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otulinum toxin treatment of severe dysphagia following brainstem stroke
1
作者 Domenico De Grandis Sofia Faletti +1 位作者 Francesco Pirali Gianna Santus 《World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3年第4期275-281,共7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botulinum toxin treatment of hyperactive 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 after first-time brainstem stroke. Design: A retrospective study. Subjects: Twelve patients with long standing dysphagia after... Objective: To evaluate botulinum toxin treatment of hyperactive 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 after first-time brainstem stroke. Design: A retrospective study. Subjects: Twelve patients with long standing dysphagia after brainstem vascular injury admitted to the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of a medical centre. Methods: All patients underwent clinical examination, videofluoroscopic study of swallowing and electromyography. Botulinum toxin was injected percutaneously under electromyographic guide. Outcomes were measured after two weeks and through a long follow up programme, which ranged from two to ten years. Results: A total of 75% of patients (9 of 12) had favourable outcomes. Two patients showed long lasting functional benefits after only one botulinum toxin injection, while seven patients required further treatments to maintain an adequate oral intake. In seven cases it was possible to remove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No relevant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Conclusion: Botulinum toxin can improve severe dysphagia with elective hyperactivity of the 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 in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unilateral paresis of the inferior constrictor muscle and in absence of a nuclear involvement of the IXth and Xth cranial nerves. The outcome could be unsatisfactory in the cases of oral phase involvement, bilateral lesion of the inferior constrictor muscle and when there is velopharyngeal insu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GLUTITION Disorders brainstem stroke 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 Rehabilitation BOTULINUM Toxins Electromyography GASTROSTOMY
下载PDF
经颅超声检查对卒中后抑郁的诊断价值
2
作者 肖露 王华 王会林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12期112-116,共5页
目的观察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与中缝核(BR)回声的关系,探讨BR回声异常对PS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8月洛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4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为PSD组及无抑郁(NPSD)组,分别... 目的观察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与中缝核(BR)回声的关系,探讨BR回声异常对PS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8月洛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4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为PSD组及无抑郁(NPSD)组,分别进行经颅超声(TCS)检查,比较两组间的一般资料和超声资料。结果两组的性别、年龄、疾病病程、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吸烟饮酒史、黑质(SN)阳性率与第三脑室(V3)增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文化程度、脑卒中次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BR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I指数(OR=1.847,95%CI:1.01~2.79,P<0.001)和BR阳性(OR=4.432,95%CI:1.15~8.96,P<0.001)是PSD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两者联合诊断PSD的AUC为0.881(95%CI:0.83~0.94)。结论BR阳性可以作为PSD的辅助诊断指标,联合BI指数可提高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抑郁 经颅超声 中缝核
下载PDF
强化爬行训练对脑干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
3
作者 谭霜 韦冰心 +1 位作者 刘国成 王金宇 《中医康复》 2024年第6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强化爬行训练对于脑干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0年5月柳州市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50例脑干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受试者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 目的:探讨强化爬行训练对于脑干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0年5月柳州市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50例脑干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受试者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手段,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上爬行训练。采用10米步行试验(10WMT)、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以及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Holden步行能力分级、BBS、FIM、10WMT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的各项测试评分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评分(P<0.05)。结论:爬行训练有助于改善脑干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通过使用爬行设备可以使患者很好参与康复各个阶段,从而提高患者稳定性、活动性,改善患者当前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行训练 平衡功能 脑干卒中 核心训练 本体感觉
下载PDF
Florid Autonomic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Medullary Lacunar Stroke
4
作者 Muaz Elsayed Akram Harazeen +4 位作者 Asma Shams Pournamy Sarathchandran Feras Alrawi Tayseer Zain Samia No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CAS 2022年第12期679-690,共12页
Introduction: Autonomic nuclei affection results in variations in hemodynamics, temperature, sweating and ECG. Medullary strokes are challenging in their presentation, bizarre clinical signs, work and neurological out... Introduction: Autonomic nuclei affection results in variations in hemodynamics, temperature, sweating and ECG. Medullary strokes are challenging in their presentation, bizarre clinical signs, work and neurological outcome. The commonest cause is infarction of the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PICA). Anatomical areas affected include the inf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 dorsolateral medulla, nuclei of the Trigeminal, vestibular nuclei, Ninth and Vagus nerves. The descending sympathetic tracts and spin thalamic tracts. Serious cardiopulmonary events can complicate 11% of cases. Case Presentation: A middle-aged female developed sub-acute dizziness associated with vomiting and right head pains. She was unable to walk but remained cognitively clear. Her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were disabling and this was the main factor for presenting to the emergency room. The risk factors included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mellitus. Imaging studies were essential for posterior circulation stroke diagnosis and follow-up. She manifested remarkable autonomic features regarding the skin and hemodynamics. Nevertheless, the hospital course was controllable. Discussion: This case report was consistent with relevant literature in the contra lateral vaso motor changes and drop in body temperature during the acute phase. Moreover, our patient developed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extension through double antiplatelets. Superiority of th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scans in this patient enabled better diagnostic accuracy in a brainstem stroke. Conclusion: The autonomic features, in this case, represent major symptomatology and clinical signs. The variation in the hemodynamics and persistence of symptoms is thought provoking. This increases the awareness of emergency doctors for acute stroke presenting with autonomic features will enable early detection and helps outc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NOMIC Medullary Infarction Wallenberg’s Syndrome brainstem stroke
下载PDF
球囊扩张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干受损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钧平 刘阳 吴翊馨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3年第7期33-37,共5页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干受损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脑干受损后环咽肌失弛缓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联合组则在此基础上应用球囊扩张术联合神经肌肉电...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干受损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脑干受损后环咽肌失弛缓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联合组则在此基础上应用球囊扩张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4周或患者恢复经口进食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等级及吞咽造影检查分析结果。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0%(P<0.05);联合组FOIS评级、咽通过时间(PTT)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球囊扩张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干受损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及营养摄入状况,提高康复预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卒中 吞咽障碍 环咽肌失弛缓症 球囊扩张术 神经肌肉电刺激
下载PDF
消化内镜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球囊扩张治疗脑干梗死后环咽肌失弛缓的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超 李元 +5 位作者 谭智 刘华 周美云 李洁 梁俊俊 肖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03-1209,共7页
目的:目前国内已有超声、肌电或CT引导下环咽肌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注射治疗环咽肌失迟缓的研究,但鲜见内镜引导下环咽肌BTX-A注射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拟探讨消化内镜引导下BTX-A注射联合球囊扩张治疗脑干梗死后... 目的:目前国内已有超声、肌电或CT引导下环咽肌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注射治疗环咽肌失迟缓的研究,但鲜见内镜引导下环咽肌BTX-A注射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拟探讨消化内镜引导下BTX-A注射联合球囊扩张治疗脑干梗死后环咽肌失弛缓的疗效,为脑干梗死后吞咽障碍治疗提供一种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22年6月至12月长沙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干梗死环咽肌失迟缓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行球囊扩张治疗,联合组行球囊扩张治疗和环咽肌BTX-A注射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行吞咽造影检查,采用渗漏/误吸量表(Penetration-aspiration Scale,PAS)、吞咽障碍结局与严重度量表(Dysphagia Outcome Severity Scale,DOSS)、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FOIS)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结果:联合组有1例患者因个人原因自行退出。治疗2周后,2组DOSS评分、PAS评分、FOIS分级均优于治疗前(均P<0.01),且联合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01)。联合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5.7%,对照组有效率为6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咽肌BTX-A注射联合球囊扩张较单独使用球囊扩张对改善吞咽功能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咽肌失弛缓 吞咽障碍 脑干梗死 肉毒毒素 内镜
下载PDF
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在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79
7
作者 窦祖林 兰月 +3 位作者 于帆 万桂芳 梅卉子 朱洁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99-805,共7页
目的:使用吞咽造影(VFSS)数字化分析方法观察改良球囊扩张治疗对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食道上括约肌(UES)和舌骨移动功能的影响,定量评价脑干卒中后吞咽功能变化。方法:30例脑干卒中后经吞咽造影确诊为咽期吞咽障碍的患者,分为球囊扩... 目的:使用吞咽造影(VFSS)数字化分析方法观察改良球囊扩张治疗对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食道上括约肌(UES)和舌骨移动功能的影响,定量评价脑干卒中后吞咽功能变化。方法:30例脑干卒中后经吞咽造影确诊为咽期吞咽障碍的患者,分为球囊扩张治疗组与吞咽常规治疗组,每组各15例。球囊扩张组给予球囊扩张治疗及常规吞咽康复治疗,每日各1次,每次30min;吞咽常规治疗组仅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2次/d,每次30min;两组治疗均为5次/周。分别在治疗前、拔除鼻饲管或治疗已达3周后,进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吞咽造影评估并进行数字化测量分析。测量的指标包括舌骨位移距离,UES最大开放前后径宽度。结果:球囊扩张组12例患者拔除了鼻饲管,吞咽稀流质、浓流质及糊状食物时舌骨位移距离,UES最大开放幅度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仅有2例拔除了鼻饲管,治疗后吞咽稀流质、浓流质及糊状食物时舌骨位移距离,UES最大开放幅度治疗前后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能够有效地量化吞咽功能,可用于分析治疗前后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脑干卒中 吞咽造影 球囊扩张术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小霞 欧阳蕴盈 +3 位作者 余婷 黄伟新 陈毅 杨海芳 《中国康复》 2020年第12期625-628,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47例吞咽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4例。2组患者均进行脑卒中基础治疗、吞咽康复训练和针刺治疗,观察组再给予tDCS阳极交替刺激双侧口咽部...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47例吞咽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4例。2组患者均进行脑卒中基础治疗、吞咽康复训练和针刺治疗,观察组再给予tDCS阳极交替刺激双侧口咽部皮层感觉区域,对照组以tDCS阳极假刺激同一区域。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电视荧光透视检查(VFSS)及渗透-误吸指数(PAS)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3周后,2组SSA评分各阶段较组内治疗前的同一阶段比较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治疗后总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咽期、误吸情况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PAS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双侧口咽部感觉皮层能更好地改善吞咽功能,对治疗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有一定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脑干卒中 吞咽障碍
下载PDF
217例脑干梗死患者血管病变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熊静 张婕 +4 位作者 韩剑虹 贾文姬 李春艳 李佳敏 朱榆红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11期80-83,92,共5页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患者的血管病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4年3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217例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了256层螺旋CT进行头颈部动脉三维成像检查,比较分析中脑、脑桥及延髓梗死患者...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患者的血管病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4年3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217例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了256层螺旋CT进行头颈部动脉三维成像检查,比较分析中脑、脑桥及延髓梗死患者的血管病变特点。结果 217例患者中,181例(83.41%)存在椎-基底动脉狭窄,其中91.71%的患者合并动脉粥样斑块,8.84%的患者合并椎动脉发育不良,45.30%的患者合并前循环血管狭窄。中脑和脑桥梗死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主要为轻度狭窄(P〈0.01),其中大脑后动脉狭窄发生率最高(P〈0.01)。脑桥梗死患者,合并前循环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中脑和延髓梗死者(P〈0.01)。延髓梗死患者中,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率明显高于中脑和脑桥梗死者(P〈0.01),其中椎动脉狭窄发生率最高(P〈0.01),椎动脉发育不良发生率也明显高于中脑和脑桥梗死患者(P〈0.05)。结论脑干不同部位梗死的患者,椎-基底动脉病变存在差异,要区别对待,这对于脑干梗死患者的药物或血管内治疗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脑干病变 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脑干卒中患者的认知障碍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付秀娟 肖哲曼 卢祖能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82-486,共5页
目的研究急性孤立性脑干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与正常对照之间的差异,探究脑干卒中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主要受损的认知域。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性别、年龄和受教育年限匹配的首次发病的急性孤立性脑干卒中患者29例和正常对照20例,分别... 目的研究急性孤立性脑干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与正常对照之间的差异,探究脑干卒中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主要受损的认知域。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性别、年龄和受教育年限匹配的首次发病的急性孤立性脑干卒中患者29例和正常对照20例,分别进行艾登布鲁克斯认知检测(ACE-Ⅲ)、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数字符号转换测验(SDMT)、韦氏数字广度测验(DS)、连线测验(TMT)、Stroop词色测验等量表评测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结果脑干卒中患者MoCA量表和ACE-Ⅲ量表总体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2,P=0.004),其中受损的认知域主要为语言功能(P=0.024)及视空间功能(P=0.004)。SDMT、DS、TMT和Stroop等量表完成度欠佳,与对照组相比,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P300检测结果显示脑干卒中患者较对照组存在显著的波幅降低(P=0.022)及潜伏期延长(P=0.033)。ACE-Ⅲ与MoCA显著正相关(P<0.001),而与P300潜伏期显著负相关(P=0.006)。结论急性孤立性脑干卒中患者存在一定的认知功能障碍,受损的认知域主要为注意力、语言及视空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梗死 认知障碍 P300 认知量表 P300
下载PDF
症状性椎动脉狭窄与脑干和小脑梗死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熊静 张婕 +4 位作者 韩剑虹 李佳敏 李馨蕊 田红 朱榆红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28期75-78,共4页
目的探讨狭窄≥50%的椎动脉狭窄与脑干和小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经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证实有≥50%的症状性椎动脉狭窄54例,引起脑干或小脑梗死。分析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不同部位特点与脑干和小脑梗死的关系。结果椎动脉狭窄引... 目的探讨狭窄≥50%的椎动脉狭窄与脑干和小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经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证实有≥50%的症状性椎动脉狭窄54例,引起脑干或小脑梗死。分析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不同部位特点与脑干和小脑梗死的关系。结果椎动脉狭窄引起脑干梗死,腔隙性梗死明显多于区域性梗死(χ2=7.84,P<0.05),引起小脑梗死,区域性梗死明显多于腔隙性梗死(χ2=10.71,P<0.0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见于45.45%脑干梗死的患者和71.43%小脑梗死患者。椎动脉发育不良见于18.19%脑干梗死的患者和14.29%小脑梗死患者。脑干梗死组中椎动脉颅内段(V4段)狭窄占42.37%,明显高于小脑梗死组(22.44%,χ2=6.25,P<0.05)。小脑梗死组中,椎动脉颅外段(V1段)狭窄占36.73%,明显高于脑干梗死组(20.33%,χ2=5.07,P<0.05)。脑干梗死组合并基底动脉狭窄率为12.12%,明显高于小脑梗死组(4.26%,χ2=4.00,P<0.05)。结论引起脑干和小脑梗死的症状性椎动脉颅内、外段狭窄部位有差异,对脑干和小脑梗死患者尽快进行有效的血管评价,对于选择药物治疗和血管内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脑干病变 小脑病变 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脑干卒中后低氧血症患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因素与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巍峰 张晓钰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36期45-48,共4页
目的研究脑干卒中后低氧血症患者单胺类递质变化情况与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5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53例脑干卒中后低氧血症患者血浆单胺类递质及多导睡眠图与健康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组单胺类神经递... 目的研究脑干卒中后低氧血症患者单胺类递质变化情况与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5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53例脑干卒中后低氧血症患者血浆单胺类递质及多导睡眠图与健康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组单胺类神经递质与睡眠参数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组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吲哚乙酸(5-HIAA)、5-羟色胺(5-H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睡眠潜伏期(SL)长于对照组,快速动眼期(REMT)短于对照组,及REM潜伏期百分比(REM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与睡眠障碍呈正相关。结论脑干卒中后低氧血症患者单胺类神经递质降低,患者睡眠障碍情况与单胺类神经递质变化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卒中 低血氧症 单胺类递质 睡眠
下载PDF
重症脑卒中治疗方法探讨(附4例报告)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松林 梁茵颖 +4 位作者 朱荣兰 姚璐 刘小云 张常然 郑慧玲 《淮海医药》 CAS 2014年第4期307-309,共3页
目的:探讨在无法按照指南治疗的情况下,对于重症脑卒中患者,利用人体自身生理水代谢功能,辅助脱水治疗策略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例重症脑卒中的患者,采取保守治疗,予稳定内环境、脱水剂,并利用患者自身生理水代谢功能脱水,观察... 目的:探讨在无法按照指南治疗的情况下,对于重症脑卒中患者,利用人体自身生理水代谢功能,辅助脱水治疗策略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例重症脑卒中的患者,采取保守治疗,予稳定内环境、脱水剂,并利用患者自身生理水代谢功能脱水,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经过4~6周的综合治疗,4例重症脑卒中患者均缓慢度过危险期,并恢复意识。结论保守治疗重症脑卒中患者以生理性水代谢功能辅助脱水,不失为有效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脑卒中 脑梗死 脑干出血 生理性脱水 治疗
下载PDF
经皮电刺激双侧耳后乳突对缺血性脑卒中TCD和BAEP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财忠 刘新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12期1126-1128,共3页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双侧耳后乳突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将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而观察组给予电刺激双耳后乳突部治疗。治...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双侧耳后乳突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将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而观察组给予电刺激双耳后乳突部治疗。治疗前及治疗2周结束时均应用TCD和BAEP分别监测大脑前、中、后动脉(ACA、MCA、PCA)及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和Ⅰ波、Ⅲ波、Ⅴ波潜伏期、Ⅰ~Ⅲ间期和Ⅲ~Ⅴ间期波峰间潜伏期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TCD各项血流峰速度指标均有改善(P<0.05),而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BAEP各指标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刺激双耳后乳突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流速度及脑干神经传导功能改善有加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 脑缺血 经颅多普勒超声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下载PDF
脑干卒中26例临床分析
15
作者 郭咏萍 蒋晓江 +3 位作者 高东 周红杰 王景周 李玮 《现代医药卫生》 2010年第6期801-802,共2页
目的:探讨脑干卒中患者的救治及转归。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4年5月~2005年4月收治的26例脑干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接受颅脑CT或MRI扫描确诊。其中9例脑干出血,17例脑梗死;10例合并严重并发症患者进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治疗... 目的:探讨脑干卒中患者的救治及转归。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4年5月~2005年4月收治的26例脑干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接受颅脑CT或MRI扫描确诊。其中9例脑干出血,17例脑梗死;10例合并严重并发症患者进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治疗。结果:26例患者平均64.6(42~79)岁,病程平均(14.3±3.6)h。经治疗,5例痊愈,好转11例,死亡10例。随访11例平均17个月,其中合并语言障碍5例,呑咽困难4例,四肢功能障碍7例。结论:脑干卒中极易出现中枢性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或周围性呼吸功能衰竭,病死率高,需重视早期诊断及救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卒中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高压氧辅助治疗脑干卒中的效果观察
16
作者 胡西 侯方高 +2 位作者 王杨 闫玮娟 陈杰 《中国疗养医学》 2013年第12期1106-1107,共2页
目的探讨高压氧辅助治疗脑干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6例脑干梗死或脑干出血的患者分别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常规康复联合高压氧治疗,应用MBI评分及疗效判定评估两组疗效。结果常规康复联合高压氧治疗有效率达95%,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目的探讨高压氧辅助治疗脑干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6例脑干梗死或脑干出血的患者分别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常规康复联合高压氧治疗,应用MBI评分及疗效判定评估两组疗效。结果常规康复联合高压氧治疗有效率达95%,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高压氧辅助治疗脑干卒中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早期高压氧介入效果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脑干卒中 康复
下载PDF
脑干卒中111例影像学定位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庆华 尹琳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脑干卒中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大多不典型,没有影像学的支持,很难进行准确定位诊断。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脑干卒中的影像学表现,探讨脑干卒中的易损部位,提高对脑干卒中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脑干卒中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男性71... 目的脑干卒中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大多不典型,没有影像学的支持,很难进行准确定位诊断。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脑干卒中的影像学表现,探讨脑干卒中的易损部位,提高对脑干卒中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脑干卒中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男性71例(63.96%),女性40例(36.04%)。脑干分为中脑、桥脑和延髓3个节段,每个节段分别按解剖结构划分为不同的平面;每个平面按轴位再详细分为腹内侧、腹外侧、背内侧、背外侧和中部5个位置。分析每例患者的病灶部位和影像学特点。结果①111例脑干卒中患者中,单一节段脑干卒中92例,占83%(92/111),包括中脑4例(4.35%),桥脑74例(80.43%),延髓14例(15.22%);一个脑干节段合并其它脑干节段或其它部位的卒中19例,占17%(19/111)。从卒中性质来看,主要是缺血性卒中。脑干出血绝大多数为桥脑出血;②中脑卒中以下丘水平最常见,主要发生于腹内侧,背侧极少;桥脑卒中以中段最常见,主要发生于腹侧,尤其是腹内侧,其次为桥脑中部,背侧少见。延髓卒中以中上段延髓最常见,主要发生于延髓背外侧,其次为腹侧,中部极少。结论脑干卒中具有部位倾向性;颅脑影像学检查(CT和/或MRI)对脑干卒中的定位诊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卒中 定位诊断 影像学
下载PDF
眼针治疗脑干卒中展神经损伤的效果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晓泉 王淑娟 张雷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16期186-188,共3页
目的观察眼针治疗脑干卒中后展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沈阳市浑河新城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及住院脑干卒中出现展神经损伤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2)。两组患者均给予现代康复治疗,治疗组... 目的观察眼针治疗脑干卒中后展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沈阳市浑河新城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及住院脑干卒中出现展神经损伤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2)。两组患者均给予现代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眼针治疗。连续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分别于第2、4疗程结束,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第2疗程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两组第4疗程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眼针疗法能明显改善脑干卒中后展神经损伤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针疗法 脑干卒中 展神经损伤 现代康复治疗
下载PDF
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评价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咽部功能治疗前后的变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原彩琼 黎坤境 《现代医院》 2016年第10期1481-1483,1485,共4页
目的探索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法在评估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的咽部功能变化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施行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的治疗基... 目的探索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法在评估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的咽部功能变化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施行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球囊扩张术进行治疗。通过吞咽造影评估与数字化测量分析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咽收缩率(PCR)与咽收缩时间进行评估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在吞咽稀流质、浓流质及糊状食物时的PCR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在吞咽稀流质、浓流质及糊状食物时的PCR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在吞咽稀流质、浓流质及糊状食物时的咽收缩持续时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在吞咽稀流质、浓流质及糊状食物时的咽收缩持续时间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技术可有效评估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咽部功能变化,可作为患者吞咽功能评估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卒中 吞咽障碍 球囊扩张术 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
下载PDF
丘脑卒中与失语的神经心理学与BAEP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彦莉 周景新 +2 位作者 郭琪 陈旭红 杨莉 《临床脑电学杂志》 1998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研究丘脑卒中与失语的关系。方法:对25例丘脑卒中的神经心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结果对照。结果:发现左侧丘脑卒中可致失语,发生率为82%,右侧丘脑卒中语言正常。有无丘脑失语的B... 目的:研究丘脑卒中与失语的关系。方法:对25例丘脑卒中的神经心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结果对照。结果:发现左侧丘脑卒中可致失语,发生率为82%,右侧丘脑卒中语言正常。有无丘脑失语的BAEP异常率相近(失语组69%,非失语组64%),均表现为Ⅲ—Ⅴ波波间期>Ⅰ—Ⅲ波波间期,及V波、Ⅳ波潜伏期的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卒中 失语 听觉诱发电位 BAEP 神经心理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