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Migration of Silk Weaving Craftsmen and the Spread of Silk Weaving Techniques in the Ancient Bashu Area along the Southern Silk Road
1
作者 Lin Kaiqiang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21年第5期126-136,共11页
During ancient times,silk weaving techniques already matured in the Bashu area and“Shu Satin”silk products were widely known.Shu Satin not only performed as a high-quality commodity in the Northern Silk Road trade a... During ancient times,silk weaving techniques already matured in the Bashu area and“Shu Satin”silk products were widely known.Shu Satin not only performed as a high-quality commodity in the Northern Silk Road trade activities,but also conveyed cultural and social significance.Credit for the importance of Shu Satin must go to the extraordinary weavers in the Bashu area.The migration and circulation of these weavers spread the exquisite brocade and sericulture techniques throughout and beyond the Bashu area,and accelerated brocade and sericulture techniques in ancient southern China,Myanmar,and Vietnam.Accordingly,the Southern Silk Road can be seen as a path to disseminate the silk weaving techniques that originated in the Bashu area.This paper takes the migration of Shu Satin as its mainline and discusses how the weaving craftsmen spread the brocade and sericulture techniques throughout southern China during their travels and migrations,and the immeasurable contributions these craftsmen made to economic and trade activities along the ancient Southern Silk Road.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echnical accumu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brocade craftsmen in the Bashu area from three perspectives.The first perspective is the accumulation period of the ancient silk weaving techniques-the inflow of craftsmen from central China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of the sericulture and silk weaving techniques in the Bashu area.The second is the technique dissemination period,centered on the silk weaving craftsmen in the Chengdu region of the Bashu area.The third is the techniques’outmigration period and the migration and circulation of craftsmen throughout the Bashu area.This paper strives to outline the dynamic lines that the Bashu silk weaving craftsmen created and the spread of their exquisite weaving techniques during their migration and circulation.This will illustrate that the ancient Southern Silk Road was not only a trade and cultural exchange zone for ancient silk commodities,but more importantly,it was a dynamic space for the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rocade weaving techniq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lk weaving craftsmen in ancient bashu area migration and circulation the Southern Silk Road
下载PDF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lk-Weaving Industry Along the “Southern Silk Road” in Yunnan 被引量:1
2
作者 Lin Kaiqiang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24年第1期18-33,共16页
Ancient Yunnan wa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regions along China’s ancient“Southern Silk Road.”During the Nanzhao period(738–902)of the late Tang Dynasty,Yunnan’s silk-weaving industry underwent a qualitative l... Ancient Yunnan wa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regions along China’s ancient“Southern Silk Road.”During the Nanzhao period(738–902)of the late Tang Dynasty,Yunnan’s silk-weaving industry underwent a qualitative leap as skilled silk craftsmen from the Bashu area migrated to Yunnan and introduced mulberry planting,silkworm breeding,and advanced silk-weaving techniques from Sichuan to the region.Consequently,people in Yunnan gradually acquired expertise in brocade weaving and embroidery.Many even mastered complex silk-weaving techniques.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the silk-weaving industry in the ancient Yunnan region were intricately linked to the economic function and value of silk as both a commodity and currency along the“Southern Silk Road.”The local government in ancient Yunnan was greatly motivated by the economic interests brought by the development of silk-related industries and recognized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the local silk industry.They even initiated a campaign to capture skilled silk craftsmen from Sichuan,aiming to foster the growth of the silk-weaving industry in Yunnan.After years of dedicated efforts from the local government in ancient Yunnan,the region emerged as a significant hub for silk production along China’s ancient“Southern Silk Road.”Despite the devastation caused by the wars in other parts of the country,Yunnan’s silk industry continued to thrive and provide ample silk products to sustain trade along this renowned route.In the contemporary era,amidst the decline of the silk-weaving industry in eastern China,Yunnan has proposed a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known as“relocating the silk-weaving industry from east to west.”This involves introducing advanced silk production techniques from the eastern regions into Yunnan to enhance and enrich its local silk industry,thereby establishing it as a traditional national sector and securing a competitive position within the global silk market.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Yunnan’s silk industry demonstrated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can only be seized through proactive endeavors rather than passive anticipation.The modern Yunnan silk industry,which upholds its historical traditions,continues to actively engage in international high-end technical cooperation,thus ensuring the enduring vitality of the ancient“Southern Silk Ro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rn Silk Road bashu area YUNNAN silk-weaving technique
下载PDF
巴蜀地区水口塔的形制特征与文化内涵初探
3
作者 曹罗誉 赵春兰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5期220-223,共4页
巴蜀地区传统聚落多因水而建,因水而兴,且水口处常见古塔矗立。尽管其形制、名称各有不同,但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当地聚落文化景观的重要标志物。在广泛挖掘和整理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作者通过实地踏勘调研了部分有代表性的水口塔,分析概... 巴蜀地区传统聚落多因水而建,因水而兴,且水口处常见古塔矗立。尽管其形制、名称各有不同,但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当地聚落文化景观的重要标志物。在广泛挖掘和整理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作者通过实地踏勘调研了部分有代表性的水口塔,分析概括了主要的形制特征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揭示出水口塔作为重要地域性景观建筑在当代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文化景观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地区 水口塔 形制特征 文化内涵
下载PDF
基于巴地汉阙文化的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策略研究
4
作者 孙小涵 刘小文 《科教文汇》 2024年第2期166-169,共4页
在“大语文”建设背景下,跨学科综合性课程突破传统语文学科壁垒,对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巴地汉阙蕴含着巴蜀本地历史文化意义,该文以巴地汉阙文化为载体探索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策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创建真实情... 在“大语文”建设背景下,跨学科综合性课程突破传统语文学科壁垒,对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巴地汉阙蕴含着巴蜀本地历史文化意义,该文以巴地汉阙文化为载体探索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策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创建真实情境,打破学科壁垒,使巴地汉阙文化融入日常语文教学,并将语文学科知识与当地特色、生活情境以及其他学科知识融合发展,帮助学生在多元情境中高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 巴地汉阙 综合性教学
下载PDF
巴蜀山地传统建筑营建中的环境观及其创新应用
5
作者 张兴国 袁晓菊 《新建筑》 2023年第4期107-112,共6页
地理环境与移民环境的相互交融,构筑起巴蜀地域多元融合、包容开放的文化地理环境,促成传统建筑艺术和技术的交流融会。首先,针对复杂山地条件,总结巴蜀山地传统建筑营建中以经济实用的技术策略向自然争取空间,打破常规以营造富有创新... 地理环境与移民环境的相互交融,构筑起巴蜀地域多元融合、包容开放的文化地理环境,促成传统建筑艺术和技术的交流融会。首先,针对复杂山地条件,总结巴蜀山地传统建筑营建中以经济实用的技术策略向自然争取空间,打破常规以营造富有创新变化空间的营造手段;其次,归纳巧妙利用山地地形,将场地改造融入建筑空间艺术,为建筑和环境增添气势的巴蜀山地传统建筑空间组合方式;最后,在分析巴蜀山地传统建筑与环境相适应的营建理念和方法基础上,通过实践项目探索该环境观影响下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山地建筑设计创作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地区 传统建筑营建 环境观 地域设计创作 山地建筑
下载PDF
隋唐易代之际的巴蜀政局与地方治理
6
作者 钱久隆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第4期36-44,共9页
隋末天下丧乱,而巴蜀却阖境安定,平稳归于李唐。通过《续高僧传》的记载,考辨巴蜀归唐的具体过程,指出詹俊、段纶、李袭誉等人先后抚蜀,各有职司,分别代表了巴蜀归唐的不同阶段,无需探讨谁为首功。巴蜀平稳归唐的主要原因,在于隋末当地... 隋末天下丧乱,而巴蜀却阖境安定,平稳归于李唐。通过《续高僧传》的记载,考辨巴蜀归唐的具体过程,指出詹俊、段纶、李袭誉等人先后抚蜀,各有职司,分别代表了巴蜀归唐的不同阶段,无需探讨谁为首功。巴蜀平稳归唐的主要原因,在于隋末当地政治失序导致的权力真空以及李唐举义之初“匡复隋室”的口号,这实则体现了隋朝作为中央政权对巴蜀地区统治的根深蒂固。在隋、唐初的强硬治理下,时人对巴蜀的印象,经历了从隋初“人好为乱”到唐初“蜀兵脆弱”的转变,表明中央对巴蜀地区的控制日益强化。巴蜀于隋唐易代之际的平稳过渡以及该时期对巴蜀的强硬统治,说明巴蜀地域更加依附于中央政权,其独立性大为削弱,本质上是国家权力向边缘地区深度渗透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 隋唐 平稳 国家权力
下载PDF
巴蜀地区张飞祠庙的类型与性质演变
7
作者 彭波 石珊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0-16,共7页
巴蜀地区张飞祠庙按修建主体差异可分为官方祠庙、民间祠庙、行业帮会祠庙三类。官方祠庙应始于蜀汉,但踪迹难考,初为墓祠,两宋范围扩大,在张飞生平行经、戍守地建祠蔚然成风,清代将祠庙祭祀纳入祀典,官方崇祀达到顶峰;民间祠庙至少可... 巴蜀地区张飞祠庙按修建主体差异可分为官方祠庙、民间祠庙、行业帮会祠庙三类。官方祠庙应始于蜀汉,但踪迹难考,初为墓祠,两宋范围扩大,在张飞生平行经、戍守地建祠蔚然成风,清代将祠庙祭祀纳入祀典,官方崇祀达到顶峰;民间祠庙至少可追溯至五代,两宋数量增多,一直延续至清;行业帮会祠庙始于清代,与跨地区商业贸易兴起关系密切。不同类型祠庙在不同时代的价值取向和性质是有差异的。官方祠庙价值取向从纪念“忠义仁勇”转向为显圣“助顺诛逆”,纪念性淡化,神圣性增强;民间祠庙实现了意义重构,从“厉祀”演变为“善祀”;而行业帮会祠庙是张飞祠庙新形态,与传统祠庙的性质、功能有着本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 祠庙 张飞
下载PDF
古代巴蜀地区针灸学术特点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吴楠 印帅 +1 位作者 兰颖 周建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62-1664,共3页
巴蜀地区作为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古代针灸医学的发展中占有先机,探寻巴蜀地区针灸学术发展的源头、总结提炼学术特点对理解针灸发生、发展渊源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巴蜀地区相关出土文物及部分医家的针灸学术特点进行分析和梳理,... 巴蜀地区作为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古代针灸医学的发展中占有先机,探寻巴蜀地区针灸学术发展的源头、总结提炼学术特点对理解针灸发生、发展渊源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巴蜀地区相关出土文物及部分医家的针灸学术特点进行分析和梳理,表明四川针灸置身于针灸医学的发展中占有先机,川籍医家通过总结中医经典及历代针灸学家学术思想,不断实践创新形成学术特点。其学术特点主要可以从针灸体系颇具特色,由博返约、惠泽后学,针药一理、针医汇通,针推灸焠、丰富临床,善治危症、针起沉疴5个方面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地区 针灸 发展源头 学术特点
下载PDF
中上古蜀语研究三题 被引量:3
9
作者 汪启明 赵静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27-31,共5页
目前已经面世的四川方言的研究成果和资料汇编,均是从近现代四川方言的词汇出发对四川方言进行静态描写,对于唐以前文献中的巴蜀方言没有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明清两代开始形成的现代四川方言是以古代的蜀语和秦汉以后的巴蜀方言作为... 目前已经面世的四川方言的研究成果和资料汇编,均是从近现代四川方言的词汇出发对四川方言进行静态描写,对于唐以前文献中的巴蜀方言没有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明清两代开始形成的现代四川方言是以古代的蜀语和秦汉以后的巴蜀方言作为自己的底层,对蜀语到四川方言的演变轨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目前还是开拓性的工作。中上古蜀语研究对四川方言史的研究以及汉语方言史的完善与研究领域的拓宽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语 中上古 近现代四川方言 巴蜀方言 巴蜀文化 巴蜀地区
下载PDF
里耶秦简牍所见巴蜀史地三题 被引量:9
10
作者 郑威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6-150,共5页
新公布的里耶秦简牍,所记秦蜀郡县级政区共六个,分布于岷江、沱江流域,所记秦巴郡县级政区亦为六个,分布于嘉陵江及其支流涪江、渠江流域。秦人灭蜀后,岷江全流域处于蜀郡的控制之下,在李冰任蜀守期间,在僰人聚居区设置僰道,沿袭至汉晋... 新公布的里耶秦简牍,所记秦蜀郡县级政区共六个,分布于岷江、沱江流域,所记秦巴郡县级政区亦为六个,分布于嘉陵江及其支流涪江、渠江流域。秦人灭蜀后,岷江全流域处于蜀郡的控制之下,在李冰任蜀守期间,在僰人聚居区设置僰道,沿袭至汉晋未改。巴郡之宕渠为賨人聚居地,秦设宕渠道。在刘邦建汉过程中,賨人因功受赏,蠲免赋税,宕渠改道称县。秦灭蜀置郡在先,灭楚置郡在后,为了加强对楚地的管理,不少巴蜀官员转迁楚地各郡任职,里耶秦简牍记载的蜀郡资中县令史到新设立的洞庭郡迁陵县任职,就是一个十分具体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耶秦简牍 巴蜀 僰道 宕渠道 历史地理
下载PDF
基于移民社会关系演化分析的巴蜀村镇文化空间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琪玲 毛华松 《风景园林》 2018年第1期95-100,共6页
文化空间是历时性人地关系中生成的地方认同产物,是缓解当今乡村居民归属感弱化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巴蜀移民村镇和移民原乡村镇的社会关系对照,立足两者社会关系从差序等级式向散射式转化的背景,归纳了地缘、业缘社会关系影响下所形... 文化空间是历时性人地关系中生成的地方认同产物,是缓解当今乡村居民归属感弱化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巴蜀移民村镇和移民原乡村镇的社会关系对照,立足两者社会关系从差序等级式向散射式转化的背景,归纳了地缘、业缘社会关系影响下所形成的原乡认同、行业认同以及"重生产与生活"的社会意识在巴蜀移民村镇文化空间的空间表征。从而为巴蜀乡村振兴的文化空间适宜性重构,乡村居民的社会认同提升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巴蜀地区 移民社会 文化空间 乡村振兴
下载PDF
试析巴蜀汉阙整体构成的秩序之礼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玲娟 刘云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121-129,共9页
巴蜀地区汉阙建筑在建筑群整体规划中具有重要位置。巴蜀汉阙整体构成的空间部署、规模等,充分反映了阙主身份,同时以不同的规格等级,凸显出汉代时期皇权至上观念和贵贱伦理观念,以及中华民族传统的尊卑秩序之礼。
关键词 巴蜀汉阙 整体构成 秩序之礼
下载PDF
清代、民国时期巴蜀方志农业词汇述略——兼论地方志收录名物词的局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国太 黄尚军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46-53,116,共9页
地方志中保存有丰富的语言学材料,其语料价值十分突出。语言学者对地方志虽时有引述,但较少关注大量见载于方志中的名物词汇。巴蜀地区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区,清代、民国时期编修的方志中记录了大量农业词汇,内容涉及农作物名称、农业生产... 地方志中保存有丰富的语言学材料,其语料价值十分突出。语言学者对地方志虽时有引述,但较少关注大量见载于方志中的名物词汇。巴蜀地区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区,清代、民国时期编修的方志中记录了大量农业词汇,内容涉及农作物名称、农业生产工具以及农事活动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语言学和文化学研究价值。但受编纂意图、材料来源等的限定,旧方志对名物词的记载不仅颇为分散,且部分词汇非某地所特有,因此在使用其中语料时须详加考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学 巴蜀地区 地方志 方言 名物词 农耕文化
下载PDF
巴蜀汉阙的历史文化考察 被引量:13
14
作者 刘自兵 戴天柱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6期18-22,共5页
阙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保存完整而又最为悠久的地面建筑。阙建筑之所以在汉代盛行,主要是它蕴含了深刻的符号学意义:一是表示等级观念,即立阙的墓主一般是俸禄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二是天门的象征,是人升入天界的门户。宫中建阙除蕴含... 阙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保存完整而又最为悠久的地面建筑。阙建筑之所以在汉代盛行,主要是它蕴含了深刻的符号学意义:一是表示等级观念,即立阙的墓主一般是俸禄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二是天门的象征,是人升入天界的门户。宫中建阙除蕴含宫殿是天帝子孙居所的意义外,还寄托了皇帝渴求长生不死的思想。而当时社会墓阙林立,主要是把它当作一种助人升天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 建筑 文化考察
下载PDF
试论成汉政权灭亡的内部原因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炜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0年第3期62-65,共4页
两晋之际,海内大乱,賨人李氏于巴蜀地区割据,建立了成汉政权。成汉政权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李雄之后的几任统治者都未能处理好皇权和大族的关系,失去了六郡大族的支持,又得不到巴蜀土著的认可。
关键词 成汉政权 两晋之际 根本原因 巴蜀地区 统治者 土著 皇权 关系 割据 处理
下载PDF
建设巴蜀民族服饰数据库的设想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正畦 徐瑞年 罗建红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67-69,共3页
从分析巴蜀地区丰富的纺织服饰文化资源入手,提出了建设巴蜀地区民族纺织服饰特色数据库的设想,探讨了建设内容与方法,指出了建设中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巴蜀地区 纺织服饰 特色数据库
下载PDF
《高僧传》所见部分东晋南朝巴蜀地区僧人事迹及推论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文才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2期40-43,共4页
巴蜀地区的“高僧” ,多与当地政府官员有交往 ,佛教与世俗政治有着密切联系。巴蜀地区道教势力强大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佛教在该地区的传播 ,也使得巴蜀地区的佛学 ,在境界上与三吴地区始终存在着差距。
关键词 《高僧传》 东晋南朝 巴蜀地区 佛教
下载PDF
傩祭仪式与目连赛戏——以巴蜀地区中心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志全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5年第6期93-101,共9页
巴蜀地区的傩文化源远流长,傩戏种类繁多,民间的酬神还愿、袪病消灾、迎神赛会等,都离不了巫傩的参与。目连戏大兴之后,傩戏与目连戏迅速结盟,相互渗透,形成融端公傩仪、目连剧目于一体的酬神仪式体系。将傩戏和目连戏纳入到"赛会... 巴蜀地区的傩文化源远流长,傩戏种类繁多,民间的酬神还愿、袪病消灾、迎神赛会等,都离不了巫傩的参与。目连戏大兴之后,傩戏与目连戏迅速结盟,相互渗透,形成融端公傩仪、目连剧目于一体的酬神仪式体系。将傩戏和目连戏纳入到"赛会演剧"的整体考察之中,我们可看到,巴蜀地区的傩戏发展经历了原始崇拜、官民并举、隐遁民间和融合巫文化、道教、佛教甚至儒教等多种元素而发展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傩仪 目连戏 民间演剧 巴蜀地区
下载PDF
巴蜀地区古代侠义文化论 被引量:2
19
作者 严正道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93-98,共6页
巴蜀地区的侠义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巴蜀先民就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和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形成了剽悍劲勇、质直好义的性格特征,表现出侠义文化的一些原始特征。秦汉时期,秦赵燕等地豪侠迁徙入蜀,对蜀地侠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形成... 巴蜀地区的侠义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巴蜀先民就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和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形成了剽悍劲勇、质直好义的性格特征,表现出侠义文化的一些原始特征。秦汉时期,秦赵燕等地豪侠迁徙入蜀,对蜀地侠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形成了以地方豪强为特征的豪侠文化。两汉时期,主要集中在成都及其附近地区,之后转移至乡邑边鄙地区,极为炽盛,谓为巴蜀旧俗。受这样一种浓郁的豪侠文化氛围影响,巴蜀地区的文人普遍具有一种侠义情结,而尤以司马相如、陈子昂、李白、苏轼为代表,形成巴蜀地区文人任侠的独特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地区 朴素侠意识 豪侠文化 文人任侠
下载PDF
国外房屋(住宅)研究对巴蜀传统民居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2
20
作者 熊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79-84,共6页
在回顾、梳理巴蜀传统民居研究历程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外房屋(住宅)研究成果,探讨了巴蜀传统民居研究所得到的启示。认为今后的研究应该汲取跨学科的多元研究方法、"民居—聚落—文化圈"的研究思路和"人群—建筑... 在回顾、梳理巴蜀传统民居研究历程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外房屋(住宅)研究成果,探讨了巴蜀传统民居研究所得到的启示。认为今后的研究应该汲取跨学科的多元研究方法、"民居—聚落—文化圈"的研究思路和"人群—建筑—文脉"的研究层级,深入开展巴蜀传统民居的基础性、普适性与应用性研究,不断拓展研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争取更多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问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地区 传统民居 研究进展 国外房屋(住宅)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