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bove-ground woody biomass allocation and within tree carbon and nutrient distribution of wild cherry(Prunus avium L.)-a case study
1
作者 Christopher Morhart Jonathan P. Sheppard +1 位作者 Johanna K. Schuler Heinrich Spiecker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16年第2期138-152,共15页
Background: The global search for new ways to sequester carbon has already reached agricultural lands. Such land constitutes a major potential carbon sink. The production of high value timber within agroforestry syst... Background: The global search for new ways to sequester carbon has already reached agricultural lands. Such land constitutes a major potential carbon sink. The production of high value timber within agroforestry systems can facilitate an in-situ carbon storage function. This is followed by a potential long term ex- situ carbon sinkwithin long lasting products such as veneer and furniture. For this purpose wild cherry (Prunus avium L.) is an interesting option for middle Europe, yielding high prices on the timber market. Methods: A total number of 39 wild cherry were sampled in 2012 and 2013 to assess the leafless above ground biomass. The complete trees including stem and branches were separated into 1 cm diameter classes. Wood and bark from sub-samples were analysed separately and nutrient content was derived. Models for biomass estimation were constructed for all tree compartments. Results: The smallest diameter classes possess the highest proportion of bark due to smaller cross sectional area. Tree boles with a greater amount of stem wood above 10 cm in diameter will have a more constant bark proportion. Total branch bark proportion also remains relatively constant above dl.Bm measurements of 8 cm. A balance is evident between the production of new branches with a low diameter and high bark proportion offset by the thickening and a relative reduction in bark proportion in larger branch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single tree with an age of 17 and 18 years can store up to 85 kg of carbon within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portion, an amount that will increase as the tree matures. Branches display greater nutrient content than stem sections per volume unit 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a greater bark proportion. Conclusions: Using the derived models the carbon and the nutrient content of above-ground woody biomass of whole trees can be calculated. Suggested values for carbon with other major and minor nutrients held within relatively immature trees strongly supports the idea of the inclusion of wild cherry within agroforestry systems as an option for carbon seques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sequestration biomass BARK Branch Stem Nutrient content AIIometry AGROFORESTRY
下载PDF
株行距配置和无性系对杨树人工林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刘钰 张艳华 方升佐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2-249,共8页
为探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和无性系对杨树人工林碳储量的影响,采用林木生物量直接收获法对13年生南林-895杨(NL-895)4种株行距配置(6 m×6 m、4.5 m×8.0 m、5 m×5 m、3 m×8 m)、南林-95杨(NL-95)和南林-797杨(NL-797)6 m... 为探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和无性系对杨树人工林碳储量的影响,采用林木生物量直接收获法对13年生南林-895杨(NL-895)4种株行距配置(6 m×6 m、4.5 m×8.0 m、5 m×5 m、3 m×8 m)、南林-95杨(NL-95)和南林-797杨(NL-797)6 m×6 m株行距配置林分的碳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单株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6 m×6 m株行距配置模式的NL-895单株生物量最高(400.96 kg·株^(-1));4种株行距配置的NL-895林分的生物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6 m×6 m株行距配置林分中,NL-895和NL-95的生物量显著高于NL-797(P<0.05)。杨树人工林各器官的碳含量(质量分数)在39.79%~47.76%之间,表现为树干>树枝>根系>树叶;不同株行距配置林分的林木碳储量变异趋势与林分生物量相似,6 m×6 m株行距配置NL-895林分的林木碳储量最高,3 m×8 m株行距配置的NL-895林分的林木碳储量最低。不同无性系和株行距配置对杨树人工林土壤(0~100 cm)碳储量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其碳储量约占杨树人工林碳储量的71.7%。同一无性系不同株行距配置林分的总碳储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同一株行距配置不同无性系林分总碳储量无显著差异。总体来看,6 m×6 m株行距配置的NL-895林分总碳储量最大(192.46 t·hm^(-2)),分别是4.5 m×8.0 m、5 m×5 m、3 m×8 m株行距配置林分的1.17、1.31、1.38倍。综上所述,在江苏省类似的立地条件下,建议选择NL-895、株行距6 m×6 m的均匀配置作为碳汇林营造的经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株行距 无性系 生物量 碳含量 土壤碳 碳储量
下载PDF
希拉穆仁荒漠草原围封区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魏亚娟 刘美英 +4 位作者 解云虎 高玉寒 刘美萍 悦普庆 刘澜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3,共9页
[目的]明晰各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以期为草原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希拉穆仁荒漠草原围封区6种植物群落(短花针茅、洽草、羊草、克氏针茅、银灰旋花、蒙古韭)为研究对象,对0—30 cm土层各植物群落土壤机械组成、土壤有机碳含... [目的]明晰各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以期为草原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希拉穆仁荒漠草原围封区6种植物群落(短花针茅、洽草、羊草、克氏针茅、银灰旋花、蒙古韭)为研究对象,对0—30 cm土层各植物群落土壤机械组成、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根系特征进行研究。[结果](1) 6种植物群落0—30 cm土层土壤机械组成主要以粉粒和极细砂为主,其平均值分别介于26.50%~54.62%和16.90%~34.08%。(2) 6种植物群落根系生物量随土层深度逐渐减小,且根系生物量总量介于229.21~731.71 g/m^(2)。由根系分布特征判断,短花针茅群落各土层根系呈“E”型分布,其他植物群落均呈“V”型分布。(3)各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逐渐降低。0—30 cm平均有机碳含量介于6.07~11.75 g/kg。(4)根系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含量与黏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粉粒、黏粒含量越多,植物群落根系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越丰富。[结论]围封可以有效促使土壤有机碳增加,但有机碳对不同植被群落的响应有所差异,草原有机碳储量准确度应根据草原植被群落特征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 根系生物量 有机碳 土壤机械组成 围封区 希拉穆仁
下载PDF
水肥添加对草田轮作系统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巩泽琳 额尔德木图 +4 位作者 苏小港 成蓉蓉 杨鹤明 张晓琳 翟鹏辉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2-569,共8页
土壤呼吸是生态系统碳排放最重要的途径,其微小变化将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探究不同管理方式对草田轮作系统土壤碳排放的影响,本研究开展水肥添加控制试验,动态监测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冬小麦(Triticum aes... 土壤呼吸是生态系统碳排放最重要的途径,其微小变化将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探究不同管理方式对草田轮作系统土壤碳排放的影响,本研究开展水肥添加控制试验,动态监测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草田轮作系统中冬小麦阶段的土壤呼吸速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等指标。结果显示水分添加使土壤呼吸速率提高28.5%(P<0.05),但肥料添加对其影响不显著。水分添加使土壤含水量提高24.7%,但使土壤温度降低9.7%;肥料添加使土壤温度降低11.0%,使0~10 cm, 1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提高336%,131%。本研究说明水肥添加通过影响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等土壤质量指标,影响植物根系生长发育和微生物活性,最终影响草田轮作系统土壤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冬小麦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 土壤呼吸速率 水肥添加
下载PDF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典型乔木林碳储量分析
5
作者 贾秀斌 张海东 +5 位作者 邢钰坤 杨跃文 李虎虎 王瑗 姬媛媛 刘佳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27-30,共4页
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典型乔木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小钻杨(Populus×xiaozhuanica)和旱柳(Salix matsudana)纯林内设置样地,调查小钻杨和旱柳的生长状况、不同器官的生物量,及林下草本植被的生物量,并测定不同器官的碳含量,以期为研... 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典型乔木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小钻杨(Populus×xiaozhuanica)和旱柳(Salix matsudana)纯林内设置样地,调查小钻杨和旱柳的生长状况、不同器官的生物量,及林下草本植被的生物量,并测定不同器官的碳含量,以期为研究区典型乔木林碳储量计算和评价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小钻杨和旱柳的不同器官生物量变化趋势相同,均表现为干>根>枝>叶,小钻杨单株平均生物量为(29.66±2.14)kg,旱柳单株平均生物量为(16.68±1.36)kg。小钻杨林下草本层平均生物量为(14.45±1.58)g.m^(-2),旱柳林下草本层平均生物量为(15.89±2.36)g.m^(-2)。小钻杨各器官碳含量在45%~52%,旱柳各器官碳含量为44%~53%。赛罕区2011年营造的23.5 hm^(2)乔木林可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约为999.99 t CO_(2)当量,其中小钻杨林为602.01 t CO_(2)当量,旱柳林为397.98 t CO_(2)当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钻杨 旱柳 生物量 碳含量
下载PDF
不同种类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6
作者 左忠会 刘宪斌 +3 位作者 刘守美 李艳香 马思媛 和银建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7期71-81,共11页
人工草坪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配置景观、提供户外休闲活动场所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为探究不同种类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以常见的狗牙根等6种草坪草为试验材料,设置保持自然状态和人工去杂2... 人工草坪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配置景观、提供户外休闲活动场所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为探究不同种类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以常见的狗牙根等6种草坪草为试验材料,设置保持自然状态和人工去杂2个试验处理,连续管理养护5年后采集0~10 cm表层土,测定其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土壤微生物碳和氮含量、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转化率6组数据。结果表明,保持自然状态试验处理中野牛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3种草坪中上述6组数据均达到最大值,均值分别为50.00 g/kg、7.00 g/kg、1.90 g/kg、0.40 g/kg、5.70 g/kg和0.65/cycle;狗牙根草坪上述6组数据均最小。说明野牛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3种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较大,匍匐翦股颖和高羊茅次之,狗牙根最小。同一种试验材料,保持自然状态试验处理的上述6组数据均明显高于人工去杂试验处理的。野牛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3种草坪对上述6组数据的影响大部分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因此,草坪建设者和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种类草坪草的植物学特性,结合当地气候因子和土壤条件、草坪使用目的来选择合适的草坪草,以保证草坪质量和提高草坪使用效率的同时,促进其地下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坪草 土壤全碳含量 土壤全氮含量 土壤微生物碳含量 土壤微生物氮含量 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 土壤活性有机碳转化率
下载PDF
基于植被光学厚度的全球植被动态监测进展
7
作者 杨妮 邓树林 +1 位作者 樊艳红 谢国雪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植被光学厚度(vegetation optical depth,VOD)为一种基于微波的植被含水量和生物量估算方法。与光学遥感相比,卫星VOD对大气扰动的敏感性较低,可测量植被不同方面的特征和信息,为全球植被监测提供了一个独立和互补的数据源,已经被广泛... 植被光学厚度(vegetation optical depth,VOD)为一种基于微波的植被含水量和生物量估算方法。与光学遥感相比,卫星VOD对大气扰动的敏感性较低,可测量植被不同方面的特征和信息,为全球植被监测提供了一个独立和互补的数据源,已经被广泛用于研究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对植被的影响。了解目前VOD在全球植被动态监测的应用研究进展,对其进一步发展和深入应用非常重要。鉴于此,文章首先重点介绍了被动微波和主动微波反演VOD的主要方法,对比分析不同传感器VOD产品的主要特点;然后,从植被特征监测(如植被含水量、生物量)、碳平衡分析、干旱监测、物候分析等方面总结当前VOD在植被动态监测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探讨了VOD产品的优缺点和改进方法,进一步展望了VOD技术在植被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光学厚度 植被含水量 生物量 植被物候分析 碳平衡分析
下载PDF
Estimating biomass of phytoplankton in the Jiaozhou Bay I. Phytoplankton biomass estimated from cell volume and plasma volume 被引量:7
8
作者 Sun Jun1 Liu Dengyan1 Qian Shuben1 (Environmental Ecology Department, Marine Life Sciences College of 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 Qingdao 266003, China. )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2期97-110,共14页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Jiaozhou Bay Ecosystem Dynamic Research, cell volume and sur face area of 87 common phytoplankton species in China sea waters were calculated with assignment of the similar geometric form. The...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Jiaozhou Bay Ecosystem Dynamic Research, cell volume and sur face area of 87 common phytoplankton species in China sea waters were calculated with assignment of the similar geometric form. The cell plasma volume, live weight, Carbon content and nitrogen content were also calculated with the methods of Mullin et al. (1966), Strathmann (1967), Eppley et al. (1970), and Taguchi (1976). After comparing these methods, we chase the method of Eppley et al. (1970) as the hot method for calculating phytoplankton carbon content in China sea wa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TOPLANKTON cell volume plasma volume biomass carbon content nitrogen content
下载PDF
Ecosystem carbon and nitrogen storage following farmland afforestation with black locust(Robinia pseudoacacia) o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被引量:6
9
作者 Guangqi Zhang Ping Zhang Yang Cao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3期754-764,共11页
Although afforestation of farmlands has been proposed as an effective method of carbon(C) sequestration, there remain uncertainties that deter us from developing a clear picture of C stocks in plantation ecosystems.Th... Although afforestation of farmlands has been proposed as an effective method of carbon(C) sequestration, there remain uncertainties that deter us from developing a clear picture of C stocks in plantation ecosystems.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dynamics of stand structure and plant diversity, and C and nitrogen(N) pools in trees,herbs, litter, and soil(0–100 cm depth) in black locust plantations aged 9, 17, 30, and 37 years, and in newly abandoned farmlands as pre-afforestation sites, o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Stand densit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le tree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and height increased during stand development. The dominant species of the herb layer differed with age. Afforestation resulted in slight increases in tree C and N storage in plantations from 9 to 30 years of age, and the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rom 30 to 37 years. Compared to pre-afforestation, C and N storage in soil decreased to minimum values in stands aged 17 and 9 years, respectively. The soil re-accumulated C and N during stand development, attaining equilibrium levels similar to those in pre-afforestation when stands reached about 30 years of age. Soil C and N storage in 37-year stands were 29 and 16% higher, respectively, than in pre-afforestation levels. However, C and N concentrations in the subsoil(20–40 cm) were still less than the preafforestation levels for stands of all ages(from 9 to 37 years).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total ecosystem C and N pools increased in trees and decreased in soil during the observed period.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afforestation reduced soil C and N storage during the early stages of stand development. We conclude that the growing phase of an afforested stand over its initial 30 years is important for C and N sequestration by black locust due to the C and N storage that result from recovered soil quality and an increase in tree bioma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FORESTATION biomass carbon content Plantation ecosystem Nitrogen sequestration
下载PDF
Spatial modeling of the carbon stock of forest tre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14
10
作者 Chang Liu Lianjun Zhang +1 位作者 Fengri Li Xingji Ji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期269-280,共12页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the largest forest zone in China and the forest coverage rate is 46%. Forest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est ecosystem of China.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 gated ...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the largest forest zone in China and the forest coverage rate is 46%. Forest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est ecosystem of China.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 gat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orest carbon storag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using 3083 plots sampled in 2010. We attempted to fit two global models, ordinary least squares model (OLS), linear mixed model (LMM), and a local model,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model (GWR),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st carbon content and stand,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factors. Five predictor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forest carbon storag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viz. average diameter of stand (DBH), number of trees per hectare (TPH), elevation (Elev), slope (Slope) and the product of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Rain Temp). The GWR model outperformed the two global models in both model fitting and prediction because it successfully reduced both spatial auto- correlation and heterogeneity in model residuals. More importantly, the GWR model provided localized model coefficients for each location in the study area, which allowed us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s of local stand conditions and topographic features on tree and stand growth, and forest carbon stock. It also helped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mpacts of silvi- cultural and management activities on the amount and changes of forest carbon storage across the province.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can be readily incorporated with the mapping ability of GIS software to provide excellent tools for assess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dynamics of the for- est-carbon stock in the next few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content biomass global and local models GWR model
下载PDF
不同杉木林分类型乔木层生物量与碳储量及养分分布特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蒋晨阳 李宪 +2 位作者 张涵 崔宇鸿 叶绍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14,共7页
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杉木-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混交林和杉木-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量回归模型法,对不同林分乔木层(树干、树皮、树枝、... 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杉木-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混交林和杉木-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量回归模型法,对不同林分乔木层(树干、树皮、树枝、树叶、树根)的生物量进行计算,测定林木各器官的含碳率和养分质量分数,计算林分乔木层碳储量,采用冗余分析探究了不同林分树木器官养分质量分数与乔木层生物量和碳储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杉木-米老排混交林和杉木-火力楠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27.55、154.71 t/hm2,高于杉木纯林乔木层生物量(117.84 t/hm2);杉木纯林、杉木-米老排混交林、杉木-火力楠混交林乔木层碳储量分别为57.38、71.05、77.10 t/hm2,树干是储碳最多的器官,对林分碳储量的贡献最大;乔木层各器官元素质量分数总体上以杉木-火力楠混交林中的火力楠叶片N质量分数最高(24.63 g/kg)、杉木纯林树干Mg质量分数最低(0.06 g/kg)。冗余分析结果显示,乔木层生物量和碳储量明显受到不同乔木器官的影响,其中,树根Ca和树干N质量分数主要影响了生物量的变化,树枝Mg和树干N质量分数主要影响碳储量的变化。综上所述,杉木和阔叶树种混交显著提高了乔木层的生物量和碳储量;乔木层各器官养分质量分数和分布受到林分类型的显著影响;阔叶树种与杉木混交有利于林分生物量的积累和碳汇能力的提升,是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和近自然经营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纯林 混交林 生物量 碳储量 养分质量分数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
12
作者 陈俊华 刘威君 +5 位作者 蒋川东 刘一丁 王凯 谢川 唐艺家 慕长龙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第6期32-39,共8页
人工柏木林(Cupressus funebris)是川中丘陵区主要的森林类型。确定其含碳率和生物量模型,对精确估算人工柏木林生态系统中的植被碳储量,进一步研究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碳汇大小提供基础数据。通过金堂县、盐亭县野外样地样品采集与室... 人工柏木林(Cupressus funebris)是川中丘陵区主要的森林类型。确定其含碳率和生物量模型,对精确估算人工柏木林生态系统中的植被碳储量,进一步研究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碳汇大小提供基础数据。通过金堂县、盐亭县野外样地样品采集与室内分析测试获得柏木整株及各器官的含碳率、生物量(共计采集样株56株),建立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1)柏木各器官生物量按大小排列为干(46.45%)>根(22.87%)>枝(15.80%)>叶(8.56%)>皮(6.33%)。地上部分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为77.13%,地下部分占22.87%。(2)柏木单株总平均含碳系数为0.4903±0.0197。各器官含碳系数按大小排列为枝>干>叶>皮>根。干的含碳系数与根、皮之间差异显著(P<0.05),根的含碳系数仅与皮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皮的含碳系数仅与根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枝和叶的含碳系数仅与干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不同地方柏木各器官含碳系数略有差别,变化幅度为0.44~0.57,金堂县柏木整株和各器官的含碳系数均明显高于盐亭县的。(4)无论是一元还是二元,柏木各器官以及整株拟合效果最好的均为指数模型和幂函数,R^(2)范围为0.815~0.939。且全株、地上部分、干拟合效果明显优于皮、枝、叶。(5)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校正IPCC法中碳计量参数,准确估算森林碳储量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人工柏木林 柏木器官 含碳系数 生物量模型
下载PDF
柏木无性系和家系含碳量的早期评价与优良品系选择
13
作者 杨涛 邱勇斌 +5 位作者 沈汉 郑成忠 张振 王文月 金国庆 周志春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5-94,共10页
【目的】探究柏木无性系和家系的早期生长和固碳潜力,为速生高固碳柏木优良品系选择及其推广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营建在浙江省开化县林场9年生无性系和家系试验测定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生长性状变异规律,解析各器官生物量和含... 【目的】探究柏木无性系和家系的早期生长和固碳潜力,为速生高固碳柏木优良品系选择及其推广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营建在浙江省开化县林场9年生无性系和家系试验测定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生长性状变异规律,解析各器官生物量和含碳量的分配差异,构建含碳量异速生长方程,并对其固碳潜力进行分析和估测。【结果】柏木无性系的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高出家系水平47.81%、28.39%和120.83%;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在无性系间和家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无论家系还是无性系水平,胸径和树高均与生物量、含碳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含碳率无显著线性关系。柏木树干生物量的分配比例最高,含碳量占比最大,而叶的含碳率最高;无性系主要是以牺牲粗根的生物量分配(较家系低3.45%)、增加树枝生物量(较家系高5.55%)和细根生物量(较家系高1.34%)来维持生长优势。以树高、胸径和枝下高为自变量,拟合的含碳量移速生长方程(lnTBS=k_(0)+k_(1)lnD+k_(2)lnH+k_(3)lnUBH)预测效果最好(除无性系树根含碳量外),将枝下高作为自变量包含在模型中可提高估算精度。按照20%入选率,估算无性系试验林含碳量的遗传增益达51.48%,家系试验林为16.14%,结合材积性状筛选出速生、固碳兼优的无性系和家系各6个。【结论】柏木无性系生长优势明显,相比家系具有更高的固碳能力。在生长早期,考虑将枝下高作为重要评价指标构建含碳量异速生长方程,有助于提高植株含碳量估算精度,结合生长性状可筛选出速生、含碳量高的无性系和家系,提高柏木固碳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木 无性系 家系 生长变异 生物量 含碳量 异速生长方程
下载PDF
退化沙质草地恢复过程中植被生物量变化及其与土壤碳的关系 被引量:4
14
作者 周静 孙永峰 +4 位作者 丁杰萍 白浩江 马祥 王旭洋 罗永清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57-1464,共8页
植物生物量分配特征及其向土壤中的物质输入是退化沙质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尤其是土壤碳含量增加的关键环节。本研究以科尔沁沙地不同恢复阶段的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和封育草地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草本植被生物量分配特征、根... 植物生物量分配特征及其向土壤中的物质输入是退化沙质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尤其是土壤碳含量增加的关键环节。本研究以科尔沁沙地不同恢复阶段的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和封育草地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草本植被生物量分配特征、根系性状和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厘清生物量分配特征和根系性状与土壤碳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随着沙化草地逐步恢复,植被地上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地表凋落物以及地下残体均呈显著的增加趋势(P<0.01),相对于沙化严重的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和封育草地的植物总干物质(生物量+凋落物)分别增加了11.0%、116.3%和151.2%。与生物量变化趋势相同,土壤碳含量随沙化草地的逐步恢复显著增加(P<0.05),其中0~10cm层的增加速率高于10~20cm层。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显示,0~10cm层土壤碳含量受地表凋落物、地下残体和根表面积3个因素的影响,10~20cm层土壤碳含量仅受地下残体和根表面积两个因素的影响,同时,两层土壤碳含量均与地上生物量无显著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退化沙质草地恢复过程中,土壤碳含量主要受凋落物输入以及根系性状的影响,而与地上生物量无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沙质草地 土壤碳含量 植物生物量 凋落物 根系性状
下载PDF
长期秸秆配施化肥下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微生物量与小麦产量的协同效应 被引量:7
15
作者 韩紫璇 房静静 +3 位作者 武雪萍 姜宇 宋霄君 刘晓彤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03-1514,共12页
【目的】研究秸秆配施化肥对暗棕壤团聚体组成、团聚体碳氮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特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揭示长期秸秆配施化肥下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的协同提升机制。【方法】依托长期定位40年施肥试验,选取4个处理:单施化肥(NP)、秸秆配施化... 【目的】研究秸秆配施化肥对暗棕壤团聚体组成、团聚体碳氮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特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揭示长期秸秆配施化肥下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的协同提升机制。【方法】依托长期定位40年施肥试验,选取4个处理:单施化肥(NP)、秸秆配施化肥(S+NP)、秸秆配施1/2化肥(S+1/2NP)、秸秆配施1/4化肥(S+1/4NP),其中秸秆为麦秸隔年还田,用量为3000 kg·hm^(-2),氮磷化肥用量为150 kg N·hm^(-2)、150 kg P2O5·hm^(-2)。采集0—20 cm土层土样,利用湿筛法得到不同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测定团聚体中有机碳(SOC)、氮含量及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含量。【结果】(1)长期秸秆配施化肥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并提高了团聚体稳定性,和NP相比,S+NP处理土壤容重降低4.7%,>2 mm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重量直径(GWD)分别提升254.4%、76.5%和91.3%。(2)S+NP、S+1/2NP处理>2 mm团聚体百分含量、MWD和GWD显著高于S+1/4NP,分别增加了49.1%—52.4%,19.43%—22.4%和24.2%—33.3%。(3)S+NP、S+1/2NP、S+1/4NP和NP相比增加了>2 mm和>0.25 mm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全氮贡献率,并显著提高全土SOC、SMBC和SMBN含量;其中,SOC含量在S+NP中最高,比S+1/2NP、S+1/4NP高6.3%和12.6%。(4)产量表现为S+NP>NP>S+1/2NP>S+1/4NP处理,S+NP比减施化肥处理提高小麦产量28.6%—47.5%。(5)土壤团聚体稳定性、SOC含量及小麦产量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2 mm和>0.25 mm团聚体含量、MWD和GWD分别与全土SOC含量及小麦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暗棕壤地区在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配施化肥量150 kg N·hm^(-2)、150 kg P2O5·hm^(-2)时能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机碳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和小麦产量,最大化实现土壤结构改良、肥力提升和作物增产的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化肥 暗棕壤 水稳性团聚体 碳氮含量 微生物生物量 小麦产量
下载PDF
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县域森林碳汇及其价值估算研究——以湖北省当阳市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姚永华 赵泽新 熊安华 《湖北林业科技》 2023年第1期36-42,共7页
基于当阳市第四次(2009年)和第五次(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运用生物量转换因子法,对森林生物量进行了估算;运用生物量-碳储量转换系数法,估算了森林碳储量;按照IPCC(2006年)提供的库-差别方法,对当阳市2009~2019年10 a期间森林... 基于当阳市第四次(2009年)和第五次(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运用生物量转换因子法,对森林生物量进行了估算;运用生物量-碳储量转换系数法,估算了森林碳储量;按照IPCC(2006年)提供的库-差别方法,对当阳市2009~2019年10 a期间森林碳汇量进行了估算,采用均值法(市场价值法和造林成本法平均值),评价了当阳市森林碳汇价值。结果表明:2009年和2019年当阳市森林碳储量分别为98.20×10^(4)tC和147.42×10^(4)tC;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4.27 tC·hm^(-2)和22.23 tC·hm^(-2)(含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不包括枯死木、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2009~2019年10 a期间当阳市森林碳汇量为180.47×10^(4)tCO_(2)(49.22×10^(4)tC),单位面积年碳汇量为2.93 tCO_(2)·hm^(-2)·a^(-1)(0.8tC·hm^(-2)·a^(-1));2009至2019年10 a期间当阳市森林碳汇价值达1.0亿元,单位面积年碳汇价值为162.32元·h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二类调查 蓄积量 生物量 碳储量 含碳率 碳汇
下载PDF
四川省及重庆地区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 被引量:140
17
作者 黄从德 张健 +2 位作者 杨万勤 唐宵 赵安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66-975,共10页
四川省及重庆市地区森林植被是我国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的主体,位于“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东缘。在建立森林乔木层生物量与蓄积量回归模型的基础上,按林分类型测定含碳量,结合四川4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估算了不同时段的碳储量。各... 四川省及重庆市地区森林植被是我国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的主体,位于“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东缘。在建立森林乔木层生物量与蓄积量回归模型的基础上,按林分类型测定含碳量,结合四川4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估算了不同时段的碳储量。各林分类型含碳量在46.75%-54.89%之间,平均含碳量为51.09%,针叶林平均含碳量(52.82%)大于阔叶林(49.37%);四川森林植被碳储量从1988年的383.04TgC增加到2003年的523.57TgC,增加了140.53TgC,年均增长率2.11%,比全国年均增长率高出0.22%,表明四川森林植被是CO2的一个汇。4次调查的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分别为38.93、38.68、39.17、41.66MgC/hm2,呈现增加趋势,表明森林植被的碳汇功能不断加强;成熟林碳储量占同期的64.15%、63.89%、65.33%、60.82%,但所占比重呈下降的趋势,幼中林碳储量的比重不断上升,表明森林植被的碳吸存潜力大;森林植被碳储量主要分布在天然林中,占同期碳储量的90%以上,但人工林的碳储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人工林碳年均增长率(7.17%)明显大于天然林(1.83%),表明人工林将在研究区域森林植被碳汇功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研究区森林植被碳储量占同期全国碳储量的比例呈增加趋势,可见,研究区森林植被在全国森林碳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物量 含碳量 碳储量 碳密度 碳动态
下载PDF
光密度法测定微藻生物量 被引量:79
18
作者 沈萍萍 王朝晖 +2 位作者 齐雨藻 谢隆处 王艳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15-119,共5页
目的 :为准确而又快速的测量微藻生物量 .方法 :选用 15种不同微藻 ,在实验室中分别测定其细胞密度及光密度并进行直线回归分析 ,同时采用吸光系数来估算浮游植物生物量 .结果 :得出了浮游植物吸光系数与细胞碳含量 (即生物量 )的回归方... 目的 :为准确而又快速的测量微藻生物量 .方法 :选用 15种不同微藻 ,在实验室中分别测定其细胞密度及光密度并进行直线回归分析 ,同时采用吸光系数来估算浮游植物生物量 .结果 :得出了浮游植物吸光系数与细胞碳含量 (即生物量 )的回归方程 :lg(m) =- 1.0 4 65ln(x) +4.2 551.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吸光系数 生物量 碳含量 光密度法 细胞密度 含量测定
下载PDF
浮游植物生物量研究 Ⅰ.浮游植物生物量细胞体积转化法 被引量:106
19
作者 孙军 刘东艳 钱树本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5-85,共11页
在海洋生态动力学研究过程中,采用浮游植物细胞数量来估算浮游植物丰度可以说是不够精确的,因为不同种的浮游植物细胞大小差别很大,只有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才能正确反映海洋生态系中的能量分布.本文以拟合浮游植物细胞相似体积方法,... 在海洋生态动力学研究过程中,采用浮游植物细胞数量来估算浮游植物丰度可以说是不够精确的,因为不同种的浮游植物细胞大小差别很大,只有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才能正确反映海洋生态系中的能量分布.本文以拟合浮游植物细胞相似体积方法,基于胶州湾生态动力学研究所获资料,计算了87种中国近海常见浮游植物的细胞体积、鲜重、碳含量、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细胞体积 细胞质体积 生物量 碳含量
下载PDF
红椎经营模式对林木生长及乔木层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卢立华 贾宏炎 +3 位作者 农友 黄德卫 明安刚 郑路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63-66,74,共5页
对11年生红椎纯林、红椎×西南桦及红椎×马尾松的生长、碳素密度、生物量、碳储量及其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经营模式红椎的胸径、树高生长量及乔木层生物量、碳储量都达极显差异(P〈0.01)。红椎胸径、树高生长量及... 对11年生红椎纯林、红椎×西南桦及红椎×马尾松的生长、碳素密度、生物量、碳储量及其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经营模式红椎的胸径、树高生长量及乔木层生物量、碳储量都达极显差异(P〈0.01)。红椎胸径、树高生长量及乔木层生物量、碳储量均以红椎×西南桦最高,分别达17.87 cm、16.27 m、127.52 t·hm^-2、57.84 t·hm^-2;17.87 cm、16.27 m、127.52 t·hm^-2、57.84 t·hm^-2;其次红椎纯林,分别为13.93 cm、12.78 m、108.67 t·hm^-2、49.13 t·hm^-2;红椎×马尾松最低,分别为11.57 cm、12.03 m、70.42 t·hm^-2、32.22 t·hm^-2。红椎、西南桦、马尾松的器官碳素密度范围分别为417.20-465.37、405.93-509.90、470.70-524.67 g/kg;相同树种不同器官及不同树种相同器官的碳素密度都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经营模式对乔木层生物量、碳储量在器官的分配有明显影响,模式间乔木层生物量、碳储量在器官的分配量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它们在各器官的分配比例,红椎纯林从大到小为:干(63.39%、65.25%)、根(20.46%、18.87%)、枝(7.76%、7.76%)、皮(7.22%、7.02%)、叶(1.17%、1.10%);红椎×马尾松从大到小为:干(63.43%、64.49%)、根(20.73%、19.31%)、皮(7.38%、7.60%)、枝(6.58%、6.58%)、叶(1.88%、2.02%)。红椎×西南桦从大到小为:干(67.53%、68.97%)、根(11.90%、11.01%)、枝(10.10%、9.99%)、皮(8.19%、7.64%)、叶(2.28%、2.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营模式 生长量 碳储量 生物量 碳素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