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rum and Blister Fluid Pharmacokinetics of Amikacin in Severe Burn Patients
1
作者 Rong Hua Hongliang Xu +1 位作者 Xinzhou Rong Ronghua Y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5年第11期852-858,共7页
Objective: To characterize amikacin pharmacokinetics in serum and in blister fluid of severe burn patients to guide optimal treatment timing. Methods: Patients (N = 32)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based on amikacin ... Objective: To characterize amikacin pharmacokinetics in serum and in blister fluid of severe burn patients to guide optimal treatment timing. Methods: Patients (N = 32)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based on amikacin administration timing and groups received drug minutes to hours after injury. In Groups A, B, C, and D, amikacin (400 mg, IV) was administered 3 - 4, 10, 20 and 30 h post burn injury, respectively (N = 8 for all groups). Next blister fluid and venous blood samples from 9 patients were obtained at 0, 0.25, 0.5, 1, 2, 3, 4, 5, 6, and 7 h after drug infusion. Amikacin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with a fluorescent polarization immunoassay and pharmacokinetics was deduced using DAS3.2.5. Statistical analyses performed with SPSS13.0. Results: Compared with normal values, t1/2z of amikacin from burn patients was shortened in serum but amikacin half-lives in blister fluid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serum half-life values (p < 0.05). Groups A and B had greater pharmacokinetic values at each time point, and Group D did not achieve antibacterial concentrations of amikacin. Conclusion: Early amikacin administration in severe burn patients offers greater concentrations of drug in serum and blister flu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IKACIN PHARMACOKINETICS blister fluid SERUM Severe Burn PATIENTS
下载PDF
Burn blister fluids in the neovascularization stageof burn wound healing: A comparison betweensuperficial and deep partial-thickness burn wounds 被引量:1
2
作者 Shin-Chen Pan 《Burns & Trauma》 SCIE 2013年第1期27-31,共5页
Burn wound healing is a complex and dynamic process that involv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cell types and mediators. Neovascularization is an imperative stage of wound healing and consists of not only angioge... Burn wound healing is a complex and dynamic process that involv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cell types and mediators. Neovascularization is an imperative stage of wound healing and consists of not only angiogenesis but also adult vasculogenesis. A superficial partial-thickness burn (SPTB) heals within 2 weeks without scarring. A deep partial-thickness burn (DPTB), conversely, requires 2 weeks or longer to heal and requires an aggressive treatment to prevent hypertrophic scarring. Burn blisters on the skin are a hallmark of not only SPTB but also DPTB;however, the effect of burn blister fluids on the neovascularization in these types of burns has not been fully explored. To verify this effect, the role of different burn fluids and the angiogenic factors that modulate this process are currently under invest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und healing ANGIOGENIN burn blister fluid NEOVASCULARIZATION
原文传递
疱液抽取术在儿童液氮冷冻治疗寻常疣中的作用
3
作者 刘晓平 郑冰洁 +4 位作者 周景 陈茜岚 高晶 贾华琴 钱秋芳 《皮肤科学通报》 2024年第5期520-524,共5页
目的探讨疱液抽取术在液氮冷冻治疗寻常疣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入选137例接受液氮冷冻治疗的寻常疣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抽疱组和对照组。抽疱组(59例)于液氮冷冻治疗皮疣后第3~5天,采用疱液抽取术将皮损处疱液抽出。对照组(78例)常... 目的探讨疱液抽取术在液氮冷冻治疗寻常疣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入选137例接受液氮冷冻治疗的寻常疣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抽疱组和对照组。抽疱组(59例)于液氮冷冻治疗皮疣后第3~5天,采用疱液抽取术将皮损处疱液抽出。对照组(78例)常规液氮冷冻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儿水疱、血疱痂皮脱落时间及疣体痊愈时间、治疗效果、炸面圈样疣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抽疱组水疱、血疱痂皮脱落时间及疣体痊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抽疱组治愈率(80.67%)高于对照组(64.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炸面圈样疣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抽疱组复发率(19.5%)低于对照组(3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疱液抽取术在液氮冷冻治疗寻常疣中应用,可缩短患儿治愈时间、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疣 液氮冷冻 疱液抽取术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疱液中HBD-2、CXCR5及ECP的表达水平及意义
4
作者 李丙南 刘桂丽 +2 位作者 曹娜 张海祥 赵子申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1338-1342,共5页
目的:探究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疱液中人类β防御素2(HBD-2)、趋化因子受体5(CXCR5)、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80例BP患者为BP组;50例非BP患者为非BP组,根据BP活动性皮损面积(A)和活动性皮损数目(B)... 目的:探究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疱液中人类β防御素2(HBD-2)、趋化因子受体5(CXCR5)、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80例BP患者为BP组;50例非BP患者为非BP组,根据BP活动性皮损面积(A)和活动性皮损数目(B)将BP组分为重度组、中度组及轻度组;随访6个月,根据疾病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将BP组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及预后较好组,采用ELISA法检测BP患者及非BP患者、不同病情程度BP患者及不同预后结果BP患者之间HBD-2、CXCR5、ECP水平差异,并分析HBD-2、CXCR5、ECP水平与BP严重程度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BP组HBD-2、CXCR5、ECP水平均高于非BP组(P<0.05)。不同病情程度BP患者疱液HBD-2、CXCR5、ECP水平比较: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BP患者疱液HBD-2、CXCR5、EC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疱液HBD-2、CXCR5、ECP水平联合检测评估BP严重程度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0.05)。预后不良组HBD-2、CXCR5、ECP水平均高于预后较好组(P<0.05)。疱液HBD-2、CXCR5、ECP水平联合检测预测BP患者预后的AUC大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0.05)。结论: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疱液中HBD-2、CXCR5、ECP水平异常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且各指标联合检测对BP严重程度及患者预后具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疱性类天疱疮 疱液 人类β防御素2 趋化因子受体5 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下载PDF
1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中医护理体会
5
作者 齐春哲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146-149,共4页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累及皮肤黏膜的自身免疫性表皮内水疱的大疱性皮肤病,中医古籍中,称其为“天疱疮”“火赤疮”等。天疱疮是一种复发率高的重症性皮肤病,由于大部分患者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因此在疗效、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尚...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累及皮肤黏膜的自身免疫性表皮内水疱的大疱性皮肤病,中医古籍中,称其为“天疱疮”“火赤疮”等。天疱疮是一种复发率高的重症性皮肤病,由于大部分患者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因此在疗效、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尚存在较多问题。中医治疗此类患者有较大优势。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于2017年颁布的《天疱疮中医诊疗指南》中指出,其中强调辨证施护以饮食护理、局部皮肤护理与神志护理为主的观点。本文通过回顾分析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收治的1例天疱疮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运用中医护理方法包括:疱液抽吸、邮票贴敷、中药外治等进行干预,达到促进创面愈合,减轻疼痛与瘙痒,缓解焦虑和抑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复发风险的发生率。经过38 d积极治疗和护理,患者痊愈出院,一年后随访无复发。进而探讨一种安全且疗效确切的中医护理方法,为今后护理此类患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疱性类天疱疮 中医适宜技术 疱液抽吸术 邮票贴敷法
下载PDF
白癜风进展期患者皮肤疱液中NPY、sICAM-1、IL-12和GM-CSF水平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毕鸣晔 黄海峰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492-494,共3页
目的:探讨白癜风病患者的发病、进展与免疫学机制的关系。方法:将确诊为进展期白癜风的80例患者分为寻常型(54例),节段型(26例)组。各以白斑处和非白斑处2组的疱液中的研究指标水平进行比较。疱液NPY和GM-CSF采用RIA;IL-12s、ICAM-1水... 目的:探讨白癜风病患者的发病、进展与免疫学机制的关系。方法:将确诊为进展期白癜风的80例患者分为寻常型(54例),节段型(26例)组。各以白斑处和非白斑处2组的疱液中的研究指标水平进行比较。疱液NPY和GM-CSF采用RIA;IL-12s、ICAM-1水平均采用ELISA。结果:本文测定的患者疱液NPY水平显示,寻常型白癜风患者白斑处与非白斑处无显著差异(P>0.05),节段型白癜风患者白斑处与非白斑处比较则呈显著性差异(P<0.05)。IL-12s、ICAM-1和GM-CSF三项指标寻常型白癜风患者白斑处与非白斑处比较则均呈显著性差异(P均<0.05)。节段型患者则显示白斑处与非白斑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白癜风病患者的发病及病情进展与疱液NPY、IL-12s、ICAM-1和GM-CSF四项指标的变化关系密切,其测定有助于了解其病因及病理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癜风 皮肤疱液 神经肽Y(NPY)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 白介素-12(IL-12)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下载PDF
不同结构湍流抑制器对中间包钢液流动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唐德池 李永林 朱立新 《上海金属》 CAS 2011年第5期49-52,共4页
通过建立1∶3的水力学模型,研究了不同结构湍流抑制器对中间包流体流动特性的影响。实验得出:湍流控制器的类型对注流区的液面波动有明显影响。8边形有孔无檐湍流抑制器造成了注流区2个直径120 mm渣眼,方形有檐湍流抑制器方案注流区无... 通过建立1∶3的水力学模型,研究了不同结构湍流抑制器对中间包流体流动特性的影响。实验得出:湍流控制器的类型对注流区的液面波动有明显影响。8边形有孔无檐湍流抑制器造成了注流区2个直径120 mm渣眼,方形有檐湍流抑制器方案注流区无渣眼。几种湍流控制器对中间包流场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明显增加了中间包的最小停留时间,最大增加幅度为97%。平均停留时间和最小停留时间相差较小,增加幅度分别在4.2%~7.4%和21.3%~2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控制器 渣眼 水模型 流动特性 中间包
下载PDF
疱液在诊断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中的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周曙霞 李卫萍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59-261,共3页
目的:探讨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疱液中抗基底膜带(BMZ)自身抗体的情况及在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非盐裂皮肤及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F)检测38例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患者疱液和血清中IgG、IgA、IgM、... 目的:探讨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疱液中抗基底膜带(BMZ)自身抗体的情况及在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非盐裂皮肤及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F)检测38例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患者疱液和血清中IgG、IgA、IgM、IgE及IgG亚型IgG1~IgG4抗BMZ抗体及滴度,并检测疱液和血清中结合补体C3的特异性抗BMZ抗体。结果:(1)疱液和血清中抗BMZ抗体及滴度和结合补体C3的特异性抗BMZ抗体均无显著性差异。(2)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疱液和血清中IgG抗BMZ抗体的亚型分布相同,主要为IgG1和IgG4。结论:疱液可作为IIF检测表皮下大疱病抗BMZ抗体的另一个有价值的标本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疱 疱液 基底膜带 自身免疫性 大泡病
下载PDF
抽疱法局部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晓霞 魏道琼 付兴琼 《天津护理》 2002年第4期170-171,共2页
目的:评价抽疱法局部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方法:将58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入院后立即将疱液抽净,再外用1%喷昔洛韦乳剂;对照组直接外用1%喷昔洛韦乳剂。系统治疗两组相同。每天分别观察、记录。结果:治疗... 目的:评价抽疱法局部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方法:将58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入院后立即将疱液抽净,再外用1%喷昔洛韦乳剂;对照组直接外用1%喷昔洛韦乳剂。系统治疗两组相同。每天分别观察、记录。结果:治疗组在水疱干涸时间和完全结痂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和P<0.001)。结论:抽疱法能一定程度缩短带状疱疹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疱法 疗效 带状疱疹 抽疱液
下载PDF
一种钻井液用无荧光润滑剂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海波 孔勇 +1 位作者 徐江 张国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863-1866,共4页
介绍了一种以天然植物油为原料的钻井液用润滑剂RH。通过荧光、极压润滑系数、起泡率和配伍性等实验分析表明,RH具有优良的润滑性,同时无荧光、起泡率低和耐高温,对钻井液流变性能无影响。RH已在中石化东北区块完成了现场实验,取得了理... 介绍了一种以天然植物油为原料的钻井液用润滑剂RH。通过荧光、极压润滑系数、起泡率和配伍性等实验分析表明,RH具有优良的润滑性,同时无荧光、起泡率低和耐高温,对钻井液流变性能无影响。RH已在中石化东北区块完成了现场实验,取得了理想的施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液 润滑剂 无荧光 高温 起泡率 合成
下载PDF
聚合酶链反应在真菌性水(脓)疱诊断难辨认癣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夏慧 杨虹 +2 位作者 张鹏飞 莫小辉 谭飞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2年第2期115-119,128,共6页
目的分析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在真菌性水(脓)疱诊断难辨认癣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34例2020年7月—2021年10月就诊于我院(上海市皮肤病医院)门诊表现为水(脓)疱难辨认癣的患者,对34例患者的疱液标本进行PCR检... 目的分析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在真菌性水(脓)疱诊断难辨认癣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34例2020年7月—2021年10月就诊于我院(上海市皮肤病医院)门诊表现为水(脓)疱难辨认癣的患者,对34例患者的疱液标本进行PCR检测,并通过荧光染色镜检、真菌培养等进行对比。结果共收集34例患者的疱液标本,荧光染色镜检、真菌培养和PCR的敏感性分别为100%、77.8%和100%,特异性分别为87.5%、100%和7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0%、100%和81.8%,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80%和100%,准确度分别为94.1%、88.2%和88.2%。疱液提取DNA、PCR扩增和测序比对在12 h内完成,鉴定出6种22例真菌(1例鉴定到属)。结论在真菌性水(脓)疱诊断难辨认癣中,PCR有较好的敏感性和准确度。PCR相较真菌镜检能判定真菌种类,相较真菌培养能缩短时间,能为难辨认癣的临床快速诊断与及时治疗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 难辨认癣 疱液 菌种鉴定
下载PDF
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闫天萌 左亚刚 +5 位作者 张舒 林澜 刘跃华 李丽 张涛 赖雅敏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6年第8期468-470,共3页
患者,女,27岁。咳嗽4个月,躯干、四肢红斑、水疱及脱发2个月。皮肤科情况:头顶发稀疏,面部充血性红斑,双手指腹红斑,躯干四肢可见大小不等水疱、血疱,疱壁紧张,尼氏征阴性。外周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下降、补体下降,ANA、抗ds-DNA阳性,血... 患者,女,27岁。咳嗽4个月,躯干、四肢红斑、水疱及脱发2个月。皮肤科情况:头顶发稀疏,面部充血性红斑,双手指腹红斑,躯干四肢可见大小不等水疱、血疱,疱壁紧张,尼氏征阴性。外周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下降、补体下降,ANA、抗ds-DNA阳性,血清抗VII胶原抗体阳性。患者疱液免疫检测:ANA、抗ds-DNA、抗SSA、抗SSB、抗组蛋白抗体(+),抗RO 52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滴度与血液中滴度平行。诊断为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大疱性 疱液
下载PDF
濮城油田泡沫优化的研究
13
作者 李楹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2年第3期147-148,共2页
本文探讨利用泡沫分散稳定剂改善泡沫体系,解决用联合站污水配制泡沫时产生沉淀以及单剂溶解较慢的问题,并优化选取一种起泡性能好,半衰期长的抗高温、高矿化度的泡沫体系。
关键词 泡沫分散稳定剂 半衰期 起泡高度 协同效应 假塑性流体
下载PDF
烫伤后血浆及水泡液中白细胞介素-6、硫酸乙酰肝素酶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晓 董言斌 +2 位作者 刘岳鹏 陈兆永 何学明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分析烫伤后血浆及水泡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硫酸乙酰肝素酶(HPSE)水平的变化,探究二者与烫伤创面深度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根据烫伤深度,把39例烫伤病人分为浅Ⅱ度组和深Ⅱ度组,共纳入研究中水泡液样本为浅Ⅱ度23例和深Ⅱ... 目的:分析烫伤后血浆及水泡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硫酸乙酰肝素酶(HPSE)水平的变化,探究二者与烫伤创面深度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根据烫伤深度,把39例烫伤病人分为浅Ⅱ度组和深Ⅱ度组,共纳入研究中水泡液样本为浅Ⅱ度23例和深Ⅱ度21例,血浆样本为浅Ⅱ度18例和深Ⅱ度1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烫伤病人第1、3、5天血浆及水泡液中IL-6、HPSE水平。结果:烫伤病人水泡液中IL-6、HPSE水平明显高于血浆中(P<0.01)。深Ⅱ度烫伤病人水泡液中IL-6水平明显高于浅Ⅱ度烫伤病人(P<0.01),而HPSE水平低于深Ⅱ度烫伤病人(P<0.05~P<0.01)。结论:烫伤早期水泡中IL-6水平与烫伤深度及病情严重程度正相关,烫伤程度越深,IL-6水平越高。烫伤早期水泡液中HPSE水平与创面愈合时间负相关。HPSE水平越高,提示创面后期愈合越好,所需时间越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烫伤 水泡液 白细胞介素-6 硫酸乙酰肝素酶 烫伤深度 创面愈合
下载PDF
阿米卡星在严重烧伤患者水疱液中药物动力学研究
15
作者 华荣 徐宏亮 +1 位作者 杨荣华 荣新洲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2期1220-1223,共4页
目的探讨阿米卡星在严重烧伤患者水疱液中的药物动力学参数。方法选取2008-09~2014-12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大面积烧伤休克期32例患者按受伤后用药时间分成四组,每组8例:A组(伤后3 h用药)、B组(伤后10 h用药)、C组(伤后20 h... 目的探讨阿米卡星在严重烧伤患者水疱液中的药物动力学参数。方法选取2008-09~2014-12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大面积烧伤休克期32例患者按受伤后用药时间分成四组,每组8例:A组(伤后3 h用药)、B组(伤后10 h用药)、C组(伤后20 h用药)、D组(伤后30 h用药),每例患者在30 min内静脉滴注阿米卡星400 mg。在用药后的0.25,0.5,1,2,3,4,5,6,7 h收集水疱液,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阿米卡星浓度,由DAS3.2.5软件计算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阿米卡星的主要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如下:A组,Cmax=(12.73±1.65)μg/ml,t1/2=(1.93±0.50)h,AUC0-∞=(55.84±13.16)mg·h/L;B组,Cmax=(9.70±1.20)μg/ml,t1/2=(1.72±0.24)h,AUC0-∞=(46.73±7.15)mg·h/L;C组,Cmax=(5.95±0.63)μg/ml,t1/2=(2.49±0.76)h,AUC0-∞=(30.97±3.21)mg·h/L;D组,Cmax=(3.37±0.25)μg/ml,t1/2=(3.05±1.34)h,AUC0-∞=(18.07±3.86)mg·h/L。A、B组各时相点药物浓度值均明显高于C、D组(P〈0.05),在D组药物浓度不能达到理想的抗菌浓度。结论严重烧伤早期越早应用抗生素,水疱液中的药物浓度和药物总量就越高,越有利于在创周形成有效的抗生素屏障,从而降低烧伤创面侵袭性感染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疱液 药代动力学 阿米卡星
下载PDF
不同烧伤面积血清、尿、水泡液中Zn、Cu、Fe、Ca、Mg的动态比较 被引量:10
16
作者 郭振荣 李利根 +7 位作者 赵霖 孙世荣 鲍善芬 杨红明 盛志勇 韩文丽 李珍 丛涛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95-198,共4页
为探讨烧协病人伤后血清、尿和水泡液中 Zn、Cu、Fe、Ca、Mg 的含量,观察了106例烧伤病人(L 组烧伤≥30%,TBSA,57例;S 组烧伤<30%TBSA,49例)伤后1,2,3,7,14,21,28天血清、尿和水泡液中 Zn、Cu、Fe、Ca、Mg 的动态变化。发现除血清 Fe... 为探讨烧协病人伤后血清、尿和水泡液中 Zn、Cu、Fe、Ca、Mg 的含量,观察了106例烧伤病人(L 组烧伤≥30%,TBSA,57例;S 组烧伤<30%TBSA,49例)伤后1,2,3,7,14,21,28天血清、尿和水泡液中 Zn、Cu、Fe、Ca、Mg 的动态变化。发现除血清 Fe 第1天高于正常值外,其它各元素都减低,L 组比 S 组减低明显。尿 Zn、Cu、Fe 排出明显增多,尿 Ca、Mg 排出减少。水泡液 Zn、Fe、Ca 与血清正常值近似,Cu、Mg 略低于血清正常值。说明烧伤后血 Zn、Cu、Fe、Ca、Mg 的降低与从尿液及创面丢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血清 尿 水泡液 ZN Cu Fe CA
原文传递
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应用亚胺培南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覃凤均 陈忠 +1 位作者 卞婧 王成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595-598,共4页
目的探讨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应用亚胺培南后血液及水泡液中的药物浓度,进一步研究其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选取自2016年6月至2020年9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32例烧伤面积≥50%的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2 h内开始给予亚胺培南1.... 目的探讨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应用亚胺培南后血液及水泡液中的药物浓度,进一步研究其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选取自2016年6月至2020年9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32例烧伤面积≥50%的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2 h内开始给予亚胺培南1.0 g溶解于10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30 min匀速滴完,每8小时输注1次。首次用药前和首次用药完毕后0 h、0.5 h、1.0 h、2.0 h、3.0 h、4.0 h、6.0 h、8.0 h、12.0 h、24.0 h、36.0 h及48.0 h分别采集静脉血2 ml及水泡液1 ml,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液和水泡液中的亚胺培南浓度。采用3P97实用药代动力学程序自动拟合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处理药物浓度数据。结果大面积烧伤患者血液及水泡液中亚胺培南浓度-时间数据以二房室模型拟合为最佳。血液及水泡液中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首次给药后的峰浓度分别为(31.30±5.44)mg/L及(26.95±5.03)mg/L;消除相半衰期(t_(1)/2_(β))分别为(1.48±0.35)h及(3.33±0.41)h;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6.66±16.17)mg/h/L及(95.38±16.64)mg/h/L;总清除率分别为(14.60±3.19)L/h及(10.06±2.90)L/h。与血液中比较,水泡液中的t_(1)/2_(β)明显延长,曲线下面积明显增加,而总清除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应用亚胺培南后血液中的半衰期明显延长,但峰、谷浓度较正常人偏低,不同患者血液中及水泡液的药物浓度及药代动力学参数均有较大差异,临床应该尽量利用药物浓度监测,并结合大面积烧伤患者的特殊性及亚胺培南自身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代动力学 烧伤 休克期 亚胺培南 水泡液
下载PDF
疱疹患者40例临床特征分析及疱液病毒载量的实验鉴别 被引量:2
18
作者 孟晓文 陈文佳 +2 位作者 王丽娜 张春梅 金晓红 《实用疼痛学杂志》 2018年第4期268-271,共4页
目的 对急性期疱疹患者40例进行临床特征分析及疱疹液单纯疱疹病毒(HSV)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载量的实验鉴别.方法 选择2015年4月至2015年6月苏州九龙医院皮肤科急性期疱疹患者40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估;采用普通PC... 目的 对急性期疱疹患者40例进行临床特征分析及疱疹液单纯疱疹病毒(HSV)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载量的实验鉴别.方法 选择2015年4月至2015年6月苏州九龙医院皮肤科急性期疱疹患者40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估;采用普通PCR方法对疱疹患者皮损疱液中病毒DNA类型及其载量进行检测,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VZV感染的患者为16例,且患者疱疹液中VZV的DNA载量与VAS疼痛评分呈正相关(r=0.58,P=0.018),重度组(VAS评分7~10)疱疹患者疱疹液VZV的DNA载量(9.6±0.7)明显高于中度组患者(VAS评分4~6)VZV的DNA载量(6.7±0.7)以及轻度组患者(VAS评分0~3)VZV的DNA载量(5.5±1.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组与轻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疱疹液标本均未检测到HSV.结论 检测疱疹患者感染病毒类型以及急性期DNA载量的水平,对于确诊VZV感染,评价临床患者病情特征以及治疗效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疱疹液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神经痛 DNA
原文传递
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疱液中趋化因子受体5和可诱导共刺激分子的检测 被引量:3
19
作者 姜蔚蒋 朱英华 +4 位作者 杨敏 岳宏元 王红梅 杨海琼 焦阳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4-45,共2页
目的检测CX—C趋化因子受体5(CXCR5)和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在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疱液中的水平,探讨其在BP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收集15例BP患者疱液为实验组,15例Ⅱ度烧伤患者疱液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 目的检测CX—C趋化因子受体5(CXCR5)和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在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疱液中的水平,探讨其在BP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收集15例BP患者疱液为实验组,15例Ⅱ度烧伤患者疱液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分别检测CXCR5及ICOS在两组疱液中的水平。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疱液中CXCR5水平分别为(219±145.31)、(147±23.83)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77,P〈0.05),但疱液中ICO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18±14.86)比(21.43±5.32)ng/L,t=1.628,P〉0.05]。结论CXCR5的表达可能与BP发病有一定关系,而ICOS与BP发病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天疱疮 大疱性 受体 CXCR5 可诱导协同刺激分子 疱液
原文传递
改良疱液抽取术联合擦药护理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
20
作者 朱蓓蓓 王妍妍 +1 位作者 宗岩 曹春艳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年第32期3891-3893,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疱液抽取术联合擦药护理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疗效。方法将28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系统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疱液抽取术联合擦药护理的方法,对照组行常规... 目的:探讨改良疱液抽取术联合擦药护理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疗效。方法将28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系统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疱液抽取术联合擦药护理的方法,对照组行常规疱液抽取术后由患者自行涂抹外用药,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新发水疱停止出现、糜烂面干涸时间、激素减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疱液抽取术联合擦药护理可促进水疱愈合,减轻疼痛,降低感染发生率,缩短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天疱疮 大疱性 护理 疱液抽取 擦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