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并颅内微出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临床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严慎强 万锦平 +1 位作者 国杨 楼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27,共8页
目的:明确合并颅内微出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后的出血转化以及3个月后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225例2009年6月至2013年5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rt... 目的:明确合并颅内微出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后的出血转化以及3个月后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225例2009年6月至2013年5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并行磁敏感序列检查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评估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情况及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在磁敏感序列上评估微出血严重程度.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出血转化,以无出血转化为参照,分析不同出血转化类型的影响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症状性出血与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225例患者平均年龄(66 29±13 01)岁,女性73例(32 4%),发病至溶栓时间为(238 40±89 16)min,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11 40±5 89)分;共91例(36 1%)合并颅内微出血,微出血数目总计522个;共64例(28 4%)发生溶栓后出血转化,其中43例(19 1%)为出血性脑梗死型,21例(9 3%)为脑实质血肿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多发(≥3个)颅内微出血增加溶栓治疗后脑实质血肿型出血转化(OR=4 957,95%CI 1 306~18 811,P=0 019).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多发(≥3个)颅内微出血是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3 496,95%CI 1 381~8 849,P=0 008).结论:多发(≥3个)颅内微出血增加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rt-PA溶栓后的脑实质血肿型出血转化风险,并与溶栓治疗后3个月不良神经功能结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 颅内出血 急性病 脑缺血 药物疗法 卒中 药物疗法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治疗应用 血栓溶解疗法 Logistic模型 预后 神经系统 统计学(主题)
下载PDF
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HSP70 mRNA表达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强 孙毅明 +2 位作者 李铁山 朱其秀 李江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144-145,148,共3页
①目的观察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热休克蛋白70(HSP70)mRNA表达的影响.②方法取成年健康Wistar大鼠145只,应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H0)、缺血后即刻亚低温组... ①目的观察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热休克蛋白70(HSP70)mRNA表达的影响.②方法取成年健康Wistar大鼠145只,应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H0)、缺血后即刻亚低温组(H1)、缺血再灌注后亚低温组(H2).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各组脑组织HSP70 mRNA表达.③结果H0组HSP70 mRNA表达于缺血再灌注2 h出现,24 h明显,48 h减少,72 h降到最低.H1和H2组HSP70 mRNA阳性表达6~48 h明显,72 h、7 d额叶皮质仍有HSP70 mRNA表达,较H0组表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F=96.72~716.59,q=11.95~124.73,P<0.001).H1组与H2组比较,前者HSP70 mRNA表达更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q=7.56~60.49,P<0.001).④结论亚低温治疗后脑组织HSP70 mRNA表达增多,缺血后即刻亚低温的作用优于缺血再灌注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脑缺血 再灌注 热休克蛋白70 大鼠
下载PDF
How does the motor relearning program improve neurological function of brain ischemia monkeys? 被引量:9
3
作者 Yong Yin Zhen Gu +7 位作者 Lei Pan Lu Gan Dongdong Qin Bo Yang Jin Guo Xintian Hu Tinghua Wang Zhongtang Fe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6期1445-1454,共10页
The motor relearning program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various functional disturbance induced by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However, its mechanism of action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In injured brain tissues,... The motor relearning program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various functional disturbance induced by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However, its mechanism of action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In injured brain tissues,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and neurofilament protein changes can reflect the condition of injured neurons and astrocytes, whil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changes can indicate angiogenesi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nduced ischemic brain injury in the rhesus macaque by electrocoagulation of the M1 segment of the righ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The motor relearning program was conducted for 60 days from the third day after model establishment.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single-photon emission CT showed that the numbers of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neurofilament protei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positive cell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infarcted sid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alateral hemisphere following the motor relearning program. Moreover, cerebral blood flow in the infarcted side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clinical rating scale for stroke was used to assess neurological function changes in the rhesus macaque following the motor relearning program. Results showed that motor function was improved, and problems with consciousness, self-care ability and balance function were significantly ameliorated.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motor relearning program significantly promoted neuronal regeneration, repair and angiogenesis in the surroundings of the infarcted hemisphere, and improve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 the rhesus macaque following brain ischem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al regeneration brain injury STROKE motor relearning program rhesus macaque brainischemia animal model neurological function neurotrophic factor single-photon emission CT cerebral blood flow grants-supported paper NEUROREGENERATION
下载PDF
双胸蚯蚓溶栓酶对沙土鼠缺血额叶皮质超微结构及离子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富成志 王彦生 苏学忠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13-117,共5页
采用结结扎沙土鼠双颈总动脉20分钟后恢复血流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透射电镜对额叶皮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采用电镜能谱技术对神经元随机检测Na^+、Ca离子含量.探讨双胸蚯蚓溶栓酶对额叶皮质神经元的影响.结果:缺血的对照组神经元N... 采用结结扎沙土鼠双颈总动脉20分钟后恢复血流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透射电镜对额叶皮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采用电镜能谱技术对神经元随机检测Na^+、Ca离子含量.探讨双胸蚯蚓溶栓酶对额叶皮质神经元的影响.结果:缺血的对照组神经元Na^-明显增高达16.43.而缺血后腹腔注入双胸蚯蚓溶栓酶的实验组显著下降为13.02,接近正常组的11.47;Ca正常组为1.03,对照组增高达3.81,而实验组下降为2.44.同时,实验组超微结构的损伤性改变明显轻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叶 脑缺血 双胸蚯蚓溶栓酶 大脑皮质 超微结构
下载PDF
Pretreatment with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stem-leaf total flavonoid prevents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被引量:11
5
作者 Shumin Zhao Wei Kong +3 位作者 Shufeng Zhang Meng Chen Xiaoying Zheng Xiangyu Ko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34期3183-3192,共10页
Pretreatment with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stem-leaf total flavonoid has protective effects against ischemia and attenuates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this study, rats were given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Pretreatment with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stem-leaf total flavonoid has protective effects against ischemia and attenuates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this study, rats were given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stem-leaf total flavonoid intragastrically at 50, 100, and 200 mg/kg per day for 7 days before focal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using the suture method. We then determined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stem-leaf total flavon- oid pretreatment on focal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Results showed that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s increased, infarct volumes enlarged, apoptosis increased and Bcl-2 and Bax protein expression were upregulated at 24 hours after reperfusion. Pretreatment with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stem-leaf total flavonoid at any dose lowered the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s, reduced the infarct volume, prevented apoptosis in hippocampal cells, attenuated neuronal and blood-brain barrier damage and upregulated Bcl-2 protein expression but inhibited Bax protein expression. Doses of 100 and 200 mg/kg were the most efficacious.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pretreatment with scutel- laria baicalensis stem-leaf total flavonoid at 100 and 200 mg/kg can improve the neurological func- tions and have preventive and protective roles after focal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al regeneration brain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neuroregenerationnjury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stem-leaf total flavonoidpretreatment HIPPOCAMPUS apoptosis grants-supported paper
下载PDF
伴缺血性脑卒中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小板和白细胞6项参数变化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朱文元 赵元敏 唐明君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观察伴缺血性脑卒中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小板和白细胞参数的改变,探讨其在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中的价值。方法采用日本Sysmex KX-21N型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37例伴缺血性脑卒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30例无卒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小板... 目的观察伴缺血性脑卒中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小板和白细胞参数的改变,探讨其在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中的价值。方法采用日本Sysmex KX-21N型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37例伴缺血性脑卒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30例无卒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比率(NEUT)6项参数进行检测,两组间进行比较并分别与36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MPV、PDW、P—LCR、NEUT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伴缺血性脑卒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PLT较正常对照组低(P〈0.01),WBC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无卒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LT、WBC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伴缺血性脑卒中原发性高血压组WBC、NEUT均显著高于无卒中高血压组(P〈0.01),其余血小板4项参数在两组原发性高血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和白细胞6项参数的检测对原发性高血压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计数 白细胞计数 高血压 脑缺血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塞100例临床分析
7
作者 郭丽君 《河南医学研究》 CAS 1993年第1期38-40,共3页
本组报道经磁共振成像(MRI)证实的腔隙性脑梗塞100例中有纯运动性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呐吃-手笨综合征、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等临床较常见的类型。此病大都起病缓慢,症状较轻,预后良好。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可以是腔隙性脑... 本组报道经磁共振成像(MRI)证实的腔隙性脑梗塞100例中有纯运动性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呐吃-手笨综合征、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等临床较常见的类型。此病大都起病缓慢,症状较轻,预后良好。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可以是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之一,也可能是发病前期的临床表现。高血压常是发生本病的直接原因。因此早期防治高血压病,是防止本病发生的关键。抗凝疗法对本病不宜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塞 磁共振成像术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单纯运动性偏瘫 内囊腔隙病灶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监测和尼膜同对脑外伤后脑血管痉挛的作用 被引量:15
8
作者 楚胜华 袁先厚 +3 位作者 陈卫国 江普查 吴静 郭国炳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33-335,共3页
目的 分析脑外伤后脑血管痉挛 (CVS)的发生规律及经颅多普勒 (TCD)监测CVS的作用 ,并评价尼膜同对脑外伤后CVS的治疗价值。 方法 将 72例脑外伤后CVS患者分为治疗组 (尼膜同治疗组 30例 )和对照组 (42例 ) ,分别于伤后第 1,3,7,14天... 目的 分析脑外伤后脑血管痉挛 (CVS)的发生规律及经颅多普勒 (TCD)监测CVS的作用 ,并评价尼膜同对脑外伤后CVS的治疗价值。 方法 将 72例脑外伤后CVS患者分为治疗组 (尼膜同治疗组 30例 )和对照组 (42例 ) ,分别于伤后第 1,3,7,14天通过TCD对双侧大脑中动脉 (MCA)及颈内动脉 (ICA)颅外段进行脑血流速度监测 ,并评价其意识情况和预后 ,分析尼膜同对脑外伤后CVS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 伤后 1~ 3d已开始出现血管痉挛 ,3~ 7d达峰值 ,14d时明显减轻 ;治疗组血管痉挛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并且其意识情况和预后均明显好于对照组 (P <0 .0 5 ) ;血管痉挛程度越重 ,病情越重 ,预后越差。 结论 TCD是监测脑外伤后早期CVS的有效方法 ,尼膜同对纠正脑外伤后CVS有显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 尼膜 脑外伤 脑血管痉挛 CVS 尼莫地平 脑损伤
原文传递
百会穴局部腺苷A1受体对电针诱导脑缺血耐受的作用 被引量:6
9
作者 梁冬冬 王宏法 +4 位作者 张明晓 戴勤学 刘海鹏 莫云长 王均炉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37-540,共4页
目的观察百会穴局部腺苷A1受体(A1R)是否介导电针诱导的脑缺血耐受。方法将60只sD大鼠按随机区组的方法分成5组: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M组);电针组(E组);穴位注射A1R激动剂组(CCPA组);穴位注射二甲基亚砜组(DMSO组),... 目的观察百会穴局部腺苷A1受体(A1R)是否介导电针诱导的脑缺血耐受。方法将60只sD大鼠按随机区组的方法分成5组: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M组);电针组(E组);穴位注射A1R激动剂组(CCPA组);穴位注射二甲基亚砜组(DMSO组),每组12只。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E组在造模前2h电针预处理大鼠百会穴;CCPA组和DMSO组分别在造模前2h百会穴注射CCPA(0.1mmol/L)、DMSO各20山。再灌注24h时观察大鼠的神经行为学后立刻处死大鼠,各组6只大鼠行Trc染色评估脑梗死体积,另外各组剩余6只大鼠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脑组织中Bc1-2蛋白表达量。结果E组与M组相比较神经行为学表现有改善;脑梗死体积从61.72%±7.12%(M组)减小为22.37%±4.42%(E组);Bcl-2蛋白表达量从0.52%±0.19%(M组)增加为1.07%±0.41%(E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CPA组与M组和DMSO组相比较行为学有改善;脑梗死体积分别为61.72%±7.12%(M组),56.90%±4.7%(DMSO组)减小为25.12%±4.17%(CCPA组);Bc1-2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52%±0.19%(M组),0.56%±0.17%(DMSO组)增加至0.92%±O.37%(CCP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组和CCPA组行为学表现、脑梗死体积分别为22.37%±4.42%(E组)和25.12%±4.17%(CCPA组),和Bcl-2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07%±0.41%(E组)和0.92%±0.37%(CCPA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可以诱导MCAO大鼠的脑缺血耐受;百会穴局部A1R可能介导了电针预处理MCAO大鼠的脑缺血耐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受体 腺苷A1 缺血预处理 脑缺血 穴位注射
原文传递
烟雾病与认知损害 被引量:5
10
作者 雷宇 倪伟 +2 位作者 江汉强 李彦江 顾宇翔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9-73,共5页
烟雾病患者常存在认知损害,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外科手术干预解除脑血流低灌注状态可能是目前治疗烟雾病、维持或改善认知功能的唯一有效方式,但相关手术指证、手术时机、术后过度灌注综合征以及长期疗效等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 烟雾病 认知障碍 智力 脑血管重建术 脑缺血
原文传递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贺敏 陈晓虹 +1 位作者 何秋 毕国荣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2期134-138,共5页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EPC)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分化和增殖能力。大量动物实验和初步临床研究均显示,EPC在治疗缺血性疾病方面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文章对EPC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缺血性卒中临床治...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EPC)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分化和增殖能力。大量动物实验和初步临床研究均显示,EPC在治疗缺血性疾病方面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文章对EPC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缺血性卒中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内皮细胞 干细胞
原文传递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HPA-3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栋梁 孙岩 +3 位作者 李新 韩瑞发 王林 王纪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探讨天津市汉族人群血小板膜糖蛋白(gtycoprotein,GP)1IbHPA-3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及其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缺血性卒中组150例,对照组135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并抽样测序... 目的探讨天津市汉族人群血小板膜糖蛋白(gtycoprotein,GP)1IbHPA-3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及其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缺血性卒中组150例,对照组135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并抽样测序验证。比较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及其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结果病例组ab基因型、bb基因型和b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而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频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0)。病例组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之间GPIIb基因型和b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虽然各病因学亚型之间基因型频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亚组b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小血管闭塞性卒中亚组和心源性脑栓塞亚组(61.8%对46.7%对47.5%;矿=6.573,P=0.037)。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优势比7.475,95%可信区间3.700—15.003;P:0.000)和b等位基因(优势比3.678,95%可信区间1.245~10.863,P=0.018)是缺血性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小板膜GPIIbHPA-3基因多态性可能与缺血性卒中发生风险相关,携带b等位基因可能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体 多态现象 遗传学 卒中 脑缺血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对缺血性卒中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谢晓燕 徐勉 +1 位作者 吉训明 朱榆红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2-68,共7页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是一类配体激活型转录因子,属于核受体超家族,分为PPARa、β/δ和γ3种亚型,可调控多种基因的转录和表达。PPAR激活可改善胰岛素抵抗、清除自由...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是一类配体激活型转录因子,属于核受体超家族,分为PPARa、β/δ和γ3种亚型,可调控多种基因的转录和表达。PPAR激活可改善胰岛素抵抗、清除自由基以及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一些研究表明,PPAR的这些多重效应在缺血性卒中时具有保护作用。体内外实验证实,PPAR,尤其是PPARγ激活可防止缺血后炎症反应和神经元损伤,抑制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炎症因子表达。文章对PPAR在脑缺血中发挥的潜在抗损伤作用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胞质和核 转录因子 卒中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炎症 神经保护药
原文传递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基因R92H多态性与中国山东地区汉族人群缺血性卒中及其亚型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永盛 潘旭东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5期339-343,共5页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基因多态性位点R92H与中国山东地区汉族人群缺血性卒中及其亚型的相关性。方法纳入中国山东地区386例首次发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和386名健康对照组,根...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基因多态性位点R92H与中国山东地区汉族人群缺血性卒中及其亚型的相关性。方法纳入中国山东地区386例首次发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和386名健康对照组,根据TOAST 标准将患者进一步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 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 LAA)和小动脉闭塞性卒中( smal artery occlusion, SAO)。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Lp-PLA2水平,聚合酶链反应及基因直接测序法测定R92H基因多态性。结果缺血性卒中组、LAA组和SAO组血清Lp-PLA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缺血性卒中组GA(P=0.006)、AA(P=0.020)、AA+GA基因型(P=0.009)以及A等位基因(P=0.001)分布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LAA组GA+AA基因型(P=0.007)及A等位基因(P〈0.001)分布频率与对照组相比亦存在统计学差异,而SAO 组则不然。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A+AA基因型[优势比(odds ratio, OR)1.4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2~2.00;P=0.029]、GA基因型(OR 1.42,95%CI 1.01~2.00;P=0.037)及A等位基因(OR 1.44,95%CI 1.11~2.18;P=0.028)是缺血性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GA+AA 基因型( OR 1.73,95%CI 1.18~2.55;P〈0.001)和GA基因型(OR 1.67,95%CI 1.13~2.48;P〈0.001)是LAA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与S AO 无显著独立相关性。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Lp-PLA2水平升高, LAA组升高最明显;R92H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中国山东地区汉族人群缺血性卒中的易感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1-烷基-2-乙酰甘油磷酸胆碱酯酶 磷脂酶A2 多态现象 遗传学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动态血压监测在卒中预防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席小红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2期121-124,共4页
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bloodpressuremonitoring,ABPM)可提供较临床偶测血压更广泛的临床信息,可有效识别白大衣高血压和隐蔽性高血压,而且在预测卒中风险方面优于临床偶测血压。日间和夜间收缩压均是卒中发病的独立预测因素,且... 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bloodpressuremonitoring,ABPM)可提供较临床偶测血压更广泛的临床信息,可有效识别白大衣高血压和隐蔽性高血压,而且在预测卒中风险方面优于临床偶测血压。日间和夜间收缩压均是卒中发病的独立预测因素,且夜间收缩压的预测价值更高。此外, ABPM还可用来评价卒中一级和二级预防时的血压反应和控制情况。文章对ABPM在卒中预防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血压 血压监测 便携式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抗高血压药
原文传递
阿司匹林抵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 HP A-3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杰 李新 +4 位作者 王林 王栋梁 路蔚 韩瑞发 邱丽娜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2期86-90,共5页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resistance,AR)和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 HPA-3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连续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以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以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resistance,AR)和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 HPA-3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连续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以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以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和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A)作为诱导剂,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聚集率(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PAgT )。 AR定义为PAgT ADP≥39.27%且PAgT AA≥34.27%。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GPⅡbHPA-3基因型。结果共纳入22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病例组)和9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病例组中,首发缺血性卒中162例(首发组),复发性缺血性卒中62例(复发组)。病例组AR发生率为15.18%,其中复发组AR发生率显著高于首发组(27.42%对10.49%;χ2=9.977, P=0.002)。病例组bb基因型和b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01),复发组bb基因型( P=0.004)和b等位基因( P=0.001)频率显著高于首发组。在病例组中, AR组bb基因型( P=0.028)和b等位基因(P=0.004)频率均显著高于非AR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R[优势比(odds ratio, OR)2.93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326~6.486;P=0.008]和bb基因型( OR 2.198,95%CI 1.164~4.149;P=0.015)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R和GP Ⅱb HPA-3 bb基因型与缺血性卒中复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复发 阿司匹林 抗药性 流式细胞术 血小板膜糖蛋白类 多态现象 遗传学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远程卒中医疗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 被引量:3
17
作者 金巍 时芳芳 +3 位作者 董文帅 陈静 任传成 顾勇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2期111-115,共5页
尽管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能有效开通闭塞血管,但由于其治疗时间窗短和存在出血风险,目前的溶栓率普遍较低。临床研究表明,远程卒中医疗能有效缩短患者就诊时间、提高溶栓率、降低出血风险和改善患者转归。尽... 尽管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能有效开通闭塞血管,但由于其治疗时间窗短和存在出血风险,目前的溶栓率普遍较低。临床研究表明,远程卒中医疗能有效缩短患者就诊时间、提高溶栓率、降低出血风险和改善患者转归。尽管目前远程卒中医疗的应用受到技术、政策和资金等多方面的限制,但随着相关技术的日趋成熟,远程卒中医疗将会在卒中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远程医学 血栓溶解疗法 时间因素
原文传递
坏死性凋亡与脑缺血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新永 卢志伟 徐恩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2期139-144,共6页
坏死性凋亡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与感染、肿瘤、心脏疾病、神经变性疾病以及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相关。坏死性凋亡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深入研究脑缺血时坏死性凋亡的诱导、调节和阻断机制,不仅有利于... 坏死性凋亡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与感染、肿瘤、心脏疾病、神经变性疾病以及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相关。坏死性凋亡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深入研究脑缺血时坏死性凋亡的诱导、调节和阻断机制,不仅有利于加深对脑细胞死亡方式的理解,也有利于针对脑缺血治疗的新靶点研发新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坏死 细胞死亡 脑缺血
原文传递
15-脱氧-△^12,14-前列腺素J2在脑缺血中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文惠 刘喆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49-852,共4页
15-脱氧-A12,14-前列腺素J2(15-deoxy-△^12,14-prostaglandinJ2,15d-PGJ2)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1的天然配体之一,在脑缺血中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文章对15d-PGJ2神经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15-脱氧-△^12 14-前列腺素J2 DNA结合蛋白 卒中 脑缺血 神经保护药
原文传递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缺血性卒中 被引量:5
20
作者 那里 陈晓虹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2期129-133,共5页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ubclinicalhypothyroidism,SCH)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冠心病之间存在关联,而这些因素常被视为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SCH与卒中发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目前尚不清楚...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ubclinicalhypothyroidism,SCH)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冠心病之间存在关联,而这些因素常被视为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SCH与卒中发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目前尚不清楚,SCH可增高卒中风险的假设未能得到证实,甚至有研究表明SCH可能对卒中预后产生有利影响。文章对SCH与卒中危险因素、卒中风险和预后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卒中 脑缺血 危险因素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