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图像叙事下乡愁景观的整体表现策略
1
作者 朱磊 《设计艺术研究》 2024年第2期45-49,共5页
探寻从乡愁的表达到乡愁景观的表现,对于乡村振兴下乡村聚落和新社区的精神塑造和整体提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此,明晰从乡愁的叙事生成到乡愁景观的空间转译过程,实践乡愁景观的审美建构,为乡愁景观的整体表现提供系统性支持;最后,... 探寻从乡愁的表达到乡愁景观的表现,对于乡村振兴下乡村聚落和新社区的精神塑造和整体提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此,明晰从乡愁的叙事生成到乡愁景观的空间转译过程,实践乡愁景观的审美建构,为乡愁景观的整体表现提供系统性支持;最后,从乡愁差异化表现、文化认同和在地实践等三个层面,提出图像叙事下从乡愁到乡愁景观的整体表现策略,尝试为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土景观实践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愁景观 图像叙事 空间转译 风景审美 整体表现
下载PDF
复调与变奏:中国台湾当代文学的“乡愁叙事”——以余光中诗歌《乡愁》为中心
2
作者 王强 《华文文学》 2023年第2期25-31,共7页
“乡愁叙事”是一种承载情感与记忆的空间叙事。基于不同的空间意识,中国台湾当代文学的“乡愁叙事”呈现出复杂的图景。当下,传统“家国叙事”的情节框架在台湾地区受到挑战,余光中《乡愁》文学场的重心已经迁移到内地,主要用来满足内... “乡愁叙事”是一种承载情感与记忆的空间叙事。基于不同的空间意识,中国台湾当代文学的“乡愁叙事”呈现出复杂的图景。当下,传统“家国叙事”的情节框架在台湾地区受到挑战,余光中《乡愁》文学场的重心已经迁移到内地,主要用来满足内地读者的文化想象与情感认同的需要。从这种“乡愁叙事”隐含读者方位上缺席的中国台湾人,成为被召唤的潜在读者。基于民族国家认同中“感性政治”运用的考量,应当重视余光中“乡愁叙事”的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愁叙事 中国台湾 余光中 认同政治
下载PDF
城市怀旧与本土意识的建构——新世纪媒介视域下的“老青岛” 被引量:3
3
作者 贾丽萍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7-65,共9页
新世纪以来,以报纸、杂志、文献片及影视作品等为主的媒介热衷于青岛形象的建构,引导了读者对青岛的认同。媒介视域下的“老青岛”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1949年前“老青岛”的怀旧叙事;二是立足本土,建构“青岛意识”,寻找本土文化身... 新世纪以来,以报纸、杂志、文献片及影视作品等为主的媒介热衷于青岛形象的建构,引导了读者对青岛的认同。媒介视域下的“老青岛”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1949年前“老青岛”的怀旧叙事;二是立足本土,建构“青岛意识”,寻找本土文化身份的认同。其中与“西方身份”相关的青岛叙述被策略性地归入“老青岛”的叙事,在“新”“老”“洋”的交叠融合中,形塑了文化多元的老青岛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建构 怀旧叙事 《青岛画报》 《青岛往事》
下载PDF
桥式结构及其叙事节点的“断裂”——以现代性为基点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叙事考察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万森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2-117,128,共6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叙事需要反思和梳理,文学史观需要调整和整合。确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整体观念,现代性是贯穿其中的叙事主脉。以现代性为基点考察中国当代文学史叙事,不难发现,文学史叙事呈桥式结构,叙事节点之间存在&qu... 中国当代文学史叙事需要反思和梳理,文学史观需要调整和整合。确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整体观念,现代性是贯穿其中的叙事主脉。以现代性为基点考察中国当代文学史叙事,不难发现,文学史叙事呈桥式结构,叙事节点之间存在"断裂",也不难发现"十七年文学"和新时期文学的新景观以及相互之间的"断裂"与"断裂"中的关联。现代性理念为中国当代文学史叙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叙事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现代性 桥式结构 节点 断裂
下载PDF
作为莫言小说艺术内核的民间
5
作者 吴世奇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2-69,共8页
中国小说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民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为文学及美学范畴的民间具有底层性、驳杂性、包容性,在莫言小说艺术价值生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莫言小说中的民间社会呈现出浓厚的狂欢化以及魔幻色彩,民间大众在野性思维的指引下... 中国小说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民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为文学及美学范畴的民间具有底层性、驳杂性、包容性,在莫言小说艺术价值生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莫言小说中的民间社会呈现出浓厚的狂欢化以及魔幻色彩,民间大众在野性思维的指引下消解了主流文化形态的规约,原始自由的生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张扬。民间之所以能够成为莫言小说艺术的内核,与莫言的乡村生活经验、乡愁乌托邦召唤以及新时期以来的社会文化思潮密不可分。莫言对民间的重视带给读者独特的艺术节奏感,促进了继承与发展走向民间传统、反抗西方文化霸权,以及从文化现象上对"边缘境域"进行"中心化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小说 民间理念 “灵韵” 底层叙事 乡愁乌托邦
下载PDF
亚斯巴斯的玩偶——从废名小说《桥》开篇小故事看废名的创作观
6
作者 胡旭梅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85-88,共4页
废名小说《桥》开篇讲述了一个遥远岛国深夜失火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整个小说中独立成篇,别具意味。然而,学术界长久以来对这个故事缺乏必要的关注,几乎没有人深入分析过这个故事在《桥》中的存在意义。通过分析故事中一场来势凶猛的大... 废名小说《桥》开篇讲述了一个遥远岛国深夜失火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整个小说中独立成篇,别具意味。然而,学术界长久以来对这个故事缺乏必要的关注,几乎没有人深入分析过这个故事在《桥》中的存在意义。通过分析故事中一场来势凶猛的大火与一种隔岸观火的姿势和一个无法丢弃的玩偶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探讨废名在写实中造梦境和无处不在的游戏叙述的创作原则,及其在废名作品中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 审美距离 玩偶 游戏叙述 创作观
下载PDF
废名的归乡叙事——论《桥》
7
作者 陈丽红 宋剑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6-59,共4页
陈建军在《废名研究综述》中说"废名小说的价值不在内容,而在于‘有意味的形式’"。其实,作为一个独立而复杂的精神个体,废名小说在他形式结构的独特性之下隐藏的是他更为复杂细密的精神意识。本文尝试以废名独特的归乡叙事... 陈建军在《废名研究综述》中说"废名小说的价值不在内容,而在于‘有意味的形式’"。其实,作为一个独立而复杂的精神个体,废名小说在他形式结构的独特性之下隐藏的是他更为复杂细密的精神意识。本文尝试以废名独特的归乡叙事结构作为探悉废名精神世界的介入点,从而展示在现代文学语境中,一个追求独立的精神和创作个性的作家,如何承受着言说和意识的分裂和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 《桥》 归乡叙事
下载PDF
话语的艺术——论废名小说《桥》的叙述策略
8
作者 富治平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86-189,共4页
通过对废名经典作品《桥》的叙述学分析,考察《桥》的叙述文本、叙述者、叙述时间,从一个侧面阐述《桥》的话语结构特征。同时也对《桥》内容和形式的独特性成因作一定的探索。
关键词 《桥》 废名 叙述 话语
下载PDF
论《桥》的幻想叙事方式
9
作者 刘红叶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第7期57-59,共3页
《桥》是一曲悠扬的田园牧歌,是一幅静谧的山水画,是对应然的理想世界的憧憬,这里远离战乱纷扰、景色优美宜人、人性淳朴善良。《桥》之美在于其虚幻性,它留给我们的不是对现实的思考,而是精神的寄托。废名通过三重梦境的建构完成了其... 《桥》是一曲悠扬的田园牧歌,是一幅静谧的山水画,是对应然的理想世界的憧憬,这里远离战乱纷扰、景色优美宜人、人性淳朴善良。《桥》之美在于其虚幻性,它留给我们的不是对现实的思考,而是精神的寄托。废名通过三重梦境的建构完成了其幻想叙事,由身处现实、渴望桃源,到走进桃源、抗拒现实,再到融入桃源、超越现实,逐步摆脱了现实的束缚,完成桃源仙境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梦境 《桥》 幻想叙事
下载PDF
现代钢梁桥的发展综述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朝东 《山西建筑》 2007年第19期310-311,共2页
钢梁桥是指采用以受弯为主的钢梁作为桥跨结构的桥,首先对国外钢梁桥的发展进行了归纳,总结了悬臂钢桁架梁桥、连续钢桁架梁桥的跨度排名,然后对国内钢梁桥的发展进行了汇总,最后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钢梁桥 发展 综述
下载PDF
论《芳华》对当下国产青春片怀旧叙事的反思与可能
11
作者 李法庭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35-39,共5页
当下国产青春片仍然存在怀旧叙事的单质化倾向,电影《芳华》打破了这种单质化的叙述瓶颈。青春"伤痕"的叙述逻辑,从之前的遮蔽转向敞开;青春记忆的叙述手法,偏向于使用反讽,而不是一味地美化;青春身体的革命修辞,将个人身体... 当下国产青春片仍然存在怀旧叙事的单质化倾向,电影《芳华》打破了这种单质化的叙述瓶颈。青春"伤痕"的叙述逻辑,从之前的遮蔽转向敞开;青春记忆的叙述手法,偏向于使用反讽,而不是一味地美化;青春身体的革命修辞,将个人身体与时代语境相结合,通过身体符号反射历史纹理;这些都是以往国产青春片所不具备的。在电影《芳华》中看不到当下青春片的谈请说爱,遗落的只有伤痕、反讽和历史语境,由此电影《芳华》呈现了青春的多重影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青春片 怀旧叙事 《芳华》 多重影像
下载PDF
城市怀旧空间演变与多元主体的建构——以佛山市通济桥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凡 杨俭波 黄维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9-37,共9页
通济桥是一座佛山明代古桥,有正月十六"行通济"的走桥民俗,构成了佛山城市的怀旧空间。通过文本分析、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从多元主体的视角,分析城市怀旧空间的建构。研究表明,怀旧存在过去、现实与未来的相互交织。从建桥... 通济桥是一座佛山明代古桥,有正月十六"行通济"的走桥民俗,构成了佛山城市的怀旧空间。通过文本分析、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从多元主体的视角,分析城市怀旧空间的建构。研究表明,怀旧存在过去、现实与未来的相互交织。从建桥、毁桥到重建,经历了原初怀旧空间、反思性怀旧空间到重建性怀旧空间的演变,在怀旧空间的演变过程中,并非简单的二元关系,官方与非官方、重建与反思、内生与外生等怀旧形式并存,官方主导的重构行为与民间有关过去价值之间存在复杂且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带来地方性的重构。研究结论丰富了怀旧空间的地理学研究成果,并对思考当下城市历史文化保育与怀旧空间的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怀旧空间 建构 地方认同 通济桥 行通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