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被遗忘的语言:意识形态——巴赫金意识形态符号学初探 被引量:5
1
作者 齐效斌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158-163,共6页
巴赫金的符号学思想,是在交往理论、对话理论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他的指导思想却是意识形态学的。巴赫金认为,符号不是工具,符号是一种意识形态。故符号学是研究意识形态的一门科学。符号的存在不是别的,而是现实交际的物质化。意识形... 巴赫金的符号学思想,是在交往理论、对话理论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他的指导思想却是意识形态学的。巴赫金认为,符号不是工具,符号是一种意识形态。故符号学是研究意识形态的一门科学。符号的存在不是别的,而是现实交际的物质化。意识形态的生产是一种连续的符号化过程。符号的意义属于整个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巴赫金 意识形态 符号学
下载PDF
对象世界与关系世界——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与巴赫金狂欢化思想比较 被引量:4
2
作者 梅兰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13-18,共6页
通过对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和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的比较研究,指出,虽然二者有着共同的人性乌托邦色彩,但它们基于的哲学观念是很不相同的,席勒的是康德哲学,而巴赫金的则是宗教哲学。因此,他们所期许的人和世界的关系是不同的,前者,人生... 通过对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和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的比较研究,指出,虽然二者有着共同的人性乌托邦色彩,但它们基于的哲学观念是很不相同的,席勒的是康德哲学,而巴赫金的则是宗教哲学。因此,他们所期许的人和世界的关系是不同的,前者,人生活在对象世界中,试图通过审美最终把握对象,克服对象;而后者,人时时步入一种关系世界,寻求第二个世界,但也不排斥对象的世界,这是一种更符合人性的乌托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象世界 关系世界 席勒 审美教育思想 巴赫金狂欢化思想
下载PDF
存在的迷惘——论康拉德作品中人物的命运选择 被引量:3
3
作者 李长亭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24-26,共3页
尽管许多人都对康拉德作品中人物的命运选择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阐述分析,但鲜有对文中人物存在迷惘的论述。以巴赫金的镜像理论结合康拉德出身背景及独特的个人经历对其作品中人物的命运选择进行阐释,可以看出作品中人物存在的迷惘在某种... 尽管许多人都对康拉德作品中人物的命运选择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阐述分析,但鲜有对文中人物存在迷惘的论述。以巴赫金的镜像理论结合康拉德出身背景及独特的个人经历对其作品中人物的命运选择进行阐释,可以看出作品中人物存在的迷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作者康拉德的存在迷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拉德 迷惘 巴赫金 镜像理论
下载PDF
试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比中俄文化的发展特性
4
作者 郭小丽 孙静萱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3-117,共5页
巴赫金认为,各民族文化都在历时与共时这两种对话格局中得到发展。但从中俄文化的总体发展特性来看,历史上中国文化的发展以"我—我"的历时性对话为主,而俄罗斯文化则以"我—他"的共时性对话为主。前者是形成中国... 巴赫金认为,各民族文化都在历时与共时这两种对话格局中得到发展。但从中俄文化的总体发展特性来看,历史上中国文化的发展以"我—我"的历时性对话为主,而俄罗斯文化则以"我—他"的共时性对话为主。前者是形成中国文化连续性特征的原因之一,后者是造成俄罗斯文化断裂性发展的重要内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赫金 中俄文化 对话理论 连续性 断裂性
下载PDF
巴赫金接受中的主体性问题与巴赫金形象
5
作者 雍青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18-123,共6页
我国学者在巴赫金的接受中经历了一个主体性从坚守到迷失的过程。巴赫金在我国接受过程中其理论的命名、接受话题的形成、所依据的知识谱系甚至问题意识,无不受到他者或西方眼光的左右,使他者或西方的眼光最后影响和决定着中国巴赫金形... 我国学者在巴赫金的接受中经历了一个主体性从坚守到迷失的过程。巴赫金在我国接受过程中其理论的命名、接受话题的形成、所依据的知识谱系甚至问题意识,无不受到他者或西方眼光的左右,使他者或西方的眼光最后影响和决定着中国巴赫金形象的形成。我国的学者们最终没有形成自己的巴赫金形象,他们所接受的实际上是他人之镜中的巴赫金形象,进而使我国接受者在世界巴赫金接受的对话中失去了自己的声音。我国巴赫金接受中的主体性的丧失对我们而言,既是一种危机,同时也是一种建构新的主体性的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赫金形象 接受 主体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