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贝类对水质净化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35
1
作者 赵沐子 费志良 +2 位作者 郝忱 严维辉 唐建清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3-135,共3页
本试验对比了24 h内褶纹冠蚌和螺蛳对相同生物量藻类的净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褶纹冠蚌对水体中悬浮物的消除率为螺蛳的近3倍,而对叶绿素a的消除率螺蛳远优于褶皱冠蚌,24 h比褶纹冠蚌组高出近2倍。
关键词 悬浮物 叶绿素A 褶纹冠蚌 赤豆螺
下载PDF
应用形态学及DNA条形码技术条形码技术鉴别广西横县地区两种豆螺
2
作者 江颖 张仪 郭云海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4-288,共5页
目的应用形态与DNA条形码技术鉴别广西横县两种形态相似、栖息生境相同的豆螺——硬豆螺(Bithynia robusta)与赤豆螺(Bithynia fuchsiana)。方法在广西横县的河流、沟渠和池塘等生境采集赤豆螺和硬豆螺,观察两种豆螺的外部形态并测量其... 目的应用形态与DNA条形码技术鉴别广西横县两种形态相似、栖息生境相同的豆螺——硬豆螺(Bithynia robusta)与赤豆螺(Bithynia fuchsiana)。方法在广西横县的河流、沟渠和池塘等生境采集赤豆螺和硬豆螺,观察两种豆螺的外部形态并测量其主要参数,比较螺的雄性生殖系统形态。此外,应用基于COI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进行螺种鉴别,并构建系统树。结果共采获两种豆螺29个,包括19个赤豆螺和10个硬豆螺。两种豆螺的个体外形基本一致,其壳高、壳宽及形状相近,雄性生殖系统形态相似。COI基因序列变异较小,22条序列共有11个变异位点。经序列的整理和剪切后,22个个体的COI基因片段均为517 bp,无插入、缺失位点。基于COI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表明两类群的个体明显聚为一支。结论根据形态学和COI基因序列证据,采自广西横县的赤豆螺与硬豆螺可能为同种异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豆螺 硬豆螺 形态鉴别 DNA条形码技术 COI基因 横县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对我国赤豆螺适生区范围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杜玉壮 寸得娇 +5 位作者 姚晓燕 杨艺涛 邵丽军 张仪 田娜 李兰花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8-272,共5页
目的分析环境因子对赤豆螺分布的影响,预估当前和2050年代表性浓度路径(RCP)气候情景下赤豆螺在我国的分布范围。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PubMed、Web of Science英文... 目的分析环境因子对赤豆螺分布的影响,预估当前和2050年代表性浓度路径(RCP)气候情景下赤豆螺在我国的分布范围。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PubMed、Web of Science英文数据库中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赤豆螺相关文献,检索日期为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15日,从文献中提取赤豆螺在我国的分布点信息,结合环境因子数据,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分析环境因子对赤豆螺分布的影响,并预估赤豆螺在我国的适生区范围。结果各环境因子中,海拔、最干月降水量、昼夜温差月均值和归一化水体指数对赤豆螺分布的影响较大,贡献率分别为30.30%、26.90%、12.40%和12.20%。当前气候条件下,我国赤豆螺的适生区面积为244.23万km^(2),其中,高适生区35.60万km^(2),中适生区70.57万km^(2),低适生区138.06万km^(2)。RCP 4.5气候情景下,2050年赤豆螺在我国的适生区范围将向北扩大,适生区面积新增45.05万km^(2)。结论赤豆螺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受海拔影响较大,未来气候变化将使我国赤豆螺的分布范围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豆螺 适生区 最大熵模型 环境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