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佛、佛法并非佛教专有名词
1
作者 苏崇光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8期148-151,共4页
佛、佛法的概念出现于古印度。佛的最初含义指的是觉悟了的人,佛法的含义指的是觉悟了的人所用的使自己以及他人觉悟的方法。这两个概念最初产生于婆罗门教,到了后来被新兴的沙门思潮所广泛采用。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在自己的著述中也表... 佛、佛法的概念出现于古印度。佛的最初含义指的是觉悟了的人,佛法的含义指的是觉悟了的人所用的使自己以及他人觉悟的方法。这两个概念最初产生于婆罗门教,到了后来被新兴的沙门思潮所广泛采用。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在自己的著述中也表达了这种观点,只要不违背释迦牟尼的教义,能让人脱离轮回的思想或宗教都可以称之为佛法。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本土的道教、儒教均深入探求彼岸世界,形成了自己信仰中的佛、佛法的概念。因此,佛、佛法并非佛教的专有名词。佛、佛法的外延和内涵远远大于佛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法 佛教
下载PDF
魏源净土思想初探——以《净土四经》“五叙”为例
2
作者 蒋玉兰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28-33,共6页
作为晚清居士佛学的先导者和净土思想的倡导者,魏源并没有专著集中探讨其佛教思想。文章试图以魏源编选的《净土四经》中的"五叙"为研究对象,从其独钟净土的佛法认识、佛法与世法的关系、对净土理论体系的重新建构三个方面管... 作为晚清居士佛学的先导者和净土思想的倡导者,魏源并没有专著集中探讨其佛教思想。文章试图以魏源编选的《净土四经》中的"五叙"为研究对象,从其独钟净土的佛法认识、佛法与世法的关系、对净土理论体系的重新建构三个方面管窥魏源的净土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源 净土思想 佛法 世法
下载PDF
密教大毗卢遮那佛法身观的形成
3
作者 吕建福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9,共9页
大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信仰出现于4世纪,最初作为大乘一方之佛,曾影响到小乘,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组佛,最终在《华严经》中赋予法身佛的地位,深刻影响了佛教的佛身观,也成为密教大毗卢遮那佛法身观的基础。5世纪时毗卢遮那佛信仰从西域东... 大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信仰出现于4世纪,最初作为大乘一方之佛,曾影响到小乘,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组佛,最终在《华严经》中赋予法身佛的地位,深刻影响了佛教的佛身观,也成为密教大毗卢遮那佛法身观的基础。5世纪时毗卢遮那佛信仰从西域东传中国,广泛流行,大智海毗卢遮那佛成为经首归命句。6世纪时毗卢遮那佛信仰引入密教,晚期持明密典《不空绢索经》塑造其曼荼罗形象,并赋予神变功能。真言密教经典《大日经》则完全确立大毗卢遮那法身佛以及密教教主的地位,并以本地法身及其加持身以及自在神力说,树立了具有泛神论意义的大毗卢遮那佛法身观,由此不仅使释迦牟尼佛及其法身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也使多神崇拜的诸佛以及诸菩萨、诸金刚统一于一尊,佛教完全成为具有形象崇拜的一神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毗卢遮那 法身佛 密教 大日经
下载PDF
家庭礼佛用具家居化的缘由探析
4
作者 邓樱 周君 《设计》 2016年第3期112-113,共2页
礼佛用具指常用佛教法器。运用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及资料研究法,把寺庙礼佛活动与家庭礼佛活动以及寺庙礼佛用具与家庭礼佛用具进行比较,提出法器不应直接植入家庭礼佛活动中,应适宜家居化,并分析家庭礼佛用具家居化的缘由:由家庭... 礼佛用具指常用佛教法器。运用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及资料研究法,把寺庙礼佛活动与家庭礼佛活动以及寺庙礼佛用具与家庭礼佛用具进行比较,提出法器不应直接植入家庭礼佛活动中,应适宜家居化,并分析家庭礼佛用具家居化的缘由:由家庭礼佛活动的特点所决定、应与家居环境协调、有利于佛教的传播和普及、体现了宗教信仰"我"与生活"我"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佛用具 家居化 寺庙 家庭 法器
下载PDF
佛说之法门与邪教之法门的比较研究——读《四阿含》后对《转法轮》的沉思
5
作者 高玉春 范玉凤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2期20-23,共4页
通过《四阿含》中佛的教说与《转法轮》中李洪志邪说的多视角的比较研究,无可辨驳地断定:“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而李洪志却极力贬斥佛陀,诽谤佛法,大肆鼓吹“邪法”、“邪道”、“邪业”,无疑是“恶轮坏法轮”。因而,李... 通过《四阿含》中佛的教说与《转法轮》中李洪志邪说的多视角的比较研究,无可辨驳地断定:“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而李洪志却极力贬斥佛陀,诽谤佛法,大肆鼓吹“邪法”、“邪道”、“邪业”,无疑是“恶轮坏法轮”。因而,李洪志冒称的“法轮大法是佛家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法门”,不过是货真价实的邪教之一法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门 《四阿含》 法轮 法轮大法
下载PDF
《成唯识论》的美学意蕴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耘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1期27-31,共5页
《成唯识论》的哲学本位埋设两大主题:法相与法果。在法相谱系中,以触为核心的一系列心所所表现的心理现象沾溉了与审美体验相类似的思维胚胎,具备可能萌发审美体验论的逻辑生长点。另外,法果的本质是一种绝对的美。审视法果就是审美,... 《成唯识论》的哲学本位埋设两大主题:法相与法果。在法相谱系中,以触为核心的一系列心所所表现的心理现象沾溉了与审美体验相类似的思维胚胎,具备可能萌发审美体验论的逻辑生长点。另外,法果的本质是一种绝对的美。审视法果就是审美,审视法果之美中涵摄两条根本线索:直观人的美和领略佛的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唯识论》 美学意蕴 法相 法果 审美体验 哲学本位 文学研究 中国 玄奘 佛教
下载PDF
《金刚经》“庄严净土”之义理阐释——《金刚经》新解之十
7
作者 赵建军 《青海师专学报》 2001年第3期7-11,共5页
佛教经典《金刚经》是一部蕴含着异常丰富的思想精华的文化瑰宝。“庄严净土”系《金刚经》中阐明核心观念的一个重要段落 ,本文着重对其所蕴含的大乘般若思想给予尝试性阐释探讨。
关键词 《金刚经》 庄严净土 燃灯佛 如来佛 法不外求 大身设喻 须弥山 大乘
下载PDF
《贤者喜宴--噶玛噶仓》译注(一) 被引量:4
8
作者 巴卧·祖拉陈瓦(著) 周润年(译)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57-63,140,共7页
本章译文主要概述第三世噶玛巴活佛让迥多吉到祥之查仁(shang-kyi-tsha-ring)地方向大成就者乌坚巴求教以及乌坚巴圆寂。虽然乌坚巴没有担任让迥多吉的传戒老师,但他一直是让迥多吉的最主要的上师,直到1309年圆寂。第三世噶玛巴活佛让... 本章译文主要概述第三世噶玛巴活佛让迥多吉到祥之查仁(shang-kyi-tsha-ring)地方向大成就者乌坚巴求教以及乌坚巴圆寂。虽然乌坚巴没有担任让迥多吉的传戒老师,但他一直是让迥多吉的最主要的上师,直到1309年圆寂。第三世噶玛巴活佛让迥多吉不仅随从乌坚巴等上师学习噶玛噶举派的各种显密教法,而且还学习过宁玛、希解等教派以及噶举派各个支派的教法。他勤奋好学,不仅精通医学,而且为了绘制一地图,就用了七支笔,足见他的学习精神是可嘉的。他著有《心要论》、《梦之显宗经论》、《现行之释要》、《喜金刚第二品之注释》、《历算集论》、《释续金刚曼义释》、《三味耶海注》等著作。第三世噶玛巴活佛让迥多吉是一位没有任何门户之见的僧人,本章记载了他知悉吉祥萨迦寺院缺少佛法资具和法器的情况后,马上召集地方头领和各教派的信众,请求大家为寺院捐资捐物,从此为吉祥萨迦寺院敬献财物者越来越多,使萨迦派教法得以弘扬。由于汉地和多麦地区出现一些邪恶僧人之行为,故不喜欢佛法的大臣们到处议论,将各地不净之僧人(指有妻室的僧人)全部勒令还俗处以刑罚,支应赋税兵役,并命令把他们的寺院毁掉。帝师贡噶坚赞等僧人奏请阻止,未能奏效。是第三世噶玛巴让迥多吉亲自出面才阻止了驱逐僧人、破坏寺院等行为。通过这一事件,可以看出元朝后期一部分大臣对皇帝笃信佛教的做法是持反对意见的,同时也可看出噶玛噶举派对元王室影响日益增强的事实。此外,本章还详细介绍了第三世噶玛巴活佛让迥多吉二次抵达大都等地的活动。他除了为皇帝、大臣及信众灌顶和传授佛法外,还专门回西藏,从桑耶寺取来长寿水献给皇帝;他为了弘扬藏传佛教文化,还将(元顺帝妥懽帖睦尔)赐给他写造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的金银交给了蔡巴,造了一部金汁书写的大藏经,并为诸经籍举行了开光仪式。噶玛巴活佛让迥多吉二次进京的过程中,其地位很快就提升到与萨迦派的帝师、国师相近,这代表了噶玛噶举派与元中央王朝建立关系的历史趋势,也表明了以活佛转世的方式确定的藏传佛教的领袖人物,从一开始就在西藏与中央王朝建立关系方面占据有一定的优势。在噶玛巴活佛让迥多吉之后,噶玛噶举派已成为元、明中央王朝倚重的一个主要教派。值得注意的是,1334年当噶玛巴活佛让迥多吉准备返回西藏时,皇帝妥懽帖睦尔封他为"圆通诸法性空佛噶玛巴"(chos-thams-cad-stong-pa-nyid-du-rtogs-pavi-sangs-rgyas-karma-pa),赐给了水晶玉印及金字牌符,并赐给他的亲炙弟子多康定真桑波(ting-vdsin-bzang-po)和蔡巴格迥钦波(tshal-pa-dge-sbyong-chen-po)等司徒印信,赐给(噶玛噶举派)在杂日等地的新旧寺院以金锭等大量物品。还下令在粗布寺为皇帝加严图(vjav-yan-du)兴建影堂(yin-thang),在粗隆地方设立"达尔罕"(dar-rgan)之官职。此译文承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黄颢先生刊登在《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第34至43页的译注。另由于印刷条件的限制,译文中人名和地名皆采用藏文拉丁文转写,特此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贤者喜宴》 译注 让迥多吉 修佛传法 元大都
下载PDF
细读弘一大师之“悲欣交集” 被引量:1
9
作者 江小敏 《美育学刊》 2018年第1期83-93,共11页
"悲欣交集"是弘一大师圆寂之前最后一件墨宝,是大师最后一次以字说法。观其象:"悲"降"欣"升;"悲"字大雄大力,清癯而空廓;"欣"字朗净萧然,轻盈而根深。析其理,四字呈示净土果地之圆... "悲欣交集"是弘一大师圆寂之前最后一件墨宝,是大师最后一次以字说法。观其象:"悲"降"欣"升;"悲"字大雄大力,清癯而空廓;"欣"字朗净萧然,轻盈而根深。析其理,四字呈示净土果地之圆成境界,示现广大佛法之精要、因地修行之入处,文简义广,周遍含容。"悲欣交集",相理圆融,不可思议。细读四字,可试解弘一大师临终开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弘一 悲欣交集 佛法 书法
下载PDF
从色身到法身再到法身佛——论佛身思想的演变
10
作者 张文卓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2-228,共7页
佛身是佛教的核心问题。佛身思想大致经历了从最初的佛陀色身(肉身)到法身,再到法身佛的演变。法身思想在不同经典体系、不同历史时期不尽相同,经过了以佛陀所说经戒为法身到法身作为一种纯粹精神理体的演变。《华严经》毗卢遮那佛的塑... 佛身是佛教的核心问题。佛身思想大致经历了从最初的佛陀色身(肉身)到法身,再到法身佛的演变。法身思想在不同经典体系、不同历史时期不尽相同,经过了以佛陀所说经戒为法身到法身作为一种纯粹精神理体的演变。《华严经》毗卢遮那佛的塑造则将法身赋予一尊具体的佛,使得抽象的法身具象化,强化了法身信仰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身 色身 法身 法身佛 毗卢遮那佛
下载PDF
丝绸之路石窟寺文化蠡议
11
作者 项一峰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93-101,共9页
印度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佛教文化在中国传弘与固有文化碰撞、交融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传道方式是经像并传,石窟寺造像、绘画等,又称“经变相”,是文化的载体。印度佛教造像存在不同... 印度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佛教文化在中国传弘与固有文化碰撞、交融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传道方式是经像并传,石窟寺造像、绘画等,又称“经变相”,是文化的载体。印度佛教造像存在不同的艺术特征,受印度固有文化及希腊乃至罗马文化的影响,传入中国又受中国多民族文化的影响。该文对丝路石窟寺像教佛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造像艺术中存在(含有)的中外多元文化进行一些蠡议,以期对石窟寺文化全面研究起到一定的启发和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石窟寺 像教 文化
下载PDF
《如来藏经》的如来藏思想
12
作者 杨玉飞 《宜春学院学报》 2022年第8期11-16,共6页
《如来藏经》不仅为现存最早的汉译如来藏系经典,也是成书最早的如来藏系经典之一。该经仅有短短的一卷,同后期的如来藏系经典相比,虽然其系统性、思辨性皆有不及,但该经对如来藏思想在汉地的传播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经不仅在当时... 《如来藏经》不仅为现存最早的汉译如来藏系经典,也是成书最早的如来藏系经典之一。该经仅有短短的一卷,同后期的如来藏系经典相比,虽然其系统性、思辨性皆有不及,但该经对如来藏思想在汉地的传播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经不仅在当时的佛教思想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为如来藏思想在后世成为中国佛学的主流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来藏经》 如来藏 佛性 法身
下载PDF
基于云冈早期“三佛”服饰样式特征的仪轨内涵研究
13
作者 刘芳 《服饰导刊》 2022年第4期96-102,共7页
[研究意义]在佛教造像必须遵循的仪则中,佛衣仪轨亦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佛像服饰研究中更为深入且必要的分析环节,包含着重要的社会信息及文化内涵。[研究方法]文章以云冈早期主要造像题材“三佛”组合佛像服饰为研究对象,采用考古类型... [研究意义]在佛教造像必须遵循的仪则中,佛衣仪轨亦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佛像服饰研究中更为深入且必要的分析环节,包含着重要的社会信息及文化内涵。[研究方法]文章以云冈早期主要造像题材“三佛”组合佛像服饰为研究对象,采用考古类型学与艺术史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实物图像与文献比较分析,[研究内容]从佛像“法服”披着使用仪轨、云冈“三佛”主尊与胁侍佛衣特征表现及北魏皇家工程赋予“三佛”服饰的独特面貌三个方面,对主尊着“半右袒式”、胁侍着“通肩式”的显著区分所表现出来的等级性,以及两种佛衣的装饰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其与北魏政权建设中所追求的儒家服饰理念所共有的“礼”的核心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 “三佛” 佛像服饰 佛衣样式 佛衣仪轨 内涵
下载PDF
佛教后宏期的历史分期及藏传佛教思想变迁的新趋势探讨
14
作者 桑杰端智 《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 2016年第2期73-83,共11页
下载PDF
On Tiantai Zhiyi's Theory of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Dharma
15
作者 Haiyan Shen Brikha H. S. Nasoraia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8年第2期237-256,共20页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Master Zhiyi (538-597) of Chinese Tiantai Buddhism's theory of the Subtlety of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Dharma. By means of interpreting the title "the Subtle Dharma of the Lotus Su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Master Zhiyi (538-597) of Chinese Tiantai Buddhism's theory of the Subtlety of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Dharma. By means of interpreting the title "the Subtle Dharma of the Lotus Sutra," he is able to adhere to the One Buddha-vehicle as the unifying force to incorporate different viewpoints and to classify the teaching of the Buddha. Zhiy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title of the Lotus Sutra begins with the word "Dharma."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Buddha teaches dharma, for dharma is the doctrine of truth or reality. He divides dharma into three categories: (1) Dharma of Sentient Beings, (2) Dharma of Bud- dha, and (3) Dharma of Mind. These three categories of dharma are regarded as constituting the doctrines in the teaching of the Buddha. Through this interpretation, the dharma the Buddha expounds in his teaching is confirmed to be subtle and inconceivable. The meaning of the subtlety is defined by Zhiyi as being vast in substance, superior in placeness, and eternal in function, These three aspects of the subtlety are spoken of in terms of the Ten Dharma-realms being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Ultimate Truth. As this Ultimate Truth is constituted by the Relativity of the nine realms and the Ultimate of the Buddha-realm, the Buddha's teaching that functions to lead beings to enter the realm of Buddha is made evident. Owing to the fact that both of the nine realms and the Buddha-realm belong to the Dharma-realm, and the dharmadhatu is the Ultimate Truth, Zhiyi maintains that the nine realms as the Relative contains the Ultimate, and the Buddha-realm as the Ultimate contains the Relative. The integrated reality of the Relative and the Ultimate of the Ten Dharma-realms renders the dharma of the Ultimate Truth inconceivable and subtle. Coinciding with the subtlety that is defined by these three aspects in terms of vast substance, superior placeness, and eternal function, these three categories of dharma are linked with those three aspects of the subtlety. The Dharma of Sentient Beings that concerns the Ten Dharma-realms (that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Ten Suchnesses) indicates the vastness of substance the Buddha's teaching is based upon, in terms of the Ultimate Truth. The Dharma of Buddha that concerns the Buddha's knowledge of the Relative and the Ultimate indicates the superiority of placeness the Buddha' s teaching can lead to in terms of attainment of Buddhahood. The Dharma of Mind that concerns the way of realizing the Ultimate Truth indicates the length of function the Buddha's teaching can benefit, in terms of the three periods of time. Hence, by Zhiyi's definition, the subtlety refers to the dharma, and the dharma is subtle, whereby the Ultimate Truth is presented as an integrated reality of One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ntai Buddhism Master Zhiyi Subtlety of dharma Ten dharmarealm Ultimate and Relative Truth dharma of buddha dharma of Sentient Beings dharma of Mind
原文传递
四川仁寿县冒水村大佛沟摩崖造像
16
作者 符永利 刘超 《石窟寺研究》 2019年第1期1-23,333,共24页
大佛沟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仁寿县冒水村,现存造像7龛16尊,碑刻1通,题记8则,题材有释迦佛、拈花传法图、观音、川主、牛王菩萨、孔子牌位等,分属唐、宋、清、民国等时期,其中以宋代拈花传法图最为特殊,也是为数极少的同类题材中颇具代表... 大佛沟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仁寿县冒水村,现存造像7龛16尊,碑刻1通,题记8则,题材有释迦佛、拈花传法图、观音、川主、牛王菩萨、孔子牌位等,分属唐、宋、清、民国等时期,其中以宋代拈花传法图最为特殊,也是为数极少的同类题材中颇具代表性的造像。本文对冒水村大佛沟摩崖造像做了较为详细的田野调查,在整理内容总录的基础上,进行了类型、分期、年代、题材等方面的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冒水村大佛沟 摩崖造像 拈花传法 川主 牛王菩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