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antioxidant defense and innate immunity in Brandt’s voles 被引量:8
1
作者 De-Li Xu Meng-Meng Xu De-Hua Wang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4期305-316,共12页
Ambient temperature is an importa nt factor in flue ncing many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in eluding antioxidant defense and immunity.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antioxidant defense and immunity... Ambient temperature is an importa nt factor in flue ncing many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in eluding antioxidant defense and immunity.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antioxidant defense and immunity are suppressed by high and low temperature treatme nt in Bran dt's voles (Lasiopodomys brandtii). Thirty male vole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different temperature groups (4, 23, and 32℃, n=10 for each group), with the treatment course lasting for 27 d. Results showed that low temperature in creased gross en ergy in take (GEI) and liver, heart, and kidney mass, but decreased body fat mass and dry carcass mass. With the decline in temperature, hydrogen peroxide (H2O2) concentration, which is indicative of reactive oxyge n species (ROS) levels, in creased in the liver, decreased in the heart, and was unchanged in the kidney, testis, and small intestine. Lipid peroxidation indicated by malonaldehyde (MDA) content in the liver, heart, kidney, testis, and small intestine did not differ among groups, implying that high and low temperature did not cause oxidative damage. Similarly,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nd catalase (CAT) activities and 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 in the five tissues did not respond to low or high temperature, except for elevation of CAT activity in the testis upon cold exposure. Bacteria killing capacity, which is indicative of innate immunity, was nearly suppressed in the 4℃ group in contrast to the 23℃ group, whereas spleen mass and white blood cells were un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testosterone, but not corticostero ne, were in flue need by temperature treatment, though neither were correlated with innate immunity, H2O2 and MDA levels, or SOD, CAT, and TAOC activity in any detected tissues. Overall,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temperature had different in flue nces on oxidative stress, an tioxida nt en zymes, and immunity, which depended on the tissues and parameters tested. Up-regulation or maintenance of an tioxida nt defe nse might be an importa nt mechanism for voles to survive highly variable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OXIDANT DEFENsE brandt's voles(lasiopodomys brandtii) IMMUNITY TEMPERATURE
下载PDF
Anti-fertility effect of levonorgestrel and quinestrol in Brandt’s voles(Lasiopodomys brandtii) 被引量:12
2
作者 Meirong ZHAO Ming LIU +4 位作者 Dong LI Xinrong WAN Lyn A.HINDS Yanling WANG Zhibin ZHANG 《Integrative Zoology》 SCIE CSCD 2007年第4期260-268,共9页
The combination of levonorgestrel and quinestrol(EP-1)has been shown to have anti-fertility effects on several wild rodents,but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se effects is poorly understood.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 The combination of levonorgestrel and quinestrol(EP-1)has been shown to have anti-fertility effects on several wild rodents,but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se effects is poorly understood.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EP-1 and each of its components,levonorgestrel(P)and quinestrol(E),on the fertility of Brandt’s voles(Lasiopodomys brandtii)by using a gastric gavage method.The doses for EP-1,E and P were 1,0.34 and 0.66 mg/kg body weight,respectively.Male voles(n=98)were treated daily for 5 or 14 days,then the testes and epididymides were collected,weighed and examined histologically at 30(D30),60(D60)or 90(D90)days after the end of treatment.Four males were allowed to mate with normal females at D90.Female voles(n=75)were treated for 3 days and a further 3 days after a 7-day interval.The uteri and ovaries were weighed and examined histologically at 15(D15),30(D30)or 75(D75)days after the end of treatment.Each of three females were mated with fertile males at D30 and D75,respectively.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quinestrol(E)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sperm numbers in the testes as well as the weight of the testes and epididymides,with both of these tissues showing obvious structural abnormalities,and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litter size and the pup weight for females mated with males of the E treatment group.For female voles,treatment with E,P or EP-1 resulted in no marked influence on the fertility status.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quinestrol(E)alone has a significant anti-fertility effect on male Brandt’s voles,but is ineffective in combination with levonorgestrel(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ndts voles(lasiopodomys brandtii) fertility control LEVONORGEsTREL quinestrol.
原文传递
捕食风险应激对雄性布氏田鼠及子代繁殖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周桃秀 陈琳 +3 位作者 吴涌珍 杨生妹 魏万红 武瑞勇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7-597,共11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雄性布氏田鼠暴露于捕食风险应激对自身及后代繁殖性能的影响,以及这种效应的阶段性。青春期是动物生长发育和对外界环境敏感的重要阶段,推测青春期所经历的捕食风险应激对雄鼠和后代繁殖性能的影响更为显著。实验选取90... 本研究旨在探讨雄性布氏田鼠暴露于捕食风险应激对自身及后代繁殖性能的影响,以及这种效应的阶段性。青春期是动物生长发育和对外界环境敏感的重要阶段,推测青春期所经历的捕食风险应激对雄鼠和后代繁殖性能的影响更为显著。实验选取90日龄成年期和28日龄青春期雄性布氏田鼠作为亲代,每天分别暴露于蒸馏水、兔尿和猫尿1 h,连续18 d。随后每组随机选取一半田鼠取样检测性腺器官指数、精子质量和数量等参数,另一半与正常雌鼠交配,待后代成年后检测繁殖性能。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成年期和青春期暴露于猫气味的雄性布氏田鼠精子正常率显著下降,精子畸形率和死亡率显著升高,而暴露于兔气味的雄鼠仅降低了正常精子比例;成年期雄性田鼠暴露于猫气味没有影响繁殖输出,而青春期暴露的雄鼠的后代在出生时雌性比例显著增加;成年期暴露于猫气味和兔气味都没有影响后代的繁殖性能,青春期暴露于猫气味的雄鼠的后代成年后性腺指数、精子密度和精子正常率降低,精子畸形率和死亡率显著升高,而暴露于兔气味仅降低了雄性后代的精子密度和精子正常率。以上结果验证了本研究假设,即捕食风险应激对布氏田鼠亲代和后代的繁殖性能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青春期应激的效应更强更持久,存在明显的效应阶段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风险 父体效应 繁殖性能 布氏田鼠 成年期 青春期
下载PDF
哺乳期高温经历导致布氏田鼠F1代的热中性区变窄
4
作者 李红娟 王德华 +1 位作者 王振山 张学英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2-421,共10页
哺乳期是影响小型哺乳动物发育的关键时期,但关于哺乳叠加高温对后代代谢可塑性的影响,尚不清楚。为研究哺乳期母体(F0)高温经历对后代(F1代和F2代)能量代谢特征的影响,我们测定了哺乳期母体经历高温(30±1)oC的布氏田鼠(Lasiopodom... 哺乳期是影响小型哺乳动物发育的关键时期,但关于哺乳叠加高温对后代代谢可塑性的影响,尚不清楚。为研究哺乳期母体(F0)高温经历对后代(F1代和F2代)能量代谢特征的影响,我们测定了哺乳期母体经历高温(30±1)oC的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F1代和F2代成体以及常温(23±1)oC经历的后代成体(作为对照)的体重和体温,采用开放式呼吸代谢仪测定不同环境温度暴露3 h后的代谢率,并计算热传导和呼吸商。哺乳期高温经历的F1代动物在成年期的体重显著低于常温对照组和高温经历的F2代动物。在5~33.5 oC环境温度范围内,布氏田鼠维持稳定的体温;35 oC高温胁迫时,常温组、高温经历F1代和F2代的体温均显著下降。常温组布氏田鼠的热中性区为27.5~33.5 oC,高温经历F1代的热中性区下临界温度点30 oC,热中性区比常温组变窄(30~33.5 oC),高温经历F2代的热中性区与常温组相比无变化。在热中性区温度以上,热传导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高温经历的F1代和F2代布氏田鼠热传导增加的起始温度点升高。呼吸商随环境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加,但不受哺乳期高温经历的影响。结果表明,哺乳期母体高温经历导致布氏田鼠F1代成年后的体重降低,热中性区变窄,提高了F1代动物在高温环境下的代谢可塑性,但这种影响并未持续到F2代。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哺乳期母体高温(热浪)对小型哺乳动物后代体型和热中性区的长期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对种群动态的潜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田鼠 哺乳期高温 静止代谢率 热中性区 热传导 呼吸商 跨代传递
下载PDF
温度驯化对布氏田鼠肝脏温敏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
5
作者 吕金珍 唐丽秋 +1 位作者 张学英 王德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共10页
肝脏是哺乳动物基础代谢产热的关键器官。温敏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Thermosensitive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s,Thermo-TRPs)参与了调控肝细胞的生理功能。为了解Thermo-TRPs是否参与肝脏的代谢产热,以成年布氏田鼠(Lasio... 肝脏是哺乳动物基础代谢产热的关键器官。温敏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Thermosensitive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s,Thermo-TRPs)参与了调控肝细胞的生理功能。为了解Thermo-TRPs是否参与肝脏的代谢产热,以成年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驯化温度下6种Thermo-TRPs在肝脏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肝脏产热相关蛋白和信号通路蛋白的关系。结果显示:(1)与高温组相比,低温增加了肝脏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的表达;而与常温组相比,低温降低了肝脏解偶联蛋白3(uncoupling protein 3,UCP3)的表达;(2)6种Thermo-TRPs均在肝脏中表达,与高温组相比,低温显著降低了TRP vanilloid 4(TRPV4)的表达,同时显著增加了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的表达;(3)低温显著增加了布氏田鼠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_(3))水平,提高了T_(3)/T_(4)比值;T_(3)/T_(4)比值与肝脏UCP1和AMPK呈显著正相关,肝脏中UCP1与TRPM2和AMPK呈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肝脏TRPV4和AMPK可能参与了低温环境中代谢产热等生理功能的调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 温敏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hermo-TRPs) 温度驯化 肝脏
下载PDF
典型草原区布氏田鼠的活动节律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37
6
作者 宛新荣 刘伟 +2 位作者 王广和 王梦军 钟文勤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6-234,共9页
采用标志重捕、染色标记和野外观测法研究典型草原区布氏田鼠野外实验种群,采用4种活动模式指数(日活动差异指数θ,昼行性指数λ,峰型指数φ;活动强度指数η)分析田鼠昼夜活动节律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布氏田鼠全年12个月的... 采用标志重捕、染色标记和野外观测法研究典型草原区布氏田鼠野外实验种群,采用4种活动模式指数(日活动差异指数θ,昼行性指数λ,峰型指数φ;活动强度指数η)分析田鼠昼夜活动节律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布氏田鼠全年12个月的昼行性指数A均高于0.542,为典型的昼行性种类。其活动节律的季节变化主要与环境温度有关:1、2、3、4、11、12月,气温较低,布氏田鼠的活动模式呈典型的单峰型;5、6、7月气温较高,为典型的双峰型;而8、9、10月则属于单双峰过渡类型。田鼠的峰型指数西在冬季最低,夏季最高,与月均气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89,n=12,P〈0.05)。活动强度指数研与气温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94,n=12,P〈0.05)。5~9月,布氏田鼠的活动强度最高,每日活动时问在6h以上;冬季布氏田鼠的日活动量骤降,很少外出活动,尤其在1~2月,布氏田鼠日均地面活动时间不足1min。另外,室内实验表明,布氏田鼠具有在黑暗环境中活动能力,但在野外条件下,夜间活动极少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田鼠 活动节律 季节变化 活动模式指数
下载PDF
光周期和高脂食物对布氏田鼠能量代谢和产热的影响 被引量:21
7
作者 赵志军 陈竞峰 王德华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76-589,共14页
为了研究光周期和高脂食物对小型哺乳动物能量代谢和产热的影响,将成年雌性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分别驯化于长光照低脂、高脂食物和短光照低脂、高脂食物,7周后测定动物的体重、能量摄入、产热、血清瘦素浓度以及褐色脂肪组... 为了研究光周期和高脂食物对小型哺乳动物能量代谢和产热的影响,将成年雌性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分别驯化于长光照低脂、高脂食物和短光照低脂、高脂食物,7周后测定动物的体重、能量摄入、产热、血清瘦素浓度以及褐色脂肪组织解偶联蛋白1(BAT-UCP1)含量等参数。结果发现:1)短光照抑制体重增长、降低体脂重量和血清瘦素水平,增加非颤抖性产热(NST)和UCP1含量;2)高脂食物使摄入能减少和消化率提高,但未显著影响体重、基础代谢率、NST、UCP1含量和血清瘦素;3)血清瘦素与摄入能不相关,但与体脂含量正相关。结果暗示:短光照下瘦素作用敏感性增加和产热能力增强,可能介导了抵抗高脂食物诱导的肥胖。在野外条件下草食性的布氏田鼠能通过能量代谢和产热的适应性调节避免体重的过度增长,有利于降低捕食风险,增强生存能力。同时布氏田鼠是研究食物诱导肥胖机理的一个好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田鼠 光周期 高脂食物 体重 能量平衡 产热 瘦素 解偶联蛋白-1
下载PDF
雷公藤制剂对雄性布氏田鼠的不育作用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季萌 郑敏 +4 位作者 郭永旺 海淑珍 吴新平 嵇莉莉 施大钊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9-74,共6页
采用强制给药和自由取食2种方式,研究了雷公藤制剂对发育期成体雄性布氏田鼠不育作用,给药剂量分别为80mg/kg、120mg/kg和160mg/kg。结果表明,120mg/kg和160mg/kg剂量使睾丸脏器系数下降,但剂量组间差异不明显(F(3,21)=2.197,F0.05=3.07... 采用强制给药和自由取食2种方式,研究了雷公藤制剂对发育期成体雄性布氏田鼠不育作用,给药剂量分别为80mg/kg、120mg/kg和160mg/kg。结果表明,120mg/kg和160mg/kg剂量使睾丸脏器系数下降,但剂量组间差异不明显(F(3,21)=2.197,F0.05=3.07,P>0.05)。不同剂量能够对附睾中精子数量和活力产生显著影响(F(3,21)=17.305,F0.05=3.07,P<0.05),且随药物剂量的升高精子密度与精子活力均呈下降趋势。精子畸形率亦随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增加。80mg/kg及其更高的剂量使附睾出现萎缩并造成睾丸组织损伤。120mg/kg剂量可减少布氏田鼠平均胎仔数及降低繁殖率。给药后的繁殖后代未发现畸形幼仔。雷公藤制剂的最佳使用剂量介于120~160mg/kg。自由取食与连续强制给药两种方式对雄性布氏田鼠的作用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育控制 雷公藤制剂 布氏田鼠
下载PDF
模拟条件下布氏田鼠对草原植被的作用2——鼠密度对植物群落结构及根系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秦姣 施大钊 +2 位作者 贠旭疆 苏红田 张亮亮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27-132,共6页
在模拟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密度的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啃食对植物群落结构及根系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密度鼠对植被群落结构的影响不显著,而高密度鼠可改变草地植被群落结构,植被在每100 m25只出现退化演替表现为优质牧... 在模拟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密度的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啃食对植物群落结构及根系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密度鼠对植被群落结构的影响不显著,而高密度鼠可改变草地植被群落结构,植被在每100 m25只出现退化演替表现为优质牧草的比例降低而其他杂类草的比例增高,使之向退化草地方向演替。2)鼠类啃食促进茎叶枯萎,加速植被演替。茎叶枯萎率与鼠密度呈线性正相关。3)植被根系生物量与布氏田鼠密度关系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鼠密度为每100 m28只时,根系生物量降至最低。随鼠密度的增加,其须根系植物所占比例降低,其他杂草类轴根系植物比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田鼠 植被演替 根系生物量 枯萎率
下载PDF
布氏田鼠栖息地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蒋永恩 Enkhbold.Nanj +6 位作者 Nyamdorj.Batsaikhan 王登 易津 乌仁其木格 单丽燕 杜桂林 施大钊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9-182,共4页
依据2008-2010年在中蒙2国的实地调查,研究了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对栖息地的选择特点,以期为该鼠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选择316个样点,记录每个样点的布氏田鼠密度,并随机调查5~10个1m×1m的样方,记录海拔、植被盖度、... 依据2008-2010年在中蒙2国的实地调查,研究了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对栖息地的选择特点,以期为该鼠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选择316个样点,记录每个样点的布氏田鼠密度,并随机调查5~10个1m×1m的样方,记录海拔、植被盖度、植被高度、枯草盖度、植被优势种、郁闭指数和退化级别。利用相关性分析及因子分析选取布氏田鼠栖息地选择影响较大的因子。结果表明:布氏田鼠密度与植被盖度、枯草盖度、退化等级及郁闭指数相关;冷蒿(Artemisia frigida)、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多根葱(Allium polyrhizum)3种植物多度、枯草盖度、植被盖度、草场退化程度和植被郁闭指数5个因子对该鼠选择栖息地影响显著,即布氏田鼠倾向于选择以冷蒿、羊草、多根葱为优势种,放牧利用程度高、植被低矮的退化草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田鼠 栖息地 特征
下载PDF
布氏田鼠行为谱的构建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涛涛 白玛次仁 +1 位作者 海淑珍 王登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46-652,共7页
通过摄像回放的方式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区野外围栏内和室内观察箱内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行为进行观察记录,按照其生活习性和各行为的生物学意义,将生态功能相近的行为归类,构建了布氏田鼠的行为谱,并分别分析了观... 通过摄像回放的方式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区野外围栏内和室内观察箱内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行为进行观察记录,按照其生活习性和各行为的生物学意义,将生态功能相近的行为归类,构建了布氏田鼠的行为谱,并分别分析了观察箱内和围栏内、不同生殖期、不同发育期和主要活动时期的行为模式的差异。结果表明:布氏田鼠的行为谱被分为个体行为和社会行为2大类,个体行为包括运动行为、摄食行为、非社会性探究行为、排泄行为、警戒行为、维持行为和筑巢行为;社会行为包括友好行为、对抗行为、繁殖行为和杀婴行为。统计数据结果显示,观察箱内运动行为和警戒行为发生频率较围栏内显著降低,非社会性探究行为、自我修饰和友好行为发生频率显著升高;观察箱内哺乳期布氏田鼠繁殖行为、筑巢行为频次较发情期和怀孕期显著增长;幼体摄食行为显著高于亚成体和成体;围栏内秋季布氏田鼠的筑巢行为频次显著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田鼠 行为谱 围栏 观察箱
下载PDF
炔雌醚对布氏田鼠繁殖的抑制效果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涛涛 郭永旺 +1 位作者 王登 海淑珍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7-94,共8页
明确炔雌醚对鼠类繁殖抑制最适剂量及持续有效作用时间,对其后续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具有基础性作用。本研究以0.5 mg/kg、1.0 mg/kg、2.0 mg/kg、3.0 mg/kg、6.0 mg/kg浓度炔雌醚分别连续灌胃雄性和雌性布氏田鼠7 d后,与正常异性配... 明确炔雌醚对鼠类繁殖抑制最适剂量及持续有效作用时间,对其后续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具有基础性作用。本研究以0.5 mg/kg、1.0 mg/kg、2.0 mg/kg、3.0 mg/kg、6.0 mg/kg浓度炔雌醚分别连续灌胃雄性和雌性布氏田鼠7 d后,与正常异性配对观察90 d。按繁殖启动期、繁殖率和繁殖力等最直观的指标综合评价了5个浓度炔雌醚对雌雄布氏田鼠的不育效果。室内条件下,炔雌醚能够延迟雌雄布氏田鼠的生殖启动,但可能由于样本量小,未达统计显著性。90 d内,一定浓度的炔雌醚能够降低雌雄个体的繁殖率和平均每窝产仔数,同样未达统计显著性。一些浓度的药物能够显著降低布氏田鼠的繁殖力,其抑制效果无剂量相关性。推断炔雌醚对雄性布氏田鼠的最适不育作用浓度为2.0 mg/kg左右,对雌性的最适不育作用浓度为1.0 mg/kg左右。实际综合应用剂量2.0 mg/kg左右,能有效降低布氏田鼠产仔总数,其持续时间可达9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炔雌醚 布氏田鼠 不育剂量 繁殖指标
下载PDF
布氏田鼠肝毛细线虫感染率与其体重的关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宛新荣 刘伟 +4 位作者 赵天飙 经宇 郭鹏飞 石岩生 王广和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5-169,共5页
2005年5月和8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北部典型草原调查了肝毛细线虫对布氏田鼠种群的感染特征,分析肝毛细线虫对布氏田鼠的感染率与其性别、年龄、体重及种群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肝毛细线虫对布氏田鼠感染率没有性别差异,雄鼠与雌鼠的感... 2005年5月和8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北部典型草原调查了肝毛细线虫对布氏田鼠种群的感染特征,分析肝毛细线虫对布氏田鼠的感染率与其性别、年龄、体重及种群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肝毛细线虫对布氏田鼠感染率没有性别差异,雄鼠与雌鼠的感染率相当;但是与布氏田鼠体重/年龄密切相关:幼鼠的感染率较低,成鼠感染率较高,感染率和平均感染度均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布氏田鼠达到一定的年龄(或体重)后才可感染肝毛细线虫病,其最低感染体重为24.3g。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对肝毛细线虫的感染率和平均感染度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同一样地不同季节感染率不同,本次调查显示,2005年5月份感染率高于8月份群体感染率,同一样地的春季感染率与秋季感染率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重 肝毛细线虫 鼠传疾病 布氏田鼠 种群密度
下载PDF
长期强迫运动对布氏田鼠体重和血清瘦素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玉莲 战新梅 +2 位作者 刘秀珍 陈蕾 王德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1-156,共6页
动物稳定体重的维持需要能量摄入和消耗之间的平衡。运动是影响动物能量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理解运动对布氏田鼠的生理学效应,我们在室内条件下,运用踏车测定了强迫运动训练6周后动物的体重、体脂含量、摄食量和瘦素浓度的变化。... 动物稳定体重的维持需要能量摄入和消耗之间的平衡。运动是影响动物能量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理解运动对布氏田鼠的生理学效应,我们在室内条件下,运用踏车测定了强迫运动训练6周后动物的体重、体脂含量、摄食量和瘦素浓度的变化。摄食量采用代谢笼法测定,体脂含量采用索氏提取法,血清瘦素含量采用放免试剂盒测定。结果发现强迫运动训练6周对布氏田鼠的体重和摄食量都无显著影响,与非运动训练组田鼠相比,运动训练组田鼠的身体脂肪重量降低了3.5g,运动组田鼠的血清瘦素水平比对照组下降了30%。对照组田鼠的血清瘦素与体脂含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但运动组则不具有相关性。这些结果表明在强迫运动训练期间布氏田鼠不是通过增加食物摄入,而可能是通过动员贮存的脂肪和减少非活动性能量消耗等方式来维持自身的能量平衡。瘦素在长期强迫运动训练过程中对身体脂肪含量的变化具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田鼠 运动 体重 瘦素
下载PDF
布氏田鼠胎后发育过程中褐色脂肪组织和肝脏的产热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迟庆生 李兴升 +1 位作者 赵志军 王德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4-279,共6页
为探讨布氏田鼠胎后恒温能力的发育过程,本文测定了1、5、9、17、21、33和41日龄幼体的褐色脂肪组织(BAT)和肝脏的重量、线粒体蛋白含量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的活性。布氏田鼠胎后发育期间BAT增补明显,主要表现为重量的增加和单位组... 为探讨布氏田鼠胎后恒温能力的发育过程,本文测定了1、5、9、17、21、33和41日龄幼体的褐色脂肪组织(BAT)和肝脏的重量、线粒体蛋白含量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的活性。布氏田鼠胎后发育期间BAT增补明显,主要表现为重量的增加和单位组织重量COX活性的升高等,属典型的晚成型发育特征。布氏田鼠胎后发育过程中BAT和肝脏产热特征的变化与幼体的产热特点和恒温能力的发育是相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田鼠 胎后发育 褐色脂肪组织 肝脏 细胞色素C氧化酶
下载PDF
单宁酸对布氏田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竞峰 钟文勤 王德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6-332,共7页
为了解单宁酸对成年布氏田鼠(Lasiopodomysbandtii**)能量代谢和产热的影响,本文采用含0、3·3%和6·6%单宁酸浓度的食物饲喂布氏田鼠21d,对其体重、基础代谢率、非颤抖性产热和能量收支等进行了测定。代谢率采用封闭式流体压... 为了解单宁酸对成年布氏田鼠(Lasiopodomysbandtii**)能量代谢和产热的影响,本文采用含0、3·3%和6·6%单宁酸浓度的食物饲喂布氏田鼠21d,对其体重、基础代谢率、非颤抖性产热和能量收支等进行了测定。代谢率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测定;非颤抖性产热用皮下注射去甲肾上腺素诱导;能量摄入采用食物平衡法测定。结果发现:(1)单宁酸食物对布氏田鼠的体重没有明显影响;(2)取食含6·6%单宁酸食物的动物的基础代谢率于第10d高于对照组。20d时,3组动物的基础代谢率没有显著差异;(3)单宁酸食物对非颤抖性产热没有显著影响;(4)食用含单宁酸食物的动物的摄入能和消化能于第10d显著低于对照组,但第20d时则差异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布氏田鼠的基础代谢率和能量摄入对单宁酸的反应具有时段性,短期内能量消耗增加,随着动物对食物的适应,生理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宁酸 布氏田鼠 基础代谢率 能量平衡
下载PDF
布氏田鼠体温调节能力的胎后发育 被引量:8
17
作者 迟庆生 王德华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80-789,共10页
为探讨布氏田鼠幼体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特点,我们对其胎后发育过程中代谢产热和体温的变化进行了观察。测定记录了1-40日龄的布氏田鼠幼体在巢中的体温,在23℃和30℃条件下的静止代谢率,以及在23℃和30℃时暴露1·5-2h后体温的变化... 为探讨布氏田鼠幼体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特点,我们对其胎后发育过程中代谢产热和体温的变化进行了观察。测定记录了1-40日龄的布氏田鼠幼体在巢中的体温,在23℃和30℃条件下的静止代谢率,以及在23℃和30℃时暴露1·5-2h后体温的变化,计算了幼体的总热传导率和恒温指数,并测定了聚群对幼体代谢产热的影响。布氏田鼠是典型的晚成型发育类型,幼体出生时身体裸露,体温调节能力很差。17日龄前,幼体在23℃冷暴露1·5-2h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9-17日龄幼体的恒温能力发育迅速,17日龄后幼体在23℃时开始表现出有效的恒温能力。幼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升高的恒温指数和逐渐下降的总热传导率,也反映了幼体不断增强的恒温能力。虽然幼体在发育早期恒温能力差,表现出变温性的特点,但代谢率的测定表明,即使刚出生的幼体也具有受到冷刺激而增加产热的反应。聚群实验结果表明,幼体的聚群行为在降低代谢率、节约能量方面有明显的作用。巢中幼体体温的测定表明,1-40日龄幼体体温逐渐升高的趋势明显,且始终保持在33℃以上。这些结果说明,布氏田鼠的幼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靠细致的母体关怀、聚群行为、巢的保温作用以及自身较弱的产热能力来使体温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从而不会因体温过低而使幼体的生长速度降低[动物学报51(5):780-789,2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田鼠 体温调节 发育 聚群 晚成型 恒温指数 总热传导率
下载PDF
不同去甲肾上腺素剂量下布氏田鼠非颤抖性产热比较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建梅 王德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4-88,共5页
非颤抖性产热是小型哺乳动物的一种重要产热方式。关于其定量测定,一般采用注射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诱导的最大耗氧量的方式获得。因此,去甲肾上腺素剂量的选择就显得很重要。我们利用常用的3种经验公式计算剂量,即:(1)NE(... 非颤抖性产热是小型哺乳动物的一种重要产热方式。关于其定量测定,一般采用注射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诱导的最大耗氧量的方式获得。因此,去甲肾上腺素剂量的选择就显得很重要。我们利用常用的3种经验公式计算剂量,即:(1)NE(mg/kg DK)=2·53W-0·4;(2)NE(mg/kg)=3·3W-0·458;和(3)NE(mg/kg)=6·6W-0·458,W是体重(g),以布氏田鼠为实验对象,测定了3种剂量诱导的非颤抖性产热情况。结果表明,3种剂量都能诱导出最大非颤抖性产热能力,在非颤抖性产热大小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6·190±1·342(公式1)、6·166±0·852(公式2)和7·005±1·501(公式3),但公式(3)剂量下体温增加程度显著高于前两个剂量,分别增加了1·9±0·9℃(公式3)、0·9±0·2℃(公式1)和0·7±0·2℃(公式2)。为了防止动物体温过高引起死亡,我们推荐公式(1)和(或)(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颤抖性产热 去甲肾上腺素 布氏田鼠
下载PDF
植物生长期布氏田鼠种群密度波动特征 被引量:11
19
作者 秦姣 施大钊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85-88,共4页
依据1983-2004年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捕尽法或标志重捕法调查资料。该鼠在植物生长期的种群波动特征为:不同密度年度间增长幅度差异显著,其高密度年份的增长率137.39%,低于其他密度年份206.63%,且秋季田鼠种群下降幅度34.0... 依据1983-2004年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捕尽法或标志重捕法调查资料。该鼠在植物生长期的种群波动特征为:不同密度年度间增长幅度差异显著,其高密度年份的增长率137.39%,低于其他密度年份206.63%,且秋季田鼠种群下降幅度34.09%,小于其他年份37.20%;布氏田鼠春季种群密度将显著影响当年高峰期(r=0.643,P<0.05)以及越冬鼠数量(r=0.769,P<0.05);年际与季节波动密切相关,高低数量年可从季节波动中反映出来。布氏田鼠季节消长曲线为单峰型,峰期在7-8月;在高密度年无明显波峰,为持续增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田鼠 种群密度 季节波动
下载PDF
布氏田鼠双亲低体重导致雄性后代生长和繁殖间的权衡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同亮 张学英 +1 位作者 付荣恕 王德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89-397,共9页
动物出生前后阶段是发育可塑性的关键时期,众多生理或环境因素可长期改变个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表型。双亲效应是造成后代表型差异的重要原因。为研究双亲体重对后代断乳后的生长发育及成年期体重和能量代谢的影响,选取了体重差异显著的... 动物出生前后阶段是发育可塑性的关键时期,众多生理或环境因素可长期改变个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表型。双亲效应是造成后代表型差异的重要原因。为研究双亲体重对后代断乳后的生长发育及成年期体重和能量代谢的影响,选取了体重差异显著的布氏田鼠,分别雌雄配对,形成高体重双亲组后代(雌性,51.5 g±1.6 g;雄性,60.4 g±2.5 g;Parental high body mass,HBM)和低体重双亲组后代(雌性,35.5 g±1.2 g;雄性,49.6 g±2.8 g;Parental low body mass,LBM)。检测了后代(胎仔数为6-8)4-13周龄的体重、能量摄入(摄入能、消化能和消化率);12周龄时静止代谢率、非颤抖性产热、葡萄糖耐受;13周龄的血清瘦素水平及身体组织器官重等。发现:(1)低体重双亲组后代发育过程中的摄入能和消化能均显著高于高体重双亲组,雄性后代睾丸湿重和干重显著降低。(2)在雄性后代,双亲低体重导致静止代谢率显著升高,但雌性后代组间差异不显著。(3)成年(12周龄后)时的体重、非颤抖性产热、血清瘦素和葡萄糖耐受在高、低体重双亲组间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双亲低体重导致后代发育过程中将更多的能量用于生长,雄性后代繁殖器官的发育明显受到抑制,表现出生长和繁殖间的权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田鼠 双亲体重 后代 代谢表型 繁殖发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