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overy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Early Carboniferous High-Mg Diorite in the Balikun Area, Eastern Tianshan
1
作者 LUO Jinglan WANG Ch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S01期39-39,共1页
The granodiorites,monzogranites and diorites are widely developed in the Balikun area of Eastern Tianshan Orogen.Of which,LA–ICP–MS zircon U-Pb isotopic dating from the diorites revealed that they were emplaced at 3... The granodiorites,monzogranites and diorites are widely developed in the Balikun area of Eastern Tianshan Orogen.Of which,LA–ICP–MS zircon U-Pb isotopic dating from the diorites revealed that they were emplaced at 327~333 Ma,representing an important period of magmatism in the Early Carboniferous.Geochemically,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moderate SiO2(51.33–62.48 wt%),high but variable MgO(2.04–11.16 wt%,average 5.35),higher Mg#(40–73)and TiO2(0.67–1.29 wt%),Na2O/K2O(1.39–2.95)as well as variable Cr(2.49–675 ppm)and Ni(1.31–174 ppm),showing a geochemistry similar to those of high-Mg diorites or sanukitoids.In addition,they are enriched in the LILE,poor HFSE with an evident negative Nb anomalies and a REE pattern of moderate fractionator between LREE and HREE without or weak negative Eu anomalies.TheirεHf(t)are positive(+3.63–+15.65),suggesting a source from the depleted mantle.In addition,they have high TiO2 and Pb,and large quantity of amphibolite and biotite,indicating that they were most likely derived from the partial melting of depleted mantle metasomatized by the slabderived melt under a hydrous condition.Consequently,combined with the contemporary volcanics and granitoids formed in the island arc settings,we proposed that the subduction was continued till Early Carboniferous in the Bogda-Harlik tectonic belt.After that,wide occurrence of the post-collisional A-type granites and mafic-ultramafic intrusions indicate this tectonic belt entered the post-collisional environment from Late Carboniferous to Perm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Mg diorites U-Pb dating GEOCHEMISTRY PETROGENESIS balikun area in eastern Tianshan
下载PDF
U-series dating on late Quaternary sediments from Balikun Lake 被引量:1
2
作者 Jiaqi Liu Zhibang M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8年第17期1434-1441,共8页
The U-series component-dating method has been employed to date the sediment core B-194 from Balikun Lake. 230Th/ 232Th and 234U/ 232Th ratios in various components of the samples dissolved in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a... The U-series component-dating method has been employed to date the sediment core B-194 from Balikun Lake. 230Th/ 232Th and 234U/ 232Th ratios in various components of the samples dissolved in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acids were measured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a good relationship of the isotopic ratios between the solutions and the residues, and that uranium and thorium isotopic fractionations did not occur during acid leaching. Based on the U-series ages obtained by using component-dating method, a 144-ka time sequence was established corresponding to the upper 25-m interval of the B-194 core, which is in agreement with palaeomagnetic dating results. The fact that the palaeoclimatic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record labeled with U-series ages is correlative with the deep-sea δ 18O SPECMAP also demonstrates that the U-series component-dating method can be used to date lake sed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likun LAKE SEDIMENTS component-dating MODEL U-SERIES age.
全文增补中
Pollen-inferred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since 16.7 ka BP at Balikun Lake, Xinjiang 被引量:20
3
作者 TAO ShiChen AN ChenBang +6 位作者 CHEN FaHu TANG LingYu WANG ZongLi LU YanBin LI ZhiFei ZHENG TongMing ZHAO JiaJ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22期2449-2457,共9页
A high-resolution fossil pollen record from the sedimentary cores of Balikun Lake, northwestern China, combined with modern surface pollen data, is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history of vegetation and climatic change sin... A high-resolution fossil pollen record from the sedimentary cores of Balikun Lake, northwestern China, combined with modern surface pollen data, is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history of vegetation and climatic change since 16.7 cal. ka BP. Fossil pollen assem-blages and lithology indicate that the study area was dominated by desert. The desert had extremely arid climate and lower effec-tive moisture during 16.7–7.9 cal. ka BP, especially from 16.7 to 8.9 cal. ka BP when the lake maybe dried up. During 8.9–7.9 cal. ka BP, the environment gradually recovered in this area. It was then followed by the optimum period from 7.9 to 4.3 cal. Ka BP, when the effective moisture obviously increased. It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ical desert-steppe/steppe vegetation and was ac-companied with several patch-birch woodlands around the lake. After that, a short but extremely arid climatic event occurred during 4.3–3.8 cal. ka BP, and the vegetation quickly changed from desert-steppe/steppe to desert. It was a relatively optimum period from 3.8 to 0.53 cal. ka BP showing typical desert-steppe/meadow-steppe landscape. Since 0.53 cal. ka BP, the climate has shown signs of deteriorating again. Furthermore, regional comparison shows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in this area were clearly different from East Asia monsoonal area during the last 16.7 cal. ka BP. It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arid climate during the late-glacial and early Holocene, and relatively wet during the mid-late Hol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变化 巴里坤湖 花粉记录 BP 植被 中晚全新世 新疆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基于聚类算法的纺织品文物色彩提取与纹样数字化探索——以新疆巴里坤M12出土清代纺织品纹样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赵维一 尚玉平 +3 位作者 康晓静 李文瑛 信晓瑜 刘凯旋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8,共11页
为准确有效地提取纺织品文物的色彩,实现纺织品文物的纹样数字化处理,文章以新疆巴里坤出土的一组清代纺织品为例,设计了一种基于多变量模糊C均值(Multivariate Fuzzy C-mean,MFCM)聚类算法与K-means++算法相结合的纺织品纹样复原方法... 为准确有效地提取纺织品文物的色彩,实现纺织品文物的纹样数字化处理,文章以新疆巴里坤出土的一组清代纺织品为例,设计了一种基于多变量模糊C均值(Multivariate Fuzzy C-mean,MFCM)聚类算法与K-means++算法相结合的纺织品纹样复原方法。首先,获取图像并通过双边滤波与高斯滤波对图像进行平滑降噪处理;然后采用MFCM聚类算法对平滑降噪后的图像进行分割;接着采用K-means++算法分析聚类数量,有效提取纺织品主色,并较好保留图像细节;最后通过计算机软件提取文物纹样轮廓,将提取的主色填充至纹样轮廓,完成纺织品文物纹样的数字化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提取纺织品文物色彩,并且提取效果优于传统数字化取色方法,取色效率更高,具有进一步研究应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类算法 纺织品 色彩提取 数字化 巴里坤 文物保护
下载PDF
哈密巴里坤县域“坤郡八景”景象空间特征探究
5
作者 赵泽龙 刘晖 《古建园林技术》 2023年第3期58-62,共5页
中国传统八景文化是古人对自然山水、人文意趣的审美感知与文化内涵的集称体现,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八景文化现象肇始于清乾隆时期,其特殊地理特征下自然景象与人文景象的景貌体系均能成为中国边疆八景文化的典型代表。以东天山哈密... 中国传统八景文化是古人对自然山水、人文意趣的审美感知与文化内涵的集称体现,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八景文化现象肇始于清乾隆时期,其特殊地理特征下自然景象与人文景象的景貌体系均能成为中国边疆八景文化的典型代表。以东天山哈密地区巴里坤县“坤郡八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传统八景文化的起源与内涵分析、新疆八景文化之于中国传统八景文化现象的起源与形成,以“坤郡八景”景象空间格局、景象空间类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三个圈层的景象空间分布特征;进而归纳总结出景象游线序列型、景象视线导引型、综合导引型三种景象空间模式,进一步厘清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八景文化其景观空间原真素材成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坤郡八景 景象空间 八景文化 巴里坤
下载PDF
新疆巴里坤ETM数据遥感地质填图的探索 被引量:12
6
作者 周军 高鹏 +2 位作者 田勤虎 刘磊 李得成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05年第3期57-61,65,i0004,共7页
对新疆巴里坤县八墙子一带ETM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彩色,空间变换及假彩色合成等图像处理,同时,依据野外踏勘、实测剖面等资料不断调整图像处理方法;以最大程度突出已知岩性单元间影像区别为目的,通过全色谱段融合方式将图像比例尺提高... 对新疆巴里坤县八墙子一带ETM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彩色,空间变换及假彩色合成等图像处理,同时,依据野外踏勘、实测剖面等资料不断调整图像处理方法;以最大程度突出已知岩性单元间影像区别为目的,通过全色谱段融合方式将图像比例尺提高到1?5万;在ArcV iew等平台上进行综合分析、解译和填图,并经过实地查验进一步修改填图方法与结果,最后编辑形成地质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M 遥感 地质填图 新疆 巴里坤
下载PDF
新疆巴里坤索尔巴斯陶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平 朱志新 +5 位作者 陈川 赵同阳 徐仕琪 刘鑫 陈邦学 靳刘圆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9-349,共11页
新疆索尔巴斯陶金矿床位于博格达晚古生代弧后盆地与哈尔里克古生代复合岛弧的结合部位,矿体呈脉状产于下石炭统塔克尔巴斯陶组内。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该矿区石英内的流体包裹体以发育NaCl—H2O型气液两相包裹体为特征。测温结果显... 新疆索尔巴斯陶金矿床位于博格达晚古生代弧后盆地与哈尔里克古生代复合岛弧的结合部位,矿体呈脉状产于下石炭统塔克尔巴斯陶组内。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该矿区石英内的流体包裹体以发育NaCl—H2O型气液两相包裹体为特征。测温结果显示,流体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范围为129~236℃,平均163℃;流体盐度w(NaCl eq)为0.35%~9.86%,平均值为3.01%;计算得到的流体密度为0.86-0.98g/cm3,平均为0.93g/cm3。这些都表明索尔巴斯陶金矿床的成矿流体具有低温度、低盐度、低密度的特征。对成矿压力和深度的估算表明,其成矿压力为3.6~32.5MPa,成矿深度小于1200m,显示其具有浅成热液矿床的特征。同时,其氢、氧同位素测试表明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硫同位素测试表明其成矿物质主要来自赋矿围岩火山岩。结合矿床地质特征,索尔巴斯陶金矿床应属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地球化学 流体包裹体 矿床成因 浅成低温热液型 索尔巴斯陶 巴里坤 新疆
下载PDF
东天山三条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及其与两次历史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7
8
作者 吴富峣 冉勇康 +1 位作者 陈立春 李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7-90,共14页
查明地表破裂带的展布对确定历史地震震中位置和震级大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东天山地区历史记载有1842年巴里坤附近的7级地震和1914年巴里坤附近的7级地震,发震构造存在争议。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确认东天山存在3条与这2次历史地震... 查明地表破裂带的展布对确定历史地震震中位置和震级大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东天山地区历史记载有1842年巴里坤附近的7级地震和1914年巴里坤附近的7级地震,发震构造存在争议。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确认东天山存在3条与这2次历史地震相关的地表破裂带,即碱泉子-洛包泉断裂上的鄯善北塔孜布拉克地表破裂带,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上的雄库尔地表破裂带以及伊吾盆地南缘断裂上的盐池破裂带。综合该地区历史地震文字记录和目前的研究程度分析,认为雄库尔地表破裂带可能与1842年地震相关,而盐池破裂带则与1914年地震相关,塔孜布拉克破裂带可能代表了1次漏记的历史强震。在雄库尔破裂带以东约100km的巴里坤县城南发现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干扰的堆积地层年龄为(3 110±30)a,据此我们不能排除雄库尔地表破裂带延伸至巴里坤县城南一带的可能性。该区域位于文字记载的极震区之内,加之文字记载的1842年地震的影响范围不小于1914年地震,认为1842年地震震级不应小于1914年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天山 巴里坤 历史地震 地震震中 地表破裂带 震级
下载PDF
西伯利亚蝗基因组DNA提取及RAPD分析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9
9
作者 葛风伟 季荣 +2 位作者 曾献春 王婷 王小平 《昆虫知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05-508,共4页
以西伯利亚蝗Gomphocerus sibiricus(L.)为研究材料,利用改良的SDS法提取高质量的DNA,分别测试了dNTP浓度、镁离子浓度、TaqDNA聚合酶用量、模板DNA的量等因素对反应结果的影响。通过各因子的组合比较,建立了西伯利亚蝗RAPD优化体系:25... 以西伯利亚蝗Gomphocerus sibiricus(L.)为研究材料,利用改良的SDS法提取高质量的DNA,分别测试了dNTP浓度、镁离子浓度、TaqDNA聚合酶用量、模板DNA的量等因素对反应结果的影响。通过各因子的组合比较,建立了西伯利亚蝗RAPD优化体系:25μLPCR反应体系,10×buffer2·5μL;dNTP0·24mmol/L;MgCl22·0mmol/L;Taq DNA聚合酶1U;DNA模板45ng;引物30ng。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1min45s、94℃变性30s、35℃退火1min30s、72℃延伸2min,45个循环、72℃延伸10min。结果表明,利用优化的反应条件进行西伯利亚蝗基因组DNA分析,实验有着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基因组DNA 西伯利亚蝗 巴里坤地区
下载PDF
新疆巴里坤湖全新世湖泊沉积物稳定氮同位素的气候与环境意义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钟巍 张进 +3 位作者 尹焕玲 薛积彬 曹家元 唐晓宏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2-188,共7页
选择位于西风环流显著影响的新疆巴里坤湖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对位于湖心部位的人工开挖剖面的多指标(包括有机碳同位素(δ1C)、有机质含量(OM)和碳氮比(C/N))的对比分析和验证,发现该湖泊沉积物的δ15N记录较好地响应了过去9... 选择位于西风环流显著影响的新疆巴里坤湖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对位于湖心部位的人工开挖剖面的多指标(包括有机碳同位素(δ1C)、有机质含量(OM)和碳氮比(C/N))的对比分析和验证,发现该湖泊沉积物的δ15N记录较好地响应了过去9400年以来气候环境的变化,依据其波动变化特征划分出以下阶段:9400~7300cal.aBP期间,气候状况较为干旱且不稳定;7300~5900cal.aBP期间,气候相对湿润;5900~3100cal.aBP期间,气候环境由湿转干;3100~1100cal.aBP期间,气候特征由相对湿润转向干旱;但在1100~0cal.aBP期间偏高的δ15N值,可能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本研究表明,巴里坤湖沉积物δ15N记录对于恢复研究区全新世气候与环境变化的特征与历史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里坤湖 稳定氮同位素 全新世 气候指示意义
下载PDF
新疆巴里坤湖8.8cal.kaBP以来植被演替的花粉记录 被引量:5
11
作者 陶士臣 安成邦 +3 位作者 陈发虎 唐领余 吕雁斌 郑同明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4-199,共6页
本文利用新疆东部巴里坤盆地内巴里坤湖的地层孢粉记录,结合14C定年,重建了该地区8.8cal.kaBP以来植被的演化历史。结果表明在8.8—8.0cal.kaBP、8.0—4.3cal.kaBP、4.3—3.8cal.kaBP、3.8—0.6cal.kaBP以及0.6calkaBP至今,植被分别经... 本文利用新疆东部巴里坤盆地内巴里坤湖的地层孢粉记录,结合14C定年,重建了该地区8.8cal.kaBP以来植被的演化历史。结果表明在8.8—8.0cal.kaBP、8.0—4.3cal.kaBP、4.3—3.8cal.kaBP、3.8—0.6cal.kaBP以及0.6calkaBP至今,植被分别经历了荒漠、荒漠草原/草原、荒漠、荒漠草原/草原再到荒漠的演化过程。研究区中全新世以来的这种植被变化模式与亚洲中部干旱区的其它研究记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植被演化 全新世 巴里坤湖 新疆
下载PDF
新疆巴里坤县三塘湖北卡拉岗组火山岩特征 被引量:27
12
作者 马雪 冯成贵 虞卫东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34-238,共5页
新疆东准噶尔巴里坤县三塘湖盆地以北老爷庙额仁山一带,广泛分布一套红色、红褐、黄色酸性火山岩,前人(1∶20万)将其归为下石炭统黑山头组(C1h)和中—上石炭统哈尔加乌组(C2—P1h),1999—2001年在这一带开展1∶5万区调时发现,这一套火... 新疆东准噶尔巴里坤县三塘湖盆地以北老爷庙额仁山一带,广泛分布一套红色、红褐、黄色酸性火山岩,前人(1∶20万)将其归为下石炭统黑山头组(C1h)和中—上石炭统哈尔加乌组(C2—P1h),1999—2001年在这一带开展1∶5万区调时发现,这一套火山岩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从而将火山岩从老爷庙组(D3l),黑山头组和哈尔加乌组中解体出来,划归为卡拉岗组(P1k),为一套陆相酸性火山岩.以喷溢相流纹岩、霏细岩为主,是造山后弛张期大陆板内火山岩,时代为早二叠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里坤 卡拉岗组 陆相火山岩 火山机构 构造演化
下载PDF
饱水度对砂岩模量及强度影响的三轴试验 被引量:25
13
作者 张春会 赵全胜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51-958,共8页
为研究饱水度和围压对砂岩力学特性的影响,在不同围压和饱水度下开展三轴试验,获得了不同饱水度和围压下巴里坤砂岩的模量、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分析了饱水度和围压对砂岩模量、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围压增加,砂... 为研究饱水度和围压对砂岩力学特性的影响,在不同围压和饱水度下开展三轴试验,获得了不同饱水度和围压下巴里坤砂岩的模量、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分析了饱水度和围压对砂岩模量、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围压增加,砂岩的模量也增加,围压与模量之间近似为直线关系;饱水度增加,砂岩模量降低,单轴下饱和砂岩的模量降低50.9%;饱水度与砂岩模量之间近似服从直线或负指数函数关系。(2)饱水度增加,峰值强度下降;单轴条件下饱和砂岩的峰值强度下降了44.2%;饱水度与砂岩峰值强度之间近似服从自然对数关系。(3)强度退化指数可以较好地描述围压对残余强度的影响,巴里坤砂岩的强度退化指数与围压之间近似符合负指数关系;随着饱水度增加,砂岩的残余强度降低。(4)随着围压增加,饱水度对砂岩模量、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的影响都减弱。(5)饱水度在60%以下时,饱水度变化对模量和峰值强度的影响显著,当饱水度超过60%后,模量和峰值强度仍随着饱水度增加而降低,但变化速率趋缓;对于残余强度,则饱水度在80%以下时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里坤砂岩 模量 峰值强度 残余强度 三轴试验 饱水度
下载PDF
新疆巴里坤膨润土的红外光谱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聂俊杰 汪立今 周欢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9-71,共3页
对巴里坤膨润土不同颜色的典型样品进行红外光谱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巴里坤膨润土矿Ⅱ的膨润土的强吸收波谱出现在3627 cm-1(高频区)、1040 cm-1(中频区)、531 cm-1、470 cm-1(低频区)附近;5个代表样品的红外光谱曲线轮廓基本上一致,但... 对巴里坤膨润土不同颜色的典型样品进行红外光谱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巴里坤膨润土矿Ⅱ的膨润土的强吸收波谱出现在3627 cm-1(高频区)、1040 cm-1(中频区)、531 cm-1、470 cm-1(低频区)附近;5个代表样品的红外光谱曲线轮廓基本上一致,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颜色的膨润土因其化学成分的差异,在红外光谱曲线上有所不同,在3600 cm-1(高频区)附近,1#样品对红外光谱的吸收率较强,归属于Al—O—H的伸缩振动,说明1#样品蒙脱石的含量要高些;在797.64 cm-1(中频区)附近,1#、5#样品对红外光谱的吸收率要弱些,归属于Si—O—Si的反对称伸缩振动,说明SiO2的含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谱法 膨润土 巴里坤
下载PDF
新疆巴里坤湖沉积物的碳酸盐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家驹 吕雁斌 +3 位作者 安成邦 陶士臣 郑同明 董惟妙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5-131,共7页
干旱区湖泊沉积物中的碳酸盐来源复杂,对于封闭的巴里坤湖而言,风力搬运入湖的碳酸盐含量不可忽视。根据计算,在湖泊的中间区域外源风成碳酸盐含量小于总碳酸盐含量的10%,X射线衍射半定量分析结果也支持这一结论。巴里坤湖泊表层沉积物... 干旱区湖泊沉积物中的碳酸盐来源复杂,对于封闭的巴里坤湖而言,风力搬运入湖的碳酸盐含量不可忽视。根据计算,在湖泊的中间区域外源风成碳酸盐含量小于总碳酸盐含量的10%,X射线衍射半定量分析结果也支持这一结论。巴里坤湖泊表层沉积物碳酸盐矿物主要以文石和方解石为主,存在一定量的镁方解石,部分方解石为外源风成碳酸盐。生物活动、风场变化、水位变化以及湖泊水物理化学性质控制着湖泊碳酸盐分布的格局。因此,在利用碳酸盐重建古气候记录时需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 湖泊沉积物 干旱区 巴里坤湖
下载PDF
新疆巴里坤南山蝗虫垂直格局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乔永民 廉振民 胡玉琴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1-74,共4页
对新疆东部巴里坤南山蝗虫的垂直格局进行了研究 ,初步廓清了蝗虫的种类分布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通过大面积网捕调查 ,共采到蝗虫 80 0余头 ,经整理鉴定 ,共计有 2 9种 ,分属 5科、1 9属 .通过分析表明 ,不同蝗虫各有其生态分布范围 ,各... 对新疆东部巴里坤南山蝗虫的垂直格局进行了研究 ,初步廓清了蝗虫的种类分布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通过大面积网捕调查 ,共采到蝗虫 80 0余头 ,经整理鉴定 ,共计有 2 9种 ,分属 5科、1 9属 .通过分析表明 ,不同蝗虫各有其生态分布范围 ,各有其垂直格局在上下限幅 ,而广域分布的种类极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蝗虫 巴里坤 垂直格局 新疆 各类分布 海拔高度 生态分布 广域分布
下载PDF
东准噶尔原塔黑尔巴斯套组下部中基性火山岩建造归属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亚萍 李嵩龄 李文铅 《新疆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93-398,共6页
巴里坤煤矿北原划下泥盆统塔黑尔巴斯套组下部 ,发现一套中基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建造。其岩石组合为 :下部中基性火山岩 ,向上是火山碎屑岩夹中基性熔岩 ,再向上碎屑岩增多 ,仅见海百合茎生物化石。它被中志留世色克森巴依超单元侵入 ... 巴里坤煤矿北原划下泥盆统塔黑尔巴斯套组下部 ,发现一套中基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建造。其岩石组合为 :下部中基性火山岩 ,向上是火山碎屑岩夹中基性熔岩 ,再向上碎屑岩增多 ,仅见海百合茎生物化石。它被中志留世色克森巴依超单元侵入 ,上部被上志留—下泥盆统含化石的红柳沟组不整合覆盖。根据东准噶尔构造演化历史 ,在奥陶纪末全面隆升 ,缺失下志留统。该火山岩建造应是奥陶纪的产物。东邻区哈密头道沟 ,周济元等在相当于火山岩建造的上部层位的火山碎屑岩夹中基性火山岩中发现早奥陶世腕足化石 :Orthambonites sp.,O.rotundiformis,Pragonambonites sp.,新建了恰干布拉克组。经研究对比 ,东准所发现的这套中基性火山岩建造与新建的恰干布拉克组为同时、同一岛弧拉斑玄武岩构造环境的产物。依据岩石地层单位命名优先原则 ,研究区采用“恰干布拉克组”这一组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准噶尔 巴里坤煤矿 中基性火山岩建造 早奥陶世 恰干布拉克组
下载PDF
新疆甲螨二新种和—新记录(蜱螨目:若甲螨科、奥甲螨科、扇珠足甲螨科)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丽真 郑经鸿 +2 位作者 王新华 张兴亚 文在根 《Entomotaxonomia》 CSCD 1990年第1期73-78,共6页
1987年7月15—25日,新疆农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室在新疆东部——巴里坤草原进行甲螨垂直分布规律的重点调查,采得一批甲螨,经鉴定发现二新种和一新纪录,记述如下。文内所用量度单位均为微米,所有标本保存于新疆农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室。
关键词 甲螨 新种 新记录种 新疆
下载PDF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在地震活断层研究中的应用--以巴里坤断裂带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荆凤 申旭辉 +3 位作者 冯春 洪顺英 刘静 徐岳仁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8-56,共9页
本文利用中国自主研发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02的CCD数据,对新疆东天山巴里坤活动断裂带进行了研究。针对CBERS-02的CCD数据特点和地震应用的需求对遥感数据中有关洪积扇期次、断层和阶地的信息进行了增强,在对这些增强信息判读和分... 本文利用中国自主研发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02的CCD数据,对新疆东天山巴里坤活动断裂带进行了研究。针对CBERS-02的CCD数据特点和地震应用的需求对遥感数据中有关洪积扇期次、断层和阶地的信息进行了增强,在对这些增强信息判读和分析的基础上将巴里坤断裂带分为东(东盐池-巴里坤断裂带)、西(西盐池-东盐池断裂带)两段,根据对每段断裂带微地貌的遥感解译划分了各段的次级断裂。结果表明,CBERS-02的CCD数据能够应用于地震活断层的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 地震活断层 巴里坤断裂带
下载PDF
巴里坤绿洲1960—2006年湿润指数变化 被引量:8
20
作者 邢文渊 肖继东 师庆东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8年第3期29-32,共4页
地表湿润指数能较客观地反映某一地区的水热平衡状况,是判断某一地区气候干旱与湿润状况的良好指标。通过计算巴里坤1960—2006年逐旬的地表湿润指数,得出:(1)巴里坤历年月平均湿润指数介于0.2与0.5之间,较为干旱,尤其是在植物生长季节... 地表湿润指数能较客观地反映某一地区的水热平衡状况,是判断某一地区气候干旱与湿润状况的良好指标。通过计算巴里坤1960—2006年逐旬的地表湿润指数,得出:(1)巴里坤历年月平均湿润指数介于0.2与0.5之间,较为干旱,尤其是在植物生长季节,湿润指数较低,对当地农作物和牧草的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影响;(2)自90年代以来,该区气温和降水增幅明显增大,但湿润指数却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表明该区域干旱程度随着气温的升高在逐渐加大,增温效应大于降水效应;(3)湿润指数时间分布不均,春夏季较低,秋冬季较高;(4)湿润指数可以作为反映生态环境变化的指标,为科学合理的进行生态环境变化监测提供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润指数 变化 巴里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