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ER、PR、C-erbB-2、Ki-67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9
1
作者 周庆华 吴迎 +1 位作者 蔡中瑞 朱建新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39-141,共3页
背景与目的:新辅助化疗在提高保乳及可手术率,评价化疗敏感性,消除全身微转移灶等方面有其突出的优越性,在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中已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肿瘤组织中ER、PR、C-erbB-2、Ki-67的表达状态对于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治疗效果的... 背景与目的:新辅助化疗在提高保乳及可手术率,评价化疗敏感性,消除全身微转移灶等方面有其突出的优越性,在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中已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肿瘤组织中ER、PR、C-erbB-2、Ki-67的表达状态对于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治疗效果的预测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探讨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组织中ER、PR、C-erbB-2、Ki-67表达的影响有助于乳腺癌治疗的选择及预后。方法:通过免疫组化Envision法分别检测40例Ⅱ/Ⅲ期的乳腺癌病例在化疗前后乳腺癌组织中ER、PR、C-erbB-2、Ki-67的表达。术前采用空心针穿刺活检予以病理确诊并行ER、PR、C-erbB-2、Ki-67的测定。化疗方法统一采用CEF方案[氟尿嘧啶(5-FU),500mg/m2,表柔比星(Epi-ADM)75mg/m2,环磷酰胺(CTX)500mg/m2],经过2个疗程的化疗,再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比较化疗前后以上各指标表达的变化。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通过体检和乳腺B超测量肿瘤的最大直径,按WHO判定的统一标准来评价。结果:40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经2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后,29例(72.5%)获得了PR,无完全缓解病例,无进展病例。化疗前后ER、PR和C-erbB-2的表达均无显著变化(P>0.05);40例患者中ER发生变化为3例,PR为5例,C-erbB-2为5例;化疗后27例Ki-67由高表达变为低表达(P<0.01)。结论:新辅助化疗(NAC)可能部分通过抑制Ki-67的表达来抑制乳腺癌的增值,但对ER、PR、C-erbB-2的表达化疗前后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KI-67
下载PDF
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治疗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亚 张长乐 +3 位作者 黄道林 盛勇 尹情胜 钟国勇 《安徽医药》 CAS 2007年第10期878-879,共2页
目的评价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的缓释效果和安全性,研究给药剂量和药物浓度的关系。方法42例乳腺癌患者接受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的术前、术中局部植入化疗,以不同的给药剂量及给药后不等的手术时间,观察其血液、组织浓度及用药后反应。结果... 目的评价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的缓释效果和安全性,研究给药剂量和药物浓度的关系。方法42例乳腺癌患者接受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的术前、术中局部植入化疗,以不同的给药剂量及给药后不等的手术时间,观察其血液、组织浓度及用药后反应。结果(1)该药体内植入后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所有病例无明显不良反应。(2)植入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可获得较高的组织药物浓度。结论应用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行乳腺癌局部植入化疗,安全性高,全身影响小,缓释效果佳;加大给药剂量,局部能获得更高的治疗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 乳腺肿瘤 局部植入 化疗
下载PDF
OPN和ONmRNA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钙化的关系 被引量:4
3
作者 杨光 张静 +7 位作者 张祥宏 崔进国 赵俊京 李智岗 李海平 韩捧银 李顺宗 王红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37-1340,共4页
目的进一步探讨人乳腺癌组织中微钙化的形成机制。方法收集乳腺癌组织30例,同时取距癌组织边缘5cm以上非癌正常乳腺组织作对照。患者术前均行钼靶X线检查且临床病理资料齐全。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并比较了组织中OPN和ONmRNA的表达... 目的进一步探讨人乳腺癌组织中微钙化的形成机制。方法收集乳腺癌组织30例,同时取距癌组织边缘5cm以上非癌正常乳腺组织作对照。患者术前均行钼靶X线检查且临床病理资料齐全。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并比较了组织中OPN和ON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了其与微钙化表现和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与正常乳腺组织中OPNmRNA校正值(OPN/β-actin)分别为0.479±0.114和0.205±0.059;ONmRNA校正值(ON/β-actin)分别为0.480±0.109和0.223±0.04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本组病例钼靶片中表现微钙化13例,占43.30%,钙化病例电泳条带亮度明显高于无钙化者,扩增结果显示钙化组与无钙化组OPNmRNA校正值分别为0.604±0.036和0.385±0.022;ONmRNA校正值分别为0.598±0.036和0.389±0.02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钙化组与正常乳腺组相比,差异更显著(P<0.05)。乳腺癌组织中OPN、ONmRNA表达与患者年龄、腋下淋巴结有无转移、肿瘤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乳腺癌组织中OPN和ONmRNA表达水平与微钙化的出现密切相关,可能参与和/或调节了微钙化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桥蛋白 骨连接蛋白 乳腺癌 微钙化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
下载PDF
裸大鼠人乳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被引量:4
4
作者 贾罗琦 王超 +1 位作者 程明军 孙建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85-689,共5页
目的采用细胞悬液种植法和组织块移植法建立裸大鼠人乳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体外培养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注射于10只同种雌性裸大鼠皮下,2周后处死2只成瘤裸大鼠,将皮下瘤修剪成2 mm3的组织块移植入10只同... 目的采用细胞悬液种植法和组织块移植法建立裸大鼠人乳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体外培养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注射于10只同种雌性裸大鼠皮下,2周后处死2只成瘤裸大鼠,将皮下瘤修剪成2 mm3的组织块移植入10只同种雌性裸大鼠皮下。4周后将所有裸大鼠处死,取出皮下瘤。通过巨检、镜检、免疫组化等观察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结果采用细胞悬液种植法的10只雌性裸大鼠皮下均成瘤,采用组织块移植法的10只雌性裸大鼠中8只皮下成瘤。两种方法的成瘤速度基本相似。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证实两种方法建立的裸大鼠人乳腺癌模型的特性基本一致。结论采用细胞悬液种植法和组织块移植法均能成功建立裸大鼠人乳腺癌模型,为乳腺癌的体内实验和新型治疗等研究提供了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裸大鼠 动物模型
下载PDF
云芝丹参的体外促增殖试验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鲍依稀 黄振国 +2 位作者 李进 祝绚 林伟基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7-79,83,共4页
目的通过云芝丹参的体外促增殖试验及对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观察其对机体免疫调节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流式细胞分析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云芝丹参对PHA刺激后的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作用及服用云芝丹参胶... 目的通过云芝丹参的体外促增殖试验及对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观察其对机体免疫调节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流式细胞分析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云芝丹参对PHA刺激后的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作用及服用云芝丹参胶囊后的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浆SIL-2R的浓度。结果体外实验,中低浓度的云芝丹参药液(6.25~200μg/mL)对健康成人PBMC有促增殖作用,高浓度(400μg/mL)时则产生抑制作用;而临床试验中,乳腺癌患者血浆sIL-2R浓度、CD8^+细胞百分率均显著降低,而B淋巴细胞数量及百分率、CD4^+/CD8^+比值和Th细胞的百分率都明显升高。结论云芝丹参胶囊对正常人及乳腺癌患者都具有免疫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芝 丹参 乳腺癌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
下载PDF
大豆异黄酮对乳腺癌细胞抑癌基因启动子区的去甲基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崔熠 金孝华 +2 位作者 胡玮 柏珊珊 马旭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4年第6期381-385,共5页
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是否能够逆转乳腺癌细胞中关键抑癌基因—上皮型钙粘蛋白基因(E-cadherin)启动子的异常甲基化状态,并有效地重新激活该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乳腺肿瘤细胞生长。方法:采用不同浓度大豆异黄酮处理乳腺癌SKBR3细胞6d后,... 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是否能够逆转乳腺癌细胞中关键抑癌基因—上皮型钙粘蛋白基因(E-cadherin)启动子的异常甲基化状态,并有效地重新激活该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乳腺肿瘤细胞生长。方法:采用不同浓度大豆异黄酮处理乳腺癌SKBR3细胞6d后,通过噻唑蓝比色法检测大豆异黄酮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进而通过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半定量PCR方法,检测乳腺癌细胞中E-cadherin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去甲基化状态及恢复表达情况。结果:大豆异黄酮在10,20,40,80,160μmol/L浓度对乳腺癌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7±2.11)%,(10±3.23)%,(44.33±4.93)%,(84.33±3.06)%,(86.33±3.51)%,其对细胞的生长抑制呈剂量依赖效应。甲基化特异性PCR及半定量PCR结果提示大豆异黄酮对E-cadherin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具有去甲基化效应,并能使Ecadherin基因部分恢复表达。结论: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作为一种天然的表观遗传修饰剂能够通过逆转关键抑癌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激活抑癌基因,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在乳腺肿瘤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雌激素 大豆异黄酮 上皮型钙粘蛋白 甲基化 乳腺癌 抑癌基因 表观遗传
下载PDF
乳腺癌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改良根治术的可行性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春生 曹旭晨 贾玲 《中国临床医学》 2009年第1期126-127,共2页
目的:研究乳腺癌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r complex,NAC)的受累情况,分析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改良根治术的可行性。方法:对275例乳腺癌标本的NAC采用横断多层面取材方法进行病理检查,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肿瘤大小、距NAC的距离、分期... 目的:研究乳腺癌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r complex,NAC)的受累情况,分析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改良根治术的可行性。方法:对275例乳腺癌标本的NAC采用横断多层面取材方法进行病理检查,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肿瘤大小、距NAC的距离、分期、病理类型与NAC受累的关系。结果:275例中NAC受累25例,受累率9.0%。肿瘤大小、距NAC的距离与NAC受累明显相关(P<0.05),与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对早期乳腺癌,如果无乳头乳晕复合体受累的临床征像,可行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改良根治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头乳晕复合体 保留乳头乳晕的乳房切除术
下载PDF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手术32例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吴艳军 张安 《西部医学》 2010年第4期705-706,共2页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docetaxel,DOC,多西紫杉醇)联合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CTX)方案(TC方案)新辅助化疗后行乳腔镜保乳手术近期疗效及美容效果。方法32例乳腺癌接受TC方案化疗2周期后行乳腔镜保乳术。结果TC方案新辅助化疗客观有效率9...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docetaxel,DOC,多西紫杉醇)联合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CTX)方案(TC方案)新辅助化疗后行乳腔镜保乳手术近期疗效及美容效果。方法32例乳腺癌接受TC方案化疗2周期后行乳腔镜保乳术。结果TC方案新辅助化疗客观有效率90.6%,保乳手术后对乳腺形态满意率93.8%。结论早期乳腺癌TC方案化疗后,肿瘤分期降低,便于保乳。乳腔镜保乳美容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TC方案 保乳手术
下载PDF
联合检测C-erbB-2、P53、ER、P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8
9
作者 王斌 张晨光 《新疆医学》 2013年第11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C-erbB-2、P53及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临床病理关系。方法:148例乳腺癌石蜡切片标本SP法免疫组化检测。结果:148例乳腺癌中C-erbB-2、P53、ER、P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6%、79.3%、64.3%、59.7%,C-erbB-2... 目的:探讨C-erbB-2、P53及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临床病理关系。方法:148例乳腺癌石蜡切片标本SP法免疫组化检测。结果:148例乳腺癌中C-erbB-2、P53、ER、P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6%、79.3%、64.3%、59.7%,C-erbB-2、P53的表达与乳腺癌转移与预后呈正相关,ER、PR的表达与乳腺癌的转移和预后呈负相关。结论:C-erbB-2、P53的阳性表达是乳腺癌患者预后差的指标,ER、PR的表达提示乳腺癌患者预后好,联合检测C-erbB-2、P53、ER、PR有助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C-ERBB-2 P53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乳癌患者^(99m)Tc-MIBI显像及癌组织中P-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测定
10
作者 韩星敏 刘保平 +4 位作者 程兵 谢新立 阮翘 孙秉奇 林开文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33-1136,共4页
目的:评价乳癌患者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显像结果,并检测癌组织中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的表达。方法:42例乳腺癌患者静脉注射99mTc-MIBI555~740MBq(15~20mCi),10min及3h后显像。计算早、晚期肿瘤部位平均放射... 目的:评价乳癌患者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显像结果,并检测癌组织中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的表达。方法:42例乳腺癌患者静脉注射99mTc-MIBI555~740MBq(15~20mCi),10min及3h后显像。计算早、晚期肿瘤部位平均放射性计数与对侧相应部位平均放射性计数比值(T/N)、清除率。术后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gp、MRP的表达。结果:根据P-gp、MRP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将42例患者分为4组:A组P-gp阳性、MRP阳性,7例;B组P-gp阳性、MRP阴性,15例;C组P-gp阴性、MRP阳性,9例;D组P-gp阴性、MRP阴性,11例。早期T/N值,A组、B组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晚期T/N值,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60,P=0.650)。清除率,A组与B组、C组、D组之间,B组、C组与D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癌99mTc-MIBI显像计算清除率可用于评估癌组织中P-gp、MRP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癌 ^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P-糖蛋白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下载PDF
SPECT/CT定位肿瘤前哨淋巴结的初步临床研究
11
作者 张弘 蒋宁一 +4 位作者 刘生 卢献平 梁九根 陈少雄 刘幸光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8年第10期1704-1706,共3页
目的评价SPECT/CT显像在SLN定位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多功能ECT对16例口腔癌、7例乳腺癌患者进行术前同机融合淋巴显像,结合术中注射蓝染法对SLN进行检测并与平面显像比较。结果融合显像在证实21例患者平面显像所显示SLN的基础上,更加准... 目的评价SPECT/CT显像在SLN定位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多功能ECT对16例口腔癌、7例乳腺癌患者进行术前同机融合淋巴显像,结合术中注射蓝染法对SLN进行检测并与平面显像比较。结果融合显像在证实21例患者平面显像所显示SLN的基础上,更加准确地定位了2例乳腺癌SLN,纠正了1例平面显像拟诊为SLN实际为注射点散射引起的误诊,发现了1例因接近注射点而在平面显像图上未显示的SLN;融合显像比平面显像多发现6例具有多个淋巴引流区域的患者;病理检查发现,SLN转移率为21.7%(5/23),其中2例伴其它淋巴结转移,3例仅SLN转移。SLN阴性者18例,未见假阴性。结论SPECT/CT显像对口腔及乳腺肿瘤SLN提供了较详细的定位标志,有利于准确快速定位;能检出平面显像不易发现的SLN,提高检出率;能检出不同淋巴引流区域的SLN,对SLN的分布提供较多的信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哨淋巴结 淋巴显像 SPECT 图像融合 乳腺癌 口腔癌
下载PDF
系统化护理干预预防乳腺癌手术加放疗后上肢并发症56例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卢秀霞 《齐鲁护理杂志(下半月刊)(外科护理)》 2008年第10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系统化护理干预预防乳腺癌手术加放疗后上肢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对56例乳腺癌手术加放疗患者入院后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包括前期健康教育、术后1~14d功能锻炼指导,中期手法按摩加肩关节功能锻炼操.后期依美国护理网站提供... 目的:探讨系统化护理干预预防乳腺癌手术加放疗后上肢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对56例乳腺癌手术加放疗患者入院后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包括前期健康教育、术后1~14d功能锻炼指导,中期手法按摩加肩关节功能锻炼操.后期依美国护理网站提供的降低淋巴水肿指导原则社区跟踪服务结果:术后2周实验组患侧上肢水肿及眉关节运动障碍症状、体征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1年后再次评价实验组上肢水肿及肩关节运动障碍症状、体征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系统化护理干预可减轻乳腺癌手术加放疗后患侧上肢水肿及肩关节运动障碍的症状、体征,提高远期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昧癌手术 放射疗法 淋巴水肿 护理
下载PDF
Girdin蛋白与乳腺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婧 李志高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57-60,共4页
Girdin蛋白是一种肌动蛋白结合蛋白,该蛋白具有复杂的分子结构并且参与多种与癌症发生相关的信号通路。这些生物学特性导致其与恶性肿瘤的增殖与侵袭紧密相关。近年来研究显示Girdin蛋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Girdin蛋... Girdin蛋白是一种肌动蛋白结合蛋白,该蛋白具有复杂的分子结构并且参与多种与癌症发生相关的信号通路。这些生物学特性导致其与恶性肿瘤的增殖与侵袭紧密相关。近年来研究显示Girdin蛋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Girdin蛋白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不仅能够促进乳腺癌的进展,还能够影响转移及预后。因此Giritin蛋白有望作为一个独立的生物学标志物,为乳腺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rdin 乳腺癌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绝经状态影响饮茶与乳腺癌患病风险关系的meta分析
14
作者 肖红梅 潘天齐 +3 位作者 董淑楠 付凌萌 王少康 孙桂菊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18年第5期395-399,共5页
目的:探讨绝经状态是否影响饮茶与乳腺癌患病风险之间的潜在关系。方法:以茶、茶多酚和乳腺癌为主题词联合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Medlin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1996年1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发表的相关文献。使用Stata11.... 目的:探讨绝经状态是否影响饮茶与乳腺癌患病风险之间的潜在关系。方法:以茶、茶多酚和乳腺癌为主题词联合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Medlin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1996年1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发表的相关文献。使用Stata11.0软件进行效应值的合并和异质性检验,用NOS(New Castle Ottawa Scale)量表对每篇研究进行评分,通过Begg秩相关检验,Egger线性回归及剪补法计算发表偏倚。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9篇文献,通过比较茶饮品最高摄入量组和最低摄入量组乳腺癌的患病风险,结果初步表明饮茶对乳腺癌患病风险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OR=1.01,95%CI:0.86~1.18),且绝经前(OR=0.92,95%CI:0.82~1.04)和绝经后(OR=1.11,95%CI:0.93~1.33)饮茶与乳腺癌患病的关联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亚组分析中也未发现绝经状态会影响饮茶人群的乳腺癌患病风险。结论:饮茶与乳腺癌患病风险无关,且绝经状态不会影响饮茶人群的乳腺癌患病风险。但目前研究证据还比较有限。故在今后的研究中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绝经期 META分析
下载PDF
社会支持和心理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王庆碧 《医院管理论坛》 2014年第9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有效提高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对我院64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社会支持和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的护理... 目的探讨有效提高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对我院64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社会支持和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的护理效果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护理效果及满意程度相比,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良好的社会支持和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消除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不良心理,有效提高了术后化疗期间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术后化疗 社会支持 心理护理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双管引流接中心负压吸引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肖维木 吴红 +1 位作者 汤枫 李涛 《中国当代医药》 2016年第28期87-90,共4页
目的比较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用两种不同引流包扎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湘雅萍矿合作医院普外科2011年1月-2014年12月共12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其中双管组60例患者术后采用双管引流接持续中心负压吸引,单管组6... 目的比较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用两种不同引流包扎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湘雅萍矿合作医院普外科2011年1月-2014年12月共12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其中双管组60例患者术后采用双管引流接持续中心负压吸引,单管组60例患者术后采用传统的单管引流及加压包扎,对两组患者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置管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采用双管引流接持续中心负压吸引的双管组和采用单管引流及加压包扎的单管组皮下积液的发生率分别为3.3%(2/60)和13.3%(8/60),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分别为1.7%(1/60)和13.3%(8/60),置管时间分别为(7.0±2.2)d和(12.0±2.0)d,住院天数分别为(12.0±4.5)d和(21.0±5.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用双管引流接持续中心负压吸引能更明显降低患者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的发生率,缩短置管时间及住院天数,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管引流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皮下积液 皮瓣坏死
下载PDF
维生素E琥珀酸酯联合他莫昔芬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
17
作者 张军初 张伟 +3 位作者 徐昕昀 朱大乔 张玲珍 王强 《肿瘤防治杂志》 2005年第16期1232-1236,共5页
目的:检测维生素E琥珀酸酯(VES)联合他莫昔芬(tamoxifen)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分析调控Fas/FasL系统表达在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人乳腺癌细胞MCF-7(ER阳性)和MDA-MB-435(ER阴性)以VES联合他莫昔芬作用24和48 h,VE... 目的:检测维生素E琥珀酸酯(VES)联合他莫昔芬(tamoxifen)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分析调控Fas/FasL系统表达在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人乳腺癌细胞MCF-7(ER阳性)和MDA-MB-435(ER阴性)以VES联合他莫昔芬作用24和48 h,VES浓度为10和20μg/mL,他莫昔芬的浓度分别为1、5和10μmol/L。以MTT法测定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和细胞表面Fas/FasL表达的变化。结果:VES联合他莫昔芬对乳腺癌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药物联合作用后,乳腺癌细胞表现为明显的G0/G1期阻滞,MCF-7和MDA-MB-435细胞的凋亡率分别由(3.30±0.2)%和(4.88±0.9)%升高至(25.61±2.7)%和(23.33±1.1)%,流式细胞仪提示,MCF-7和MDA-MB-435细胞表面的Fas分别由50.07和46.29升高至116.72和136.68;FasL分别由51.85和57.43升高至146.82和127.90。结论:VES联合他莫昔芬对乳腺癌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细胞表面Fas和FasL表达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实验性/药物疗法 抗肿瘤药/药理学 维生素E 他莫昔芬 肿瘤细胞 培养的
下载PDF
中药外敷联合电子灸疗、热疗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30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何宁一 《河南中医》 2016年第9期1651-1653,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外敷联合电子灸疗、热疗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秦皇岛市中医院肿瘤科门诊及住院的乳腺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5%葡萄糖250 m L加丹参注射液2... 目的:观察中药外敷联合电子灸疗、热疗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秦皇岛市中医院肿瘤科门诊及住院的乳腺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5%葡萄糖250 m L加丹参注射液20 m L静脉滴注,并配合局部肢体功能锻炼,治疗组给予中药局部外敷联合电子灸疗、热疗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效率为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外敷联合电子灸疗、热疗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上肢水肿 中药外敷 电子灸疗 热疗
下载PDF
紫杉醇脂质体联合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吴艳 马建华 +1 位作者 陈程 刘宝玲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第33期46-46,48,共2页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应用新辅助化疗方案紫杉醇脂质体联合表柔比星的治疗效果。方法:收治三阴性乳腺癌患者62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表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辅助化疗,试验组采用表柔比星联合紫杉醇脂质体辅...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应用新辅助化疗方案紫杉醇脂质体联合表柔比星的治疗效果。方法:收治三阴性乳腺癌患者62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表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辅助化疗,试验组采用表柔比星联合紫杉醇脂质体辅助化疗。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应用新辅助化疗方案紫杉醇脂质体联合表柔比星的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紫杉醇脂质体 表柔比星
下载PDF
中国家族性乳腺小叶癌患者BRCA1/2和CDH1基因胚系突变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曹文明 高赟 +3 位作者 丁小文 黄圆 楼彩金 王晓稼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689-695,共7页
目的乳腺小叶癌具有独特的遗传学背景,目前针对我国乳腺小叶癌人群的遗传学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我国家族性乳腺小叶癌患者BRCA1、BRCA2和CDH1基因的胚系突变情况。方法收集2007-09-28-2014-12-06浙江省肿瘤医院183个家系符合家族性乳腺... 目的乳腺小叶癌具有独特的遗传学背景,目前针对我国乳腺小叶癌人群的遗传学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我国家族性乳腺小叶癌患者BRCA1、BRCA2和CDH1基因的胚系突变情况。方法收集2007-09-28-2014-12-06浙江省肿瘤医院183个家系符合家族性乳腺癌诊断标准,选择其中的乳腺小叶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提取外周血DNA,采用PCR-测序方法检测BRCA1、BRCA2和CDH1基因所有编码外显子以及内含子和外显子拼接区的突变情况,对比基因组数据库以及in silico分析,明确突变是否为致病性;通过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筛查BRCA1和BRCA2基因大基因组重排情况。结果共有12个家系符合家族性乳腺小叶癌入选标准,所有家系中无胃癌患者。12个家系的乳腺癌先证者接受BRCA1、BRCA2和CDH1基因胚系突变研究。发现2例患者携带BRCA2基因致病性突变,分别为c.5682C>G(p.Y1894X)和c.6359C>G(p.S2120X),突变率为16.7%(2/12)。未发现BRCA1和CDH1基因明显的致病性突变。共有5个新发突变,分别为BRCA1基因c.1537C>G和c.1966A>T、CDH1基因c.1937-13T>C、c.1008+139insAG和c.48+53del13。In silico分析发现,BRCA1基因非同义突变c.1966A>T和CDH1基因c.48+53del13可能具有致病性。在12例家族性乳腺小叶癌患者中未发现BRCA1和BRCA2基因大基因组重排。结论我国家族性乳腺小叶癌患者中BRCA2是常见的遗传易感基因,BRCA1和CDH1突变少见,但由于病例数少,需要大组病例研究予以验证。新发现的BRCA1基因c.1966A>T和CDH1基因c.48+53del13可能与乳腺小叶癌遗传相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小叶癌 BRCA1 BRCA2 CDH1 突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