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汉学视野中汉语二语习得的语法特征——以Bernhard Karlgren《汉语的本质与历史》为中心 |
方环海
沈玲
陈秀玉
叶祎琳
|
《国际汉语学报》
|
2016 |
0 |
|
2
|
“巢穴污染者”的自我救赎——论伯恩哈德与耶利内克作品中的语言暴力书写 |
张世卉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24 |
0 |
|
3
|
高本汉“二手材料”构拟《广韵》之检讨 |
李无未
秦曰龙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6
|
|
4
|
高本汉所记兰州声韵系统检讨 |
张文轩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1
|
|
5
|
《朗读者》对战后德国反思文学的传承与发展 |
南楠
杨静
|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4
|
|
6
|
趋向差异多元的文学流变——战后德国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风格的一种考察 |
印芝虹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7
|
高本汉早期学术行历与《中国音韵学研究》的撰作 |
万毅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8
|
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的“平庸之恶” |
张蕴睿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2
|
|
9
|
论北欧汉学研究的转向与拓展 |
李明
|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10
|
《朗读者》——德国反思文学的承前启后之作 |
南楠
|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2
|
|
11
|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研究综述 |
曹强
|
《甘肃高师学报》
|
2009 |
4
|
|
12
|
“疯狂”的意义——感受贝恩哈德戏剧 |
李昌珂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1
|
|
13
|
《中国音韵学研究》讹夺举例 |
丁治民
杜冬梅
|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0 |
|
14
|
理雅各与高本汉的《尚书》注释比较研究 |
沈思芹
|
《海外华文教育》
|
2017 |
1
|
|
15
|
高本汉论汉语汉字特征的启发 |
李如龙
|
《海外华文教育》
|
2017 |
1
|
|
16
|
权力意志和权力关系的呈现——评伯恩哈德的《鲍里斯的节日》 |
谢芳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7
|
极端化的自我反思——论小说《寒冻》中的批判内涵 |
陈刚
李凤琴
|
《菏泽学院学报》
|
2018 |
0 |
|
18
|
《毁灭》:托马斯·贝恩哈德的自我救赎 |
陈刚
李凤琴
|
《保定学院学报》
|
2018 |
0 |
|
19
|
斯特凡·格奥尔格的“天鹅之歌” |
杨宏芹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20 |
0 |
|
20
|
高本汉与杨树达的学术因缘 |
郑伟
|
《国际汉学》
CSSCI
|
202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