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nopy gap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regeneration of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s in Changbai Mountain
1
作者 于振良 郝占庆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60-165,共6页
With the concem of regcn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anopy gaps in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 were studied.The areas of actual gap, expanded gap and maximum gap were analyzed respectively.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With the concem of regcn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anopy gaps in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 were studied.The areas of actual gap, expanded gap and maximum gap were analyzed respectively.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number, origin,decayed class and sizes of gap makers were studied comprehensively.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of regencration inside and outside of canopy gap showed that the density of regeneration inside canopy gaps was 30% higher than that outside canopy gaps. The specific species regeneration response to canopy gap varied greatly. Pinus koraiensis, Picea jezoensis Frarinlis nla)ldshurica, JItghI)ls )nalJholu-i`a and Acer mono generally did not response to canopy gap disturbance. The Regeneration Importantce Valuc (RIV) of Abies nephrolepis, Ulmus Japonica increased with canopy gap disturbance. RIV of Tilia amurensis, Acer madshurica and Ulmus laciniata decreased with canopy gap disturbance. Canopy gap disturbance was not strong enough to result in the regeneration of some rpecies of shade intolerance such as Larix olgensis, Betula platyphyl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S canopy GAP REGENERATION
下载PDF
Drought events influence nutrient canopy exchanges and green leaf partitioning during senescence in a deciduous forest
2
作者 J.Touche C.Calvaruso +1 位作者 P.De Donato M.-P.Turpault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110-119,共10页
The increase in 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drought events expected in the coming decades in Western Europe may disturb forest biogeochemical cycles and create nutrient deficiencies in trees.One possible origin of ... The increase in 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drought events expected in the coming decades in Western Europe may disturb forest biogeochemical cycles and create nutrient deficiencies in trees.One possible origin of nutrient deficiency is the disturbance of the partitioning of the green leaf pool during the leaf senescence period between resorption,foliar leaching and senesced leaves.However,the effects of drought events on this partitioning and the consequences for the maintenance of tree nutrition are poorly documented.An experiment in a beech forest in Meuse(France)was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drought events on nutrient canopy exchanges and on the partitioning of the green leaf pool during the leaf senescence period.The aim was to identify potential nutritional consequences of droughts for trees.Monitoring nutrient dynamics,including resorption,chemistry of green and senesced leaves,foliar absorption and leaching in mature beech stands from 2012 to 2019 allowed us to compare the nutrient exchanges for three nondry and three dry years(i.e.,with an intense drought event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During dry years,we observed a decrease by almost a third of the potassium(K)partitioning to resorption(i.e.resorption efficiency),thus reducing the K reserve in trees for the next growing season.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with the increased drought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expected for the coming decades,there will be a risk of potassium deficiency in trees,as already observed in a rainfall exclusion experiment on the same study site.Reduced foliar leaching and higher parititioning to the senesced leaves for K and phosphorus(P)were also observed.In addition,a slight increase in nitrogen(N)resorption efficiency occurred during dry years which is more likely to improve tree nutrition.The calcium(Ca)negative resorption decreased,with no apparent consequence in our study site.Our results show that nutrient exchanges in the canopy and the partitioning of the green leaf pool can be modified by drought events,and may have consequences on tree nutr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drought Beech forest canopy RESORPTION Foliar leaching Senesced leaves NUTRITION
下载PDF
重庆四面山暖性针叶林林冠截留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2
3
作者 张焜 张洪江 +3 位作者 程金花 张静雯 王贤 宋楠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2-35,共4页
为探讨长江三峡库区次生植被的森林水文作用,对重庆四面山暖性针叶林的林冠截留影响因素及林冠截留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地区暖性针叶林林冠截留主要受气象因素和林分郁闭度的影响,各气象因子对林冠截留影响程度顺序依次为降雨... 为探讨长江三峡库区次生植被的森林水文作用,对重庆四面山暖性针叶林的林冠截留影响因素及林冠截留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地区暖性针叶林林冠截留主要受气象因素和林分郁闭度的影响,各气象因子对林冠截留影响程度顺序依次为降雨量>降雨强度>气温>空气湿度>风速,其中,降雨量是影响林冠截留的主导因素;林分郁闭度越大,林冠截留量和林冠截留率越大,截留能力越强。②1号标准地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一元线性关系,2、3、4、5号标准地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幂函数关系,其达到饱和截留量时的降雨量依次为55.4、37.0、102.4、102.4 mm。各标准地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977、0.670、0.617、0.790、0.817,且在0.01水平(单侧)上显著相关。在未达到饱和截留量之前,林冠截留量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并逐渐趋向于饱和截留量;当林冠截留量接近或达到饱和截留量后,林冠截留量的增加会很少或者不再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叶林 林冠截留 郁闭度 降雨量
下载PDF
栲树冠层光合生理特性的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35
4
作者 孟陈 徐明策 +1 位作者 李俊祥 高三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932-1936,共5页
森林冠层在能量传输、光合有效辐射和微气象等方面的差异可导致冠层光合生产力空间分布的变化.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在空间上的差异对精确估算森林冠层的初级生产力十分重要.本文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 森林冠层在能量传输、光合有效辐射和微气象等方面的差异可导致冠层光合生产力空间分布的变化.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在空间上的差异对精确估算森林冠层的初级生产力十分重要.本文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为对象,研究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在冠层空间上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垂直方向上,冠层北向叶的饱和光合速率(Amax)、光饱和点(LSP)和CO2羧化效率(CCE)均表现为上部>中部>底部,且依次平均降低19.4%、18.1%和37.1%;光补偿点(LCP)、光下暗呼吸(Rd)以及冠层南向叶的饱和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和CO2羧化效率均表现为上部>底部>中部,上部比中部和底部高出12.3%~71.4%;表观量子效率(AQY)表现为底部>上部>中部,底部分别是顶部和中部叶的1.2和1.3倍;2)在水平方向上,冠层上部和底部南向叶的饱和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和CO2羧化效率比北向叶高0.9%~31.5%;冠层中部北向叶的饱和光合速率等6个参数比南向叶高9.6%~63.2%.因此,在冠层水平上模拟和估算植物生产力时,必须考虑冠层光合生理特性的空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栲树 光合生理特性 林冠 空间异质性
下载PDF
哀牢山常绿阔叶林林冠的截留特征 被引量:22
5
作者 巩合德 张一平 +3 位作者 刘玉洪 杨国平 鲁志云 卢华正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69-474,共6页
为了评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水源涵养服务功能,选择哀牢山典型的原始常绿阔叶林,定位监测了林冠层对1 a中共144次降雨的截留分配效应。观测期间降水总量为1 707.8 mm,穿透雨量、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分别是1 421.8,15.4和270.6 mm,穿透雨... 为了评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水源涵养服务功能,选择哀牢山典型的原始常绿阔叶林,定位监测了林冠层对1 a中共144次降雨的截留分配效应。观测期间降水总量为1 707.8 mm,穿透雨量、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分别是1 421.8,15.4和270.6 mm,穿透雨率、茎流率和截留率分别为83.3%,0.9%和15.8%。总降雨量大于3.7 mm时才观测到林内穿透雨和树干茎流,"漏斗"状的林冠结构和持续的降雨,均可造成穿透雨量大于林外大气总降水量,而树木较大分枝角度和较多附生物,可能使有些胸径和冠幅较大树木的树干茎流量反而更小;穿透雨量和茎流量、林冠截留量与降水量均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而林冠截留率随降水量增大而减少;降雨特征和林分特征是影响林冠截留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常绿阔叶林 穿透雨 树干茎流 林冠截留
下载PDF
哀牢山4类植物群落叶面积指数比较 被引量:16
6
作者 巩合德 杨国平 +3 位作者 张一平 刘玉洪 郑征 甘建民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36,共3页
采用演替阶段的划分方法,把哀牢山人工灌木林、次生落叶阔叶林、次生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及原始常绿阔叶林4种群落划分为演替较早期、演替早期、演替中期和演替后期4个时期,利用植物冠层仪测定了4种群落的叶面积指数。结果表明:从演... 采用演替阶段的划分方法,把哀牢山人工灌木林、次生落叶阔叶林、次生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及原始常绿阔叶林4种群落划分为演替较早期、演替早期、演替中期和演替后期4个时期,利用植物冠层仪测定了4种群落的叶面积指数。结果表明:从演替较早期到晚期,物种多样性和树种密度逐渐增加,叶面积指数值也逐渐增大,演替较早期叶面积指数最小(2.27),演替晚期叶面积指数最大(5.60)。各个演替阶段的叶面积指数间差异极显著(P〈0.01),各演替阶段内测定的叶面积指数也有较大的标准差(0.35—0.73),说明各群落之间甚至同一种群落内,林冠结构都有较大差异。演替晚期乔木层叶面积指数最大,早期最小;演替中期灌木层叶面积指数最大,早期最小;4个阶段草本层叶面积指数差异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冠层仪 叶面积指数 常绿阔叶林 演替阶段
下载PDF
南岭常绿阔叶林林冠受损对穿透雨和树干流水化学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力 刘立强 +2 位作者 周光益 邱治军 赵厚本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5-50,68,共7页
通过模拟林冠受损实验,对23次降水过程的林外降雨、穿透雨和树干流水化学进行测定,分析林冠受损对南岭常绿阔叶林生长季节的树干流和穿透雨水质及其冠层淋溶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研究区域的生长季节,雨水pH平均为6.521,含盐量、N... 通过模拟林冠受损实验,对23次降水过程的林外降雨、穿透雨和树干流水化学进行测定,分析林冠受损对南岭常绿阔叶林生长季节的树干流和穿透雨水质及其冠层淋溶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研究区域的生长季节,雨水pH平均为6.521,含盐量、NO-3、NH+4、Cl-、Na+、Ca2+、Mg2+、K+、SO2-4浓度分别为22.000,1.045,0.684,0.456,1.256,7.908,0.113,0.419,2.329mg/L。(2)林冠受损之后,与对照林地相比,穿透雨中绝大多数的离子浓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冠层化学淋溶作用显著减弱;受损林分穿透雨的含盐量、NO-3、NH+4、Cl-、Na+、Ca2+、Mg2+、K+、SO2-4的含量分别是未受损穿透雨各离子含量的0.947,2.587,1.022,1.388,0.501,0.925,0.796,0.528,0.754倍;受损林分穿透雨中各离子浓度增幅按大小排列为K+>NO-3>Cl->SO2-4>Ca2+>Na+>Mg2+>NH+4,而对照林地为K+>SO2-4>Na+>Ca2+>Mg2+>Cl->NH+4>NO-3。表明林冠受损之后,穿透雨中除K+之外,其余离子增幅顺序均有所变化。(3)林冠受损后,树干流中各阳离子浓度与未受损林分相比呈现明显增加趋势,说明林冠受损增强了雨水对树干的冲刷和阳离子淋洗能力,有利于林木对此类养分的吸收;与未受损林分相比,受损林分树干流中各离子浓度的增幅按大小排列为:K+>Ca2+>Na+>SO2-4>Mg2+>NH+4>NO-3>Cl-。(4)从养分的冠层淋溶系数来看,无论是受损林分还是未受损林分,K+、Mg2+是最易淋溶的离子,而NO-3在未受损林分中出现负淋溶,这进一步证实了前人的研究结论;而林冠受损对及其冠层淋溶的长期影响尚需进一步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冠受损 穿透雨 树干流 水质 常绿阔叶林 化学淋溶
下载PDF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冠层对降水的分配作用 被引量:31
8
作者 万师强 陈灵芝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57-561,共5页
对 1 996年生长季节中两种落叶阔叶林冠层对降水的分配各分量的测定和分析表明 :降水在辽东栎林冠层中的分配为 :干流量 S,66.7mm;透流量 T,5 39.3mm;截留量 I,1 1 7.6mm;分别占同期降水量的 9.2 %、74 .5 %和 1 6.3%。混交林对降水的... 对 1 996年生长季节中两种落叶阔叶林冠层对降水的分配各分量的测定和分析表明 :降水在辽东栎林冠层中的分配为 :干流量 S,66.7mm;透流量 T,5 39.3mm;截留量 I,1 1 7.6mm;分别占同期降水量的 9.2 %、74 .5 %和 1 6.3%。混交林对降水的分配为 :干流量 S,32 .8mm( 4.5 % ) ;透流量 T;5 5 5 .9mm( 76.8% ) ;截留量 I,1 34 .9mm( 1 8.6% )。各分量与降水特性的多元回归的结果表明 :干流量 S与降水量P和前 2 4小时降水量 P1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透流量 T与降水量 P和最大雨强 M正相关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阔叶林 冠层 降水分配 暖温带
下载PDF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冠层附生植物叶片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特征的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江浩 黄钰辉 +3 位作者 周国逸 胡晓颖 刘世忠 唐旭利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0-260,共11页
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冠层不同部位的4种附生植物:瓜子金(Dischidia chinensis Champ.exBenth.)、蔓九节(Psychotria serpens L.)、白背瓜馥木(Fissistigma glaucescens(Hance)Merr.)和山蒌(Piperhancei Maxim.)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叶... 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冠层不同部位的4种附生植物:瓜子金(Dischidia chinensis Champ.exBenth.)、蔓九节(Psychotria serpens L.)、白背瓜馥木(Fissistigma glaucescens(Hance)Merr.)和山蒌(Piperhancei Maxim.)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叶片解剖结构和光合、蒸腾等生理特性,探讨附生植物叶片形态结构、生理生态功能对冠层不同部位水、热和光资源的适应以及叶片形态结构与生理生态功能的联系。结果表明:着生在冠层上部的两种附生植物瓜子金和蔓九节叶片小而厚(厚度分别为3558±63μm和217.1±33.1μm),气孔面积小(分别为185.7±3.7μm2和225.4±5.2μm2)且覆盖角质膜,有利于降低蒸腾速率(两者分别为0.17±0.02mmol H2O和0.34±0.05 mmol H2O),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为11.35±0.87μmol CO2/mmol H2O和7.88±1.31μmol CO2/mmol H2O),更适应冠层顶部高温、低湿、强光照的生境。这些结构特征却不利于气体交换,会致使瓜子金和蔓九节的光合作用降低(二者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分别为2.2±0.1μmol CO2.m-2.s-1和3.2±0.4μmol CO2.m-2.s-1)。冠层中下部的白背瓜馥木和山蒌叶片相对较薄(厚度分别为90.8±9.9μm和114.9±18.2μm),气孔面积较大(分别为260.6±6.3μm2和362.5±8.7μm2),叶肉细胞分化明显,海绵组织排列松散,有利于提高对弱光的利用,增强光合能力(二者Pmax分别为9.5±1.3μmol CO2.m-2.s-1和7.1±0.8μmol CO2.m-2.s-1,是瓜子金和蔓九节Pmax的3~4倍),更适应冠层中下部低温、高湿、弱光照环境。这些结构同时会导致白背瓜馥木和山蒌蒸腾速率提高(两者分别为0.67±0.10 mmol H2O和0.74±0.13 mmol H2O),WUE下降(分别为4.4±1.0μmol CO2/mmol H2O和3.4±0.9μmol CO2/mmol H2O,仅为瓜子金和蔓九节WUE的30%~48%)。这表明着生在林冠层不同部位的附生植物叶片形态结构特征随着光合有效辐射、温度、湿度等微环境因子的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并致使各自的生理生态功能发生了相应的适应,是植物适应环境条件的重要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常绿阔叶林 林冠 附生植物 叶片形态特征 光合生理
下载PDF
粤北杨东山常绿阔叶次生林林冠截留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邱治军 周光益 +2 位作者 吴仲民 邹滨 罗鑫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7-161,共5页
林冠是森林生态系统影响降雨的第一作用层。降雨经过林冠后,被进一步分为林内穿透雨、树干径流和林冠截留。林冠的截留作用不仅改变了降雨的空间分布格局,而且影响了与之相关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李振新等,2004)。目前,已有大量文献... 林冠是森林生态系统影响降雨的第一作用层。降雨经过林冠后,被进一步分为林内穿透雨、树干径流和林冠截留。林冠的截留作用不仅改变了降雨的空间分布格局,而且影响了与之相关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李振新等,2004)。目前,已有大量文献报道我国热带雨林(周光益,1997;张一平等,200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崔向慧等,2006)和温带落叶阔叶林(万师强等,1999)的林冠截留特征。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为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次生林 林冠截留 水文生态效应 穿透雨 树干径流
下载PDF
浙江天童受损常绿阔叶林实验生态学研究(Ⅱ):主要常绿树种的生长格局 被引量:7
11
作者 宋坤 杨徐烽 +1 位作者 康敏明 达良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24,57,共14页
运用年轮解析技术对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常见树种米槠、木荷和石栎的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米槠的径向生长和高生长速度均快于石栎和木荷;相比于米槠和石栎,木荷个体间的生长速度差异较大.不同径级之间的差异也较大;这表明木... 运用年轮解析技术对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常见树种米槠、木荷和石栎的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米槠的径向生长和高生长速度均快于石栎和木荷;相比于米槠和石栎,木荷个体间的生长速度差异较大.不同径级之间的差异也较大;这表明木荷具有较强的生长可塑性和耐荫性,而米槠和石栎的生长较为稳定.(2)依据个体由幼苗生长至林冠过程中(林冠进层)所经历的释压和抑制事件的多少划分了6种林冠进层类型,对比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物种间的平均生长速度表明,个体所经历的释压和抑制事件越多,其平均生长速度越慢;木荷相比于米槠经历的释压和抑制事件较多,这扩大了两者林冠进层速度的差异.(3)米槠和木荷表现出不同的生长格局——"米槠以不变应万变,木荷则随机应变".因而在常绿阔叶林中,作为对光环境变化不同适应对策的综合体现.生长格局的分异是物种共存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格局 林冠进层类型 释压和抑制 年轮解析 常绿阔叶林
下载PDF
哀牢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林冠和林地腐殖质理化特性、微生物量及酶活性比较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高升 刘文耀 +1 位作者 付昀 杨国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28-1336,共9页
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高海拔潮湿生境的山地森林林冠层中,积累有较为丰富的林冠腐殖质(Canopy humus),是构成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景观结构的重要组分,为丰富的附生植物提供了重要的生长基质和营养物质。通过对云南哀牢山山地湿性常绿阔叶... 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高海拔潮湿生境的山地森林林冠层中,积累有较为丰富的林冠腐殖质(Canopy humus),是构成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景观结构的重要组分,为丰富的附生植物提供了重要的生长基质和营养物质。通过对云南哀牢山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林冠腐殖质和其相应林下地表腐殖质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由于林冠和林下地表腐殖质的来源、组成和空间分布的不同,它们之间的理化特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林冠腐殖质中有机C、全N及全Ca的含量、C/N以及阳离子交换量显著高于林下地表腐殖质,而全K和全Mg的含量则显著低于后者,全P含量差异不明显;林冠腐殖质的微生物量C、N和呼吸强度,以及蔗糖酶、脲酶和蛋白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林下地表腐殖质,说明林冠腐殖质是一种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有机土类物质,在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林冠附生植物多样性格局形成及其维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冠腐殖质 林地腐殖质 理化性质 微生物生物量 酶活性 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 哀牢山
下载PDF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冠层附生植物及其宿主叶片的形态解剖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江浩 黄钰辉 +3 位作者 周国逸 胡晓颖 刘世忠 唐旭利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805-1812,共8页
选择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具有代表性的4种林冠层附生植物:白背瓜馥木(Fissistigma glaucescens)、瓜子金(Dischidia chinensis)、蔓九节(Psychotria serpens)、山蒌(Piper hancei)及其主要宿主植物: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荷... 选择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具有代表性的4种林冠层附生植物:白背瓜馥木(Fissistigma glaucescens)、瓜子金(Dischidia chinensis)、蔓九节(Psychotria serpens)、山蒌(Piper hancei)及其主要宿主植物: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荷木(Schima superba)、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锥栗(Castanopsis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对其叶片形态结构和解剖结构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宿主植物与附生植物的叶片形态结构差异显著。相对于4种宿主植物,4种附生植物叶片无蜡被,比叶面积大,且具有含水量高,上下表皮厚度增加,气孔密度、气孔面积减少等特征,有利于叶片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贮存和利用。着生在林冠层不同部位的附生植物的叶片形态结构特征随着光合有效辐射、温度、湿度等微环境因子的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位于冠层顶部的瓜子金和蔓九节叶片小而厚,含水量高,气孔密度低且覆盖角质膜,更适应冠层顶部高温、低湿、高光照的环境;位于冠层下部的白背瓜馥木和山蒌叶片相对较薄,气孔面积较大,叶肉细胞分化明显,海绵组织排列松散,更适应冠层中下部低温、高湿、弱光照环境。变化的叶片结构是植物适应环境条件的重要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林冠 附生植物 叶片形态解剖特征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间伐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针阔混交林冠层结构及林下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董莉莉 张慧东 +4 位作者 毛沂新 魏文俊 王睿照 颜廷武 尤文忠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9-165,共7页
为揭示不同间伐强度对冠层结构、林下光环境及林下植被生长和更新的影响,以红松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利用Winscanopy 2010a冠层分析仪对中度、强度间伐及对照林分的冠层结构及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同时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林下灌木层和... 为揭示不同间伐强度对冠层结构、林下光环境及林下植被生长和更新的影响,以红松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利用Winscanopy 2010a冠层分析仪对中度、强度间伐及对照林分的冠层结构及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同时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更新及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间伐后林分的冠层结构及光环境特征,运用相关分析法对冠层结构和林下植被多样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间伐显著改变了红松针阔混交林的冠层结构,改善了林下光环境,与对照相比,中度(38%)、强度(48%)间伐林分的叶面积指数分别为对照的65.11%和71.7%,开阔度分别比对照增加205%和249%,林下总辐射分别为对照的2倍和5倍。冠层结构对林下光环境的影响较大,林冠开阔度与林下直射光、散射光和林下总辐射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叶面积指数与林下散射光、林下总辐射呈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负相关;间伐有利于林下阔叶树种更新,中、强度间伐林下幼苗的个体密度、基径、树高显著高于对照(p<0.05),且表现为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强而增强的趋势;林下光环境对林下植被多样性影响较大,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林下总辐射呈显著负相关(p<0.05),草本层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与冠层开阔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间伐改善了红松针阔混交林的林下光环境,有利于林下阔叶树种的更新,对林下植被多样性具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结构 林下光环境 林下植被 红松针阔混交林
下载PDF
特大冰冻干扰对大明山常绿阔叶林树冠及林冠层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温远光 李婉舒 +3 位作者 朱宏光 周晓果 叶铎 王磊 《广西科学》 CAS 2014年第5期454-462,共9页
【目的】通过对大明山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72个400m^2样地的调查,了解特大冰冻干扰对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树冠和林冠状况的影响。【方法】2009年,在大明山海拔934~1223m的范围内,按上、中、下坡设立3组调查样地,每一组样地包括24... 【目的】通过对大明山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72个400m^2样地的调查,了解特大冰冻干扰对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树冠和林冠状况的影响。【方法】2009年,在大明山海拔934~1223m的范围内,按上、中、下坡设立3组调查样地,每一组样地包括24个20m×20m样方,对胸径≥5cm的林木进行调查,记录种名、胸径、树高、冠长、冠幅、座标及受损类型等。【结果】经统计,在调查的胸径≥5cm的2538株林木中,有1714株受到不同程度损伤,占总数的67.53%,其中轻度损伤占47.75%、重度损伤占19.78%。总体上,不同坡位的冠损状况相似,均以轻度损伤为主,但表现有所不同,上坡轻度损伤比例最小(40.94%),严重损伤的比例最高(26.49%);中坡与之相反,轻度损伤比例最大(52.38%),严重损伤比例最小(16.52%);下坡损伤比例最低。胸径影响树木的受损类型和程度,呈现出随着胸径的增加,树冠受损的比例逐渐增大,并在30~40cm径级(上坡)和40~81cm径级(中坡和下坡)达到最大值。断枝比例(包括断枝少和断枝多)随胸径增大而增大,而断梢和失冠则随胸径增大而减小。落叶树种比常绿树种受损更重。冰冻灾害后,林冠叶面积指数显著下降,散射透光系数和直射透光系数显著增加。【结论】特大冰冻干扰对大明山常绿阔叶林已造成严重影响,受冰冻灾害的长期影响,大明山常绿阔叶林的树冠和林冠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半圆球形树冠演变为狭窄的圆柱形树冠,以适应冰冻干扰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灾害 干扰 常绿阔叶林 树冠 冠层状况
下载PDF
衡山酸性云水对森林冠层的作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玮 曹洪法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1993年第6期32-37,共6页
利用现场同步采样的方式采集并分析了衡山山顶针叶、阔叶林冠层云水和纯云水样品。比较表明这三类样品的化学组成有很大差别。与云水比较,针叶林冠层云水酸度增加,说明针叶林冠层可放出酸性物质,增加云水的酸度;而阔叶林冠层云水则相反... 利用现场同步采样的方式采集并分析了衡山山顶针叶、阔叶林冠层云水和纯云水样品。比较表明这三类样品的化学组成有很大差别。与云水比较,针叶林冠层云水酸度增加,说明针叶林冠层可放出酸性物质,增加云水的酸度;而阔叶林冠层云水则相反,对云水中的酸有中和作用。在酸性云水作用下,森林冠层被淋失一定的营养物质,这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构成危害。同时,研究还表明植物等天然源排放出的有机酸可对云水体系构成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云水 针叶林 阔叶林 冠层
下载PDF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动态与森林景观格局研究——以福建省万木林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闫淑君 洪伟 吴承祯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5-8,共4页
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对福建省万木林自然保护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动态与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隙的不断发展,林隙冠空隙斑块形状的不规则性增强,林隙冠空隙斑块形状的破碎化程度加深,而林隙冠空隙斑块的分形维数... 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对福建省万木林自然保护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动态与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隙的不断发展,林隙冠空隙斑块形状的不规则性增强,林隙冠空隙斑块形状的破碎化程度加深,而林隙冠空隙斑块的分形维数减小。林隙冠空隙的斑块分形维数小于扩展林隙的斑块分形维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林隙动态 景观格局 林隙冠空隙斑块
下载PDF
亚热带阔叶林林窗干扰特征与分布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峰 李建军 +1 位作者 谭畅 杨志高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0-236,共7页
为了解林窗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对森林结构优化和功能恢复的重要驱动作用,以湖南省亚热带阔叶林为研究对象,根据长期监测数据,综合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Ripley’s K函数和空间点模式分析方法,量化分析自然干扰林窗和人为干扰林窗的结构特... 为了解林窗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对森林结构优化和功能恢复的重要驱动作用,以湖南省亚热带阔叶林为研究对象,根据长期监测数据,综合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Ripley’s K函数和空间点模式分析方法,量化分析自然干扰林窗和人为干扰林窗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模式以及影响林窗分布的空间变量。结果表明,林窗平均面积为78.9 m^2,林窗平均密度为12.8个/hm^2,与人工林相比,次生林呈现出林窗面积较小、密度较大、形状较复杂等特点;不同干扰类型的林窗在面积、形状和林下植被高度等特征上存在较大差异;林窗在空间分布模式上也有差异,但在大尺度上都呈现出聚集分布模式;次生林林窗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坡度和坡位,而人工林林窗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坡度、林分密度和可达度(与最近道路距离)。研究结果可为适应气候变化的森林经营提供方法借鉴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阔叶林 林窗 林窗特征 空间分布模式
下载PDF
亚热带常绿林不同冠层小枝叶面积-叶生物量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力 王满堂 +3 位作者 陈晓萍 孙俊 钟全林 程栋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7745-7754,共10页
叶面积与叶生物量的关系对于理解植物叶片的碳收益和投资权衡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收益递减假说认为植物的叶面积与叶生物量成显著异速生长关系,其异速生长指数<1.0,但该假说是否适用于不同生活型(常绿与落叶)亚热带木本植物不同冠层高... 叶面积与叶生物量的关系对于理解植物叶片的碳收益和投资权衡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收益递减假说认为植物的叶面积与叶生物量成显著异速生长关系,其异速生长指数<1.0,但该假说是否适用于不同生活型(常绿与落叶)亚热带木本植物不同冠层高度(上下冠层)当年生小枝的叶片仍不清楚。以江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69种常绿与落叶木本植物当年生小枝上的叶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化主轴回归估计(standardized major axis estimation,SMA)方法检验不同冠层高度和生活型叶面积与叶生物量的异速生长关系。结果显示:(1)当年生小枝叶生物量在不同冠层高度和生活型的植物中无显著差异(P>0.05),叶面积在常绿和落叶植物中有显著差异(P<0.05),常绿和落叶植物的比叶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落叶植物的比叶重在不同冠层高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一冠层,常绿植物比叶重显著高于落叶植物(P<0.05);(2)69种植物的叶面积与叶生物量异速生长指数具有物种特异性,60.9%的物种叶面积与叶生物量呈等速生长关系;(3)不同冠层和生活型植物的叶面积与叶生物量呈等速生长关系,但其异速生长常数在不同冠层高度与生活型间存在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冠层高度和生活型未改变叶面积-生物量之间的等速生长关系,不支持"收益递减"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 生物量 收益递减假说 常绿阔叶林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激光雷达遥感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垂直结构分析 被引量:42
20
作者 解宇阳 王彬 +4 位作者 姚扬 杨琅 高媛 张志明 林露湘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40-951,共12页
森林植被高度与树木分布格局是植物群落重要结构特征,也是计算森林生物量分布的重要参数。传统的森林群落调查方法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难以进行较大尺度的群落结构测量,而一般的遥感影像也难以获得精确的地形信息及垂直结构。近年来激光雷... 森林植被高度与树木分布格局是植物群落重要结构特征,也是计算森林生物量分布的重要参数。传统的森林群落调查方法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难以进行较大尺度的群落结构测量,而一般的遥感影像也难以获得精确的地形信息及垂直结构。近年来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技术快速发展,能够较好的进行植被三维特征的提取并被广泛应用于森林生态系统检测模拟。且随着无人机低空摄影技术的发展催生的无人机激光雷达(UAV-Lidar)更增加了激光雷达的灵活性以及获取较大范围植被冠层信息的能力。而受限于激光的穿透性以及不同植被类型郁闭度的影响,该技术的应用多局限于在针叶林群落的垂直结构研究,而在常绿阔叶林的研究中应用较少。为探究现有无人机激光雷达设备及垂直结构提取分析技术应用于常绿阔叶林的可行性,利用无人机载激光雷达遥感技术对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3块面积1hm^2的样地进行基于数字表面模型以及数字地表高程模型做差得到树冠高度模型测量的植被冠层高度、基于局部最大值法进行单木位置提取并使用Clark-Evans最近邻体分析方法进行样地内高大乔木分布格局的计算。分析结果显示,植被高度提取精度平均大于95%,与地表实测的植被高度值拟合度较高,相关系数R^2介于0.833-0.927之间;3个样地冠层高度平均值分别为18.79、19.08、17.03 m,标准差分别为8.10、7.34、7.17 m。单木探测百分比平均86.3%,用户精度以及生产者精度平均分别为75.69%和65.15%。实测得出三个样地全部高大乔木空间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而激光雷达测量结果显示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实验显示基于无人机激光雷达技术能够很好地提取植被冠层高度信息并能够较好地获取树木位置,但对于树木空间分布格局判定的准确性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未来研究应从多角度对激光雷达测量造成的误差原因予以分析(如环境因素),并进一步研究更为精确的单木提取以及植被高度提取方法,为通过无人机激光雷达测算森林生物量及各种生态过程提供更加精准的指标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载激光雷达 常绿阔叶林 垂直结构 冠层高度 树木分布格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