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rmation of the primary petroleum reservoir in Wumaying inner buried-hill of Huanghua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JIN Fengming WANG Xin +5 位作者 LI Hongjun WU Xuesong FU Lixin LOU Da ZHANG Jinning FENG Jianyu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3期543-552,共10页
Well Yinggu 1 drilled on the tectonic belt of the Wumaying buried-hill in Huanghua Depression obtained non-H2S high-yield oil and gas flow from the Permian Lower Shihezi Formation sandstone. The oil and gas are derive... Well Yinggu 1 drilled on the tectonic belt of the Wumaying buried-hill in Huanghua Depression obtained non-H2S high-yield oil and gas flow from the Permian Lower Shihezi Formation sandstone. The oil and gas are derived from the Upper Paleozoic coal source rock, the petroleum reservoir is an inner buried-hill primary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showing a good prospect of the Paleozoic inner buried-hill primary reservoir exploration. The 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the primary petroleum reservoir in the Wumaying inner buried-hill are discussed by studying the primary source conditions, the inner buried-hill reservoir-cap combinations and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eriod. The primary petroleum reservoir has three preponderant characteristics of accumulation: secondary large-scale gas generation of coal source rock, multi reservoir-cap combinations and mainly late hydrocarbon charging, which formed the compou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of the above-source sandstone and under-source carbonate rock in the Paleozoic inner buried-hill. Along with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tectonic activities, the formation of the primary reservoir in Wumaying inner buried-hill is characterized by "mixed oil and gas charge in local parts in early stage, adjustment accumulation due to structural high migration in middle stage, and large-scale natural gas charge and compound accumulation in late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hai Bay Basin Huanghua DEPRESSION Wumaying buried-hill INNER buried-hill Paleozoic primary RESERVOIR compound ACCUMULATION ACCUMULATION process
下载PDF
Distribution and genesis of secondary pores in Paleogene clastic reservoirs of Beidagang structural belt in the Huanghua depression 被引量:4
2
作者 SU Nina, JIN Zhenkui, SONG Fan Faculty of Natural Resour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10年第1期115-120,共6页
The distribution and genesis of secondary pores in Paleogene clastic reservoirs of Beidagang structural belt in the Huanghua depression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studied. We investigated sedimentary facies and carried ... The distribution and genesis of secondary pores in Paleogene clastic reservoirs of Beidagang structural belt in the Huanghua depression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studied. We investigated sedimentary facies and carried ou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vast amount of data from casting thin section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physical data. Then we analyzed the pore types, pore evolution, distribution and genesis of secondary pores in our study area and discussed the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econdary po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pores in the study area are largely composed of intergranular dissolution pores and constituent dissolved pores. Three secondary pore zones were developed in the study area at depths of 2800~3400 m, 3600~4200 m and 4500~4800 m. Secondary pores have been formed mainly because carbonate cement, feldspar, clastic debris and other plastic substances were dissolved by organic acid, released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organic matter and acid water formed by CO2.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secondary pores are vertically controlled by the maturity time of source rocks and hori-zontally by the distribution of acid water. As well, this distribution was affected by the sedimentary facies bel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ault z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anghua depression beidagang structural belt PALEOGENE clastic reservoirs secondary pores controlling factor
下载PDF
地下咸水作用下水库咸化特征研究
3
作者 伊丽娜 李海明 +2 位作者 苏思慧 李梦娣 张翠霞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8-137,共10页
水库水质咸化会影响居民生活用水、农业灌溉、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但关于地下咸水对水质咸化的影响少有研究。该文以天津滨海地区北大港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土柱试验,分析地下咸水对不同采样点库水TDS和Cl-的垂直动态变化和水文... 水库水质咸化会影响居民生活用水、农业灌溉、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但关于地下咸水对水质咸化的影响少有研究。该文以天津滨海地区北大港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土柱试验,分析地下咸水对不同采样点库水TDS和Cl-的垂直动态变化和水文地球化学变化的影响,揭示水库咸化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通入地下咸水后,TDS和Cl-浓度变化均会经历3个阶段:静置期-上升期-动态平衡期。静置期(通入地下咸水后的7 d内),TDS和Cl-浓度没有明显的变化,7 d后会经历约30 d的快速上升阶段,并在后期达到动态平衡。垂直方向上呈现浓度梯度,存在扩散边界层,底层TDS和Cl-浓度最大,边界层内的浓度变化比边界层外的大,10 cm深度的TDS浓度为13.59ρ0和4.52ρ0,30 cm深度的TDS浓度为6.82ρ0和1.97ρ0。TDS和Cl-的释放通量经过波动期(1~14 d)-上升期(15~44 d)-下降期(45~106 d)。离子比例分析表明水化学组分来源主要有蒸发盐岩、碳酸盐岩和硫酸盐等矿物溶解风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港水库 水库咸化 地下咸水 土柱试验 释放通量 离子来源
下载PDF
2019-2022年天津北大港湿地遥感分类数据集
4
作者 张心悦 韩杏杏 +3 位作者 王铁军 李攀 黄辉 陈楚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126-139,共14页
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由于湿地具有特殊的水文和植被特征,传统的监测方法难以对其进行测绘和管理。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兴起,GEE(Google Earth Engine)为长时间序列的数据处理... 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由于湿地具有特殊的水文和植被特征,传统的监测方法难以对其进行测绘和管理。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兴起,GEE(Google Earth Engine)为长时间序列的数据处理提供了可能。本研究基于GEE平台,结合Sentinel-1雷达影像和Sentinel-2光学影像,利用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对天津北大港湿地进行信息提取,探讨多源遥感数据和时间序列特征对天津北大港湿地分类的重要性,并最终得到2019–2022年天津北大港湿地遥感分类数据集。经实测数据验证,分类结果的总体精度为95.35%,符合精度要求。本数据集可为天津北大港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港湿地 GEE Sentinel-1 Sentinel-2 随机森林
下载PD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Condensate Revaporization During Gas Injection Development in Fractured Gas Condensate Reservoirs
5
作者 Lei Zhang Yingxu He +3 位作者 Jintao Wu Haojun Wu Lei Huang Linna Sun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英文版)》 CSCD 2024年第3期575-582,共8页
The gas field in the Bohai Bay Basin is a fractured metamorphic buried-hill reservoir with dual-media characteristics. The retrograde vaporization mechanism observed in this type of gas condensate reservoir differs si... The gas field in the Bohai Bay Basin is a fractured metamorphic buried-hill reservoir with dual-media characteristics. The retrograde vaporization mechanism observed in this type of gas condensate reservoir differs significantly from that observed in sand gas condensate reservoirs. However, studies on improving the recovery of fractured gas condensate reservoirs are limited;thus, the impact of retrograde vaporization on condensate within fractured metamorphic buried-hill reservoirs remains unclear. To address this gap, a series of gas injection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in pressure-volume-temperature(PVT) cells and long-cores to investigate the retrograde vaporization effect of condensate using different gas injection media in fractured gas condensate reservoirs. We analyze the variation in condensate volume, gas-to-oil ratio, and condensate recovery during gas injection and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gas injection media(CO_(2), N_(2), and dry gas) under different reservoir properties and varying gas injection time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exchange of components between injected gas and condensat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condensate retrograde vaporization in the formation. Compared with dry gas injection and N_(2) injection,CO_(2) injection exhibits a superior retrograde vaporization effect. At a CO_(2) injection volume of 1 PV, the percentage shrinkage volume of condensate is 13.82%. Additionally, at the maximum retrograde condensation pressure, CO_(2) injection can increase the recovery of condensate by 22.4%. However, the condensate recovery is notably lower in fractured gas condensate reservoirs than in homogeneous reservoirs, owing to the creation of dominant gas channeling by fractures, which leads to decreased condensate recovery. Regarding gas injection timing, the effect of gas injection at reservoir pressure on improving condensate recovery is superior to that of gas injection at the maximum retrograde condensation pressure. This research provides valuable guidance for designing gas injection development plans and dynamic tracking adjustments for fractured gas condensate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ried-hill fractured reservoir Gas condensate reservoir Retrograde condensation CO_(2)injection Retrograde vaporization
下载PDF
北大港构造浅层地震亮点与天然气勘探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淑恩 张延章 +3 位作者 温艳军 池永红 谭守强 张绍辉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91-294,共4页
利用地震亮点反射进行气藏直接检测在国内外天然气勘探中有许多成功的实例并且带来了良好的勘探效益。但由于地下地质情况非常复杂,即使在墨西哥湾“亮点”勘探成熟地区“亮点”勘探也曾遭受过失败。纵向序列岩石物理学特点、产层埋深... 利用地震亮点反射进行气藏直接检测在国内外天然气勘探中有许多成功的实例并且带来了良好的勘探效益。但由于地下地质情况非常复杂,即使在墨西哥湾“亮点”勘探成熟地区“亮点”勘探也曾遭受过失败。纵向序列岩石物理学特点、产层埋深和地震资料质量等是能否对油气藏进行地震直接检测的影响因素。在充分研究了北大港浅层纵向序列岩石物理特点的基础上,以地震地质模型为指导,利用地震亮点反射进行了气藏直接检测并在具有高质量地震资料的地区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港 亮点 天然气勘探 气藏检测 岩石物理 地震地质模型
下载PDF
北大港潜山在沙三段沉积期的隆升状态及其对沉积物源的供给 被引量:8
7
作者 石万忠 王振升 +3 位作者 宋志峰 马建英 陆永潮 刘国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2-519,共8页
北大港潜山构造带的高点区无沙三段沉积,依照地层终止方式无法厘定出北大港潜山的高点区是在沙三段沉积期一直暴露地表没有接受沉积,还是在沙三段沉积期接受了沉积,后被晚期构造抬升剥蚀殆尽。确定北大港潜山高点区在沙三段沉积期的演... 北大港潜山构造带的高点区无沙三段沉积,依照地层终止方式无法厘定出北大港潜山的高点区是在沙三段沉积期一直暴露地表没有接受沉积,还是在沙三段沉积期接受了沉积,后被晚期构造抬升剥蚀殆尽。确定北大港潜山高点区在沙三段沉积期的演化状态对于分析本区沉积体系及储层分布至关重要。本文以构造与沉积的响应关系为分析的思路和依据,通过地层厚度图的框架约束,基于砾岩分布和泥岩颜色所指示的古环境、古地貌、古物源的特征,分析出北大港潜山高点区在沙三段沉积期一直是一个稳定的物源区,其剥蚀下来的物源通过构造转换带的控制,沉积在板桥凹陷和岐口凹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 构造演化 构造应力转换带 北大港潜山
下载PDF
北大港水库底泥盐分释放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胡鹏 刘春光 +2 位作者 孙红文 常素云 张凯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69-73,共5页
底泥的盐分释放是滨海地区淡水库水质咸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包括上覆水条件在内的多种因素可能影响到底泥的盐分释放。为了研究底泥盐分释放的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采集了天津滨海地区典型淡水库——北大港水库底泥样品,测定了盐分含量,... 底泥的盐分释放是滨海地区淡水库水质咸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包括上覆水条件在内的多种因素可能影响到底泥的盐分释放。为了研究底泥盐分释放的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采集了天津滨海地区典型淡水库——北大港水库底泥样品,测定了盐分含量,并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底泥盐分含量、上覆水水深、上覆水盐浓度以及扰动对底泥盐分释放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库区底泥全盐量为0.095%~0.818%,总体属轻盐化土和中盐化土,库心底泥盐分含量明显高于库周底泥。室内模拟实验表明,底泥含盐量越高,盐分释放通量越大;实验条件下上覆水越深,上覆水盐分含量越低,底泥盐分释放通量越大;上覆水扰动会促进底泥盐分释放。该研究认为,底泥盐分释放受底泥盐分含量和上覆水理化因素的多重影响,对其释放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解释滨海地区水体的咸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港水库 底泥 盐分释放 水质咸化 盐度
下载PDF
北大港水库水质咸化规律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李海明 夏雪桐 +3 位作者 康文娟 李银 陈健健 李群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7-92,共6页
天津滨海平原水库普遍存在的水质咸化问题,以北大港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取样分析方法,识别了北大港水库不同季节水质咸化垂直分布规律,同时分析了水库水质咸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电导率、氯离子和总溶解性固体... 天津滨海平原水库普遍存在的水质咸化问题,以北大港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取样分析方法,识别了北大港水库不同季节水质咸化垂直分布规律,同时分析了水库水质咸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电导率、氯离子和总溶解性固体(TDS)等代表性咸化指标来看,相对于引黄水,水库水各站点均存在咸化现象,并且出库口水质咸化程度明显高于进水口;不同站点电导率、氯离子浓度和总溶解性固体(TDS)值分别为867.5μS/cm、0.41g/L和1.46g/L,水体呈弱碱性;北大港水库水质咸化程度有季节性变化,为夏季略高于春季;水库各站点氯离子浓度和TDS值垂向上均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不明显;而电导率则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变化明显。研究还发现,水库水质咸化受土壤含盐量、温度和混合作用的影响:从各站点水平分布来看,越靠近海岸线土壤含盐量越高,水质咸化现象越严重;温度的升高会影响底泥盐分的释放,温度越高,底泥中Cl-越容易释放;引黄水进入水库后,水库水体垂向发生了混合作用,导致氯离子和TDS垂向方向变化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港水库 成化 季节性 垂向分布
下载PDF
歧口凹陷北大港凸起构造带形成演化及其油气意义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东东 刘池洋 +2 位作者 黄翼坚 邓煜 张小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9-136,共8页
北大港凸起构造带是歧口凹陷中央隆起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分析歧口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之一,研究其形成演化对盆地构造演化研究和油气勘探均较重要。文中结合研究区最新三维地震数据,对北大港凸起构造带不同段的结构特征进... 北大港凸起构造带是歧口凹陷中央隆起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分析歧口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之一,研究其形成演化对盆地构造演化研究和油气勘探均较重要。文中结合研究区最新三维地震数据,对北大港凸起构造带不同段的结构特征进行了精细描述,统计对比了构造带内主要断裂在新生代各期活动量,并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对北大港凸起构造带的形成演化进行恢复。研究认为北大港凸起构造带沿走向在不同段存在不同的结构特征,纵向上则显示"一高一陡坡"的结构特征;构造带内的断裂活动主要集中在沙三期、沙一期、东营期和新近纪,刘岗庄断裂和大张坨断裂与滨海断裂和港东断裂两两互为侧向相接关系,其活动强度总体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迁移的特征;在古近纪期间北大港凸起构造带主要经历了3期构造活动:沙三期末西南段局部抬升、沙一期缓慢抬升、东营期末的强烈隆升活动,且构造活动强度随时间发展有由西南向东北迁移的特点。北大港凸起构造带的形成演化为歧口凹陷的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北大港凸起构造带 断裂活动性 构造演化 油气意义
下载PDF
北大港水库分库后底泥盐渍化程度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彭焱梅 姜翠玲 +4 位作者 张鹏 王友恒 郭鑫 丁晓洁 常进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33-135,202,共4页
针对滨海地区众多水库水质咸化现象,以北大港水库为例,通过对北大港西库11个采样点底泥样品的全盐量、Cl-含量及pH值的测试,分析了盐分在底泥中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并利用盐化程度评定标准对北大港底泥盐渍化程度进行评定。结果表明,... 针对滨海地区众多水库水质咸化现象,以北大港水库为例,通过对北大港西库11个采样点底泥样品的全盐量、Cl-含量及pH值的测试,分析了盐分在底泥中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并利用盐化程度评定标准对北大港底泥盐渍化程度进行评定。结果表明,北大港水库底泥大部分属于滨海盐土与重盐渍土,极少部分属于中盐渍土,全盐量均值为0.65%,Cl-均值为0.31%,盐渍化程度较重;指出底泥盐渍化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港水库 底泥 盐渍化 成因分析
下载PDF
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22
12
作者 王斌 曹喆 张震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08年第2期181-184,共4页
通过2006年秋季对北大港湿地进行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现状调查,并结合对湿地核心区-北大港水库进行的鸟类、鱼类、植被状况、空气、水质、土壤状况等调查,采用张峥等人提出的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自然性、稳定性和人类威胁等6项指... 通过2006年秋季对北大港湿地进行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现状调查,并结合对湿地核心区-北大港水库进行的鸟类、鱼类、植被状况、空气、水质、土壤状况等调查,采用张峥等人提出的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自然性、稳定性和人类威胁等6项指标组成的湿地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北大港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北大港湿地生态环境评分值R为67.7分,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一般水平,生态环境面临着一定的威胁。因此,今后要加大对北大港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港湿地 大港区 自然保护区 生态环境
下载PDF
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沙河街组碎屑岩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20
13
作者 苏妮娜 金振奎 宋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7-31,共5页
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岩石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和镜质体反射率等实验室分析技术,对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沙河街组开展碎屑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和成岩作用研究,总结次生孔隙的发育分布规律,最终探讨研究区储层储集性能的... 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岩石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和镜质体反射率等实验室分析技术,对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沙河街组开展碎屑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和成岩作用研究,总结次生孔隙的发育分布规律,最终探讨研究区储层储集性能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次生孔隙,纵向上主要发育3个次生孔隙带,有机酸、CO2和黏土矿物转化是研究区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原因;沉积相类型、成岩作用、黏土矿物转化以及烃类的早期充注对研究区碎屑岩储集性能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北大港构造带 沙河街组 碎屑岩储层 次生孔隙
下载PDF
黄骅坳陷北大港油田古近系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苏妮娜 金振奎 宋璠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7-64,共8页
为了明确黄骅坳陷北大港油田古近系碎屑岩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综合分析大量岩石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及物理性质等分析化验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古近系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成岩演化阶段及成岩作... 为了明确黄骅坳陷北大港油田古近系碎屑岩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综合分析大量岩石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及物理性质等分析化验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古近系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成岩演化阶段及成岩作用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划分了成岩相类型,探讨了成岩作用对储层质量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东营组砂岩主要处于早成岩B期,部分达到中成岩A1期;沙河街组砂岩主要处于中成岩A期,部分达到中成岩B期。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储层原生孔隙迅速减少,渗透率降低,大大降低了砂岩的储集物性;后期的溶解作用促使砂岩次生孔隙发育,改善了砂岩的储集性能。研究区砂岩可划分为压实固结成岩相、碳酸盐胶结成岩相、弱胶结成岩相和不稳定组分溶蚀成岩相4种成岩相类型,其中不稳定组分溶蚀成岩相控制的储层物性最好,弱胶结成岩相控制的储层物性次之,碳酸盐胶结成岩相和压实固结成岩相控制的储层物性较差。明确研究区成岩作用特征及成岩相分布特点,对寻找该区有利储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北大港油田 古近系 碎屑岩储层 成岩作用 储层物性
下载PDF
北大港水库水质模拟及分析 被引量:19
15
作者 郭磊 高学平 +1 位作者 张晨 赵玉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6,共6页
建立水动力、水体污染物输运及底泥污染物输运数值模型,采用有限差分与有限体积相结合的方法,对北大港水库氯离子进行动态数值模拟。通过对计算值和实测值的比较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模拟了水库5种蓄供水方案,得到各方案流场及水... 建立水动力、水体污染物输运及底泥污染物输运数值模型,采用有限差分与有限体积相结合的方法,对北大港水库氯离子进行动态数值模拟。通过对计算值和实测值的比较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模拟了水库5种蓄供水方案,得到各方案流场及水体和底泥氯离子浓度动态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流速、水体氯离子浓度与底泥氯离子浓度差对底泥氯离子释放速度及释放总量的影响。揭示了北大港水库各运行方式流场及水质变化规律,为更好地发挥引黄济津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蓄水库作用提供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港水库 底泥污染物释放 氯离子 水质模拟
下载PDF
挺水植物与沉水植物组配对北大港水库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常素云 赵静静 +2 位作者 刘小川 罗莎 刘波 《水资源保护》 CAS 2014年第5期38-43,共6页
选取北大港水库当地优势种挺水植物香蒲和广盐性沉水植物篦齿眼子菜、金鱼藻、狐尾藻为研究对象,研究香蒲与不同沉水植物的组配试验对水体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香蒲与篦齿眼子菜组配对水体NH3-N、TP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为62... 选取北大港水库当地优势种挺水植物香蒲和广盐性沉水植物篦齿眼子菜、金鱼藻、狐尾藻为研究对象,研究香蒲与不同沉水植物的组配试验对水体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香蒲与篦齿眼子菜组配对水体NH3-N、TP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为62.1%、83.9%;香蒲与金鱼藻组配对TN、COD的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分别为93.3%、30.4%。利用Matlab软件平台对试验结束时的水质进行分析,发现香蒲与金鱼藻组配方式对水体的净化能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挺水植物 沉水植物 组配试验 水质 北大港水库
下载PDF
北大港油田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6
17
作者 许忠淮 吴宣 +1 位作者 齐胜福 张东宁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78-81,84,共5页
以北大港油田为例,研究利用地震、井孔崩落和水压致裂等资料,在逐项分析的基础上,再参考断层稳定性理论,通过综合分析确定油田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实用方法。认为北大港油田及邻近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主要特征是:①总体上处于正断层... 以北大港油田为例,研究利用地震、井孔崩落和水压致裂等资料,在逐项分析的基础上,再参考断层稳定性理论,通过综合分析确定油田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实用方法。认为北大港油田及邻近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主要特征是:①总体上处于正断层型应力状态;②主应力方向变化较大,看不出一致的优势方向;③水平差应力大小随地点和深度变化也较大。讨论了所得结果的可能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 应力场 油田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天津北大港水库水体的同位素和水化学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兵 刘小龙 +2 位作者 王中良 韩静艳 宋献方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4-50,共7页
天津北大港水库蓄水后水质变差,严重影响着水库的安全运行、水资源的合理调配。为研究天津北大港水库水体咸化成因,在2015年丰水期(8月)和枯水期(12月)分别采集河水、水库水和地下水样品,测定水体中的稳定氢氧同位素(δD,δ^(18)O)和水... 天津北大港水库蓄水后水质变差,严重影响着水库的安全运行、水资源的合理调配。为研究天津北大港水库水体咸化成因,在2015年丰水期(8月)和枯水期(12月)分别采集河水、水库水和地下水样品,测定水体中的稳定氢氧同位素(δD,δ^(18)O)和水化学组成。结果表明,在丰水期,水体受到强烈的蒸发作用,水体中的稳定氢氧同位素组分比枯水期富集;河水和水库水的水化学类型为Na-Cl(SO_4)型,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为Na-HCO_3Cl型。河水和水库水水化学组成受蒸发结晶作用控制,且距海岸越近,水体的电导率越高,同位素越富集。滨海地区的北大港水库,水库水在运移中盐分含量增加,而强烈的蒸发作用加剧了水体中盐分积累,导致水体咸化。需进一步辨析水库咸化的影响因素及贡献,为滨海地区水库管理和运行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港水库 水体咸化 同位素 水化学 天津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南大港、北大港中晚全新世潟湖底板虚拟重建 被引量:8
19
作者 商志文 王宏 李效广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72-676,共5页
约400km2的1∶5万白水头-歧口镇幅是渤海湾西岸南大港与北大港古湖的组成部分。以1∶5万白水头-歧口镇幅175个区域地质调查点的多维数据——点的坐标、点的地表与所揭露的湖底板的高程和区域性年代学框架——为基础,对南、北大港古湖其... 约400km2的1∶5万白水头-歧口镇幅是渤海湾西岸南大港与北大港古湖的组成部分。以1∶5万白水头-歧口镇幅175个区域地质调查点的多维数据——点的坐标、点的地表与所揭露的湖底板的高程和区域性年代学框架——为基础,对南、北大港古湖其余约880km2未实测区域布设控制贝壳堤和湖底板高程的虚拟三维地质点275个(虚拟点的坐标、贝壳堤顶部与湖底板的高程)。应用C-Tech公司EVSPro软件的三维技术处理实测与虚拟的450个地质点,获得了约5000年以来、面积约1280km2的南、北大港古湖底板与贝壳堤的模拟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岸 南、北大港 潟湖底板 虚拟重建
下载PDF
北大港水库水-土界面盐分释放规律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海明 陈健健 +1 位作者 李银 李群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7-50,共4页
为了研究天津北大港水库水质咸化机理,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土柱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北大港水库蓄水时底质与上覆水体之间盐分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底质向上覆水体释放盐分时水体中存在一个明显的盐分渐变区(扩散边界层),该层位于水... 为了研究天津北大港水库水质咸化机理,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土柱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北大港水库蓄水时底质与上覆水体之间盐分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底质向上覆水体释放盐分时水体中存在一个明显的盐分渐变区(扩散边界层),该层位于水-土界面以上10cm的范围,底质中释放出的盐分有60%集中在边界层,边界层以上水体盐分垂直变化较小;底质中盐分的累积释放量随时间的变化符合对数函数形式,试验运行前50天中盐分累积释放量占底质盐分总释放量的80%左右;水-土界面处盐分释放通量的变化趋势存在周期性,每个周期内均呈现先迅速增加后缓慢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港水库 盐分扩散 累积释放量 释放通量 边界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