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俄藏инв.№7029号西夏文《八阳经》考释
1
作者 张九玲 《西夏研究》 2024年第2期55-68,共14页
唐代由中国人所造的疑伪经《八阳经》曾在敦煌、吐鲁番地区广为流行,有汉、藏、回鹘、西夏等不同文字的文本存世。西夏本译自藏文底本,译者不明,翻译时间在藏文本之后。论文主要参考P.744、P.749等藏文本对出土于黑水城遗址、现藏俄罗... 唐代由中国人所造的疑伪经《八阳经》曾在敦煌、吐鲁番地区广为流行,有汉、藏、回鹘、西夏等不同文字的文本存世。西夏本译自藏文底本,译者不明,翻译时间在藏文本之后。论文主要参考P.744、P.749等藏文本对出土于黑水城遗址、现藏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的инв.№7029号西夏本《八阳经》进行释读,兼及夏、汉、藏三种文本的对勘研究,可以为《八阳经》的传播、文献学等相关研究提供一份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阳经》 疑伪经 西夏文 藏文
下载PDF
疑伪经文本构成的复杂和奇特——-以《十王经》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九玲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26-32,共7页
西夏、藏文本《十王经》较汉文本增加了天使经中的阎罗宫和五天使内容,西夏本体现了早期藏文本的面貌。而现存捷克藏文本还有弥陀境域、六道十地、浓缩心经、弥勒真言等四个独具条项,应是在早期藏文本基础上后来增添,这使其成为诸本《... 西夏、藏文本《十王经》较汉文本增加了天使经中的阎罗宫和五天使内容,西夏本体现了早期藏文本的面貌。而现存捷克藏文本还有弥陀境域、六道十地、浓缩心经、弥勒真言等四个独具条项,应是在早期藏文本基础上后来增添,这使其成为诸本《十王经》中文本构成最为复杂奇特的一个版本。西夏本经文正文等项译自藏文本,序言则译自汉文本,这在此前的西夏译作中尚属首次发现。明刻本《十王经》在十王审讯偈颂之下又有散文长行,其文本构成在诸汉文本中别具一格。明刻本此一特点与藏文本相同,但两者的散文长行在内容上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天使 《十王经》 疑伪经 文本
下载PDF
《大灌顶经》形成及其作者考 被引量:5
3
作者 伍小劼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5-111,155,共7页
十二卷本《大灌顶经》是南北朝时期中国僧人撰写的经典,亦即所谓伪经。关于十二卷《大灌顶经》的形成有各种说法,但从经文本身提供的内证,参酌其他资料,可以考定《大灌顶经》后三卷产生于北魏太武帝灭法之前,前九卷产生于北魏太武帝灭... 十二卷本《大灌顶经》是南北朝时期中国僧人撰写的经典,亦即所谓伪经。关于十二卷《大灌顶经》的形成有各种说法,但从经文本身提供的内证,参酌其他资料,可以考定《大灌顶经》后三卷产生于北魏太武帝灭法之前,前九卷产生于北魏太武帝灭法之后。宋孝武帝大明元年(公元457年)被集中编辑为十二卷,《大灌顶经》的作者为刘宋沙门慧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灌顶经 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 伪经 药师经 慧简
下载PDF
疑伪经对佛教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淼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4-128,共5页
疑伪经是佛教适应中国社会而产生的一类佛教典籍。在保持传统佛教核心思想的基础上,疑伪经融合了中国儒家的重要伦理思想以及道教的修行思想,体现了佛教的中国化。同时,从佛教疑伪经的思想内容我们也可以看出,佛教逐步融入中国社会,最... 疑伪经是佛教适应中国社会而产生的一类佛教典籍。在保持传统佛教核心思想的基础上,疑伪经融合了中国儒家的重要伦理思想以及道教的修行思想,体现了佛教的中国化。同时,从佛教疑伪经的思想内容我们也可以看出,佛教逐步融入中国社会,最终成为中国普通民众信仰的一种重要形式,也完成了对传统佛教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疑伪经 继承 超越
下载PDF
《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与“文化汇流” 被引量:5
5
作者 伍小劼 《南亚研究》 CSSCI 2010年第2期112-122,共11页
十二卷本《大灌顶经》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僧人撰写的经典,亦即所谓"伪经"。其中第十二卷《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是药师信仰的源头,也是现存药师经的最早形态。隋唐时期,药师经又先后三译,说明此经在中国诞生后曾传入印度,... 十二卷本《大灌顶经》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僧人撰写的经典,亦即所谓"伪经"。其中第十二卷《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是药师信仰的源头,也是现存药师经的最早形态。隋唐时期,药师经又先后三译,说明此经在中国诞生后曾传入印度,经过印度文化的改造,再传回中国。这是佛教发展中文化汇流现象的一个具体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灌顶经 拔除过罪经 药师经 伪经 文化汇流
原文传递
敦煌佛教疑伪经词语考释五则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小艳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117,128,共8页
敦煌佛教疑伪经中有一些不易理解的词语,前人每多误录或歧解。本文对其中的"■瀆""蔓陌""为■师所■""■""沛"等五则词语作了较为详尽的考释。"■瀆"即"薛瀆",&... 敦煌佛教疑伪经中有一些不易理解的词语,前人每多误录或歧解。本文对其中的"■瀆""蔓陌""为■师所■""■""沛"等五则词语作了较为详尽的考释。"■瀆"即"薛瀆","■"为"薛"的隶变俗体;"薛瀆"为"媟嬻"的音借,指亲近。"蔓陌"当读为"慢蓦",指轻慢、冒犯。"为■师所■"应作"为恶师所误","■"为"惡"的俗讹,"■"系"悟"的俗省,"悟"又为"误"之借字。"■"为"救"之俗讹,"救头然"为佛经习语。"沛"指"倾洒",其义在晚唐以后的文献中主要用"潑"来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献 佛教疑伪经 词语考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