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蓝标型显性核不育小麦的特性及其F_1杂种优势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蒲宗君 饶世达 +1 位作者 杨武云 田宁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61-964,共4页
为了使小麦显性太谷核不育基因Ms2在杂种小麦上得以利用,以创制的显性蓝粒附加系97-866为基础,转育成功8份不同基因背景的新不育系,并对这8个不育系的粒色和育性分离状况以及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8个新不育系的后代中,蓝... 为了使小麦显性太谷核不育基因Ms2在杂种小麦上得以利用,以创制的显性蓝粒附加系97-866为基础,转育成功8份不同基因背景的新不育系,并对这8个不育系的粒色和育性分离状况以及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8个新不育系的后代中,蓝粒不育株占20.6%-23.8%,平均为22.3%;白粒非矮秆可育株占77.6%,其它类型仅占0.1%,表明蓝粒基因、Ms2和Rht10基因均位于附加染色体上,而且连锁紧密。但对性状不同轮回亲本,矮败蓝粒于的传递率有差异,部分轮回亲本间差异达到5%显著水平,同一轮回亲本在不同年份间对蓝粒不育株传递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F1代杂种优势表现为既有超亲优势又有超标优势,筛选出3个杂交种的籽粒产量超过对照1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太谷核不育 蓝粒标记 杂种优势
下载PDF
矮败蓝标型小麦不育系的选育与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蒲宗君 颜泽洪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1-34,共4页
利用蓝粒太谷核不育硬粒小麦 89 2 343[AABB + 4D(MS2 ) / 4E]与普通小麦 7739 3( 2n =4 2 )杂交、回交所产生的蓝粒可育株与白粒矮败材料杂交、回交 ,育成了一份矮败蓝粒小麦。选用 13份遗传背景不同的白粒普通小麦与之杂交、回交 ,育... 利用蓝粒太谷核不育硬粒小麦 89 2 343[AABB + 4D(MS2 ) / 4E]与普通小麦 7739 3( 2n =4 2 )杂交、回交所产生的蓝粒可育株与白粒矮败材料杂交、回交 ,育成了一份矮败蓝粒小麦。选用 13份遗传背景不同的白粒普通小麦与之杂交、回交 ,育成了 13份矮败蓝粒小麦。对后代的粒色和育性分离进行分析 ,蓝粒矮败不育株占 2 2 1% ,白粒非矮秆可育株占 77 7% ,表明蓝粒基因、Ms2和Rht10均位于附加染色体上 ,且连锁紧密 ;但不同轮回亲本 ,矮败蓝粒的传递率有差异 ,4 77A的传递率最高 ,接近 5 0 %。细胞学分析表明矮败蓝粒小麦仍为单体附加系 ;探讨了矮败蓝粒小麦在群体改良和杂种小麦生产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蓝粒标记 矮败 雄性不育 群体改良
下载PDF
蓝标型显性核不育小麦杂种优势表现及外源染色质SSR检测 被引量:1
3
作者 蒲宗君 饶世达 +1 位作者 田宁 陈国跃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23,共5页
利用创制的蓝标型显性矮秆核不育系97-866为基础,转育了10份不同遗传背景的优良新不育系。通过杂种优势测定,结果表明,所配制的杂交组合中既有超亲优势,又有超标优势,选育出5个杂交种的经济产量均超过标准品种15%以上。利用SSR标记,初... 利用创制的蓝标型显性矮秆核不育系97-866为基础,转育了10份不同遗传背景的优良新不育系。通过杂种优势测定,结果表明,所配制的杂交组合中既有超亲优势,又有超标优势,选育出5个杂交种的经济产量均超过标准品种15%以上。利用SSR标记,初步筛选出Xgwm165-4D和Xgdm6-4D是蓝标型显性核不育系蓝粒基因所在4E染色体的特异性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2基因 蓝粒 杂种优势 SSR标记
下载PDF
越冬盖与不盖膜条件下“蓝败”与“蓝矮败”两个小麦不育系的生育期与农艺性状比较
4
作者 武利峰 刘渤 +9 位作者 耿爱民 代惠芹 韩文亮 吴艳芳 于健 周江明 尤晓胜 陆卓 张小燕 郝新梅 《山东农业科学》 2016年第8期10-14,共5页
对越冬盖膜与不盖膜条件下"蓝败"、"蓝矮败"小麦不育系及其共同回交亲本进行了生育期及农艺性状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蓝矮败"抽穗迟、开颖晚,常规栽培下与回交父本花期不遇,必须地膜覆盖才能花期相遇,... 对越冬盖膜与不盖膜条件下"蓝败"、"蓝矮败"小麦不育系及其共同回交亲本进行了生育期及农艺性状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蓝矮败"抽穗迟、开颖晚,常规栽培下与回交父本花期不遇,必须地膜覆盖才能花期相遇,且其群体小,制种产量相对较低;"蓝败"抽穗期、开花期均与回交父本相近,花期自然相遇,结实率高,制种产量与回交父本相当,是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不育系,有助于推动杂交小麦种植迈向市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不育系 蓝败 蓝矮败 农艺性状 杂交制种
下载PDF
四川杂交小麦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5
5
作者 罗江陶 刘仲齐 +9 位作者 任勇 陶军 肖子泉 饶世达 田宁 郑建敏 刘培勋 邓清燕 李生荣 蒲宗君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6期3185-3196,共12页
四川杂交小麦研究历经50余载,至今仍在继续.杂交小麦的研究主要利用三系法和两系法,三系法中的T型三系研究较为系统,从不育系的选育、恢复的改良以及组合配制方面均进行了长期研究,尤其针对T型三系恢复源窄,提出了主效恢复基因选择法,... 四川杂交小麦研究历经50余载,至今仍在继续.杂交小麦的研究主要利用三系法和两系法,三系法中的T型三系研究较为系统,从不育系的选育、恢复的改良以及组合配制方面均进行了长期研究,尤其针对T型三系恢复源窄,提出了主效恢复基因选择法,极大提高了恢复系的选择效率.在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研究领域,对其发现、育性转化、改良、组合配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应用成果也很显著,培育出通过国家审定的绵阳32和绵杂麦168、四川省审定的绵杂麦512和绵杂麦638;在化杀两系杂交小麦选育方面,对药剂类型、施药剂量、用药时期等进行研究,培育出2个通过四川省审定的化杀杂交小麦新品种川麦59和川麦69并释放生产应用.同时,针对四川小麦生产实际,对杂交小麦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小麦 T型三系 温光敏 化杀剂 蓝矮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