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1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bservation 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Needle Knife Release Combined with Microporous Decompression in Subchondral Bone Marrow Edema Area for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1
作者 HU Yong-zhao XU Ying-feng +5 位作者 ZHANG Jian RUAN Zhi-hua XU Tong ZHAO Teng-fei HAN Bing-qiu ZHANG Yi-pu 《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21年第6期45-51,共7页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release with needle knife combined with microporous decompression in bone marrow edema area of subchndral bone for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Method:From March 2019 to...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release with needle knife combined with microporous decompression in bone marrow edema area of subchndral bone for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Method:From March 2019 to March 2020,66 patien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and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ber table.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elease with needle knife combined with microporous decompression in bone marrow edema area,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elease with needle knife.Visual analogue scale(VAS),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 Master University composite index(WOMCA)and inflammatory factor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The VAS scores of knee pain in both groups decreased after treatment.The treat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WOMAC scores of both groups we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reatment,and then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time.The WOMAC scroe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and there was an interactive effect on time factor.Conclusion:Release with needle knife combined with microporous decompression in bone marrow edema area of subchondral bone has good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it can relieve the pain of patients,improve the function of joint,reduce inlfammatory reaction,and then delay the pathological progress of KOA,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ll needle knife Subchondral bone bone marrow edema area Microporous decompression Knee osteoarthrosis
下载PDF
Modified technique of advanced core decompression for treatment of femoral head osteonecrosis 被引量:4
2
作者 Lin Lin Yan Jiao +7 位作者 Xian-Guo Luo Jin-Zhu Zhang He-Liang Yin Li Ma Bo-Ran Chen Derek M Kelly Wei-Kuan Gu Hong Chen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0年第13期2749-2757,共9页
BACKGROUND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is a destructive condition most commonly affecting young and middle-aged patients.The leading consequence of ONFH is often a significant articular disability.Effective... BACKGROUND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is a destructive condition most commonly affecting young and middle-aged patients.The leading consequence of ONFH is often a significant articular disability.Effective joint-preserving surgical treatments are urgently needed for patients with early stage ONFH when outcomes of treatment are in general better than the advanced stage disease.AIM To introduce a new surgery procedure called percutaneous expanded core decompression and mixed bone graft technique,which is a new way of jointpreserving surgical treatments.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6 patients with ONFH diagnosed and treated with the procedure called percutaneous expanded core decompression and mixed bone graft technique at The First Hospital of Qiqihar from March 2013 to August 2019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 follow-up ended in December 2019.RESULTS There were 6 male patient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43 years in our study.Gratifying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from the comparison of Harris hip score,visual analogue scale,and imaging examination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CONCLUSION This new modified technique is simple,safe,and reliable.No serious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in our cases.Advantages of the single blade expandable reamer are obvious.The adjuvant substance is inexpensive and easy to obtain.Thus,this technique is an effective joint-preserving surgical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early stage of ONF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Advanced core decompression Mixed bone graft Single blade expandable reamer Autologous bone marrow aspirate Jointpreserving surgical treatments
下载PDF
Study on animals' femur blood flow alteration under inadequate decompression with ^(133)Xe isotope washout method
3
作者 Yu Shao-Ning Bao Bo-Rong (Shanghai Institute of Nuclear Research,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1800 )Tian Wu-Xun +2 位作者 Yun Chang-Quan Zhu Xiang-Qi Wang Jing-Ying and Cao Bao-Gen (Naval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200433)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24-128,共5页
Animals’ regional femur blood (F) alteration was studied under an inadequate decompression by using the inhaled isotope 133Xe washout metho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F on left and right side of minipigs’ fem... Animals’ regional femur blood (F) alteration was studied under an inadequate decompression by using the inhaled isotope 133Xe washout metho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F on left and right side of minipigs’ femur decreased from 15.4±1.8 and 16 .9±2.0 ml/ (100 g.min) (before exposure) to 10±1.8 and 11.1±1.6 ml/(100mg.min) (after expposure for 1.5 h under the pressure of 0.5 MPa and then decompression to normal with the rate of 0.03~0.04MPa/min), respectively; the blood flow of hematopoietic marrow tissues (f1)on both sides also decreased from 19.3±2.0 and 22.1±1.9 ml/(100mg.min) to 13.9±1.4 and 13.8±1.0 ml/(100 mg.min). The exact same alteration also happened in the experiment on New Zealand rabbits. It indicates that inadequate decompression in hyperbaric exposure can give rise to decrease animals’ bone blood flow and insufficient bone blood supply serves as one of the reasons for causing decompressive osteonecr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3Xe同位素 动物股骨血液流 减压
下载PDF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后血肿增大的风险因素分析
4
作者 张锦贤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5期703-705,共3页
目的研究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后血肿增大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本院收治的颅脑损伤117例,所有患者均行去骨瓣减压术,根据术后CT检查血肿是否增大分为发生组(n=62)与未发生组(n=55)。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 目的研究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后血肿增大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本院收治的颅脑损伤117例,所有患者均行去骨瓣减压术,根据术后CT检查血肿是否增大分为发生组(n=62)与未发生组(n=55)。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鹿特丹CT评分(Rotterdam CT)、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间的差异,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后血肿增大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年龄≥65岁、瞳孔散大、发病至开颅时间<4h占比及RotterdamCT评分、血糖、骨瓣最大径明显高于非血肿增大组,GCS评分低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Rotterdam CT评分、GCS评分、瞳孔状态、发病至开颅时间、血糖、骨瓣最大径是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血肿增大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血肿增大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年龄、瞳孔状态、GCS评分、Rotterdam CT评分、发病至开颅时间、血糖、骨瓣最大径可预测患者术后血肿情况,应予以密切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骨瓣减压术 颅脑损伤 血肿增大 瞳孔状态 骨瓣最大径
下载PDF
渐进式减压应用于大骨瓣减压术中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及对BNP、t-PA和PAI-1水平的影响
5
作者 唐赛虎 程宏伟 +3 位作者 叶雷 宋良树 杨浩 康飞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6期111-115,共5页
目的:探讨渐进式减压应用于大骨瓣减压术中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及对血清脑钠肽(BNP)、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重... 目的:探讨渐进式减压应用于大骨瓣减压术中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及对血清脑钠肽(BNP)、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两组均给予大骨瓣减压术。对照组给予常规减压治疗,观察组给予渐进式减压治疗,比较两组血清相关指标、颅内压、意识水平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1 d,两组BNP高于术前,PAI-1、t-PA水平低于术前,且观察组BNP、PAI-1、t-P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1周,观察组颅内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12%,低于对照组的2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渐进式减压应用于大骨瓣减压术中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以有效降低术后BNP、PAI-1、t-PA水平,改善颅内压和意识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骨瓣减压术 渐进式减压 重型颅脑损伤 血清脑钠肽 颅内压
下载PDF
微创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灶周水肿的效果
6
作者 齐俊青 申法政 吕爱华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4期2539-2542,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灶周水肿的疗效及对脑水肿指数、脑脊液水平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优化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78例自发性脑出血合并出血灶周水肿患者作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微创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灶周水肿的疗效及对脑水肿指数、脑脊液水平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优化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78例自发性脑出血合并出血灶周水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密封信法分为观察组(39例)与对照组(39例),对照组接受开颅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立体定向手术抽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手术疗效,记录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4 d的脑水肿指数、脑脊液水平[白细胞介素-1β(IL-1β)、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β)]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两组患者脑水肿指数均下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两组患者脑脊液IL-1β、S-100β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出现并发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术能够有效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灶周水肿,改善脑水肿程度,减轻脑损伤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脑出血 水肿 立体定向手术 开颅大骨瓣减压术
下载PDF
面部渐进性隆起伴视力下降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
7
作者 方怜非 李寅炜 周慧芳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4年第S01期42-46,52,共6页
20岁女性,因“左侧眶周渐进性隆起伴眼球突出20年,左眼视力下降1年”就诊。查体提示患者眼球突出度12 mm>90 mm<16 mm,左眼最佳矫正视力0.8,伴周边视野轻度受损和左眼眼球运动受限,色觉正常。结合眼眶CT表现,考虑为“左侧眶周多... 20岁女性,因“左侧眶周渐进性隆起伴眼球突出20年,左眼视力下降1年”就诊。查体提示患者眼球突出度12 mm>90 mm<16 mm,左眼最佳矫正视力0.8,伴周边视野轻度受损和左眼眼球运动受限,色觉正常。结合眼眶CT表现,考虑为“左侧眶周多骨性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遂于内镜导航引导下,眼科与口腔科联合手术,行眶缘修整术、眼眶减压术和颌骨修整术、颧弓缩窄术,术后病理和分子学检测进一步确诊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术后左眼眼球突出和外观畸形均显著改善,最佳矫正视力恢复至1.0,眼球运动受限明显好转;术后4年,患者病灶骨稍有缓慢增长,无症状复发。讨论体会: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治疗难点在于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案的选择。手术时机的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病灶骨增长速率、功能受损情况以及患者心理因素;手术方案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病灶数目、部位和引发功能障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畸形 眼球突出 视力下降 牵拉性视神经病变 眼眶减压术 复发
下载PDF
髓芯减压联合骨形成蛋白活性诱导棒植入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效果
8
作者 郑力铭 文峰 +1 位作者 王威 张志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80-1285,共6页
目的探讨髓芯减压联合骨形成蛋白(BMP)活性诱导棒植入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16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髓芯减压联合BMP活性诱导棒组(BMP组)和同种异体骨组。BMP... 目的探讨髓芯减压联合骨形成蛋白(BMP)活性诱导棒植入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16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髓芯减压联合BMP活性诱导棒组(BMP组)和同种异体骨组。BMP组60例,采用髓芯减压联合BMP活性诱导棒植入术治疗。同种异体骨组56例,采用髓芯减压联合同种异体骨打压植骨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的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差异,并对患者术后1年疗效和股骨头存活率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年时两组患者VAS评分、Harris评分均显著改善,且BMP组优于同种异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BMP组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高于同种异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P组股骨头存活率高于同种异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芯减压联合BMP活性诱导棒植入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早期具有疗效,能够加速诱导新骨生成,提高新骨质量,为股骨头提供生物力学支撑,有效避免股骨头塌陷,且生物相容性好、能够在体内降解吸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股骨头坏死 髓芯减压 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 BMP活性诱导棒
下载PDF
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微创髓芯减压术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
9
作者 崔伟 马驰蛟 +4 位作者 赵东军 佘新安 李鹏 张勇 杨森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5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微创髓芯减压术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ONFH)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ONFH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0例,微创髓芯减压术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和研究组(20例,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微创髓芯减压... 目的探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微创髓芯减压术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ONFH)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ONFH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0例,微创髓芯减压术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和研究组(20例,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微创髓芯减压术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手术用时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术后股骨头存活率高于对照组,股骨头塌陷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6、12个月,研究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骨钙素(BGP)水平高于对照组,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ANKL)、人软骨糖蛋白39(YKL-4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微创髓芯减压术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早期ONFH的效果确切,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3D打印导航模板 微创髓芯减压术 自体骨移植
下载PDF
早期股骨头坏死采用改良髓芯减压植骨术结合多孔钽棒材料治疗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党海峰 樊俊俊 +3 位作者 杨超 郝治龙 薛宝宝 石磊 《中国医药》 2024年第3期415-419,共5页
目的探讨对早期股骨头坏死(ONFH)患者采用改良髓芯减压植骨术结合多孔钽棒材料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72髋)早期ONF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探讨对早期股骨头坏死(ONFH)患者采用改良髓芯减压植骨术结合多孔钽棒材料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72髋)早期ONF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髓芯减压植骨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改良髓芯减压植骨术结合多孔钽棒材料治疗。对比2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前及术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Fugl-Meyer平衡量表(FMA)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髋关节活动度,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少于对照组[(51±17)min比(62±15)min、(103±26)ml比(135±36)ml、(11.5±1.6)周比(13.2±2.6)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6个月2组髋关节外旋、内旋、外展、内收、后伸、前屈角度均大于术前,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7.2%(35/36)比80.6%(2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3,P=0.024)。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髓芯减压植骨术结合多孔钽棒材料治疗早期ONFH可行。该方法安全性高且操作简便,能够有效减轻早期ONFH患者髋膝部疼痛,改善髋关节活动度与平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多孔钽棒 保髋手术 改良髓芯减压植骨术 临床价值
下载PDF
以赋能理论为框架的多维护理干预对去骨瓣减压干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蓝梅香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6期157-159,163,共4页
目的探讨在赋能理论指导下的多维度护理对进行去骨瓣减压干预治疗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以及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我院选取88例干预时间在2022年3月至2023年11月之间使用去骨瓣减压干预治疗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使用双盲... 目的探讨在赋能理论指导下的多维度护理对进行去骨瓣减压干预治疗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以及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我院选取88例干预时间在2022年3月至2023年11月之间使用去骨瓣减压干预治疗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使用双盲法对患者分组,每组44例患者,对照组接受基础护理,研究组在接受基础护理后增加赋能理论指导的多维度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 d、干预后7 d的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心理情况[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1个月的上肢功能情况[上肢运动功能评测表(Fugl-Meyer)]、睡眠情况[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调查表(SF-36)]。结果在患者疼痛情况的比较中,两组干预后不同时间的VAS评分较干预前下降(P<0.05),研究组干预后3 d(t=3.683,P<0.001)、干预后7 d的VAS评分(t=13.376,P<0.001)低于对照组。在心理情况的比较中,两组干预后的不良情绪得分较干预前下降(P<0.05),且研究组的SDS评分(t=6.249,P<0.001)、SAS评分(t=5.269,P<0.001)低于对照组。在患者上肢功能和睡眠情况的比较中,两组干预后1个月的Fugl-Meyer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的评分高于对照组(t=4.279,P<0.001)。在睡眠情况的比较中,两组干预后的PSQI评分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t=3.659,P<0.001)。在生活质量的比较中,两组干预后SF-36评分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t=3.753,P<0.001)。结论以赋能理论为框架的多维度护理用于去骨瓣减压干预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可减少患者疼痛,改善其心理情况,促进患者上肢功能和睡眠质量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能理论 多维度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 去骨瓣减压干预
下载PDF
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与传统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应用比较
12
作者 范瑞龙 王泼泼 汪美婷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539-542,共4页
目的 对比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standard large trauma craniotomy,SLTC)与传统骨瓣开颅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患者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sTBI患者病例资料,按治疗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24例,... 目的 对比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standard large trauma craniotomy,SLTC)与传统骨瓣开颅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患者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sTBI患者病例资料,按治疗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24例,传统骨瓣开颅减压术)和观察组(24例,SLTC)。比较两组颅内压、脑氧代谢指标、并发症、预后情况。结果 术后7d,观察组颅内压为(14.30±1.59)mmHg,桡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差(arterial jugular vein oxygen content difference,Da-jvO_(2))为(50.39±3.01)ml/L,均低于对照组(18.41±2.01)mmHg、(55.22±3.72)ml/L;静脉血氧含量(oxygen saturation in venous blood,CjvO_(2))为(97.54±11.38)ml/L,动脉血氧含量(arterial oxygen content,CaO_(2))为(162.22±11.57)ml/L,高于对照组(88.75±9.21)ml/L、(153.24±9.75)ml/L;术后6个月,观察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为(4.13±0.28)分,高于对照组(3.52±0.2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TC能够更有效降低sTBI患者颅内压,调节脑氧代谢,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有一定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重型 开颅减压术 标准大骨瓣 开颅减压术 传统骨瓣 脑氧代谢
下载PDF
扩大髓芯减压植骨术和肌骨瓣植入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比较
13
作者 刘文政 付志厚 +4 位作者 牛旭 王峰 冯晓雷 康健 刘江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41-345,共5页
目的比较扩大髓芯减压植骨术和肌骨瓣植入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7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扩大髓芯减压植骨组(10例)和肌骨瓣植入组(17例)。记录两组手术情况,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价患者疼痛缓解情况,采用Har... 目的比较扩大髓芯减压植骨术和肌骨瓣植入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7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扩大髓芯减压植骨组(10例)和肌骨瓣植入组(17例)。记录两组手术情况,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价患者疼痛缓解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扩大髓芯减压植骨组均短(少)于肌骨瓣植入组(P<0.01)。两组术后1、3、12个月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12个月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X线片均未见股骨头坏死区域进展;患者均能正常行走,除肌骨瓣植入组2例轻度跛行步态外,其余患者均为正常步态。结论扩大髓芯减压植骨术和肌骨瓣植入术治疗股骨头坏死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扩大髓芯减压植骨术的手术创伤更小,出血更少,患者恢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大髓芯减压植骨术 肌骨瓣植入术 股骨头坏死
下载PDF
经皮扩张式铰刀髓芯减压联合PRO-DENSE可再生骨植骨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14
作者 郝志鹏 吴涛 +1 位作者 李晓华 刘永强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6期36-41,共6页
目的探究经皮扩张式铰刀髓芯减压联合PRO-DENSE可再生骨植骨术在股骨头坏死(ONFH)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1日—2022年1月1日100例ONFH,根据手术方法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行髓芯减压自体骨植骨术,观察组行经皮扩张... 目的探究经皮扩张式铰刀髓芯减压联合PRO-DENSE可再生骨植骨术在股骨头坏死(ONFH)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1日—2022年1月1日100例ONFH,根据手术方法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行髓芯减压自体骨植骨术,观察组行经皮扩张式铰刀髓芯减压联合PRO-DENSE可再生骨植骨术。比较2组手术观察指标、手术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手术前后神经源性炎症指标[神经生长因子(NGF)、前列腺素E_(2)(PGE_(2))]、血清生化指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Ⅰ型前胶原氨基酸前肽(PⅠNP)、骨钙素(BGP)]、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24.25±4.78)mL少于对照组(50.29±8.94)mL,住院时间(12.50±2.24)d短于对照组(15.12±3.37)d(P<0.01)。观察组术后1、3及7 d血清NGF、PGE_(2)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3及6个月血清HIF-1α、VEGF-A、BGP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高,血清PⅠNP及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2组手术优良率、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扩张式铰刀髓芯减压联合PRO-DENSE可再生骨植骨术是ONFH患者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促进术后早期恢复,加速骨代谢,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减轻患者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髓芯减压 自体骨植骨 扩张式铰刀 PRO-DENSE可再生骨植骨 神经生长因子 疼痛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下载PDF
动态颅内压监测对高血压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影响
15
作者 彭演国 陈水钰 +1 位作者 吴旺春 尚战芳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8期37-41,共5页
目的:研究动态颅内压(ICP)监测对高血压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收治的89例HICH去骨瓣减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排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45)和参照组(n=44)。... 目的:研究动态颅内压(ICP)监测对高血压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收治的89例HICH去骨瓣减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排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45)和参照组(n=44)。参照组术后给予常规监测,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动态ICP监测。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及甘露醇用量,并发症,干预前后血清生化指标、神经功能及意识情况,恢复效果。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甘露醇第1天、3天、5天、7天用量均少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8.89%)显著低于参照组(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高于参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1.11%)显著高于参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ICP监测能缩短HICH患者住院时间,减少甘露醇使用量,改善血清生化指标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治疗效率,具有临床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颅内压监测 去骨瓣减压术 高血压脑出血 并发症
下载PDF
不同镇痛方法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中的效果对比
16
作者 曾娘华 易伟宏 +2 位作者 王尔天 杨大志 褚千琨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8期135-137,共3页
目的 对比不同镇痛方法对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80例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镇痛泵方式进行镇痛,研究组给予镇痛... 目的 对比不同镇痛方法对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80例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镇痛泵方式进行镇痛,研究组给予镇痛泵联合切口浸润进行镇痛。比较两组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结果 术后2、4、12、24 h,研究组疼痛评分分别为(1.25±0.15)、(3.11±0.98)、(2.54±0.52)、(1.64±0.36)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6±0.68)、(5.13±1.57)、(4.63±1.65)、(3.79±1.03)分(P<0.05)。结论 对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来说,在其治疗过程中加以镇痛泵联合切口浸润进行干预,止痛效果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泵 切口浸润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术后疼痛
下载PDF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危重颅脑外伤的临床效果
17
作者 苗红星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7期41-43,共3页
目的:分析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危重颅脑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邹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危重颅脑外伤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开颅减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大骨瓣开颅... 目的:分析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危重颅脑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邹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危重颅脑外伤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开颅减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颅内压水平、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昏迷状况、神经功能相关因子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术后,观察组颅内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髓鞘碱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中枢神经特异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危重颅脑外伤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降低患者颅内压,改善神经功能、昏迷状况及神经功能相关因子水平,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颅脑外伤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 神经功能
下载PDF
改良大骨瓣减压术联合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效果
18
作者 曹龙庆 吴彦涛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5期56-60,共5页
目的:观察改良大骨瓣减压术联合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3年5月西安市高陵区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 目的:观察改良大骨瓣减压术联合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3年5月西安市高陵区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改良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腰椎穿刺引流,研究组采用持续腰大池引流,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术后3个月预后情况、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5 d、1个月神经功能。结果:研究组血肿清除率、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脑脊液转清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颅内压较术后5 d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netrin-1水平升高,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降低,且研究组netrin-1水平高于对照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大骨瓣减压术联合持续腰大池引流能促进重型颅脑损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肿清除,降低颅内压和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神经功能和预后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大骨瓣减压术 持续腰大池引流 重型颅脑损伤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预后表现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比较
19
作者 杜壮文 欧阳帆 +1 位作者 王恩梁 曾繁宽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10-313,共4页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10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10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相关指标、腰椎功能、疼痛程度、骨代谢指标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观察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观察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腰痛疾患评定表(JOA)评分高于对照组,视觉疼痛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对病人创伤更小,利于恢复,安全性更高,治疗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下载PDF
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手术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的效果及对脑氧代谢指标的影响
20
作者 胡方进 周小菊 +3 位作者 周建军 张明亮 郭东斌 邱平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2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手术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的效果及对脑氧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患者。根据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目的:探讨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手术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的效果及对脑氧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患者。根据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观察组给予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手术。比较两组手术疗效、神经功能、脑氧代谢指标、炎症因子及并发症。结果:术后2周,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3 d,两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降低,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水平升高,观察组NSE水平低于对照组,SvO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3 d,两组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IL-2水平降低,IL-4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手术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患者的效果更好,可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改善患者脑氧代谢情况,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手术 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 神经功能 脑氧代谢 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