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ADIATION EFFECT ON BIOSYNTHESES OF ASCORBIC ACID AND RIBOFLAVIN IN GERMINATING CHICKPEA
1
作者 Abdus Sattar S.Atta +2 位作者 M.Wahid B.Ahmad M.A.Akhtar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CAS CSCD 1990年第4期222-228,共7页
The influence of irradiation on biosyntheses of ascorbic acid and riboflavin in germinating chickpea seeds at ambient (25-35℃) conditions, was investigated. The rate of syntheses of these vitamins significantly incre... The influence of irradiation on biosyntheses of ascorbic acid and riboflavin in germinating chickpea seeds at ambient (25-35℃) conditions, was investigated. The rate of syntheses of these vitamin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germination time upto 120 h depending upon the treatment (P【0.05). Maximum amounts of ascorbic acid, 22.32 and 16.84 mg/100g, were found in the 0.10 kGy sample after 120 h of germination in tap and distilled water respectively. However, a radiation dose of 0.15 kGy resul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ximum values of riboflavin, 11.40 and 11.38 μ g/g, on germination in tap and distilled water respectively. A significant linear relation (r = 0-954 to 0.997)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biosyntheses of these vitamins and the germination time upto 120 h of irradiated and unirradiated chickpea seed (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RADIATION biosyntheses Ascorbic ACID RIBOFLAVIN CHICKPEA
下载PDF
Rapid and multimodal in vivo bioimaging of cancer cells through in situ biosynthesis of Zn&Fe nanoclusters 被引量:1
2
作者 Tianyu Du Chunqiu Zhao +7 位作者 Fawad ur Rehman Lanmei Lai Xiaoqi Li Yi Sun Shouhua Luo Hui Jiang Matthias Selke Xuemei Wang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8期2626-2632,共7页
Early diagnosis remains highly important for efficient cancer treatment, and hence, there is significant intere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imaging strategies. This work reports a new multimodal bioimaging metho... Early diagnosis remains highly important for efficient cancer treatment, and hence, there is significant intere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imaging strategies. This work reports a new multimodal bioimaging method for accurate and rapid diagnosis of cancer cells by introducing aqueous Fe^2+ and Zn^2+ ions into cancer cells (i.e., HeLa, U87, and HepG2 cancer cells). We found that the biocompatible metal ions Fe^2+ and Zn^2+ forced the cancer cells to spontaneously synthesize fluorescent ZnO nanoclusters and magnetic Fe3O4 nanoclusters. These clusters could then be used for multimodal cancer imaging by combining fluorescence imaging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 Meanwhile, for normal cells (i.e., L02) and tissues, neither fluorescence nor any other obvious difference could be detected between pre- and post-injection. This multimodal bioimaging strategy based on the in situ biosynthesized Zn&Fe oxide nanoclusters might therefore be useful for early cancer diagnosis and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modal imaging biosynthesized Zn&Fe oxide nanoclusters cancer diagnosis
原文传递
不同小麦品种籽粒淀粉组分及相关酶活性的差异 被引量:15
3
作者 赵俊晔 于振文 +2 位作者 孙慧敏 马兴华 孙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25-530,共6页
根据小麦成熟期籽粒淀粉组分的差异 ,用聚类分析的方法 ,将籽粒总淀粉含量相近、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存在差异的 9个小麦品种分为 3组 :低直链淀粉组、中直链淀粉组和高直链淀粉组。研究籽粒灌浆过程中 ,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比值 (直 ... 根据小麦成熟期籽粒淀粉组分的差异 ,用聚类分析的方法 ,将籽粒总淀粉含量相近、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存在差异的 9个小麦品种分为 3组 :低直链淀粉组、中直链淀粉组和高直链淀粉组。研究籽粒灌浆过程中 ,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比值 (直 /支比值 )的变化动态、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动态及其与淀粉组分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 :高直链淀粉组的直 /支比值在花后 2 8d和 35d显著高于低直链淀粉组和中直链淀粉组 ,说明不同小麦品种直 /支比值的差异是灌浆中后期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积累速率的不同所致。在灌浆期 ,籽粒中淀粉粒结合淀粉合成酶 (GBSS)活性较低 ,同时灌浆中后期 ,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 (ADPGPPase)、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 (UDPGPPase)活性较低的品种(低直链淀粉组 ) ,籽粒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籽粒中较高的可溶性淀粉合成酶 (SSS)活性 ,在灌浆前期有利于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积累 ,而在灌浆后期 ,则有利于支链淀粉的积累 ,不利于直链淀粉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酶活性 淀粉合成酶 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 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
下载PDF
天然维生素E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4
作者 袁明雪 黄象男 +2 位作者 韩绍印 席宇 翁海波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3-15,共3页
维生素E是一类脂溶性、具抗氧化功能的维生素,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维生素E和人工合成维生素E。对天然维生素E的功能、生物合成途径以及相关酶基因的研究方面进行了综述。其中,维生素E合成相关酶基因已经克隆及定位,尤其VTE5的发现,为生... 维生素E是一类脂溶性、具抗氧化功能的维生素,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维生素E和人工合成维生素E。对天然维生素E的功能、生物合成途径以及相关酶基因的研究方面进行了综述。其中,维生素E合成相关酶基因已经克隆及定位,尤其VTE5的发现,为生育酚合成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人们已经开始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究提高植物天然维生素E产量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维生素E 生育酚 生物合成 植醇激酶 基因工程
下载PDF
利用啤酒酵母生物合成胞苷三磷酸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应国清 单剑峰 +2 位作者 石陆娥 易喻 俞志明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428-432,共5页
研究了利用游离的啤酒酵母将胞苷一磷酸(CMP)合成为胞苷三磷酸(CTP),采用HPLC法分析反应过程中各工艺参数对转化率的影响并对其主要因素进行了正交优化。结果表明,在25g酵母量中加入20mL底物溶液,其中包括CMP60mmol/L、葡萄糖150mmol/L... 研究了利用游离的啤酒酵母将胞苷一磷酸(CMP)合成为胞苷三磷酸(CTP),采用HPLC法分析反应过程中各工艺参数对转化率的影响并对其主要因素进行了正交优化。结果表明,在25g酵母量中加入20mL底物溶液,其中包括CMP60mmol/L、葡萄糖150mmol/L、磷酸盐缓冲液(钠盐)250mmol/L、氯化镁8mmol/L、pH为6.0,温度35℃、反应时间2.0h,在此反应体系下,通过添加适量ATP、吐温,CTP的转化率可维持在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酵母 生物合成 胞苷三磷酸 磷酸盐浓度 PH值 转化率
下载PDF
玉米淀粉合成焦磷酸化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江 刘汉梅 黄玉碧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4-122,共9页
玉米是重要的食用、饲用和工业原料,淀粉是玉米种子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生物合成和积累主要由ADPG焦磷酸化酶(ADP-Glc pyrophosphorylase,AGPase)、淀粉合成酶(starch synthase,SS)、淀粉分支酶(starch branching enzyme,SBE)及去分支酶(d... 玉米是重要的食用、饲用和工业原料,淀粉是玉米种子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生物合成和积累主要由ADPG焦磷酸化酶(ADP-Glc pyrophosphorylase,AGPase)、淀粉合成酶(starch synthase,SS)、淀粉分支酶(starch branching enzyme,SBE)及去分支酶(de-branching enzyme,DBE)等一系列的酶催化形成。ADPG焦磷酸化酶作为淀粉合成代谢途径中关键限速酶,在玉米淀粉合成过程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对其深入研究,在揭示玉米淀粉生物合成的分子机理,实现玉米淀粉合成的人工调控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就玉米AGPase的理化性质,调控特性,表达规律及在育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对研究中存在问题及未来AGPase的研究方向提出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淀粉生物合成 ADPG焦磷酸化酶 生物特性
下载PDF
多杀菌素生物合成的分子机理与定向遗传改造策略 被引量:2
7
作者 罗玉双 夏立秋 +2 位作者 黄璠 王海龙 丁学知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00-206,共7页
多杀菌素是由土壤放线菌刺糖多孢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活性物质为spinosyn A和spinosyn D,是一种新型的高效广谱大环内酯类杀虫剂,因其独特的杀虫机理而兼具生物农药的安全性与化学农药的快速性.简述了多杀菌素生物合成的分子机理... 多杀菌素是由土壤放线菌刺糖多孢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活性物质为spinosyn A和spinosyn D,是一种新型的高效广谱大环内酯类杀虫剂,因其独特的杀虫机理而兼具生物农药的安全性与化学农药的快速性.简述了多杀菌素生物合成的分子机理,包括聚酮链的生物合成与修饰、NDP糖的合成、修饰与连接转移以及多杀菌素生物合成基因表达调控.通过对多杀菌素生物合成的限速步骤及相关基因的分析,探讨了提高多杀菌素产量与合成其新衍生物的定向遗传改造策略,并展望了其应用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杀菌素 生物合成 分子机理 定向遗传改造
下载PDF
玉米淀粉合成酶Ⅰ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胡育峰 张军杰 黄玉碧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9-152,共4页
玉米淀粉合成酶活性主要来源于玉米淀粉合成酶Ⅰ(zea mays,starch synthaseⅠ,zSSⅠ)。zSSⅠ催化合成6~15dp的短链葡聚糖,并可能在淀粉合成的起始中起作用。介绍了zSSⅠ结构、生物特性、表达以及SBE对zSSⅠ生物功能的影响等。
关键词 玉米 淀粉生物合成 淀粉合成酶Ⅰ 生物特性
下载PDF
茶黄素的毒理学评价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孔俊豪 刁春华 +4 位作者 谭蓉 左小博 涂云飞 苏小琴 杨秀芳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4-134,共11页
目的:对酶促合成茶黄素的毒理学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为其应用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急性经口毒性试验、Ames试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精子畸形试验和大鼠30 d喂养试验等毒理学评价试验,评估茶黄素的生物安全性。结果:茶黄素对小... 目的:对酶促合成茶黄素的毒理学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为其应用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急性经口毒性试验、Ames试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精子畸形试验和大鼠30 d喂养试验等毒理学评价试验,评估茶黄素的生物安全性。结果:茶黄素对小鼠经口急性毒性的LD50值介于2.33~3.16 g/kg·BW。遗传毒性试验结果未观察到受试物引起致突变作用,大鼠30天喂养试验发现,大鼠体重、进食量、食物利用率以及血液学指标、末期血生化指标(不含血糖)、脏体比等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脏器组织病理学等正常,各剂量组均未见引起大鼠中毒性损伤改变。结论:酶促合成茶黄素急性毒性分级属低毒级,无遗传毒性,在该试验研究剂量和条件下未见明显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黄素 急性毒性试验 遗传毒理性试验 30 d喂养试验
下载PDF
生物法制备芦荟大黄素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钟桂芳 樊攀 崔改泵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2期26-29,41,共5页
采用生物法,利用重组葡萄糖苷酶催化芦荟苷合成芦荟大黄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均匀试验设计得到了合成芦荟大黄素的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时间4 h,酶浓度50 U/m L,叔丁醇∶水(v/v)=5∶5,反应温度43℃,p H值5.2.该工艺条件下芦荟大黄素转化率为... 采用生物法,利用重组葡萄糖苷酶催化芦荟苷合成芦荟大黄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均匀试验设计得到了合成芦荟大黄素的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时间4 h,酶浓度50 U/m L,叔丁醇∶水(v/v)=5∶5,反应温度43℃,p H值5.2.该工艺条件下芦荟大黄素转化率为92.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法 芦荟苷 芦荟大黄素 重组葡萄糖苷酶
下载PDF
微生物聚酯──生物世纪的高分子材料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铁骑 齐昆 《大自然探索》 1994年第1期35-41,共7页
微生物聚酯是一种正在发展中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它利用生物高技术生成,能有效地缓解资源和环境危机.本文总结了聚(3─羟基丁酯)及其共聚物的基本结构和性能以及应用基础研究成果,探讨了其前景.
关键词 微生物聚酯 生物高分子 生物降解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食管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晖 方文涛 陈文虎 《肿瘤防治杂志》 2004年第2期214-216,共3页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 ,促进新血管的生成 ,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均高表达。VEGF在食管癌的生长和转移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且与食管癌预后明显相关。针对VEGF及其受体的肿瘤治疗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关键词 食管肿瘤/病理生理学 食管肿瘤/病理学 内皮生长因子/生物合成 综述文献
下载PDF
卷柏属植物木脂素类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燕 谭桂山 徐康平 《中南药学》 CAS 2018年第5期646-651,共6页
卷柏属植物隶属蕨类植物门石松纲卷柏科,是水生植物向陆生植物进化的关键过渡生物。卷柏属植物含有黄酮、木脂素、炔酚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木脂素是卷柏属植物中含量较为丰富的一类化合物,主要以芥子醇和松伯醇类衍生... 卷柏属植物隶属蕨类植物门石松纲卷柏科,是水生植物向陆生植物进化的关键过渡生物。卷柏属植物含有黄酮、木脂素、炔酚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木脂素是卷柏属植物中含量较为丰富的一类化合物,主要以芥子醇和松伯醇类衍生物为主。本文重点对其结构类型、紫外吸收、生源合成及立体构型的确定进行系统的综述,为卷柏属植物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柏属 木脂素 化学成分 生源合成 立体构型
下载PDF
模块化共培养技术在代谢工程领域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4
作者 冯琪 陈振娅 +1 位作者 孙新晓 袁其朋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402-408,共7页
利用代谢工程方法生物合成目标产物时,需要为设计好的生物合成途径筛选一个合适的微生物宿主,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在过去十几年中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随着代谢工程领域的发展,有很多先进的方法被不断地建立与应用,这就对微生物宿主细胞提... 利用代谢工程方法生物合成目标产物时,需要为设计好的生物合成途径筛选一个合适的微生物宿主,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在过去十几年中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随着代谢工程领域的发展,有很多先进的方法被不断地建立与应用,这就对微生物宿主细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期的许多科学研究应用共培养体系来减轻细胞压力,从而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模块化共培养体系由多种工程生物菌株组成,可对生物合成进行模块化构建。这种新兴的模块化共培养的工程方法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代谢工程领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文总结并讨论了模块化共培养工程方法的优势以及主要面临的挑战,同时对模块化共培养工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块化共培养 代谢工程 合成生物学
下载PDF
硫铁比例对生物合成FeS纳米颗粒及其对镉去除的影响机制
15
作者 徐子冉 郭楚玲 +2 位作者 柯常栋 邓燕萍 曹倩倩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7-235,共9页
生物合成硫化亚铁纳米材料(FeS NPs)对重金属具有良好的去除性能,这与材料中硫铁比例相关,但目前关于材料中硫铁的来源—生物过程电子受体硫铁比例对合成FeS NPs及其对重金属去除效果的影响了解仍较少.为此,本文以希瓦氏菌(Shewanella o... 生物合成硫化亚铁纳米材料(FeS NPs)对重金属具有良好的去除性能,这与材料中硫铁比例相关,但目前关于材料中硫铁的来源—生物过程电子受体硫铁比例对合成FeS NPs及其对重金属去除效果的影响了解仍较少.为此,本文以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为合成菌株,探索生物合成过程不同硫铁比例对FeS NPs的合成及其对镉(Cd)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合成过程中硫铁比从1∶0.1降至1∶2,其生物来源S^(2-)的总释放量从1 mmol·L^(-1)提高至4.2 mmol·L^(-1),而FeS NPs合成速度减慢.通过固相表征确认了不同硫铁比例合成FeS NPs的结构组成变化,发现材料表面富含碳氧官能团;合成材料中硫铁比例高于1.4的FeS NPs(Fe-2、Fe-3、Fe-4)可完全去除100 mg·L^(-1)Cd^(2+),硫铁比为1∶0.5的FeS NPs(FeS-3)对Cd2+最大吸附容量可达396.8 mg·g^(-1),进一步通过解吸实验发现FeS-3具有44%的最高交换沉淀占比,可实现高浓度含镉废水的稳定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瓦氏菌 硫铁比例 生物合成硫化亚铁
原文传递
增殖瘢痕成纤维细胞接触后增殖及生物合成特性对异常瘢痕形成的机理 被引量:19
16
作者 徐少骏 鲍卫汉 +1 位作者 陈东明 王琦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6-88,共3页
目的 为明确不同异常瘢痕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完全接触后其增殖活性及生物合成功能的特性。方法 以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 (各 6例 )为材料 ,通过细胞培养、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 ,对不同成纤维细胞在细胞接触及未接... 目的 为明确不同异常瘢痕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完全接触后其增殖活性及生物合成功能的特性。方法 以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 (各 6例 )为材料 ,通过细胞培养、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 ,对不同成纤维细胞在细胞接触及未接触时通过检测增殖细胞核内抗原、P1 6 、Ⅰ、Ⅲ型胶原蛋白及前胶原基因表达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及生物合成进行了研究。结果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接触后表现为细胞交叉重叠及较高的增殖活性及旺盛的生物合成功能 ,提示其失去了接触性抑制及密度抑制。皮肤成纤维细胞接触后则增殖及生物合成功能明显下降。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接触后表现为旺盛的生物合成功能 ,但其增殖活性处于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之间。结论 不同瘢痕成纤维细胞接触后增殖及生物合成的特性可能是形成不同瘢痕的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瘢痕 成纤维细胞 增殖 生物合成
原文传递
生物制备β-FeOOH光催化酒石酸还原Cr(Ⅵ)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鸣 徐峙晖 +1 位作者 崔春红 周立祥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064-2069,共6页
Cr(Ⅵ)不同于Cr(Ⅲ),它具有明显的毒性、致癌性、致突变性,且在水体和土壤中迁移性强,因此,将Cr(Ⅵ)还原为Cr(Ⅲ)继而以Cr(OH)3沉淀形式去除,是治理Cr(Ⅵ)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研究了生物制备β-Fe OOH光催化酒石酸还原C... Cr(Ⅵ)不同于Cr(Ⅲ),它具有明显的毒性、致癌性、致突变性,且在水体和土壤中迁移性强,因此,将Cr(Ⅵ)还原为Cr(Ⅲ)继而以Cr(OH)3沉淀形式去除,是治理Cr(Ⅵ)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研究了生物制备β-Fe OOH光催化酒石酸还原Cr(Ⅵ)的效率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生物合成的β-Fe OOH存在条件下,光催化酒石酸还原Cr(Ⅵ)的效率大幅提高,是没有β-Fe OOH对照处理的4.35倍.β-Fe OOH存在下光催化酒石酸还原Cr(Ⅵ)受p H、β-Fe OOH浓度和酒石酸浓度的影响.在p H 2.0~5.0实验范围内,p H越低,还原率越高.当p H=5.0时,Cr(Ⅵ)还原率只有45%,p H=2.0时,Cr(Ⅵ)还原率可达到90%.β-Fe OOH浓度为0.6 g·L-1时,Cr(Ⅵ)还原率达到最高.酒石酸浓度的增加有利于Cr(Ⅵ)的光催化还原.在β-Fe OOH浓度为0.6 g·L-1,酒石酸浓度为200μmol·L-1,溶液p H=2.0的最佳条件下,溶液中Cr(Ⅵ)可在80min内100%光催化还原成Cr(Ⅲ).本研究为生物制备β-Fe OOH的应用和Cr(Ⅵ)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合成 β-Fe OOH 光催化还原 Cr(Ⅵ) 酒石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