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河干流软体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3
1
作者 丁建华 周立志 +1 位作者 邓道贵 金显文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67-375,共9页
2011年3月、6月、9月和12月对淮河干流11个采集点的底栖软体类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记录了软体类动物9科26种,其中位于最上游的桐柏金庄种类最少,仅有3种分布,而位于中下游的新城口种类达到15种。总体上看,自上游至下游,软体... 2011年3月、6月、9月和12月对淮河干流11个采集点的底栖软体类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记录了软体类动物9科26种,其中位于最上游的桐柏金庄种类最少,仅有3种分布,而位于中下游的新城口种类达到15种。总体上看,自上游至下游,软体动物种类的数量呈现一定的增多趋势。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软体动物种类数量和生物密度与河道深度间分别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617,P=0.043,n=11)和负相关关系(r=0.654,P=0.029,n=11)。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表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F(3,40)=0.225,P=0.879]、Margalef丰富度指数[F(3,40)=0.902,P=0.449]、Pielou均匀性指数[F(3,40)=0.841,P=0.479]这3种指数以及生物量[F(3,40)=1.931,P=0.14]不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但生物密度[F(3,40)=5.45,P=0.003]却存在极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其中,生物密度在6月份出现峰值[(90.13±36.31)ind./m2],最低值出现在12月份[(14.42±2.78)ind./m2];生物量的变化不与生物密度变化同步,其峰值出现在9月份[(155.08±50.43)g/m2],最低值则出现在3月份[(39.15±14.08)g/m2]。相似性分析(One-way ANOSIM)结果表明,软体类动物群落在生物密度和生物量方面的优势物种组成上均无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其P值分别为0.082和0.514。生物密度在不同月份间的不相似百分比变化幅度从53.87%至59.12%,而生物量的不相似百分比变化幅度则从58.76%至68.58%。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结果表明,河宽、水深和砂质型底质为影响淮河干流底栖软体类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 底栖软体类 群落结构 相似性分析 冗余分析
下载PDF
海南西瑁洲岛潮间带的底栖贝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晓梅 杜宇 林炽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406-2408,共3页
报道了2006~2008年,对西瑁洲岛潮间带底栖贝类所作5个断面的种类调查及其数量分布。共获得贝类227种,隶属于4纲15目67科,其中多板纲2种,腹足纲153种,瓣鳃纲66种,头足纲6种。各科的组成中,骨螺科17种,贻贝科14种,宝贝科13种,芋螺科13种... 报道了2006~2008年,对西瑁洲岛潮间带底栖贝类所作5个断面的种类调查及其数量分布。共获得贝类227种,隶属于4纲15目67科,其中多板纲2种,腹足纲153种,瓣鳃纲66种,头足纲6种。各科的组成中,骨螺科17种,贻贝科14种,宝贝科13种,芋螺科13种,嵌线螺科12种,马蹄螺科11种,帘蛤科11种,蚶科11种,其他各科的种类均在10种以内。按种的性质而论,大多数属于和珊瑚礁有密切关系的热带种或亚热带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瑁洲岛 潮间带 底栖贝类
下载PDF
我国海洋软相底质底栖经济贝类的可持续利用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吴进锋 梁超愉 +2 位作者 陈利雄 陈素文 李夏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3-98,共6页
分析了海洋软相底质底栖贝类的资源特性和我国的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从规模化苗种生产、海区增殖、高效养殖模式开发及增养殖环境保障与产品无公害生产等方面对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海洋软相底质 底栖贝类 增养殖 可持续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