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en Co MOR-type Ophiolite in the North-central Tibetan Plateau: A Fast-spreading Ridge Segment of the Meso-Tethys Ocean?
1
作者 TANG Yue ZHAI Qingguo +1 位作者 HU Peiyuan XIAO Xuch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S01期57-57,共1页
The Meso-Tethys Ocean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have opened in the late Early Permian as a result of the Cimmerian continental block drifting away from the Gondwana supercontinent. This ocean is also termed the north... The Meso-Tethys Ocean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have opened in the late Early Permian as a result of the Cimmerian continental block drifting away from the Gondwana supercontinent. This ocean is also termed the north branch of the Neo-Tethys Ocean, and is now represented by the Bangong–Nujiang suture zone in the north-central Tibetan plateau. However, it is still unknown for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for as such a huge ancient ocean basin. Ophiolites are remnants of oceanic lithosphere and preserve key information in rebuilding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ancient oceans. In this study, we undertook detailed geological mapping for the Ren Co ophiolite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Bangong–Nujiang suture zone, and a typical Penrose-type ophiolite sequences was newly documented in the Ren Co area. The Ren Co ophiolite comprises serpentinized peridotite, cumulate rock, gabbro/diabase, sheeted dike, massive and pillow lavas, and minor red chert. These rocks exhibit well-preserved mantle and crust rock suites, and show close similarities to oceanic lithospheres at modern fast-spreading ridges. Zircon U–Pb dating for gabbro and plagiogranite yielded ages of 169–147 Ma, which suggest that the Ren Co ophiolites were formed during the Middle to Late Jurassic. Harzburgite in the Ren Co area shows similar features to those of abyssal peridotite indicating the residues of the oceanic mantle. Mafic rocks(basalt, diabase and gabbro) of the Ren Co ophiolite show geochemical features similar to those of typical N-MORB. Moreover, all samples have positive whole-rock εNd(t), and zircon εHf(t) and mantle-like δ18O values. These features suggest that these rocks were derived from a depleted mantle source, thus the Ren Co ophiolite was typical MOR-type ophiolite. We suggest that the Ren Co ophiolite was formed in a fast-spreading mid-ocean-ridge(MOR) setting, and they most likely represented the ridge segment of the BangongNujiang Meso-Tethys Ocean. The Bangong–Nujiang MesoTethys Ocean was a wide paleo-ocean, and experienced continuous oceanic spreading, subduction, accretion before final Lhasa and South Qiangtang continental assemb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o-Tethys ocean bangong–Nujiang suture zone MOR-type ophiolite mid-ocean-ridge segment
下载PDF
西藏丁青蛇绿岩早侏罗世堆晶斜方辉石岩的弧前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2
作者 刘朋东 刘飞 +3 位作者 李观龙 龚小晗 牛晓露 冯光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781-3800,共20页
丁青蛇绿岩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其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还存在争议,而洋壳底部的堆晶岩能够较好限定古洋盆的构造环境。本文在对丁青东蛇绿岩扎西觉测区开展1/5万地质填图过程中,识别出堆晶杂岩底部的伟晶斜方辉石岩与方辉橄榄岩... 丁青蛇绿岩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其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还存在争议,而洋壳底部的堆晶岩能够较好限定古洋盆的构造环境。本文在对丁青东蛇绿岩扎西觉测区开展1/5万地质填图过程中,识别出堆晶杂岩底部的伟晶斜方辉石岩与方辉橄榄岩呈构造接触。伟晶辉石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89.56±0.46Ma。斜方辉石平衡温度为919.23~964.93℃(平均939.51℃),与角闪石的结晶温度(915.29~939.5℃,平均930.27℃)相似。伟晶辉石岩的形成压力大致在0.31~0.47GPa,结晶深度至少为13.53~18.44km,明显大于现代海域扩张脊的洋壳厚度。辉石岩的矿物和全岩地球化学成分以及计算的平衡熔体均与玻安质岩浆相似,结合辉石岩下部方辉橄榄岩具有弧前地幔橄榄岩和大陆岩石圈地幔这一特征,本文认为丁青东早侏罗世伟晶斜方辉石岩形成于洋-陆俯冲带的弧前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丁青蛇绿岩 斜方辉石岩 弧前 洋-陆俯冲 早侏罗世
下载PDF
西藏班戈地区侵入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对班公湖-怒江洋盆演化时限的制约 被引量:58
3
作者 高顺宝 郑有业 +2 位作者 王进寿 张众 杨成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973-1982,共10页
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室内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班戈地区侵入岩可以分为4期:早白垩世早期石英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138Ma±),早白垩世中期花岗闪长岩(132-128Ma),早白垩世中晚期二云二长花岗岩(130-114Ma),... 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室内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班戈地区侵入岩可以分为4期:早白垩世早期石英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138Ma±),早白垩世中期花岗闪长岩(132-128Ma),早白垩世中晚期二云二长花岗岩(130-114Ma),晚白垩世二长花岗岩(80Ma±),从北到南各期次侵入岩具有成岩年龄逐渐变新,形成环境由岛弧环境→同碰撞造山环境→后碰撞环境演变。这一成果为确定班公湖-怒江洋盆的俯冲极性及演化时限提供了新的资料。班戈地区班公湖-怒江洋盆在中侏罗世之前已开始向南俯冲消减,这种俯冲消减活动一直持续至早白垩世中期最终闭合(130-125Ma),拉萨地体与羌塘地体开始发生碰撞作用,这种碰撞作用大约持续了20-30Myr,在晚白垩世早期进入后碰撞阶段(100-8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入岩 年代学 班公湖-怒江洋盆 构造演化
下载PDF
西藏羌塘南缘热那错早白垩世流纹岩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及其意义 被引量:30
4
作者 常青松 朱弟成 +4 位作者 赵志丹 董国臣 莫宣学 刘勇胜 胡兆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034-2044,共11页
在青藏高原的演化历史中,班公湖-怒江洋的俯冲方向一直存在争议。现有的岩浆作用时空展布表明,大量早白垩的岩浆作用分布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下简称为班怒带)以南,但是近年来在该缝合带以北也发现了少量同时代的岩浆作用。本文研... 在青藏高原的演化历史中,班公湖-怒江洋的俯冲方向一直存在争议。现有的岩浆作用时空展布表明,大量早白垩的岩浆作用分布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下简称为班怒带)以南,但是近年来在该缝合带以北也发现了少量同时代的岩浆作用。本文研究了靠近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以北、改则县北部热那错地区的流纹岩,获得了岩石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成分。热那错流纹岩年龄为~110Ma,与相邻地区报道的岩浆岩活动和缝合带以南的北拉萨地体地区大范围出露的早白垩世岩浆岩同期产出。岩石具有不均一且偏正的εHf(t)特征,与北拉萨地体同期岩浆岩Hf同位素成分相似。本文综合考虑了班怒带两侧发育同期岩浆活动、且南侧极大量而北侧很少量发育的特征,认为热那错流纹岩的成因可以置于班公湖-怒江洋向南俯冲的总体模式中,南向俯冲的班公湖怒江岩石圈在~110Ma发生板片断离,可以同时解释分布于缝合带两侧的早白垩世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那错流纹岩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班公湖-怒江洋 南向俯冲 早白垩世
下载PDF
西藏日土白垩纪酸性侵入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对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盆闭合时限的制约 被引量:3
5
作者 王艺云 唐菊兴 +3 位作者 胡为正 丁帅 黄东荣 胡正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9-119,共11页
以西藏日土县北东地区的小型酸性侵入体为研究对象,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及锆石年龄测试,探讨岩石的成因类型及构造环境,确定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盆闭合的时限。研究区酸性岩体的岩性为黑云二长花岗岩,其主要组分的质量分数分别是:Si... 以西藏日土县北东地区的小型酸性侵入体为研究对象,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及锆石年龄测试,探讨岩石的成因类型及构造环境,确定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盆闭合的时限。研究区酸性岩体的岩性为黑云二长花岗岩,其主要组分的质量分数分别是:SiO_2为63.89%~77.49%,全碱(K_2O+Na_2O)为8.06%~8.95%,全铁(FeOT)为0.48%~4.37%,Al_2O_3为12.43%~16.17%;大离子亲石元素中Rb、Th、U、K明显富集,但Ba、Sr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中Nb、Ta、P、Ti明显亏损,而Zr、Hf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负Eu异常明显(δEu=0.09~0.67,平均为0.47),球粒原始标准化分布模式为向右缓倾的V型,属于A型花岗岩。其LA-ICP-MS锆石206Pb/238 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17.8±1.2)Ma,属于中生代早白垩世中期。从岩石碰撞后A1型花岗岩特征推测,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盆在日土地区的闭合时间应在早白垩世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中特提斯洋 A型花岗岩 俯冲消减 岩石地球化学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发现侏罗纪洋岛型岩石组合 被引量:6
6
作者 巴桑玉珍 李才 +2 位作者 徐梦婧 徐建鑫 范建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63-566,共4页
那东洋岛大地构造位置位于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西段,洋岛型岩石组合平行于蛇绿混杂岩带南侧展布,夹持于侏罗系木嘎岗日群之中。那东洋岛玄武岩与木嘎岗日群复理石砂板岩呈过渡接触关系。那东洋岛岩石组合主要由3种岩石组成:玄武岩、... 那东洋岛大地构造位置位于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西段,洋岛型岩石组合平行于蛇绿混杂岩带南侧展布,夹持于侏罗系木嘎岗日群之中。那东洋岛玄武岩与木嘎岗日群复理石砂板岩呈过渡接触关系。那东洋岛岩石组合主要由3种岩石组成:玄武岩、玄武质砾岩、灰岩或礁灰岩,那东洋岛的岩石组合具有多旋回性。对那东洋岛中的玄武岩进行地球化学分析,玄武岩为OIB型玄武岩。以往研究认为班公湖-怒江洋盆在侏罗纪处于大洋演化阶段,那东洋岛的发现对揭示班公湖-怒江洋在侏罗纪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那东洋岛 构造演化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地区竟柱山组时代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7
7
作者 李华亮 高成 +3 位作者 李正汉 张璋 彭智敏 关俊雷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63-673,共11页
上白垩统竟柱山组呈近EW向分布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该组以陆相磨拉石建造为特征,角度不整合在蛇绿岩及老的海相地层之上,从早到晚由河流相向湖泊相演化。本文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的班公湖地区出露的竟柱山组为主要研究对象,对... 上白垩统竟柱山组呈近EW向分布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该组以陆相磨拉石建造为特征,角度不整合在蛇绿岩及老的海相地层之上,从早到晚由河流相向湖泊相演化。本文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的班公湖地区出露的竟柱山组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岩性特征、沉积环境及形成时代进行了分析,认为竟柱山组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全面闭合后的陆相山间盆地沉积,是洋陆转换全面完成之后的陆相沉积。本文首次对班公湖地区竟柱山组进行了ESR年代学、磁性地层学研究,得出了研究区竟柱山组底部砾岩的ESR年龄为92.0±9.0 Ma,古地磁测年显示该组的底界年龄约为96 Ma。班公湖地区在96 Ma左右全面完成了由洋到陆的转换,进入了陆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竟柱山组 地质特征 形成时代 洋陆转换 班公湖地区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洋打开时间的地层古生物约束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以春 张予杰 +2 位作者 袁东勋 徐海鹏 乔枫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083-3096,共14页
西藏班公湖-怒江洋的打开时间是争议性较大的科学问题。班公湖-怒江洋两侧的拉萨地块和南羌塘地块的古生物地理和地层层序的对比可以约束班公湖-怒江洋的形成时间。从地层层序上来看,拉萨地块在晚古生代大冰期结束之后是一由碎屑岩到碳... 西藏班公湖-怒江洋的打开时间是争议性较大的科学问题。班公湖-怒江洋两侧的拉萨地块和南羌塘地块的古生物地理和地层层序的对比可以约束班公湖-怒江洋的形成时间。从地层层序上来看,拉萨地块在晚古生代大冰期结束之后是一由碎屑岩到碳酸盐转变的稳定地层序列;而南羌塘地块从早二叠世晚期开始东西向存在较大的相变,西部下二叠统吞龙共巴组之上存在间断面,不整合于上二叠统吉普日阿群之下;而东部下二叠统到中二叠统都是玄武岩和灰岩组成的鲁谷组。古生物地理上,南羌塘地块晚二叠世含有典型暖水的类Palaeofusulina动物群,与拉萨地块形成显著差别;南羌塘地块中二叠世主要的Eopolydiexodina类动物群也与拉萨地块的Nankinella-Chusenella类动物群产生明显差异;再者,南羌塘地块早二叠世晚期的类、珊瑚类和腕足类都呈现明显暖水的特征,但这些动物群在拉萨至今未有报道。综合南羌塘和拉萨地块地层层序、古生物地理特征上的差异,班公湖-怒江洋至少从中二叠世(~269Ma)就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因此,班公湖-怒江洋在中二叠世以前和冰期结束之后的时间段内打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斯 班公湖-怒江洋 二叠纪 古生物地理 古地理
下载PDF
西藏东巧北尕苍见岛弧的厘定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3
9
作者 许荣科 郑有业 +6 位作者 赵平甲 陕亮 张雨莲 曹亮 齐建宏 张刚阳 代芳华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5期768-777,共10页
在班公错—怒江小洋盆内晚侏罗世存在向南的俯冲已被许多学者所证实,近期在班—怒带中部的东巧蛇绿岩带北侧发现一套晚侏罗世火山岩——尕苍见(组)火山岩,该套火山岩以内部变形微弱而明显有别于东巧蛇绿岩带,其地球化学特点反映具有岛... 在班公错—怒江小洋盆内晚侏罗世存在向南的俯冲已被许多学者所证实,近期在班—怒带中部的东巧蛇绿岩带北侧发现一套晚侏罗世火山岩——尕苍见(组)火山岩,该套火山岩以内部变形微弱而明显有别于东巧蛇绿岩带,其地球化学特点反映具有岛弧性质,并具有初期为拉斑玄武质-钙碱性岩浆喷发,尔后以钙碱性火山活动为主,至晚期岛弧演化成熟,发生岛弧橄榄安粗质火山喷发活动,并伴有富Nb岛弧玄武岩产出。证明在班怒小洋盆内晚期也曾存在向北的俯冲作用。这一发现对完整重溯班—怒带构造演化和构建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怒小洋盆 消亡 尕苍见岛弧 晚侏罗世 向北俯冲 双向俯冲 西藏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西段康穷蛇纹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许伟 李才 +4 位作者 吴彦旺 徐梦婧 范建军 江庆源 彭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01-1412,共12页
康穷蛇纹岩出露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中西段,是康穷蛇绿混杂岩的超基性岩石端元。依据全岩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可将康穷蛇纹岩划分为A组和B组2种。两者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Cs)和高场强元素(U、Nb)。经估算,A组蛇纹岩原岩是原... 康穷蛇纹岩出露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中西段,是康穷蛇绿混杂岩的超基性岩石端元。依据全岩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可将康穷蛇纹岩划分为A组和B组2种。两者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Cs)和高场强元素(U、Nb)。经估算,A组蛇纹岩原岩是原始地幔经过10%~17%部分熔融的地幔残留,B组蛇纹岩原岩经历过更高程度的部分熔融(17%~23%),表明康穷蛇纹岩原岩至少经历过两阶段的部分熔融。初步研究认为,A组蛇纹岩原岩是洋内俯冲初始阶段上涌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的地幔残留,受类MOR型熔体交代作用而仍然亏损轻稀土元素(LREE),却富集U和Nb,属类MOR型地幔橄榄岩;B组蛇纹岩原岩是A组蛇纹岩原岩在洋内俯冲带环境再熔融的产物,受玻安质熔体交代作用而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属弧前地幔橄榄岩。两者均发生蛇纹石化作用而转变成蛇纹岩,最终因大洋碰撞闭合而残存于缝合带内,是班公湖-怒江新特提斯洋洋内俯冲演化阶段的岩石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纹岩 地球化学 蛇绿岩 洋内俯冲 班公湖-怒江新特提斯洋
下载PDF
藏北尼玛地区白垩纪岩浆岩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伟 翟庆国 +3 位作者 胡培远 唐跃 朱志才 吴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45-562,共18页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及其两侧广泛分布白垩纪岩浆岩,这些岩浆活动记录了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俯冲至闭合以及拉萨-羌塘板块碰撞过程。为了约束该缝合带在早-晚白垩世的演化过程,本文对缝合带中段尼玛地区花岗岩进行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及其两侧广泛分布白垩纪岩浆岩,这些岩浆活动记录了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俯冲至闭合以及拉萨-羌塘板块碰撞过程。为了约束该缝合带在早-晚白垩世的演化过程,本文对缝合带中段尼玛地区花岗岩进行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尼玛北部虾别错花岗岩侵入到中生代地层中,发育石英闪长质包体。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寄主花岗岩和包体形成于早白垩世(122Ma和121Ma)。这些锆石均具有正的ε_(Hf)(t)值,分别为+2.4~+7.0和+3.0~+5.1。寄主花岗岩具有高硅和高钾钙碱性特征,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系列。包体相对低硅,属于中钾钙碱性准铝质系列。寄主花岗岩和包体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分布,如均亏损Nb、Ta和Ti,富集Th、U和Pb。综合分析,虾别错寄主花岗岩和包体是壳幔熔体混合作用的产物。尼玛南部张乃错花岗岩侵入到古生代地层里。锆石U-Pb年龄为97Ma,形成于晚白垩世。锆石ε_(Hf)(t)值在+2.2~+6.0之间。张乃错花岗岩具有高硅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系列。岩体显著亏损Ba、Sr、Ti和Eu,富集Rb、Th、U和Pb等元素。该花岗岩来源于新生地壳部分熔融,并在后期经历结晶分异。结合区域地质概况,虾别错早白垩世花岗岩(和包体)形成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闭合过程,而张乃错晚白垩世花岗岩形成于洋盆闭合之后拉萨-羌塘板块碰撞背景。尼玛地区早-晚白垩世岩浆活动记录了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从洋盆闭合到拉萨-羌塘板块挤压碰撞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白垩纪 花岗岩 洋盆闭合 陆陆碰撞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塔仁本洋岛型玄武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8
12
作者 王忠恒 王永胜 +5 位作者 谢元和 孙忠纲 鲁宗林 曲永贵 李存直 姜雪飞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55-162,共8页
塔仁本洋岛型玄武岩是中特提斯洋古洋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构造混杂岩中局部有序部分的特殊洋壳残片。它以具有海底爆发相与远洋放射虫硅质岩相整合和大洋板内碱性玄武岩的构造环境为主要特征。它的发现丰富了班怒带... 塔仁本洋岛型玄武岩是中特提斯洋古洋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构造混杂岩中局部有序部分的特殊洋壳残片。它以具有海底爆发相与远洋放射虫硅质岩相整合和大洋板内碱性玄武岩的构造环境为主要特征。它的发现丰富了班怒带的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塔仁本洋岛型玄武岩 构造环境 古洋壳 地质意义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侏罗纪高镁安山质岩石对中特提斯洋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9
13
作者 唐跃 翟庆国 +5 位作者 胡培远 肖序常 王海涛 王伟 朱志才 吴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097-3114,共18页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地区南北向分布了三条分支蛇绿岩亚带,它们记录了该地区中特提斯洋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目前对于该地区洋盆俯冲消减动力学过程一直缺乏有效制约。为探讨这一问题,本文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新近厘定的安山岩和...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地区南北向分布了三条分支蛇绿岩亚带,它们记录了该地区中特提斯洋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目前对于该地区洋盆俯冲消减动力学过程一直缺乏有效制约。为探讨这一问题,本文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新近厘定的安山岩和闪长岩开展了系统的野外、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安山岩主要呈不整合覆盖于晚三叠世沉积地层之上,或与侏罗纪俯冲增生杂岩和橄榄岩以断层接触,闪长岩主要呈岩脉体侵入于橄榄岩中。锆石U-Pb定年表明,安山岩和闪长岩均形成于中晚侏罗世(165~161Ma)。安山岩和闪长岩地球化学组成类似,它们大都具有高的MgO含量和Mg#值,这与高镁安山岩相类似。稀土和微量元素组成显示出典型的岛弧岩浆岩特征,富集轻稀土(LREE)和Rb、Th、U、Pb等元素,亏损Ba和高场强元素(HFSE;Nb,Ta和Ti)。同时,样品还显示出较低的Ba/Th和较高的(La/Sm)N比值,以及负的锆石εHf(t)值和古老的锆石Hf模式年龄。这些特征表明这些高镁安山岩和闪长岩是大洋板片俯冲沉积物部分熔融的熔体交代地幔楔的产物。结合区域地质和前人研究,认为这些岩石可能形成于靠近海沟的大陆边缘环境,是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中段北拉-拉弄分支洋盆初始俯冲消减的产物,该初始俯冲作用可能与安多微陆块和南羌塘地块碰撞导致的俯冲南向跃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中特提斯洋 高镁安山岩 初始俯冲 俯冲跃迁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构造演化再探讨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超 肖传桃 +3 位作者 龚文平 田海艳 王小阳 王振鸿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3期41-43,11,共3页
对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的拼合时间,根据藏北地区中部侏罗纪生物礁发育的层位和其变化规律及含礁地层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认为该缝合带中段拼合于中侏罗世末期或晚侏罗世初期(沙木罗组沉积期之前),生物礁的生长代表了班公湖-怒江... 对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的拼合时间,根据藏北地区中部侏罗纪生物礁发育的层位和其变化规律及含礁地层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认为该缝合带中段拼合于中侏罗世末期或晚侏罗世初期(沙木罗组沉积期之前),生物礁的生长代表了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拼合后的残留盆地浅海相沉积。研究表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洋盆裂谷阶段(~P1)、初始洋盆和成熟大洋阶段(T~J2)、洋内俯冲(J2~J3)、残余洋盆阶段(J2~J3)、洋盆消亡闭合阶段(J3~K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构造演化 生物礁 洋盆
下载PDF
班公湖中特提斯洋打开的时限:来自MOR型辉长岩的年代学制约 被引量:6
15
作者 秦雅东 李德威 +1 位作者 刘德民 李华亮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48-1157,共10页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班公湖地区蛇绿岩组合较为完整,由超镁铁质岩、镁铁质堆晶岩、辉绿岩脉、铁镁质熔岩、放射虫硅质岩等组成。这套蛇绿岩所代表的洋盆打开时间一直争论不休。该蛇绿岩中MOR型辉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18...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班公湖地区蛇绿岩组合较为完整,由超镁铁质岩、镁铁质堆晶岩、辉绿岩脉、铁镁质熔岩、放射虫硅质岩等组成。这套蛇绿岩所代表的洋盆打开时间一直争论不休。该蛇绿岩中MOR型辉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18个测点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31.5±2.6 Ma,代表了辉长岩的结晶年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辉长岩SiO_2含量在46.12%~47.85%之间,TiO_2(1.52%~1.71%),具低的K_2O(0.19%~0.25%)、Al_2O_3(12.97%~13.51%)和Fe_2O_3/FeO比值(0.19~0.24);微量元素蛛网图与洋中脊玄武岩类似,Zr、Nb、Ta、Hf丰度与N-MORB相当或略高,相对富集Ba、P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无Ta-Nb负异常,在基性岩构造环境判别图上显示出洋脊玄武岩的亲合性;REE配分曲线具有平缓型特点,介于E-MORB与N-MORB之间;各种地球化学特征与洋脊玄武岩类似,表明该辉长岩是在班公湖洋盆扩张阶段形成的。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班公湖中特提斯洋盆初始打开时间至少为中三叠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MOR型辉长岩 洋盆初始裂解 班公湖中特提斯
下载PDF
羌塘地块西部晚三叠世灰岩古地磁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曹勇 孙知明 +5 位作者 李海兵 叶小舟 潘家伟 张蕾 刘栋梁 刘晨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463-2476,共14页
青藏高原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汇聚-碰撞拼合过程的研究对认识青藏高原中部隆升历史及其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羌塘地块古地磁研究对理解上述问题至关重要。通过对羌塘地块西部改则地区晚三叠世灰岩的系统古地磁测定,获得其高... 青藏高原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汇聚-碰撞拼合过程的研究对认识青藏高原中部隆升历史及其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羌塘地块古地磁研究对理解上述问题至关重要。通过对羌塘地块西部改则地区晚三叠世灰岩的系统古地磁测定,获得其高温剩磁分量。但是这一高温剩磁分量未通过褶皱检验,表明为后期重磁化的结果。研究剖面高温特征剩磁平均方向在地理坐标下为Dg=349.3°,Ig=40.4°,κg=45.4,α95=6.5°,相应的古地磁极为76.4°N,311.1°E,dp/dm=4.7°/7.9°。这一古地磁极与羌塘地块早白垩世约110~100Ma的古地磁极在古地磁误差范围内重合,表明其重磁化的时代为早白垩世约110~100Ma。综合分析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古地磁结果,并结合海相地层、蛇绿岩和洋岛等地质证据,显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西段闭合的时间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约110~100Ma。改则地区晚三叠世灰岩的早白垩世晚期重磁化作用与羌塘/拉萨地块西部的碰撞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地块 古地磁 重磁化 羌塘-拉萨地块碰撞 班公湖-怒江洋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西段早白垩世洋岛火山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于云鹏 胡培远 +4 位作者 李才 解超明 范建军 许伟 刘金恒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81-1290,共10页
仲岗洋岛位于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中西段,前人对仲岗洋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段,中段洞错一带尚未有人研究。对仲岗洋岛的岩石组合及岩石地球化学进行研究,并对洋岛火山岩的源区及构造环境进行分析。在仲岗洋岛中段洞错北部的一条剖面... 仲岗洋岛位于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中西段,前人对仲岗洋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段,中段洞错一带尚未有人研究。对仲岗洋岛的岩石组合及岩石地球化学进行研究,并对洋岛火山岩的源区及构造环境进行分析。在仲岗洋岛中段洞错北部的一条剖面上采集了8个玄武岩和8个玄武安山岩地球化学样品,主量元素特征表明,二者皆为具有富Ti特征的碱性玄武岩,微量元素特征显示二者富集Nb、Ta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和微量元素蛛网图与典型洋岛玄武岩曲线相似。化学成分指示,仲岗洋岛玄武岩与玄武安山岩可能来自于同一岩浆源区,且二者来源于具有洋岛玄武岩特征的地幔,相容元素Cr、Ni的亏损表明,成岩过程中发生了橄榄石和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洋岛形成于大洋板块内以洋壳为基底的洋岛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仲岗洋岛 洋岛火山岩 岩石学 地球化学
下载PDF
西藏中拉萨地块北部早白垩世晚期控错A型花岗岩的成因及构造环境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洪 李光明 +5 位作者 李文昌 黄瀚霄 李佑国 欧阳渊 张向飞 周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0-252,共23页
在中拉萨地块北部尼玛控错地区发育着一套碱性长石花岗岩,对该花岗岩体开展成因和形成背景的研究,能为探索班公湖-怒江洋的构造演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用LA-ICP-MS方法测得该花岗岩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04.9±1.... 在中拉萨地块北部尼玛控错地区发育着一套碱性长石花岗岩,对该花岗岩体开展成因和形成背景的研究,能为探索班公湖-怒江洋的构造演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用LA-ICP-MS方法测得该花岗岩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04.9±1.4Ma(MSWD=1.5)和104.6±1.3Ma(MSWD=1.3),表明该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花岗岩具有高硅(SiO_(2)=76.75%~77.51%,平均77.27%)、高钾(K_(2)O=4.61%~4.85%,平均4.77%)、高碱(K_(2)O+Na_(2)O=8.24%~8.57%,平均8.44%)、低钙(CaO=0.28%~0.48%,平均0.35%)、低镁(MgO=0.11%~0.16%,平均0.13%)和低铝(Al_(2)O_(3)=11.79%~12.22%,平均12.09%)等特征,里特曼指数(σ)为1.96~2.15(平均2.08),A/NK值为1.06~1.09,A/CNK值为1.01~1.04。这些特征表明控错花岗岩为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控错花岗岩相对富集Zr、Nb、Ce、Y和Hf等微量元素,相对亏损Ti、Ba、Sr和P等微量元素,分异系数(DI)为95.5~96.9(平均:96.3),还具有较高的FeOT/MgO值(5.61~10.22,平均7.26)、10000Ga/Al值(2.78~2.56,平均2.84)、Y/Nb值(2.29~4.97,平均3.57)、Rb/Nb值(11.6~18.2,平均15.2);此外,该岩体还具有较高的全岩Zr饱和温度(875~910℃,平均890℃)和锆石Ti饱和温度(848~919℃,平均890℃),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04~0.09,平均0.06),以及向右缓倾的"V型"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这些特征表明控错花岗岩为产于碰撞后环境的A2型花岗岩。正的锆石εHf(t)值(4.26~6.38,平均5.16)、相对年轻的锆石Hf地壳模式年龄(tDM2=757~889Ma,平均833Ma)、下地壳与地幔混合特征的(^(87)Sr/^(86)Sr)t(0.7194~0.7407,平均0.7313)、εNd(t)(-3.39~-3.00,平均-3.24)和Pb同位素特征((^(206)Pb/^(204)Pb)_(t)=18.792~18.845,(^(207)Pb/^(204)Pb)_(t)=15.708~15.718,(^(208)Pb/^(204)Pb)_(t)=38.870~38.037),指示控错花岗岩熔融于幔源物质加入的新生地壳。研究结果揭示,控错花岗岩形成于羌塘-拉萨地块碰撞作用下,俯冲板片的断离后,软流圈上涌诱发的地壳部分熔融,并经历了显著的以钾长石和角闪石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控错 A型花岗岩 锆石U-PB SR-ND-PB LU-HF
下载PDF
西藏那曲地区流纹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3
19
作者 彭智敏 耿全如 +1 位作者 张璋 丛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50-1059,共10页
对西藏那曲地区的中—晚侏罗世拉贡塘组流纹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得出该流纹岩的时代为116.6Ma±0.81Ma,属早白垩世,与区域上多尼组和则弄群的时代一致,属同一地质事件的产物,说明该火山岩不属拉贡塘组,应不整合于拉贡塘组... 对西藏那曲地区的中—晚侏罗世拉贡塘组流纹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得出该流纹岩的时代为116.6Ma±0.81Ma,属早白垩世,与区域上多尼组和则弄群的时代一致,属同一地质事件的产物,说明该火山岩不属拉贡塘组,应不整合于拉贡塘组之上。流纹岩SiO2含量均值为71.01%,富集Rb、Th元素,亏损P、Eu、Ti元素,εHf(t)值集中在-0.030~2.277之间,平均值为0.75,对应的两阶段模式年龄为682~782Ma和1015~1175Ma,大于流纹岩的形成时代。流纹岩具同碰撞型火山岩的特征,不具传统岛弧环境的特征,构造环境可能存在两种可能: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俯冲已经结束,进入陆-陆碰撞阶段,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开始碰撞;班公湖-怒江洋还未完全关闭,残留洋与拉萨地块发生碰撞。在碰撞的过程中,下地壳不断加厚并发生部分熔融形成酸性流纹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那曲地区 班公湖-怒江洋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HF同位素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特提斯洋晚二叠世(Ca.252Ma)洋内俯冲的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5
20
作者 韦少港 宋扬 唐菊兴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B11期194-196,共3页
多龙蛇绿混杂岩是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北西约120km的多龙矿集区内,大地构造位置处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西段,南羌塘板块南缘。多龙蛇绿混杂岩主要分布在多龙矿区中部及东北部。
关键词 多龙蛇绿岩 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 洋内俯冲 晚二叠世 西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