾组发育2~4层煤层,累计最大厚度为29 m。煤岩含气性好,录井气测异常明显。②环东道海子凹陷内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为中等—好烃源岩,Ro为0.6%~0.8%,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具有较好的生气能力;天然气碳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煤层气亦可来源于深部高成熟腐殖型有机质。③研究区西山窑组煤岩为中—低孔、低渗储层,孔隙度为7.0%~20.8%,渗透率为0.32~8.67 mD;八道湾组煤岩为低孔、中—低渗储层,孔隙度为5.6%~7.8%,渗透率为2.30~13.83 mD;煤层夹于泥岩之间且煤层之上区域性泥岩盖层分布广泛,封盖保存条件好。④研究区存在凹陷区源内煤层气富集成藏和凸起区深部外源气富集成藏等2种模式。环东道海子凹陷煤层气勘探潜力较大,特别是凹陷北东方向斜坡区和凹陷北部斜坡—滴南凸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源内成藏 外源富集 斜坡区 低孔低渗 区域性泥岩盖层 西山窑组 八道湾组 侏罗系 环东道海子凹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斜坡八道湾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徐伯东 邹贤利 +4 位作者 吴新豫 赵文苹 王爱霞 许涛 赵晓东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8,共8页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斜坡中浅层发现了侏罗系八道湾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但是老井试油后产量不一,油藏“甜点”识别困难。为此,利用油气地球化学参数,对八道湾组油藏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八道湾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原油的生物...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斜坡中浅层发现了侏罗系八道湾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但是老井试油后产量不一,油藏“甜点”识别困难。为此,利用油气地球化学参数,对八道湾组油藏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八道湾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对分析原油特点和原油成因具有显著的表征意义,原油普遍具有β-胡萝卜烷和γ-蜡烷丰度高的特征,为典型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的产物。其中,低产井原油的γ-蜡烷丰度相对偏低,Ts/Tm较大;高产井原油的γ-蜡烷丰度较高,Ts/Tm偏小,色层效应是造成原油间生物标志化合物差异的主要原因。综合分析认为,断裂沟通方式及油藏充注过程影响了油气的聚集程度,晚期构造掀斜调整形成的八道湾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更具有勘探潜力。研究结果可为玛湖凹陷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低含油饱和度油藏 色层效应 原油成因 八道湾组 玛湖凹陷
下载PDF
准东煤田五彩湾矿区八道湾组A_(2)煤层煤岩煤质特征及清洁利用方向
6
作者 徐小涛 宁树正 +6 位作者 徐强 孙杰 张培新 张建强 黄少青 严晓云 周汝贤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9期103-108,共6页
准东煤田蕴含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是我国新疆大型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准东煤田早侏罗世八道湾组A_(2)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煤岩、煤质以及煤中有害元素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煤炭洁净等级划分和煤炭直接液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准东煤田蕴含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是我国新疆大型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准东煤田早侏罗世八道湾组A_(2)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煤岩、煤质以及煤中有害元素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煤炭洁净等级划分和煤炭直接液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分析了五彩湾矿区A_(2)煤层的洁净潜势和清洁利用方式。五彩湾矿区A_(2)煤层中硫分、氟元素和砷元素含量均小于洁净等级I级的含量限值,而灰分和氯元素含量在洁净等级Ⅱ级的含量范围之内,划分结果表明,五彩湾矿区A_(2)煤层原煤和浮煤的洁净等级均为Ⅱ级,属于较洁净煤。A_(2)煤层的煤类以褐煤为主,显微组分中惰质组含量最低,具有特低-低灰分、高-特高挥发分和高氢碳原子比的特征,原煤符合直接液化用煤的指标要求,适合作为Ⅱ级直接液化用煤,浮选后,灰分产率明显下降,浮煤达到I级直接液化用煤的标准。研究结果表明,浮煤直接液化利用可作为准东煤田五彩湾矿区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东煤田 五彩湾矿区 八道湾组 煤岩煤质 清洁利用 直接液化
下载PDF
中拐凸起南斜坡八道湾组油层低阻成因及识别
7
作者 李枫凌 方鑫鑫 +2 位作者 张镇 马思洁 刘荣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1-551,共11页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南斜坡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低阻油层与一般低阻油层对比,储集层具有形成时期早、埋藏深度大、岩石粒度较大、泥质含量低等特点,低阻成因具有较强特殊性。在对国内外典型低阻油层成因机理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该区钻井...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南斜坡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低阻油层与一般低阻油层对比,储集层具有形成时期早、埋藏深度大、岩石粒度较大、泥质含量低等特点,低阻成因具有较强特殊性。在对国内外典型低阻油层成因机理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该区钻井、录井、测井、试井、岩心化验分析等资料,从构造、沉积、成岩作用、储集层特征、成藏条件等多角度,开展八道湾组油藏低阻主控因素研究。该区油藏低阻的形成受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共同控制,低构造幅度、弱水动力沉积等宏观背景下,低油水分异程度、高地层水矿化度及低凝灰岩岩屑含量,是油藏低阻的主控因素;束缚水饱和度偏低,是油藏低阻的次要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地层电阻率与油气指示系数关系图版,与该区试油和试采资料对比,符合率92.9%,为中拐凸起南斜坡八道湾组低阻油层的识别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中拐凸起 八道湾组 低阻油层 成因机理 主控因素 油层识别
下载PDF
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储层特征及其成藏控制——以准噶尔盆地玛西斜坡中浅层八道湾组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林生 赵晓东 +4 位作者 李亮 周伯玉 徐倩茹 赵文苹 纪雪冰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70-778,共9页
通过岩心观察和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手段,开展了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中浅层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储层特征研究,探讨了强非均质储层对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成藏的影响。研究认为:1)玛西斜坡中浅层侏罗系八道湾组为低含油饱和度油... 通过岩心观察和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手段,开展了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中浅层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储层特征研究,探讨了强非均质储层对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成藏的影响。研究认为:1)玛西斜坡中浅层侏罗系八道湾组为低含油饱和度油藏,产出品质较好的轻质油,油藏具有低含油、高含水特征;2)储层普遍含砾,以砾岩、砂砾岩等粗岩性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粒内溶孔,储层孔隙发育差,连通性差,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储层非均质强,低含油饱和度油藏主要聚集在较强非均质储层中;3)八道湾组储层主要经历了早期充注与晚期调整的油气成藏过程,油气早期运移形成了百口泉组、八道湾组古油藏,晚期发生构造掀斜,八道湾组古油藏遭受破坏,百口泉组古油藏沿次级断裂调整至八道湾组,强非均质储层对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成藏起到控制作用,强非均质性厚层砂砾岩储层与次级断裂匹配形成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玛西斜坡中浅层八道湾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发现拓展了玛湖凹陷的油气勘探空间,同时增加了在厚层砂砾岩低渗储层中寻找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勘探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储层 强非均质性 低含油饱和度油藏 八道湾组 玛湖凹陷西斜坡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西斜坡低饱和度油藏微观赋存状态及高含量胶质和沥青质成因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林生 赵晓东 +4 位作者 刘文锋 谢宗瑞 吴新豫 王燕娥 郭达发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25-1339,共15页
低饱和度油藏中存在明显可动水,明确低饱和度油藏的孔隙分布及不同尺度孔隙中石油微观赋存状态是认识低饱和度油藏特征的关键。利用原油性质、荧光薄片、铸体薄片及试油试采资料等对准噶尔盆地玛西斜坡八道湾组一段低饱和度油藏的微观... 低饱和度油藏中存在明显可动水,明确低饱和度油藏的孔隙分布及不同尺度孔隙中石油微观赋存状态是认识低饱和度油藏特征的关键。利用原油性质、荧光薄片、铸体薄片及试油试采资料等对准噶尔盆地玛西斜坡八道湾组一段低饱和度油藏的微观赋存状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玛西斜坡侏罗系八道湾组一段低饱和度油藏为轻质原油,原油组分主要有油质和胶质—沥青质两种类型,而三叠系百口泉组原油组分主要为油质组分,八道湾组一段原油组分具有“高含量胶质—沥青质、低含量油质”的特征。2)玛西斜坡八道湾组一段为低孔低渗储层,储层孔隙结构较差,主要发育原生粒间孔、次生粒内溶孔和微裂缝,其中原生粒间孔为大孔,次生粒内溶孔为小孔,原生粒间孔对于储集物性的贡献占主导地位。3)玛西斜坡八道湾组一段低饱和度油藏储层中原生粒间孔富含油质,发育微裂隙的粒内溶孔也富含油质,而次生粒内溶孔和晶间孔富含胶质和沥青质。4)八道湾组一段低饱和度油藏经历了早期充注、晚期调整的过程,早期充注在大孔中的油质组分由于分子链小而逸散,而大分子链的胶质和沥青质在小孔的粒内溶孔和晶间孔中富集,形成了高含量的胶质和沥青质。结论认为:高含量胶质和沥青质加剧了砂砾岩储层的非均质性,为八道湾组一段的油藏成藏调整提供了侧向封堵条件,被胶质和沥青质影响的小孔中存在共存水,随着油藏的开发,大孔中的轻质油和小孔中的共存水一起被开采出来,表现出油水同出的生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西斜坡 八道湾组一段 低饱和度油藏 荧光薄片 微观赋存状态
下载PDF
焉耆盆地宝浪苏木构造带—四十里城斜坡带八道湾组圈闭发育模式及勘探潜力
10
作者 张仲培 齐育楷 +3 位作者 王瀚洲 金芸芸 黄帅博 常文鑫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7,共9页
焉耆盆地北部凹陷宝浪苏木构造带—四十里城斜坡带侏罗系八道湾组源岩层系油气勘探前景广阔,但对构造背景和在大面积斜坡背景下的圈闭发育模式认识不清。通过恢复焉耆盆地北部凹陷八道湾组沉积前古地貌,利用井震结合建立了古地貌控制下... 焉耆盆地北部凹陷宝浪苏木构造带—四十里城斜坡带侏罗系八道湾组源岩层系油气勘探前景广阔,但对构造背景和在大面积斜坡背景下的圈闭发育模式认识不清。通过恢复焉耆盆地北部凹陷八道湾组沉积前古地貌,利用井震结合建立了古地貌控制下层序地层格架,并在格架约束下开展了沉积体系展布和刻画,明确了圈闭发育模式及有利勘探区带。结果表明:八道湾组沉积前发育了多级构造坡折带,控制了八道湾组地层展布及沉积样式,坡折带之下发育低位体系域厚层三角洲前缘砂体,之上发育湖侵和高位体系域富泥沉积体系;古地貌坡折控制下八道湾组共发育2种类型的隐蔽圈闭,古隆起与湖平面耦合控制下,低位砂体配置上覆湖侵泥岩可形成地层-岩性圈闭。坡折带控制下发育的浊积砂岩可形成透镜体圈闭,四十里城斜坡区发育厚层优质烃源岩,生烃潜力巨大;坡折带控制的2类圈闭群具有源储紧邻、高效充注、保存条件优越的特征,是下一步有利勘探目标。研究成果为焉耆盆地及周边盆地八道湾组的勘探部署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焉耆盆地 宝浪苏木构造带—四十里城斜坡带 八道湾组 沉积体系 坡折带 隐蔽圈闭
下载PDF
油气运移示踪应用及有效性分析——以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侏罗系八道湾组油气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乔锦琪 刘洛夫 +1 位作者 尚晓庆 李博一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7-121,共15页
在盆地地质环境稳定的条件下,油气在运聚过程中会形成“地质色层效应”,其物理、化学指标会发生规律性变化,可用来追踪油气的运移方向。通过对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及周缘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原油进行油源对比,在明确油气平面分布特征的... 在盆地地质环境稳定的条件下,油气在运聚过程中会形成“地质色层效应”,其物理、化学指标会发生规律性变化,可用来追踪油气的运移方向。通过对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及周缘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原油进行油源对比,在明确油气平面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地层水、原油物性及多种地球化学方法,对八道湾组油气运移特征进行研究,并对生物标志化合物、饱和烃碳同位素、饱和烃含量及红外光谱比示踪参数进行类比分析,明确各参数的准确性及适用条件。结果表明,白家海凸起西区的原油(Ⅰ类原油)主要由东道海子凹陷的二叠系烃源岩生成,主要的输导体系是东道海子断裂的垂向输导作用;东区及南部的阜康斜坡地区原油(Ⅱ类原油)主要由阜康凹陷的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生成,输导体系以白家海凸起斜坡的砂体输导作用为主。各种示踪参数中,以断层为主的输导层,原油黏度、密度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示踪效果较好;以砂体为主的输导体系中,生物标志化合物、饱和烃碳同位素、原油黏度、原油密度及饱和烃含量均可以较好地指示油气运移方向。同时,地层水可以很好地指示断层的封闭性及地下砂体的连通性,而红外光谱比无论是在砂体还是断层输导体系中,其示踪效果都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示踪 八道湾组 白家海凸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夏子街地区八道湾组辫状河沉积相精细刻画
12
作者 董文波 李勇根 桂志先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2期37-44,共8页
准噶尔盆地夏子街地区钻井数量有限,传统沉积学技术手段难以精确确定各沉积相带的分布范围。为此,以地震地层学及地震沉积学研究思路为指导,在地震正演模拟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单井沉积相分析和不同沉积相带纵向岩性组合特征分析,通过正... 准噶尔盆地夏子街地区钻井数量有限,传统沉积学技术手段难以精确确定各沉积相带的分布范围。为此,以地震地层学及地震沉积学研究思路为指导,在地震正演模拟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单井沉积相分析和不同沉积相带纵向岩性组合特征分析,通过正演模拟及实际三维地震资料分析明确不同沉积相带的地震响应特征,并结合钻井资料对地震属性、分频成像以及地层切片等研究成果进行沉积学解释,对夏子街地区八道湾组辫状河沉积相进行了精细刻画。研究结果表明,夏子街地区八道湾组辫状河物源来自于北东方向,主要发育流经X74井、X85井及X49井的3条主河道,辫状河道呈北东向展布;辫状河道间发育有X39井、X84井、X57井、X86井、X9井及X003井等6个心滩,除X003井外,其余心滩类型均为与河道延伸方向一致的纵向心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夏子街地区 八道湾组 辫状河 沉积相 地震沉积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AH5井区八道湾组碳酸盐胶结物成因及对储层影响分析
13
作者 于景维 丁韦 +4 位作者 张欣 祁利祺 黄舒雅 张智越 张以勒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36-1344,共9页
深入分析准噶尔盆地AH5井区侏罗系八道湾组储层碳酸盐胶结物形成原因,探讨碳酸盐胶结物对储层物性、含油性的影响,以指导后期储层评价及预测,本文综合运用岩石、铸体、荧光薄片以及碳酸盐胶结物的碳氧同位素等多种方法,对研究区碳酸盐... 深入分析准噶尔盆地AH5井区侏罗系八道湾组储层碳酸盐胶结物形成原因,探讨碳酸盐胶结物对储层物性、含油性的影响,以指导后期储层评价及预测,本文综合运用岩石、铸体、荧光薄片以及碳酸盐胶结物的碳氧同位素等多种方法,对研究区碳酸盐胶结物的类型、形成期次、成因及其对储集层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八道湾组至少存在两期碳酸盐胶结物,成岩早期碳酸盐胶结物以泥晶状菱铁矿和连晶状方解石为主,分布较为局限,其形成受控于凝灰质等易溶物质的溶蚀。晚期发育团粒状菱铁矿、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充填次生溶孔,铁白云石体积分数最大;晚期碳酸盐胶结物的δ^(13)C_(PDB)分布于-13.6~-6.5‰,δ^(18)O_(PDB)分布于-21~-18.1‰。通过古盐度和古温度的计算,发现碳酸盐胶结物的成岩流体为淡水环境,形成温度分布于112~136.1℃,推测形成于中成岩A期。结合碳图解和天然气同位素分析,碳酸盐胶结物中的碳来源主要为有机成因。通过物性资料、荧光薄片和胶结物含量分析,发现碳酸盐胶结的储层物性往往较差,以铁白云石为主的储层物性相对最好;同时碳酸盐胶结物体积分数越高,反映前期次生溶孔越多,含油性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胶结物 成因机理 八道湾组 AH5井区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小草湖洼陷八道湾组资源潜力评价及有利区预测
14
作者 白栋 辛良琦 王振豪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3年第5期48-50,共3页
为明确小草湖洼陷八道湾组资源潜力,根据测井及地球化学数据资料,本研究应用测井技术(Δlog R)明确八道湾组优质烃源岩展布,预测生烃强度,通过多图叠合法圈定有利生烃区,预测资源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区八道湾组生烃环境优越,生烃强度高... 为明确小草湖洼陷八道湾组资源潜力,根据测井及地球化学数据资料,本研究应用测井技术(Δlog R)明确八道湾组优质烃源岩展布,预测生烃强度,通过多图叠合法圈定有利生烃区,预测资源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区八道湾组生烃环境优越,生烃强度高,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潜力分别为3 242万~5 241万t、80.7亿~124.31亿m~3。小草湖洼陷八道湾组西北部将是下一步油气勘探重点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草湖洼陷 煤系烃源岩 八道湾组 生烃强度 资源潜力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八道湾组聚煤作用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36
15
作者 何志平 邵龙义 +3 位作者 康永尚 刘永福 罗文林 齐雪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49-454,共6页
从煤层厚度及其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平面展布特征入手 ,并在分析煤层在层序格架中的发育和分布规律的基础上 ,探讨了沉积环境、沉积体系演化和湖平面变化对陆相盆地———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层序Ⅰ (八道湾组的主体 )聚煤作用的影响。河流... 从煤层厚度及其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平面展布特征入手 ,并在分析煤层在层序格架中的发育和分布规律的基础上 ,探讨了沉积环境、沉积体系演化和湖平面变化对陆相盆地———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层序Ⅰ (八道湾组的主体 )聚煤作用的影响。河流泛滥平原、三角洲平原、湖湾等沉积环境的可容空间变化速率和泥炭堆积速率常能保持有利于泥炭沉积的平衡关系 ,从而成为富煤环境。实质上 ,沉积环境是聚煤作用控制因素的外在表现形式 ,而其最根本的控制因素则是可容空间变化速率。在本研究区 ,主要体现为湖平面变化对煤层分布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侏罗系 聚煤作用 层序地层学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沉积古地貌及岩性分布 被引量:21
16
作者 周路 韦红 +4 位作者 唐勇 孔玉华 任本兵 吴勇 关旭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3-400,共18页
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各岩性段精细井震标定与构造解释,厘定出各岩性段在车排子地区的尖灭线位置和尖灭线类型,分析古地貌差异程度对尖灭线形成的控制作用。采用地层厚度法和地震层拉平法研究八道湾... 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各岩性段精细井震标定与构造解释,厘定出各岩性段在车排子地区的尖灭线位置和尖灭线类型,分析古地貌差异程度对尖灭线形成的控制作用。采用地层厚度法和地震层拉平法研究八道湾组各段沉积古地貌特征,分析断裂对古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结合构造演化剖面分析古地貌演化和被改造后的特征,开展地震属性、储集层地震反演和沉积相分析,重点分析古地貌对沉积和岩性的控制作用,再现了该地区沉积相及储集层段岩性分布特征。车排子地区八道湾组沉积古地貌起伏明显,呈坡—隆—凹组合特征,斜坡的陡缓程度对沉积相的类型和岩性及其沉积物的粗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八道湾组不同沉积时期低隆起的形态和隆起幅度都存在较大的差别,且隆起幅度越高其聚砂特点越明显,沟谷既是输砂通道,也是聚砂的重要场所,现今砂体的分布与沟谷展布方向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车排子地区 侏罗系 八道湾组 古地貌 岩性分布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四棵树剖面八道湾组扇三角洲沉积特征 被引量:18
17
作者 谭程鹏 于兴河 +4 位作者 李胜利 许磊 陈彬滔 李顺利 单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1-189,共9页
在野外露头观察与实测的基础上,运用沉积学与层序地层的相关理论,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四棵树剖面八道湾组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该剖面八道湾组为扇三角洲沉积,扇三角洲平原与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均比较发育。运用层序地层学中基准面变化... 在野外露头观察与实测的基础上,运用沉积学与层序地层的相关理论,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四棵树剖面八道湾组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该剖面八道湾组为扇三角洲沉积,扇三角洲平原与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均比较发育。运用层序地层学中基准面变化的原理,将八道湾组划分为2个长期旋回,并细分为3个中期旋回以及若干短期旋回。总结了露头区八道湾组A/S比值与地层叠加样式之间的响应关系:低A/S比值条件下,易形成连通性好的厚层叠加砂体,沉积微相类型较单一;中A/S比值条件下,易形成单层厚度较薄的、似毯状的、垂向上紧凑叠加的多层状砂体;高A/S比值条件下,泥岩更为发育,而砂体多呈孤立状,呈现厚层泥与薄层砂的沉积特点。通过详细解剖露头剖面八道湾组的沉积特征,最终建立了该区八道湾组扇三角洲沉积模式,为准噶尔盆地南缘扇三角洲油气储层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露头 八道湾组 A/S比值 扇三角洲 沉积特征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八道湾组扇三角洲露头基准面旋回与储层的响应关系 被引量:13
18
作者 谭程鹏 于兴河 +4 位作者 李胜利 瞿建华 魏凌云 李晓路 杜永慧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7-205,共9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八道湾组四棵树剖面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可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并细分为3个中期旋回。基于露头精细解剖,将扇三角洲成因砂体分为叠加型、过渡型及孤立型砂体3种类型,分别对应于辫状水道、辫状水道向分流水道过渡及分... 准噶尔盆地南缘八道湾组四棵树剖面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可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并细分为3个中期旋回。基于露头精细解剖,将扇三角洲成因砂体分为叠加型、过渡型及孤立型砂体3种类型,分别对应于辫状水道、辫状水道向分流水道过渡及分流水道成因,其宽度、厚度及宽厚比由叠加型向孤立型逐渐减小。3类砂体的特征、形成与变化与基准面旋回变化及所处的位置有关。A/S比值由低到高依次发育叠加型、过渡型、孤立型砂体。水道砂体的规模与A/S比值呈负相关关系,即随A/S比值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基准面的上升,八道湾组水道砂体出现的频率减小,叠加厚度减薄,砂体之间的连通性变差,水道砂体的粒度变细,发育于陆地的古土壤减少,且宽厚比也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八道湾组 扇三角洲 基准面旋回 储层 露头
下载PDF
焉耆盆地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被引量:28
19
作者 柳广弟 张仲培 +2 位作者 陈文学 陈文礼 林社卿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9-71,共3页
通过对焉耆盆地烃源岩的生烃史、油气成熟度、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储集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 ,综合分析盆地的成藏期次。焉耆盆地八道湾组烃源岩的两次主要生、排烃作用发生在侏罗纪末期和早第三纪 ,白垩纪为生烃停止期 ;三... 通过对焉耆盆地烃源岩的生烃史、油气成熟度、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储集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 ,综合分析盆地的成藏期次。焉耆盆地八道湾组烃源岩的两次主要生、排烃作用发生在侏罗纪末期和早第三纪 ,白垩纪为生烃停止期 ;三工河组砂岩溶蚀孔隙中的流体包裹体形成温度主要为 10 1~ 13 0℃ ,与侏罗纪晚期三工河组储集层温度相当 ,表明这些包裹体主要是侏罗纪晚期以压溶和溶蚀作用为主的晚成岩作用阶段形成的。储集层自生伊利石的K/Ar同位素年龄分布主要为 170~ 14 0Ma和 12 0~ 10 0Ma ,第一期反映侏罗纪晚期的成藏作用 ,第二期与白垩纪油气藏的破坏作用有关。三工河组原油、八道湾组原油的αααC2 9甾烷 2 0S/ (2 0S + 2 0R)比值平均为 0 .49和 0 .45 ,C2 9甾烷 ββ/ (αα + ββ)比值平均为 0 .46和 0 .40 ,表明原油生成和成藏时烃源岩的Ro 值约为 0 .7%~ 1.0 % ,与生烃凹陷八道湾组烃源岩在侏罗纪末的成熟度相当 ;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值为 -5 1.80‰~ -4 1.5 3‰ ,成熟度比原油更低 ,形成时间更早。综合分析认为 ,焉耆盆地曾发生两期成藏作用 ,第一期是侏罗系埋深最大的侏罗纪晚期 ,为主要成藏期 ;第二期是侏罗系二次埋藏的第三纪。图 4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焉耆盆地 八道湾组 烃源岩 生烃史 油气成藏期次
下载PDF
白家海凸起—阜北斜坡八道湾组储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况昊 瞿建华 +2 位作者 王振奇 柳妮 马文睿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36,共8页
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鉴定、X–衍射、扫描电镜和压汞等资料,对白家海凸起—阜北斜坡侏罗系八道湾组的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储层的成岩作用类型、成岩演化序列、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影响及孔隙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八道湾组储... 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鉴定、X–衍射、扫描电镜和压汞等资料,对白家海凸起—阜北斜坡侏罗系八道湾组的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储层的成岩作用类型、成岩演化序列、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影响及孔隙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八道湾组储层以岩屑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为主,孔隙度经历了多期的演化过程,由原始的高孔隙度演化为现今低孔隙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家海凸起 阜北斜坡 八道湾组 储层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