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0Ar/^39Ar and Rb-Sr Ages of the Tiegelongnan Porphyry Cu-(Au)Deposit in the Bangong Co-Nujiang Metallogenic Belt of Tibet,China:Implication for Generation of Super-Large Deposit 被引量:36
1
作者 LIN Bin CHEN Yuchuan +6 位作者 TANG Juxing WANG Qin SONG Yang YANG Chao WANG Wenlei HE Wen ZHANG Lej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2期602-616,共15页
The Tiegelongnan deposit is a newly discovered super-large porphyry-epithermal Cu-(Au) deposit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Bangong Co-Nujiang metallogenic belt, Tibet(China). Field geology and geochronology indicat... The Tiegelongnan deposit is a newly discovered super-large porphyry-epithermal Cu-(Au) deposit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Bangong Co-Nujiang metallogenic belt, Tibet(China). Field geology and geochronology indicate that the porphyry mineralizatio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arly Cretaceous intermediate-felsic intrusions(ca. 123–120 Ma). Various epithermal ore and gangue mineral types were discovered in the middle-shallow part of the orebody, indicating the presence of epithermal mineralization at Tiegelongnan. Potassic, propylitic, phyllic and advanced argillic alteration zones were identified. 40Ar/39Ar dating of hydrothermal biotite(potassic zone), sericite(phyllic zone), and alunite(advanced argillic zone) in/around the ore-bearing granodiorite porphyry yielded 121.1±0.6 Ma(1σ), 120.8±0.7 Ma(1σ) and 117.9±1.6 Ma(1σ), respectively. Five hydrothermal mineralization stages were identified, of which the Stage IV pyrite was Rb-Sr dated to be 117.5±1.8 Ma(2σ), representing the end of epithermal mineralization. Field geology and geochronology suggest that both the epithermal and porphyry mineralization belong to the same magmatic-hydrothermal system. The Tiegelongnan super-large Cu-(Au) deposit may have undergone a prolonged magmatichydrothermal evolution, with the major mineralization event occurring at ca.120–117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Ar/39Ar and Rb-Sr dating Tiegelongnan Cu-(Au) deposit bangong Co-nujiang metallogenic belt TIBET Proto-Tethys
下载PDF
Hydrothermal Zircon Geochronology in the Shangxu Gold Deposi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the Early Cretaceous Orogenic Gold Mineralization in the Middle Bangonghu–Nujiang Suture Zone 被引量:2
2
作者 HUANG Hanxiao LUOSANG Jiancuo +5 位作者 DAI Zuowen LIU Hong FU Jiangang LI Guangming CAO Huawen ZHOU Q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4期1249-1259,共11页
As a typical orogenic gold deposit in Tibet,Shangxu gold deposit is located at the Bangong Lake–Nujiang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in the south of Qinghai–Tibet Plateau.In this paper,zircon U-Pb dating,trace elements a... As a typical orogenic gold deposit in Tibet,Shangxu gold deposit is located at the Bangong Lake–Nujiang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in the south of Qinghai–Tibet Plateau.In this paper,zircon U-Pb dating,trace elements and Hf isotopic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on Au-bearing quartz veins in the Shangxu gold deposit.Zircons from Au-bearing quartz vein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detrital,magmatic,and hydrothermal zircons.There are two age peaks in detrital zircons:ca.1700 Ma and ca.2400 Ma.There are two groups of concordant ages including 157±4 Ma(MSWD=0.69)and 120±1 Ma(MSWD=0.19)in magmatic zircons,in whichεH f(t)value of ca.120 Ma from the magmatic zircons range from+8.24 to+12.9.An age of 119±2 Ma(MSWD=0.42)was yielded from hydrothermal zircons,and theirεH f(t)values vary between+15.7 and+16.4.According to sericite Ar-Ar age,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an age of 119±2 Ma from hydrothermal zircons represent the formation age of the Shangxu gold Deposit,and its mineralization should be related to the collision between Lhasa Block and Qiangtang Block.The metallogenic age is basically the same as the diagenetic age of Mugagangri granite,andεH f(t)value of hydrothermal zirco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emporaneous magmatic zircon,which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ld mineralization and the deep crust-mantle magmat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quartz vein hydrothermal zircon Shangxu bangong–nujiang metallogenic belt
下载PDF
西藏改则县扎多嘎尔穷勒铜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地质意义
3
作者 邓金火 《江西科学》 2024年第4期784-788,共5页
以西藏康托地区矿产远景调查成果为基础,论述了改则县扎多嘎尔穷勒铜金矿的地质特征,并对其成因、找矿意义等进行了初步讨论。成矿岩体是一个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主的杂岩体,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斑岩、闪长玢岩、辉绿玢岩。成矿围岩主要为... 以西藏康托地区矿产远景调查成果为基础,论述了改则县扎多嘎尔穷勒铜金矿的地质特征,并对其成因、找矿意义等进行了初步讨论。成矿岩体是一个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主的杂岩体,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斑岩、闪长玢岩、辉绿玢岩。成矿围岩主要为岩屑砂岩、白云质灰岩。控矿因素主要有地层、构造、岩浆岩。铜金矿成因属岩浆热液型。含钙质蚀变碎屑岩是形成本矿床的围岩,而花岗闪长岩为成矿母岩,断裂构造活动是含矿气水溶液运移、沉淀的场所,岩浆-热液活动是成矿的必要条件。该铜金矿的发现为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两侧寻找铜金矿提供了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热液型 铜金矿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找矿潜力 西藏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东段热昌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预测 被引量:1
4
作者 岳国利 李敏 +3 位作者 廖诗进 马艳飞 孙国锋 王亚珂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7-168,共12页
热昌金多金属矿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东段,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那曲—洛隆弧前盆地南缘,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寻找金银铜铅锌多金属矿的有利地区。为初步查明区内矿产资源远景,圈定找矿靶区,采用1∶10000土壤测量+1∶10000... 热昌金多金属矿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东段,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那曲—洛隆弧前盆地南缘,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寻找金银铜铅锌多金属矿的有利地区。为初步查明区内矿产资源远景,圈定找矿靶区,采用1∶10000土壤测量+1∶10000地质填图+遥感地质解译+激电测深+工程验证的技术方法组合对矿区开展了初步评价,发现金矿体9条、金银矿体3条、铜矿体4条,初步确定矿床成因类型为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成矿岩体为黑云二长花岗斑岩隐伏岩体。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物化探异常特征及遥感影像特征的综合研究,系统地总结了矿床的找矿标志,圈定了3处矿化潜力较大的找矿靶区,为后续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了依据。研究成果对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东段的区域性找矿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多金属矿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找矿预测 找矿标志 找矿靶区
下载PDF
西藏格玛铅多金属矿床的发现、地质特征、年代学与成矿地质背景
5
作者 岳国利 李敏 +3 位作者 翟文建 杨长青 吕国娟 赵焕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67-1482,共16页
格玛铅多金属矿床是2010年由笔者团队发现的矿床,也是目前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东段发现的唯一一处中型富铅锌银多金属矿床。该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昂龙岗日—班戈—腾冲岩浆弧带的东段,矿体均呈脉状产于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体外接触带... 格玛铅多金属矿床是2010年由笔者团队发现的矿床,也是目前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东段发现的唯一一处中型富铅锌银多金属矿床。该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昂龙岗日—班戈—腾冲岩浆弧带的东段,矿体均呈脉状产于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体外接触带围岩中,矿体产出的形态、位置严格受近东西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构造控制,赋矿围岩为中侏罗统马里组(角岩化)砂岩、粉砂岩。本文通过对格玛铅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的阐述和对矿床岩矿石地球化学、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的研究,分析了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时代与成矿地质背景,探讨了矿床的成矿作用,并初步建立了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东段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模型。结果表明:区内花岗闪长岩具有低硅、高铝、相对富钾主量元素特征,为板块碰撞前俯冲阶段岩浆作用的产物;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19.86±0.45)Ma,表示其成岩时代为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与矿石、围岩的稀土元素特征均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Eu负异常,暗示三者在成因上具有一定联系;与中国陆壳丰度值相比,花岗闪长岩中Pb、Ag分别属较富集和强富集元素,Zn属亏损元素,马里组变质粉砂岩中Pb、Ag属极强富集元素,Zn属强富集元素。该矿床成矿物质不仅来源于花岗闪长岩,同时也有围岩马里组中成矿物质大量的加入,成矿物质来源具有明显的“双源性”特征,矿床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盆闭合前的岛弧环境,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期后热液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格玛铅多金属矿床 年代学 成矿地质背景 西藏
下载PDF
Study on thermal infrared remote sensing of Yarlung Zangbo River and Bangong Co-Nujiang River suture belt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6
作者 BI Siwen, YAN Hao & WANG Changyao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emote Sensing Sciences, Institute of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Key Laboratory of Three-Dimensional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Applic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7, China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6年第z2期108-113,共6页
The area change of heat abnormity is not in accordance with conclusions of former thermal infrared remote sensing studie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which were that the temperature of Yarlung Zangbo River suture be... The area change of heat abnormity is not in accordance with conclusions of former thermal infrared remote sensing studie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which were that the temperature of Yarlung Zangbo River suture belt of the southern Plateau is high and the northern temperature is low. The study result in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is found in the Bangong Co-Nujiang River suture belt,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suture belt temperature is the second highest, and the northern Tibet temperature is the lowest. The study demonstration area was the suture belt areas of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and the Bangong Co-Nujiang River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where the land temperature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 bore temperature of field land surface were measured and the emissivity of land surface was calculated. In addition, the authors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rmal infrared remote sensing and constructing thermodynamics and reach four new conclusions about the thermodynamics of the Tibet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 Plateau Yarlung Zangbo River-bangong Co-nujiang River SUTURE belt thermal infrared REMOTE sensing heat abnormity.
原文传递
西藏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铜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勘查方向与资源潜力 被引量:99
7
作者 唐菊兴 王勤 +3 位作者 杨欢欢 高昕 张泽斌 邹兵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71-614,共44页
西藏主要成矿带是东特提斯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的全面实施,国家公益性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商业性勘查的及时跟进,真正意义上的找矿突破得以实现。论文在前人资料和研究成果综述的基础上,结合研... 西藏主要成矿带是东特提斯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的全面实施,国家公益性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商业性勘查的及时跟进,真正意义上的找矿突破得以实现。论文在前人资料和研究成果综述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团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西藏各成矿带主要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梳理了若干影响勘查评价和找矿突破的重大问题,构建了主要矿集区的勘查模型,提出进一步找矿方向和资源潜力。西藏四大成矿带特色鲜明,东特提斯成矿域集聚了从新特提斯洋俯冲-碰撞的多种矿床类型,控矿因素复杂,主要矿床类型为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和岩浆热液脉型矿床,成岩成矿时代从170 Ma到12 Ma,具有成矿时代跨度大、矿床类型丰富、成矿元素复杂、矿石质量较好之特点,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资源储备基地。藏东玉龙成矿带除了斑岩型铜(钼)矿以外,斑岩体外接触带的矽卡岩型矿床具有重要工业价值,如玉龙Ⅱ、V号矿体、昂青银铅锌(铜)矿,成岩成矿时代在40~38 Ma,成矿岩体和矿体受北西向走滑构造控制的背斜控制。冈底斯成矿带类型发现识别出赋存于林子宗群典中组的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显示谢通门—昂仁县以西林子宗群分布区寻找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银、金、铅锌)矿床具有重要意义;矿床学研究成果作为构造地质背景确定的指针之一,认为印度大陆和亚洲大陆的碰撞事件发生在52~50 Ma,至少典中组火山岩还是陆缘弧的产物,并形成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甚至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含矿斑岩接触带有碳酸盐岩,接触带和深部需要勘查评价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或铅锌银矿体,90~13 Ma侵位的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可形成规模较大的矽卡岩型矿床,甲玛、驱龙外围的知不拉、邦铺、洞中拉—蒙亚啊矿集区、努日、尕尔穷—嘎拉勒等矿床均具有相似的特征,而这种类型矿体较之斑岩型铜(钼)矿更具工业价值。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多龙矿集区120~116 Ma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形成斑岩型-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隐爆角砾岩型矿床,~110 Ma的陆相安山质火山岩——美日切错组(K1m),作为良好的成矿后盖层,是该类矿床得以保存的必要条件;班—怒结合带两侧形成于140~110 Ma的则弄群、多尼组、去申拉组、美日切错组等安山质、英安质、流纹质火山岩具有强烈的蚀变,发育火山机构,是新特提斯洋俯冲形成的产物,成矿地质背景类似于南美安第斯成矿带,显示良好的成矿潜力。西藏已经初步查明的铜资源量>6 000万吨,钼资源量>300万吨,共伴生金>1 000 t,共伴生银>25 000 t,铅锌资源量>1 000万吨,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有色金属储备基地,研究认为西藏铜的资源潜力将超过15 000万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 斑岩-矽卡岩型 冈底斯成矿带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成矿潜力 陆相火山岩 西藏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及邻区铋矿化带的发现与意义 被引量:34
8
作者 赵元艺 刘妍 +4 位作者 王瑞江 崔玉斌 宋亮 吕立娜 曲晓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3-193,共11页
铋是一种稀有金属,在世界分布很不均匀,全世界铋资源绝大部分赋存在中国,我国的铋资源主要集中在湖南的柿竹园。本文通过系统的野外调查与样品采集、室内ICP-MS与扫描电镜及电镜能谱方法分析,确定班公湖-怒江成矿带12个矿床(点)单件样... 铋是一种稀有金属,在世界分布很不均匀,全世界铋资源绝大部分赋存在中国,我国的铋资源主要集中在湖南的柿竹园。本文通过系统的野外调查与样品采集、室内ICP-MS与扫描电镜及电镜能谱方法分析,确定班公湖-怒江成矿带12个矿床(点)单件样品铋含量达到边界品位的要求,9个矿床(点)单件样品达到工业品位的要求,最高达到9575×10?6。铋含量高的地质体东西向呈带状展布,为一铋的成矿带。确定材玛矽卡岩型铁矿、尕尔穷矽卡岩型铜矿、舍索矽卡岩型铜铅锌多金属矿-社样多金属矿-更乃矽卡岩型铜铁矿、拉屋矽卡岩型铜矿-尤卡浪脉状铅矿共4个铋矿找矿远景区。铋矿物种类为硫铜铋矿、自然铋、硫铋铜铅矿、硫铋银矿共4种。铋含量较高的样品主要分布于矽卡岩型矿床中,斑岩型矿床的铋含量较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铋的矿化时代应为燕山期,为班公湖-怒江向南(即冈底斯地块)俯冲使之闭合后碰撞阶段所形成的。拉屋多金属矿床正在开采,其矿石含有较高的铋含量,由于铋的单位价值远远大于正在开采的铜与铅锌等资源,因此,该矿床开采时需加强铋资源的评价,以提高其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铋矿化 铋矿物 拉屋 舍索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西段舍马拉沟蛇绿岩中辉长岩年龄测定——兼论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形成时代 被引量:114
9
作者 邱瑞照 周肃 +3 位作者 邓晋福 李金发 肖庆辉 蔡志勇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62-268,共7页
对班公湖—怒江西段舍马拉沟蛇绿岩中层状辉长岩的Sm-Nd、K-Ar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Sm-Nd内部等时线年龄为(191±22)Ma,K-Ar年龄为(140±4.07)Ma和(152.30±3.60)Ma,结合地质资料分析,认为前者代表了洋盆张开年龄为早侏罗世... 对班公湖—怒江西段舍马拉沟蛇绿岩中层状辉长岩的Sm-Nd、K-Ar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Sm-Nd内部等时线年龄为(191±22)Ma,K-Ar年龄为(140±4.07)Ma和(152.30±3.60)Ma,结合地质资料分析,认为前者代表了洋盆张开年龄为早侏罗世,后者代表受到洋壳俯冲影响的时间;根据中段、东段蛇绿岩带已有的资料,讨论了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的洋盆张开时代、俯冲时间及闭合时代,认为班公湖―怒江洋盆可能在早侏罗世自东向西同时张开,中侏罗世开始极性向南的俯冲,洋盆最终在早侏罗世末封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辉长岩 年龄测定 K-Ar同位素定年 西藏
下载PDF
西藏尕尔穷—嘎拉勒铜金矿集区成矿规律、矿床模型与找矿方向 被引量:54
10
作者 唐菊兴 张志 +6 位作者 李志军 孙燕 姚晓峰 胡正华 王红星 宋俊龙 何林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85-394,共10页
尕尔穷—嘎拉勒铜金矿集区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南缘的北冈底斯北侧,矿体类型丰富(斑岩型、矽卡岩型及铁氧化物铜金建造型),金品位较高(最高可达205g/t),构造位置独特,研究意义重大。通过对矿集区成矿地质条件的系统总结及对... 尕尔穷—嘎拉勒铜金矿集区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南缘的北冈底斯北侧,矿体类型丰富(斑岩型、矽卡岩型及铁氧化物铜金建造型),金品位较高(最高可达205g/t),构造位置独特,研究意义重大。通过对矿集区成矿地质条件的系统总结及对前人研究资料的系统分析,查明了矿石特征,发现了大量自然金、金属互化物,总结了成矿规律,认为成矿主要与晚燕山期侵位的石英闪长岩及花岗闪长岩有关,成岩与成矿之间演化时间在1Ma左右,区内矿化具有上铜金下钼的垂向分带特征,矿床S、Pb同位素显示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的源区特征。在准铝质-微弱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岩浆岩的侵位、分馏演化过程中,在岩体隆起部位及其与白垩纪碳酸盐的内外接触带形成斑岩-矽卡岩型铜金(钼)矿体,在岩体边缘构造破碎带(F1断层)内形成铁氧化物铜金建造型矿体,由此建立了岩浆岩-地层-构造控制的斑岩-矽卡岩-铁氧化物铜金建造"三位一体"矿床模型。结合以上研究,提出矿集区应予以重视的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尔穷—嘎拉勒矿集区 成矿规律 矿床模型 斑岩-矽卡岩型矿体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与邻区铟矿化带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26
11
作者 赵元艺 刘妍 +3 位作者 崔玉斌 吕立娜 宋亮 曲晓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68-578,共11页
铟是稀散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为0.1×10-6。我国铟的储量居世界第一,广西大厂矿田是我国重要的产铟基地。本文在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分析测试与扫描电镜观察等工作的基础上,首次查明了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及邻区的铟含... 铟是稀散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为0.1×10-6。我国铟的储量居世界第一,广西大厂矿田是我国重要的产铟基地。本文在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分析测试与扫描电镜观察等工作的基础上,首次查明了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及邻区的铟含量与赋存状态。在铟含量较高的13个矿床(点)中,5个矿床(点)样品铟的平均品位达到伴生工业品位的要求。铟含量高的地质体呈带状展布,为我国一个新的铟矿化带,铟矿物种类为羟铟石、自然铟两种。铟含量较高的样品全部位于矽卡岩型矿床中。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铟的矿化时代应为班公湖—怒江洋向南(即冈底斯地块)俯冲使之闭合后碰撞阶段所形成。当雄县拉屋多金属矿床正在开采,其铟含量平均为45.44×10-6,最高为166×10-6,需加强铟资源的评价,提高其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铟矿化 羟铟石 自然铟 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下载PDF
西藏革吉县尕尔穷铜金矿矽卡岩特征及成因意义 被引量:10
12
作者 宋俊龙 李志军 +5 位作者 姚晓峰 邓世林 张志 胡正华 雷传扬 王红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03-712,共10页
通过对矽卡岩岩石学特征、矿物学特征研究,发现矽卡岩主要产于大理岩和石英闪长岩、花岗斑岩接触带上,垂向上多有大理岩-硅化角岩-矽卡岩化大理岩-硅灰石矽卡岩-透辉石矽卡岩-石榴子石矽卡岩-石英闪长岩的分带特征。矽卡岩岩石地球化学... 通过对矽卡岩岩石学特征、矿物学特征研究,发现矽卡岩主要产于大理岩和石英闪长岩、花岗斑岩接触带上,垂向上多有大理岩-硅化角岩-矽卡岩化大理岩-硅灰石矽卡岩-透辉石矽卡岩-石榴子石矽卡岩-石英闪长岩的分带特征。矽卡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显示矽卡岩主要为钙矽卡岩,具有弱Eu负异常和轻稀土富集等特征;同时具有富集Rb、Th、Cs、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亏损Hf、Ti、Y等高场强元素特征。矽卡岩地球化学特征受大理岩和石英闪长岩、花岗斑岩的控制和影响,显示其与大理岩、石英闪长岩和花岗斑岩成因上有密切关系。通过对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成矿背景和时空关系的讨论,指示了尕尔穷矿床成因是与岩浆热液有关的接触交代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矽卡岩 地球化学 尕尔穷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西藏
下载PDF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矿斑岩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29
13
作者 祝向平 陈华安 +6 位作者 刘鸿飞 马东方 李光明 黄瀚霄 张红 刘朝强 卫鲁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34-548,共15页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矿位于西藏北部,是青藏高原中部发现的第一个斑岩铜矿。多不杂斑岩铜矿内有两期花岗闪长斑岩和最晚期的闪长玢岩侵位,其中第二期侵位的花岗闪长斑岩是多不杂矿床的主要成矿斑岩。本文开展了多不杂矿床三期斑岩的锆石U-P...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矿位于西藏北部,是青藏高原中部发现的第一个斑岩铜矿。多不杂斑岩铜矿内有两期花岗闪长斑岩和最晚期的闪长玢岩侵位,其中第二期侵位的花岗闪长斑岩是多不杂矿床的主要成矿斑岩。本文开展了多不杂矿床三期斑岩的锆石U-Pb年龄、全岩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组成分析。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斑岩在120Ma集中侵位。较早侵位的两期花岗闪长斑岩均富集轻稀土、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高场强元素,Eu异常不明显,显示出岛弧岩浆岩的特征,均具有高Sr低Y的特征,(87 Sr/86 Sr)i值0.7057~0.7062和0.7059~0.7064,εNd(t)值为较小的负值(-2.5^-1.7和-6.2^-4.0),第二期花岗闪长斑岩的εHf(t)值为3.7~7.5,显示两期花岗闪长斑岩均属于类埃达克质岩石,可能起源于新生下地壳角闪岩相,有幔源物质混入。最晚侵位的闪长玢岩与两期花岗闪长斑岩岩石化学特征类似,但具有富钠特征,其MgO、Y、Yb等含量相对较高,可能表明闪长玢岩与花岗闪长斑岩源区相同,有更多幔源物质混入。多不杂斑岩铜矿可能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向北俯冲末期,可能产出于陆缘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多不杂 斑岩铜矿 多龙矿集区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岩浆演化
下载PDF
西藏铁格隆南超大型Cu(Au、Ag)矿床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艺云 唐菊兴 +5 位作者 宋扬 林彬 杨超 王勤 高轲 丁帅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27-637,共11页
西藏铁格隆南矿床位于多龙矿集区北侧,是近年来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发现的首例与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成矿作用有关的超大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银)矿床。本文在矿石学研究的基础上,对铁格隆南矿床中代表性岩(矿)石样品进行了... 西藏铁格隆南矿床位于多龙矿集区北侧,是近年来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发现的首例与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成矿作用有关的超大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银)矿床。本文在矿石学研究的基础上,对铁格隆南矿床中代表性岩(矿)石样品进行了S、Pb同位素分析,探讨成矿物质来源。铁格隆南矿床硫化物及硫盐矿物的δ^(34)S值在–9.8‰~6.8‰之间,平均为–1.8‰,其频率直方图具有"塔式"分布特征,总体体现出地幔岩浆硫特征,但已受到少数地壳硫的混染。矿石(^(206)Pb/^(204)Pb=17.959~18.653,^(207)Pb/^(204)Pb=15.606~15.707,^(208)Pb/^(204)Pb=37.926~39.007)与含矿花岗闪长斑岩(^(206)Pb/^(204)Pb=18.527~18.681,^(207)Pb/^(204)Pb=15.564~15.632,^(208)Pb/^(204)Pb=38.697~38.724)以及安山岩(^(206)Pb/^(204)Pb=18.543~18.572,^(207)Pb/^(204)Pb=15.529~15.538,^(208)Pb/^(204)Pb=38.654~38.672)的初始铅组成基本一致,表明三者具有相同的来源;结合铅构造模式图及其源区判别图分析,矿床的铅主要为和岩浆作用有关的上地壳与地幔混合的俯冲带铅。铁格隆南Cu(Au、Ag)矿床的S、Pb同位素组成共同指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这种岩浆可能主要起源于班公湖—怒江洋盆俯冲板片部分熔融与地幔物质混熔,并受到少量地壳物质的混染。斑岩成矿系统理论及矿床成矿系列的"缺位理论"指示,多龙矿集区西南部可能存在一个规模较大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隐爆角砾成矿系统,同时北东部有寻找矽卡岩型矿床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b同位素 成矿物质来源 斑岩-浅成低温热液铜(金、银)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西藏
下载PDF
西藏铁格隆南超大型浅成低温热液铜(金、银)矿床的形成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6
15
作者 方向 唐菊兴 +11 位作者 宋杨 杨超 丁帅 王艺云 王勤 孙兴国 李玉彬 卫鲁杰 张志 杨欢欢 高轲 唐攀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8-176,共9页
铁格隆南(荣那)矿床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的多龙整装勘查区内,是西藏首例超大规模的浅成低温热液-斑岩型Cu(Au、Ag)矿床。目前,矿床的勘查工作和科学研究正同时展开,本文采用锆石U-Pb、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技术,结合系... 铁格隆南(荣那)矿床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的多龙整装勘查区内,是西藏首例超大规模的浅成低温热液-斑岩型Cu(Au、Ag)矿床。目前,矿床的勘查工作和科学研究正同时展开,本文采用锆石U-Pb、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技术,结合系统的钻孔地质编录,对编录中新发现的含矿石英闪长玢岩和辉钼矿进行了高精度同位素测年。石英闪长玢岩LA-ICP-MS锆石U-Pb模式年龄为(120.2±1.0)Ma;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的模式年龄分布在117.8~119.4 Ma范围内,平均模式年龄为(118.5±0.8)Ma,等时线年龄为(119.0±1.4)Ma(MSWD=0.34)。成岩成矿年龄近于一致,成矿略晚于成岩年龄,表明二者属于同一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辉钼矿187Re的含量分布于230.47~1226.6μg/g,指示成矿物质具幔源特征,暗示铁格隆南巨量金属物质的聚集可能与壳幔边界岩浆作用有关。对比研究表明,铁格隆南成矿作用与多不杂、波龙铜(金)矿床一同受控于统一的构造-岩浆成矿系统,该系统的形成无疑与早白垩世班公湖—怒江洋盆向北俯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 浅成低温热液型 同位素年代学 班—怒成矿带 铁格隆南 西藏
下载PDF
西藏波龙斑岩铜金矿床钾长石和绢云母^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3
16
作者 祝向平 陈华安 +6 位作者 马东方 黄瀚霄 李光明 李玉彬 李玉昌 卫鲁杰 刘朝强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54-962,共9页
西藏波龙斑岩铜金矿床是新近在青藏高原中部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斑岩型矿床。文章对该矿床内的蚀变钾长石和蚀变绢云母进行了^40Ar/^39Ar年代学测试,获得蚀变钾长石的^40Ar/^39Ar坪年龄为(118133±0160)Ma,反等时线年龄为(118149... 西藏波龙斑岩铜金矿床是新近在青藏高原中部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斑岩型矿床。文章对该矿床内的蚀变钾长石和蚀变绢云母进行了^40Ar/^39Ar年代学测试,获得蚀变钾长石的^40Ar/^39Ar坪年龄为(118133±0160)Ma,反等时线年龄为(118149±0174)Ma(初始40Ar/36Ar=28611±814),表明波龙斑岩铜金矿床的钾化蚀变年龄为118-119 Ma;蚀变绢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为(121161±0167)Ma,反等时线年龄为(12111±210)Ma(初始40Ar/36Ar=279±19)。由于蚀变绢云母测试样品内可能混入了斜长石,受其影响,蚀变绢云母测年结果的下限可能代表了该矿床绢英岩化蚀变年龄。这些蚀变钾长石和蚀变绢云母^40Ar/^39Ar测年结果与波龙矿床的成岩年龄值和成矿年龄值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表明该矿床的钾化和绢英岩化与成岩、成矿同期,该矿床的岩浆-热液活动过程的时限为121-118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40AR/39AR年龄 钾长石化 绢英岩化 波龙斑岩铜金矿床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西藏
下载PDF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金矿床地质与蚀变 被引量:47
17
作者 祝向平 陈华安 +4 位作者 马东方 黄瀚霄 李光明 卫鲁杰 刘朝强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9-206,共8页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金矿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多不杂矿床内发育三期花岗闪长斑岩,侵入到侏罗系曲色组变砂岩中,北东向断层是多不杂矿床的主要控岩断层。多不杂矿床由内向外发育钾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金矿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多不杂矿床内发育三期花岗闪长斑岩,侵入到侏罗系曲色组变砂岩中,北东向断层是多不杂矿床的主要控岩断层。多不杂矿床由内向外发育钾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钾化主要发育于第一期花岗闪长斑岩出露区域,绢英岩化环绕钾化带发育,并叠加在钾化带之上,青磐岩化在矿床西侧的玄武安山岩和南侧的火山角砾岩中呈团块状发育。多不杂矿床的的铜矿化以黄铜矿矿化为主,金矿化与铜矿化密切共生。黄铜矿化主要发育于第一期花岗闪长斑岩及其与变砂岩接触带内,第一期花岗闪长斑岩为多不杂矿床的成矿斑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不杂 斑岩铜矿 蚀变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下载PDF
西藏尕尔穷铜金矿多光谱遥感地质特征与外围找矿预测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廷斌 唐菊兴 +5 位作者 李志军 易桂花 别小娟 吴华 郭娜 张志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70-178,共9页
尕尔穷铜金矿的发现是近年来在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取得的重要找矿突破之一,目前已发现的矿体类型主要有接触交代矽卡岩型和构造破碎带型2种。前人在该区的研究已经注意到矽卡岩与花岗斑岩的成生联系,斑岩型矿产的成矿潜力较大。... 尕尔穷铜金矿的发现是近年来在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取得的重要找矿突破之一,目前已发现的矿体类型主要有接触交代矽卡岩型和构造破碎带型2种。前人在该区的研究已经注意到矽卡岩与花岗斑岩的成生联系,斑岩型矿产的成矿潜力较大。该文利用多光谱遥感图像,以寻找区内斑岩型矿床为目标,开展了线性构造、环形构造、铁帽类色要素和围岩分带的遥感解译,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遥感羟基异常和铁染异常。研究结果表明:区内主要发育NW-NNW向、NE-NNE向和近SN向3组线性构造;环形构造按组合样式可划分为5个环形构造系;铁帽类色要素与遥感异常较吻合;区内围岩分带较复杂,但多属斑岩铜矿成矿的有利围岩。综合分析认为,5个环形构造系为进一步找矿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尔穷 遥感 找矿预测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西藏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商旭造山型金矿床Ⅲ号矿段深部找矿潜力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刘洪 李光明 +6 位作者 黄瀚霄 张智林 肖万峰 焦彦杰 梁生贤 郭境 兰双双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45-1258,共14页
西藏双湖县商旭造山型金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矿体受NWW向的脆—韧性断裂构造控制,呈似层状、脉状产于中—下侏罗统木嘎岗日群混杂岩中。围岩为炭质板岩、变石英砂岩等。矿石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和构造蚀变岩型,矿石构造以细... 西藏双湖县商旭造山型金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矿体受NWW向的脆—韧性断裂构造控制,呈似层状、脉状产于中—下侏罗统木嘎岗日群混杂岩中。围岩为炭质板岩、变石英砂岩等。矿石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和构造蚀变岩型,矿石构造以细脉状和角砾状为主,矿石矿物为自然金。矿床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认为木嘎岗日群含金建造为商旭金矿提供了主要物质来源,NWW向脆—韧性断裂构造为含金热液的运移和金的沉淀供了运输通道和就位空间,羌塘南缘早白垩世构造—岩浆活动为含金热液的运移提供了热动力,矿区内NWW向构造破碎带中变形强烈,具黄铁矿化、硅化蚀变的地段,为本矿区的找矿有利地区。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显示,Ⅲ号矿段南部,T-4、T-5异常区域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电法测深资料显示,Ⅲ号矿段的控矿构造在深部还有延伸,并可能与区域较深大的断裂相连。综合分析认为,Ⅲ_(1-2)号矿体在标高4200m以下还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通过进一步地质勘查工作,有望提高金资源量,扩大矿床规模。同时,初步总结了商旭造山型金矿床"找矿三步组合拳"的勘查工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班公湖 怒江 商旭金矿 成矿条件分析 找矿前景
下载PDF
西藏波龙斑岩铜金矿床成矿斑岩年代学、岩石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58
20
作者 陈华安 祝向平 +6 位作者 马东方 黄瀚霄 李光明 李玉彬 李玉昌 卫鲁杰 刘朝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93-1611,共19页
波龙斑岩铜金矿床是近年来在青藏高原中部发现的最大的斑岩型矿床,波龙矿床发育3期花岗闪长斑岩,前两期花岗闪长斑岩是波龙矿床的成矿斑岩。本文开展了波龙矿床3期斑岩锆石U-Pb年龄、全岩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组成分析。锆石U-P... 波龙斑岩铜金矿床是近年来在青藏高原中部发现的最大的斑岩型矿床,波龙矿床发育3期花岗闪长斑岩,前两期花岗闪长斑岩是波龙矿床的成矿斑岩。本文开展了波龙矿床3期斑岩锆石U-Pb年龄、全岩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组成分析。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3期斑岩在119~120Ma集中侵位。前两期花岗闪长斑岩均富集轻稀土、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高场强元素,Eu异常不明显,显示出岛弧岩浆岩的特征;前两期花岗闪长斑岩的(87Sr/86Sr)i值分别为0.70562~0.70711和0.70567~0.70850,εNd(t)分别为-4.0^-3.1和-8.0^-2.4,εHf(t)值分别变化于2.5~6.9和3.3~6.9之间,表明前两期花岗闪长斑岩起源于新生的下地壳;第三期花岗闪长斑岩也具有岛弧岩浆岩的岩石化学特征,但其具有较高εNd(t)值(-0.7^-0.2)和εHf(t)值(1.3~12.2),可能表明第三期花岗闪长斑岩也起源于下地壳,但有更多幔源物质混入。波龙斑岩铜金矿床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北俯冲末期,其成岩-成矿可能与洋壳俯冲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龙斑岩铜矿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岩浆演化 锆石U-Pb年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