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il biofilms:microbial interactions,challenges,and advanced techniques for ex-situ characterization 被引量:7
1
作者 Peng Cai Xiaojie Sun +5 位作者 Yichao Wu Chunhui Gao Monika Mortimer Patricia A.Holden Marc Redmile-Gordon Qiaoyun Huang 《Soil Ecology Letters》 CAS 2019年第3期85-93,共9页
Soil is inhabited by a myriad of microorganisms,many of which can form supracellular structures,called biofilms,comprised of surface-associated microbial cells embedded in hydrated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 th... Soil is inhabited by a myriad of microorganisms,many of which can form supracellular structures,called biofilms,comprised of surface-associated microbial cells embedded in hydrated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 that facilitates adhesion and survival.Biofilms enable intensive inter-and intra-species interactions that can increase the degradation efficiency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materials commonly regarded as toxins.Here,we first discuss organization,dynamics and properties of soil biofilms in the context of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probe the soil microbiome.Social interactions among bacteria,such as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are discussed.We also summarize different biofilm cultivation devices in combination with optics and fluorescence microscopes as well as sequencing techniques for the study of soil biofilms.Microfluidic platforms,which can be applied to mimic the complex soil environment and study microbial behaviors at the microscale with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and novel measurements,are also highlighted.This review aims to highlight soil biofilm research in order to expand the current limited knowledge about soil microbiomes which until now has mostly ignored biofilms as a dominant growth f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microbiome Soil biofilm Microbial interactions Micro-scale environments biofilm cultivation devices Microfluidic techniques
原文传递
菌斑生物膜与种植体周围炎相关研究进展
2
作者 文言 王宇蓝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9期730-736,共7页
菌斑生物膜中细菌过度增殖并产生毒力因子,可使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发生炎症病变,导致种植体周围炎。种植体周围炎控制不佳,严重时可导致种植体骨结合失败,种植体松动、脱落。目前针对种植体周围炎主要采取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如机械性清... 菌斑生物膜中细菌过度增殖并产生毒力因子,可使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发生炎症病变,导致种植体周围炎。种植体周围炎控制不佳,严重时可导致种植体骨结合失败,种植体松动、脱落。目前针对种植体周围炎主要采取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如机械性清洁和化学药物应用)的方式,但仍存在疗效不可预期且复发率较高的问题。因此,深入理解种植体周围炎与菌斑生物膜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治疗种植体周围炎至关重要。本文从种植体表面菌斑生物膜成分、形成过程、种植体材料特性对菌斑生物膜的影响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文献回顾结果显示,种植体表面菌斑生物膜由细胞外基质和嵌入其中的以革兰氏阴性厌氧菌为主的微生物组成,形成过程包括获得性膜的形成、微生物的黏附以及生物膜分离扩散;种植体主要通过表面粗糙度、表面自由能(surface free energy,SFE)和材料性质影响菌斑生物膜的形成。目前防止和清除种植体表面生物膜的策略主要包括种植体表面涂层技术、机械性清洁、化学药物应用、激光疗法和光动力疗法,治疗效果仍存在不确定性。未来的研究方向将以种植体表面菌斑生物膜的特点为基础,结合纳米技术、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等前沿手段,持久抑制种植体表面的菌斑生物膜形成,以预防和治疗种植体周围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周围炎 细菌 生物膜 牙菌斑 种植体表面 获得性膜 表面涂层技术 纳米技术 激光疗法 光动力疗法
下载PDF
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滤器负荷挂膜技术 被引量:22
3
作者 朱建新 刘慧 +4 位作者 徐勇 陈世波 刘圣聪 张涛 曲克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8-124,共7页
循环水养殖系统启动运行前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生物膜预培养,使生物膜达到成熟稳定,从而保证系统的水质净化功能。本研究通过养殖试验,研究了生物滤器负荷挂膜的技术方法,以期实现生物膜的快速成熟和系统的快速启动。为此,构建了6组... 循环水养殖系统启动运行前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生物膜预培养,使生物膜达到成熟稳定,从而保证系统的水质净化功能。本研究通过养殖试验,研究了生物滤器负荷挂膜的技术方法,以期实现生物膜的快速成熟和系统的快速启动。为此,构建了6组循环水系统组成的养殖车间,建成后立即投入试验生产。试验为期120 d,养殖种类为红鳍东方鲀,初始放养平均体重(632.5±2.26)g。期间,红鳍东方鲀平均增重29.91%,养殖成活率98.7%,养殖密度由(19.34±1.89)kg/m3增加到(32.17±3.40)kg/m3,投饵率由0.2%增加到0.5%–0.7%,每日换水量由50%逐渐减至10%。结果表明,在生物膜的生长期,通过对投饵量及新水补充量的有效调节,可以把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氮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以内,以保证养殖鱼类的生长。生物膜在50天左右达到完全成熟,此后便可依靠生物膜的净化作用将氨氮浓度控制在0.5?1.2 mg/L、亚硝氮浓度控制在0.2?0.5 mg/L、pH值控制在6.5–7.5、COD值低于4 mg/L、细菌总数控制在800–2100 cell/ml的安全范围内。利用生物滤器负荷挂膜技术,在合理调控水质指标的条件下,循环水养殖系统建成后可以立即投入生产,实现生物滤器挂膜与养殖生产的同步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系统 负荷挂膜 水质指标 红鳍东方鲀
下载PDF
受污染源水的生物预处理中试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陈洪斌 梅翔 +1 位作者 高廷耀 周增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240-1245,共6页
中试研究表明 ,大型源水生物处理工程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技术除污染是完全可行的 ,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率高 ,而且启动迅速、填料容易挂膜 .生物膜成熟时每克填料上的细菌数量达 10 6~ 10 7个 ,膜上的动物种类繁多 ,数量大 .影响生物处理... 中试研究表明 ,大型源水生物处理工程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技术除污染是完全可行的 ,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率高 ,而且启动迅速、填料容易挂膜 .生物膜成熟时每克填料上的细菌数量达 10 6~ 10 7个 ,膜上的动物种类繁多 ,数量大 .影响生物处理池稳定运行的主要因素有泥沙在填料上的过度积累和某些后生动物的大量生长 .通过试验提出了工程控制的措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源水 生物接触氧化 预处理 生物膜 废水处理
下载PDF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菌生物膜形成的方法学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陈景祥 孙凤军 +1 位作者 刘松青 夏培元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7年第5期653-655,共3页
目的:建立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成过程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生物膜的形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临床分离金葡菌X428为研究对象,在盖玻片上形成生物膜,分别于接种后的4、8、12、16、24和48h取出玻片,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标记多... 目的:建立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成过程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生物膜的形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临床分离金葡菌X428为研究对象,在盖玻片上形成生物膜,分别于接种后的4、8、12、16、24和48h取出玻片,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标记多糖和细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生物膜形成情况。结果:取得了生物膜形成过程的不同时间点的CLSM图像,4h时细菌在盖玻片上粘附形成小菌落,8h和12h细菌聚集成簇,多糖基质产生并逐渐增多,至16h形成成熟生物膜结构;24h和48h生物膜已经播散,其结构变小。结论: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研究生物膜形成过程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生物膜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免疫荧光技术
下载PDF
微生物腐蚀研究方法中的表面分析技术 被引量:8
6
作者 王伟 王佳 +1 位作者 徐海波 李相波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0-64,共5页
综述了当前微生物腐蚀(MIC)研究中应用的表面分析技术.这些技术包括:傅利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环境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介绍了可对材料表面微生物进行观察的表面荧光显微镜在微生物腐蚀和微生物膜研究中的应... 综述了当前微生物腐蚀(MIC)研究中应用的表面分析技术.这些技术包括:傅利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环境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介绍了可对材料表面微生物进行观察的表面荧光显微镜在微生物腐蚀和微生物膜研究中的应用.总结了各种表面分析技术的特点和最新应用.一种在微生物腐蚀研究中使用的新型材料表征技术“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分析”在文中也作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膜 微生物腐蚀 表面分析技术
下载PDF
体外构建的细菌生物膜反应器仿人体膀胱尿液紊流切应力系统 被引量:1
7
作者 熊国兵 刘爱波 +2 位作者 王世泽 王寓 邱明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560-1565,共6页
背景: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是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核心问题,已有研究多着眼于静态或简单流体力学条件下感染机制及防治,构建接近真实人体疾病状态下的动态膀胱细菌生物膜模型为研究疾病机制、开发抗生物膜感染新技术的关键。目的:提出... 背景: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是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核心问题,已有研究多着眼于静态或简单流体力学条件下感染机制及防治,构建接近真实人体疾病状态下的动态膀胱细菌生物膜模型为研究疾病机制、开发抗生物膜感染新技术的关键。目的:提出人体膀胱尿液紊流切应力概念,体外构建基于仿人体膀胱细菌生物膜反应器的尿液紊流切应力系统,探讨不同应力刺激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方法:自行设计体外仿人体动态膀胱尿流模型,以大肠埃希菌标准株ATCC25922为模式菌、医用硅胶膜片为载体,模拟4种人工尿流应力:静水压、恒流切应力、生理切应力及病理切应力(模拟尿潴留环境),建立加载紊流切应力细菌生物膜反应器。24,72,120,168 h时检测生物膜细菌悬液吸光度值、菌落计数与生物膜表面积。结果与结论:①细菌悬液吸光度值:不同组间、不同时间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110.84,187.96,P均<0.000 1),时间与应力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50.05,P <0.000 1),从静态应力、动态持续应力力、生理尿流应力到尿潴留病理应力,生物膜细菌菌落数增加;②细菌菌悬液涂片菌落计数:不同时间之间菌落计数有显著差异(F=6.30,P=0.002 9),不同尿流应力组间无差异(F=1.11,P=0.400 1),时间与应力不存在交互作用(F=0.85,P=0.581 4);但随着施加应力时间延长,复杂应力组菌落计数呈增加趋势,尤以病理切应力组显著;③生物膜细菌扫描电镜表征:各组及不同时间点之间定性比较,细菌生物膜形成从稀疏片段、成块到大片成团形状,具有差异;不同尿流应力组间、不同时间之间菌膜表面积存在显著差异(F=505.72,1 201.84,P均<0.000 1),时间与应力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78.14,P <0.000 1);从静态应力、动态持续应力、生理尿流应力到尿潴留病理应力,细菌生物膜生成显著增加;④结果提示,该仿人体膀胱模型尿液紊流切应力系统可明显刺激体外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其功能变化及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 细菌生物膜 反应器 紊流切应力 力学生物学 体外技术
下载PDF
抗生素锁与肌注给药在治疗家兔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模型中的效果差异 被引量:1
8
作者 敖薪 王娟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20-924,共5页
目的比较抗生素锁(ALT)与全身用药在治疗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中的效果差异。方法体外制作内含细菌生物膜的导管,并植入家兔中心静脉,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导管组,向导管内注入抗生素与肝素混合液;一组为全身组,肌内注射抗生素,导管... 目的比较抗生素锁(ALT)与全身用药在治疗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中的效果差异。方法体外制作内含细菌生物膜的导管,并植入家兔中心静脉,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导管组,向导管内注入抗生素与肝素混合液;一组为全身组,肌内注射抗生素,导管内注入肝素液。连续用药10 d,每日在更换药液前留取导管血和外周静脉血,检测菌落数。第11天停用全部抗生素,留置导管观察5 d再拔管。拔管前采导管血和外周血做细菌计数和药敏试验。并将拔出的导管做导管尖端细菌培养和生物膜观察。结果用药期间血培养细菌计数:不同用药时间导管组导管血细菌平均计数均低于全身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导管组外周血培养阳性标本从第4天开始逐渐出现,共有阳性标本6例;全身组阳性标本第2天即出现,共有阳性标本31例。停药期间血培养细菌计数:两组在拔管当日的导管血细菌计数均高于停药当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停药当日导管组2例外周血标本检出细菌,全身组8例阳性;拔管当日导管组无新增阳性标本,而全身组有1例新增阳性标本。全身组的导管尖端细菌计数[(8.02±0.05)log10CFU/mL]高于导管组[(3.12±0.14)log10CF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2,P<0.05)。导管组33.33%的标本可见散在生物膜,全身组全部标本被菌膜覆盖。拔管前导管血和外周血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导管组的抑菌环直径在19~20 mm之间,全身组为15~16 mm,两组细菌对常见抗菌药物均为敏感。结论在治疗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中ALT局部清除细菌的效果优于全身用药,可降低全身感染。但是倘若导管内细菌生物膜未完全清除,停药后仍可复发,因此精准的用药量和用药时间值得进一步量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锁 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感染 细菌计数 生物膜
下载PDF
多种电化学技术联合分析研究海洋微生物对钢铁的腐蚀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隋静 范国梁 +1 位作者 王庆飞 宋诗哲 《现代仪器》 2002年第3期29-32,共4页
生物膜是金属发生海洋微生物腐蚀的主要作用因素之一。本文采用腐蚀电位、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电偶电流等多种电化学技术联合分析,研究了天然高分子凝胶(海藻酸钙)模拟生物膜对10CrMoAl低合金钢以及1Cr18Ni9Ti不锈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生物膜是金属发生海洋微生物腐蚀的主要作用因素之一。本文采用腐蚀电位、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电偶电流等多种电化学技术联合分析,研究了天然高分子凝胶(海藻酸钙)模拟生物膜对10CrMoAl低合金钢以及1Cr18Ni9Ti不锈钢腐蚀行为的影响,得到影响海洋微生物腐蚀过程的信息,与实海实验结果相吻合,说明了各种电化学技术应用于海洋微生物腐蚀研究的可行性与局限性,多种电化学技术联合分析可以为国产的海洋用金属材料在国内海域中的微生物腐蚀研究提供详细可靠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技术 微生物腐蚀 模拟生物膜 低合金钢 不锈钢
下载PDF
Ra1362调控环二鸟苷酸影响结核分枝杆菌H37Ra的生物膜发育和休眠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晓娟 刘毅 +3 位作者 孙涛 周小丹 李传友 方海红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616-621,共6页
目的通过敲除环二鸟苷酸(c-di-GMP)合成酶基因Ra1362探讨该基因在结核分枝杆菌(MTB)H37Ra株生物膜发育和休眠中的作用。方法以MTBH37Ra株为出发菌株,敲除合成酶基因Ra1362获得基因敲除株△Ra1362,通过体外实验比较细菌的生物膜形... 目的通过敲除环二鸟苷酸(c-di-GMP)合成酶基因Ra1362探讨该基因在结核分枝杆菌(MTB)H37Ra株生物膜发育和休眠中的作用。方法以MTBH37Ra株为出发菌株,敲除合成酶基因Ra1362获得基因敲除株△Ra1362,通过体外实验比较细菌的生物膜形成变化;应用转录谱基因芯片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野生株和敲除株基因表达的情况变化;同时构建体外快速厌氧休眠模型比较细菌克隆形成、休眠相关基因的表达和活细胞染色情况。结果△Ra1362株于痰液管中培养26d时已形成较厚的皱褶生物膜,形成生物膜的速度明显快于野生株5d;转录谱基因芯片和定量RT-PCR结果也显示△Ra1362株中19个与休眠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下调并能通过基因回补和外源添加c—di-GMP所补偿;在快速厌氧模型中发现,迟缓期过后△Ra1362株对氧气的消耗比野生株组要快12h,且细菌处于不能恢复正常生长的休眠状态。结论Ra1362基因通过控制c—di-GMP的合成调控MTB感应缺氧或者氧化还原压力,一方面调控生物膜的发育,另一方面在缺氧条件下通过调控DosR调节子基因的表达来调节细菌的休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二鸟苷酸环化酶 基因敲除技术 生物膜 基因表达调控
下载PDF
基于微电极技术的生物膜载体MBBR脱氮性能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海涛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46-251,共6页
研究了采用以聚氨酯海绵和沸石粉为单体制备的新型载体与普通聚氨酯海绵载体的MBBR体系的脱氮效果,并利用微电极技术对2种载体内部的DO和ORP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型载体MBBR体系具有更高效的脱氮性能,TN去除率和同步硝化反硝... 研究了采用以聚氨酯海绵和沸石粉为单体制备的新型载体与普通聚氨酯海绵载体的MBBR体系的脱氮效果,并利用微电极技术对2种载体内部的DO和ORP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型载体MBBR体系具有更高效的脱氮性能,TN去除率和同步硝化反硝化(SND)性能比聚氨酯海绵载体MBBR体系高约10%;新型载体内部的DO和ORP比聚氨酯海绵载体下降快,其内部具有更大范围的缺氧区域,从而有利于反硝化过程的发生,提高了体系的SND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 生物膜载体 脱氮 同步硝化反硝化 微电极技术
下载PDF
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叶思齐 朱佳文 +3 位作者 苏志鹏 郑云龙 贾德凯 曹雨辰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22年第9期148-149,共2页
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是重要的病原菌,引发宿主出现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心内膜炎、肺炎和关节炎等疾病。生物被膜的形成是导致猪链球菌致病性和耐药性增加的主要原因,深入了解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的调控系统和形成因素对猪... 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是重要的病原菌,引发宿主出现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心内膜炎、肺炎和关节炎等疾病。生物被膜的形成是导致猪链球菌致病性和耐药性增加的主要原因,深入了解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的调控系统和形成因素对猪链球菌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另外,luxS基因可能会是未来抗菌药物的新靶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链球菌 生物被膜 调控系统 形成因素 防控技术
下载PDF
内窥镜辅助下双平面面部提升的解剖与临床应用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吕金陵 西会会 +3 位作者 王晓娟 马娟 罗文婷 王奇奇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7年第6期2-6,共5页
目的:本次研究主要从面部解剖层面剖析面部松垂的原因,揭示面部提升部位的解剖结构,为面部年轻化手术提供理论依据;并进一步探讨在内窥镜辅助下行双平面面部提升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首先从面部解剖层面剖析面部松垂的原因及过程,分... 目的:本次研究主要从面部解剖层面剖析面部松垂的原因,揭示面部提升部位的解剖结构,为面部年轻化手术提供理论依据;并进一步探讨在内窥镜辅助下行双平面面部提升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首先从面部解剖层面剖析面部松垂的原因及过程,分析面部提升的变迁和优劣;收集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进行过线性面部提升术的53例临床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在内窥镜辅助下行双平面面部线性提升术时选用线条形材料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及优缺点。结果:术后进行常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患者鼻唇沟、面颊部松垂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左右面部肿胀部分消退;6个月后因为纤维组织增生收缩,面部似有提升现象,达到满意的面部年轻化效果。未见局部血肿、感染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结合面部提升部位解剖结构,选择合适的线性提升材料,在内窥镜辅助下行双平面面部线形提升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安全、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达到完美的术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提升术 内窥镜技术 可吸收拉提带 生物膜线性材料 双平面提升
下载PDF
Effect of New Dayuan powder on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biofilms in vitro
14
作者 Zhu Li Liu Chang +4 位作者 Zuo Xue Fu Zheng Wang Yinghui Wang Yi Qi Wenshe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6期794-799,共6页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New Dayuan powder(NDYP)on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biofilms and the embedded bacteria in vitro.METHODS:2,3-Bis-(2-methoxy-4-nitro-5-sulfophenyl)-2 H-tetrazol...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New Dayuan powder(NDYP)on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biofilms and the embedded bacteria in vitro.METHODS:2,3-Bis-(2-methoxy-4-nitro-5-sulfophenyl)-2 H-tetrazolium-5-carboxanilide(XTT)assay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NDYP on developing MRSA biofilms:100μL of bacterial culture and100μL drug solution were added to wells of96-well plates.After 24 h of incubation,the plates were washed and XTT-phenazine methyl sulfate(PMS)was added to enable counting of the number of live bacteria in biofilms using a microplate reader.XTT assays were also use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NDYP on mature MRSA biofilms:100μL of bacterial culture were added to wells of 96-well plates.Bacteria were cultured in the plates for 24 h,and then drug solution was added.The plates were cultured for another 24 h,and then XTT-PMS was added to detect the number of live bacteria in the biofilm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was used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NDYP on mature MRSA biofilms:washed and sterilized glass coverslips were added to 24-well plates.Bacterial culture was added.After 24 h of incubation,drug solution was added.After another 24 h of incubation,the samples were observed by SEM.RESULTS:XTT assay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live bacteria in both developing and mature MRSA biofilm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P<0.01)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NDYP.SEM images showed that NDYP could destroy the structure of the bacteria and resulted in uneven thickness of MRSA biofilms.CONCLUSION:In vitro,NDYP has obvious inhibitory effects on the formation of MRSA biofilms and on mature biofil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biofilms In vitro techniques New Dayuan powder
原文传递
副溶血弧菌生物膜相关基因突变株的构建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迎丽 张义全 +4 位作者 闫小娟 刘梦颖 杨瑞馥 邱景富 周冬生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39-443,共5页
目的构建副溶血弧菌生物膜相关基因突变株并进行验证。方法采用PCR方法扩增得到靶基因的上下游同源臂片段,然后以上下游同源臂片段为模板,PCR扩增得到同源臂融合片段。将同源臂融合片段经酶切处理后克隆到自杀质粒pDSl32中。通过结合... 目的构建副溶血弧菌生物膜相关基因突变株并进行验证。方法采用PCR方法扩增得到靶基因的上下游同源臂片段,然后以上下游同源臂片段为模板,PCR扩增得到同源臂融合片段。将同源臂融合片段经酶切处理后克隆到自杀质粒pDSl32中。通过结合转移的方式将携带有同源臂融合片段的重组质粒转入副溶血弧菌RIMD2210633中,利用同源重组得到突变株。用PCR方法筛选和鉴定突变株,同时对突变株进行表型分析,从而在分子水平和表型试验上验证突变株是否构建成功。结果构建得到了分别携带副溶血弧菌生物膜相关基因vbfa、crp、hns、swrZ、swrT、cpsR融合同源臂片段的重组质粒,通过PCR扩增,分别得到了大小为1190、1128、1136、953、1242、1112bp的片段;用重组质粒构建了相应的突变株(AvbfR、Acrp、Ahns、AswrZ、AswrT和AcpsR),进行PCR鉴定时,突变株得到了大小分别为1190、1128、1136、953、1242、1112bp的扩增产物,比阳性对照分别小610、739、421、542、427、1367bp;用靶基因内部的引物进行扩增时,无扩增产物;选其中一株突变株Ahns进行生物膜形成能力表型分析,结果表明突变株Ahns生物膜形成量与野生株相比明显增加。结论构建得到了6株副溶血弧菌生物膜相关基因突变株,并从分子和表型试验上验证了突变株构建正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菌属 质粒 生物膜 基因敲除技术 突变
原文传递
改良恒化器中牙周致病菌和致龋菌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动态观察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岷峰 李德懿 李宗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2-145,共4页
目的 模拟口腔条件下研究牙周致病菌和致龋菌的动态关系。方法 选用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具核梭杆菌、中间普氏菌、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和嗜酸乳杆菌8种牙周致病菌和致龋菌。按分组接种于模拟口腔的改良恒... 目的 模拟口腔条件下研究牙周致病菌和致龋菌的动态关系。方法 选用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具核梭杆菌、中间普氏菌、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和嗜酸乳杆菌8种牙周致病菌和致龋菌。按分组接种于模拟口腔的改良恒化器中 ,连续培养 1、2 4、4 8和 96h ,活菌革兰荧光染色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合测量羟基磷灰石圆片表面生物膜厚度 ,连续断层扫描及三维重建。结果 随时间变化各组生物膜厚度均显著增加 (P <0 0 0 1) ;同一时间点血链球菌生物膜明显厚于伴放线放线杆菌 ,8种菌明显比血链球菌和伴放线放线杆菌形成的生物膜厚。三维重建显示 ,G-牙周致病菌主要分布于G + 致龋菌菌团中或膜表层。结论 人工菌斑生物膜中G + 致龋菌首先定植 ,G -牙周致病菌的量和比例随时间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化器 牙周病 致病菌 致龋菌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生物膜
原文传递
X80管线钢表面SRB生物膜特征及腐蚀行为 被引量:16
17
作者 舒韵 闫茂成 +3 位作者 魏英华 刘福春 韩恩厚 柯伟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408-1416,共9页
采用SEM、Raman光谱、XPS等分析手段,结合扫描振动电极(SVET)、微区电化学测试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等电化学测量技术,研究含硫酸盐还原菌(SRB)的模拟海水中X80管线钢表面生物膜的形成、特征,生物膜与膜下金属的交互作用,以及管线钢腐蚀... 采用SEM、Raman光谱、XPS等分析手段,结合扫描振动电极(SVET)、微区电化学测试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等电化学测量技术,研究含硫酸盐还原菌(SRB)的模拟海水中X80管线钢表面生物膜的形成、特征,生物膜与膜下金属的交互作用,以及管线钢腐蚀行为及电化学过程特征。结果表明:SRB微菌落及胞外聚合物(EPS)形成初期,EPS的屏障作用抑制X80钢的腐蚀过程;SRB生物膜形成后,X80钢的自然腐蚀电位降低约20 mV,SRB显著促进了管线钢的腐蚀过程;浸泡后期SRB及其生物膜使X80钢腐蚀速率较灭菌对照组高出约1个数量级。SRB生物膜与腐蚀产物Fe2+/Fe3+间存在络合、螯合作用,细胞及其代谢产物硫化物与金属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电子交互作用,这些作用相互协同耦合,促使生物膜下局部腐蚀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腐蚀 管线钢 微区电化学技术 生物膜 硫酸盐还原菌
原文传递
敲除abaR基因对鲍氏不动杆菌生长代谢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海娜 陈征 向军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探讨敲除abaR基因对鲍氏不动杆菌生长代谢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应用同源重组方法敲除鲍氏不动杆菌ATCC 17978(野生株)abaR基因,获得ATCC 17978abaR敲除株(ATCC 17978/ΔabaR::Kn),通过PCR电泳和测序验证。应用酶标仪测定鲍氏不... 目的探讨敲除abaR基因对鲍氏不动杆菌生长代谢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应用同源重组方法敲除鲍氏不动杆菌ATCC 17978(野生株)abaR基因,获得ATCC 17978abaR敲除株(ATCC 17978/ΔabaR::Kn),通过PCR电泳和测序验证。应用酶标仪测定鲍氏不动杆菌野生株和敲除株培养18 h内的生长曲线,同时应用结晶紫染色法分别于培养8、24、48 h,测定生物膜形成能力,结果均以吸光度值表示,每个时间点样本数为3。对数据进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LSD检验。结果(1)打靶片段ΔabaR::Kn的PCR产物大小为3029 bp。ATCC 17978野生株成功敲除abaR基因后获得ATCC 17978敲除株(ATCC 17978/ΔabaR::Kn),敲除株PCR产物大小3300 bp,说明abaR基因被成功敲除。(2)培养2、3、4 h,鲍氏不动杆菌野生株吸光度值稍高于敲除株;培养5~18 h,鲍氏不动杆菌野生株和敲除株各时间点吸光度值相近。(3)培养8、24 h,鲍氏不动杆菌野生株生物膜形成能力(0.644±0.066、0.574±0.184)与敲除株(0.559±0.008、0.394±0.030)相近(t=2.209、1.167,P>0.05);培养48 h,鲍氏不动杆菌野生株生物膜形成能力(1.157±0.259)明显强于鲍氏不动杆菌敲除株(0.576±0.026,t=3.865,P<0.05)。鲍氏不动杆菌野生株培养48 h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明显强于培养8、24 h(P<0.05),鲍氏不动杆菌敲除株培养24 h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明显弱于培养8、48 h(P<0.05)。结论利用同源重组方案,可成功敲除鲍氏不动杆菌ATCC 17978 abaR基因,获得鲍氏不动杆菌敲除株ATCC 17978/ΔabaR::Kn。敲除abaR基因后,鲍氏不动杆菌自身的生长代谢不受影响,但其生物膜形成能力明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氏不动杆菌 基因敲除技术 群体感应 生物膜
原文传递
组氨酸激酶AgrC在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娟 李颖佳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1-156,共6页
目的探讨组氨酸激酶AgrC在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相关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于2021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检验科收集皮肤组织和体液标本,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环... 目的探讨组氨酸激酶AgrC在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相关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于2021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检验科收集皮肤组织和体液标本,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对实验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不同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处理金黄色葡萄球菌后的生物膜形成情况;利用SYTO9和PI荧光染料分析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通过逆转录荧光定量PCR检测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grC基因及其调控基因agrA、icaA和icaR的表达水平的影响;最后,通过等温滴定量热法验证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与AgrC蛋白受体的结合作用;数据采用x¯±s表示,服从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则采用方差分析,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25~0.5 mg/L。亚抑菌浓度的环丙沙星可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在1/4倍最低抑菌浓度即可开始出现显著作用[ATCC 43300(t=7.42,P=0.002)、临床菌株SA1(t=5.42,P=0.005)、SA2(t=6.38,P=0.002)、SA3(t=4.8,P=0.009)、SA4(t=7.06,P=0.002)和SA5(t=4.36,P=0.004)]。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亚抑菌浓度的环丙沙星可明显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增加生物膜的形成量并使生物膜显著聚集成三维立体结构。逆转录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亚抑菌浓度的环丙沙星对agrC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但使agrA(t=4.42,P=0.003)和icaR(t=4.49,P=0.007)表达水平下降[(0.61±0.24)和(0.56±0.12)],icaA表达水平升高[1.51±0.19(t=5.24,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等温滴定量热法分析发现,环丙沙星与AgrC蛋白受体具有较好的结合力。结论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可能通过结合AgrC蛋白受体,影响下游agrA、icaA和icaR基因表达水平,从而促进生物膜形成,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球菌 金黄色 抗菌药 生物膜 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原文传递
生物膜微环境分析技术在供水管网腐蚀研究中的应用
20
作者 杨帆 吴娜娜 +2 位作者 刘海学 吴楠 石宝友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1-300,共10页
介绍了近些年在生物膜微环境分析领域迅速发展的显微镜观测技术(激光扫描显微镜),表面分析技术(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微电极技术,分析对比多种技术的优势和不足,简要介绍其在腐蚀研究中的应用,并探... 介绍了近些年在生物膜微环境分析领域迅速发展的显微镜观测技术(激光扫描显微镜),表面分析技术(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微电极技术,分析对比多种技术的优势和不足,简要介绍其在腐蚀研究中的应用,并探讨了生物膜微环境分析技术在供水管网腐蚀问题中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失效与保护 观测技术 化学分析 生物膜微环境 管网腐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