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the Benioff Strain Ratio i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after the Two Yutian M_S7.3 Earthquakes
1
作者 Yang Wen Zhou Longquan +1 位作者 Liu Jie Cheng Ji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4年第4期475-482,共8页
In view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ectonic activity and seismicity,the strong earthquake risk i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aroused wide concern after the 2014 Yutian M_S7.3 earthquake. Using the seismic catalog of... In view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ectonic activity and seismicity,the strong earthquake risk i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aroused wide concern after the 2014 Yutian M_S7.3 earthquake. Using the seismic catalog of the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the Benioff strain ratio i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is calculated in 30 days before and after the March 21,2008 and February 12,2014 Yutian M_S7.3 earthquakes. Results show that in a year after the 2008 Yutian M_S7.3 earthquake,M > 5. 0 earthquakes all occurred near the high strain ratio area or the junction between the low and high strain ratio areas,the activity of strong earthquakes obviously coincides with the high strain ratio area,which indicates that these areas have a higher stress level. The Yutian earthquakes promoted the release of small earthquakes in the high stress areas. This research is of certain indicating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subsequent strong earthquakes of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o Yutian earthquakes benioff strain ratio Seismic activity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下载PDF
亚洲地区Benioff应变释放和强震活动的周期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蒋长胜 赵祎喆 王行舟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2-80,共9页
为研究亚洲地区强震Benioff应变释放和周期性活动特征,本研究采用了1900—1999年的IASPEI百年目录和2000—2008年的全球CMT目录组成的混合目录,分别考察了亚洲地区1900—2008年MW6.9以上强震的Benioff应变释放时间演化、深浅源地震的累... 为研究亚洲地区强震Benioff应变释放和周期性活动特征,本研究采用了1900—1999年的IASPEI百年目录和2000—2008年的全球CMT目录组成的混合目录,分别考察了亚洲地区1900—2008年MW6.9以上强震的Benioff应变释放时间演化、深浅源地震的累积Benioff应变线性偏离和MW8.0以上强震周期性活动的Rydelek-Sacks检验三方面内容。结果表明,Benioff应变释放整体上大致存在30年左右的强弱起伏;深、浅源地震的累积Benioff应变线性偏离具有不同的周期性活动,其中深源地震约为40年左右,浅源地震具有更长的活动周期;MW8.0以上强震的发生存在33±2年的周期性活动。作为结果的外推,亚洲地区未来10年的强震活动正处于以1990—2020年为活动周期的后三分之一阶段,应变释放水平相对2000—2010年较低,可能与1990—2000年的水平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活动 benioff应变 周期性特征 Rydelek-Sacks检验 亚洲地区
下载PDF
新疆于田两次7.3级地震之后南北地震带Benioff应变比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杨文 周龙泉 +1 位作者 刘杰 程佳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9-225,共7页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的地震目录,分别计算新疆于田2008年3月21日7.3级、2014年2月12日7.3级地震前后30天南北地震带Benioff应变比。结果表明,2008年7.3级地震后1年内,后续5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Benioff应变比高值区域附近或者高、低值交界区...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的地震目录,分别计算新疆于田2008年3月21日7.3级、2014年2月12日7.3级地震前后30天南北地震带Benioff应变比。结果表明,2008年7.3级地震后1年内,后续5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Benioff应变比高值区域附近或者高、低值交界区域,强震活动与Benioff应变比的高值区域存在明显对应关系。这反映了相应区域应力水平可能较高,于田地震的发生导致这些应力高值区容易释放小地震,研究结果对该区域后续强震的发生有一定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次于田地震 benioff应变比 地震活动性 南北地震带
下载PDF
2020年6月26日于田MS 6.4地震前Benioff应变和地电场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于晨 王淑艳 +3 位作者 苑争一 王亚丽 岳冲 余怀忠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17-426,共10页
加卸载响应比(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LURR)是根据岩石介质本构关系的动态演化特征提出的地震预测方法。2020年6月26日新疆于田县发生6.4级地震,震前以Benioff应变为响应量观测到明显的LURR高值异常,异常出现于2019年初,持续1年后... 加卸载响应比(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LURR)是根据岩石介质本构关系的动态演化特征提出的地震预测方法。2020年6月26日新疆于田县发生6.4级地震,震前以Benioff应变为响应量观测到明显的LURR高值异常,异常出现于2019年初,持续1年后发生地震,意味着震源区介质的应力状态在2019年发生了明显改变。进一步,以地电场为响应量,计算了距震中280km的和田地电场长、短极距共6个测向的LURR异常时序曲线,结果表明:和田地电场长、短极距的NS向和NW向共4个测向在震前1~3个月出现了LURR异常逐渐增大的同步变化,这种现象可能反映了孕震区介质因微裂隙的产生和扩展导致流体在裂隙中的运移引起的动电效应。综合分析2种不同响应量的LURR异常演化特征,有助于更深入地认知地震孕育过程,更准确地评估地震活动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卸载响应比2020 年于田MS6.4 地震benioff 应变地电场
下载PDF
孕震断层的多锁固段脆性破裂机制与地震预测新方法的探索 被引量:102
5
作者 秦四清 徐锡伟 +3 位作者 胡平 王媛媛 黄鑫 泮晓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01-1014,共14页
通过建立孕震断层中锁固段的临界破坏—断裂力学与其蠕变过程联系,发现每个锁固段断裂点与加速应变能释放起点的累积Benioff应变之比,有着依赖于锁固段个数的指数律关系,指数函数的底数为1.48.在最后一个锁固段破坏以前,每一个锁固段的... 通过建立孕震断层中锁固段的临界破坏—断裂力学与其蠕变过程联系,发现每个锁固段断裂点与加速应变能释放起点的累积Benioff应变之比,有着依赖于锁固段个数的指数律关系,指数函数的底数为1.48.在最后一个锁固段破坏以前,每一个锁固段的临界破坏断裂过程表示一个中等强度或更大震级预震(preshock)的产生过程;在最后一个锁固段破坏之后,主震将发生.通过相当数量地震实例的回溯性预测分析,表明这一指数律能可靠地应用于中等强度预震和主震的预测.该方法能够在地震的中期、短期以及临震预报方面发挥作用.常数1.48很可能是表征中等强度或更大震级的预震和主震产生过程的普适常数.我们还对地震预报研究中某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从理论和技术层面论证了本方法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断层锁固段 benioff应变 常数
下载PDF
用地震资料估计的龙门山断裂深部形变及其对于汶川地震成因的意义 被引量:15
6
作者 赵祎喆 吴忠良 +1 位作者 蒋长胜 朱传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778-1787,共10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被"忽视"的原因之一是地质学证据和GPS测量证据均显示龙门山断裂长期以来形变速率很低。问题是,构造地质的结果是对一个较长的时间尺度的,而GPS结果反映的是较短时间尺度上的、地表上...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被"忽视"的原因之一是地质学证据和GPS测量证据均显示龙门山断裂长期以来形变速率很低。问题是,构造地质的结果是对一个较长的时间尺度的,而GPS结果反映的是较短时间尺度上的、地表上的、水平方向的形变,因此有理由怀疑由此得到的结论能否反映现今龙门山断裂的深部形变的全貌。我们采用类似于Kostrov方法的思路,利用最近30a的地震资料,试图研究龙门山断裂的深部形变,并与其相邻的断裂进行比较。利用ML2.5以上的微震资料,给出了沿龙门山断裂带的累积Benioff应变,并根据震级-频度关系计算了a值的空间分布。作为对照,同时计算了龙门山断裂邻区沿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各区域内的累积Benioff应变和a值。结果表明,在与地质学证据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在与GPS证据不同的时间尺度、不同的深度上,并且不仅考虑到水平形变,与周边的断裂带相比,龙门山断裂带其实并不是一个"安静的"断裂带。在更短的时间尺度上,可以回溯性地观察到微震活动的一些异常变化,但这些变化似乎很难用于该地震的预测。我们讨论了相关的观测资料分析对于汶川地震的成因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深部形变 benioff应变
下载PDF
强震前断裂亚失稳阶段及失稳部位的特征研究--以新疆南天山西段为例 被引量:12
7
作者 宋春燕 马瑾 +1 位作者 王海涛 张琳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04-615,共12页
我们把处于亚失稳阶段的断裂简称为亚失稳断裂,亚失稳阶段是断层临近失稳的最后阶段,识别这个阶段并判断出地震最终的发生位置是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参考实验室关于断层亚失稳应力状态的研究结果,以6.8级以上地震为研究的目标地震,提出... 我们把处于亚失稳阶段的断裂简称为亚失稳断裂,亚失稳阶段是断层临近失稳的最后阶段,识别这个阶段并判断出地震最终的发生位置是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参考实验室关于断层亚失稳应力状态的研究结果,以6.8级以上地震为研究的目标地震,提出判定具备发生6.8级以上地震的亚失稳断裂研究方法:(1)构造区Benioff应变积累支持6.8级以上地震发生;(2)从高应变积累构造区中找出高应变积累且应变开始缓慢释放的断裂;(3)区分断裂的积累段和释放段,根据断裂释放段的协同化程度判定其是否处于亚失稳阶段,寻找失稳部位;(4)断裂Benioff应变是否符合加速释放模型,分析亚失稳断裂发震的紧迫性.本文以南天山西段为研究区,使用亚失稳断裂判定方法对2008年10月5日乌恰6.8级地震进行回溯性研究,结果显示卡兹克阿尔特断裂在主震前具备上述4个条件,预测取得较好的效果;进而使用该方法对研究区现今应力状态进行探索性预测研究,发现目前柯坪断裂符合亚失稳状态条件的前三条,需关注该断裂的地震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失稳阶段 benioff应变 新疆乌恰6.8级地震 柯坪断裂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华北地区地震资料的小波分析 被引量:28
8
作者 万永革 齐福荣 +1 位作者 孟晓春 庄献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4期28-33,共6页
基于地震活动为多尺度多活动这一观点 ,运用小波变换方法 ,以不同的小波尺度分析了中国大陆 190 0~ 2 0 0 1年和华北地区 15 0 0~ 2 0 0 1年M≥ 5地震的本尼奥夫应变资料 ,得到了各种层次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 ,分析结果可信而又符合实... 基于地震活动为多尺度多活动这一观点 ,运用小波变换方法 ,以不同的小波尺度分析了中国大陆 190 0~ 2 0 0 1年和华北地区 15 0 0~ 2 0 0 1年M≥ 5地震的本尼奥夫应变资料 ,得到了各种层次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 ,分析结果可信而又符合实际 ,对历史地震研究和地震危险性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华北地区 地震资料 小波分析 本尼奥夫应变
下载PDF
1989年以来华北地区中强震前地震矩加速释放空间扫描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李霞 蒋长胜 +4 位作者 闫德桥 张志慧 尹相好 陈传华 王铮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9-369,共11页
利用地震矩释放程度m值对1989年以来华北地区12次MS≥5.0中强地震前的矩加速释放现象进行了研究。基于删除余震后的地震目录,提取了与矩加速释放相关的特征时—空尺度作为AMR现象在华北地区的扫描模型参数。采用震前1年逐3个月的扫描方... 利用地震矩释放程度m值对1989年以来华北地区12次MS≥5.0中强地震前的矩加速释放现象进行了研究。基于删除余震后的地震目录,提取了与矩加速释放相关的特征时—空尺度作为AMR现象在华北地区的扫描模型参数。采用震前1年逐3个月的扫描方式,得到了12次震例在震中附近与时间相依的m值的空间演变图像,并考察了震前震源区附近的Benioff应变释放情况。结果表明,华北地区MS5.0~5.5地震前AMR现象与实际震中和发震时刻的关联性不明显;而MS5.6~6.4地震前67%的震例在震中附近出现稳定和集中分布的矩释放加速区域,说明华北地区MS≥5.5中强震前AMR现象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利用AMR现象对未来中强震发震地点的预测有一定的潜能和可挖掘性,但仍需其他方法相互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矩加速释放 benioff应变释放 空间扫描 华北地区
下载PDF
中强震前地震活动矩释放加速现象(AMR)的普遍性问题 被引量:28
10
作者 蒋长胜 吴忠良 史勇军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9-125,共7页
地震前的矩释放加速现象 (AMR)作为一种预测中强震发生的方法 ,近年来得到普遍关注 ,所以有必要对这一现象的普遍性进行讨论。我们考虑 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MS5 7以上地震的情况 ,用贝尼奥夫应变作为地震矩释放的量度。采用规则的空间... 地震前的矩释放加速现象 (AMR)作为一种预测中强震发生的方法 ,近年来得到普遍关注 ,所以有必要对这一现象的普遍性进行讨论。我们考虑 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MS5 7以上地震的情况 ,用贝尼奥夫应变作为地震矩释放的量度。采用规则的空间区域和统一的时间尺度 ,通过直接判断和对曲线进行非线性拟合 ,最终确定矩释放的加速或减速特征。所考虑的1978年以来MS5 7以上主震事件共 10 9例 ,其中具有加速特征的 5 5例 ,具有减速特征的 2 3例 ,因数据不足而无法判断加减速特征的 9例 ,加减速特征不稳定的 2 2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释放加速现象 贝尼奥夫应变 地震的临界点模型
下载PDF
运用小波变换方法研究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小涛 冯向东 +3 位作者 张跃刚 张双凤 杨雅琼 韩丽萍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4-29,共6页
运用小波变换方法,以不同的小波时间尺度分析了华北地区1480~2009年M≥5.0和1970~2009年M≥4.0地震的贝尼奥夫应变数据,得到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分析表明:目前华北地区从1480年以来的M≥5.0地震活动刚过活跃期,处于... 运用小波变换方法,以不同的小波时间尺度分析了华北地区1480~2009年M≥5.0和1970~2009年M≥4.0地震的贝尼奥夫应变数据,得到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分析表明:目前华北地区从1480年以来的M≥5.0地震活动刚过活跃期,处于应力积累阶段,而1970年以来M≥4.0地震存在7年左右的活动周期,目前正在进入4级以上地震的活跃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尼奥夫应变 小波变换 地震活跃期 地震平静期 华北地区
下载PDF
东北第五活跃期中强震前的矩释放空间扫描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宇彤 蒋长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0-695,共16页
为考察中国东北地区中强震前是否存在与地震孕育过程物理相关的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利用"地震矩释放程度"m值对该地区第五活跃期内的5例中强震进行了时-空扫描研究.通过考察删除余震的影响,提取了MS5.0以上地震与地震矩加速... 为考察中国东北地区中强震前是否存在与地震孕育过程物理相关的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利用"地震矩释放程度"m值对该地区第五活跃期内的5例中强震进行了时-空扫描研究.通过考察删除余震的影响,提取了MS5.0以上地震与地震矩加速释放相关的特征时、空尺度,并作为时-空扫描的模型参数.采用震前5个月逐月扫描的方式,得到了震前m值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结果显示,其中4例在未来的震中附近出现稳定和集中分布的地震矩释放加速区.这表明东北地区中强震前的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矩释放加速扫描方法对判断未来可能的中强震破裂成核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采用相同的计算参数设置,还考察了震前破裂成核点的Benioff应变释放情况.结果显示,有3例在破裂成核点的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明显.这表明,对于东北地区的中强地震,利用矩释放程度时-空扫描寻找未来中强震的破裂成核点,尚需其它方法作为辅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 矩释放程度扫描 东北第五活跃期 benioff应变
下载PDF
辽宁地区5级地震前加速矩释放现象的“回溯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亮 王岩 +3 位作者 钱蕊 张志宏 夏彩韵 段梦乔 《防灾减灾学报》 2017年第1期12-16,共5页
强震前加速矩释放现象目前是国际上讨论比较激烈的一个话题,而不同地区的强震前的加速矩释放现象应各有不同。通过对辽宁地区1999年以来的3次MS5.0地震震前加速矩释放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讨论了不同计算尺度和积累时间下震中附近地区m... 强震前加速矩释放现象目前是国际上讨论比较激烈的一个话题,而不同地区的强震前的加速矩释放现象应各有不同。通过对辽宁地区1999年以来的3次MS5.0地震震前加速矩释放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讨论了不同计算尺度和积累时间下震中附近地区m值的变化范围。认为在辽宁地区中强震前确实存在加速矩释放现象,且省内中强震发生前加速矩释放均存在累积半径较小和时间窗长较短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矩释放 benioff应变 M值 回溯性研究
下载PDF
关于中强震前的应变加速释放现象(英文) 被引量:9
14
作者 蒋长胜 吴忠良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86-291,共6页
针对中强地震前是否会出现地震活动性增强现象的问题 ,研究了 1 990~ 2 0 0 3年中国MS7 0以上地震 .对于同一个地震事件 ,考虑了多个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 ,结果表明 ,中强震前的地震活动性远比用简单的应变加速释放模型来描述复杂得... 针对中强地震前是否会出现地震活动性增强现象的问题 ,研究了 1 990~ 2 0 0 3年中国MS7 0以上地震 .对于同一个地震事件 ,考虑了多个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 ,结果表明 ,中强震前的地震活动性远比用简单的应变加速释放模型来描述复杂得多 .因此 ,将应变加速释放模型应用于地震危险性估计 ,仍需做更多的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尼奥夫应变 矩释放加速现象 地震的临界点模型
下载PDF
青藏高原对华北地区地震活动影响的统计学证据 被引量:3
15
作者 郑建常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7-289,共13页
基于中国各构造区1900年以来的本尼奥夫应变累积释放序列,采用协整分析和因果关系检验方法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与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应变释放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在某种程度上,青藏高原地区地震应变释放是华北地区应变释放发生变化的原因... 基于中国各构造区1900年以来的本尼奥夫应变累积释放序列,采用协整分析和因果关系检验方法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与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应变释放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在某种程度上,青藏高原地区地震应变释放是华北地区应变释放发生变化的原因;青藏高原对华北地区地震应变释放的影响存在约20多年的滞后效应.本文结果对两个构造单元的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了统计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ioff应变 协整关系 因果关系
下载PDF
The influence of mining factors on seismic activity during longwall mining of a coal seam 被引量:2
16
作者 Łukasz Wojtecki Joanna Kurzeja Małgorzata Knopi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3期429-437,共9页
In this article an attempt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mining factors on the seismic activity during the longwall mining of the upper layer of coal seam no.405/2 in one of the Polish hard coal mines in the Upper Sil... In this article an attempt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mining factors on the seismic activity during the longwall mining of the upper layer of coal seam no.405/2 in one of the Polish hard coal mines in the Upper Silesian Coal Basin was conducted.Two longwall panels were mined in analogous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based on the same mining system and technology.However,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regards to the mining factors,which was reflected in the observed seismic activity.Some tools used in mining seismology were applied to illustrate the aforementioned influence of mining factors,e.g.the frequency-energy distribution,the frequency-magnitude distribution,the 2 D distribution of released seismic energ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eased seismic energy and the volume of mined coal,the Benioff strain release,and the Gutenberg-Richter(GR)b coefficient distribution(b is the proportion between high and low energy tremors).Concerning the Benioff strain release,a new solution,based on the slope of a fitted line in a moving time window,is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derground coal mining Induced seismicity Seismic statistics benioff strain release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elastic and inelastic deformations in roof-rocks from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s
17
作者 Maciej JMendecki RafałPakosz +1 位作者 Łukasz Wojtecki Wacław MZubere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2期241-251,共11页
The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seismic zo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cattering and accumulation of strain energy in the roof-rocks of the excavated longwall panel where inelastic or elastic deformations occurred during ... The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seismic zo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cattering and accumulation of strain energy in the roof-rocks of the excavated longwall panel where inelastic or elastic deformations occurred during hard coal seam mining is discussed.The studied longwall panel was designed to utilize the effect of partial stress relaxation caused by the earlier extraction of the coal seams located above.A full seismic moment tensor and spectral source parameter analyses were used to obtain information about the degree of inelastic and elastic coseismic deformations.This study also showed that these deformation changes correspond to variation in the Benioff strain release characteristics.Next,analyses of deformation zone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diated energy and the excavated volume of rocks per month.The concept of balanced seismic energy release assumed the exponential increase of released seismic energy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volume of excavated rock.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observed and predicted radiated energies indicated that strain energy in selected zones in the rock mass was either scattered if the prediction was overestimated,or accumulated if underestimated.Moreover,the study showed that elastic deformation in one zone can lead to inelastic deformation in the same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ng seismicity Seismic source volume Apparent volume Hard coal mine Longwall mining benioff strain
下载PDF
山西断陷带地震矩释放现象特征研究
18
作者 李宏伟 王霞 +1 位作者 宋美琴 陈慧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年第1期7-12,共6页
对山西及邻区22次M_(L)≥5.0地震前不同时间尺度的累积benioff应变释放特征进行分析,认为约55%的地震震前存在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同时对地震矩释放异常空间区与主震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震前1年内大部分地震震中附近出现大范... 对山西及邻区22次M_(L)≥5.0地震前不同时间尺度的累积benioff应变释放特征进行分析,认为约55%的地震震前存在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同时对地震矩释放异常空间区与主震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震前1年内大部分地震震中附近出现大范围椭圆形的地震矩低值区域,且主震震中位于异常区内部或边缘。由此认为,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在山西及邻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且为中期地震前兆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矩释放现象 benioff应变释放 山西断陷带
下载PDF
2019年6月17日长宁MS 6.0地震前地震活动和水位的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马震 于晨 +1 位作者 张小涛 余怀忠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50-560,共11页
加卸载响应比(LURR)方法是通过固体潮加卸载过程中的某一物理参数的响应差异探查区域应力场演化。本文将这一方法应用于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地震,根据LURR时序演化探查震源区介质的应力状态变化,提取可能的震前异常信息。首先采... 加卸载响应比(LURR)方法是通过固体潮加卸载过程中的某一物理参数的响应差异探查区域应力场演化。本文将这一方法应用于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地震,根据LURR时序演化探查震源区介质的应力状态变化,提取可能的震前异常信息。首先采用贝尼奥夫应变作为响应量计算LURR,通过固体潮在地震断层面的最优滑动方向上引起的库仑破坏应力变化来判断加载还是卸载,结果显示LURR值自2018年年初开始快速增加并在2018年年中达到峰值,此后异常持续至地震。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的大地形变和地下井水位资料进行了LURR分析,发现水富水平摆倾斜仪的东西和南北分量在LURR出现异常的同期发生明显偏转,而地震周边的地下井水位高值变化过程与长宁地震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在长宁地震发生前,存在地震活动和地下水位的LURR异常,且异常时间与水富倾斜同步,暗示震源区介质存在明显的应力积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地震 加卸载响应比 贝尼奥夫应变 地下水位 大地形变观测
下载PDF
华南地区基于小波变换的地震活动性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董非非 吕坚 邓辉 《华南地震》 2017年第3期18-24,共7页
根据1500年以来东南沿海地震带与长江中游地震带的本尼奥夫应变曲线资料,运用小波变换的方法,以不同的小波尺度分析得到了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结果表明:东南沿海地震带5级以上地震10年尺度内的活动周期大约为300年;197... 根据1500年以来东南沿海地震带与长江中游地震带的本尼奥夫应变曲线资料,运用小波变换的方法,以不同的小波尺度分析得到了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结果表明:东南沿海地震带5级以上地震10年尺度内的活动周期大约为300年;1970年以来M_L≥4.0级地震大致呈现出5年左右的周期,目前正在进入M_L4.0级以上地震的活跃期。长江中游地震带5级以上地震可看出较为清晰的"集中活跃-间歇平静"特征,目前处于第4个活跃幕;1970年以来M_L≥4.0级地震,共有3个活跃期,未来数年可能仍处于M_L≥4.0级地震的活跃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尼奥夫应变 小波变换 活跃期 平静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