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调查分析兰州汉族青少年跟骨骨强度指数(bone strength index,SI)变化规律,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和生物电阻抗分析仪测量662例(男345例,女317例)兰州汉族青少年SI及体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去脂体...目的调查分析兰州汉族青少年跟骨骨强度指数(bone strength index,SI)变化规律,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和生物电阻抗分析仪测量662例(男345例,女317例)兰州汉族青少年SI及体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去脂体重、脂肪量4项体成分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和多元逐步回归法探讨SI的影响因素。结果总体来看,随年龄增加,兰州汉族青少年SI以及身高、体重、BMI、去脂体重、脂肪量5项指标均呈上升趋势。但是,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年龄段各指标的增长速度存在差异,一般在17岁组或18岁组达到峰值,其中14岁左右为骨发育速度高峰。SI仅在总体上和13岁组存在性别差异且女性大于男性。SI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去脂体重、脂肪量均呈正相关关系。而性别、年龄和BMI是SI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兰州汉族青少年SI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间变化规律不同,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性别、年龄及BMI。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不同骨密度老年人群的体成分、肌力和心脏功能特点。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行骨密度检查年龄为65~80岁的500名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并记录受试者骨骼肌指数...目的分析不同骨密度老年人群的体成分、肌力和心脏功能特点。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行骨密度检查年龄为65~80岁的500名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并记录受试者骨骼肌指数、体脂肪率、脂肪控制、肌肉控制、右臂肌肉量、肌力;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查并记录受试者心脏功能(EF、EDV、ESV、FS、HR、e/a)。结果在500例研究对象中,骨量异常人数较多,占77%,其中骨质疏松者93人(18.6%),骨量减少者292人(58.4%),骨量正常者115人(23%)。在男性中,骨质疏松者21人(8.4%),骨量减少者153人(61.2%),骨量正常者76人(30.4%);在女性中,骨质疏松者72人(28.8%),骨量减少者139人(55.6%),骨量正常者39人(15.6%);女性患骨质疏松的比例高于男性。女性的体脂肪率(37.20±4.13)高于男性(28.15±5.38);女性骨骼肌指数(8.20±0.58)低于男性(9.23±0.55)(P<0.05)。500例研究对象中需进行肌肉控制(增肌)的比例为55.6%(278人),需进行脂肪控制(减脂)的比例为100%(500人)。男性、女性分别按照骨密度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及骨质正常组,三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T值、Z值、骨骼肌指数、肌肉控制、右臂肌肉量、右手握力、左手握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体脂肪率、脂肪控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男性组BMI、T值、Z值、骨骼肌指数、肌肉控制、右臂肌肉量、右手握力、左手握力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组T值、Z值、骨骼肌指数、肌肉控制、右臂肌肉量、右手握力、左手握力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T值与骨骼肌指数、BMI、右臂肌肉量及右手握力呈正相关;相较BMI,T值与骨骼肌指数、右臂肌肉量相关性更高;与肌肉控制(增肌)呈负相关(r值=-0.326,P=0.000);与体脂肪率及脂肪控制无相关性。心脏功能EDV(F=0.042,P=0.958)、ESV(F=0.008,P=0.992)、EF值(F=0.060,P=0.942)、FS值(F=0.057,P=0.945)、HR(F=0.032,P=0.96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F=3.768,P=0.0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群骨量异常比率较高,随着骨密度减低,骨骼肌指数及肌力也会下降,且骨质疏松患者易出现心脏舒张功能减低。利用生物电阻抗测定人体成分可以分析骨质疏松患者人体成分变化,能够更细化地了解其肌肉和脂肪的含量,为进一步预防、治疗骨质疏松及优化老年人人体成分提供依据。展开更多
目的与骨转换标志物比较,探讨股骨颈骨强度综合指数对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患者股骨头塌陷发生的预测作用。方法以2010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并接受非手术治疗的非创伤性ONF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与骨转换标志物比较,探讨股骨颈骨强度综合指数对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患者股骨头塌陷发生的预测作用。方法以2010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并接受非手术治疗的非创伤性ONF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96例(139髋)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男54例(79髋),女42例(60髋);年龄22~60岁,平均40.2岁。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出现股骨头塌陷,将患者分为塌陷组和未塌陷组。测量患者股骨颈宽度、髋轴长度、身高、体质量及股骨颈骨密度,计算股骨颈骨强度综合指数,包括抗压强度指数(compressive strength index,CSI)、抗折强度指数(bending strength index,BSI)、抗冲击强度指数(impact strength index,ISI);测量骨转换标志物血清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otal typeⅠcollagen amino terminal elongation peptide,t-P1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β-CTx)、ALP、25羟基维生素D [25 hydroxyvitamin D,25(OH)D]、N端骨钙素(N-terminal osteocalcin,N-MID)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股骨颈骨密度、ONFH病因、日本骨坏死调查委员会(JIC)分型以及股骨颈骨强度综合指数、骨转换标志物,初步筛选股骨头塌陷发生的影响因素。取股骨颈骨强度综合指数及骨转换标志物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判断其对非创伤性ONFH患者股骨头塌陷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年,平均3.2年。随访期间,46例(64髋)发生股骨头塌陷(塌陷组),其余50例(75髋)未发生股骨头塌陷(非塌陷组)。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JIC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090,P=0.000);但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BMI、股骨颈骨密度及ONFH病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强度综合指数中,塌陷组CSI、BSI、ISI均低于非塌陷组(P<0.05);骨转换标志物中,塌陷组t-P1NP及β-CTx低于非塌陷组(P<0.05),N-MID、25(OH)D及ALP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SI、ISI和tP1NP是非创伤性ONFH患者股骨头塌陷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SI、BSI、ISI、t-P1NP、β-CTx的截断值分别为6.172、2.435、0.465、57.193、0.503,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分别为0.753、0.642、0.903、0.626、0.599。结论股骨颈骨强度综合指数比骨转换标志物更能预测非创伤性ONFH股骨头塌陷的发生。其中,ISI 0.465是一个潜在临界值,低于该值可以预测早期非创伤性ONFH股骨头塌陷的发生。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调查分析兰州汉族青少年跟骨骨强度指数(bone strength index,SI)变化规律,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和生物电阻抗分析仪测量662例(男345例,女317例)兰州汉族青少年SI及体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去脂体重、脂肪量4项体成分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和多元逐步回归法探讨SI的影响因素。结果总体来看,随年龄增加,兰州汉族青少年SI以及身高、体重、BMI、去脂体重、脂肪量5项指标均呈上升趋势。但是,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年龄段各指标的增长速度存在差异,一般在17岁组或18岁组达到峰值,其中14岁左右为骨发育速度高峰。SI仅在总体上和13岁组存在性别差异且女性大于男性。SI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去脂体重、脂肪量均呈正相关关系。而性别、年龄和BMI是SI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兰州汉族青少年SI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间变化规律不同,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性别、年龄及BMI。
文摘目的分析不同骨密度老年人群的体成分、肌力和心脏功能特点。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行骨密度检查年龄为65~80岁的500名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并记录受试者骨骼肌指数、体脂肪率、脂肪控制、肌肉控制、右臂肌肉量、肌力;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查并记录受试者心脏功能(EF、EDV、ESV、FS、HR、e/a)。结果在500例研究对象中,骨量异常人数较多,占77%,其中骨质疏松者93人(18.6%),骨量减少者292人(58.4%),骨量正常者115人(23%)。在男性中,骨质疏松者21人(8.4%),骨量减少者153人(61.2%),骨量正常者76人(30.4%);在女性中,骨质疏松者72人(28.8%),骨量减少者139人(55.6%),骨量正常者39人(15.6%);女性患骨质疏松的比例高于男性。女性的体脂肪率(37.20±4.13)高于男性(28.15±5.38);女性骨骼肌指数(8.20±0.58)低于男性(9.23±0.55)(P<0.05)。500例研究对象中需进行肌肉控制(增肌)的比例为55.6%(278人),需进行脂肪控制(减脂)的比例为100%(500人)。男性、女性分别按照骨密度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及骨质正常组,三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T值、Z值、骨骼肌指数、肌肉控制、右臂肌肉量、右手握力、左手握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体脂肪率、脂肪控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男性组BMI、T值、Z值、骨骼肌指数、肌肉控制、右臂肌肉量、右手握力、左手握力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组T值、Z值、骨骼肌指数、肌肉控制、右臂肌肉量、右手握力、左手握力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T值与骨骼肌指数、BMI、右臂肌肉量及右手握力呈正相关;相较BMI,T值与骨骼肌指数、右臂肌肉量相关性更高;与肌肉控制(增肌)呈负相关(r值=-0.326,P=0.000);与体脂肪率及脂肪控制无相关性。心脏功能EDV(F=0.042,P=0.958)、ESV(F=0.008,P=0.992)、EF值(F=0.060,P=0.942)、FS值(F=0.057,P=0.945)、HR(F=0.032,P=0.96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F=3.768,P=0.0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群骨量异常比率较高,随着骨密度减低,骨骼肌指数及肌力也会下降,且骨质疏松患者易出现心脏舒张功能减低。利用生物电阻抗测定人体成分可以分析骨质疏松患者人体成分变化,能够更细化地了解其肌肉和脂肪的含量,为进一步预防、治疗骨质疏松及优化老年人人体成分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