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ge-related Changes of Carbon Accumulation and Allocation in Plants and Soil of Black Locust Forest on Loess Plateau in Ansai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of China 被引量:11
1
作者 LI Taijun LIU Guobi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4期414-422,共9页
The effects of reforestation on carbon (C) sequestration in China's Loess Plateau ecosystem have attracted much research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Black locust trees (Robinia pseudoacacia L.) are valued for thei... The effects of reforestation on carbon (C) sequestration in China's Loess Plateau ecosystem have attracted much research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Black locust trees (Robinia pseudoacacia L.) are valued for their important use in reforestation and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efforts. This forest type is widespread across the Loess Plateau, and must he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any planning for C sequestration efforts in this fragile ecological region.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stand age on C accumulation and allocation after reforestation remains uncertain. We examined an age-sequence of black locust forest (5, 9, 20, 30, 38, and 56 yr since planting) on the Loess Plateau to evaluate C accumulation and allocation in plants (trees, shrubs, herbages, and leaf litter) and soil (0-100 cm). Allometric equations were developed for estimating the biomass of tree components (leaf, branch, stem without bark, bark and root) with a de- structive sampling method. 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black locust forest ecosystem accumulated C constantly, from 31.42 Mg C/ha (1 Mg = 106 g) at 5 yr to 79.44 Mg C/haat 38 yr. At the 'old forest' stage (38 to 56 yr), the amount of C in plant biomas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from 45.32 to 34.52 Mg C/ha) due to the high mortality of trees. However, old forest was able to accumulate C continuously in soil (from 33.66 to 41.00 Mg C/ha). The C in shrub biomass increased with stand age, while the C stock in the herbage layer and leaf litter was age-independent. Reforestation resulted in C re-allocation in the forest soil. The topsoil (0-20 cm) C stock increased constantly with stand age. However, C storage in sub-top soil, in the 20-30, 30-50, 50-100, and 20-100 cm layers, was age-independent.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uccession, as a temporal factor, plays a key role in C accumulation and re-allocation in black locust forests and also in regional C dynamics in vege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accumulation carbon allocation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REforestATION allometric equations black locust forest age-sequence Loess Plateau China
下载PDF
Ways to Improve Low-Benefit Black Locust Forests in Loess Plateau 被引量:4
2
作者 Guo Xiao-ping Zhu Jin-zhao +1 位作者 Yu Xin-xiao Luo Jing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CAS 2005年第2期57-62,共6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general standard for the low-benefit black locust (Robinia pseudoacacia L.) torests m Loess Plateau based on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tri-low forest”, and emphasizes the major factors which r... This paper presents a general standard for the low-benefit black locust (Robinia pseudoacacia L.) torests m Loess Plateau based on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tri-low forest”, and emphasizes the major factors which result in low-benefit black locust, such as, lack of soil moisture of forest and nutrient, breaching the principle of matching tree species to sites, and high density of forests. Based on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low-benefit forests,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adjusting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giving priority to ecological benefits, assisting with economic benefits”,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some technical ways to reform low-benefit black locust forests, for example, taking measurements of collecting runoff and storing water, lowering the forest density, introducing mixed forests and transforming species, directive breeding and so 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ck locust forest low-benefit cause of formation soil aridity reforming way
下载PDF
杨树刺槐混交林沙地土壤的水分-物理性质 被引量:42
3
作者 张鼎华 孙志蓉 +2 位作者 翟明普 贾黎明 林平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研究了刺槐与杨树混交林后沙地土壤水分 物理性质变化的状况 .结果表明 ,刺槐与杨树混交后 ,土壤水分 物理性质得到了改善 ,表现在土壤最大持水量增加 ,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得以提高 ,土壤有效持水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刺槐与... 研究了刺槐与杨树混交林后沙地土壤水分 物理性质变化的状况 .结果表明 ,刺槐与杨树混交后 ,土壤水分 物理性质得到了改善 ,表现在土壤最大持水量增加 ,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得以提高 ,土壤有效持水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刺槐与杨树混交后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得到提高 ,并由此而改善了混交林土壤的渗透性能 .表 4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刺槐 混交林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沙地
下载PDF
杨树刺槐混交林及纯林土壤酶活性的季节性动态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胡延杰 翟明普 +1 位作者 武觐文 贾黎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3-26,共4页
测定了 2 2年生杨树、刺槐混交林及纯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与氮、磷养分转化相关的酶活性的季节性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 ,混交后非根际土壤的脲酶、蛋白酶、磷酸酶活性比纯林提高 5 0 %~ 10 0 % ;但对于根际土壤 ,混交后杨树有所提高 ,... 测定了 2 2年生杨树、刺槐混交林及纯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与氮、磷养分转化相关的酶活性的季节性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 ,混交后非根际土壤的脲酶、蛋白酶、磷酸酶活性比纯林提高 5 0 %~ 10 0 % ;但对于根际土壤 ,混交后杨树有所提高 ,而刺槐则有所下降 .说明混交后更有利于氮、磷养分的转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刺槐 混交林 土壤 酶活性 季节性动态
下载PDF
杨树刺槐混交林枯落物分解速率的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张鼎华 翟明普 +1 位作者 林平 贾黎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4-26,共3页
试验研究杨树纯林、刺槐纯林以及杨树刺槐混交林枯落物分解速率结果表明 ,枯落物分解速率随土壤水分的增大而增加 ,土壤含水量达最大持水量时其分解速率达最大值。起始分解速率以 70 %田间持水量为最大 ,其达最大分解速率的时间为 4d ,... 试验研究杨树纯林、刺槐纯林以及杨树刺槐混交林枯落物分解速率结果表明 ,枯落物分解速率随土壤水分的增大而增加 ,土壤含水量达最大持水量时其分解速率达最大值。起始分解速率以 70 %田间持水量为最大 ,其达最大分解速率的时间为 4d ,其他土壤含水量起始分解存在滞后现象 ,达最大分解速率的时间为 7d左右。不同枯落物分解速率为刺槐纯林 >杨树刺槐混交林 >杨树纯林 ,其原因是由刺槐纯林枯落物C N值较高 ,而杨树纯林枯落物C N值较小缘故所致。刺槐与杨树混交可降低枯落物C N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刺槐 混交林 枯落物 分解速率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刺槐人工林密度与地上生物量效应 被引量:31
6
作者 王百田 王颖 +3 位作者 郭江红 郑培龙 马丰斌 张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5年第3期35-39,共5页
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山西省方山县人工刺槐林为对象,采用树干解析与称重法,设立标准地对10个不同密度人工刺槐林进行了生长与生物量调查,分析密度对单木和林分生物量的效应。结果表明:18年刺槐林分的地上现存生物量与测树指标D2H和D... 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山西省方山县人工刺槐林为对象,采用树干解析与称重法,设立标准地对10个不同密度人工刺槐林进行了生长与生物量调查,分析密度对单木和林分生物量的效应。结果表明:18年刺槐林分的地上现存生物量与测树指标D2H和D有很好的相关性,其中树干和叶的生物量与D2H关系密切,而枝条生物量与D关系密切。刺槐单木总生物量及各部分生物量都是密度的幂函数,但是对林分而言,低密度林分和高密度林分的总生物量都比较高,而处于中间密度林分的生物量较低;林分现存总生物量也呈同一趋势。从总生物量来说,林分的水分利用效率与密度不存在线性关系,但是其干材的水分生产效率是随着密度降低而增加的,反映出不同密度水分利用效率的经济价值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 刺槐 人工林密度 地上生物量效应 树干解析 称重法 防护林
下载PDF
渭北黄土高原区刺槐人工林健康评价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9
7
作者 刘金良 于泽群 +2 位作者 张顺祥 王迪海 赵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3-99,共7页
【目的】研究渭北黄土高原区刺槐人工林的健康状况,构建评价模型,为该区刺槐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渭北黄土高原区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永寿县槐平林场、扶风县野河林场、白水县方山林场选设84块样地进行调查,... 【目的】研究渭北黄土高原区刺槐人工林的健康状况,构建评价模型,为该区刺槐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渭北黄土高原区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永寿县槐平林场、扶风县野河林场、白水县方山林场选设84块样地进行调查,以评价人工林健康状况及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从林分结构、林分活力、林分抗逆性等指标中筛选评价指标,再通过比较不同龄级(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各指标权重的变化确定最终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与聚类分析法,构建刺槐人工林评价模型,计算各样地的健康指数,根据健康指数,将处于不同龄级的刺槐林划分为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3个等级。【结果】最终确定的渭北黄土高原区刺槐人工林健康评价体系包括活力指标(立地质量、枯梢比、更新状况)、结构指标(郁闭度、密度、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抗逆性指标(森林火险等级和病虫害)。研究区刺槐林分健康状况的评价结果为:健康林占45.2%,亚健康林占42.9%,不健康林占11.9%,表明刺槐林的整体健康状况不良,急需进行健康经营抚育。【结论】构建的健康评价体系能客观地反映渭北黄土高原区刺槐人工林的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人工林 森林健康评价 渭北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南部刺槐林地的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宋娟丽 姚军 吴发启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7-50,共4页
通过对泥河沟流域刺槐林地土壤水分2 a的监测资料分析发现,在干旱年份,土壤含水量在114.3-133.2 g.kg-1范围内,平均为124.6 g.kg-1,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50%以上,大大高于凋萎湿度,土壤水分条件基本可以满足林木的正常生长。因此,对于小... 通过对泥河沟流域刺槐林地土壤水分2 a的监测资料分析发现,在干旱年份,土壤含水量在114.3-133.2 g.kg-1范围内,平均为124.6 g.kg-1,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50%以上,大大高于凋萎湿度,土壤水分条件基本可以满足林木的正常生长。因此,对于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刺槐是较为理想的树种;而且秋季土壤水分(129.0 g.kg-1)高于春季(122.8 g.kg-1),更利于造林成活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林地 土壤水分 造林
下载PDF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人工林枯落物水文特性 被引量:4
9
作者 赵陟峰 赵廷宁 +1 位作者 叶海英 杨小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9-73,共5页
通过对山西省方山县土桥沟流域不同密度、不同林龄刺槐人工林枯落物蓄积量及其持水性能的研究,得出了不同林分枯落物的蓄积量、持水量、吸水速率等特性参数。结果表明,各林分枯落物总蓄积量在1.89~9.30t/hm2之间,其中9a刺槐林蓄积量>... 通过对山西省方山县土桥沟流域不同密度、不同林龄刺槐人工林枯落物蓄积量及其持水性能的研究,得出了不同林分枯落物的蓄积量、持水量、吸水速率等特性参数。结果表明,各林分枯落物总蓄积量在1.89~9.30t/hm2之间,其中9a刺槐林蓄积量>15a刺槐林>20a刺槐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及最大持水率均为20a>15a>9a,密度为3333株/hm2时持水量最大,密度为1111株/hm2时持水量最小。枯落物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在前0.25h吸水速率最大,在前2h内降低幅度最大,以后逐渐减弱,浸水24h时吸水速率趋近于零。从人工林水文生态功能的角度分析,晋西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人工林的适宜密度为1667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刺槐人工林 枯落物 水文特性
下载PDF
人工刺槐改造更新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及肥力评价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进鑫 余清珠 +1 位作者 刘增文 白林波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A01期47-52,共6页
在人工刺槐林改造更新定位观测区,通过对土壤剖面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改造更新后的林地土壤,容重变小,孔隙度增大,液相率提高,通透及保水能力增强。同时土壤pH值降低,全N、有效P和阳离子交换量明显提高,但速效K含量略有下... 在人工刺槐林改造更新定位观测区,通过对土壤剖面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改造更新后的林地土壤,容重变小,孔隙度增大,液相率提高,通透及保水能力增强。同时土壤pH值降低,全N、有效P和阳离子交换量明显提高,但速效K含量略有下降。通过13个单项肥和指标综合评定结果表明,改造更新后林地土壤综合肥力水平显著增强。肥力水平排序为:萌生刺槐林>2刺-3油>3刺-3油>2刺-2油>1刺-2油>未改造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人工林 土壤肥力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刺槐林种植密度对植被生长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郭建斌 赵陟峰 骆汉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0-84,共5页
通过对山西省方山县土桥沟流域刺槐人工林植被生长指标的比较研究,分析了不同密度刺槐人工林的生长状况,以期为该区刺槐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同是林龄为20a的刺槐人工林,高密度林分内林木的树高、冠... 通过对山西省方山县土桥沟流域刺槐人工林植被生长指标的比较研究,分析了不同密度刺槐人工林的生长状况,以期为该区刺槐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同是林龄为20a的刺槐人工林,高密度林分内林木的树高、冠幅等生长指标值,均比低密度林分内的低,但郁闭度要比低密度林分高;密度大的林分胸径普遍较小,随着林分密度的降低,胸径逐渐增大。刺槐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植被的平均高度、盖度、生物量、物种丰富度都随着林分密度的降低而升高;各林分林下植被层的含水量也存在着随林分密度的降低而升高的趋势。从人工林的生长状况来看,晋西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人工林的适宜密度为1667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刺槐人工林 生长状况 密度
下载PDF
循环水根系分泌物收集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1
12
作者 贾黎明 冯菊芬 +1 位作者 文学军 孙焱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10,共5页
该文作者于 2 0 0 0年设计并应用循环水根系分泌物收集装置 ,结合D0 6 1型树脂柱收集了纯栽和混栽条件下杨树与刺槐氨基酸类N素根系分泌物 ,并对其物质形态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循环水根系分泌物收集装置能够正常运转 ,真正实现... 该文作者于 2 0 0 0年设计并应用循环水根系分泌物收集装置 ,结合D0 6 1型树脂柱收集了纯栽和混栽条件下杨树与刺槐氨基酸类N素根系分泌物 ,并对其物质形态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循环水根系分泌物收集装置能够正常运转 ,真正实现了在现实栽培条件下无损根系、实时、连续、富集、定量、准确收集和研究根系分泌物 .仅仅 7d时间即可收集到根系分泌物中的多种氨基酸 ,并达到可检出的量 .精氨酸和甘氨酸是纯栽刺槐根系分泌物中的主要氨基酸 ,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 4 3 2 % ;而精氨酸和赖氨酸是纯栽杨树以及混栽苗木根系分泌物中的主要氨基酸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分泌物 收集装置 杨树 刺槐 混交林 种间关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沙棘、刺槐人工林对土壤的培肥效应及其模型 被引量:24
13
作者 李瑞雪 薛泉宏 +2 位作者 杨淑英 冯立孝 周旭升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4-21,共8页
采用肥力解析断面分析法研究了黄土高原沙棘、刺槐人工林对土壤的培肥效应,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沙棘、刺槐人工林能大幅度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与无林地相比,5年生沙棘及33年生刺槐人工纯林可使8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N、有... 采用肥力解析断面分析法研究了黄土高原沙棘、刺槐人工林对土壤的培肥效应,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沙棘、刺槐人工林能大幅度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与无林地相比,5年生沙棘及33年生刺槐人工纯林可使8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N、有效钾、代换量分别提高411%,604%,1097%,58%,124%及743%,1236%,2853%,424%,637%;②沙棘、刺槐林对土壤的培肥效应随深度增加而减小,其变化趋势符合Y=A+Blnh模型;③沙棘人工林对土壤有机质、全N及有效N的提高幅度大于刺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刺槐 黄土高原 人工林 培肥效应 有机质 土壤
下载PDF
山杏混交林花果期小气候特点及其对坐果率的影响 被引量:21
14
作者 刘明国 王威 +2 位作者 贺江 王玲 雷明雷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8-30,共3页
为了探讨混交林对山杏花果期低温冻害的影响,采用野外连续观测的方法,开展了山杏混交林花果期小气候特点及其对山杏坐果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山杏刺槐混交林对山杏花果期小气候的改善作用优于山杏纯林,混交林内的白天气温及地温低于... 为了探讨混交林对山杏花果期低温冻害的影响,采用野外连续观测的方法,开展了山杏混交林花果期小气候特点及其对山杏坐果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山杏刺槐混交林对山杏花果期小气候的改善作用优于山杏纯林,混交林内的白天气温及地温低于纯林,夜间气温高于纯林,空气相对湿度高于纯林,风速低于纯林。山杏花果期气温不稳定,经常出现大幅度降温现象,在2009年4月27日的大幅度降温过程中,山杏纯林温度降到-0.87℃,已低于临界冻害温度,而山杏混交林的夜间最低气温为0.52℃,高于临界冻害温度。混交林内山杏花期推迟2~3d,花果期冻害轻,发生的机率小,坐果率比纯林高1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气候 坐果率 花果期 山杏刺槐混交林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刺槐、辽东栎林碳氮密度及其分配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宋变兰 关晋宏 杜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5-59,65,共6页
选取黄土丘陵区刺槐人工林和辽东栎天然次生林2个典型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各组分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与储量及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刺槐和辽东栎林植被层的碳含量总体上呈现沿垂直方向的递减趋势,即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选取黄土丘陵区刺槐人工林和辽东栎天然次生林2个典型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各组分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与储量及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刺槐和辽东栎林植被层的碳含量总体上呈现沿垂直方向的递减趋势,即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不同器官部位的碳含量呈现为:叶、干>枝>根,草本层地上部碳含量高于地下部。氮含量变化趋势不显著。辽东栎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为165.86t/hm^2,高于刺槐林生态系统(138.93t/hm2),而两者的氮密度差异不大。两生态系统碳氮密度的各部分排序为土壤>乔木层>凋落物层>林下植被层,土壤层(0—100cm)的碳密度占生态系统碳库总量的51.1%~53.6%,而氮密度占71.4%~84.4%,表明控制水土流失对维持研究区的生态环境及土壤固碳潜力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含量 碳氮密度 刺槐 辽东栎 生态系统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化学除草剂在刺槐林改造更新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进鑫 余清珠 +1 位作者 刘增文 蒋学伟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A01期67-73,共7页
1993~1994年,在渭北黄土高原刺槐改造更新幼林地,用4种化学除草剂对刺槐伐桩萌芽和林地杂草防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刺槐伐桩萌条防除应在萌条未木质化阶段用低容量喷雾法施药、或在伐桩未萌芽阶段用涂抹法施药,但前者... 1993~1994年,在渭北黄土高原刺槐改造更新幼林地,用4种化学除草剂对刺槐伐桩萌芽和林地杂草防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刺槐伐桩萌条防除应在萌条未木质化阶段用低容量喷雾法施药、或在伐桩未萌芽阶段用涂抹法施药,但前者除萌效果最好。节约投资40.4%~67.9%,提高工效2.5~4.0倍。喷雾法最适药剂种类及有效剂量为:目的伐桩用1.4kg/万丛的革甘膦或0.3~0.5kg/万丛的森革净;非目的伐桩用1.2~3.0kg/万丛的2,4-D丁酯或2.1kg/万丛的革甘群。萌生刺槐分别与油松、华山松、落叶松、杜仲混交幼林地化学除草,应在4月底用有效剂量0.5kg/hm2的森草净或2.0kg/hm2的2,4-DT酯,或用0.8kg/hm2的革甘膦(杜仲除外)低容量喷雾。除草率达83.2%~87.6%,提高工效60倍,节约投资38.9%~6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刺槐 混交林 萌芽更新
下载PDF
刺槐无性系速生丰产林施肥方案优化研究
17
作者 于振旭 李逸凡 +3 位作者 秦光华 宋玉民 乔玉玲 马玲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第25期35-40,共6页
为优化刺槐人工林施肥方案、提高集约经营的肥料利用效率,采用控制试验方法合理配比林木肥料。以1~3年生刺槐人工幼龄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三因子(氮磷钾)二次正交回归试验设计方法,对位于河南民权林场的窄冠刺槐幼龄速生丰产林进行连续3... 为优化刺槐人工林施肥方案、提高集约经营的肥料利用效率,采用控制试验方法合理配比林木肥料。以1~3年生刺槐人工幼龄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三因子(氮磷钾)二次正交回归试验设计方法,对位于河南民权林场的窄冠刺槐幼龄速生丰产林进行连续3年的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肥显著促进刺槐的胸径增长,2年增长幅度分别达186.67%、47.30%,3年生幼龄刺槐林最佳施肥处理平均胸径可达7.6 cm。二次回归检验表明,经过连续3年施肥,拟合方程的平方项和总回归项已达到显著水平,失拟检验逐渐失效,拟合方程向着有意义的方向发展。尝试模型转换后进行数据处理不成功,刺槐林地施肥的正交试验无法转变为其他模型处理。通过三因子二次正交回归试验拟合刺槐施肥回归方程有效,以此寻求刺槐人工林最优施肥方案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人工林 肥料配比 正交回归试验 拟合方程 方案优化
下载PDF
刺槐萌条与根系年龄不同组合对林分结构及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德艺 左占生 王皓杰 《河北林学院学报》 1994年第2期110-116,共7页
探讨了萌条年龄与根系年龄的不同组合,对刺槐薪炭林结构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割柴林分的萌条密度、平均高度、平均地径、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和生产量,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割柴后萌生的林分,萌条数量增长缓慢,其余指标均呈... 探讨了萌条年龄与根系年龄的不同组合,对刺槐薪炭林结构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割柴林分的萌条密度、平均高度、平均地径、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和生产量,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割柴后萌生的林分,萌条数量增长缓慢,其余指标均呈下降趋势。随萌条与根系年龄差距的加大,下降的趋势愈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年龄 萌条年龄 生物量 刺槐
下载PDF
刺槐蜜源林培育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洪真 毕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8-31,共4页
对大量临时标准地和固定样地的调查研究表明:刺槐个体开花量主要受自身遗传特性制约,同时受光照等环境条件影响,其无花和少花个体所占比例约为20.3%;蜜源林的培育可采用以间伐代修枝的办法,采取以下层间伐抚育为主的方式,疏... 对大量临时标准地和固定样地的调查研究表明:刺槐个体开花量主要受自身遗传特性制约,同时受光照等环境条件影响,其无花和少花个体所占比例约为20.3%;蜜源林的培育可采用以间伐代修枝的办法,采取以下层间伐抚育为主的方式,疏伐无花和少花个体,保留单株及林冠层的最大有效枝量;利用具有高产遗传特性的个体或高蜜源品系,逐步更新改造现有蜜源林;蜜源林培育的合理郁闭度为0.6~0.8,适宜培育周期为15~2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 刺槐 蜜源林 培育
下载PDF
太行山刺槐花量与蜜源林经营 被引量:4
20
作者 毕君 王振亮 高洪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09-515,共7页
通过对大量标准地的调查研究表明,单株开花量主要受自身遗传因素的控制,单株在量为0-5.2kg/株,同一单株各年度的开花量也有较大变化。林分花量与林龄、林分平均胸径、林分平均高、林分优势木平均高、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每公顷蓄... 通过对大量标准地的调查研究表明,单株开花量主要受自身遗传因素的控制,单株在量为0-5.2kg/株,同一单株各年度的开花量也有较大变化。林分花量与林龄、林分平均胸径、林分平均高、林分优势木平均高、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每公顷蓄积、林分总生物量、林分干量、林分枝量、林分叶量、林分根量等林分因子均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林分花量的主要林分因子,并建立了林分花量的多元回归估测模型。林分花量生长动态符合生物增长的Logistic运动规律,其速生点为8a,速生期为4-12a,林分生长后期的花量动态与干、枝、叶、根等其它器官的生长动态存在显著差异,上述结论对蜜源林的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花量 生长规律 蜜源林经营 太行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