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他者化”表征与“死亡”表达:卞之琳与金光均诗歌创作比较研究
1
作者 赵萍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9期92-95,共4页
卞之琳与金光均是20世纪30年代中韩两国著名现代主义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价值。文章基于形象学研究视角,以文本细读为主要研究方法,从主体的“他者化”表征与死亡意识的艺术表达两个方面对二者的诗歌进行比较,探讨... 卞之琳与金光均是20世纪30年代中韩两国著名现代主义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价值。文章基于形象学研究视角,以文本细读为主要研究方法,从主体的“他者化”表征与死亡意识的艺术表达两个方面对二者的诗歌进行比较,探讨形象学中形象的意义和象征性及其在现代主义实践者中的体现,为诗歌研究、亚洲文学研究等领域提供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 金光均 现代主义 他者形象 死亡意识
下载PDF
慰劳信运动视域中的《慰劳信集》
2
作者 邱悦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85-92,共8页
在“慰劳信运动”风潮的感召下,卞之琳于1938—1939年陆续创作了20首“慰劳信”体诗歌,合为《慰劳信集》。从原始报刊爬梳慰劳信运动的大致过程和整体景象,可见慰劳信运动对《慰劳信集》的形式和内容产生的深刻影响:运动过程的真实场景... 在“慰劳信运动”风潮的感召下,卞之琳于1938—1939年陆续创作了20首“慰劳信”体诗歌,合为《慰劳信集》。从原始报刊爬梳慰劳信运动的大致过程和整体景象,可见慰劳信运动对《慰劳信集》的形式和内容产生的深刻影响:运动过程的真实场景、各阶层的意识觉醒被纳入写作题材;在慰劳信运动大众化思潮的影响下,卞之琳在择取口语词、方言词和农业意象入诗的同时,依然坚守抗战前诗歌写作的“纯诗”逻辑和形式自律,为抗战诗提供另类风格;卞之琳延续1930年代“小处敏感”的诗艺,从日常生活点滴窥见西北、华北地区新气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 慰劳信运动 《慰劳信集》 大众化 抗战诗歌
下载PDF
中国现代智性诗的特质——论卞之琳对象征主义的接受与变异 被引量:9
3
作者 陈希 何海巍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22,共5页
以往论者多探究卞之琳诗歌所受西方现代诗歌影响 ,该文侧重论析卞之琳接受西方象征主义过程中的变异 ,认为卞之琳吸纳瓦雷里、艾略特等诗学养分 ,融入自身独特而深刻的审美体验 ,以平凡的意象凝定哲理沉思 ,在智性的探求中发掘诗美 ,并... 以往论者多探究卞之琳诗歌所受西方现代诗歌影响 ,该文侧重论析卞之琳接受西方象征主义过程中的变异 ,认为卞之琳吸纳瓦雷里、艾略特等诗学养分 ,融入自身独特而深刻的审美体验 ,以平凡的意象凝定哲理沉思 ,在智性的探求中发掘诗美 ,并显示了自己的创造和东方智慧。卞之琳对象征主义等西方现代诗歌的选择和转化 ,不仅新拓了诗美领域 ,提升了中国新诗的理性层次 ,而且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 象征主义 智性 接受 变异
下载PDF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 被引量:5
4
作者 梅阳春 汤金霞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75-80,共6页
卞之琳将自己的诗歌翻译成英文的过程所遵从的翻译伦理与其在英诗汉译过程中所遵从的翻译伦理不一样。英诗汉译过程中,其遵从翻译的再现伦理,不仅再现英文诗歌的内容,还能再现英文诗歌的形式;自译过程中,其遵从广义的翻译规范伦理,译文... 卞之琳将自己的诗歌翻译成英文的过程所遵从的翻译伦理与其在英诗汉译过程中所遵从的翻译伦理不一样。英诗汉译过程中,其遵从翻译的再现伦理,不仅再现英文诗歌的内容,还能再现英文诗歌的形式;自译过程中,其遵从广义的翻译规范伦理,译文虽再现了汉语新诗的内容,却没有完全再现汉语新诗的形式。在诗歌意象传达方面,其译文传达了原诗的意象所指,却没有保留这些意象原有的表现方式;在格律和韵律的传达方面,其译文保留了原诗的诗行数目、跨行方式,却没有保留原诗的节奏和押韵方式。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弱势话语地位,是导致卞之琳在自译过程中践行广义的翻译规范伦理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 自译 翻译的再现伦理 广义的翻译规范伦理
下载PDF
卞之琳诗歌的英文自译 被引量:27
5
作者 北塔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28,共5页
早在1936年,在伦敦出版的《现代中国诗选》一书,就收了卞之琳14首诗的英文翻译,那都是他自己译的。后来,在不同的时候,他曾把自己的其他一些诗译成英文,发表在不同的地方。在把自己的诗译成英文时,卞之琳更多地显现了他的诗人本色,随意... 早在1936年,在伦敦出版的《现代中国诗选》一书,就收了卞之琳14首诗的英文翻译,那都是他自己译的。后来,在不同的时候,他曾把自己的其他一些诗译成英文,发表在不同的地方。在把自己的诗译成英文时,卞之琳更多地显现了他的诗人本色,随意、洒脱、变化甚至放纵,以意译为主。他对自己诗歌的英译不作“亦步亦趋”的严格要求,至少不如他对外国诗歌的汉译要求那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 诗歌 英文自译
下载PDF
论卞之琳诗歌的语言艺术 被引量:6
6
作者 夏莹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9-86,共8页
词汇、句法和修辞能反映出语言背后潜藏的思维方式和诗学观念。本文从卞之琳诗作的词汇、句法和修辞三方面考察了卞之琳诗歌在语言艺术上的创新和贡献。卞之琳用日常化语汇、科学词汇、文言词汇入诗,嵌用具象词和抽象词,更新了语言表达... 词汇、句法和修辞能反映出语言背后潜藏的思维方式和诗学观念。本文从卞之琳诗作的词汇、句法和修辞三方面考察了卞之琳诗歌在语言艺术上的创新和贡献。卞之琳用日常化语汇、科学词汇、文言词汇入诗,嵌用具象词和抽象词,更新了语言表达程式,为现代诗歌带来新意象、新内涵与新观念。句法上,倒装、复辞和插入句的使用,既有效地结构了诗句,又唤起了新的想象逻辑和诗思。言语反讽、情境反讽和总体反讽的结合,赋予了诗歌显著的智性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诗歌 词汇 句法 反讽修辞
下载PDF
传承、超越——卞之琳“信、似、译”翻译三原则面面观 被引量:1
7
作者 汤金霞 梅阳春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6期85-91,共7页
卞之琳"信、似、译"三原则是对翻译原则中的"信、达、雅","形似与神似","直译与意译"的传承和超越。卞之琳的"信"继承了严复"信"对原作对译作诚信的要求,但所指范围比后者... 卞之琳"信、似、译"三原则是对翻译原则中的"信、达、雅","形似与神似","直译与意译"的传承和超越。卞之琳的"信"继承了严复"信"对原作对译作诚信的要求,但所指范围比后者广,尊重原作的程度比后者高;卞之琳的"似"继承了"形似与神似"对维系译文与原文的适当关联性的强调,但破除了"形似"与"神似"之间的无谓争论,为译者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更好的理论支持,同时对译者创造性的发挥在范围上作了限定;卞之琳的"译"继承了"直译"和"意译"对翻译与创作关系的定位,但破除了"直译"、"意译"理论的二元对立,为译者的实践操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 严复 直译 意译
下载PDF
卞之琳:创新的继承 被引量:6
8
作者 奚密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40-47,共8页
文学影响的课题提出一个互文性的特殊挑战,因为影响的发生倾向于不规则和无意识的过程,很难做出简单的因果判断。而当文学影响涉及跨文化的互动时,就更为困难,因为动机与接受,借用与实践之间的落差以及两个文化传统的介入使得问题变得... 文学影响的课题提出一个互文性的特殊挑战,因为影响的发生倾向于不规则和无意识的过程,很难做出简单的因果判断。而当文学影响涉及跨文化的互动时,就更为困难,因为动机与接受,借用与实践之间的落差以及两个文化传统的介入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卞之琳成于1930—1937年的作品,展现了对作家的多元影响之间的必然的有机关联。卞之琳自己及很多批评家都明白指出象征主义与现代主义对其作品的影响,但是他对西方影响的敏感度,很可能源自中国传统的背景,尤其是道佛思想,因为现代主义诗学补充强化了诗人的中国根柢,为其创作提供了具体的表现策略。反之,卞之琳的道佛思想倾向也给予他接受现代主义诗学一个特殊的视野角度,从而构成一个特殊的东西文学交流的例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 传统 创新 继承
下载PDF
卞之琳“信似译”三原则翻译伦理解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梅阳春 汤金霞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57-62,共6页
卞之琳"信似译"三原则中蕴含的翻译伦理一直被国内翻译界忽视。卞之琳提出"信"是为了破除"信达雅"对译者的桎梏以及强调译文需要对原作忠实;提出"译"的目的是破除"直译""意译&q... 卞之琳"信似译"三原则中蕴含的翻译伦理一直被国内翻译界忽视。卞之琳提出"信"是为了破除"信达雅"对译者的桎梏以及强调译文需要对原作忠实;提出"译"的目的是破除"直译""意译"的无谓争论和批判译界为追求译文的美感而对原文内容不忠的不当译风;提出"似"一方面是因为在文学翻译中无法做到译文与原文完全对等,另一方面是因为译文必须满足译入语文化规范的要求。"信"和"译"折射的都是翻译的再现伦理,"似"折射的是翻译的规范伦理,"以似致信"是卞之琳融合2种翻译伦理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 翻译的再现伦理 翻译的规范伦理 以似致信
下载PDF
卞之琳早期诗歌中抒情主体的泛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蔡玉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91-597,共7页
卞之琳早期诗歌中的抒情主体呈泛化特征。抒情主体的泛化是西方现代派诗歌及其理论东渐的结果,是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主体的泛化浸润着诗人含蓄内敛的性情旨趣,寄寓着主体多元的诗学指归,包孕着兼收"古""欧&qu... 卞之琳早期诗歌中的抒情主体呈泛化特征。抒情主体的泛化是西方现代派诗歌及其理论东渐的结果,是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主体的泛化浸润着诗人含蓄内敛的性情旨趣,寄寓着主体多元的诗学指归,包孕着兼收"古""欧"诗歌精华、承继更新诗学传统的艺术追求,承载着新诗创作平民化、大众化和多重文化身份构建的价值诉求,蕴涵着"一""多"共存互生的哲学观念和模糊朦胧的美学理念,其内涵丰富而深邃,对中国新诗贡献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 早期诗歌 抒情主体 泛化
下载PDF
论卞之琳在西南联大的文学翻译成就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俊姝 林德福 王晏 《红河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77-80,共4页
卞之琳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翻译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翻译思想和方法。卞之琳的翻译思想源于其翻译实践,同时又对其翻译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卞之琳精美的译文处处体现着其翻译思想... 卞之琳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翻译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翻译思想和方法。卞之琳的翻译思想源于其翻译实践,同时又对其翻译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卞之琳精美的译文处处体现着其翻译思想,同时也极好地证明了其翻译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 西南联大 文学翻译思想 文学翻译作品
下载PDF
《断章》的视觉叙述策略与伦理构造 被引量:2
12
作者 方维保 《长江学术》 CSSCI 2020年第4期18-30,共13页
《断章》的视觉叙事综合运用了画本叙述和文本叙述两种方式。在运用画本叙事中,作者将自然人文物像在平面中进行了类似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设置和安排。在文本叙述中,作者通过可视性动词和代词的重复,构筑了叙述的连续性。《断章》通过... 《断章》的视觉叙事综合运用了画本叙述和文本叙述两种方式。在运用画本叙事中,作者将自然人文物像在平面中进行了类似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设置和安排。在文本叙述中,作者通过可视性动词和代词的重复,构筑了叙述的连续性。《断章》通过视线移动构筑了一个双向逐次相套的视觉叙述结构和视觉主体不断析出的立体空间,通过多层次空间的设计创造了历史景深。《断章》运用顶针和反复修辞,创造了视觉上的时空循环和追逐;通过意象的景观化,屏蔽了声音,创造了寂静的意境;通过虚词和修饰语的省略,祛除叙述的戏剧性,压制了情感,体现了洗涤红尘、简单拙朴的佛道精神。《断章》的视觉符号文本,呈现出浓厚的古典主义倾向。内在的儒家争霸意识和外在的清静无为的道家哲学,以及知识分子的人生感怀,形成了其叙述的伦理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 故事叙述 视觉叙述 画本叙述 文本叙述 叙述伦理
下载PDF
论现代派诗人的无题诗创作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22,共10页
1930年代以废名、林庚、朱英诞、卞之琳、何其芳等为代表的北平现代派诗人群对"温李"晚唐诗风进行了集体性讨论与提倡。废名对李商隐无题诗的分析中包涵了其诗歌观念的多个方面,包括倡导浑融自然的诗质,重视含蓄象征手法,重... 1930年代以废名、林庚、朱英诞、卞之琳、何其芳等为代表的北平现代派诗人群对"温李"晚唐诗风进行了集体性讨论与提倡。废名对李商隐无题诗的分析中包涵了其诗歌观念的多个方面,包括倡导浑融自然的诗质,重视含蓄象征手法,重视诗的感觉与幻想,哀伤缠绵的审美需求。卞之琳的《无题》组诗、林庚的多首《无题》继承和发扬了李商隐无题的优良传统,在多方面体现了现代无题与古典无题的深刻联系。无题诗代表了一种对诗歌思想价值和社会功用性的排斥,对含蓄朦胧、晦涩象征的表现手法的推崇。无题诗与情爱主题的天然联系代表了诗人对私人情感、心灵体验和感官直觉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题 无题诗 现代派 卞之琳 废名 林庚 1930年代
下载PDF
论卞之琳延安时期的诗歌创作——从《慰劳信集》方向看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立群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80-84,共5页
1938年至1939年,卞之琳曾在延安访问一年。延安的生活对诗人的影响集中反映在卞之琳《慰劳信集》中。现实风格的深化,相对于以往现代派创作的个人风格的拓展,以及"非个人化"的重塑等,构成了《慰劳信集》的主要特色,同时也成... 1938年至1939年,卞之琳曾在延安访问一年。延安的生活对诗人的影响集中反映在卞之琳《慰劳信集》中。现实风格的深化,相对于以往现代派创作的个人风格的拓展,以及"非个人化"的重塑等,构成了《慰劳信集》的主要特色,同时也成为卞之琳重启新的创作旅程的逻辑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 延安时期 诗歌 《慰劳信集》
下载PDF
《慰劳信集》与卞之琳诗歌风格的转变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泽龙 张皓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0-159,共10页
卞之琳在抗战时期创作的《慰劳信集》标志着他的诗歌风格的一次重要转变。受时代的影响,诗人创作激情被激发,出于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卞之琳并未放弃前期的艺术理念,而是努力探索个人的诗歌技艺与时代抗战主题创造性融合。与卞之琳前期作... 卞之琳在抗战时期创作的《慰劳信集》标志着他的诗歌风格的一次重要转变。受时代的影响,诗人创作激情被激发,出于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卞之琳并未放弃前期的艺术理念,而是努力探索个人的诗歌技艺与时代抗战主题创造性融合。与卞之琳前期作品相比较,《慰劳信集》在视角、诗境、意趣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与同时代其他抗战诗歌相比较,《慰劳信集》选择了不一样的理性抒情鼓舞人心与赤子之心贴近大众的艺术途径。《慰劳信集》不仅展示了抗战诗歌的一种新风貌,也是忠实于诗歌艺术,面向大众读者的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具有独特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 《慰劳信集》 抗战诗歌 理性抒情 大众化
下载PDF
卞之琳《断章》新解:和谐社会的艺术写真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景春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48-53,共6页
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卞之琳《断章》的解释多种多样,这些解释有相成之美,无相克之弊,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值得称道的艺术空间。从"当代"角度切入,《断章》可谓和谐社会的艺术写照:人与自然,和合共生;人与他人,和睦相处;人与自身... 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卞之琳《断章》的解释多种多样,这些解释有相成之美,无相克之弊,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值得称道的艺术空间。从"当代"角度切入,《断章》可谓和谐社会的艺术写照:人与自然,和合共生;人与他人,和睦相处;人与自身,和善为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 《断章》 和谐
下载PDF
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只珍异狐狸——卞之琳知性诗歌创作论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华丽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46-49,共4页
诗人卞之琳为中国现代诗坛贡献出了一系列知性诗。在诗学观念上,卞之琳一直力求追逐“智慧之美”,追求知性与感性的密切交融。在诗学策略上,卞之琳采用的是戏剧化手法以及运用意象的方式。然而,诗人并不是想建构出宏大的深奥的哲学思想... 诗人卞之琳为中国现代诗坛贡献出了一系列知性诗。在诗学观念上,卞之琳一直力求追逐“智慧之美”,追求知性与感性的密切交融。在诗学策略上,卞之琳采用的是戏剧化手法以及运用意象的方式。然而,诗人并不是想建构出宏大的深奥的哲学思想体系,更多地是想追求哲学诗化的乐趣。如果说一元/多元与刺猬/狐狸相对应的话,那么,卞之琳就是现代诗歌史上一只珍异的狐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 卞之琳 智慧之美 戏剧化 意象
下载PDF
卞之琳诗中水意象与传统思想传承 被引量:1
18
作者 卢锦淑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5-98,共4页
水在中国文化中倍受瞩目,很早就进入了儒、道、佛各自的哲学视野。水在儒、道、佛中蕴含着多重涵义。卞之琳作为中国诗人,儒、道、佛的传统思想已"化"入其诗中,卞之琳的诗中有许多水意象,卞诗中的水意象体现出他对儒、道、佛... 水在中国文化中倍受瞩目,很早就进入了儒、道、佛各自的哲学视野。水在儒、道、佛中蕴含着多重涵义。卞之琳作为中国诗人,儒、道、佛的传统思想已"化"入其诗中,卞之琳的诗中有许多水意象,卞诗中的水意象体现出他对儒、道、佛传统思想的选择性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 水意象
下载PDF
论卞之琳的小说创作——“延安小说”视野中的考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包中华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4年第2期76-82,共7页
"延安小说"视野中考察卞之琳的小说创作,可见其小说内在的思想演变轨迹。卞之琳在"延安小说"语境中的短篇小说由单纯乐观开始生发了新的主题。《山山水水》放弃了单纯反映现实的视角,以他去延安之前的思想准备作为... "延安小说"视野中考察卞之琳的小说创作,可见其小说内在的思想演变轨迹。卞之琳在"延安小说"语境中的短篇小说由单纯乐观开始生发了新的主题。《山山水水》放弃了单纯反映现实的视角,以他去延安之前的思想准备作为小说创作的理论基点。在《山山水水》中通过自语和对话思考了"延安小说"语境的功能和意义,进而观照人物、邦国和社会的历史和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 “延安小说” 《山山水水》
下载PDF
论《断章》中的时间断裂与意识隔膜 被引量:1
20
作者 谢应光 蒋琴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41-47,共7页
回溯既往研究卞之琳诗歌艺术的观点,重新对经典《断章》进行文本细读。以往研究者在评论分析《断章》时,主要从“相对”“装饰”“风景”等角度入手,此文写作的着力点在于“看”“了”“你”这三个字。“看”充实了线性时间里面的“现在... 回溯既往研究卞之琳诗歌艺术的观点,重新对经典《断章》进行文本细读。以往研究者在评论分析《断章》时,主要从“相对”“装饰”“风景”等角度入手,此文写作的着力点在于“看”“了”“你”这三个字。“看”充实了线性时间里面的“现在”,“了”是过去的标志,由此可以知道,《断章》里不存在“未来”。“你”在《断章》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暗含着一种对“我”的压制,以此出发,尝试着分析《断章》里呈现的时间断裂与意识隔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断章》的现实意义,主张建立一种平等开放的对话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 《断章》 时间断裂 意识隔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