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佛足迹图像的传播与信仰(下)——以印度与中国为中心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静杰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8-80,161,共23页
中国汉文化地区的佛足迹图像,自7世纪中叶玄奘、王玄策带回中印度粉本之后发展起来,从关中周围扩展到四川盆地和东南沿海。明代汉传佛教寺院佛足迹碑图像流行,佛足迹图像中国化过程最终完成。在日本,奈良时代来源于王玄策粉本的药师寺... 中国汉文化地区的佛足迹图像,自7世纪中叶玄奘、王玄策带回中印度粉本之后发展起来,从关中周围扩展到四川盆地和东南沿海。明代汉传佛教寺院佛足迹碑图像流行,佛足迹图像中国化过程最终完成。在日本,奈良时代来源于王玄策粉本的药师寺佛足迹石图像,对江户时代及其以后日本佛足迹图像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足迹图像 佛足迹石 佛足迹碑 玄奘 王玄策
原文传递
佛足迹图像的传播与信仰(上)——以印度与中国为中心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静杰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35,160,共30页
佛足迹图像及其信仰,中古以来广泛波及亚洲佛教流行地区,寄托着人们思念佛陀和希冀佛教繁荣的情怀,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情况。佛足迹图像创始于纪元前后中印度佛陀象征性表现,2-4世纪脱胎于佛陀象征性表现的佛足迹石出现... 佛足迹图像及其信仰,中古以来广泛波及亚洲佛教流行地区,寄托着人们思念佛陀和希冀佛教繁荣的情怀,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情况。佛足迹图像创始于纪元前后中印度佛陀象征性表现,2-4世纪脱胎于佛陀象征性表现的佛足迹石出现并流行开来,在西北印度和东南印度形成两个各具特征的图像系统。其后,印度佛足迹图像经历了缓慢的发展过程,一直持续到12世纪。中国汉文化地区的佛足迹图像,自7世纪中叶玄奘、王玄策带回中印度粉本之后发展起来,从关中周围扩展到四川盆地和东南沿海。明代汉传佛教寺院佛足迹碑图像流行,佛足迹图像中国化过程最终完成。祈求佛教兴旺和永恒,始终是佛足迹图像的主题,在后世发展中又增加了护法、消灾和超度亡灵等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足迹图像 佛足迹石 佛足迹碑 玄奘 王玄策
原文传递
龙门东山擂鼓台佛足迹图像碑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2
3
作者 焦建辉 谷宏耀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2-94,121,共4页
龙门东山擂鼓台发现的一例佛足迹图像碑,与目前国内发现的数例同类遗物相比,特点鲜明:一是时间早,具有唐代造像特征;二是体量大,分别以整石雕出碑身、底座,组合安装,且保存状况较好;三是碑身多面均刻出佛足;四是图像布局特殊,千辐轮位... 龙门东山擂鼓台发现的一例佛足迹图像碑,与目前国内发现的数例同类遗物相比,特点鲜明:一是时间早,具有唐代造像特征;二是体量大,分别以整石雕出碑身、底座,组合安装,且保存状况较好;三是碑身多面均刻出佛足;四是图像布局特殊,千辐轮位于前掌中心而非整个脚掌中心;五是图像内容简化,不见趾尖莲花、万字符和脚掌剑、鱼、满瓶、海螺等物,较之四川眉山法宝寺仅刻出轮、鱼的形式又显复杂;足跟间连接二足的双弧线亦不见于其他诸迹;六是佛足跟部两侧刻出站立、行走或坐姿的人物形象,为目前所发现的同类图像中所仅见。这一材料的发现,丰富了相关题材的研究内容,并提出了新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石窟 佛足迹 图像碑
原文传递
石雕杂谈 被引量:1
4
作者 甄彦苍 《雕塑》 2010年第3期70-71,共2页
石头材料发展历史悠久,人类早期文明和艺术的建构就利用了大量的石材,石雕、石头建筑是人类在历史上留下的"足印"。它坚固耐用,贮量多,成本低,是大自然的结晶,有着自然和历史的双重性,人类对石头的认识饱含着人的情感,从中我... 石头材料发展历史悠久,人类早期文明和艺术的建构就利用了大量的石材,石雕、石头建筑是人类在历史上留下的"足印"。它坚固耐用,贮量多,成本低,是大自然的结晶,有着自然和历史的双重性,人类对石头的认识饱含着人的情感,从中我们可以领会到自古以来对石头的审美观、美学观、哲学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头文化 石雕 民间艺术 佛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