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椎体压缩性骨折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早期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在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住院的老年椎体骨折患者147例,明确骨折日期,检测血清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N-pr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P1NP)、1...目的了解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椎体压缩性骨折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早期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在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住院的老年椎体骨折患者147例,明确骨折日期,检测血清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N-pr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P1NP)、1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s of type 1 collagen,CTX)、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 vitamin D,25OHD)水平以及定量CT(quantitative CT,QCT)检查。结果 147例老年骨折患者中,女性120例(79.4%),年龄52~90岁;椎体骨折后,P1NP在第2周即达到高峰,升高幅度为基线值1.5~2.0倍,之后基本维持在该水平,直至12周;CTX在第2周亦达到高峰,升高幅度为基线值1.5~2.0倍,之后在第3周出现了明显下降;椎体骨折后1周内P1NP上升与血磷、25OHD、患者年龄呈直线相关关系(分别为r=0.420,P=0.004;r=0.319,P=0.035;r=-0.313,P=0.036),而同QCT-T值并无明确相关;椎体骨折后1周内CTX上升幅度与血磷水平呈有统计学意义的直线相关关系(r=0.495,P=0.001),而与25OHD、患者年龄、QCT-T值均无明确直线相关关系。结论椎体骨折后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有一定规律,该指标对评估椎体骨愈合的进程,以及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风险,干预骨愈合措施的作用均值得期待。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及定量CT在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苏北人民医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220例,研究对象同时接受双能X线吸收定量法(DXA)和定量CT两种方法分别检测腰椎骨密度...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及定量CT在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苏北人民医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220例,研究对象同时接受双能X线吸收定量法(DXA)和定量CT两种方法分别检测腰椎骨密度和体积骨密度,根据DXA测量的椎体骨密度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比较2组性别、年龄、病程、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空腹C肽(FCP)及餐后2 h C肽(2h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碱性磷酸酶、血磷、血钙、甲状旁腺激素(PTH)、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血清骨钙素(N-MID)、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TP1NP)、维生素D、肌酐等指标的差异并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较男性高(46.4%vs 29.3%;χ^2=8.319,P=0.012);骨质疏松组年龄、病程、HbA1c、PTH、CTx较非骨质疏松组高(P<0.05),骨质疏松组BMI、N-MID、TP1NP、维生素D较非骨质疏松组低(P<0.05);CTx与2hPG呈负相关(r=-0.165,P<0.05);TP1NP与FPG(r=-0.224)、2hPG(r=-0.191)呈负相关(P<0.05);N-MID与FPG(r=-0.280)、2hPG(r=-0.183)、三酰甘油(r=-0.293)、HbA1c(r=-0.238)呈负相关(P<0.05);维生素D与病程(r=-0.224)呈负相关,与BMI(r=0.167)呈正相关(P<0.05)。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骨密度与年龄(r=-0.371)、HbA1c(r=-0.173)、病程(r=-0.230)呈负相关(P<0.05),与BMI呈正相关(r=0.231,P<0.05)。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骨密度与年龄、病程、BMI、HbA1c、PTH、CTx有线性回归关系;定量CT与DXA检测方法相比,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0.3%,定量CT诊出率较DXA高(P<0.05)。结论(1)糖代谢和骨代谢有相关关系,血糖控制不佳,骨形成减少;(2)女性、高龄、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危险因素,BMI在一定范围适度增加为骨质疏松症的保护因素;(3)年龄、HbA1c、病程、PTH、CTx、BMI对腰椎骨密度的影响依次增大;(4)定量CT对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诊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了解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椎体压缩性骨折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早期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在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住院的老年椎体骨折患者147例,明确骨折日期,检测血清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N-pr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P1NP)、1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s of type 1 collagen,CTX)、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 vitamin D,25OHD)水平以及定量CT(quantitative CT,QCT)检查。结果 147例老年骨折患者中,女性120例(79.4%),年龄52~90岁;椎体骨折后,P1NP在第2周即达到高峰,升高幅度为基线值1.5~2.0倍,之后基本维持在该水平,直至12周;CTX在第2周亦达到高峰,升高幅度为基线值1.5~2.0倍,之后在第3周出现了明显下降;椎体骨折后1周内P1NP上升与血磷、25OHD、患者年龄呈直线相关关系(分别为r=0.420,P=0.004;r=0.319,P=0.035;r=-0.313,P=0.036),而同QCT-T值并无明确相关;椎体骨折后1周内CTX上升幅度与血磷水平呈有统计学意义的直线相关关系(r=0.495,P=0.001),而与25OHD、患者年龄、QCT-T值均无明确直线相关关系。结论椎体骨折后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有一定规律,该指标对评估椎体骨愈合的进程,以及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风险,干预骨愈合措施的作用均值得期待。
文摘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及定量CT在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苏北人民医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220例,研究对象同时接受双能X线吸收定量法(DXA)和定量CT两种方法分别检测腰椎骨密度和体积骨密度,根据DXA测量的椎体骨密度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比较2组性别、年龄、病程、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空腹C肽(FCP)及餐后2 h C肽(2h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碱性磷酸酶、血磷、血钙、甲状旁腺激素(PTH)、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血清骨钙素(N-MID)、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TP1NP)、维生素D、肌酐等指标的差异并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较男性高(46.4%vs 29.3%;χ^2=8.319,P=0.012);骨质疏松组年龄、病程、HbA1c、PTH、CTx较非骨质疏松组高(P<0.05),骨质疏松组BMI、N-MID、TP1NP、维生素D较非骨质疏松组低(P<0.05);CTx与2hPG呈负相关(r=-0.165,P<0.05);TP1NP与FPG(r=-0.224)、2hPG(r=-0.191)呈负相关(P<0.05);N-MID与FPG(r=-0.280)、2hPG(r=-0.183)、三酰甘油(r=-0.293)、HbA1c(r=-0.238)呈负相关(P<0.05);维生素D与病程(r=-0.224)呈负相关,与BMI(r=0.167)呈正相关(P<0.05)。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骨密度与年龄(r=-0.371)、HbA1c(r=-0.173)、病程(r=-0.230)呈负相关(P<0.05),与BMI呈正相关(r=0.231,P<0.05)。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骨密度与年龄、病程、BMI、HbA1c、PTH、CTx有线性回归关系;定量CT与DXA检测方法相比,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0.3%,定量CT诊出率较DXA高(P<0.05)。结论(1)糖代谢和骨代谢有相关关系,血糖控制不佳,骨形成减少;(2)女性、高龄、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危险因素,BMI在一定范围适度增加为骨质疏松症的保护因素;(3)年龄、HbA1c、病程、PTH、CTx、BMI对腰椎骨密度的影响依次增大;(4)定量CT对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诊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