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释迦谱》中的释迦牟尼形象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党措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121-127,184,共8页
《释迦谱》形成于南朝齐梁时期,是中国人编纂的第一部释迦牟尼传记。文章通过梳理部派佛教早期、分裂期及大乘佛教初期佛教史中的释迦牟尼形象,进而从生命过程、外貌形象和法理形象三方面对《释迦谱》中释迦牟尼的形象进行深入挖掘,归... 《释迦谱》形成于南朝齐梁时期,是中国人编纂的第一部释迦牟尼传记。文章通过梳理部派佛教早期、分裂期及大乘佛教初期佛教史中的释迦牟尼形象,进而从生命过程、外貌形象和法理形象三方面对《释迦谱》中释迦牟尼的形象进行深入挖掘,归纳出其形象特点。《释迦谱》中的释迦牟尼是经历了出生到涅槃的神性人,又是从过去穿越到现在的人性神,其形象是时间上纵向单一性和空间横向多重性的交汇,是立体、多元而不可复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迦谱》 释迦牟尼 生命过程 外貌形象 法理形象
下载PDF
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的教师职业认同——基于“60后”与“70后”出生组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蹇世琼 饶从满 《教师发展研究》 2017年第2期52-64,共13页
基于生命历程理论的"连续性"视角,以"教师职业认同故事线坐标图"为主要工具收集并分析了29名"60后"和"70后"教师的职业认同发展情况。结果显示:两个出生组的教师职业认同发展轨迹可分为波折向... 基于生命历程理论的"连续性"视角,以"教师职业认同故事线坐标图"为主要工具收集并分析了29名"60后"和"70后"教师的职业认同发展情况。结果显示:两个出生组的教师职业认同发展轨迹可分为波折向上、波折水平、波折向下型;渐进向上、渐变向下型等。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两个出生组在教师职业认同发展轨迹上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共性主要表现为两个出生组的教师职业认同发展轨迹在入职10年后均会明显地发生转折;差异性主要表现为轨迹的类型分布、轨迹方向、转折点的发生等均具有明显的组间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与不同出生组教师所经历的社会历史事件和个人生命事件密切相关。同时,同一出生组内的教师职业认同发展轨迹也存在个体差异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引起个体差异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历程理论 教师职业认同 “60后” “70后” 教师教育
下载PDF
论小学德育课程的理念呈现及其特点 被引量:5
3
作者 唐俐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6年第4期56-58,共3页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德育课程 品德与社会 德育生活化 德育社会化
下载PDF
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龙福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95-98,共4页
鲁迅作品的教学效果不佳与教师讲授方法的不当大有关系。只有尽力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突出其作为文学家的生命个体特征,才能激发起学生阅读、理解、认同鲁迅的兴趣和愿望。
关键词 鲁迅作品 现代文学课程教学 生命个体特征
下载PDF
从“识心见性”到“作用见性”——论禅宗心性逻辑的内在演绎
5
作者 马俊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5-199,共5页
禅宗心性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其内在逻辑和解脱实践实际上发生了巨大变化。概言之,这一变化过程主要体现为三个重要转折:慧能南禅突出的是顿教法门,五家分灯禅则表现出由"顿教法"向"见性法"的转移,入宋以后则又凸显"儒佛融合"的... 禅宗心性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其内在逻辑和解脱实践实际上发生了巨大变化。概言之,这一变化过程主要体现为三个重要转折:慧能南禅突出的是顿教法门,五家分灯禅则表现出由"顿教法"向"见性法"的转移,入宋以后则又凸显"儒佛融合"的趋势。从哲学上看,又可将其概括为从"本性论"到"泛性论"、从"立体见用"到"由用见体"的演变。从心性论的内在逻辑而言,这种转变大致可以描述为从"识心见性"到"作用见性"的演变。可以说,禅宗心性论的逻辑演变贯穿于从达摩到慧能再到五家禅的自我推展、自我演绎的历史脉络之中,这一脉络体系几乎穷尽了禅宗的理论空间,因而具有十分典型的思想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心性论 识心见性 作用见性 佛性 慧能
下载PDF
论小学德育课程的理念呈现及其特点
6
作者 唐俐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6年第4期77-80,共4页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德育课程 理念 德育生活化 德育社会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