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iewing Media Language through Home with Kids:A Narrative Approach
1
作者 郭超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2年第12期25-26,共2页
Home with Kids,a Chinese television sitcom,has been gaining great popularity among audience since 2004.The show has kept its high ratings by integrating the current hot issue of "reconstituted family" into t... Home with Kids,a Chinese television sitcom,has been gaining great popularity among audience since 2004.The show has kept its high ratings by integrating the current hot issue of "reconstituted family" into the everlasting topic of family relations.This paper makes detailed analysis of its settings,characters and plots,aiming to find patterns the sitcom chose to represent the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its language u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me with Kids narrative theory reconstituted family
下载PDF
Media Narratives and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Tea: A Case Study of Teavana's Oprah Chai Tea
2
作者 Shu-Ling Chen Berggreen Giulia Evolvi Nicolene Durham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6年第1期1-11,共11页
More than just a drink, tea embodies social,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meanings through time and across cultures. There is an essential tie between media and this meaning-making process. Media often create and ... More than just a drink, tea embodies social,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meanings through time and across cultures. There is an essential tie between media and this meaning-making process. Media often create and carry the visions of health, nature, tranquility, and prosperity offered by tea. This mediated imaginary seems to persist even in the face of vast human inequalities and suffering and irreversible neg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rough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tea production under global conglomerates. Through textual analysis of media narratives of Teavana, a well-known tea brand, this project explores how media's mythic narratives potentially naturalize and celebrate the current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the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of tea, and silence the human suffering and environmental destruction endured, in order to gratify the very practice and consumption promoted by med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A media narratives Teavana OPRAH metabolic rift treadmill of production theory tea laborers
下载PDF
The Vietnam War in the New Century: The Evolution of Apocalypse Now Redux (2001) in Narrative Perspective
3
作者 SHAO Bing-qing LIU Xiao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2期100-106,共7页
Apocalypse Now is a 1979 American epic war film set during the Vietnam War, directed and produced by Francis Ford Coppola. It was originally adapted from the novella Heart of Darkness (1902), which was written in th... Apocalypse Now is a 1979 American epic war film set during the Vietnam War, directed and produced by Francis Ford Coppola. It was originally adapted from the novella Heart of Darkness (1902), which was written in the colonial era. Apocalypse Now Redux (2001) is a refined version of the 1979 edition. In previous researches, most scholars only focused on either of the two adapted versions in terms of thematic discussion and narrative analysis, which have ignor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film and the changing historical contexts. Accordingly, on the basis of narrative theory and cultural study, the thesis makes a narrativ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Apocalypse Now Redux (2001). It indicates that through some newly-inserted narrative elements in Apocalypse Now Redux (2001), 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minority groups, darkness in war and media quagmire, which is related to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contexts and endeavors to remind the American public of the harsh lesson of Vietnam War in the 20th century. However, efforts to restraint the war seem to be ineffective, which is fully exemplified by Iraq War in 20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ocalypse Now Redux (2001) Vietnam War narrative theory new century
下载PDF
Paratexts Narrative in David Lodge's The Man Who Wouldn't Get Up and Other Stories
4
作者 陈文玉 《海外英语》 2018年第23期10-13,共4页
The contemporary English novelist and literary critic David Lodge has published sixteen works of fiction,including the latest published short story collections The Man Who Wouldn't Get Up and Other Stories(2016).I... The contemporary English novelist and literary critic David Lodge has published sixteen works of fiction,including the latest published short story collections The Man Who Wouldn't Get Up and Other Stories(2016).In this work,the first story The Man Who Wouldn't Get Up is the earliest one which was written in the winter of 1965-1966 and mainly tells about a professional man who refuses to get up in order to escape the harsh world and I chiefly discuss the paratexts of it.Gerard Genette defines paratexts as"are those liminal devices and conventions,both within and outside the book,that form part of the complex mediation between book, author, publisher, and reader:titles,forewords,epigraphs,and publishers'jacket copy are part of a book's private and public history."In this paper,I adopt Genette's theory of paratexts which provides a unique theoretical approach for fiction study and apply it to the analysis of Lodge's The Man Who Wouldn't Get Up and Other Stories.The work is rich in miscellaneous paratexts which are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work and aid comprehension while shorten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uthor and reader.The paper mainly examines the peritext:the elements inserted into the interstices,such as,the cover,title,epigraph,biography of the author,reviews of the book,foreword,jacket copy,illustration,dedication,afterword and acknowledgements.Investigating the peritexts of the work indicates the unique func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 to the fictional text.Ultimately,they become the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author,the text and the reader,and are exemplary of Lodge's creativity and hybrid narrative sty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vid Lodge The MAN WHO Wouldn't GET Up and OTHER STORIES Genette's theory of paratexts Paratexts narrative strategy
下载PDF
自媒体话语生态对德育有效性的消解与重构 被引量:1
5
作者 肖斌 徐鹏 +1 位作者 陈金 李金琼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38,共8页
话语是人们解释世界、传递思想的工具,同时也是德育的重要载体。自媒体空间的话语生态如一股隐形的力量,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和主流价值观,揭示其消解德育有效性的内在机理,对于指导学校德育话语有效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话语... 话语是人们解释世界、传递思想的工具,同时也是德育的重要载体。自媒体空间的话语生态如一股隐形的力量,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和主流价值观,揭示其消解德育有效性的内在机理,对于指导学校德育话语有效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话语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从话语与德育关系视角揭示自媒体话语生态对德育有效性的消解机制,主要表现为:自媒体的多元话语阐释侵蚀了道德认知,话语交互原则解构了宏大叙事,话语控制、规约、削弱了德育权威。为实现德育有效话语重构,需要融合多元话语体系以提升道德理论的阐释力,建立平等对话机制以重构道德叙事的亲和力,创设德育共享语境以强化学校德育的公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 自媒体话语生态 道德理论 道德叙事 学校德育
下载PDF
家乡、家族与家人:语境理论下家庭民俗学作品对象化叙事策略探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赵李娜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3期118-133,共16页
新世纪以来,民俗学界出现了一批“以自我家庭为‘田野空间’、以血亲成员为资料获取对象的研究模式”与书写实践以及“家庭民俗学(志)”概念名称,预示着“以自我家庭为对象”实验民俗志写作范式的兴起。这类民俗志的共同文本特征为,通... 新世纪以来,民俗学界出现了一批“以自我家庭为‘田野空间’、以血亲成员为资料获取对象的研究模式”与书写实践以及“家庭民俗学(志)”概念名称,预示着“以自我家庭为对象”实验民俗志写作范式的兴起。这类民俗志的共同文本特征为,通过家乡、家族与家人等叙事元素,构建着对“我群”生活的对象化观察与书写,这些书写在某种程度上恰好营造着民俗志文本的若干必要语境。具体而言,家庭民俗学作品通过“家乡”的对象化叙事营造民俗志的地方和空间语境,“家族”叙事塑造民俗志的时间语境元素,“家人”描述承载着民俗事象展演与事件发生,而“自我”的对象化文本意味着民俗志心理与情感语境的建构。家庭民俗志文本结构与书写特征,显示出有些民俗志已不适合用“家乡民俗志”“自我民族志”等称谓,已有学者提出明确概念且有一定数量书写实践的“家庭民俗志”可能是较为恰当的范式命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民俗学 对象化叙事 语境理论
下载PDF
Narrative as“legal tender”:the semiotic meanings of“exchange”in Malcolm Bradbury’s Rates of Exchange
7
作者 Yanfang Song 《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 2024年第3期343-366,共24页
Malcolm Bradbury’s novel Rates of Exchange,taking the economic term“rates of exchange”as a central metaphor,depicts various exchanges occurring in the socio-economic landscape of Britain during the 1970s and 1980s.... Malcolm Bradbury’s novel Rates of Exchange,taking the economic term“rates of exchange”as a central metaphor,depicts various exchanges occurring in the socio-economic landscape of Britain during the 1970s and 1980s.In the context of governmental emphasi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novel intricately explores exchanges among diverse entities,playing with multiple meanings of the term“exchange”.In this way,the novel itself becomes a form of“legal tender,”exchanged for reader comprehension,communication,and participation.It highlights the ubiquitous presence of exchange and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the uncertain exchange rates between different entities.Furthermore,it invites read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story-telling and the nostalgic journey back to British literary tradition.This paper,drawing on Roland Barthes’s semiotic theory along with structuralist and poststructuralist concepts,investigates the multifaceted meanings of“exchange”in the novel.Through this analysis,the paper aims to illuminate the semiotic significance of various narrative forms and the profound thematic concerns in Bradbury’s 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tes of Exchange narrative Roland barthes SEMIOTICS
原文传递
空间的叙事:贵州“村超”的价值连接与路径研究
8
作者 万山红 杨占东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15-20,共6页
贵州“村超”红极一时,受到广大乡村群众的热烈追捧,因其接地气的办赛风格、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热烈的现场氛围在全国掀起了一阵乡村体育赛事的飓风。其发展经验、赛事价值以及发展模式极具研究讨论的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 贵州“村超”红极一时,受到广大乡村群众的热烈追捧,因其接地气的办赛风格、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热烈的现场氛围在全国掀起了一阵乡村体育赛事的飓风。其发展经验、赛事价值以及发展模式极具研究讨论的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展示“村超”的各类特点,分别从3个层面指出“村超”火爆得益于绵延不绝的空间文化流动与联接;后现代主义影响下个体追求个性化的需求;乡村群众对于本真性的追求;国家近年来强劲的发展动力与政策导向支持。研究认为贵州“村超”的发展路径对于我国体育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指出可以从坚持文化底蕴、扎根乡土情怀、打造赛事品牌三个方面进行推广,从而提振我国体育消费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叙事 后现代主义 狂欢理论 体育赛事 乡村振兴
下载PDF
认知叙事学初探——以电影《美丽心灵》中的文本世界为例 被引量:27
9
作者 刘世生 庞玉厚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5-51,共7页
近年来,认知叙事学家和认知文体学家日益重视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认知科学中的文本世界理论,发表了一些关于小说叙事的研究成果。本文以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心灵》(2001)为例,运用文本世界理论考察后现代叙事中一类特殊现象,即花园... 近年来,认知叙事学家和认知文体学家日益重视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认知科学中的文本世界理论,发表了一些关于小说叙事的研究成果。本文以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心灵》(2001)为例,运用文本世界理论考察后现代叙事中一类特殊现象,即花园路叙事现象,具体分析电影叙事中花园路叙事的动态识解过程及其对观众理解所产生的认知效果。结论认为,文本世界理论的灵活性和解释力可能会受到认知叙事学、认知文体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叙事学 文本世界理论 电影叙事 精神分裂症 花园路
下载PDF
一位烟囱工演绎的图书馆——以位置叙事理论解读《图书馆》 被引量:4
10
作者 唐雷 林春田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2-85,共4页
阿·德布林的小说《图书馆》描述了一位因崇敬书却不敢看书,故而干坐于图书馆许多年的烟囱工弗里德尔,虽然不读书,他却认为自己学到了知识。这位烟囱工进入图书馆,就真的找到了获取知识的新方法吗?借助位置叙事理论,可以解读出弗里... 阿·德布林的小说《图书馆》描述了一位因崇敬书却不敢看书,故而干坐于图书馆许多年的烟囱工弗里德尔,虽然不读书,他却认为自己学到了知识。这位烟囱工进入图书馆,就真的找到了获取知识的新方法吗?借助位置叙事理论,可以解读出弗里德尔眼中的图书馆是被仪式化的。图书馆象征着知识,这一认知已经进入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是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烟囱工的行为只是这种无意识心理的外化。仪式感启动了弗里德尔由烟囱工到读者的位置转换,不读书只是其个人选择,可是人类真的需要具有仪式意味的图书馆摆在这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 位置叙事理论 仪式化图书馆
下载PDF
影响与互动:解构理论与女性主义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杨莉馨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5-121,共7页
解构理论与女性主义之间存在影响与互动的关系。罗兰·巴特的社会语言观启发了女性话语的建构,德里达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主张深化了女性主义对菲勒斯中心主义的批判;反本质主义的解构立场亦启发女性主义学者颠覆固定、僵化的女性... 解构理论与女性主义之间存在影响与互动的关系。罗兰·巴特的社会语言观启发了女性话语的建构,德里达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主张深化了女性主义对菲勒斯中心主义的批判;反本质主义的解构立场亦启发女性主义学者颠覆固定、僵化的女性形象与模式化的女性特征,打破女性地位、命运与生理之间的本质主义联系,同时关注"女性"这一范畴内部的异质因素。而女性主义的人文关怀与现实精神又决定了其对解构理论必须采取为我所用的实践策略,将之纳入自己的政治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理论 女性主义 罗兰·巴特 雅克·德里达 实践策略
下载PDF
罗兰·巴尔特“文本观”的核心理念与发育轨迹 被引量:5
12
作者 周启超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5-190,共6页
罗兰·巴尔特"文本观"的发育似有一个可以辨析的年轮:1971年面世的《从作品到文本》堪称其文本理论建构的轴心。在之前的4年与之后的4年里,巴尔特从作者功能、文体生成、阅读与书写机制、文本类型等界面,精心构筑其作品/... 罗兰·巴尔特"文本观"的发育似有一个可以辨析的年轮:1971年面世的《从作品到文本》堪称其文本理论建构的轴心。在之前的4年与之后的4年里,巴尔特从作者功能、文体生成、阅读与书写机制、文本类型等界面,精心构筑其作品/文本理论,显现出不断深化的探索轨迹。清理这一轨迹,有助于反思巴尔特的文本理论之学术史价值与思想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理论 文本理论 罗兰·巴尔特
下载PDF
关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阻隔的反思 被引量:31
13
作者 闫旭蕾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5,共5页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阻隔是一个老问题,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看,造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阻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由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认识引起的阻隔;由教育理论叙述方式、思维方式引起的阻隔;由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阻隔是一个老问题,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看,造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阻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由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认识引起的阻隔;由教育理论叙述方式、思维方式引起的阻隔;由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所处场域引起的阻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阻隔 理论叙述 思想方式 场域
下载PDF
论巴特的文本的愉悦理论及其他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洪岳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4期458-462,共5页
罗兰.巴特的文学批评实践、批评理论建构往往和他的生存紧密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其《文本的愉悦》、《恋人絮语》等著述更是将文本创作、接受的愉悦和生活爱情的愉悦(快感)联系起来,从而开创了一种把性爱之快感与文本之快感奇妙结合起来... 罗兰.巴特的文学批评实践、批评理论建构往往和他的生存紧密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其《文本的愉悦》、《恋人絮语》等著述更是将文本创作、接受的愉悦和生活爱情的愉悦(快感)联系起来,从而开创了一种把性爱之快感与文本之快感奇妙结合起来的新文论观。这体现了巴特文本愉悦理论的人文主义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特 文本理论 愉悦 存在 解构主义
下载PDF
“事实正义论”:自传(传记)文学的叙事伦理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成军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8-53,共6页
在自传(他传)叙事中,本论文主张伦理学的“正义独立于善的康德说”,即不对自传(传记)事实作目的论的解释,一个事实也许隐瞒比坦白更有利于传主或其亲属的生活,给他们带来所谓的“善”。但是这是违反自传(传记)文本真实性原则的错误观念... 在自传(他传)叙事中,本论文主张伦理学的“正义独立于善的康德说”,即不对自传(传记)事实作目的论的解释,一个事实也许隐瞒比坦白更有利于传主或其亲属的生活,给他们带来所谓的“善”。但是这是违反自传(传记)文本真实性原则的错误观念,因此,论者在这里郑重提出了“事实正义”理论,以给步履唯艰的自传叙事提供诗学理论支持。当“事实正义”理论由自传中的自我叙述和叙述他者扩展到整个传记文学叙事的时候,其理论的实践意义更是毋容质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传 传记 叙事伦理 正义论 真实性原则 理论支持 文学叙事 自我叙述 实践意义 伦理学 目的论 “善” 错误观 传主 文本 诗学
下载PDF
“风景”背后的景观——风景叙事及其文化生产 被引量:38
16
作者 黄继刚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5期105-109,共5页
风景叙事实际上研究的是人文意识、生活实践、共同情愫、历史记忆、民族认同以及文化政治等在"风景"中的物象呈现。换言之,就是将风景研究"问题化"。有基于此,我们透过风景的生成和演化过程,透过风景的创造、再造... 风景叙事实际上研究的是人文意识、生活实践、共同情愫、历史记忆、民族认同以及文化政治等在"风景"中的物象呈现。换言之,就是将风景研究"问题化"。有基于此,我们透过风景的生成和演化过程,透过风景的创造、再造和视觉机制来剖析阐释社会文化的演进以及审美观念的形成就具备了学术研究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叙事 文化理论 民族认同 文化生产
下载PDF
中国叙事理论的发展及研究评价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宁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7-20,共4页
中国叙事的存在可谓源远流长,战国以后,中国的叙事艺术蓬勃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叙事作品。中国古代叙事作品有三种形态:文本叙事、舞台叙事、民间口头叙事。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理论已相当发达,以小说评点、古文评点、《史记》评点为主,形... 中国叙事的存在可谓源远流长,战国以后,中国的叙事艺术蓬勃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叙事作品。中国古代叙事作品有三种形态:文本叙事、舞台叙事、民间口头叙事。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理论已相当发达,以小说评点、古文评点、《史记》评点为主,形成了叙事理论的框架与主体。当代叙事理论构建应参照西方叙事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性叙事 实用性叙事 虚构性叙事 叙事理论
下载PDF
钩沉与还原: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的多视域整合 被引量:7
18
作者 夏燕靖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34,共21页
本文以史学研究中通常采用的钩沉与还原的多重叙史路径,来对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的发展脉络进行挖掘与整理,目的是通过这种叙史与研究方法,力求揭示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包含在文学理论、文艺学、美学、文化史学,以及各门类艺术史论之中特... 本文以史学研究中通常采用的钩沉与还原的多重叙史路径,来对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的发展脉络进行挖掘与整理,目的是通过这种叙史与研究方法,力求揭示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包含在文学理论、文艺学、美学、文化史学,以及各门类艺术史论之中特有的呈现方式,以此勾画出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的整体面貌,进而把握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在其发展进程中具有的内在规律的贯通性,以建构起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的书写与史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艺术学理论 艺术学史 多重叙史路径 建构框架
下载PDF
中国冷战史研究70年及其思考 被引量:5
19
作者 白建才 梁志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0-61,共12页
70年来我国冷战史研究经历了艰难的萌芽起步阶段(1950-1989)、快速发展阶段(1990-1999)和持续繁荣阶段(21世纪以来)3个阶段。其特点是起步艰辛、发展快速;队伍年轻、成果丰硕;国际性强、密切联系现实;站在世界史学科前沿,比肩国际学界,... 70年来我国冷战史研究经历了艰难的萌芽起步阶段(1950-1989)、快速发展阶段(1990-1999)和持续繁荣阶段(21世纪以来)3个阶段。其特点是起步艰辛、发展快速;队伍年轻、成果丰硕;国际性强、密切联系现实;站在世界史学科前沿,比肩国际学界,某些领域甚至领先。然而也存在诸多不足,如主要利用美国文献,以美国的冷战政策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主要关注高政治议题;史料来源大都集中于各国政府档案;普遍采用传统叙事史学路径。冷战国际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继续拓展研究领域;加强新的研究方法;挖掘珍稀档案资料;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史研究 美苏争夺 全球冷战 档案资料 传统叙事 跨学科理论与方法
下载PDF
叙说中的职业形象——高校辅导员身份认同的扎根考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常亚慧 罗黎阳 《当代教育与文化》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0-97,共8页
职业认同是高校辅导员提升自身职业素质的前提,职业认同感的高低受制于辅导员的职业兴趣与学历,影响着其对待工作的态度以及职业发展的规划。研究立足于辅导员主体的诉说,采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译码,从职业选择、职业认识及职... 职业认同是高校辅导员提升自身职业素质的前提,职业认同感的高低受制于辅导员的职业兴趣与学历,影响着其对待工作的态度以及职业发展的规划。研究立足于辅导员主体的诉说,采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译码,从职业选择、职业认识及职业规划三个维度分析比较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依据理论译码,基于个人困扰与制度困境,勾勒出“局外人”“边缘人”“局内人”三种不同类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形象,尝试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一条可能性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说 职业形象 扎根理论 高校辅导员 身份认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