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rmation of the Zengmu and Beikang Basins,and West Baram Line in the sou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1
作者 Bing HAN Zhongxian ZHAO +7 位作者 Xiaofang WANG Zhen SUN Fucheng LI Benduo ZHU Yongjian YAO Liqiang LIU Tianyue PENG Genyuan LONG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2期592-611,共20页
The Zengmu and Beikang basins,separated by the West Baram Line(WBL)in the sou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display distinct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features.However,the nature of the basins and the WBL are debat... The Zengmu and Beikang basins,separated by the West Baram Line(WBL)in the sou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display distinct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features.However,the nature of the basins and the WBL are debated.Here we explore this issue by conducting the stratigraphic and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faults and subsidence analysis,and lithospheric finite extension modelling using seismic data.Results show that the WBL is a trans-extensional fault zone comprising normal faults and flower structures mainly active in the Late Eocene to Early Miocene.The Zengmu Basin,to the southwest of the WBL,shows an overall synformal geometry,thick folded strata in the Late Eocene to Late Miocene(40.4-5.2 Ma),and pretty small normal faults at the basin edge,which imply that the Zengmu Basin is a foreland basin under the Luconia and Borneo collision in the Sarawak since the Eocene.Furthermore,the basin exhibits two stages of subsidence(fast in 40.4-30 Ma and slow in 30-0 Ma);but the amount of observed subsidence and heat flow are both greater than that predicted by crustal thinning.The Beikang Basin,to the NE of the WBL,consists of the syn-rift faulted sub-basins(45-16.4 Ma)and the post-rift less deformed sequences(16.4-0 Ma).The heat flow(~60 mW/m2)is also consistent with that predicted based on crustal thinning,inferring that it is a rifted basin.However,the basin shows three stages of subsidence(fast in 45-30 Ma,uplift in 30-16.4 Ma,and fast in 16.4-0 Ma).In the uplift stage,the strata were partly folded in the Late Oligocene and partly eroded in the Early Miocene,which is probably caused by the flexural bulging in response to the paleo-South China Sea subduction and the subsequent Dangerous Grounds and Borneo collision in the Sabah to the east of the WB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ic subsidence foreland basin West Baram Line Zengmu basin beikang basin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Seismic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Miocene Carbonate Platform in the Beikang Basin,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5
2
作者 YAN Wei ZHANG Guangxue +4 位作者 XIA Bin ZHANG Li YANG Zhen LEI Zhenyu YAO Huiqi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5期1651-1661,共11页
The Beikang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which is one of most tectonically complex sea areas.It is a deepwater sedimentary basin that was mainly deposited during the Cenozoic era.O... The Beikang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which is one of most tectonically complex sea areas.It is a deepwater sedimentary basin that was mainly deposited during the Cenozoic era.Owing to data restrictions,the research on carbonate platforms of this area is still in its infancy.High-resolution seismic data are analyzed to identify the Miocene carbonate platforms and reconstruct the architecture and growth history.The carbonate platforms of Beikang Basin began to develop in the Late Oligocene-Early Miocene,were extended in the Middle Miocene,and declined in the Late Miocene.The carbonate platform mainly developed during two periods:the Oligocene to the Early Miocene,and the Middle Miocene.The carbonate platforms that developed in the Middle Miocene were the most prosperous.The Middle Miocene carbonate platform in the Beikang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In the first stage,the platforms had wide range which were thin.During the second stage,the platforms had a smaller range that was controlled by faults.In the third stage,the platforms were gradually submerged.The platform structure developed in the Middle Miocene at the Beikang Basin was controlled by the rate of rising/falling of the sea level and the carbonate growth rate.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se changes and relationship,the platform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ral patterns:retrogradation,submerged,aggradation,progradation,outward with up-stepping,outward with down-stepping,and down-stepping platforms.At the top of the carbonate platforms in the Beikang Basin a set of carbonate wings or mushrooms usually appeared.These were formed during a period of relative sea-level decline.It is believed that the Miocene carbonate platforms in the Beikang Basin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ectonic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and are also affected by terrestrial detrit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ate platform controlling factors MIOCENE beikang basin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北康盆地基底构造特征及其对南海南部构造演化的启示
3
作者 徐俊杰 佟殿君 高圆圆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07-1619,共13页
南海南部是研究东南亚地区构造演化的关键场所,以构造相对简单的北康盆地为基础探讨其构造演化过程。为了确定研究区的构造特征,进行了地震综合解释、主控断层的定性、定量分析和盆地之下的岩石圈伸展因子分析。通过构造分析,发现北康盆... 南海南部是研究东南亚地区构造演化的关键场所,以构造相对简单的北康盆地为基础探讨其构造演化过程。为了确定研究区的构造特征,进行了地震综合解释、主控断层的定性、定量分析和盆地之下的岩石圈伸展因子分析。通过构造分析,发现北康盆地15.5 Ma界面(MMU)之下发育了多条大规模、低角度的拆离断层,界面之下的原型盆地为裂陷盆地,并且局部可表现为拆离盆地,符合被动大陆边缘细颈化带内的构造特征。对北康盆地构造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并将其与曾母盆地进行对比,发现2个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迥然不同,据此重新将南海南部挤出-逃逸构造区和古南海俯冲-拖曳构造区之间的分界线确定为西巴拉姆线。结合南海南、北部的陆缘盆地基底卷入构造的发育特征发现,南海陆缘岩石圈在发生破裂后,应变的集中主要体现在靠近洋壳的细颈化带和远端带部位,远离洋壳地区的应变受海底扩张的影响较小,这一特征可能与被动陆缘岩石圈的近端和远端在拉伸过程中的解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康盆地 构造特征 南海南部 构造演化 拉伸应变 动力变形分区
下载PDF
南海南部北康盆地晚中新世以来深水沉积单元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苏海霞 刘姗 +3 位作者 张莉 苏明 黄书勤 雷振宇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9-139,共11页
南海南部北康盆地是我国海域油气研究的重点区域,前人对该区域沉积地层的研究集中在古近系烃源岩和中中新世碳酸盐岩储层,有关晚中新世以来深水沉积发育及分布特征的研究仍很薄弱。为此,研究用2D地震数据资料识别北康盆地晚中新世以来... 南海南部北康盆地是我国海域油气研究的重点区域,前人对该区域沉积地层的研究集中在古近系烃源岩和中中新世碳酸盐岩储层,有关晚中新世以来深水沉积发育及分布特征的研究仍很薄弱。为此,研究用2D地震数据资料识别北康盆地晚中新世以来沉积单元,揭示深水沉积单元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基于地震反射特征,研究识别了北康盆地晚中新世以来的主要沉积体类型,包括披覆沉积、块体流沉积和浊流沉积,其中浊流沉积可进一步分为限制型浊积体和三角洲前缘浊积体。披覆沉积在北康盆地前隆区域大面积发育,沉积厚度从南向北递减。块体流沉积则主要分布在研究区隆后盆地,厚度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结果表明北康盆地晚中新世以来的深水沉积受到物源供给、地形、构造活动和海平面变化的控制。其中,物源供给是控制研究区沉积体发育位置和厚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地形对重力流沉积(块体流沉积和三角洲前缘浊积体)和半远洋沉积的分布范围进行控制。研究成果可为深水沉积发育及其控制因素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康盆地 披覆沉积 重力流沉积 沉积物供给 地形 晚中新世 深水沉积单元 时空分布
下载PDF
南沙海域北康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 被引量:1
5
作者 唐武 谢晓军 +3 位作者 赵志刚 熊连桥 白海强 刘子玉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55,共9页
北康盆地是南沙海域深水油气勘探的潜力地区之一。针对该盆地油气勘探潜力不清的问题,利用地震和钻测井资料,对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开展了综合分析,并探讨了该盆地的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认为:①始新统—渐新统海陆过渡相和和海相泥岩是盆... 北康盆地是南沙海域深水油气勘探的潜力地区之一。针对该盆地油气勘探潜力不清的问题,利用地震和钻测井资料,对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开展了综合分析,并探讨了该盆地的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认为:①始新统—渐新统海陆过渡相和和海相泥岩是盆地主力烃源岩,渐新统—下中新统三角洲和滨浅海相砂岩、中新统碳酸盐岩及上中新统—上新统的深海浊积砂岩是主力储层;②盆地主要发育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和构造-岩性复合圈闭3种圈闭类型,长期活动的断层沟通了深部的烃源岩和浅层的圈闭,具有良好的生—运—聚匹配关系;③盆地中部和东南部断拗期发育的碎屑岩构造圈闭可作为首选勘探目标,盆地中部和南部古隆起之上生物礁或碳酸盐岩台地形成的地层圈闭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而发育于盆地西部陆坡区由浊积砂体所形成的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可作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本次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北康盆地的资源潜力和勘探方向,可为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海域 北康盆地 深水勘探 油气地质 资源潜力 勘探方向
下载PDF
南海西南部北康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史 被引量:34
6
作者 王嘹亮 吴能友 +1 位作者 周祖翼 陈强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96-102,共7页
北康盆地位于南沙地块的西南边缘,为南沙中部海域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具有良好的含油气潜力。近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盆地六万多平方千米范围内完成了近20000km的地震测线,及相应的重力与磁力测量。本文在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基础上,对盆... 北康盆地位于南沙地块的西南边缘,为南沙中部海域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具有良好的含油气潜力。近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盆地六万多平方千米范围内完成了近20000km的地震测线,及相应的重力与磁力测量。本文在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基础上,对盆地进行了地震地层对比和详细的地震相分析,划分了3个超层序、7个层序,对其中的5个层序进行了沉积相分析,并编制了沉积相平面图。晚始新世以前,北康盆地位于古南海西北缘,盆地西北部为陆相环境,东南部为滨-浅海环境。晚始新世—早渐新世早期,南沙地块从华南陆块裂离向南漂移,随古南海洋壳的被动消减和新南海的扩张,盆地水体加深,除西北尚有陆相沉积外,主要为海相环境。早渐新世后,南沙地块与婆罗洲地块拼贴,北康盆地逐渐处于浅海-半深海环境。与盆地沉积演化规律相对应,早第三纪发育的湖相和沼泽相泥岩及早中新世发育的浅海相泥岩为有利烃源岩,同期的三角洲相砂岩、滨海相砂岩及晚中新世发育的浊积岩为主要储层,区域性盖层为晚中新世以来的浅海-半深海相泥岩、砂质泥岩,局部性盖层有湖相泥岩、浅海相砂质泥岩、泥岩和灰质泥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地块 北康盆地 新生代 沉积相 南海 地震相 沉积环境
下载PDF
北康盆地构造特征及其构造区划 被引量:19
7
作者 王宏斌 姚伯初 +2 位作者 梁金强 刘振湖 王嘹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49-54,共6页
北康盆地是位于南沙中部海域的新生代沉积盆地 ,新生代沉积盖层在盆地内广泛发育 ,根据地震反射特征及地震反射界面的区域对比 ,盆地盖层可进一步划分为 3个构造层。北康盆地西南边界发育廷贾断裂 ,该断裂西起万安盆地 ,向东直至加里曼... 北康盆地是位于南沙中部海域的新生代沉积盆地 ,新生代沉积盖层在盆地内广泛发育 ,根据地震反射特征及地震反射界面的区域对比 ,盆地盖层可进一步划分为 3个构造层。北康盆地西南边界发育廷贾断裂 ,该断裂西起万安盆地 ,向东直至加里曼丹。从渐新世始 ,廷贾断裂先后经历了 3次规模较大的构造活动。南沙海槽西北缘断裂位于北康盆地的东南边界 ,该断裂把北康盆地和南沙海槽盆地分隔开来。北康盆地内断裂主要有北东、北西和南北向三组 ,其中南北、北西向断层往往错断北东向断层。在详细讨论断层特征和沉积盖层展布规律的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区划 构造特征 北康盆地 边界断层 新生代 沉积盖层
下载PDF
南海北康盆地热流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控制因素探讨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爱华 徐行 +2 位作者 罗贤虎 廖开训 彭登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720-1728,共9页
热流是天然气水合物储量估算和油气资源评价的基础数据。南海实测热流数据虽然多,但分布不均。为深入认识北康盆地的热流特征,本文首先利用北康盆地获得的实测热流数据和前人研究成果,绘制了北康盆地热流分布图;根据热流和地温梯度变化... 热流是天然气水合物储量估算和油气资源评价的基础数据。南海实测热流数据虽然多,但分布不均。为深入认识北康盆地的热流特征,本文首先利用北康盆地获得的实测热流数据和前人研究成果,绘制了北康盆地热流分布图;根据热流和地温梯度变化特征,重点讨论了北康盆地热流异常区的成因机制,并根据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对北康盆地热流分布主要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北康盆地热流变化范围为43.0~115.0mW/m^2,平均为76.8±21.7 mW/m^2;地温梯度变化范围为49.0~133.1℃/km,平均地温梯度为82.2±22.4℃/km。热流整体偏高,具有西高东低,南部高、东南部热流最低的热流特征,且在盆地西北部具有明显的热流异常。分析认为:(1)热流异常区中B区是由于海底高导层埋深影响,A区和C区是由海底流体渗漏区的地下水循环导致热流异常,推测A区为补给区,C区为排泄区;(2)北康盆地热流分布明显受构造作用的控制。西北部及南部受廷贾断裂控制,而东南部为古俯冲带及古洋陆过渡带,西高东低的热流分布特征还与盆地经历的3次快速沉降作用有关,但北康盆地拉张的构造背景引起整体热流值偏高。这对北康盆地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康盆地 海底热流 地温梯度 流体渗漏区 拉张 南海
下载PDF
南海南部北康盆地生物礁的类型及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8
9
作者 杨振 张光学 +4 位作者 张莉 鄢伟 林珍 骆帅兵 钱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28-438,共11页
南海南部北康盆地发育大量的生物礁,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文章基于北康盆地高精度地震数据及钻井数据的研究表明,北康盆地的生物礁成像较好、类型齐全,有点礁、台地边缘礁、块状礁、层状礁、塔礁、环礁共6类型。其发育演化可以分为4个阶... 南海南部北康盆地发育大量的生物礁,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文章基于北康盆地高精度地震数据及钻井数据的研究表明,北康盆地的生物礁成像较好、类型齐全,有点礁、台地边缘礁、块状礁、层状礁、塔礁、环礁共6类型。其发育演化可以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早中新世的初始发育阶段、中中新世早期的繁盛阶段、中中新世晚期的衰退阶段和晚中新世的淹没阶段。古近纪及早中新世的断裂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构造高点,为生物礁的初始发育创造了条件,而中中新世以来基底快速沉降导致的相对海平面的快速上升决定了生物礁主要发育于中中新世时期,而晚中新世以来相对海平面持续上升,致使生物礁退积到隆起顶部,从而进入淹没阶段。北康盆地的生物礁数量多、规模大,而且很少受后期成岩作用的二次改造,具备优质储层形成的前提。同时,区域烃源岩、疏导体系、盖层及生物礁的分布等油气地质条件,决定了中部隆起西部和东部隆起东部是北康盆地今后生物礁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北康盆地 生物礁 发育演化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南沙群岛海域北康盆地生物礁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及其新近纪生物礁层序演化模式 被引量:11
10
作者 许红 陆永潮 +7 位作者 施和生 孙和清 张莉 蔡瑛 杜家元 王嘹亮 陈平 闫桂京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8-54,共7页
新近系生物礁油气储层是南海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两大主力目的层系之一,过去有关其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层序演化模式的研究不多。为此,通过对北康盆地2万余公里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和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获得了以下重要成果:1)识别划分出... 新近系生物礁油气储层是南海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两大主力目的层系之一,过去有关其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层序演化模式的研究不多。为此,通过对北康盆地2万余公里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和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获得了以下重要成果:1)识别划分出该盆地新近纪11条主要等时界面、7个三级层序和基本层序组。2)描述了生物礁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地震反射结构特征。3)提出南海首个中中新世生物礁高精度层序演化模式,代表中中新世(16.3—10.4Ma BP)海宁期(T13—T2)生物礁的剖面形态,含由1个低位体系域层序单元+5个高位体系域层序单元构成的一个典型海进体系域和由1个早期高位体系域层序单元+1个晚期高位体系域层序单元构成的1个典型高位体系域;可见中中新世完整海进-海退旋回生物礁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通过与曾母盆地中新世生物礁解释剖面对比,指出该模式具有区域性古海洋学代表意义。4)通过对L礁、西琛一井和南海-地中海中新世古海洋演化研究,确定研究区中中新世分别发育5—8个海平面升降旋回,形成晚中新世"南中国海事件",具有冰川型海退性质,可与全球和南海北部特别是与"Missinian"事件对比;确定北康盆地乃至南海新近系生物礁形成至逐渐消亡,也是新构造运动与新近纪古海洋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5)指出L礁气田发现有9.8MaBP、13.8Ma BP、14.5Ma BP和15.5Ma BP等多个层序界面,分别系高孔渗层段;同期南海礁型油气圈闭层序界面当为优良储层;若其为油气充满,则油气"高产"或构成"高压气包"。以上成果,将有助于对全球变化及南海古海洋区域响应过程与结果的理解,并对南海的油气勘探有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康盆地 中中新世 生物礁高精度层序地层学 古海洋事件 层序演化模式
下载PDF
中中新世以来南海南部前隆的迁移:来自北康盆地的证据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龙樟 姚永坚 +5 位作者 张莉 周江羽 徐行 肖娇静 沈奥 徐乔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3-132,共10页
利用二维地震资料探讨南海南部北康前隆的迁移现象及其对形成油气圈闭的影响。在南沙海域,早中新世不整合(EMU)是一个区域性不整合面,EMU之上的地层可以简单归结为披覆层系和水平层系。披覆层系直接覆盖在EMU上,具有连续薄层的平行地震... 利用二维地震资料探讨南海南部北康前隆的迁移现象及其对形成油气圈闭的影响。在南沙海域,早中新世不整合(EMU)是一个区域性不整合面,EMU之上的地层可以简单归结为披覆层系和水平层系。披覆层系直接覆盖在EMU上,具有连续薄层的平行地震反射特征,向南东方向加厚,属于悬浮沉积;而水平层系同期充填在低凹处,不断上超和覆盖早期的披覆层系,厚层状,呈不连续或弱反射特征,属于浊积物与悬浮物的混合沉积。通过上超反射终止的迁移和披覆层系的加厚两个特征判断,中中新世以来北康前隆在向上隆升的同时不断向南东方向迁移,反映了南沙海域减薄的陆壳有一个强烈挠曲和均衡反弹过程。前隆的迁移留下了一系列的古潜山,披覆层系和水平层系是很好的盖层,有利于圈闭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隆迁移 披覆层系 水平层系 古潜山圈闭 晚新生代 前陆盆地 北康盆地
下载PDF
利用地震波形—振幅响应技术预测海相碎屑岩岩性组合——以北康盆地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赵谦 周江羽 +3 位作者 张莉 雷振宇 王龙樟 严聪聪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80-1289,共10页
利用海相地层的沉积—地震响应关系结合地震波形—振幅响应技术可对砂、泥岩进行识别和精细解释,是低勘探程度地区海相地层岩性判别的重要手段。为此,选取北康盆地上渐新统—下中新统层序,以沉积—地震响应关系为基础,利用地震波形—振... 利用海相地层的沉积—地震响应关系结合地震波形—振幅响应技术可对砂、泥岩进行识别和精细解释,是低勘探程度地区海相地层岩性判别的重要手段。为此,选取北康盆地上渐新统—下中新统层序,以沉积—地震响应关系为基础,利用地震波形—振幅响应技术识别碎屑岩岩性组合。结果表明:(1)碎屑岩沉积过程与地震响应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2)对于厚层砂、泥岩,地震反射界面较好地对应岩性界面,对于薄层砂、泥岩,地震波仅能大致确定砂、泥岩的厚度,地震反射界面与岩性界面不具有对应关系;砂、泥岩薄互层和岩性渐变的碎屑岩的地震响应特征容易产生多解性。(3)在厚度小于1/4波长的情况下,地质体顶、底面界面的反射波会产生干涉效应,该效应是波阻抗与岩层厚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应区别对待薄层砂、泥岩和厚层砂、泥岩以及砂泥岩薄互层的地震响应特征。(4)利用地震波形和振幅分析并结合视波阻抗差在剖面上建立的高精度地震剖面岩相展布,可以为烃源岩和储层预测提供可靠依据。文中方法可为南海海域等低勘探程度地区的岩性识别、烃源岩和储层预测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形 振幅响应 碎屑岩 沉积过程 北康盆地
下载PDF
北康盆地沉降作用与构造运动 被引量:21
13
作者 刘振湖 郭丽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1-57,共7页
在地质构造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地层回剥法和局部均衡模式,研究北康盆地的构造沉降作用,并探讨该盆地构造演化与区域构造运动的关系。北康盆地是一个拉张性盆地,经历了3次快速沉降作用。中始新世沉降作用占总构造沉降量的28%~34%,沉... 在地质构造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地层回剥法和局部均衡模式,研究北康盆地的构造沉降作用,并探讨该盆地构造演化与区域构造运动的关系。北康盆地是一个拉张性盆地,经历了3次快速沉降作用。中始新世沉降作用占总构造沉降量的28%~34%,沉降速率为234~325m/Ma,拉伸系数最大达1 72,它是43Ma时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上始新世—早渐新世构造沉降作用速率较慢,幅度也较小,为西卫运动影响下的越东—万安走滑断裂发生走滑拉张活动所致。上新世—第四纪的沉降速率极快,幅度很大,可达整个构造沉降的40%以上,可能是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整个南海区域沉降在盆地中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作用 构造运动 盆地动力学 古地温场 北康盆地
下载PDF
南海南部北康盆地中中新世深水沉积体类型、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6
14
作者 雷振宇 张莉 +4 位作者 苏明 骆帅兵 钱星 帅庆伟 张伯达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0-118,共9页
利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已有的2D地震资料,对南海南部北康盆地拗陷阶段中中新世地层内的地震反射结构进行了精细刻画。通过对地震反射同相轴振幅强度、连续性、接触关系、整体形态特征等要素的系统识别和总结,建立了5种典型的地震相类... 利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已有的2D地震资料,对南海南部北康盆地拗陷阶段中中新世地层内的地震反射结构进行了精细刻画。通过对地震反射同相轴振幅强度、连续性、接触关系、整体形态特征等要素的系统识别和总结,建立了5种典型的地震相类型。结合南海南部沉积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识别出了中中新世时期北康盆地内发育的深水沉积体类型,分别是半深海-深海细粒沉积体、三角洲前缘砂体、浊积体和小型浊积体水道。研究认为,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浊积体构成了研究区拗陷阶段的两大深水碎屑岩储集体类型,能够与下部断陷阶段的烃源岩和中中新世之后的深海-半深海细粒沉积体一起构成垂向上的生储盖组合,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中中新世 北康盆地 南海南部
下载PDF
北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25
15
作者 张莉 王嘹亮 易海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3年第4期245-248,共4页
通过对北康盆地20000余千米多道地震资料的分析,探讨了该盆地的成因类型和形成演化史.北康盆地为陆块裂离后的被动边缘断坳盆地,经历了早期断陷(E1-E22),中期断拗-走滑、挤压隆升(E32-N21)和晚期区域沉降(N31-Q)三大演化阶段,形成了与... 通过对北康盆地20000余千米多道地震资料的分析,探讨了该盆地的成因类型和形成演化史.北康盆地为陆块裂离后的被动边缘断坳盆地,经历了早期断陷(E1-E22),中期断拗-走滑、挤压隆升(E32-N21)和晚期区域沉降(N31-Q)三大演化阶段,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Tg、T5、T3等3个主要不整合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康盆地 形成演化史 成因类型 油气地质
下载PDF
北康盆地第四纪块体搬运沉积地震反射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7
16
作者 何玉林 匡增桂 徐梦婕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58-268,共11页
北康盆地陆坡区地震资料显示,自第四纪以来广泛发育深水块体搬运沉积,面积约占盆地面积50%以上。为了更加精细地了解该区块体搬运沉积的地震反射特征、分布期次、规模及其成因机制,共选取30条二维高分辨率地震剖面,采用精细解释的方法,... 北康盆地陆坡区地震资料显示,自第四纪以来广泛发育深水块体搬运沉积,面积约占盆地面积50%以上。为了更加精细地了解该区块体搬运沉积的地震反射特征、分布期次、规模及其成因机制,共选取30条二维高分辨率地震剖面,采用精细解释的方法,对研究区内的块体搬运沉积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进行了识别和刻画;同时结合北康盆地地质背景和地震反射特征,讨论了自第四纪以来块体搬运沉积广泛发育的原因。结果表明,自第四纪以来,北康盆地共发育了6次大规模块体搬运沉积,识别出3种典型外部形态和6种内部结构单元;研究区第四纪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广泛发育主要由陆坡坡度、沉积速率、海平面变化及水合物分解和运移4个因素控制,其中海平面变化与水合物分解和运移起关键触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康盆地 第四纪 块体搬运沉积 地震反射特征 形成机理
下载PDF
南海南部北康盆地构造样式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雷振宇 刘晓峰 +5 位作者 张莉 骆帅兵 钱星 刘建平 王智刚 帅庆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61-874,共14页
南海南部是我国油气资源调查的前沿,开展南海南部北康盆地构造样式及其形成演化研究对于明确盆地油气远景区带及南部诸盆地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利用2D地震资料,在精细构造‒地层解释基础上,厘定了北康盆地主要的构造样式;... 南海南部是我国油气资源调查的前沿,开展南海南部北康盆地构造样式及其形成演化研究对于明确盆地油气远景区带及南部诸盆地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利用2D地震资料,在精细构造‒地层解释基础上,厘定了北康盆地主要的构造样式;采用平衡剖面技术,对北康盆地的伸展率和伸展量进行定量恢复,重建盆地的构造演化史。结果表明,北康盆地共发育5类主要的构造样式,分别为伸展、反转、挤压、走滑‒伸展和底辟构造样式,其中走滑‒伸展构造、挤压构造和反转构造为油气最有利富集部位。盆地的形成演化总体上经历了三期六幕,即裂陷期(初始裂陷幕、裂陷鼎盛幕)、断坳转换期(断坳转换1幕、断坳转换2幕)和拗陷期(拗陷1幕、拗陷2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样式 构造演化 北康盆地 南海南部
下载PDF
北康盆地古地热场与油气远景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振湖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9-84,共6页
采用现今盆地地壳厚度作为约束条件,应用Mckenzie模式与构造沉降曲线拟合计算古地幔热流值,并考虑地壳和沉积层放射性衰变所释放的热流,研究盆地古地温场及其演化史,然后据此研究烃源岩的热成熟度史,结合盆地油气地质条件,评价油气资源... 采用现今盆地地壳厚度作为约束条件,应用Mckenzie模式与构造沉降曲线拟合计算古地幔热流值,并考虑地壳和沉积层放射性衰变所释放的热流,研究盆地古地温场及其演化史,然后据此研究烃源岩的热成熟度史,结合盆地油气地质条件,评价油气资源潜力。结果表明,中始新世末盆地基底热流为45~66mW/m2,随后盆地基底热流略有上升,至早渐新世末为51~66mW/m2,现今盆地基底热流为51~61mW/m2,并且坳陷的基底热流比隆起的基底热流高。所计算的现今表面热流与实测的表面热流一致。中始新统烃源岩在早中新世末处于成熟阶段,现今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上始新统-下渐新统烃源岩在晚中新世末处于成熟阶段,现今处于高成熟阶段;上渐新统-下中新统烃源岩现今处于成熟阶段,局部达到生烃高峰。油气资源评价认为北康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热场 油气远景 地质务件 资源评价 北康盆地
下载PDF
北康盆地主要地质界面时代确定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帅庆伟 张莉 +4 位作者 雷振宇 骆帅兵 钱星 刘建平 周佳维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年第10期32-41,共10页
基于高分辨率二维地震资料,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开展了南海西南部北康盆地主要不整合界面及特征识别、年代重新厘定以及油气地质意义分析等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北康盆地新生代发育6个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分别对应于礼乐运动、西卫运动、南... 基于高分辨率二维地震资料,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开展了南海西南部北康盆地主要不整合界面及特征识别、年代重新厘定以及油气地质意义分析等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北康盆地新生代发育6个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分别对应于礼乐运动、西卫运动、南海运动、南沙运动、万安运动和广雅运动。其中,T3不整合是后南海扩张期的分界,对应于南沙运动及南海西南次海盆的扩张终止。Mulu-1井井震对比显示,T3对应于中中新世不整合面(MMU),时代为16 Ma。该界面总体表现为强振幅、下部地层强烈削蚀、界面起伏大,上下地层结构、产状、地震反射特征发生突变,是构造变形前后两大套地层的分界面,对局部圈闭形成及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界面 构造运动 油气地质 北康盆地 南海西南部
下载PDF
南海北康盆地断控型底流漂积体特征及其沉积模式
20
作者 雷振宇 张莉 +3 位作者 刘姗 苏明 骆帅兵 帅庆伟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6-52,共7页
深海底流为深水沉积过程的重要要素之一,其可直接搬运或间接改造沉积物,并在海底形成沉积型地貌,即底流漂积体。在底流漂积体的8个沉积亚类中,受断层活动影响的断控型漂积体研究程度较低,全球范围内相关实例较少,其形态特征及沉积模式... 深海底流为深水沉积过程的重要要素之一,其可直接搬运或间接改造沉积物,并在海底形成沉积型地貌,即底流漂积体。在底流漂积体的8个沉积亚类中,受断层活动影响的断控型漂积体研究程度较低,全球范围内相关实例较少,其形态特征及沉积模式并无统一的描述。笔者以南海南部北康盆地为例,基于高分辨率多波束及地震反射资料解释,系统总结了断控漂积体的形态参数和在地震资料中的识别标志;确定了同沉积断控型漂积体和后沉积断控型漂积体;探讨了不同类别对应的断层活动、沉积过程及其沉积模式。断层活动和深海底流沉积作用同时期发生时,可形成具有不规则丘状结构的同沉积断控型漂积体;而当断层活动发生于底流作用之前时,前期断层活动形成的陡坎使得底流流速增加,从而有效地改造海底地貌,形成后沉积断控型漂积体。然而,目前的研究仅限于正断层活动与底流作用的耦合关系,其他类型的断层运动(如逆断层、走滑断层等)有必要在未来底流沉积研究中给予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断层 底流 底流漂积体 沉积模式 北康盆地 南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