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promotes the release of endogenous erythropoietin after ischemic stroke 被引量:9
1
作者 Wen Lv Wen-yu Li +2 位作者 Xiao-yan Xu Hong Jiang Oh Yong B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8期1265-1270,共6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 transplantation protected ischemic cerebral injury by stimulating endogenous erythropoietin. The model of ischemic stroke was established in ra...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 transplantation protected ischemic cerebral injury by stimulating endogenous erythropoietin. The model of ischemic stroke was established in rats through 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Twenty-four hours later, 1 × 106 human BMSCs(h BMSCs) were injected into the tail vein. Fourteen days later, we found that h BMSCs promoted the release of endogenous erythropoietin in the ischemic region of rats. Simultaneously, 3 μg/d soluble erythropoietin receptor(s EPOR) was injected into the lateral ventricle, and on the next 13 consecutive days. s EPOR blocked the release of endogenous erythropoietin. The neurogenesis in the subventricular zone was less in the h BMSCs + s EPOR group than in the h BMSCs + heat-denatured s EPOR group. The adhesive-removal test result and the 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 NSS) were lower in the h BMSCs + s EPOR group than in the heat-denatured s EPOR group. The adhesive-removal test result and m NSS were similar between the h BMSCs + heat-denatured s EPOR group and the h BMSCs + s EPOR group. These findings confirm that BMSCs contribute to neurogenesis and improve neurological function by promoting the release of endogenous erythropoietin following ischemic stro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stem cells erythropoietin ischemic stroke erythropoietin receptor cell proliferation cytokine brd u functional recovery NSFC grant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甲强龙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脊髓损伤中的作用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杨新明 成垚昱 +1 位作者 张振梁 康聪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17-624,共8页
目的探讨甲强龙(MP)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大鼠脊髓损伤(SCI)中的作用及对局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40只T10脊髓损伤雄性大鼠模型,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M... 目的探讨甲强龙(MP)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大鼠脊髓损伤(SCI)中的作用及对局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40只T10脊髓损伤雄性大鼠模型,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MP组、BMSCs组和MP+BMSCs组4组,每组10只。按上述分组分别在脊髓损伤后立即尾静脉缓慢推注30 mg/kg MP和/或在脊髓损伤后2 h于脊髓损伤部位注射全贴壁法培养并以Brd U标记的BMSCs。术后1、7、14 d,采用BBB运动评分法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14 d后处死各组大鼠并取出脊髓样本,分别进行TNF-α、IL-1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Tunel染色,各组统计视野内TNF-α、IL-1β表达阳性细胞数并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Brd U单染观察BMSCs组和MP+BMSCs组中Brd U阳性率。结果术后1 d,各组BBB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56,P=0.7829)。术后7 d,各组大鼠双后肢运动功能较前明显恢复,其中MP组(χ2=8.3265,P=0.0325)和BMSCs组(χ2=14.1166,P=0.0036)的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MP+BMSCs组的BBB评分明显高于MP组(χ2=17.7186,P=0.0002)和BMSCs组(χ2=15.8110,P=0.0024)。术后14 d,各组大鼠双后肢运动功能明显恢复,MP+BMSCs组BBB评分明显高于MP组(χ2=24.7259,P<0.0001)和BMSCs组(χ2=25.6014,P<0.0001),MP组(χ2=13.5060,P=0.0062)和BMSCs组(χ2=8.9613,P=0.0299)的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14 d,对照组、MP组、BMSCs组和MP+BMSCs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8.47±5.70)%、(31.95±3.58)%、(41.39±2.33)%和(23.48±2.69)%,其中,MP组(q=14.84,P<0.0001)和BMSCs组(q=6.716,P=0.0002)明显低于对照组,MP+BMSCs组明显低于MP组(q=7.332,P=0.0001)和BMSCs组(q=15.460,P<0.0001)。术后14 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MP组(q=14.710,P<0.0001;q=6.710,P<0.0001)和BMSCs组(q=6.502,P=0.0001;q=2.849,P=0.0514)的TNF-α及IL-1β阳性细胞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MP组(q=5.573,P=0.0004;q=4.596,P=0.0025)和BMSCs组(q=13.780,P<0.0001;q=8.456,P<0.0001)的TNF-α及IL-1β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MP+BMSCs组。术后14 d,Brd U染色结果显示,BMSCs组的Brd U阳性率为(6.600±0.3399)%,明显低于MP+BMSCs组的(9.300±0.5175)%(t=4.361,P=0.0004)。结论 MP可明显提高BMSCs移植治疗SCI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二者可协同降低局部TNF-α和IL-1β表达水平,并且MP有效提升了移植BMSCs的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甲强龙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Β brd u染色
下载PDF
醒脑通络片对脑缺血损伤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郭建队 田华 +1 位作者 黄毓娟 方瑜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352-2356,共5页
目的观察醒脑通络片(黄芪、川芎、桃仁、红花、鸡血藤等)对脑缺血损伤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影响。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醒脑通络片小、中、大剂量组5组,每组各24只,采用线栓法致大鼠脑缺血... 目的观察醒脑通络片(黄芪、川芎、桃仁、红花、鸡血藤等)对脑缺血损伤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影响。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醒脑通络片小、中、大剂量组5组,每组各24只,采用线栓法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脑缺血再灌注后3、7、14、28 d时,神经功能评分后处死动物,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缺血侧海马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 U)、巢蛋白(Nestin)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海马区仅有少量Brd U、Nestin阳性细胞表达,模型组及醒脑通络片各组再灌注3 d后Brd U、Nestin阳性细胞表达开始增多,7~14 d达高峰,28 d明显下降。和模型组比较,醒脑通络片各组Brd U、Nestin阳性细胞明显增多(P〈0.05或0.01)。醒脑通络片各组在再灌注14和28 d神经功能均显示恢复,和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结论醒脑通络片可以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可能为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脑通络片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 u) 巢蛋白(Nestin) 神经干细胞 增殖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延缓乙酸诱导大鼠胃溃疡愈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铁 于吉人 冈部进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80-183,共4页
本工作旨在观察幽门螺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对大鼠乙酸性胃溃疡愈合的影响。实验发现,大鼠发生乙酸性溃疡后,一次性接种HP几乎使所有大鼠感染,并引起胃溃疡的自然愈合明显减慢;组织学和生化检... 本工作旨在观察幽门螺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对大鼠乙酸性胃溃疡愈合的影响。实验发现,大鼠发生乙酸性溃疡后,一次性接种HP几乎使所有大鼠感染,并引起胃溃疡的自然愈合明显减慢;组织学和生化检测观察到HP组大鼠胃溃疡病灶处有更多炎症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未受溃疡累及的胃窦和胃后壁粘膜也有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研究发现HP组胃粘膜出现较多的IL-8阳性细胞;此外发现HP组胃粘膜BrdU标记细胞显著减少,既粘膜上皮的再生减慢。结果提示,HP感染延缓乙酸性溃疡的愈合,后者与HP感染后增加IL-8表达所诱导更强的炎症反应和粘膜细胞再生减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疡 幽门螺秆菌 乙酸性 愈合
下载PDF
胶质细胞在清醒自由移动小鼠缺血损伤后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赵荣健 刘建民 +1 位作者 丁玉强 宿长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7-153,共7页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在清醒自由移动小鼠脑缺血损伤后的动态变化、神经发生和运动功能受损情况。方法:采用光化学法建立局灶性光栓缺血模型,用Nissl染色、Brd U标记和免疫荧光检测缺血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缺血损伤面积...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在清醒自由移动小鼠脑缺血损伤后的动态变化、神经发生和运动功能受损情况。方法:采用光化学法建立局灶性光栓缺血模型,用Nissl染色、Brd U标记和免疫荧光检测缺血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缺血损伤面积、细胞增殖数量、胶质细胞数量改变及神经发生情况,并通过旷场实验检测缺血损伤后的行为学变化。结果:Nissl染色显示细胞缺损面积在2 d内达到最高峰,其后逐渐减小,在30 d后基本恢复。损伤后3~4 d Brd U标记的新生细胞数目达到最大,这与缺血区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和Iba-1阳性的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增加相一致。在缺血损伤后第6 d纹状体内出现微管相关蛋白(doublecortin,DCX)阳性细胞,暗示存在短暂的神经发生事件。缺血损伤导致的纹状体功能障碍最严重时间在缺血后的第2 d,之后减弱但持续存在。结论:光栓缺血损伤后第2~4 d是细胞增殖、行为功能障碍、胶质细胞聚集的最显著期,之后有短暂的神经发生。损伤后胶质细胞与神经发生的时间顺序可能为利用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治疗缺血性脑损伤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醒动物 光栓缺血 胶质细胞 神经发生 brd u 小鼠
下载PDF
BALB/c小鼠LLNA:BrdU-ELISA改良法在15种化学物皮肤致敏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冼静雯 郭煜堂 +4 位作者 陈宁 李俊鹏 王平 秦美蓉 王晓炜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38-440,共3页
目的探讨BALB/c小鼠Brd U-ELISA改良法在化学物皮肤致敏性评价中的应用。方法采用BALB/c小鼠LLNA:Brd U-ELISA改良法,对13种已知和2种未知致敏性化学物进行评价,并进行方法真实性分析。结果香叶醇(25%)、丁子香酚(25%)、异丁香酚(25%)... 目的探讨BALB/c小鼠Brd U-ELISA改良法在化学物皮肤致敏性评价中的应用。方法采用BALB/c小鼠LLNA:Brd U-ELISA改良法,对13种已知和2种未知致敏性化学物进行评价,并进行方法真实性分析。结果香叶醇(25%)、丁子香酚(25%)、异丁香酚(25%)、反式肉桂醛(20%)、α-己基肉桂醛(25%)、水杨酸己酯(5%)、对苯二酚(5%)、2,4-二硝基氯苯(0.3%)、苯(100%)、氯仿(100%)为致敏阳性,其余5种均为致敏阴性;方法真实性分析显示,该法阳性预测率为90%、阴性预测率为100%、假阳性率为17%、假阴性率为0、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3%、准确度为93%。结论 BALB/c小鼠LLNA:Brd U-ELISA改良法可较好地评估化学物的致敏性,并完善了香叶醇、水杨酸己酯致敏性的相关毒理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淋巴结试验 皮肤致敏性 溴脱氧尿嘧啶核苷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原文传递
大鼠软骨非全层损伤模型的建立及活化细胞与整合素β_1表达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凯彬 石晶 +4 位作者 李杨 蒋逸秋 丁朋 杨晓霏 桂鉴超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2-439,共8页
目的探讨大鼠软骨非全层损伤模型的制备及术后细胞变化及细胞活化与整合素β_1表达的关系。方法 10周龄SD雄性大鼠45只,体质量300~400 g,随机分为手术组、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手术组采用划痕法制造软骨非全层损伤模型;假手术组... 目的探讨大鼠软骨非全层损伤模型的制备及术后细胞变化及细胞活化与整合素β_1表达的关系。方法 10周龄SD雄性大鼠45只,体质量300~400 g,随机分为手术组、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手术组采用划痕法制造软骨非全层损伤模型;假手术组打开膝关节囊后直接缝合;对照组不行手术。术后1、7、14 d各组分别处死5只大鼠,取材行大体观察;并行HE、番红O组织学染色,评估并比较各组HE染色改良组织学评分及番红O染色灰度值;行Brd U、CD105免疫荧光染色和CD105/整合素β_1双标记染色,采用标准双盲法计数并比较各组各时间点CD105阳性细胞数。结果大体观察示手术组划痕周围软骨欠光滑,非透明,有软骨软化、纤维化改变,且随造模时间延长逐渐加重;假手术组和对照组软骨呈白色透明状,无软化、纤维化改变。HE染色示手术组在划痕周围细胞数增多,大小不等,排列分布不均;假手术组和对照组细胞大小均一,染色均匀,排列有序。手术组术后各时间点HE染色改良组织学评分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及对照组(P〈0.05),各组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番红O染色示手术组各时间点染色欠均匀,划痕周围区域着色较浅;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各时间点染色均匀,无失染。术后各时间点各组间比较以及各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番红O染色灰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rd U免疫荧光染色示手术组划痕周围细胞排列紊乱,分布不均;假手术组和对照组细胞排列分布均匀,无聚集现象。CD105免疫荧光染色示手术组划痕周围有较多阳性细胞聚集,细胞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假手术组和对照组软骨层见少数阳性细胞,分布均匀。手术组术后各时间点CD105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多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P〈0.05);手术组内随时间延长CD105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多,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05/整合素β_1双荧光标记染色示手术组划痕周围有双标阳性细胞聚集,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各时间点均未观察到双标阳性细胞。结论通过划痕能够建立大鼠软骨非全层损伤模型,且损伤无法完全修复。划痕造成的软骨损伤周围存在活化细胞聚集现象,细胞的活化与软骨基质改变关系不大;这些活化细胞处于增殖活跃状态,可同时表达CD105和整合素β_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非全层损伤 软骨前体细胞 CD105 brdu 整合素Β1 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