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淮阳东段铅锌矿床镉的赋存状态及其富集特征研究
1
作者 吴小荣 张达玉 +3 位作者 白茹玉 姜重任 张飞 万秋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13-1223,共11页
文章利用电子探针分析手段,对北淮阳东段典型铅锌矿床中Cd的赋存状态和富集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淮阳东段铅锌矿床中分散元素Cd主要赋存在闪锌矿中,少量赋存于方铅矿、黄铁矿等硫化物矿物,且闪锌矿中的Cd质量分数与Zn质量分... 文章利用电子探针分析手段,对北淮阳东段典型铅锌矿床中Cd的赋存状态和富集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淮阳东段铅锌矿床中分散元素Cd主要赋存在闪锌矿中,少量赋存于方铅矿、黄铁矿等硫化物矿物,且闪锌矿中的Cd质量分数与Zn质量分数成反比关系,表明Cd是以类质同象方式置换Zn而进入闪锌矿晶格中。北淮阳东段典型铅锌矿床中不同颜色闪锌矿与Cd质量分数的关系研究显示,Cd富集与闪锌矿颜色无明显关系。研究发现北淮阳东段铅锌矿床中闪锌矿Cd质量分数的富集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隐爆角砾岩型(汞洞冲)、矽卡岩型(银水寺)、热液交代充填型(银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床 CD 赋存状态 富集规律 北淮阳东段
下载PDF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Dabieshan orogen: In the view from polyphase deformation of the Beihuaiyang metamorphic zone 被引量:24
2
作者 LIN Wei1, 2, Faure Michel3, WANG Qingchen1 & Arnaud Nicolas4 1. LTE,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2. Department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Graduate School of Science, Nagoya University, Japan +1 位作者 3. ISTO, UMR CNRS 6113, Batiment Géosciences, Orléans Université d’Orléans, 45067 Orléans Cedex 2, France 4. UMR 6524 "Magmas et Volcans", 5 Rue Kessler, 63000 Clermont-Ferrand, Franc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7期886-899,共14页
The Beihuaiyang metamorphic zone was formed by the Early Mesozoic collision of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Blocks. It consisted of the Foziling and Luzhenguan complexes and was thought to have never afforded a deep subd... The Beihuaiyang metamorphic zone was formed by the Early Mesozoic collision of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Blocks. It consisted of the Foziling and Luzhenguan complexes and was thought to have never afforded a deep subduction. A similar feature of the deformation in the Dabieshan UHP metamorphic rocks implies that these different tectonic units share the same geodynamic background. The early stage of deformation can be preserved on account of their relatively shallower subduction than that for UHP rocks. On t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f the geo- logical structure and geochronological results, five deformational stages have been recognized: a D1-Early compressional deformation which represents the continental subduction; a D2-Early exhumation deformation producing a syn-convergence exhumation; a D3-Main deformation, represented by an exhumation deformation with Late Triassic age; a D4-Doming and its margin extensional gravity collapse deformation and finally a D5-regional extensional deformation of Cretaceous that was mostly introduced by the migmatization and pluto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ihuaiyang METAMORPHIC ZONE geometry kinematic POLYPHASE deformation tectonic evolution.
原文传递
Differential uplift between Beihuaiyang and Dabie orogenic belt 被引量:4
3
作者 杨坤光 马昌前 +1 位作者 许长海 杨巍然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0年第2期193-199,共7页
Isotope dating, hornblende geobarometer, fission-track analysis and fluid inclusion homogeneous temperature analysis have been applied to Caledonian, Variscan and Yenshan plutons in Bei Huaiyang (BHY) and Dabie erogen... Isotope dating, hornblende geobarometer, fission-track analysis and fluid inclusion homogeneous temperature analysis have been applied to Caledonian, Variscan and Yenshan plutons in Bei Huaiyang (BHY) and Dabie erogenic belt (DOB), and the emplaced depths and ages of these plutons have been obtained in order to obtain differential uplift time and uplift heights between BHY and DOB since late Paleozoic era. BHY had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of uplift (C1-C2, T-J2, J3-K1) and its total uplift height is about 10 km, but, DOB had only experienced two stages of uplift (T-J2, J3-K1) and its maximum uplift height is more than 15 km. BHY uplift occurred mainly before the mid-Jurassic (about 150 Ma), but DOB uplift took place after the mid-Jurassic (about 150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ihuaiyang and DABIE OROGENIC belt differential UPLIFT isotope dating HORNBLENDE geobarometer.
原文传递
Zircon SHRIMP U-Pb dating for olivine gabbro at Wangmuguan in the Beihuaiyang zone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16
4
作者 LIU Yican LI Shuguang GU Xiaofeng HOU Zhenhu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20期2500-2506,共7页
Zircon SHRIMP U-Pb dating was per- formed for olivine gabbro at Wangmuguan in the Beihuaiyang zone of the Dabie orogen and its coun- try rock (garnet-bearing epidote-mica-quartz schi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abb... Zircon SHRIMP U-Pb dating was per- formed for olivine gabbro at Wangmuguan in the Beihuaiyang zone of the Dabie orogen and its coun- try rock (garnet-bearing epidote-mica-quartz schi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abbro was crystallized at 635 ± 5 Ma, in the late Neoproterozoic rather than in the late Paleozoic as previously suggested; its coun- try rocks formed at 464±7 Ma, younger than the en- closed gabbro. The U-Pb age for the gabbro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ages for tuff interbedded with sediments from the Doushantuo Form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Block and late-Neoproterozoic basic dyke swarms distributed on a large scale over areas of Suizhou to Zaoyang of Hubei Province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 This sug- gests a large-scale magmatic activity occurred at the late Neoproterozoic in the South China Block, so that the gabbro at Wangmuguan in the western segment of the Beihuaiyang zone is geotectonic affinity to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 Since the olivine gabbro occurs within the schist of Ordovician protolith with tectonic contact between them but forming in different tectonic setting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late-Neoproterozoic gabbro was detached from the Precambrian basement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 during the Triassic subduction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 and tectonically thrusted over the metamorphosed rocks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石辉长岩 新元古代 地壳浮褶作用 安徽 U-PB定年
原文传递
Occurrence of Neoproterozoic low-grade metagranite in the western Beihuaiyang zone,the Dabie orogen 被引量:11
5
作者 LIU YiCan LIU LiXiang +2 位作者 GU XiaoFeng LI ShuGuang SONG Bia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30期3490-3498,共9页
Based on detailed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petrographic observations,we discovered Neoproterozoic-emplaced granite from the metavolcanics of the Dingyuan Formation in the western Beihuaiyang zone,the Dabie orogen. Thi... Based on detailed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petrographic observations,we discovered Neoproterozoic-emplaced granite from the metavolcanics of the Dingyuan Formation in the western Beihuaiyang zone,the Dabie orogen. This study reports the results of zircon U-Pb dating and preliminary petrographic observations on two metagranite samples. The studied rocks experienced epidote-amphibolite facies metamorphism and strong structural deformation. Their U-Pb ages are 726 ± 6 and 758 ± 12 Ma,respectively,similar to those for the Luzhenguan complex in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Beihuaiyang zone. In combination with previously determined 635 ± 5 Ma low-grade metagabbro,this study suggests the occurrence of at least two types of Neoproterozoic intrusive rocks in the Beihuaiyang zone,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 (SCB):726-758 Ma metagranite and 635 Ma metagabbro. These rocks occur within the metamorphosed Ordovician volcanic zone (originally named the Dingyuan Formation) and are in tectonic contact to each other,but they formed in different tectonic settings. The protolith ages for the Neoproterozoic low-grade metaigneous rocks are in good agreement not only with ages for two episodes of mid-and late-Neoproterozoic mafic and felsic magmatism in the Suizhou and Zaoyang area,Hubei Province,but also agree with protolith ages of ultrahigh-pressure metaigneous rocks in the Dabie-Sulu orogenic belt. In view of their tectonic relationships to country rocks,it appears that these Neoproterozoic low-grade rocks are exotic and they may have been detached and scraped from subducting SCB crust in the early Triassic during the initial continental subduction,and thrusted over Paleozoic metamorphosed rocks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 during continental colli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造山带 新元古代 北淮阳带 低档 西部 变质作用 构造背景 苏鲁造山带
原文传递
北淮阳变质单元岩石学、年代学分析及对大别造山带构造缝合线位置的探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石永红 曹晟 +2 位作者 王娟 聂峰 康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78-393,共16页
直至现今,大别造山带构造缝合线确切位置一直不是十分明朗,争议颇多.为此,本研究以该造山带最北缘防虎山—舒城地区为研究靶区,对该地区出露的片岩、片麻岩进行了细致的变质岩石学和年代学分析.研究显示,防虎山地区出露的为含石墨片岩,... 直至现今,大别造山带构造缝合线确切位置一直不是十分明朗,争议颇多.为此,本研究以该造山带最北缘防虎山—舒城地区为研究靶区,对该地区出露的片岩、片麻岩进行了细致的变质岩石学和年代学分析.研究显示,防虎山地区出露的为含石墨片岩,其变质级别为绿片岩相:T=300 ℃~450℃和P=0.2~0.7 GPa,并具有4组碎屑锆石U-Pb年龄:2 465~1522 Ma(5颗);1 140~938 Ma(14颗);804~646 Ma(4颗);460~422 Ma(14颗).舒城地区的2个花岗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显示,它们的原岩年龄为767.9±177;7.8 Ma和770±177;16 Ma,其变质PT条件则为600℃~700℃和0.2~0.8 GPa.因此,可以确定这两类岩石应属于北淮阳变质单元中佛子岭群和卢镇关群物质,具明显的亲扬子性.结合前人断裂构造分析和相关的年龄资料,可以判定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的构造缝合线位置应位于肥中断裂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造山带 北淮阳变质单元 构造缝合线 防虎山地区 碎屑锆石
下载PDF
北淮阳地区与斑岩型钼矿床相关岩浆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波华 张怀东 +2 位作者 王萍 徐晓春 郝越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62,共17页
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东段的北淮阳地区分布有众多的斑岩型钼矿床,其成矿与岩浆作用紧密相关。对该区与斑岩型钼矿床密切相关的岩浆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深入探讨了其成因。研究认为,成矿岩体规模较小... 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东段的北淮阳地区分布有众多的斑岩型钼矿床,其成矿与岩浆作用紧密相关。对该区与斑岩型钼矿床密切相关的岩浆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深入探讨了其成因。研究认为,成矿岩体规模较小,岩性为花岗(斑)岩类,受北东向与北西向区域性断裂的次级构造控制。岩石化学成分以高硅、高钾、富碱为特征,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准铝-过铝质岩石。岩石微量、稀土元素特征相似并显示壳源特征。岩石Sr-Nd-Pb-Hf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这些花岗质岩浆与整个大别地区白垩纪花岗岩的成岩物质来源一致,源于新元古界北大别片麻岩和扬子克拉通北缘TTG型岩浆,并混入一些古元古代扬子克拉通古老地壳物质(如崆岭杂岩)。在白垩纪发生的下地壳拆沉、软流圈上涌及大规模地壳伸展等机制下,扬子克拉通北缘的地壳熔融并提供了主要的成岩物质,幔源岩浆的上涌可能提供了热源,其物质的加入是次要的。该区与斑岩型钼矿床相关岩浆岩与东秦岭地区类似,属深源浅成型花岗岩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岩 地球化学特征 岩浆起源 斑岩钼矿床 北淮阳地区
下载PDF
河南信阳地区南湾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世锋 黄少英 +2 位作者 徐备 古丽冰 邵宏祥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43-248,共6页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华北与扬子板块碰撞缝合线位置位于北淮阳构造带内 ,其中 ,信阳地区南湾组构造的归属对确定华北与扬子板块碰撞缝合线位置的意义重大。南湾组的全岩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均揭示其具有活动陆缘沉积的特征 ;南湾...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华北与扬子板块碰撞缝合线位置位于北淮阳构造带内 ,其中 ,信阳地区南湾组构造的归属对确定华北与扬子板块碰撞缝合线位置的意义重大。南湾组的全岩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均揭示其具有活动陆缘沉积的特征 ;南湾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物源区来自上地壳。将南湾组稀土元素各特征值与华北、扬子两板块各圈层稀土元素特征值进行对比 ,发现其与华北板块上地壳的组成相似 ,与扬子板块各圈层的组成差异较大 ,因此可确定南湾组物源区主要为华北板块 ,南湾组是华北板块的组成部分 ,由此推断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缝合带位置应位于北淮阳构造带南湾组之南。同时 ,南湾组与邻区地层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揭示了信阳地区南湾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构造背景 南湾组 稀土元素 微量元素 信阳地区 河南
下载PDF
北淮阳带东段变质构造地层早期构造变形及其区域地质意义 被引量:9
9
作者 王果胜 宋鸿林 +1 位作者 马文璞 刘文灿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83-90,共8页
北淮阳构造带位于大别造山带北缘 ,其中东段安徽境内变质构造地层佛子岭岩群对北淮阳带区域构造研究至关重要。研究表明 ,以原黄龙岗岩组为界 ,佛子岭岩群上、下部早期构造变形明显不同。佛子岭岩群下部郑堂子岩组、仙人冲岩组、祥云寨... 北淮阳构造带位于大别造山带北缘 ,其中东段安徽境内变质构造地层佛子岭岩群对北淮阳带区域构造研究至关重要。研究表明 ,以原黄龙岗岩组为界 ,佛子岭岩群上、下部早期构造变形明显不同。佛子岭岩群下部郑堂子岩组、仙人冲岩组、祥云寨岩组发育以固态流变为特征的褶叠层构造 ,形成于地壳伸展构造体制下 ,是横向构造置换作用的产物。佛子岭岩群上部诸佛庵岩组、八道尖岩组、潘家岭岩组表现为纵弯褶皱变形 ,构造置换不彻底 ,局部保留有原生沉积结构构造 ,形成于地壳收缩构造体制下 ,是纵向构造置换作用的产物。因此 ,文中将原佛子岭岩群解体为下部卢镇关构造混杂岩带和上部诸佛庵岩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淮阳构造带 变质构造地层 佛子岭岩群 构造变形
下载PDF
北淮阳马畈加里东岩体的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杨坤光 马昌前 杨巍然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36-241,共6页
位于北淮阳凹陷中部的马畈杂岩体,属于加里东期侵入体(角闪石40Ar/39Ar年龄为(462.7±1.4)Ma).化学成分显示该岩体具有钙碱性I型特点,形成于破坏性板块边缘的火山岛弧环境,定位深度约10km.根据岩... 位于北淮阳凹陷中部的马畈杂岩体,属于加里东期侵入体(角闪石40Ar/39Ar年龄为(462.7±1.4)Ma).化学成分显示该岩体具有钙碱性I型特点,形成于破坏性板块边缘的火山岛弧环境,定位深度约10km.根据岩体的应变分析、面理节理测量、包裹体测温,结合围岩宏观微观构造综合研究得出,马畈岩体至少经历了两次明显构造变形和3个阶段的抬升才剥露于地表.岩体主期隆升发生在侏罗纪之前,早于南部大别地块的主期隆升时间(J3—K1),岩体的多期构造变形与北淮阳自早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有着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里东期岩体 构造分析 抬升剥露 北淮阳凹陷
下载PDF
北淮阳中生代火山—侵入岩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34
11
作者 杨祝良 沈加林 +2 位作者 沈渭洲 陶奎元 谢芳贵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674-680,共7页
北淮阳(大别山北缘)中生代火山—侵入岩带西起河南信阳东至安徽舒城,早期为偏中性和偏碱性的火山碎屑岩、熔岩及相应侵入岩,晚期出现酸性火山岩及相应侵入岩。关于该带的年代学工作前人已做了较多的研究,但所用方法仅局限于全岩K-Ar法... 北淮阳(大别山北缘)中生代火山—侵入岩带西起河南信阳东至安徽舒城,早期为偏中性和偏碱性的火山碎屑岩、熔岩及相应侵入岩,晚期出现酸性火山岩及相应侵入岩。关于该带的年代学工作前人已做了较多的研究,但所用方法仅局限于全岩K-Ar法和单矿物^(40)Ar-^(39)Ar法。本文以全岩及全岩—矿物Rb-Sr等时线法为主,辅以单矿物^(40)Ar-^(39)Ar法和单颗粒锆石U-Pb稀释法,较系统地测定了该带火山—侵入岩的时代,结果表明主期活动在130~140 Ma,晚期酸性活动在117Ma左右,基本上均属于早白垩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b-Sr等时线法 单矿物40Ar-39Ar法 单颗粒锆石U-Pb稀释法 中生代火山—侵入岩 北淮阳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北缘古生代构造-地层岩片沉积物源区及构造演化的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徐启东 欧阳建平 张本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02-413,共12页
取自大别造山带北缘(北淮阳地区)古生代主要构造-地层岩片中变碎屑岩和碎屑岩的一组元素和Nd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与相关资料显示,从早古生代到泥盆纪,再到石炭纪,龟山组、南湾组—佛子岭群和石炭系三个岩片中的碎屑岩类,存在稳定的沉积... 取自大别造山带北缘(北淮阳地区)古生代主要构造-地层岩片中变碎屑岩和碎屑岩的一组元素和Nd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与相关资料显示,从早古生代到泥盆纪,再到石炭纪,龟山组、南湾组—佛子岭群和石炭系三个岩片中的碎屑岩类,存在稳定的沉积物源区,源区组成可能相当于北秦岭构造单元中古元古代的秦岭群及秦岭群组分沉积再循环的部分。沉积组分成熟度由高到低和源区剥蚀性质变化的地球化学记录,指示三个岩片代表了华北、扬子两陆块在古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中,主动大陆边缘一侧一系列构造事件中“俯冲后期-对接-碰撞前奏”的三个片断。这些论证显示,大别造山带北缘不同岩片沉积构造环境和演化的进程完全可以与北秦岭构造单元南部对比,大别造山带北缘应是北秦岭构造单元的东延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造山带 地球化学研究 物源区 构造-地层 岩片 北缘 构造演化 地球化学数据 构造单元 地球化学记录 主动大陆边缘 沉积构造环境 ND同位素 北淮阳地区 北秦岭 早古生代 佛子岭群 古元古代 性质变化 演化过程 构造事件
下载PDF
北淮阳地区不同变形-变质煤的元素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小明 曹代勇 占文峰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共3页
通过对大别造山带前陆北淮阳地区石炭纪高煤级煤的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探讨了不同变形-变质类型煤中常量元素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构造-热作用具有使Al3+、K+、Si4+、Ti4+在煤体中富集,P5+、Fe2++Fe3+、Mn2+Na+、Ca2+、Mg2... 通过对大别造山带前陆北淮阳地区石炭纪高煤级煤的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探讨了不同变形-变质类型煤中常量元素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构造-热作用具有使Al3+、K+、Si4+、Ti4+在煤体中富集,P5+、Fe2++Fe3+、Mn2+Na+、Ca2+、Mg2+向煤体外迁移的趋势;在弱应力带富集Al3+、K+、Ti4+、Na+、Ca2+;在强应力带富集Si4+、P5+、Fe2++Fe3+、Mg2+。岩浆热变质类型煤和构造-热变质类型煤的w(SiO2)/w(Al2O3)和w(K2O)/w(Na2O)值显著增大,与岩浆岩中SiO2及K2O质量分数偏高有重要的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变质作用 X射线荧光光谱 地球化学特征 北淮阳地区
下载PDF
北淮阳早白垩世金刚台组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2
14
作者 黄皓 薛怀民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1-381,共11页
金刚台组火山岩是大别造山带北缘北淮阳晚中生代火山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金刚台组的粗面安山岩、熔结凝灰岩以及紧邻火山岩的正长斑岩,用LA-ICP-MS锆石U-Pb法进行了年龄测定,结果显示:两个火山岩样品的年龄分别为128.8±0.7 Ma... 金刚台组火山岩是大别造山带北缘北淮阳晚中生代火山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金刚台组的粗面安山岩、熔结凝灰岩以及紧邻火山岩的正长斑岩,用LA-ICP-MS锆石U-Pb法进行了年龄测定,结果显示:两个火山岩样品的年龄分别为128.8±0.7 Ma和127.6±0.5 Ma,紧邻火山岩的正长斑岩的年龄为129.8±0.7 Ma,这3组年龄值在误差范围内近于一致,说明金刚台组火山岩和紧邻火山岩的正长斑岩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的。这些年龄与整个苏鲁-大别造山带内早白垩岩世岩浆活动年龄的峰值区间一致,可能意味着它们形成于相同的动力学条件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年龄 金刚台组 早白垩世 北淮阳 大别造山带
下载PDF
安徽北淮阳构造带基底变质岩的构造属性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杜建国 刘文灿 +1 位作者 孙先如 胡礼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01-407,共7页
安徽北淮阳构造带的基底由一套变火山沉积岩建造 (即原称庐镇关群 )所组成。岩类学、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的研究表明 ,这套火山岩属碱性玄武岩系列、拉斑玄武岩系列和钙碱性玄武岩系列 ,分别形成于中元古宙陆内裂解 (扩张 )带和晚元古... 安徽北淮阳构造带的基底由一套变火山沉积岩建造 (即原称庐镇关群 )所组成。岩类学、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的研究表明 ,这套火山岩属碱性玄武岩系列、拉斑玄武岩系列和钙碱性玄武岩系列 ,分别形成于中元古宙陆内裂解 (扩张 )带和晚元古宙岛弧两种构造环境 ,其中以岛弧环境火山岩为主要部分 ,由此可以证明北淮阳构造带是在中元古宙陆内裂解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弧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变质岩 构造属性 北淮阳构造带 地球化学
下载PDF
大别山北淮阳带奥陶纪花岗岩的厘定及其对北秦岭东延的启示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贻灿 侯克斌 +2 位作者 杨阳 李洋 宋彪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01-412,共12页
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以及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初步的岩石学研究表明,大别山北淮阳带东段发育早古生代奥陶纪花岗岩。这些花岗岩经过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局部发育片麻理和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形成时代为457±2 Ma,与北淮阳带西段... 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以及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初步的岩石学研究表明,大别山北淮阳带东段发育早古生代奥陶纪花岗岩。这些花岗岩经过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局部发育片麻理和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形成时代为457±2 Ma,与北淮阳带西段马畈闪长岩的形成时代以及北秦岭‒桐柏造山带一期与大洋俯冲相关的早古生代岛弧岩浆作用时代一致。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盆地沉积分析,证明北秦岭古生代俯冲增生造山带至少向东延伸到大别山北淮阳带的金寨及相邻地区。研究区古生代花岗岩及相关岩石的进一步研究,将为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古生代构造演化以及华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汇聚‒拼贴过程提供新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早古生代 SHRIMP U-Pb定年 俯冲增生 北淮阳带
下载PDF
大别山北淮阳带西段新元古代浅变质岩片的岩石组成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贻灿 刘理湘 +1 位作者 古晓锋 刘佳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3-287,共15页
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岩石薄片观察和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大别山北淮阳带西段原"定远组"奥陶纪变质火山岩中新元古代浅变质岩片至少包含两类岩石,即750~720 Ma的变质花岗岩和635 Ma的变质辉长岩。其中,变质花岗岩的形... 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岩石薄片观察和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大别山北淮阳带西段原"定远组"奥陶纪变质火山岩中新元古代浅变质岩片至少包含两类岩石,即750~720 Ma的变质花岗岩和635 Ma的变质辉长岩。其中,变质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与北淮阳带东段庐镇关杂岩的形成时代一致。这两类新元古代浅变质岩石都经过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以构造透镜体或岩片形式产于奥陶纪的变质火山岩带(原"定远组")中,并且与华南陆块北缘湖北随州—枣阳一带发育的2期大规模新元古代中、晚期基性岩墙群和花岗岩的时代以及大别山超高压岩石的原岩时代一致。这些成果进一步证明,它们可能是印支期华南陆块发生俯冲的初始阶段陆壳内部最早被拆离、解耦的岩片,并在南、北陆块汇聚、碰撞及造山过程中被推覆到华北陆块南缘古生代浅变质岩系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变质岩片 新元古代 大陆俯冲 俯冲陆壳内部的拆离 北淮阳带西段
下载PDF
北淮阳东段变质构造地层的古构造环境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果胜 马文璞 徐毅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7-223,共7页
关于大别山北麓北淮阳东段原佛子岭岩群的古构造环境问题, 存在着认识分歧, 其主要原因是将形成构造背景与地质演化历史本不相同的不同构造地层单元混在了一起, 不加区分地进行古构造环境分析。根据构造变形、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等的... 关于大别山北麓北淮阳东段原佛子岭岩群的古构造环境问题, 存在着认识分歧, 其主要原因是将形成构造背景与地质演化历史本不相同的不同构造地层单元混在了一起, 不加区分地进行古构造环境分析。根据构造变形、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等的综合研究, 将原佛子岭岩群解体为被一重要的构造滑脱带所分隔的下部卢镇关构造混杂岩带和上部诸佛庵岩群。通过对新厘定的构造岩石地层单元分别进行沉积建造和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发现, 下部卢镇关构造混杂岩带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 而上部诸佛庵岩群形成于华北板块南部活动大陆边缘环境。这意味着华北、扬子板块的古生代板块碰撞缝合带的位置应该位于诸佛庵岩群分布区域的南侧, 而且板块俯冲—碰撞的极性表现为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之下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构造环境 变质构造地层 北淮阳构造带
下载PDF
北淮阳构造带东段中生代火山岩区域成岩规律 被引量:4
19
作者 邬宗玲 夏飞强 +1 位作者 盛勇 黄博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90-696,共7页
文章在北淮阳构造带东段中生代火山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带内火山岩成因、演化及其动力学背景进行了概述。研究认为北淮阳构造带东段中生代各火山构造单元岩石的组合、火山活动时间等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火山活动有... 文章在北淮阳构造带东段中生代火山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带内火山岩成因、演化及其动力学背景进行了概述。研究认为北淮阳构造带东段中生代各火山构造单元岩石的组合、火山活动时间等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火山活动有由西向东演化趋势。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由早期到晚期火山岩碱度不断升高,同化混染作用和结晶分异程度逐步加强。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与中国东部地球动力学背景发生转变相耦合,也是由其东邻郯庐断裂、西近大别罗田片麻岩穹隆的构造特殊性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淮阳构造带 火山岩 地球动力学 成岩规律 中生代
下载PDF
北淮阳带新元古代花岗质侵入体的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果胜 马文璞 +1 位作者 刘文灿 程三友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5-29,共5页
近些年来 ,在北淮阳带地层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之一 ,是将以前建立的一些变质岩群解体成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构造地层或岩石地层单位 ,并重新厘定了它们的含义和分布。最近从原卢镇关群、佛子岭群、梅山群中识别出了较多变形花岗质岩体 ... 近些年来 ,在北淮阳带地层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之一 ,是将以前建立的一些变质岩群解体成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构造地层或岩石地层单位 ,并重新厘定了它们的含义和分布。最近从原卢镇关群、佛子岭群、梅山群中识别出了较多变形花岗质岩体 ,马文璞等运用单颗粒锆石 U- Pb法测得四个变形花岗岩的年龄为 74 4± 9Ma和 665± 3 9Ma,属新元古代。岩石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 ,这些变形花岗岩的 R1 变化主要范围为 1 93 4~ 2 768,Ga/Al值位于1 .72~ 3 .61范围内。在 Zr,Nb,Ce,Y - Ga/A l图解上 ,它们主要落入后造山 ( PA)型花岗岩区 ;在 R1 - Ga/Al图解上 ,也属于后造山 ( PA)型花岗岩。上述事实可能意味着 ,Rodinia泛大陆的汇聚发生在新元古代变形花岗岩侵入之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淮阳带 新元古代 变形花岗质岩体 花岗质侵入体 大地构造意义 构造环境 安徽 岩石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