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固化水凝胶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大鼠颅骨缺损
1
作者 丁梦 李强 +4 位作者 李筱叶 贺敖 戴卓 董衡 牟永斌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5期330-340,共11页
目的探讨新型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atin methacryloyl,GelMA)/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复合水凝胶应用于大鼠颅骨缺损区的成骨性能,为骨再生生物材料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经南京大学动... 目的探讨新型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atin methacryloyl,GelMA)/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复合水凝胶应用于大鼠颅骨缺损区的成骨性能,为骨再生生物材料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经南京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组合光引发剂苯基(2,4,6-三甲基苯甲酰基)磷酸锂[lthium phenyl(2,4,6-trimethylbenzoyl)phosphinate,LAP]、GelMA、BMSCs构建光固化复合生物水凝胶GelMA/BMSCs,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EDX)检测GelMA凝胶表面微观形态及元素构成,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凝胶压缩强度。将GelMA/BMSCs水凝胶在体外培养1、2、5 d后,通过CCK-8检测水凝胶包封的BMSCs细胞增殖活性,利用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观察其存活情况和细胞形态;在大鼠颅骨制备5 mm临界骨缺模型,经复合水凝胶治疗的为GelMA/BMSCs组,不做任何处理的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第4、8周拍摄Micro-CT测算骨缺损面积和新生骨指标,第8周处死大鼠取缺损区颅骨样本进行H&E染色、Van Gieson染色和Goldner染色评价新生骨的质量。结果SEM观察到固化的GelMA内部呈现3D海绵状大孔凝胶网络,大孔形貌均匀,孔隙率为73.41%,孔径为(28.75±7.13)μm;EDX结果显示C和O均匀分布在水凝胶的网状大孔结构上;水凝胶压缩强度为152 kPa,GelMA/BMSCs培养第5天,镜下细胞形态铺展,从卵圆形变为梭形,CCK-8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增殖159.4%。术后第4周,Micro-CT三维重建图像显示对照组的骨缺损范围未见明显缩小,GelMA/BMSCs组骨缺损内部可见大量新骨生成;术后第8周,对照组骨缺损仍无明显变化,仅可见少量新生骨,GelMA/BMSCs组颅骨缺损基本愈合;第4周与第8周的定量分析发现,GelMA/BMSCs组大鼠颅骨缺损处新生骨量(new bone vol-ume,BV)、骨体积分数(new bone volume/total bone volume,BV/TV)、骨表面积(bone surface,BS)、骨表面积组织体积比(bone surface/total bone volume,BS/TV)均优于对照组(P<0.05)。第8周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GelMA/BMSCs组骨缺损处形成连续且致密的骨组织,而对照组仅在缺损边缘可见少量不连续新骨生成,缺损处主要为纤维结缔组织。结论光固化水凝胶的干细胞疗法具有良好生物安全性,在诱导大鼠颅骨缺损区新骨形成的同时促进骨成熟,具有潜在的临床转化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骨组织工程 支架 水凝胶 GelMA水凝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疗法 光固化 骨再生 骨修复
下载PDF
物理因子促进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姗姗 舒晴 田峻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83-1090,共8页
背景:针对骨缺损传统修复方法的局限性,干细胞广泛应用于再生医学的研究。化学性因子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国内外应用物理因素调控干细胞分化的研究不断深入,物理因子联合生物支架在骨组织工程中为解决骨缺损修复难... 背景:针对骨缺损传统修复方法的局限性,干细胞广泛应用于再生医学的研究。化学性因子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国内外应用物理因素调控干细胞分化的研究不断深入,物理因子联合生物支架在骨组织工程中为解决骨缺损修复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目的:就物理因子如电磁场、超声等对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分子机制以及信号通路的调控、在骨组织工程中应用的可行性等方面做一总结。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中近20年的相关文献,在标题和摘要中以“干细胞,骨缺损,成骨分化,电磁场,超声,冲击波,低强度激光,机械力,骨组织工程”或“stem cell,osteoporosis,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Electromagnetic Fields,Ultrasound,Bone Tissue Engineering”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对相关文章94篇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1)物理因子作为一种无创、非接触的辅助疗法对骨组织工程有着显著影响,在调控干细胞的成骨分化、促进细胞的增殖以及在骨工程支架内的生存能力方面有着积极作用。(2)除了激活信号通路和成骨基因转录外,物理因子还可以改善血管化、增加支架中形成的骨的体积、面积和厚度,可以促进骨整合,提高骨支架再生健康骨组织的成功率。(3)然而,将物理因子用于骨组织工程的研究均采用不同的实验条件,如支架类型、细胞类型及干预条件等,无法直接进行比较以确定最佳参数设置,在临床应用中,这些不同干预对促进骨折愈合的有效性研究结果也缺乏一致性,因此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确定物理因子用于骨组织工程的最佳参数。(4)总体而言,物理因子作为一种理想的辅助疗法,在与各种生物材料结合并应用于骨组织工程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骨缺损 成骨分化 电磁场 超声 冲击波 低强度激光 机械力 骨组织工程
下载PDF
血浆基质在牙槽嵴保存术中的应用
3
作者 张玉峰 张晓欣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3期161-168,共8页
拔牙后,牙槽嵴软硬组织会发生明显吸收,牙槽嵴保存术目标在于尽量维持牙槽嵴软硬组织体积与形态,为种植体的植入提供适当条件。目前牙槽嵴保存术拔牙窝的多种分类方式存在难以直接指导移植材料的选择和临床操作、颗粒状骨替代材料空间... 拔牙后,牙槽嵴软硬组织会发生明显吸收,牙槽嵴保存术目标在于尽量维持牙槽嵴软硬组织体积与形态,为种植体的植入提供适当条件。目前牙槽嵴保存术拔牙窝的多种分类方式存在难以直接指导移植材料的选择和临床操作、颗粒状骨替代材料空间维持能力不足导致成骨效果不佳等问题。血浆基质是一种自体血液提取物,能有效提高组织再生效果。本文阐述了拔牙后软硬组织丧失的特点及血浆基质在牙槽嵴保存术中的主要应用形式(液态血浆基质、固态血浆基质膜/塞、血浆基质骨块),对需要进行牙槽嵴保存术的牙槽窝进行了新的分类,并就应用血浆基质行牙槽嵴保存术的临床操作方法进行推荐:第一类为拔牙窝不存在骨组织缺损,伴或不伴软组织缺损;第二类为拔牙窝存在骨组织缺损,双侧骨壁缺损均小于50%,伴或不伴软组织缺损;第三类为拔牙窝存在骨组织缺损,双侧骨壁至少有一侧缺损大于50%,伴或不伴软组织缺损。在第一类拔牙窝中可填入固态血浆基质膜或组织塞,再次注射液态血浆基质,双层固态血浆基质膜封闭拔牙窝;在第二类拔牙窝中可填入血浆基质骨块,注射液态血浆基质二次固化后,使用可吸收胶原膜及双层固态血浆基质膜关闭拔牙窝;在第三类拔牙窝中利用帐篷钉维持高度,再植入血浆基质骨块,注射液态血浆基质二次固化后,使用可吸收胶原膜及双层固态血浆基质膜关闭拔牙窝。本文旨在为口腔临床医师全面了解血浆基质、简化牙槽嵴保存术临床决策及操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治疗 硬组织缺损 软组织缺损 拔牙窝分类 牙槽嵴保存 血浆基质 液态血浆基质 固态血浆基质膜 血浆基质骨块 临床决策
下载PDF
In Vitro Targeted Magnetic Delivery and Tracking of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Particles Labeled Stem Cells for Articular Cartilage Defect Repair 被引量:4
4
作者 冯勇 金旭红 +3 位作者 戴刚 刘军 陈家荣 杨柳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1年第2期204-209,共6页
To assess a novel cell manipulation technique of tissue engineering with respect to its ability to augment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particles (SPIO) label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density at a localized... To assess a novel cell manipulation technique of tissue engineering with respect to its ability to augment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particles (SPIO) label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density at a localized cartilage defect site in an in vitro phantom by applying magnetic force. Meanwhile, non-invasive imaging techniques were use to track SPIO-labeled MSCs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Human bone marrow MSCs were cultured and labeled with SPIO. Fresh degenerated human osteochondral fragments were obtained dur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and a cartilage defect was created at the center. Then, the osteochondral fragments were attached to the sidewalls of culture flasks filled with phosphate-buffered saline (PBS) to mimic the human joint cavity. The SPIO-labeled MSCs were injected into the culture flasks in the presence of a 0.57 Tesla (T) magnetic force. Before and 90 min after cell targeting, the specimens underwent T2-weighted turbo spin-echo (SET2WI) sequence of 3.0 T MRI. MRI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histological findings. Macroscopic observation showed that SPIO-labeled MSCs were steered to the target region of cartilage defect. MRI revealed significant changes in signal intensity (P0.01). HE staining exibited that a great number of MSCs formed a three-dimensional (3D) cell "sheet" structure at the chondral defect site. It was concluded that 0.57 T magnetic force permits spatial delivery of magnetically labeled MSCs to the target region in vitro. High-field MRI can serve as an very sensitive non-invasive technique for the visualization of SPIO-labeled M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particles human bon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bMSCs) cartilage defe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magnetic targeting cell delivery system cell therapy
下载PDF
不同途径注射质粒微泡对超声微泡破碎技术介导EGFP基因在兔骨缺损处转染的影响
5
作者 李世伟 杨晓东 唐学阳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493-497,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微泡破碎技术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基因在兔骨缺损处转染时,不同途径注射质粒微泡混悬液对转染效率及局部组织的影响。方法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10只,制备右尺骨骨缺损模型,按照... 目的探讨超声微泡破碎技术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基因在兔骨缺损处转染时,不同途径注射质粒微泡混悬液对转染效率及局部组织的影响。方法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10只,制备右尺骨骨缺损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静脉组和断端间组(n=5)。静脉组和断端间组造模后第10天分别经耳缘静脉或骨缺损断端间向兔体内注射携带EGFP基因的质粒微泡混悬液(0.3 ml/kg)。在超声频率1 MHz,超声强度1.0 W/cm^(2),占空比20%条件下,对两组骨缺损部位超声辐照1 min,进行EGFP基因转染。在基因转染后1周时处死兔,于骨缺损处获取标本制作切片,荧光染色观察各组EGFP表达情况。采用病理图像分析软件分析计算平均光密度。HE染色观察断端间软组织病理特点。结果静脉组和断端间组均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断端间组平均光密度高于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345±0.0028 vs 0.0004±0.0001,P<0.05)。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细胞主要为骨骼肌细胞,各组未见细胞坏死征象。结论超声微泡破碎技术介导EGFP基因在兔骨缺损处转染时,其效率受不同途径注射质粒微泡混悬液的影响,骨缺损断端间直接注射优于静脉注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微泡破碎技术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基因治疗 骨缺损 新西兰大白兔
下载PDF
基因修饰的生物可降解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血管化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建军 韩冬 +2 位作者 孙鸿斌 王欢 徐莘香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31-935,共5页
目的评价转染骨形成蛋白2(bonemorphogeneticprotein2,BMP-2)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复合生物可降解人工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血管化过程,观察BMP-2基因对促进移植骨血管化的影响。方法利用携带BMP-2基... 目的评价转染骨形成蛋白2(bonemorphogeneticprotein2,BMP-2)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复合生物可降解人工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血管化过程,观察BMP-2基因对促进移植骨血管化的影响。方法利用携带BMP-2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enoviruscarryingBMP-2gene,Ad-BMP-2)转染MSCs及复合人工骨制备。取新西兰大耳白兔60只制成双侧桡骨中段1.5cm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30侧)。各组采用不同材料植入缺损,A组Ad-BMP-2转染MSCs+聚乳酸/聚己内酯(polylacticacid/polycaprolactone,PLA/PCL);B组β-半乳糖酐酶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MSCs+PLA/PCL;C组未转染MSCs+PLA/PCL;D组单纯PLA/PCL。分别于术后4、8和12周各组处死5只动物,行X线片、微血管分布、组织学、透射电镜观察,并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表达检测及微血管计数。结果A组4周时见移植骨内片状成骨影,有较多新生血管长入,支架孔隙内充满软骨痂,功能活跃的成骨细胞围绕微血管生长,VEGF表达及微血管数均明显高于其它各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周时移植骨内成骨逐渐增多,微血管迂曲扩张并相互连接,软骨痂转变为小梁骨;12周时皮质骨连续,髓腔再通,微血管呈规则地纵向排列。B、C组成骨能力较弱,血管再生缓慢,12周时骨缺损得到初步修复,微血管沿新生骨小梁孔隙分布。D组各时间点新生血管少见,12周时骨端硬化,缺损区被纤维组织填充。结论BMP-2基因转染可通过上调VEGF表达,间接诱导移植骨血管化,促进种子细胞成活,加速新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成蛋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缺损 基因治疗 血管化
下载PDF
骨形成蛋白-2基因促进犬牙周组织再生的体内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孙钦峰 朱雪梅 +2 位作者 杨丕山 刘玉 杜芳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11-214,共4页
目的:观察重组入骨形成蛋白-2(rhBMP-2)质粒对犬牙周骨缺损再生作用的影响。方法:选用6只成年bea犬,将其下颌两侧的第2、3、4前磨牙(P2、P3、P4)作为实验牙。在每颗实验牙的近中根颊侧制作“U”型骨缺损,并随设计为3组,即pIRES-rhBMP-2... 目的:观察重组入骨形成蛋白-2(rhBMP-2)质粒对犬牙周骨缺损再生作用的影响。方法:选用6只成年bea犬,将其下颌两侧的第2、3、4前磨牙(P2、P3、P4)作为实验牙。在每颗实验牙的近中根颊侧制作“U”型骨缺损,并随设计为3组,即pIRES-rhBMP-2组、rhBMP-2组(阳性对照组)和PBS组(空白对照组)。术后第4与第8周分别处动物。光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采用Image-Pro-Express系统测量新生牙槽骨和牙骨质的高度、新生结缔组织的附量。测量结果以SAS 6.12软件包进行Newman-Keuls q检验。结果:实验第8周时,组织学观察可见2个实验组新牙槽骨接近于正常骨结构,新生牙周纤维稠密,富含血管;空白对照组胶原纤维稀疏,排列不规则。新生组织测量果显示:2个实验组新生牙槽骨和牙骨质的高度、新生结缔组织的附着量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P<0.01) 2个实验组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IRES-rhBMP-2有较强的骨诱导活性,能有效促进犬牙周骨缺的组织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成蛋白-2 基因治疗 骨缺损 牙周再生
下载PDF
骨形成蛋白2基因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建军 白伦浩 +5 位作者 孙鸿斌 韩冬 顾稼祥 王欢 段景柱 徐莘香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25-728,共4页
目的观察携带人骨形成蛋白2(bonemorphogeneticprotein2,BMP-2)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enoviruscarryingBMP-2gene,Ad-BMP-2),通过纤维蛋白凝胶与牛松质骨支架(bovinecancellousbone,BCB)复合,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6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 目的观察携带人骨形成蛋白2(bonemorphogeneticprotein2,BMP-2)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enoviruscarryingBMP-2gene,Ad-BMP-2),通过纤维蛋白凝胶与牛松质骨支架(bovinecancellousbone,BCB)复合,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6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制成双侧桡骨中段1.5cm骨缺损模型,采用4种材料植入修复。A组Ad-BMP-2+BCB;B组重组BMP-2+BCB;C组携带β-半乳糖酐酶基因的腺病毒对照载体(adenoviruscarryingβ-galgene,Ad-Lacz)+BCB;D组单纯BCB支架。修复术后各组于4、8和12周各处死动物5只取材,行X线片、组织学、生物力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结果A、B两组骨缺损均得到了修复,但术后各时间点,A组在成骨活跃程度、新生骨量、力学强度及BMP-2表达等方面均明显优于B组;C、D两组均无新骨形成。结论BMP-2直接基因治疗,操作简便、骨诱导能力强,是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成蛋白2 基闪治疗 骨缺损 修复
下载PDF
BMP-2基因转染兔骨骼肌干细胞修复骨缺损实验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尚咏 卢世璧 +2 位作者 王继芳 袁玫 王爱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4期241-244,共4页
目的探讨AdrhBMP 2修饰的兔骨骼肌干细胞(RRSMSCs)为种子细胞、脱钙骨基质(DBM)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建立兔桡骨干骨缺损(20 mm)模型,50 只新西兰兔分为5 组:AdrhBMP- 2 转染RSMSCs/DBM组(... 目的探讨AdrhBMP 2修饰的兔骨骼肌干细胞(RRSMSCs)为种子细胞、脱钙骨基质(DBM)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建立兔桡骨干骨缺损(20 mm)模型,50 只新西兰兔分为5 组:AdrhBMP- 2 转染RSMSCs/DBM组(A组)、AdGFP转染RSMSCs/DBM组(B组)、未转染RSMSCs/DBM组(C组)、单纯DBM组(D组)和对照组(E组)。术后4周和6周分别行骨密度、X线、生物力学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4周,A组骨修复达到X线愈合标准,但髓腔不通;术后6周,各组的愈合率分别为A组100%、B组50%、C组33%,D组和E组为0。结论AdrhBMP -2 修饰的RSMSCs为种子细胞、DBM为支架材料构建的基因强化组织工程骨能修复兔桡骨长20 mm的大段骨缺损,为临床上大范围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 基因治疗 骨骼肌干细胞 骨缺损
下载PDF
股骨外侧髁环锯取骨法与传统髂骨翼外侧板取骨法在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缺损治疗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徐云钦 李强 +7 位作者 申屠刚 苏佩华 王刚 姚有榕 邓盼 罗正理 魏强强 汤勇 《中医正骨》 2013年第10期9-13,共5页
目的:比较股骨外侧髁环锯取骨法与传统髂骨翼外侧板取骨法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缺损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缺损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采用自制环锯取骨器于股骨外侧髁取骨25例(A组),采用骨刀... 目的:比较股骨外侧髁环锯取骨法与传统髂骨翼外侧板取骨法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缺损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缺损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采用自制环锯取骨器于股骨外侧髁取骨25例(A组),采用骨刀于髂骨翼外侧板取骨30例(B组);SchatzkerⅢ型10例,Ⅴ型26例,Ⅵ19例。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取骨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参照Merchant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①一般指标。A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小于B组[(2.86±0.42)cm,(3.98±0.65)cm,t=7.449,P=0.000;(295.50±68.55)mL,(389.20±97.55)mL,t=4.389,P=0.000;(1.53±0.26)min,(1.86±0.30)min,t=4.390,P=0.000];2组患者取骨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45±1.97)cm3,(12.15±1.78)cm3,t=0.229,P=0.820;(144.00±21.41)d,(140.30±16.66)d,t=0.998,P=0.323]。②临床疗效。A组优13例、良9例、可2例、差1例,B组优14例、良12例、可3例、差1例。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63,P=0.717)。③安全性。A组患者发生并发症2例,B组患者发生并发症9例。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χ2=4.125,P=0.042)。结论:对于SchatzkerⅢ、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而言,虽然股骨外侧髁环锯取骨法与传统髂骨翼外侧板取骨法在取骨量、骨折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但股骨外侧髁环锯取骨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缺损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胫骨平台 骨缺损 环锯取骨器 骨移植 治疗 临床研究性
下载PDF
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治疗骨缺损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许锋 詹玉林 宋兴华 《医学综述》 2012年第11期1612-1614,共3页
因创伤、肿瘤切除等原因造成的骨缺损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自体骨移植或异体骨移植治疗骨缺损仍然是临床上治疗骨缺损的金标准。目前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结合骨组织工程的方法治疗修复骨缺损是新的研究热点。骨形... 因创伤、肿瘤切除等原因造成的骨缺损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自体骨移植或异体骨移植治疗骨缺损仍然是临床上治疗骨缺损的金标准。目前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结合骨组织工程的方法治疗修复骨缺损是新的研究热点。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结合人工合成支架、生物可降解支架和自体组织移植是最新的研究解决方法,并取得一定的骨缺损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2 基因治疗 骨缺损 骨修复
下载PDF
双基因rhBMP-4/VEGF_(121)在治疗兔桡骨缺损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邢艳莉 汪春兰 +2 位作者 曹东升 丁浩 王帮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2-175,共4页
目的研究双基因rhBMP-4/VEGF121混悬液在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成年兔20只,制作40侧桡骨中段15mm骨缺损实验模型,随机分为A、B、C、D组。A组植入rhBMP-4+VEGF121+明胶海绵,B组植入rhBMP-4+明胶海绵,C组植入VEGF121+明胶海绵,D... 目的研究双基因rhBMP-4/VEGF121混悬液在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成年兔20只,制作40侧桡骨中段15mm骨缺损实验模型,随机分为A、B、C、D组。A组植入rhBMP-4+VEGF121+明胶海绵,B组植入rhBMP-4+明胶海绵,C组植入VEGF121+明胶海绵,D组只植入明胶海绵。并于术后4、8、12周对骨缺损区进行大体、X线片、组织形态学观察,图像分析新生骨小梁的面积。结果A组在12周内骨缺损完全修复,髓腔再通,且同时期内新生骨的数量和质量显著优于其他组;B、C组骨缺损为未完全成熟的板层骨修复,髓腔部分再通,B组骨愈合成熟度较C组佳;D组缺损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结论双基因rhBMP-4/VEGF121治疗骨缺损比单基因具有更好的促进骨修复再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四肢骨折 基因疗法 骨形态发生蛋白类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类
下载PDF
血管束植入治疗骨缺损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明东 尹望平 董健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20-622,共3页
骨缺损一直是困扰矫形外科医师的一大难题,针对此的研究较多,但目前仍没有一种特别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案。研究表明,血管束植入骨缺损处可以促进成骨。本文主要就血管(或束)植入在自体骨、组织工程骨治疗骨缺损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 血管束 骨缺损 治疗 组织工程骨
下载PDF
骨折愈合的基因治疗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亚军 张先启 官建中 《医学综述》 2015年第10期1796-1799,共4页
骨折愈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修复过程,目前已发现多种促进骨折愈合的物质,其中研究较多的为生长因子。近年来,由于基因工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基因技术将相关的目的基因通过载体导入靶细胞,通过表达特定的生长因子蛋... 骨折愈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修复过程,目前已发现多种促进骨折愈合的物质,其中研究较多的为生长因子。近年来,由于基因工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基因技术将相关的目的基因通过载体导入靶细胞,通过表达特定的生长因子蛋白促进骨折愈合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大量实验证实基因治疗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为骨折愈合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骨缺损 愈合 基因治疗
下载PDF
阳离子脂质体介导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的兔骨骼肌干细胞体外成骨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尚咏 伍骥 +1 位作者 卢世璧 袁玫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 2 (rhBMP 2 )基因对兔骨骼肌干细胞 (SMSCs)体外成骨活性的影响。方法 pEGFP rhBMP 2的扩增、浓度及纯度鉴定。脂质体包裹质粒DNA ,转染SMSCs后测定转染率。检测rhBMP 2、碱性磷酸... 目的初步探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 2 (rhBMP 2 )基因对兔骨骼肌干细胞 (SMSCs)体外成骨活性的影响。方法 pEGFP rhBMP 2的扩增、浓度及纯度鉴定。脂质体包裹质粒DNA ,转染SMSCs后测定转染率。检测rhBMP 2、碱性磷酸酶 (ALP)和Ⅰ型胶原的表达。结果脂质体介导 pEGFP rhBMP 2SMSCs转染后最大转染率为 14 18% ,rhBMP 2、ALP和Ⅰ型胶原的表达呈阳性 ,而 pEGFP转染的细胞和未染细胞rhBMP 2、ALP和Ⅰ型胶原的表达弱阳性。 结论SMSCs是一种较理想的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脂质体介导质粒rhBMP 2的基因转移安全性好 ,但转染率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 阳离子脂质体 骨骼肌干细胞 基因治疗 骨缺损
下载PDF
巯基烷基化壳聚糖介导pIRES-hVEGFl2lcDNA/hBMP-4真核双表达质粒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邢艳莉 汪春兰 +4 位作者 赵宇 王帮河 白欣 李叔宝 卢迪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09年第3期138-142,共5页
目的研究以巯基烷基化壳聚糖(TACS)介导的双核共表达质粒(pIRES-hVEGFl2lcDNA/hBMP-4)修复骨缺损的作用。方法以新西兰兔15只(30侧)为实验动物,制作桡骨中段15mm长的骨缺损实验模型,分实验组(左侧桡骨)和对照组(右侧桡骨),实验组植入明... 目的研究以巯基烷基化壳聚糖(TACS)介导的双核共表达质粒(pIRES-hVEGFl2lcDNA/hBMP-4)修复骨缺损的作用。方法以新西兰兔15只(30侧)为实验动物,制作桡骨中段15mm长的骨缺损实验模型,分实验组(左侧桡骨)和对照组(右侧桡骨),实验组植入明胶海绵+双基因混悬液,对照组植入明胶海绵+等量生理盐水,并于术后6周、8周、12周对骨缺损区进行大体观察、X线观察、X线阻射密度测定及组织形态学观察,图像分析骨小梁的生成数量。结果实验组在12周内骨缺损完全修复,且同时期内新生骨的数量和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对照组骨缺损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结论TACS介导的pIRES-hVEGFl2lcDNA/hBMP-4真核双表达基因具有良好的促进骨缺损修复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基因治疗 骨形态发生蛋白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壳聚糖
下载PDF
淫羊藿在骨膜附加活性材料nHAC/PLA修复颌骨缺损中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艳辉 谢利娜 +1 位作者 张晓娟 齐刘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91-794,850,851,共6页
【目的】观察淫羊藿对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nHAC/PLA)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成骨作用。【方法】制备16只兔双侧下颌骨10 mm×8 mm贯穿性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中药淫羊藿组与对照组,2组左侧缺损不添加材料,右侧缺损处添加活性材料... 【目的】观察淫羊藿对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nHAC/PLA)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成骨作用。【方法】制备16只兔双侧下颌骨10 mm×8 mm贯穿性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中药淫羊藿组与对照组,2组左侧缺损不添加材料,右侧缺损处添加活性材料nHAC/PLA。术后2、4、8、12周分别处死动物,从大体、影像学、组织学方面进行观察,并计量新骨面积。【结果】影像学观察结果显示淫羊藿右侧组、对照右侧组、淫羊藿左侧组2、4、8、12周缺损区密度均高于对照左侧组。组织学观察可见淫羊藿右侧组、对照右侧组各时间点骨缺损区新骨形成均优于左侧组,新生骨及新生血管的量多。随着时间延长,淫羊藿右侧组、对照右侧组有大量骨样组织长入活性材料,骨成熟度增高,淫羊藿右侧组可见残留材料逐渐被活跃生长的骨组织包围并替代。分别与同侧对照组比较,淫羊藿左、右侧组新骨面积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左侧与右侧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淫羊藿在骨缺损修复期间有良好的促进骨愈合的作用,nHAC/PLA活性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及骨诱导活性,有望应用于临床修复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药理学 颌骨缺损/中西医结合疗法 骨修复 下颌骨/病理学 疾病模型 动物
下载PDF
载药磷酸钙人工骨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红卫 朱红青 +6 位作者 黄洪斌 赵胜春 楼舒畅 季向荣 张根福 赵品益 赵钢生 《中医正骨》 2007年第11期6-7,共2页
评价载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CPC)的体外抑菌特点。将CPC粉末按5%的比例复合万古霉素、妥布霉素、头胞唑啉钠、环丙沙星,各取3粒载药CPC,分别置于接种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琼脂固体培养基中,测量抑菌圈直径,取无... 评价载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CPC)的体外抑菌特点。将CPC粉末按5%的比例复合万古霉素、妥布霉素、头胞唑啉钠、环丙沙星,各取3粒载药CPC,分别置于接种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琼脂固体培养基中,测量抑菌圈直径,取无药的CPC12粒,观察其抑菌作用。结果环丙沙星在2天后仍不能很好固化,放弃进一步试验。载药CPC颗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明显的抑菌圈,载妥布霉素CPC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分别达3、9、12周。载万古霉素CPC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作用达6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达12周以上。载头孢唑啉钠CPC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作用达3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为5周,明显短于妥布霉素、万古霉素。而对照组无抑菌作用。表明载药CPC在体外具有较强的、持续时间较长的抑菌活性,具有临床上应用于修复骨缺损和治疗骨髓炎的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治疗 植骨术 载药磷酸钙人工骨 释放系统 抑菌作用 临床研究
下载PDF
最新进展的转基因技术在骨与软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茹嘉 李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期353-357,共5页
背景:组织工程技术在骨与软骨的修复方面已经取得巨大进步,其中转基因技术的引入在最近几年也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目的:总结近5年来转基因技术在骨与软骨缺损修复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2007年... 背景:组织工程技术在骨与软骨的修复方面已经取得巨大进步,其中转基因技术的引入在最近几年也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目的:总结近5年来转基因技术在骨与软骨缺损修复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2007年1月至2012年3月关于转基因技术治疗骨与软骨缺损方面的文献,中文检索词"基因,治疗,骨,软骨,缺损"。英文检索词"gene,therapy,bone,cartilage,defect",最终纳入22篇符合要求的文献。结果与结论:基因治疗为骨和软骨再生带来了一种新的治疗理念,它可以把具有特异性的目的基因精确转移入靶细胞内,并特异性的表达。目前应用于骨与软骨缺损的基因主要包括骨形态发生蛋白,转化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Bcl-xl基因等。应用基因治疗可以诱导骨与软骨的形成,为骨与软骨的修复提供了崭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组织构建学术探讨 基因 治疗 软骨 缺损 骨形态发生蛋白 转化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SOX BCL-X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基因转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大鼠骨缺损及其生物力学研究
20
作者 朱六龙 汤亭亭 +2 位作者 戴尅戎 朱振安 楼觉人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评价腺病毒介导的人BMP-2基因转染的间充质干细胞对长骨骨干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采用单侧股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下列同系细胞与胶原的复合物:(1)Adv-hBMP-2转染的间充质干细胞;(2... 目的评价腺病毒介导的人BMP-2基因转染的间充质干细胞对长骨骨干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采用单侧股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下列同系细胞与胶原的复合物:(1)Adv-hBMP-2转染的间充质干细胞;(2)Adv-βgal转染的间充质干细胞;(3)未转染细胞。于术后2、4、6、8周行放射学检查,术后8周的标本行组织学检查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放射学检查显示,Adv-hBMP-2转染组术后2周有明显骨痂形成,术后8周12例骨缺损中有10例愈合,其他2组骨缺损均未愈合,放射学评分低于Adv-hBMP-2转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织学分析表明,Adv-hBMP-2转染组术后8周骨缺损内有丰富的编织骨和板层骨,其他2组无明显骨痂或仅有少量骨形成。生物力学测试显示,Adv-hBMP-2转染组手术侧股骨的弯曲强度是对侧未手术股骨的85%±8%。结论Adv-hBMP-2基因转染的同系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可修复长骨干节段性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 间充质干细胞 基因治疗 骨缺损 生物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