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farmland shelterbelts on gully erosion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4
1
作者 Rongxin Deng Wenjuan Wang +1 位作者 Haiyan Fang Zhihong Yao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4期941-948,共8页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rain-producing areas in China. Increasingly severe gully erosion in this region has destroyed much farmland and reduced grain production. We analy...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rain-producing areas in China. Increasingly severe gully erosion in this region has destroyed much farmland and reduced grain production. We analyzed SPOT5 imagery from 2007 and TM imagery from 2008 to describe the distributions of gullies and farmland shelterbelts in Kedong County and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farmland shelterbelts on gully erosion. The ima- gery revealed 2311 gullies with average density of 418.51 m km-2, indicating very serious gully erosion. With increasing slope gradient there was an inverse trend between gully density and shelterbelt density, indicating that farmland shelterbelts can prevent gully erosion. The defense effect of farmland shelterbelts against gullyerosion varied with distance: for distances 〈120 m, the defense effect was consistent and very strong; for distances of 120-240 m, a weak linear decrease was found in the defense effect; and for distances 〉240 m, the defense effect of the shelterbelts was significantly weaker. We recommend an optimal planting density of farmland shel- terbelts for the prevention of gully erosion at 1100-1300 m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ck soil region Gully density Gullyerosion farmland shelterbelts Northeast China
下载PDF
Influence of Straw Incorporation on Maize Yield,N Accumulation and Remobilization on Slope Farmland in Northeast China
2
作者 Dai Jian-jun Liu Hong-fei +2 位作者 Li Hang Liu Zhao-ting Wu Hai-fe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3年第2期55-67,共13页
Slope farmland is a main type of agricultural land throughout northeast China.Long-term high intensity utilization and unreasonable farming have caused the deterioration of soil resources and a decrease in crop produc... Slope farmland is a main type of agricultural land throughout northeast China.Long-term high intensity utilization and unreasonable farming have caused the deterioration of soil resources and a decrease in crop production.Here,it was hypothesized that crop straw incorporation might help to reduce nutrient losses and increase maize yields across time and space.A field experiment for testing straw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maize across three slope positions(top,back and bottom slopes)was conducted in Northeast China in 2018 and 2019.In this study,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DMA),N accumulation(NA),N remobilization,postsilking N uptake and grain yield were measured under SI(straw incorporation)and NSI(no straw incorporation)across three slope positions of 100-m-long consecutive black soil slope farmland during the maize(Zea mays L.)growth stages.Compared with NSI,SI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DMA and NA at the silking and maturity stages.SI typically increased the N remobilization in all slope positions,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N remobilization efficiency and contribution of N remobilization to grain on the back and bottom slopes.However,post-silking N uptake was only increased by SI on the top slope.SI generally increased the crop yield in three slope positions.In the SI treatments,the bottom slope was the highest yield position,followed by the top,and then the back slopes,suggesting that the bottom slope position of regularly incorporated straw might have increased the potential for boosting maize yield.Overall,the study demonstrated the outsized potential of straw incorporation to enhance maize NA and then increase the grain yield in black soil slope farm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 matter N accumulation N remobilization crop yield black soil slope farmland MAIZE
下载PDF
Foraging habitat selection of overwintering Black-necked Cranes in the farming area surrounding the Caohai Wetland, Guizhou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4
3
作者 Dawei Wu Canshi Hu +2 位作者 Mingming Zhang Zhumei Li Haijun Su 《Avian Research》 CSCD 2020年第1期74-82,共9页
Background: Understanding how overwintering birds choose foraging habitats is very important for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The overwintering Black-necked Crane(Grus nigricollis) feeds on crop remains in farmlands;thus,... Background: Understanding how overwintering birds choose foraging habitats is very important for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The overwintering Black-necked Crane(Grus nigricollis) feeds on crop remains in farmlands;thus, reasonable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of this type of farmland that surrounds wetlands is critical for the overwintering populations of the Black-necked Crane;however, it is not clear how the Black-necked Crane chooses the foraging land in the farmland.Methods: A thorough field positioning survey of all foraging sites in farmland areas around the Caohai Wetland and a-sampling analysis of habitat selection by the Black-necked Crane were conducted during the winters from 20162017 and 2017-2018.Results: Multiple factors contributed to the selection of foraging habitat in farmlands, i.e., food factors(crop remains and tillage methods) > human disturbance factors(distance to road and settlement) > topography factors(slope aspect), listed according to the strength of influence. Additionally, Black-necked Cranes tend to choose farmland sites where there was no machine tillage, the crop remains were > 500 g/m^2, the distance to residences ranged from 100 to 500 m, the distance to roads ranged from 50 to 100 m, and the slopes exhibited western or eastern aspects. As the winters progressed, the volume of the edible crop remains declined, and the influences of the other main factors also changed, i.e., the factors of human disturbance(distance to road and settlement) became less important, while the effect of the food factor(crop remains) was strengthened. Thus, the foraging sites near the road became more important.Conclusion: The farming area surrounding the Caohai Wetland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overwintering Black-necked Crane. Food factors and human disturbance factors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choice of feeding gr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ck-necked Crane Caohai WETLAND in Guizhou farmland around the WETLAND FORAGING habitat SELECTION OVERWINTERING period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典型县域耕地质量对耕地水田化的空间响应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慧 栾思雨 丛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7-334,共8页
[目的]耕地水田化过程对耕地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明确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对耕地水田化的空间响应,是提升黑土耕地质量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方法]构建LESA耕地质量评价体系,采用CRITIC模型、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模型,揭... [目的]耕地水田化过程对耕地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明确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对耕地水田化的空间响应,是提升黑土耕地质量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方法]构建LESA耕地质量评价体系,采用CRITIC模型、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模型,揭示耕地质量和耕地利用变化之间的空间响应关系。[结果](1)研究区耕地水田化现象剧烈,呈现出东部最强、西部次之、中部最弱的时空分异格局;(2)研究区耕地质量变化显著,耕地质量下降比例低于质量提升比例,表现出中部下降最高、西部下降次高、东部下降最低的时空格局;(3)研究区耕地质量对水田化的响应具有双重效应,负向响应更为敏感,整体呈现出东部耕地质量响应程度高于其他区域的空间格局。[结论]研究区耕地水田化对耕地质量具有正、负两种效应,依据效应方向进行耕地利用结构调整,是保护黑土耕地的重要途径。对于具有正向效应的区域应适度推进旱改水项目,而针对具有负向效应的区域应停止旱改水工程,积极进行水田休耕,并可适当地将其恢复为旱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耕地水田化 CRITIC模型 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 黑土区 富锦市
下载PDF
黑土区坡耕地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忠学 尹致皓 +3 位作者 余佩哲 齐智娟 魏永霞 李骜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2-293,共12页
为探寻黑土区坡耕地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机理,开展了田间小区试验。设置横坡耕作(TP)、垄向区田(RF)、深松(SF)、横坡耕作+垄向区田(TP-R)、横坡耕作+深松(TP-S)、垄向区田+深松(RF-S)3种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及3种组... 为探寻黑土区坡耕地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机理,开展了田间小区试验。设置横坡耕作(TP)、垄向区田(RF)、深松(SF)、横坡耕作+垄向区田(TP-R)、横坡耕作+深松(TP-S)、垄向区田+深松(RF-S)3种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及3种组合耕作措施,并以常规顺坡耕作(CK)为对照,分析了土壤孔隙度、土壤机械组成、水稳性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养分含量等指标,并采用TOPSIS模型对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进行了综合评价,筛选了土壤稳定性强且蓄水保肥效果良好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结果表明:在玉米的全生育期内,深松、垄向区田、横坡耕作均能提高土壤体积含水率。TP-S处理体积含水率最大,0~40 cm土层平均体积含水率较CK处理增加29.47%;RF-S处理平均孔隙度最大,TP-S处理次之,平均孔隙度较CK处理分别增大10.68%、9.25%;TP-S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稳定性,其中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大团聚体含量(R0.25)较CK处理分别增加12.30%、19.57%、13.97%;TP-S处理能够改善土壤机械组成,TP-S处理粗砂粒、粉粒、黏粒含量较CK处理增加15.40%、26.89%、1.90%,细砂粒含量较CK处理降低31.56%;TP-S处理IN(无机态氮)、AP(有效磷)、AK(速效钾)含量最高,较CK处理IN、AP、AK含量分别增加42.81%~55.32%、39.69%~40.68%、20.41%~25.45%。由TOPSIS模型综合评价结果可知,TP-S处理贴合度最高,土壤结构更稳定,且蓄水保肥效果更好,为适宜该地区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坡耕地 耕作措施 土壤结构 蓄水保肥 TOPSIS模型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坡耕地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何舢 韩少杰 +3 位作者 王丹彤 张扬 付玉 陈祥伟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1,共7页
以典型黑土区3种地貌类型区(漫川漫岗区、丘陵漫岗区、平原低地区)坡耕地不同坡位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总有机碳、高活性有机碳、中活性有机碳和低活性有机碳等指标,分析黑土区坡耕地不同坡位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特征,... 以典型黑土区3种地貌类型区(漫川漫岗区、丘陵漫岗区、平原低地区)坡耕地不同坡位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总有机碳、高活性有机碳、中活性有机碳和低活性有机碳等指标,分析黑土区坡耕地不同坡位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特征,探究不同地貌类型区坡耕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坡耕地各坡位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26.57~38.61 g/kg,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1.85~5.67 g/kg。3种地貌类型区坡耕地不同坡位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不同。漫川漫岗区总有机碳、中活性有机碳和低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均表现为坡上和坡中显著大于坡下、坡上和坡中无显著差异;高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则以坡中最高坡下最低,且不同坡位之间高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丘陵漫岗区不同坡位土壤总有机碳和低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并表现为坡下显著大于坡上、坡上显著大于坡中;高活性有机碳和中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则呈现坡上和坡下显著大于坡中、坡上和坡下无显著差异。平原低地区总有机碳及3种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在各坡位间的差异均为未达显著水平。不同地貌间典型黑土区坡耕地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规律有所差异,漫川漫岗区和丘陵漫岗区坡耕地土壤有机碳活性最差的坡位分别是坡下和坡中,而平原低地区不同坡位间无显著变化。研究结果为黑土坡耕地生态建设与保护技术的针对性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黑土区 坡耕地 生态建设与保护 土壤总有机碳 土壤活性有机碳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坡耕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对侵蚀–沉积的响应
7
作者 杨青松 杨伟 +3 位作者 彭珏 王军光 郑淑文 蔡崇法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41-1754,共14页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严重的土壤侵蚀导致该区域土壤健康和生态功能下降。以典型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坡面位置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共现网络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探究了侵蚀–沉积...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严重的土壤侵蚀导致该区域土壤健康和生态功能下降。以典型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坡面位置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共现网络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探究了侵蚀–沉积现象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侵蚀显著降低了微生物α多样性,而沉积有利于其增加。有机碳(SOC)、平均重量直径(MWD)与微生物多样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2)侵蚀–沉积未改变细菌和真菌门、科水平的主要优势菌群。真菌门、科水平的主要优势菌群相对丰度变化较细菌明显。(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侵蚀–沉积通过改变SOC、全磷(TP)、MWD等,导致受其影响显著的物种相对丰度出现了不同的变化趋势。(4)土壤侵蚀显著影响了细菌共现网络复杂性,其节点数和边数分别从540、572(坡顶)下降至488、520(坡下),而沉积又使两者分别增加至546、602。土壤侵蚀显著增大了细菌网络聚类系数,其值从0.38(坡顶)增至0.41(坡下)。同时,侵蚀–沉积显著改变了真菌网络节点数,其值从223(坡顶)降至187(坡下)后增至201(坡脚)。此外,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大,细菌网络稳定性呈下降趋势,而真菌网络稳定性呈现出先下降后增大的趋势。总体而言,本研究揭示了侵蚀–沉积作用下黑土区坡耕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变化及驱动因素,为进一步了解黑土区坡耕地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坡耕地 微生物群落 土壤侵蚀 共现网络
下载PDF
积雪变化对东北农田黑土盐基离子及有效硅铝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子龙 滕怀淏 +3 位作者 姜秋香 刘传兴 单家珣 王凯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7-156,164,共11页
[目的]为探究冬季积雪深度变化下东北农田黑土盐基离子及有效硅铝含量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方法]采用人工控制积雪深度的方法,通过测定除雪处理组(SR)、减雪处理组(SL)、自然积雪对照组(C)、增雪处理组(SA)的东北农田黑土环境因子(温湿... [目的]为探究冬季积雪深度变化下东北农田黑土盐基离子及有效硅铝含量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方法]采用人工控制积雪深度的方法,通过测定除雪处理组(SR)、减雪处理组(SL)、自然积雪对照组(C)、增雪处理组(SA)的东北农田黑土环境因子(温湿度、含水率、pH、总有机碳)、盐基离子、有效硅以及活性铝,分析土壤盐基离子及有效硅铝的含量变化过程,以及两者对土壤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积雪深度的降低使季节性雪被覆盖下黑土受到积雪的保温作用减弱,0-30 cm土壤温度及湿度(未冻水含量)显著下降,使水盐运移过程中未冻水携带的HCO_(3)^(-)含量减少,土壤平均pH受HCO _(3)^(-)含量影响分别变化-0.06,-0.04,-0.02,0.01。土壤的碱性降低,低价阳离子对高价阳离子在土壤胶体吸附电位的置换能力增强,使得交换态一价阳离子(Na^(+)、K^(+))含量升高,同时使交换态及碳酸盐态二价阳离子(Ca ^(2+)、Mg^(2+))含量降低。碳酸盐态二价阳离子与交换态Na+分别对TOC含量构成正向和负向的影响,使土壤平均总有机碳(TOC)含量随积雪深度的降低分别增长0.87,1.09,1.32,1.48 g/kg。盐基离子与土壤pH、TOC的相互影响关系使在积雪深度降低的条件下土壤pH与TOC含量降低,进而对土壤有效硅铝含量构成间接影响。TOC含量的降低削弱了土壤对低活性腐殖酸铝(Al-HA)的固持作用,pH的降低促进低活性铝向高活性交换态铝(Ex-Al)与单聚体羟基铝(Hy-Al)的转化,土壤铝毒性提升,同时促进有效硅的溶解,造成土壤硅的流失。[结论]气候变暖引起的中高纬度地区季节性积雪覆盖面积减少将影响冬季东北地区农田黑土的物质能量分布状态,并由此改变生长季节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环境,研究提示为冬季东北黑土区土壤矿质元素的季节性变化过程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变化 农田黑土 盐基离子 有效硅 活性铝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下不同区域农田黑土溶解性有机碳荧光特性分析
9
作者 车延静 谷思玉 +4 位作者 王紫颖 白雪燕 冯景翊 张伟健 李宇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44-1555,共12页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组成、含量和周转速率直接影响微生物群落组成及活性,从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矿化过程。研究不同区域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DOC荧光特性的影响,可为科学选择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克山(厚层黑土)和...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组成、含量和周转速率直接影响微生物群落组成及活性,从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矿化过程。研究不同区域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DOC荧光特性的影响,可为科学选择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克山(厚层黑土)和吉林省公主岭(薄层黑土)两区域耕作定位试验农田黑土为研究对象,设置免耕(NT)、免耕+秸秆还田(NR)、深松(ST)和深松+秸秆还田(SR)4个保护性耕作处理,以传统翻耕(CT)、翻耕+秸秆还田(CR)为对照,共6个处理,采用荧光光谱法,分析不同耕作处理下厚层和薄层黑土区0~20 cm土层农田土壤DOC含量、组成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厚层黑土区,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表现为SR>NR>CR>ST>NT>CT,DOC含量为SR>ST>NT>NR>CR>CT,SR处理土壤TOC和DOC含量均最高,与CR相比分别显著增加6.88%和25.61%(P<0.05);薄层黑土区,NR处理土壤TOC和DOC含量均最高,与CR相比,DOC含量显著增加21.30%(P<0.05)。平行因子分析结果将厚层和薄层黑土区DOC均分为3个组分,C1组分为色氨酸类蛋白质,C2组分为类富里酸物质,C3组分为类腐殖质物质。荧光指数分析表明,厚层和薄层黑土区农田黑土均受内外源共同作用。厚层黑土区,SR处理DOC的自生源特性最低,受外源输入影响大,腐殖化系数最高,结构更稳定;薄层黑土区,NR处理DOC的自生源特性最低,微生物贡献率低,主要为外源秸秆输入,结构稳定不易被微生物分解利用。综上,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厚层和薄层两区域农田黑土TOC和DOC均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深松秸秆还田措施更有利于厚层黑土TOC与DOC的积累及碳库稳定,免耕秸秆还田更利于薄层黑土有机碳的提升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黑土 保护性耕作 溶解性有机碳 三维荧光光谱
下载PDF
东北典型黑土坡耕地不同坡位土壤团聚体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晓彤 翟车宇 +2 位作者 刘昌杰 张娟 孟庆峰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49,69,共8页
“漫川漫岗”是东北黑土区典型地貌,其典型黑土土壤结构受径流、冻融等作用影响。为探明东北黑土坡耕地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选取坡耕地的坡下、坡中、坡上位置采集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坡位下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稳定性指标及土壤性质,... “漫川漫岗”是东北黑土区典型地貌,其典型黑土土壤结构受径流、冻融等作用影响。为探明东北黑土坡耕地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选取坡耕地的坡下、坡中、坡上位置采集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坡位下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稳定性指标及土壤性质,分析水稳性大团聚体与土壤pH、有机质、钙镁比关系及稳定性指标与团聚体粒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坡位下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均表现为<0.25 mm团聚体含量占比最高,>2 mm团聚体含量占比最少。<0.25 mm团聚体表现为坡下位显著高于坡中位及坡上位(P<0.05),0.25~0.5 mm、0.5~1 mm、1~2 mm、>2 mm团聚体均表现为坡上位显著高于坡下位(P<0.05)。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均表现为坡上>坡中>坡下,其中坡下位与坡上位、坡中位存在显著差异(P<0.05),团聚体水稳性表现为坡上>坡中>坡下。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均表现为与>0.25 mm团聚体呈正相关,与<0.25 mm团聚体呈负相关,其中受>2 mm团聚体影响最大(P<0.01)。有机质、pH、钙镁比均与>0.25 mm团聚体呈正相关关系(P<0.05)。因此,典型黑土坡耕地较高的有机质含量、pH、钙镁比有利于土壤团聚,促进>0.25 mm团聚体形成,提高团聚体水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稳性大团聚体 坡耕地 平均重量直径 几何平均直径 黑土
下载PDF
黑龙江省拜泉县典型区坡耕地侵蚀沟发育的影响因素
11
作者 钱志晶 刘烨 +4 位作者 侯驭麒 高澳 牛羽萱 徐金忠 肖洋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6-176,共11页
[目的]探究东北漫川漫岗黑土区侵蚀沟发育特征,揭示坡耕地侵蚀沟影响因素,为该区侵蚀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及数据支撑。[方法]选取黑龙江省拜泉县国富镇的61条典型坡耕地侵蚀沟为研究对象,采用无人机航拍技术生成数字高程模型,并基于研究... [目的]探究东北漫川漫岗黑土区侵蚀沟发育特征,揭示坡耕地侵蚀沟影响因素,为该区侵蚀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及数据支撑。[方法]选取黑龙江省拜泉县国富镇的61条典型坡耕地侵蚀沟为研究对象,采用无人机航拍技术生成数字高程模型,并基于研究区域的遥感影像等数据源,提取并分析坡度、坡向、海拔高度等因素对坡耕地侵蚀沟形态变化及发育特征的影响。[结果]①研究区侵蚀沟沟长、面积和体积与影响因素(坡度、海拔高度和集水面积)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除沟长外,侵蚀沟形态参数与影响因素相关性从大到小依次为集水面积>坡度>海拔高度。②侵蚀沟沟长变化及形态指数随坡度增加呈逐渐下降变化趋势,在坡度为0°~2°范围内达最大值。沟深则随坡度增大而增大,坡度峰值为4°~5°;阳坡、半阳坡坡向侵蚀沟发育显著,西南坡向侵蚀沟发育最为迅速;研究区平均沟长变化及形状指数随海拔高度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海拔高度230—240 m范围内达到峰值。③研究区侵蚀沟所处集水面积越大,侵蚀沟形态参数越大,侵蚀沟发育也越剧烈。当集水面积在>20 hm^(2)区间内时,侵蚀沟沟长变化和沟缘面积达到峰值。④侵蚀沟形态参数与影响因素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拟合程度较高。沟长、面积、体积拟合模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73,0.47,0.16。[结论]拜泉县典型区侵蚀沟发育受坡度、坡向、集水面积及海拔高度影响显著,治理时应优先针对治理分布在2°~3°坡度、东南坡坡向、海拔高度230—240 m及集水面积>20 hm^(2)的侵蚀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沟 黑土 黑龙江省拜泉县 坡耕地
下载PDF
雪被去除对东北农田黑土水溶性盐分含量的影响
12
作者 王子龙 滕怀淏 +3 位作者 姜秋香 刘传兴 王凯 单家珣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7-707,共11页
为探究积雪覆盖对东北地区农田黑土水溶性盐分含量的影响,在野外人工除雪后,对雪被去除试验组(B)与自然积雪对照组(N)0~30 cm农田黑土的7种土壤水溶性盐组分(Na^(+)、K^(+)、Ca^(2+)、Mg^(2+)、Cl^(−)、SO_(4)^(2−)、HCO_(3)^(−))的含... 为探究积雪覆盖对东北地区农田黑土水溶性盐分含量的影响,在野外人工除雪后,对雪被去除试验组(B)与自然积雪对照组(N)0~30 cm农田黑土的7种土壤水溶性盐组分(Na^(+)、K^(+)、Ca^(2+)、Mg^(2+)、Cl^(−)、SO_(4)^(2−)、HCO_(3)^(−))的含量变化过程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覆雪期B组与N组平均盐分总量(质量分数)相较于试验期初分别增长107.22、129.54 mg/kg。土壤温度对Na^(+)、Ca^(2+)、Mg^(2+)、HCO_(3)^(−)的含量具有显著影响,B组土壤的4种盐组分相比N组分别增加10.47%、−5.79%、−10.29%、−7.60%。融雪期B组与N组土壤盐分总量基本持平,该时期土壤含水率对Na^(+)、Mg^(2+)、HCO_(3)^(−)的含量具有显著影响,B组土壤的3种盐组分相比N组分别增加16.33%、−33.60%、−10.38%。试验期内,雪被去除处理下土壤HCO_(3)^(−)和二价阳离子(Ca^(2+)、Mg^(2+))含量显著减少,一价阳离子(Na^(+)、K^(+))与两种酸根离子(Cl^(−)、SO_(4)^(2−))含量显著增加。HCO_(3)^(−)对盐分总量的影响程度最高,雪被去除处理引起的HCO_(3)^(−)含量减少将导致覆雪期与融雪期的土壤pH值分别降低0.04、0.03。总体而言,冬季雪被去除处理使作物生长季前的东北地区农田黑土原有的盐组分含量重新分布,引起土壤碱性的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被去除 土壤盐分 土壤离子 农田黑土
下载PDF
大兴安岭沿麓黑土区翻耕农田微立垡覆盖阻风减蚀技术创新与应用
13
作者 张向前 师晶晶 +6 位作者 戎美仁 路战远 任永峰 程玉臣 张德健 孟天天 郝楠森 《北方农业学报》 2024年第2期107-114,共8页
大兴安岭沿麓是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由于长期过度耕作和单一翻耕等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加速了该地区农田风蚀退化、质量下降和产能降低,因此,减少土壤风蚀、提升农田地力和作物产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综述了不... 大兴安岭沿麓是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由于长期过度耕作和单一翻耕等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加速了该地区农田风蚀退化、质量下降和产能降低,因此,减少土壤风蚀、提升农田地力和作物产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综述了不同类型生态区传统翻耕、长期免耕、合理轮耕技术及其应用效果,论述了翻耕地微立垡覆盖阻风减蚀核心技术的内容及其对土壤风蚀、蓄水保墒、作物生长与产量等方面的影响,明确了微立垡覆盖是大兴安岭沿麓黑土区翻耕地冬春季风蚀防控的关键技术和途径。翻耕地微立垡覆盖阻风减蚀技术大面积应用效果显著,破解了长期以来翻耕农田裸露风蚀重、水土流失损失大导致农田逐步退化的科技难题,为大兴安岭沿麓及其生态类型相似区翻耕农田风蚀防控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沿麓 黑土区 翻耕农田 微立垡覆盖 阻风减蚀技术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农田黑土有机质和氮素的影响 被引量:70
14
作者 隋跃宇 张兴义 +2 位作者 焦晓光 王其存 赵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90-192,200,共4页
以黑龙江省海伦黑土地区的农田长期(1985~2003年)定位试验土样为材料,对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氮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无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最低;长期施用氮肥、氮磷肥、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 以黑龙江省海伦黑土地区的农田长期(1985~2003年)定位试验土样为材料,对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氮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无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最低;长期施用氮肥、氮磷肥、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居中;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比无肥处理可显著提高有机质水平,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各处理C/N比值在9.91~13.10之间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黑土 不同施肥制度 有机质 全氮
下载PDF
长期施用化肥对农田黑土有机碳和氮消长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乔云发 韩晓增 +2 位作者 韩秉进 李海波 王树起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0-33,共4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黑土区的农田长期定位试验土壤(1990-2004年)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的消长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氮用量的增加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较大,使土壤有机碳含量降... 利用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黑土区的农田长期定位试验土壤(1990-2004年)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的消长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氮用量的增加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较大,使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而对土壤氮素的含量影响较小;磷用量的增加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不大,但使土壤全氮含量下降较多,因而C/N比呈上升趋势;而钾用量的增加对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基本上没有影响,但使土壤全氮量下降明显,有效氮含量略有降低,C/N比呈现增加趋势。因此,通过调控化肥的用量可以维持土壤中的有机碳、全氮及有效氮含量,保持土壤的持续生产力,提高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黑土 有机碳 消长
下载PDF
吉林黑土区玉米田土壤真菌的多样性 被引量:17
16
作者 刘淑霞 周平 +3 位作者 赵兰坡 史铭儡 李玉 秦治家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2-46,共5页
在2003年4月—2004年10月,在吉林黑土区采集玉米田土壤,采用稀释平板法、土粒淋洗法和土壤平板法,选用马丁氏、查氏和PDA3种不同培养基进行真菌的分离和培养,共分离出131个土壤真菌菌株,在查氏培养基上经形态鉴定确定25属、55种、4变种... 在2003年4月—2004年10月,在吉林黑土区采集玉米田土壤,采用稀释平板法、土粒淋洗法和土壤平板法,选用马丁氏、查氏和PDA3种不同培养基进行真菌的分离和培养,共分离出131个土壤真菌菌株,在查氏培养基上经形态鉴定确定25属、55种、4变种,其中吉林省新记录种14个,即点枝顶孢(Acremonium strictum W.Gams)、华丽节丛孢(Arthrobotrys superba Corda.)、扁豆枝孢(Cladosporium herbarum(Pers.)Link var.lablab Sacc.)、肉色曲霉(Aspergillus carnus(v.Tiegh.)Thom.)、蜂蜜曲霉(Aspergillus melleus Yukawa.)、桔黑青霉(Penicillium citreonigrum Dierckx.)、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 Thom.)、顶青霉(Penicil lium corylophilum Dierckx.)、微紫青霉(Penicillium janthinellum Biourge.)、托姆青霉(Penicillium thomii Maire.)、瓦克青霉(Penicillium waksmanii Zal.)、马昆德拟青霉(Paecilomyces marquandii(Mass.)Hughes.)、节状镰孢(Fusarium merismoides Corda.)和棕黑腐质霉(Humicola fuscoatra Traaen.)。结果表明,青霉属(Penicillium)和曲霉属(Aspergillus)为吉林黑土区玉米田土壤真菌的优势种群;土壤真菌区系与土壤剖面层次、施肥方式和种植作物种类有关;正常施肥土壤中真菌种类多于不施肥土壤及休闲土壤,耕层土壤真菌种类多于犁底层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农田 真菌区系 施肥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黑土农田土壤温湿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学文 张晓平 +4 位作者 梁爱珍 贾淑霞 时秀焕 范如芹 魏守才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64-768,共5页
2005~2007年以中层黑土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免耕和秋翻处理对黑土农田土壤温湿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处理对春季播种期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玉米田和大豆田免耕处理分别显著高于秋翻6.2%和6.6%。在玉米抽雄期,玉米田和大豆田2... 2005~2007年以中层黑土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免耕和秋翻处理对黑土农田土壤温湿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处理对春季播种期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玉米田和大豆田免耕处理分别显著高于秋翻6.2%和6.6%。在玉米抽雄期,玉米田和大豆田2种耕作处理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均没有显著差异,但与秋翻相比,免耕保持了较好的耕层土壤水分。春季播种期耕层免耕处理的土壤温度明显低于秋翻。对玉米出苗期到抽雄期玉米田和大豆田土壤温度动态监测表明:5、10和15 cm免耕处理土壤温度均小于秋翻,并且在5和15 cm处达到差异显著性水平(P<0.05)。免耕由于秸秆覆盖抑制水分蒸发,对保持土壤墒情具有重要作用,秸秆腐烂后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持续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秋翻 黑土农田 土壤温湿效应 玉米 大豆
下载PDF
严重侵蚀退化黑土农田地力快速提升技术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兴义 张少良 +2 位作者 刘爽 李浩 许闯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共5页
在一块平均坡度为4.1°顺坡垄作严重侵蚀破皮黄黑土农田上,通过集成等高改垄、秋深耕、增施牛粪和种植高产大豆品种等技术,构建严重侵蚀退化黑土农田地力快速提升技术。结果表明:治理后,水土流失得以有效遏止,大豆产量由治理前的平... 在一块平均坡度为4.1°顺坡垄作严重侵蚀破皮黄黑土农田上,通过集成等高改垄、秋深耕、增施牛粪和种植高产大豆品种等技术,构建严重侵蚀退化黑土农田地力快速提升技术。结果表明:治理后,水土流失得以有效遏止,大豆产量由治理前的平均1335kg/hm2增加到2518kg/hm2,全坡面平均增产89.7%,变幅19.7%~172.4%,当年实现由低产田一举上升为中高产田。土壤水分胁迫是导致严重侵蚀坡耕地地力低的主要障碍因素,严重侵蚀黑土坡耕地保水措施是地力提升的关键。实施等高种植和深耕措施可有效地降低地表径流,提高土壤耕层含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地力快速提升技术可为黑土区域水土保持和粮食增产提供一定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农田 土壤侵蚀 地力 快速提升
下载PDF
黑龙江典型县域农田黑土全量养分性状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焦晓光 陈渊 +2 位作者 张兴义 张少良 隋跃宇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132-136,共5页
为了从土壤化学性状角度对黑龙江典型县域黑土质量现状及演变进程进行评估,笔者对黑龙江典型县域农田黑土区636个耕层(0~20cm)土样进行了采集,应用地统计学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土壤全量碳、氮、磷、钾含量的空间异质性。结果... 为了从土壤化学性状角度对黑龙江典型县域黑土质量现状及演变进程进行评估,笔者对黑龙江典型县域农田黑土区636个耕层(0~20cm)土样进行了采集,应用地统计学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土壤全量碳、氮、磷、钾含量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全碳、全氮、全磷半变量函数曲线的理论模型符合高斯模型,全钾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全碳、全氮、全磷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其空间变异受结构性因子的影响;全钾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其空间变异受结构性因子和随机因子的影响各占1/2。土壤全碳与全氮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0.945,P<0.01),全碳和全氮、全磷、全钾的空间有效最小相关距离分别为635、601.4、1104.4、116.1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县域 农田黑土 全量养分 空间变异 地统计学
下载PDF
农田黑土酶活性与养分的典型相关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岳中辉 王百慧 +3 位作者 张兴义 隋跃宇 陈渊 刘宝林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24期68-73,共6页
为了深入了解农田黑土酶活性与养分间的关系,在黑龙江省选择了3个典型黑土区域的127个样点,研究其土壤中的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磷酸酶、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土壤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有机质、C/N的关系。结... 为了深入了解农田黑土酶活性与养分间的关系,在黑龙江省选择了3个典型黑土区域的127个样点,研究其土壤中的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磷酸酶、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土壤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有机质、C/N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土壤5种酶活性和8种养分的特征值不同;不同区域内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的相关性表现各异;进一步的典型相关分析得到3对典型变量,其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8231,0.4859和0.4322,均达到显著相关水平(P<0.05),说明农田黑土壤酶活性和养分间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养分 农田黑土 典型相关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