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ydrocarbon Enrichment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in Offshore Rift Basins of China:A Case Study in the Beibuwan Basin
1
作者 ZHANG Gongcheng WU Aijun +5 位作者 LI Hongyi QU Hongjun LI Youchuan XIAO Lingli ZHANG Zhenyu SHEN Ji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期192-207,共16页
Beibuwan B asin is an important offshore oil and gas bearing basin of China.However,the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in different sags is uneven,and the rule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hav... Beibuwan B asin is an important offshore oil and gas bearing basin of China.However,the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in different sags is uneven,and the rule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have not been clearly understood in this basin.Based on abundant seismic,well and analytical data,the differences and main controlling of tectonic evolution,sedimentary filling and source rock quality in sags are analyzed,and combined with the study of geothermal filed,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differential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 sags of the Beibuwan Basin are clarified.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above,the hydrocarbon enrichment of the basin is clarified through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reservoir-caprock assemblage and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tructural unit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four NE-trending sag zones in the basin,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ault activity,the scale of sags is regularly distributed.The scale of rifts in different sag zones decreases gradually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and the scale of rifts in the middle of a single sag zone is normally larger than that at two ends.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sag-controlling faults activity,paleoproductivity and organic matter preservation conditions,the quality of source rocks in sags of the Beibuwan Basin decreases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The hydrocarbon-rich sags in the Beibuwan Basin were formed under the control of source rocks and geothermal field,and the distribution of large-medium scale fields is controlled by the favorable structural traps in the rift strata of inner gentle slope zone.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ydrocarbon enrichment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in the Beibuwan Basin also provides a significant guidance for th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other rift bas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rce rocks sag-controlling fault activity PALEOPRODUCTIVITY co-control of source and heat hydrocarbon enrichment beibuwan basin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a multistage pore-throat structure on the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of sandstones in the Beibuwan Basin:Insights into the flooding mode
2
作者 Lei Wang Xiao Lei +7 位作者 Qiao-Liang Zhang Guang-Qing Yao Bo Sui Xiao-Jun Chen Ming-Wei Wang Zhen-Yu Zhou Pan-Rong Wang Xiao-Dong Pe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2024年第2期1044-1061,共18页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 sizes, seepage capacity, and oil-displacement efficiency in the Liushagang Formation of the Beibuwan Basin, this study identifies the multistage pore-throat structure as a...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 sizes, seepage capacity, and oil-displacement efficiency in the Liushagang Formation of the Beibuwan Basin, this study identifies the multistage pore-throat structure as a crucial factor through a comparison of oil displacement in microscopic pore-throat experiments. The two-phase flow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Li-Horne model is utilized to effectively characterize and quantify the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reservoirs, closely relating them to the distribution of microscopic pores and throats. It is observed that conglomerate sandstones at different stages exhibit significant heterogeneity and noticeable differences in seepage capacity, highlighting the crucial role played by certain large pore throats in determining seepage capacity and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Furthermore, it was found that the displacement effects of conglomeratic sandstones with strong heterogeneity were inferior to those of conventional homogeneous sandstone, as evidenced by multiple displacement experiments conducted on core samples with varying granularities and flooding systems. Subsequently, core-based experiments on associated gas flooding after water flooding were conducted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 of achieving satisfactory results in a single displacement mode for reservoirs with significant heterogeneit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il recovery rates for associated gas flooding after water flooding increased by 7.3%-16.4% compared with water flooding alone at a gas-oil ratio of approximately 7000 m^(3)/m^(3). Therefore, considering the advantages of gas flooding in terms of seepage capacity, oil exchange ratio, and the potential for two-phase production, gas flooding is recommended as an energy supplement mode for homogeneous reservoirs in the presence of sufficient gas source and appropriate tectonic angle. On the other hand, associated gas flooding after water flooding is suggested to achieve a more favorable development effect compared to a single mode of energy supplementation for strongly heterogeneous sandstone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ibuwan basin Multistage pore-throat structure Multistage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Microscopic visualization Heterogeneity Gas/water flooding Flooding mode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始新世古环境演化及沉积学意义
3
作者 黄侠超 钟瀚霆 +8 位作者 曹海洋 肖伶俐 陈莹 王文楷 常晓琳 刘欣春 王琛宇 高凌雪 侯明才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3-209,共17页
保存在地层中的孢粉化石是研究古植被、古气候变化的关键对象之一,对于重建古环境、预测烃源岩富集、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中国南海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的WS-X1井、WS-X2井、海中凹陷的WZ-X3井、福山凹陷的JH-X4井始新... 保存在地层中的孢粉化石是研究古植被、古气候变化的关键对象之一,对于重建古环境、预测烃源岩富集、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中国南海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的WS-X1井、WS-X2井、海中凹陷的WZ-X3井、福山凹陷的JH-X4井始新世时期的孢粉进行分析,以揭示北部湾盆地始新世植被特征及其反映的古环境演化。研究共发现孢粉化石4大类共49个孢粉类型,以被子植物花粉占优势,其中栎粉Quercoidites(microhenrici+minutus)、三沟粉Tricolpopollenites、桤木粉Alnipollenites含量较高;裸子植物中以松粉Pinuspollenites为主;蕨类植物孢子以水龙骨单缝孢Polypodiaceaesporites、紫萁孢Osmundacidites为主;同时出现大量藻类,以盘星藻Pediastrum为主。4口井中,始新世亚热带类群丰富且花粉含量高,孢粉组合反映了北部湾盆地该时期发育以常绿栎类丰富为特征的林地,盆地低山地带发育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的森林植被,林下为蕨类植被,指示了北部湾盆地始新世时期为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始新世早期分布的喜热植被较晚期更多,且在始新世晚期出现喜温的植被,推测始新世早期到晚期气候呈逐渐变凉的趋势。此外,孢粉组合中出现大量藻类,推测当时的沉积环境主要以湖泊和滨海的河流沼泽相为主。通过对北部湾盆地始新世时期的孢粉资料进行分析,为该盆地始新世时期的气候研究提供了更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始新世 孢粉 古气候 古植被 北部湾盆地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涠洲组断裂—岩性复合圈闭发育模式与勘探实践
4
作者 胡德胜 孙文钊 +4 位作者 满晓 陈奎 陈丽君 宫立园 李珊珊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5-227,共13页
为了解决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勘探目标搜索和油田可持续开发难度大的问题,对该区二号断裂带渐新统涠洲组三段构造圈闭发育层段开展了断裂—岩性复合圈闭研究。通过对控洼断裂演化与涠三段沉积特征关系的研究,发现涠三段沉积期二号断裂... 为了解决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勘探目标搜索和油田可持续开发难度大的问题,对该区二号断裂带渐新统涠洲组三段构造圈闭发育层段开展了断裂—岩性复合圈闭研究。通过对控洼断裂演化与涠三段沉积特征关系的研究,发现涠三段沉积期二号断裂带活动性较弱,凹陷长轴方向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向洼中持续推进;涠二段、涠一段沉积期区域构造活动强烈,产生一系列雁列式断裂,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形成的相对孤立的水下分流河道与呈雁列式断裂形成角度交错相互切割,从而形成了NE—SW向靠断层封堵、NW—SE向靠砂体尖灭的特色河道型构造—岩性圈闭群。研究表明:(1)涠三段发育“二号断裂带洼中断隆背景、低频摆动水道、雁列张扭断裂”三因素耦合的断裂—岩性型圈闭模式,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主流线与二号断裂带的交会区是构造—岩性圈闭有利发育区带;(2)近物源交会区主要发育复合型构造—岩性圈闭,远物源交会区主要发育孤立型构造—岩性圈闭,建立了凹陷轴向河道控砂,断裂、砂体复合控藏的成藏模式。断裂—岩性型圈闭模式和成藏模式应用效果好,搜索了一批NE—SW向靠断层封堵、NW—SE向靠砂体尖灭的有利断裂—岩性复合圈闭群,并在涠B-E构造得到很好的应用,WB-E 1井钻遇油层近100 m,后续多口井钻探成功,新增油气探明地质储量超千万立方米,证实二号断裂带涠三段断裂—岩性复合圈闭是重要的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断裂—岩性复合圈闭 油气成藏 涠洲组 渐新统 涠西南凹陷 北部湾盆地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始新统流一段湖底扇发育特征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5
5
作者 满晓 胡德胜 +4 位作者 吴洁 宫立园 柳智萱 姜应德 赵晔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7-144,共8页
根据三维地震、录井、测井、岩心观察等资料,对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始新统流沙港组一段湖底扇沉积特征和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该区岩性圈闭发育模式及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刻画。研究结果表明:(1)涠西南凹陷A洼在流一段低位域和湖侵... 根据三维地震、录井、测井、岩心观察等资料,对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始新统流沙港组一段湖底扇沉积特征和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该区岩性圈闭发育模式及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刻画。研究结果表明:(1)涠西南凹陷A洼在流一段低位域和湖侵域发育湖底扇沉积体,其中,低位域湖底扇发育于一号断层附近,地震上表现为连续强反射特征;湖侵域湖底扇分布于洼中,地震上具有明显的丘状反射特征。(2)受物源供给和古地貌两大因素的控制,A洼流一段发育2期湖底扇沉积。低位域短轴方向物源供给少,一号断层下降盘为洼陷的堆积中心,发育小规模直接入湖的近岸水下扇体,并形成向物源区方向上倾尖灭的岩性圈闭;湖侵域物源供给逐渐增大,一号断层活动性减弱,A洼堆积中心逐渐迁移至洼中,扇三角洲前缘松散沉积物发生二次搬运,在洼中形成湖底扇,并形成向南斜坡翘倾尖灭的岩性圈闭和被二号断层遮挡形成的构造-岩性复合圈闭。(3)垂向运移条件是研究区岩性油藏成藏的关键要素,A洼烃源层上部发育受早期断层和晚期构造差异沉降两方面因素控制的微裂缝,为油气突破泥岩盖层垂向运移至“源上”岩性圈闭内并聚集成藏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该区具有“超压驱动、微裂缝运移、低势区汇聚”的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底扇 岩性油藏 垂向运移 成藏模式 流一段 始新统 涠西南凹陷 北部湾盆地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海中凹陷流二段沉积体系及沉积模式
6
作者 姚天星 屈红军 +3 位作者 黄苏卫 封从军 武龙发 姚兴宗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0-62,共13页
北部湾盆地北部涠西南凹陷多口钻井已获得高产油气流系列突破,其主力烃源岩层系为始新统流沙港组二段(流二段),但紧邻南侧的海中凹陷目前暂无商业油气发现。流二段既发育有深湖−半深湖相的烃源岩,同时在主力烃源岩段也发育有湖底扇储层... 北部湾盆地北部涠西南凹陷多口钻井已获得高产油气流系列突破,其主力烃源岩层系为始新统流沙港组二段(流二段),但紧邻南侧的海中凹陷目前暂无商业油气发现。流二段既发育有深湖−半深湖相的烃源岩,同时在主力烃源岩段也发育有湖底扇储层,因此,研究海中凹陷潜在生烃层系(烃源岩、湖底扇储层)沉积体系发育规律对今后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以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及测井资料为基础,通过岩芯相、测井相、地震相、地震属性的综合分析,探讨流二段沉积体系发育规律,建立沉积模式。研究表明:流二段主要发育滨浅湖、深湖−半深湖、湖底扇及辫状河三角洲4种沉积体系类型;在北陡南缓的半地堑构造样式控制下,北部陡坡带及洼槽带发育深湖−半深湖相,同时接受北部、东部2个物源方向的供源,分别在西洼、东洼发育湖底扇相,南部缓坡带发育滨浅湖及辫状河三角洲相。海中凹陷流二段好烃源岩主要发育在初始湖泛面层序位置(ts),湖底扇主要发育在湖泊扩张体系域内(TST),反映了在断陷湖盆背景下,构造沉降因素控制烃源岩发育程度强于湖平面变化因素。研究可为半地堑型断陷湖盆深湖−半深湖相烃源岩与湖底扇储层发育层序位置及共生模式的建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盆地 海中凹陷 流沙港组二段 沉积体系 沉积模式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海中凹陷古近系流沙港组沉积演化及储盖组合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徐万兴 何卫军 +2 位作者 刘芳 刘娟 夏磊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3年第4期11-18,共8页
通过钻井岩性组合、测井相、地震相、粒度曲线及岩心等资料,在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之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构造演化特征,对北部湾盆地海中凹陷流沙港组沉积演化及储盖组合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中凹陷流沙港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三... 通过钻井岩性组合、测井相、地震相、粒度曲线及岩心等资料,在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之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构造演化特征,对北部湾盆地海中凹陷流沙港组沉积演化及储盖组合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中凹陷流沙港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三角洲、滨浅湖、中深湖及冲积平原五类沉积体系。其中,流沙港组三段沉积时期为湖盆裂陷初期,水体较浅,以滨浅湖环境为主,北部发育扇三角洲,南部发育三角洲及冲积平原;流沙港组二段沉积时期为湖盆裂陷鼎盛期,水体较深,北部发育大面积分布的中深湖沉积;流沙港组一段沉积时期为湖盆裂陷末期,水体变浅,以滨浅湖环境为主,北部继承性发育扇三角洲,南部发育三角洲及滩坝。海中凹陷流沙港组主要发育三类储盖组合,第一类为北部扇三角洲砂体与上覆中深湖、滨浅湖泥岩组合,第二类为南部三角洲砂体与滨浅湖泥岩组合,第三类为南部滩坝砂体与滨浅湖泥岩组合。研究区划分了三类有利区带,其中,第Ⅰ、Ⅱ类区带储盖组合配置优越、油气运聚条件好,是海中凹陷下一步获得商业油气发现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盆地 海中凹陷 流沙港组 储盖组合 沉积演化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复杂孔隙结构含砾砂岩低阻油层综合评价方法
8
作者 吴健 张恒荣 +2 位作者 胡向阳 刘土亮 杨冬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7-76,共10页
南海西部海域北部湾盆地存在大量含砾砂岩低阻油层,其孔隙结构和流体分布复杂,由常规方法计算的地层含水饱和度偏高,导致束缚水、可动水和可动油难以有效区分,地层流体性质判别和储层含油饱和度评价存在困难。鉴于此,根据压汞、薄片等... 南海西部海域北部湾盆地存在大量含砾砂岩低阻油层,其孔隙结构和流体分布复杂,由常规方法计算的地层含水饱和度偏高,导致束缚水、可动水和可动油难以有效区分,地层流体性质判别和储层含油饱和度评价存在困难。鉴于此,根据压汞、薄片等岩心化验分析资料,结合测井、录井特征,从内因和外因等多方面因素对含砾砂岩储层低阻成因展开分析。在储层分类的基础上,对低阻和高阻油层的岩电参数分别进行精细刻画,得到适用于不同微观孔隙结构的评价参数。同时,结合核磁共振测井开展基于“形态法”的变T 2截止值处理,与传统固定T 2截止值相比,所获成果能够有效评价束缚流体和可动流体含量,显著提高了地层流体分析的精度和低阻油层的测井解释符合率,进而形成一套含砾砂岩复杂孔隙结构低阻油层综合流体识别和储层评价方法。应用该评价方法,在北部湾盆地老井复查后发现大量低阻油层,证实该方法具有较强实用性和操作性。该研究对低渗、低阻等复杂孔隙结构储层流体识别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低阻油层 岩电参数 毛管束缚水 变T 2截止值 含砾砂岩 北部湾盆地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构造迁移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59
9
作者 胡望水 吴婵 +4 位作者 梁建设 胡芳 蔡峰 柴浩栋 邹起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20-927,共8页
综合利用各种地质、测井、录井等资料,在对盆地内4个凹陷范围内的三维地震资料地质解释基础上,通过分析各凹陷边界主控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和不同时期的断裂落差以及盆地内不同时期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的变化特征,分别从单个凹陷的角度和... 综合利用各种地质、测井、录井等资料,在对盆地内4个凹陷范围内的三维地震资料地质解释基础上,通过分析各凹陷边界主控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和不同时期的断裂落差以及盆地内不同时期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的变化特征,分别从单个凹陷的角度和整体的角度探讨了盆地的构造迁移特征,最后从油气勘探的指导意义上简要探讨了构造迁移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认为:北部湾盆地的构造迁移具有波浪式定向性、汇聚型偏对称性等特征;构造迁移造就了盆地现今的构造格局,控制了盆地内的生储盖组合、造成了温压场的改变,促进了烃源岩的成熟演化以及油气的运移、聚集成藏等,影响了油气成藏的各个环节;受构造迁移的影响,研究区四个凹陷的富烃情况有所不同,涠西南凹陷是主要的富生烃凹陷,乌石凹陷次之,海中凹陷次于乌石凹陷,迈陈凹陷次于海中凹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中心 沉积中心 构造迁移 油气成藏 北部湾盆地
下载PDF
由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埋藏史确定油气成藏时间的几个问题——以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为例 被引量:36
10
作者 李美俊 王铁冠 +4 位作者 刘菊 张梅珠 卢鸿 马庆林 高黎惠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1-158,共8页
利用BasinMod-1D软件恢复了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代表井的埋藏史和热史,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确定福山凹陷始新统流沙港组和渐新统涠洲组油藏为一期成藏,成藏时间为中中新世末期至上新世早期。油气主要成藏时间与源岩大量生排烃期和圈... 利用BasinMod-1D软件恢复了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代表井的埋藏史和热史,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确定福山凹陷始新统流沙港组和渐新统涠洲组油藏为一期成藏,成藏时间为中中新世末期至上新世早期。油气主要成藏时间与源岩大量生排烃期和圈闭形成期很好地匹配,有利于该区油气的充注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埋藏史 热史 成藏时间 福山凹陷 北部湾盆地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构造转换带及其油气富集规律 被引量:27
11
作者 刘恩涛 王华 +2 位作者 林正良 李媛 马庆林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946-3953,共8页
基于典型三维地震解释结果,结合东西部构造差异特征,在福山凹陷中部识别出一个构造转换带,该构造转换带主要发育于古近纪流沙港组沉积时期,位于东西部接壤部位花场低凸起之上,转换带两侧分属为2个伸展构造体系,断层的走向和构造样式具... 基于典型三维地震解释结果,结合东西部构造差异特征,在福山凹陷中部识别出一个构造转换带,该构造转换带主要发育于古近纪流沙港组沉积时期,位于东西部接壤部位花场低凸起之上,转换带两侧分属为2个伸展构造体系,断层的走向和构造样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花状构造的发育表明存在区域走滑作用,与转换带的成因密切相关。构造转换带为物源入口,控制着砂体和沉积体系的运移方向和展布范围;深层反向断裂有利于油气的疏导和封存;复杂的断裂体系有利于断鼻和断块圈闭形成,同时有利于改善储层物性。构造转换带具有双向油源条件,发育独特的油气成藏模式和多种油气藏类型,由此可见该转换带对油气成藏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盆地 福山凹陷 构造转换带 油气富集 流沙港组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徐闻X1井油气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9
12
作者 包建平 刘玉瑞 +5 位作者 朱翠山 王健 尹玲 陆红美 刘欢喜 倪春华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00-304,共5页
通过对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徐闻X 1井所产天然气和原油样品的系统分析,指出该井天然气甲烷含量低、重烃气体含量高、干燥系数低,属于原油伴生气,而乙烷和丙烷的碳同位素值小于-30‰,是典型的油型气;该井原油的三环萜烷系列呈C19>C20&g... 通过对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徐闻X 1井所产天然气和原油样品的系统分析,指出该井天然气甲烷含量低、重烃气体含量高、干燥系数低,属于原油伴生气,而乙烷和丙烷的碳同位素值小于-30‰,是典型的油型气;该井原油的三环萜烷系列呈C19>C20>C21>C23>C24>C25>C26的阶梯状分布,呈煤成油的特征,但丰富的C27甾烷的存在表明该原油属于典型的湖相原油,而非煤成油,其生物标志物组成的重要特征是富含各种重排构型化合物,表明该原油的烃源岩形成于浅水、弱还原的淡水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盆地 迈陈凹陷 天然气 原油 稳定碳同位素 生物标志化合物
下载PDF
华南北部湾盆地的形成机制 被引量:31
13
作者 马云 李三忠 +4 位作者 刘鑫 赵淑娟 余珊 王霄飞 张丙坤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27-1736,共10页
从北部湾盆地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几何形态、边界断裂及内部断裂特征解析,综合沉积中心迁移规律及盆内构造研究,提出北部湾盆地为右行右阶走滑拉分成因。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受控于合浦北流、信宜廉江、吴川四会和阳江河源4条深大断裂带,... 从北部湾盆地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几何形态、边界断裂及内部断裂特征解析,综合沉积中心迁移规律及盆内构造研究,提出北部湾盆地为右行右阶走滑拉分成因。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受控于合浦北流、信宜廉江、吴川四会和阳江河源4条深大断裂带,这4条主干断裂带构成右阶断裂格架。古近系出现的花状构造等表现出典型的张扭特征,新近系受到压扭作用改造发生挤压反转,该盆地构造演化过程与华南大陆中、新生代拉分盆地具有同期性和相似性。中生代基底中先存的深大走滑断裂带是新生代北部湾盆地形成的先决地质条件。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对欧亚板块碰撞挤压作用的逐渐增强和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改变及俯冲作用的衰减是控制北部湾盆地形成演化的区域大地构造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盆地 走滑拉分 深大断裂带 成因机制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构造转换带对层序及沉积体系的控制 被引量:18
14
作者 刘恩涛 王华 +3 位作者 李媛 廖远涛 马庆林 林正良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22,29,共7页
基于福山凹陷典型三维地震解释结果,以流沙港组构造转换带为研究对象,对其层序构成样式和沉积体系展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构造转换带发育于凹陷中部花场地区,并起到调节东西部构造差异性的作用,其两侧所发育的层序构成样式差异显著... 基于福山凹陷典型三维地震解释结果,以流沙港组构造转换带为研究对象,对其层序构成样式和沉积体系展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构造转换带发育于凹陷中部花场地区,并起到调节东西部构造差异性的作用,其两侧所发育的层序构成样式差异显著,西部发育多级断阶型层序样式,东部发育缓坡型层序样式;构造转换带处发育挠曲坡折型层序样式,高位域时期发育大规模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低位时期发育大范围浊积扇;福山凹陷的沉积充填演化受到构造转换带、相对湖平面变化和古地貌联合控制,不同体系域内转换带对沉积充填控制作用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盆地 福山凹陷 构造转换带 层序样式 沉积体系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不同凹陷原油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特征 被引量:43
15
作者 包建平 朱翠山 倪春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46-652,共7页
通过对取自北部湾盆地不同凹陷典型原油样品中各类生物标志物的分布与组成特征的系统分析,发现盆地北部的涠西南凹陷和乌石凹陷所产原油具有姥植比低和奥利烷与各类重排构型生物标志物含量低,而C26+长链三环萜烷系列和C304-甲基甾烷含... 通过对取自北部湾盆地不同凹陷典型原油样品中各类生物标志物的分布与组成特征的系统分析,发现盆地北部的涠西南凹陷和乌石凹陷所产原油具有姥植比低和奥利烷与各类重排构型生物标志物含量低,而C26+长链三环萜烷系列和C304-甲基甾烷含量高的特点,且其三环萜烷系列呈现以C23为主峰的正态分布,指示了该类原油的烃源岩沉积时水体较深,还原性相对较强,且原始生烃母质以藻类为主;而南部福山凹陷和迈陈凹陷所产的原油则具有姥植比高和奥利烷与各类重排构型生物标志物含量高的特征,而C26+长链三环萜烷系列和C304-甲基甾烷含量低,且其三环萜烷系列呈现C19—C26阶梯状依次降低,表明这类原油的烃源岩沉积时水体较浅,还原性相对较弱,且原始生烃母质中被子植物来源的陆源有机质贡献较大。由此表明北部湾盆地南北不同凹陷第三纪的沉积特征和有机质生源构成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盆地 原油 生物标志物 4-甲基甾烷 奥利烷 重排藿烷 重排甾烷
下载PDF
涠西南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被引量:24
16
作者 范蕊 李水福 +3 位作者 何生 王晓龙 胡守志 张冬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8-244,共7页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和涠洲组烃源岩地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流沙港组生烃潜力高于涠洲组,其中以流二段最优;2套烃源岩总体处于弱还原—弱氧化的沉积环境,伽马蜡烷含量甚微,C24四环萜的含量表明陆源有机质占有一定比例,各组段C27...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和涠洲组烃源岩地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流沙港组生烃潜力高于涠洲组,其中以流二段最优;2套烃源岩总体处于弱还原—弱氧化的沉积环境,伽马蜡烷含量甚微,C24四环萜的含量表明陆源有机质占有一定比例,各组段C27、C28、C29αααR型甾烷分布特征多为"V"型和反"L"型,且流二段的C30-4-甲基甾烷含量最为丰富。根据生标特征可将原油分为3类:Ⅰ类原油来源于流一段烃源岩;Ⅱ类原油源于流三段烃源岩;Ⅲ类原油可分为2个亚类,Ⅲ1类原油来源于流二段的泥页岩,Ⅲ2类原油为流一段和流二段混合来源,推断混源中流二段烃源岩生烃贡献较大。涠洲组原油与涠洲组烃源岩特征相差甚大,推测应源于其下部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生物标志物 油源对比 涠西南凹陷 北部湾盆地
下载PDF
乌石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 被引量:25
17
作者 孙伟 樊太亮 +2 位作者 赵志刚 王宏语 高志前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6-28,共3页
乌石凹陷位于北部湾盆地南部坳陷的东北部。为指导该凹陷的油气勘探工作,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以地震剖面为基础,结合钻井、测井、古生物、岩心等资料,研究了该凹陷古近系的地层沉积特征。结果认为:乌石凹陷古近系从下至上... 乌石凹陷位于北部湾盆地南部坳陷的东北部。为指导该凹陷的油气勘探工作,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以地震剖面为基础,结合钻井、测井、古生物、岩心等资料,研究了该凹陷古近系的地层沉积特征。结果认为:乌石凹陷古近系从下至上可以划分为7个三级地震(测井)层序,整体上为一个水进到水退的序列,分别对应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发育的层序具有不同的充填序列和沉积体系分布;构造演化的多期性使得该凹陷多个部位都有烃源岩和储、盖层发育;其中以强烈裂陷阶段沉积的层序2—层序4中发育的烃源岩和盖层条件为最好且发育多种有利储集体,是该凹陷寻找油气藏的最有利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盆地 乌石凹陷 古近纪 构造 沉降 层序地层学 沉积体系 勘探区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类型 被引量:26
18
作者 包建平 刘玉瑞 +1 位作者 朱翠山 倪春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93-298,共6页
通过对北部湾盆地不同凹陷典型原油样品烃类组成特征的定量分析,发现盆地北部的涠西南凹陷所产原油中三环萜烷系列、藿烷系列和甾烷系列等生物标志物的浓度偏高,而芳烃浓度则明显偏低;但对于盆地南部的福山凹陷和迈陈凹陷的原油而言,则... 通过对北部湾盆地不同凹陷典型原油样品烃类组成特征的定量分析,发现盆地北部的涠西南凹陷所产原油中三环萜烷系列、藿烷系列和甾烷系列等生物标志物的浓度偏高,而芳烃浓度则明显偏低;但对于盆地南部的福山凹陷和迈陈凹陷的原油而言,则表现为三环萜烷系列、藿烷系列和甾烷系列等生物标志物的浓度偏低,而芳烃浓度则明显偏高的特征,表明该盆地北部和南部在沉积环境的性质和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依据原油中甾、藿烷系列的浓度与芳烃浓度间的关系,可以确定不同凹陷所产原油的成因类型,结果表明,北部的涠西南凹陷和南部福山凹陷与迈陈凹陷的原油分属不同的成因类型,而乌石凹陷的原油则介于两者之间,显示过渡类型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浓度 芳烃浓度 原油 成因类型 北部湾盆地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流沙港组湖底扇沉积特征及发育背景 被引量:18
19
作者 刘丽军 佟彦明 +2 位作者 纪云龙 旷宏伟 卢明国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10-115,共6页
福山凹陷流沙港组内发育一套具有一定规模的湖底扇沉积,其中可识别出浊流沉积、水下泥石流沉积和滑塌堆积3种沉积相单元。湖底扇沉积主要发育于低位域及水进早期,地震剖面特征显示为双向下超的丘形反射复合体,测井曲线特征为箱形、钟形... 福山凹陷流沙港组内发育一套具有一定规模的湖底扇沉积,其中可识别出浊流沉积、水下泥石流沉积和滑塌堆积3种沉积相单元。湖底扇沉积主要发育于低位域及水进早期,地震剖面特征显示为双向下超的丘形反射复合体,测井曲线特征为箱形、钟形或漏斗形。湖底扇在平面上由扇根、扇中和扇端沉积所组成。垂向层序上湖底扇下部常见厚度较大的重力流沉积充填的下切水道,中上部发育多个叠置的浊积扇体组成。湖底扇的发育主要受控于盆地东西两侧的断层活动、湖平面变化及物源供给。流二段时期沉积的较大规模的湖底扇与这一时期的构造快速沉降和充足的物源供给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底扇沉积 控制因素 福山凹陷 北部湾盆地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5
20
作者 陈善斌 甘华军 +2 位作者 时阳 赵迎冬 王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19,25,共7页
福山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对资源量评价及勘探目标优选具有重要意义。福山凹陷流沙港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多参数分析和对比研究表明,流三段烃源岩主要发育于淡水、弱氧化湖泊环境,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Ⅱ1—Ⅱ2型为主,属于优... 福山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对资源量评价及勘探目标优选具有重要意义。福山凹陷流沙港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多参数分析和对比研究表明,流三段烃源岩主要发育于淡水、弱氧化湖泊环境,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Ⅱ1—Ⅱ2型为主,属于优质烃源岩;流二段烃源岩形成于淡水—微咸水、弱氧化—弱还原的湖泊环境,有机质丰度高,以Ⅱ1型有机质为主,属于优质—高丰度烃源岩;流一段烃源岩主要沉积于淡水、弱氧化的湖泊环境,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为主,属于次优质烃源岩。福山凹陷流沙港组烃源岩在流一段沉积晚期(38 Ma)开始生油,涠一段沉积早期(30 Ma)进入生油高峰期,新近系早期(20 Ma)进入生气门限,目前仍处于大量生烃阶段。白莲次凹现今生烃强度高于皇桐次凹,白莲含油气子系统的下部含油气子系统是最佳含油气系统,环白莲次凹油气聚集带的流三段一亚段—流二段储盖组合具有较大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沙港组 烃源岩 地球化学特征 北部湾盆地 福山凹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