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4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tendon and bone setting manipulation combined with Kinesio Taping on de Quervain disease
1
作者 Han Jin Zhao-Hui Chen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21年第16期18-23,共6页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of tendon-regulation and bone-setting manipulation and Kinesio Taping on patients with de Quervain Disease.Methods:60 cases with de Quervain Disease were divided into 3...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of tendon-regulation and bone-setting manipulation and Kinesio Taping on patients with de Quervain Disease.Methods:60 cases with de Quervain Disease were divided into 30 treatment group and 30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tendon-regulation and bone-setting manipulation and Kinesio Taping,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Votalin emulsion combined with Kinesio Taping.The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according to the VA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he degree of tenderness,the methods of electric integral value(integral electromyogram,iEMG),the degree of wrist ulnar deviation,and the cooney wrist score,and the curative effect was observed using the diagnostic curative effect criteria of TCM disease(the evaluation process was blinded).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same group before treatment,after treatment,the pain and tendernes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reduced,iEMG value increased,the ulnar deviation of the wrist increased,and the cooney wrist score increased(all P<0.05);the improvement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3%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0%(P<0.05).Conclusion:The combination of the tendon-regulation and bone-setting manipulation combined with the Kinesio Taping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pain and tenderness of the patients withde Quervain Disease,increase the ulnar mobility of the wrist joint,and improve the joint function of the wrist joi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 Quervain disease Tendon and bone setting manipulation Kinesio Taping
下载PDF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sinew-regulating bone-setting manipulations plus exercise therapy for 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被引量:9
2
作者 Yao Meng-li Chen Zhao-hui +4 位作者 Zhang Wen-di Xu Han Wang Ting-ting Hu Rong-ting Hong Jue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SCD 2020年第1期59-66,共8页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inew-regulating bone-setting manipulations plus exercise therapy in treating 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Methods:A total of 65 CNLBP patients were divided ...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inew-regulating bone-setting manipulations plus exercise therapy in treating 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Methods:A total of 65 CNLBP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Thirty-three case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intervened by sinew-regulating bone-setting manipulations plus exercise therapy;32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intervened by medium-frequency electrotherapy plus exercise therapy.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visual analog scale(VAS),dynamic and static muscle endurance of low back,median frequency(MF)of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and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low back function.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was estimated after treatment.Results:The two groups each had 2 dropouts during the study.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0.3%in the treatment group versus 66.7%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between-group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treatment,the VAS score,dynamic and static muscle endurance of low back,MF of sEMG and ODI score all changed significantly in both groups(all P<0.05);all the item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all P<0.05).Conclusion:Sinew-regulating bone-setting manipulations plus exercise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release pain in CNLBP patients,increase muscle endurance of the low back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and its therapeutic efficacy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of medium-frequency electrotherapy plus exercise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ne setting and Tuina bone setting manipulation MASSAGE Exercise Therapy Low Back Pain Visual Analog Scale Pain Measurement ELECTROMYOGRAPHY
原文传递
Reduction in nerve root compression by the nucleus pulposus after Feng's Spinal Manipulation 被引量:3
3
作者 Yu Feng Yan Gao +1 位作者 Wendong Yang Tianyou Fe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2期1139-1145,共7页
Ninety-four patients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Of these, 48 were treated with Feng's Spinal Manipulation, hot fomentation, and bed rest (treatment group). The remaining... Ninety-four patients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Of these, 48 were treated with Feng's Spinal Manipulation, hot fomentation, and bed rest (treatment group). The remaining 46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hot fomentation and bed rest only (control group). After 3 weeks of treatment, clinical parameters including the angle of straight-leg raising, visual analogue scale pain score, an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 for low back pain were improved.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better improvement in scor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Magnetic resonance myelography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imaging of the vertebral canal demonstrated that filling of the compressed nerve root sleeve with cerebrospinal flui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e diameter of the nerve root sleeve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However, the sagittal diameter index of the herniated nucleus pulposus and the angle between the nerve root sleeve and the thecal sac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in either the treatment or control groups. The effectiveness of Feng's Spinal Manip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may be attributable to the relief of nerve root compression, without affecting the herniated nucleus pulposus or changing the morphology or position of the nerve roo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al regener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pinal column rotating reduction manipulation Chinese medicine bone-setting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intervertebral disc nerve roo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biomechanics grants-supported paper NEUROREGENERATION
下载PDF
整复手法对骶髂关节错位骨盆及下肢生物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长辉 汤丽珠 +5 位作者 林斌强 林鑫阳 翁财 余弦 陈彦 陈倩婧 《中医康复》 2024年第4期18-21,25,共5页
目的:观察骶髂关节错位患者在整复手法复位后腰背肌肌张力和对称性,骨盆、下肢生物力学的变化。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3月期间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的骶髂关节错位患者120例,先理筋手法,再行整复手法,前错位60例,... 目的:观察骶髂关节错位患者在整复手法复位后腰背肌肌张力和对称性,骨盆、下肢生物力学的变化。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3月期间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的骶髂关节错位患者120例,先理筋手法,再行整复手法,前错位60例,采用屈髋屈膝复位法,后错位60例,采用后伸扳法,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7次。对比治疗前后VAS评分、后表链肌张力K值、后表链肌张力对称值、骨盆倾斜、扭转、水平旋转情况,以及下肢支撑相、摆动相、足偏角的变化。结果:治疗后,骶髂关节前、后错位患者的VAS评分,后表链肌张力系数K值、肌张力对称性差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骶髂关节前、后错位患者的骨盆的倾斜、扭转、水平旋转角度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治疗后,骶髂关节前、后错位患者的步态周期中的支撑相较治疗前延长(P<0.05),摆动相较治疗前缩短(P<0.05),骶髂关节前错位患者较治疗前足偏角变大(P<0.05),后错位患者足偏角较治疗前变小(P<0.05)。结论:整复手法可以降低骶髂关节错位患者腰背肌肌张力,使两侧腰背肌趋于平衡,且能纠正骨盆的偏歪,改善下肢步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复手法 骶髂关节错位 骨盆 下肢生物力线
下载PDF
李盛华教授运用陇中正骨手法治疗“骨错缝、筋出槽”病例报告
5
作者 徐斌 周明旺 +4 位作者 王晓萍 吉星 杨波 王雷 肖振 《西部中医药》 2024年第7期14-17,共4页
陇中正骨学术流派第三代传人李盛华教授批判性吸纳各家流派治疗“骨错缝、筋出槽”患者的方法,并在陇中正骨学术流派学术思想“整体辨证、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动静互补、精准微创”的指导下,在治疗“骨错缝,筋出槽”过程中提出“稳、... 陇中正骨学术流派第三代传人李盛华教授批判性吸纳各家流派治疗“骨错缝、筋出槽”患者的方法,并在陇中正骨学术流派学术思想“整体辨证、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动静互补、精准微创”的指导下,在治疗“骨错缝,筋出槽”过程中提出“稳、准、轻、巧”四字法则,同时还强调“心身同治”的理念,恰到好处的手法可有效整复“骨错缝、筋出槽”,恢复关节功能。此外,他根据不同的损伤部位,选择相应的手法进行复位,即可缓解患者的疼痛、功能障碍,使其效果立竿见影,充分发挥了中医骨伤治疗骨伤疾病“简、便、效、廉”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出槽 骨错缝 陇中正骨 李盛华 医案
下载PDF
理筋正骨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梁颖 陈朝晖 +2 位作者 林永艳 张文娣 李冬静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观察理筋正骨手法结合运动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名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理筋正骨手法结合运动锻炼,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联合运动锻炼;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手持式压痛仪检测患... 目的观察理筋正骨手法结合运动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名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理筋正骨手法结合运动锻炼,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联合运动锻炼;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手持式压痛仪检测患者颈部疼痛部位压痛阈值,关节角度尺测量颈椎关节活动度,采集颈部肌肉表面肌电积分肌电值(integral electromyogram,iEMG),计算颈椎前屈、后伸、侧屈的肌肉协同收缩率(co-contraction ratio,CCR),采用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功能改善程度,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减轻,颈椎活动度增加,颈部肌肉CCR下降,NDI降低(P<0.05);治疗组疼痛、颈椎关节活动度、颈部肌肉CCR、NDI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理筋正骨手法结合运动锻炼可有效减轻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颈部肌肉协调性,改善患者颈椎功能,其疗效优于牵引疗法结合运动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筋正骨 颈型颈椎病 运动锻炼 牵引
下载PDF
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Meta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齐宏哲 郭涛 高淦 《中医正骨》 2024年第3期36-41,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Pub... 目的:系统评价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PubMed及Cochrane Library中关于手法复位联合PKP治疗OVCF的临床对照试验研究文献(观察组干预措施为手法复位联合PKP,对照组干预措施为单纯PKP)。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3年10月1日。根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后,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文献中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出文献233篇,经筛选后最终纳入文献9篇,均为中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MD=-0.67,95%CI(-1.15,-0.20),P=0.006],伤椎后凸Cobb角改善和椎体前缘高度的恢复均优于对照组[MD=-1.54,95%CI(-2.67,-0.41),P=0.007;MD=2.81,95%CI(2.02,3.59),P=0.000],但2组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骨水泥渗漏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D=-3.99,95%CI(-11.24,3.26),P=0.280;OR=0.48,95%CI(0.21,1.11),P=0.080]。结论:手法复位联合PKP治疗OVCF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伤椎后凸畸形、恢复伤椎前缘高度,疗效优于单纯采用PKP治疗,但二者在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改善及安全性方面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折 压缩性 后凸成形术 正骨手法 专题Meta分析
下载PDF
基于“颈腰同治”理论探讨正骨手法联合冲击波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谢焕新 姜劲挺 +4 位作者 郑吉元 魏来 黄振宇 朱二山 马理元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335-341,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颈腰同治”理论运用正骨手法联合冲击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LD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腰部正骨手法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颈... 【目的】探讨基于“颈腰同治”理论运用正骨手法联合冲击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LD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腰部正骨手法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颈、腰部正骨手法及冲击波治疗,2组患者均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以及血清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3(IL-2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疗效方面,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50%(37/40),对照组为80.00%(32/40);组间比较(秩和检验),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量表评分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对ODI、VAS评分的降低作用和对JOA评分的提高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炎症因子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TNF-α、PGE2、IL-23、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对血清TNF-α、PGE2、IL-23、IL-6水平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颈腰同治”理论运用正骨手法联合冲击波治疗LDH疗效确切,能够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缓解疼痛症状并改善腰椎功能,表明该治疗方法对LDH具有较高的临床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腰同治 腰椎间盘突出症 正骨手法 冲击波 腰椎功能 炎症因子
下载PDF
“三位动正”整脊手法联合通络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陈龙 郑周杭 +7 位作者 张宇 王梦抒 张钊源 郭伟峰 陈欢 刘幸明 尤冬春 吴荣海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1450-1456,共7页
【目的】观察“三位动正”整脊手法联合通络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气虚血瘀型LSS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给予“三位动正”整脊手法联合通络... 【目的】观察“三位动正”整脊手法联合通络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气虚血瘀型LSS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给予“三位动正”整脊手法联合通络活血方治疗,对照组给予“三位动正”整脊手法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直腿抬高试验结果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疗效方面,治疗4周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29/30),对照组为63.33%(19/30),组间比较(Fisher精确检验),试验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腰部功能方面,治疗后,试验组的VAS、OD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JO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仅OD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对VAS、ODI评分的降低幅度及对JOA评分的升高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3)直腿抬高试验方面,治疗后,试验组的直腿抬高试验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对直腿抬高试验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4)血清炎症因子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IL-6、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对血清IL-6水平的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方面,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2/30),对照组为13.33%(4/30),组间比较(Fisher精确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位动正”整脊手法联合通络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LSS患者疗效确切,在改善患者腰部功能、促进患者康复以及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方面相比“三位动正”整脊手法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位动正”整脊手法 通络活血方 气虚血瘀 腰椎管狭窄症 炎症因子
下载PDF
基于“筋骨平衡”理念的陇中正骨手法治疗早期膝骨性关节炎探讨
10
作者 姜朝阳 赵军 +3 位作者 王兴盛 徐世红 刘一儒 王小强 《西部中医药》 2024年第9期49-52,共4页
从陇中正骨手法的发展历程、陇中正骨手法-膝关节调衡手法、陇中正骨手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3方面探讨基于“筋骨平衡”理念的陇中正骨手法治疗早期KOA的理论机制,指出陇中正骨调衡手法在传统手法的基础上注重... 从陇中正骨手法的发展历程、陇中正骨手法-膝关节调衡手法、陇中正骨手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3方面探讨基于“筋骨平衡”理念的陇中正骨手法治疗早期KOA的理论机制,指出陇中正骨调衡手法在传统手法的基础上注重“筋骨平衡”理念,在治疗KOA的过程中融入动静结合、筋骨并重的思想,重在纠正筋骨力学失衡,达到筋骨并调的目的,为手法治疗早期KOA提供了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 筋骨平衡 陇中正骨手法 中医学
下载PDF
李盛华教授运用陇中正骨手法治疗踝关节滑膜嵌顿临证经验撷英
11
作者 李毅 周明旺 +5 位作者 陈威 付志斌 卢冠锦 王玉磊 魏长浩 吕子豪 《西部中医药》 2024年第4期34-36,共3页
介绍李盛华教授运用陇中正骨手法治疗踝关节滑膜嵌顿的临床经验,对其治疗该病的临床思路及手法进行系统总结。李盛华教授以“顺于自然、手稳法巧、筋骨相通、内外兼治、身心并重”的理论体系为中心治则,运用“拔、揉、摇、落”的正骨手... 介绍李盛华教授运用陇中正骨手法治疗踝关节滑膜嵌顿的临床经验,对其治疗该病的临床思路及手法进行系统总结。李盛华教授以“顺于自然、手稳法巧、筋骨相通、内外兼治、身心并重”的理论体系为中心治则,运用“拔、揉、摇、落”的正骨手法技巧,达到“筋脉归位,骨正筋柔”的治疗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膜嵌顿 踝关节 陇中正骨手法 筋骨失衡 临证经验
下载PDF
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的筋骨结构关系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诚 成永忠 +3 位作者 程灏 侯汪洋 温建民 蔡静怡 《中医正骨》 2016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的筋骨结构关系。方法:选择41例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患者,拍摄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采用Image Pro Plus 6.0软件在X线片上测量外踝向外移位距离、外踝向后移位距离、外踝短缩距离、内踝向下移位距离、内踝... 目的:探讨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的筋骨结构关系。方法:选择41例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患者,拍摄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采用Image Pro Plus 6.0软件在X线片上测量外踝向外移位距离、外踝向后移位距离、外踝短缩距离、内踝向下移位距离、内踝向外移位距离、后踝向上移位距离及距骨倾斜角,并分析内、外、后踝移位距离与距骨倾斜角的相关性。结果:本组患者外踝向外移位距离、外踝向后移位距离、外踝短缩距离、内踝向下移位距离、内踝向外移位距离、后踝向上移位距离及距骨倾斜角分别为(3.50±2.09)mm、(3.09±2.02)mm、(5.26±3.36)mm、(6.03±5.07)mm、(2.91±3.09)mm、(2.66±2.30)mm、(5.09°±4.25°)。经相关分析,距骨倾斜角与外踝向外移位距离、外踝短缩距离、内踝向下移位距离、内踝向外移位距离均呈正相关(r=0.430,P=0.050;r=0.666,P=0.000;rs=0.561,P=0.000;rs=0.360,P=0.021),与外踝向后移位距离、后踝向上移位距离不存在相关关系(r=-0.115,P=0.473;rs=0.174,P=0.276)。以距骨倾斜角为因变量,以外踝向外移位距离、外踝短缩距离、内踝向下移位距离、内踝向外移位距离为自变量,最终建立的回归方程为:距骨倾斜角=0.269+0.462×内踝向下移位距离+0.597×外踝短缩距离-0.379×内踝向外移位距离,内踝向下移位距离、外踝短缩距离、内踝向外移位距离的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551、0.472、-0.275。结论: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中,距骨移位与内、外踝骨折块移位之间均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其中内踝骨折块向下移位与距骨移位的相关性最强。临床应用手法复位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时,应充分利用距骨与内、外踝骨折块之间紧密的筋骨结构关系,以获得更好的复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踝损伤 正骨手法 相关分析
下载PDF
颈椎定点旋转手法在体生物力学量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13
作者 梁基耀 周红海 +4 位作者 韦贵康 苏少亭 陈龙豪 何心愉 刘粮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6-492,共7页
背景:颈椎定点旋转手法属于技术要求较高的力学操作,但目前其生物力学还缺少相关量化数据;且颈椎定点旋转手法的影响因素研究包括了众多参数并且存在差异性,需要进一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完善其相关数据。目的:量化颈椎定点旋转手... 背景:颈椎定点旋转手法属于技术要求较高的力学操作,但目前其生物力学还缺少相关量化数据;且颈椎定点旋转手法的影响因素研究包括了众多参数并且存在差异性,需要进一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完善其相关数据。目的:量化颈椎定点旋转手法在体生物力学参数,探讨各生物力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及研究对象个体特征差异对手法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35例颈椎病患者为测试对象,均为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骨伤科门诊就诊者。术者佩戴穿戴式力学测量手套采集手法力学参数,包括拇指预加载力、拇指最大推力、掌心预加载力、掌心旋扳力和掌心旋扳最大作用力。并采集患者个人特征参数,包括年龄、身高、体质量和颈围。对手法操作过程中的关键力学参数进行特征分析及不同个体特征进行量化,对力学指标参数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不同个体特征参数对生物力学可能存在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双侧力学参数相比,左侧操作与右侧操作无显著差异性(P>0.05)。(2)拇指预加载力均值为(7.21±1.19)N、拇指最大推力均值为(28.40±4.48)N、掌心预加载力均值为(5.67±2.49)N、掌心旋扳力均值为(10.90±5.11)N、掌心旋扳最大作用力均值为(16.00±7.27)N。(3)掌心预加载力和掌心旋扳力存在显著正相关(Rs=0.812,P<0.01);掌心预加载力和掌心旋扳最大作用力存在显著正相关(Rs=0.773,P<0.01);掌心旋扳力和掌心旋扳最大作用力存在显著正相关(Rs=0.939,P<0.01)。(4)患者体质量与拇指预加载力、掌心预加载力、掌心旋扳力及掌心旋扳最大作用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5)结果证实,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颈椎病操作中生物力学有一定的标准量值。该手法左右侧操作无显著差异性,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掌心预加载力、掌心旋扳力及掌心旋扳最大作用力3种力之间存在一致性和协调性,对于治疗效果的贡献是相近的。患者的体质量是影响颈椎定点旋转手法重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定点旋转手法 生物力学 影响因素分析 量化研究 颈椎病 正骨手法 保守治疗 个体特征
下载PDF
小角度旋牵推顶正骨手法治疗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临床效果
14
作者 高阳 张微 +4 位作者 杜双庆 刘路 焦永伟 顾川川 左广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3期118-121,126,共5页
目的 观察小角度旋牵推顶正骨手法治疗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在临床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于河北省中医院就诊的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1例,... 目的 观察小角度旋牵推顶正骨手法治疗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在临床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于河北省中医院就诊的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1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单纯进行功能锻炼,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小角度旋牵推顶正骨手法结合功能锻炼的方法进行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测量两组颈椎曲度弧弦距、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中医疗效。结果 研究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治疗后,两组颈椎曲度弧弦距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NDI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病证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角度旋牵推顶正骨手法治疗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效果较为明显,能够缓解青少年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角度旋牵推顶正骨手法 功能锻炼 青少年 颈椎生理曲度异常 临床研究
下载PDF
针刀配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拇外翻的临床效果
15
作者 朱祺 王壮 +3 位作者 李小凯 王雷 郑志永 赵挺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04-208,共5页
目的:探讨针刀配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拇外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步态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拇外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微创手术截骨治疗,观察组进行... 目的:探讨针刀配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拇外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步态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拇外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微创手术截骨治疗,观察组进行针刀配合中医正骨手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拇外翻角(HVA)及临床疗效,采用步态分析中时空参数(步长、步速、步频及步宽)评估患者步态变化。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1年AOFAS中功能、疼痛、对线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各项评分均高于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1年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1年的HVA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比较无差异(P>0.05),但观察组术后3个月、1年的HVA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1年的步长、步速、步频均大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3个月、1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宽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术后3个月、1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配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拇外翻能改善拇外翻畸形症状,改善患者步态,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刀 中医正骨手法 拇外翻 疗效 步态变化
下载PDF
正骨十四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联合骨八方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观察
16
作者 蔡钰伟 张兆华 +2 位作者 张念军 谢学文 何沛聪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2354-2359,共6页
【目的】观察正骨十四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联合骨八方(由生地黄、丹参、桃仁、木通、红花、延胡索、三七等中药组成)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佛山市中医院骨科门诊采用正骨十四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目的】观察正骨十四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联合骨八方(由生地黄、丹参、桃仁、木通、红花、延胡索、三七等中药组成)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佛山市中医院骨科门诊采用正骨十四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的12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是否服用骨八方治疗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1例。对照组单纯给予正骨十四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正骨十四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联合骨八方治疗,疗程为1个月并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腕关节旋前、旋后、掌屈活动度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锻炼开始时间、伤肢肿胀消退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评价2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腕关节功能改善疗效。【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锻炼开始时间、伤肢肿胀消退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的腕关节旋前、旋后、掌屈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对腕关节旋前、旋后、掌屈活动度的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6个月后,对2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估,观察组的优良率为55.56%(35/63),对照组为45.90%(28/61);2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改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75,P=0.282)。【结论】两种方式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疗效,患者的腕关节功能均得到有效恢复,而采用正骨十四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联合骨八方治疗可显著缩短伤肢肿胀消退时间,促进骨折愈合与再生,改善腕关节功能,降低患者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骨十四法 小夹板固定 骨八方 桡骨远端骨折 骨折愈合时间 腕关节活动度
下载PDF
中医正骨手法结合髓内钢板固定微创治疗中度拇外翻临床研究
17
作者 梁馨元 谢庆祥 +3 位作者 曾广龙 姚彬富 李泳聪 苏博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868-875,共8页
【目的】评价应用Chevron微创截骨术联合ISO髓内钢板内固定并结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中度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49例(62足)中度拇外翻患者行Chevron微创截骨术联合ISO髓内钢板内固定,结合术前、术中及术后中医... 【目的】评价应用Chevron微创截骨术联合ISO髓内钢板内固定并结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中度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49例(62足)中度拇外翻患者行Chevron微创截骨术联合ISO髓内钢板内固定,结合术前、术中及术后中医正骨手法治疗,术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前足评分进行疗效评价,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足负重位X线片的拇外翻角(HVA),第一、二跖骨间夹角(IMA),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夹角(DMAA)的变化情况。【结果】(1)本组4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20.6±3.1)个月。(2)影像学评估情况:术后12个月,49例(62足)患者的平均HVA、IMA、DMAA值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疼痛程度评估情况:术后12个月,49例患者的疼痛VAS评分为(3.14±1.21)分,较术前的(7.26±2.52)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关节功能评估情况:术后12个月,49例患者的各项AOFAS前足评分(包括疼痛、功能、拇趾对线)及总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疗效情况:49例患者的62足中,优53足,良7足,可2足,优良率达96.77%(60/62)。【结论】Chevron微创截骨术联合ISO髓内钢板内固定并结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中度拇外翻,可促进拇跖趾关节复位,恢复关节平衡,并通过术后康复指导保持关节的平衡状态,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复发率,最终达到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外翻 髓内钢板 中医正骨手法 术后康复 关节平衡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以手法为主要干预措施的随机对照试验在样本量估计方面的常见问题分析
18
作者 冯天笑 肖想玉 +6 位作者 秦晓宽 孙传睿 王旭 卜寒梅 朱立国 胡晶 魏戌 《中医正骨》 2024年第10期39-43,51,共6页
目的:分析以手法为主要干预措施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在样本量估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中以手法为主要干预措施的RCT,检索时限均为2017年1月至2024年6月... 目的:分析以手法为主要干预措施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在样本量估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中以手法为主要干预措施的RCT,检索时限均为2017年1月至2024年6月。依据文献检索及筛选方案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后,由2名经过培训的研究人员独立提取是否报告样本量估计、假设检验类型、Ⅰ类错误概率α、把握度(1-β)、预期效应量、单侧或双侧检验、最小临床重要性差值(minimal clinically important difference,MCID)、脱落率、样本量计算工具、主要结局指标及多重检验等信息,以频数和百分比的形式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检索到48688篇文献,去除重复文献后随机抽取20%的文献,通过筛选最终纳入274篇文献。在纳入的274项研究中,192项(70.07%)报告了样本量估计。在报告了样本量估计的192项研究中,16项(8.33%)报告了假设检验类型,146项(76.04%)报告了Ⅰ类错误概率α,164项(85.42%)报告了把握度(1-β),98项(51.04%)报告了预期效应量,88项(45.83%)报告了单侧或双侧检验,81项(42.19%)报告了MCID,156项(81.25%)报告了脱落率,167项(86.98%)报告了样本量计算工具,131项(68.23%)报告了主要结局指标。16项报告了假设检验类型的研究均为优效性试验,其中9项采用单侧检验,7项采取双侧检验;37项报告了2个及以上主要结局指标的研究中,8项(21.62%)调整了Ⅰ类错误概率α;23项报告了多个组别比较的研究中,1项(4.35%)调整了Ⅰ类错误概率α。结论:以手法为主要干预措施的RCT在样本量估计方面,存在未报告样本量估计、样本量估计参数缺失或不明、样本量估计方法与假设检验类型及主要结局指标不对应、多重检验时未调整Ⅰ类错误概率α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按摩(中医) 正骨手法 舒筋整复手法 推拿疗法 随机对照试验专题 样本量
下载PDF
腕踝针配合正骨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研究
19
作者 朱吕群 王丹 +1 位作者 高加巍 沈建军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6期837-840,845,共5页
目的:探究腕踝针配合正骨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为针刺(常规针刺及腕踝针)结合正骨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每组30例,因病例脱落最终治疗组29例,对照组28例,比较两... 目的:探究腕踝针配合正骨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为针刺(常规针刺及腕踝针)结合正骨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每组30例,因病例脱落最终治疗组29例,对照组28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下腰痛功能障碍[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量表(ODI)]、腰椎活动度[腰椎活动度评分量表(ROM)]、疼痛程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的92.86%(P<0.05)。组内比较中,两组治疗后VAS、ROM、ODI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而治疗后两组间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例患者因腕踝针刺点留针期间疼痛,患者自行提前取针后疼痛消失;在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皮下血肿、晕针、滞针及不良事件等现象。结论:腕踝针配合正骨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椎活动度,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腰扭伤 骨筋肉并重 正骨 腕踝针 针刺
下载PDF
活血通督汤联合理筋手法对肾虚血瘀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椎后伸角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
作者 黄华 王生余 +3 位作者 曾令辉 雷智坚 黎习之 钟远鸣 《河北中医》 2024年第6期907-910,914,共5页
目的观察活血通督汤联合理筋手法对肾虚血瘀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患者腰椎后伸角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210例肾虚血瘀型DLS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均予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105例加理筋手法治疗,治疗组105例在对照组... 目的观察活血通督汤联合理筋手法对肾虚血瘀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患者腰椎后伸角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210例肾虚血瘀型DLS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均予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105例加理筋手法治疗,治疗组10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活血通督汤治疗,2组均治疗8周。比较2组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PCV)、纤维蛋白原(FIB)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腰椎后伸角、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变化;比较2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29%(99/105),对照组总有效率79.05%(83/1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血浆黏度、PCV、FIB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腰椎后伸角、JOA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通督汤联合理筋手法治疗肾虚血瘀型DLSS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增大腰椎后伸角,改善腰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腰椎 椎管 椎管狭窄 中药疗法 正骨手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