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宝刹飞来 蜂台合势:敦煌莫高窟晚唐第14窟建筑意匠探讨
1
作者 周真如 孙毅华 《建筑史学刊》 2024年第3期123-135,共13页
敦煌晚唐第14窟是一座以塔的意象为核心,集建筑、雕塑、壁画为一体的中心塔柱窟。本文对第14窟西披建筑图像与中心龛柱所组成的宝塔形象进行理论复原,并结合窟内另外四处塔图像、佛教与装饰图像,探讨中心宝塔形象对石窟空间意象的塑造... 敦煌晚唐第14窟是一座以塔的意象为核心,集建筑、雕塑、壁画为一体的中心塔柱窟。本文对第14窟西披建筑图像与中心龛柱所组成的宝塔形象进行理论复原,并结合窟内另外四处塔图像、佛教与装饰图像,探讨中心宝塔形象对石窟空间意象的塑造。提出其中心龛柱造型借鉴吐蕃风格弯柱塔图像的可能。剖析晚唐石窟设计如何通过建筑空间的十字对称,建筑与雕塑、图像空间的穿插和装饰渲染等方式,营造了突出主塔的五佛曼陀罗坛场。讨论宋初重修时补绘的法华塔图像和莲花图案与晚唐宝塔形象在视觉与主题上的关联,及由此完成的法华塔与华藏世界之叠映。提出研究敦煌建筑艺术中复合空间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第14窟 中心柱窟 塔图像 五佛曼陀罗 法华塔 华藏世界 重修 复合空间
下载PDF
中国早期寺院配置的形态演变初探:塔·金堂·法堂·阁的建筑形制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维仁 徐翥 《南方建筑》 2011年第4期38-49,共12页
在以塔/浮图为中心的佛教寺院原型传入中国之后,经过"舍宅为寺"的汉化发展过程,在南北朝的后期进入了形态发展的高峰。以永宁寺和日本法隆寺等几个寺庙作为这一时期形态配置的例证看来,由于对佛像崇拜的宗教需求,金堂的地位... 在以塔/浮图为中心的佛教寺院原型传入中国之后,经过"舍宅为寺"的汉化发展过程,在南北朝的后期进入了形态发展的高峰。以永宁寺和日本法隆寺等几个寺庙作为这一时期形态配置的例证看来,由于对佛像崇拜的宗教需求,金堂的地位日益重要,寺院开始将金堂与塔的位置,作或左右、或前后地并置。这种形态学上的多样发展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在金堂的地位日渐巩固后,才确立了在中轴线上以山门、金堂和法堂为主体建筑的寺庙配置。从初唐开始,塔的重要性进一步降低,配置上开始将塔列入别院;同时,汉化的建筑元素如钟楼和楼阁也配合着中轴线的组成逐渐成为寺院配置的重要组成。这一系列佛寺配置的演变过程,也反映了这段时期各种佛教思想的产生与变迁以及寺院使用模式的本土化,从而导致的建筑形制的改变。本文试图从形态发展的角度,就中国及东亚的实例与文献记载,包括敦煌壁画、《洛阳伽蓝记》及《法苑珠林》等诸多文献中出现的佛寺描绘,以及近年来永宁寺,青龙寺等考古资料的发现,将文字记载、考古发掘与现存的实例进行图面的排比,作为寺院形态演化的推测。这个图面排比的研究,以时间为主轴探讨从东汉至南北朝一路到晚唐和五代,佛教寺院配置的可能形式发展轨迹;并就金堂、法堂、寺塔与大殿或楼阁等的形制关系,提出一些初步的观察和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浮图 金堂/佛殿 法堂
下载PDF
唐都长安城的佛教寺院建筑 被引量:8
3
作者 介永强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6,共6页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繁荣期,也是中国佛教寺院建设的兴盛期。唐都长安城佛教寺院规模宏大、数量众多,主要分布在长安城西市和东市周围以及城东南隅和城东北隅,呈现出西密东疏、北密南疏的特点。佛教寺院主院不建佛塔始于唐高宗初年,到唐高...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繁荣期,也是中国佛教寺院建设的兴盛期。唐都长安城佛教寺院规模宏大、数量众多,主要分布在长安城西市和东市周围以及城东南隅和城东北隅,呈现出西密东疏、北密南疏的特点。佛教寺院主院不建佛塔始于唐高宗初年,到唐高宗后期,建塔于别院的新式布局即成为流行的规制。佛教寺院有单院式佛寺和多院式佛寺两种基本类型,它们都以佛殿(堂)为中心,佛塔建在寺侧、寺后或别院,甚或不建塔,这是唐都长安城佛教寺院建筑在平面布局上的突出特点。这是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重大转折点,影响十分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都 长安城 佛教 寺院建筑 佛殿 佛塔
下载PDF
宏佛塔出土《千佛像》及其塔龛样式初探 被引量:1
4
作者 邵军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0年第6期20-26,共7页
《千佛像》的绘制年代大致在公元12世纪中后期,其题材是忏悔图画《三十五佛》,这一图像在西夏时期有了新的发展。虽然它藏风很盛,但仍有较为明显的中原佛画的一些风格元素。《千佛图》中的塔龛组合结构与莫高窟76窟存在密切联系,塔身的... 《千佛像》的绘制年代大致在公元12世纪中后期,其题材是忏悔图画《三十五佛》,这一图像在西夏时期有了新的发展。虽然它藏风很盛,但仍有较为明显的中原佛画的一些风格元素。《千佛图》中的塔龛组合结构与莫高窟76窟存在密切联系,塔身的造型来自汉地的传统,塔刹部分则反映出西夏艺术接受了藏传佛教的深刻影响。这种塔样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西夏艺术家处理各种文化因素、风格来源和艺术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方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千佛图》 三十五佛 塔龛样式
下载PDF
隋文帝分舍利建塔有关问题的再探讨 被引量:9
5
作者 杜斗城 孔令梅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33,共13页
隋文帝分舍利建塔活动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弘法护教"活动。从缘起、经过、献瑞、僧人四个方面考证和讨论了这次活动,特别是从《续高僧传》中发现了隋文帝第三次分舍利的诏书,从"献瑞"中分析了隋代舍利石函... 隋文帝分舍利建塔活动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弘法护教"活动。从缘起、经过、献瑞、僧人四个方面考证和讨论了这次活动,特别是从《续高僧传》中发现了隋文帝第三次分舍利的诏书,从"献瑞"中分析了隋代舍利石函上的佛教造像题材。笔者认为隋文帝分舍利建塔,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恢复曾被周武帝灭佛而废毁了的寺院与佛塔的目的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文帝 分舍利建塔 造像题材 弘法护教 《续高僧传》
下载PDF
《大威德炽盛光如来吉祥陀罗尼经》文本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廖旸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4-72,共9页
《大威德炽盛光如来吉祥陀罗尼经》为一种未入藏的炽盛光陀罗尼经,陆续发现于敦煌、黑水城、大理佛图塔等遗址,并有多种传世本被逐渐公布。本文汇总相关材料,尝试把握该经从中唐到明代的时代特征,冀有助于将炽盛光经法的相关探讨推向深入。
关键词 《大威德炽盛光如来吉祥陀罗尼经》 敦煌文书 黑水城文书 大理佛图塔写经 炽盛光佛
下载PDF
蒙城古万佛塔建筑装饰之美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利艳 《蚌埠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73-176,共4页
以蒙城万佛塔建筑装饰为研究对象,对其装饰之美进行了分析。整座塔为青砖搭建,共13层,呈八角阁楼式,承载着浓郁的佛教文化,融合着我国南方和北方的重要造塔技术与装饰式样。其装饰方面的独到之处主要妙在塔壁富于变化的塔门、塔窗、佛... 以蒙城万佛塔建筑装饰为研究对象,对其装饰之美进行了分析。整座塔为青砖搭建,共13层,呈八角阁楼式,承载着浓郁的佛教文化,融合着我国南方和北方的重要造塔技术与装饰式样。其装饰方面的独到之处主要妙在塔壁富于变化的塔门、塔窗、佛像砖的嵌入,分别飞悬于每层的八角塔铃、塔顶的塔刹以及内部的碑刻和塔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城万佛塔 佛像 建筑装饰 佛教建筑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下载PDF
古代大型铁塔和古塔的大型铁塔刹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福谆 《铸造设备研究》 2007年第6期45-54,共10页
叙述了我国古代铁塔的由来和现况,介绍了11个古代铁塔的名称、高度、铸造年代和特点,并阐述了古代铁塔的铸造工艺。同时,还介绍了若干古塔顶上的大型铁塔刹的有关情况。
关键词 古代铁塔 佛像 铸造工艺 铁塔刹
下载PDF
汉晋佛寺考论 被引量:1
9
作者 汤其领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65-68,共4页
佛寺在汉晋时期曾几经变化。汉代外来佛僧主要居住于官署从事译经活动,中土奉佛者则在浮屠祠事佛。至三国孙权为康僧会造塔始有塔寺,其后,随着两晋佛教的勃兴,寺塔剧增,以致南北朝时不仅出现了精舍式佛寺(庙寺),而且在北方出现了支提式... 佛寺在汉晋时期曾几经变化。汉代外来佛僧主要居住于官署从事译经活动,中土奉佛者则在浮屠祠事佛。至三国孙权为康僧会造塔始有塔寺,其后,随着两晋佛教的勃兴,寺塔剧增,以致南北朝时不仅出现了精舍式佛寺(庙寺),而且在北方出现了支提式佛寺——石窟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屠祠 塔寺 佛寺
下载PDF
度面为范 叠佛化塔——佛宫寺释迦塔一体化设计模式及营造理念探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斯亮 喻梦哲 +2 位作者 许心悦 孙开宇 彭琛 《建筑遗产》 CSSCI 2023年第2期65-76,共12页
辽佛宫寺释迦塔作为古代木塔之卓绝代表,其营造智慧值得深入阐发。文章通过分析其尺度比例规律和要素间关系,提出以下观点:寺、塔、像为统一整体,以舍利为灵感来源,取塔首层大佛面长为基准长(1.473 m,合5辽尺,亦合10倍舍利高或4倍足材高... 辽佛宫寺释迦塔作为古代木塔之卓绝代表,其营造智慧值得深入阐发。文章通过分析其尺度比例规律和要素间关系,提出以下观点:寺、塔、像为统一整体,以舍利为灵感来源,取塔首层大佛面长为基准长(1.473 m,合5辽尺,亦合10倍舍利高或4倍足材高)控制全寺各级尺度。运用象征佛理、皇权、天道的数字和图形,令众佛总高与塔等高,关键竖向尺寸符合丈六释迦之倍数。通过“叠佛”和“分塔”操作控制要素位置,以套嵌之方圆衍化出系列尺寸,营造过程中兼顾整体统摄与精微协调。研究揭示了释迦塔兼具文化理念和整尺思维的一体化设计模式,阐释了其蕴含的天人观、数形义理思想、人本理念和型范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设计 佛面基准长 倍身造塔 方圆衍生 皇权隐喻 佛牙舍利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第76窟八塔变佛传图像源流探讨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清香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21,共13页
佛传故事图像是佛教美术史上最普及化的题材,而随着佛教的流布,两千年来亚洲南北各地,均留有不同选题与风格的佛传。其中敦煌莫高窟第76窟八塔变佛传图像为宋代的作品,却与传统汉式的佛传风格大异其趣。本文首先叙述佛传在印度、中土的... 佛传故事图像是佛教美术史上最普及化的题材,而随着佛教的流布,两千年来亚洲南北各地,均留有不同选题与风格的佛传。其中敦煌莫高窟第76窟八塔变佛传图像为宋代的作品,却与传统汉式的佛传风格大异其趣。本文首先叙述佛传在印度、中土的起源流传和印度与中土八相成道图像遗例在选题与风格的差距。其次讨论莫高窟第76窟八塔变佛传的选题与风格,从而追溯此图像所蕴含的印度笈多、波罗风格以及吐蕃、中土的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传故事 八相成道 八塔变 波罗风格 笈多风格
下载PDF
浅谈佛塔与中原文化发展和变迁 被引量:2
12
作者 尹晶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0年第5期30-31,共2页
佛塔是佛教文化的产物,也是佛教文化的载体。佛塔随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在规模和形式上发生根本改变,出现了许多新形式、新功能。佛塔的兴盛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分析佛塔在中国的变化,对于了解中... 佛塔是佛教文化的产物,也是佛教文化的载体。佛塔随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在规模和形式上发生根本改变,出现了许多新形式、新功能。佛塔的兴盛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分析佛塔在中国的变化,对于了解中国佛塔建筑的文化特征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佛塔 中原文化
下载PDF
西藏工布江达县洛哇傍卡摩崖造像考古调查简报 被引量:4
13
作者 罗布扎西 李林辉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6-31,共6页
洛哇傍卡摩崖造像是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内发现一处重要的文物点,地处“唐蕃古道”与“茶马古道”交通要道之上,是一处有造像及藏文题记共存的摩崖石刻作品,其主要内容有佛像、佛塔及藏文题记。本文通过造像、佛塔及古藏文题记特征的比对... 洛哇傍卡摩崖造像是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内发现一处重要的文物点,地处“唐蕃古道”与“茶马古道”交通要道之上,是一处有造像及藏文题记共存的摩崖石刻作品,其主要内容有佛像、佛塔及藏文题记。本文通过造像、佛塔及古藏文题记特征的比对,初步认为其年代为公元9~11世纪。洛哇傍卡摩崖造像、佛塔以及与佛教“戒律”相关的古藏文题记共存的现象,是目前所知的西藏境内摩崖造像中罕见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哇傍卡 摩崖造像 一佛二菩萨 佛塔
下载PDF
中国早期佛寺塔殿关系初探 被引量:1
14
作者 迟群 许政 《华中建筑》 2014年第3期149-153,共5页
基于佛塔与佛寺历史文献资料、考古发掘资料以及实物,结合笔者对"中国古塔"研究及古塔保护实践经验,提出在丝绸之路的中西方文化交流背景下,我国早期佛寺"塔为中心"制度受印度犍陀罗佛寺影响,在国内沿官方与大众两... 基于佛塔与佛寺历史文献资料、考古发掘资料以及实物,结合笔者对"中国古塔"研究及古塔保护实践经验,提出在丝绸之路的中西方文化交流背景下,我国早期佛寺"塔为中心"制度受印度犍陀罗佛寺影响,在国内沿官方与大众两条路线发展,官方佛寺承袭印度规制而大众佛寺则模仿官方佛寺由本土居住建筑改造而来。随着佛殿地位提高,"前塔后殿"式布局成主流。在唐代佛教教义中国化成熟的基础上,佛寺布局两条发展路线合二为一,并向以佛殿为中心定制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寺 演变 塔为中心 前塔后殿 舍宅为寺
下载PDF
陕西发现佛教供奉塔、造像塔和画像砖塔述要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合心 徐进 《文博》 2016年第6期16-42,共27页
塔的梵文(Stupa)本义是坟冢的意思,融入中国传统建筑后成为供奉佛的特定场所。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和信仰,并妥为供奉和保护佛舍利,信徒们造出了各种类型、不同质地的塔。它们从大类上可分为:建于室外的不可移动的塔和置于室内或雕凿于... 塔的梵文(Stupa)本义是坟冢的意思,融入中国传统建筑后成为供奉佛的特定场所。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和信仰,并妥为供奉和保护佛舍利,信徒们造出了各种类型、不同质地的塔。它们从大类上可分为:建于室外的不可移动的塔和置于室内或雕凿于壁面的小型佛塔两种。迄今为止,学界有关著述大都偏重于前者而鲜少谈及后者。本文谨将后者定义为室内"佛教供奉塔、造像塔和画像砖塔"系列,就所掌握的资料按年代序列,择要叙述,以期弥补这一方面研究之遗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供奉塔 造像塔 支提 佛堂 善业泥
下载PDF
靈石寺塔《佛說預修十王生七經》考釋
16
作者 楊松濤 《佛教文化研究》 2015年第1期307-326,552,561-562,共22页
浙江台州黃岩靈石寺塔,于1987年大修時發現塔内大量文物,基本情況考古簡報已作刊發。本文僅就手抄的五卷'佛說預修十王生七經'經晝卷的概況從卷面規格、字數、行數、字體、構圖、人鬼形象以及舛誤等作一簡介;進而列出五卷差異,... 浙江台州黃岩靈石寺塔,于1987年大修時發現塔内大量文物,基本情況考古簡報已作刊發。本文僅就手抄的五卷'佛說預修十王生七經'經晝卷的概況從卷面規格、字數、行數、字體、構圖、人鬼形象以及舛誤等作一簡介;進而列出五卷差異,對比辨別。從中看出,靈石寺五卷來源同一。此類經卷國内除敦煌本外,其他地方完整的尚未發現,故靈石寺本十分難得,尤其是此經題'預修十王生七經'更是國内首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關鍵詞:靈石寺塔 佛說十王經 預修十王生七經 差異 辨別
下载PDF
武周长安四年造像塔散石述论
17
作者 朱己祥 赵梓媛 《艺术生活》 2020年第3期16-22,共7页
本文基于实地调查所得资料,阐释了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藏武周长安四年(704)佛堂形组合式造像塔散石的铭文与图像内容。该石原初所在造像塔为纪年明确的武周时期实例,原初作七级密檐式结构,建于李悊的家宅附近,旨在为其亡父和亲属祈福。... 本文基于实地调查所得资料,阐释了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藏武周长安四年(704)佛堂形组合式造像塔散石的铭文与图像内容。该石原初所在造像塔为纪年明确的武周时期实例,原初作七级密檐式结构,建于李悊的家宅附近,旨在为其亡父和亲属祈福。该石的图像粉本受到邢台隆尧地区同类造像塔影响,可能出土于邯郸东南部漳河流域,对于认识佛堂形组合式造像塔的性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刻艺术 佛堂形组合式造像塔 隆尧 邯郸
下载PDF
甘肃馆藏造像碑塔舍身饲虎本生图像考 被引量:2
18
作者 魏文斌 高海燕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3-73,91,共12页
本生故事是佛教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舍身饲虎本生以牺牲、奉献为主题思想,在北朝时期较为常见且具有一定代表性,新疆、甘肃、河南、山西等地的石窟中保存有一定数量的该本生故事壁画和雕刻。佛教造像碑、塔是与石窟一脉相承的佛教艺术... 本生故事是佛教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舍身饲虎本生以牺牲、奉献为主题思想,在北朝时期较为常见且具有一定代表性,新疆、甘肃、河南、山西等地的石窟中保存有一定数量的该本生故事壁画和雕刻。佛教造像碑、塔是与石窟一脉相承的佛教艺术表现形式,其龛像、铭文及其他佛教内容往往相互印证,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表达一定的主题。甘肃馆藏的两件刻有舍身饲虎本生图像的碑塔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其内容、构图、思想内涵等相关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造像碑 造像塔
原文传递
浙江金华万佛塔结构设计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珂 田立强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3-28,42,共7页
浙江金华万佛塔工程主塔为异地复建工程,按宋代建筑风格设计。原塔在1942年拆毁,复建以古塔尺寸为基础,按不等比例放大设计。为实现塔身体型变化要求,结构设计在立面上采用四种结构形式,分别为钢骨混凝土柱框架-核心筒、钢管混凝土柱框... 浙江金华万佛塔工程主塔为异地复建工程,按宋代建筑风格设计。原塔在1942年拆毁,复建以古塔尺寸为基础,按不等比例放大设计。为实现塔身体型变化要求,结构设计在立面上采用四种结构形式,分别为钢骨混凝土柱框架-核心筒、钢管混凝土柱框架-核心筒、钢框架-核心筒、钢框架-柱间支撑结构形式。介绍建筑设计限制对结构设计影响,结构方案选择及分析,并采用性能化设计提高结构安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佛塔 古建筑 建筑遗产保护 多体系结构 施工阶段控制
原文传递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J15发掘简报 被引量:2
20
作者 祁海宁 +2 位作者 王滨 祝乃军(摄影) 董补顺(绘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7-46,共20页
2014年6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北区发现明代砖砌水井一口,这是该遗址发现的第15口古井,编号为2014NBJ15(简称J15)。大报恩寺是明代重要的皇家寺院。该井完全用明代大砖砌就,建造精良、时代明确,是皇家寺院的组成部分。... 2014年6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北区发现明代砖砌水井一口,这是该遗址发现的第15口古井,编号为2014NBJ15(简称J15)。大报恩寺是明代重要的皇家寺院。该井完全用明代大砖砌就,建造精良、时代明确,是皇家寺院的组成部分。井内出土石、陶、瓷、铁器等各类质地文物70余件,为大报恩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尤其是出土的1件石质佛首和2件石质佛像砖,雕刻精美、纹饰复杂,是大报恩寺琉璃塔上的装饰物,体现出明代皇家寺院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大报恩寺水井 佛像砖 琉璃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