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讨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养殖池塘底泥Biolog Eco板分析结果的影响,以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周边底泥1#和中部底泥2#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文献中常用的5种预处理方法底泥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变化率( 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碳...为探讨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养殖池塘底泥Biolog Eco板分析结果的影响,以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周边底泥1#和中部底泥2#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文献中常用的5种预处理方法底泥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变化率( 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碳源利用模式和多样性指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培养3 d后周边底泥1#样品异养细菌总数(7.73×10^5 CFU·mL^-1)显著低于中部底泥2#样品(3.48×10^7 CFU·mL^-1)(P<0.05)。不同预处理方式底泥微生物群落的AWCD值、六类碳源利用情况、多样性指数及主成分分析差异较大。240 h时,1#底泥方法4和方法5除对胺类碳源的利用(方法5显著高于方法4)外,微生物群落的上述其他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有多项指标显著优于方法1、2、3(P<0.05);2#底泥方法5处理微生物群落的多项指标显著优于方法1~4;且无论在1#底泥还是2#底泥,方法5主成分分析的平行点均较为集中,说明其平行性较好。因此建议采用方法5进行养殖池塘底泥的预处理,即10%底泥稀释液在250 r·min^-1转速下振荡30 min,经600 r·min^-1离心10 min,离心上清液直接接入Biolog Eco板。展开更多
【背景】土壤微生物在调节植物生长、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及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的】探讨蚯蚓原位处理废弃物及脱硫石膏改良土壤后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特征,深入研究黄瓜根际微生物群落数量与微生物指数之...【背景】土壤微生物在调节植物生长、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及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的】探讨蚯蚓原位处理废弃物及脱硫石膏改良土壤后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特征,深入研究黄瓜根际微生物群落数量与微生物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平板培养法测定可培养真菌、细菌、放线菌群落数量与Biolog-ECO微平板法分析OD590值微生物碳源利用率相结合,研究蚯蚓处理废弃物原位生成蚯蚓粪替代土壤(T1)、脱硫石膏(3 t/hm2)(T2)、蚯蚓处理废弃物原位生成蚯蚓粪与脱硫石膏混施(T3)这3种土壤处理下栽培黄瓜,其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结果】T1、T3处理的可培养放线菌数量显著高于CK、T2;细菌与真菌菌落数量无显著性差异。各处理的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呈“厂”型趋势变化,在0−96 h上升迅速,96−144 h缓慢上升至最高值,T1、T3处理的AWCD值高于CK、T2。与对照相比,各处理的AWCD值、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和McIntosh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与CK相比,T1与T2处理的碳源利用率较高。细菌、放线菌数量与AWCD值、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McIntosh指数和Pielou指数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或P<0.01),而真菌可培养数量与AWCD值、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McIntosh指数和Pielou指数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蚯蚓原位处理废弃物种养模式下,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总菌群落较多,群落多样性指数较高,微生物碳源利用率较高,探究蚯蚓处理废弃物的生态功能特征变化,以期为新型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为探讨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养殖池塘底泥Biolog Eco板分析结果的影响,以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周边底泥1#和中部底泥2#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文献中常用的5种预处理方法底泥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变化率( 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碳源利用模式和多样性指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培养3 d后周边底泥1#样品异养细菌总数(7.73×10^5 CFU·mL^-1)显著低于中部底泥2#样品(3.48×10^7 CFU·mL^-1)(P<0.05)。不同预处理方式底泥微生物群落的AWCD值、六类碳源利用情况、多样性指数及主成分分析差异较大。240 h时,1#底泥方法4和方法5除对胺类碳源的利用(方法5显著高于方法4)外,微生物群落的上述其他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有多项指标显著优于方法1、2、3(P<0.05);2#底泥方法5处理微生物群落的多项指标显著优于方法1~4;且无论在1#底泥还是2#底泥,方法5主成分分析的平行点均较为集中,说明其平行性较好。因此建议采用方法5进行养殖池塘底泥的预处理,即10%底泥稀释液在250 r·min^-1转速下振荡30 min,经600 r·min^-1离心10 min,离心上清液直接接入Biolog Eco板。
文摘【背景】土壤微生物在调节植物生长、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及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的】探讨蚯蚓原位处理废弃物及脱硫石膏改良土壤后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特征,深入研究黄瓜根际微生物群落数量与微生物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平板培养法测定可培养真菌、细菌、放线菌群落数量与Biolog-ECO微平板法分析OD590值微生物碳源利用率相结合,研究蚯蚓处理废弃物原位生成蚯蚓粪替代土壤(T1)、脱硫石膏(3 t/hm2)(T2)、蚯蚓处理废弃物原位生成蚯蚓粪与脱硫石膏混施(T3)这3种土壤处理下栽培黄瓜,其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结果】T1、T3处理的可培养放线菌数量显著高于CK、T2;细菌与真菌菌落数量无显著性差异。各处理的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呈“厂”型趋势变化,在0−96 h上升迅速,96−144 h缓慢上升至最高值,T1、T3处理的AWCD值高于CK、T2。与对照相比,各处理的AWCD值、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和McIntosh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与CK相比,T1与T2处理的碳源利用率较高。细菌、放线菌数量与AWCD值、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McIntosh指数和Pielou指数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或P<0.01),而真菌可培养数量与AWCD值、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McIntosh指数和Pielou指数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蚯蚓原位处理废弃物种养模式下,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总菌群落较多,群落多样性指数较高,微生物碳源利用率较高,探究蚯蚓处理废弃物的生态功能特征变化,以期为新型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