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Buddhist sculpture art i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1
作者 ZHANG Dingwei CHEN Liesheng 《Intern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 2017年第2期81-83,共3页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sculpture has completely changed the original Chinese ancient sculpture, rich China sculpture theme, grea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sculpture, in the Wei and J...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sculpture has completely changed the original Chinese ancient sculpture, rich China sculpture theme, grea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sculpture,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Buddhist sculpture received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the art form is abunda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 slim but clear appearance" and" images of noble figures "two kinds of modeling feat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aesthetic orient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overall features of the art of carving art in this historical period, as well as its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uddhist stat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buddhist art sculpture art sllm but clear appearance
下载PDF
中国传统风景审美思想对魏晋南北朝敦煌佛教壁画的影响
2
作者 王玫 张春彦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1期102-107,共6页
魏晋南北朝是山水画与宗教绘画共生并存的时期,这一时期“道释画渐盛”“山水画成立”,尤以南北朝时期佛教画最盛。佛教画与山水画在敦煌相遇。受中国风景审美的影响,敦煌佛教壁画表现出了与印度、中亚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更加注重风景、... 魏晋南北朝是山水画与宗教绘画共生并存的时期,这一时期“道释画渐盛”“山水画成立”,尤以南北朝时期佛教画最盛。佛教画与山水画在敦煌相遇。受中国风景审美的影响,敦煌佛教壁画表现出了与印度、中亚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更加注重风景、建筑以及世俗生活的表达,是背后这一时期中国古人风景设计与风景文化的真实再现。文章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系统对比同一时期印度和中亚的佛教美术,从而进一步明确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的风景审美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审美 风景表达 魏晋南北朝 敦煌佛教壁画 印度佛教美术
下载PDF
历史观与汉语史研究方法的有机统一——《南北朝译经疑问句研究》评介
3
作者 于峻嵘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1-54,共4页
20世纪40年代至今的近百年间,学界在汉译佛经对汉语发展的影响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佛经作为汉语史口语语料库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进入新世纪,汉译佛经的语言价值被深入发掘,诸多成果为研究打开了新视野。黄娜、石彦霞博士出于对译... 20世纪40年代至今的近百年间,学界在汉译佛经对汉语发展的影响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佛经作为汉语史口语语料库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进入新世纪,汉译佛经的语言价值被深入发掘,诸多成果为研究打开了新视野。黄娜、石彦霞博士出于对译经研究的共同志趣,撰就了《南北朝译经疑问句研究》。此书整合了历史观念与汉语史研究方法,多角度剖析了疑问句,描写了外来成分、文言、白话以及不规范成分,得出了可信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译经 疑问句 历史观 汉语史研究方法
下载PDF
四川安岳舍身岩摩崖造像调查报告 被引量:3
4
作者 张亮 王丽君 +8 位作者 张媛媛 干倩倩 廖顺勇 王晓华 司程文 白彬 余靖 董华锋 雷玉华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26,共13页
舍身岩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林凤镇大月村十组,8世纪中期开凿,现存15龛,题材主要有释迦佛、弥勒说法、佛道合龛等。依龛窟形制及造像题材、风格来看,舍身岩摩崖造像主要受川北巴中、广元等地的影响。
关键词 舍身岩 摩崖造像 唐代 佛道合龛
下载PDF
6世纪前期北方地区维摩诘经变的演变——兼论与南朝佛教图像的关联 被引量:7
5
作者 于向东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6年第4期11-17,共7页
维摩诘经变是佛教美术本土化的变相,也是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佛教图像之一。相比5世纪图像,6世纪前期维摩诘经变样式发生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维摩诘形象的汉化、隐几、隐囊的出现以及画面情节的丰富等方面。本文根据图像细节分析及文献记... 维摩诘经变是佛教美术本土化的变相,也是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佛教图像之一。相比5世纪图像,6世纪前期维摩诘经变样式发生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维摩诘形象的汉化、隐几、隐囊的出现以及画面情节的丰富等方面。本文根据图像细节分析及文献记载,推测6世纪前期维摩诘经变样式可能源自南朝佛教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 佛教图像 维摩诘经变 演变 影响
下载PDF
风景意象的“诗化”再现--明代北京佛寺园林的景观认知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源 李险峰 《风景园林》 2022年第4期128-133,共6页
作为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风景点及风景建筑,佛寺园林是古代城市风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明代北京地区的佛寺园林为例,将826篇佛寺游览写景诗文作为研究材料,探究其中的历史景观认知内容:1)基于扎根理论编码方法,从诗文材料中提... 作为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风景点及风景建筑,佛寺园林是古代城市风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明代北京地区的佛寺园林为例,将826篇佛寺游览写景诗文作为研究材料,探究其中的历史景观认知内容:1)基于扎根理论编码方法,从诗文材料中提取7566个原始文本节点,并梳理得到包含58类景观要素的11个景观范畴;2)基于Python语言编程与VOSviewer软件分析,获得由不同景观要素组成的6类风景意象;3)结合历史舆图和ArcGIS核密度分析,对每类风景意象的空间分布与景观特征进行解释。研究结论有助于从宏观层面理解北京佛寺园林的整体历史风貌特色,并为当代文化遗产的相关实践与研究提供审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明代北京 佛寺 景观认知 景观要素 风景意象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僧人行记之文学表征及文学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阳清 吴冬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6-124,共9页
魏晋以来,汉地僧侣多西行佛国求经巡礼,僧人行记应运而生。支僧载《外国事》等著作十种即先后别行于世。魏晋南北朝僧人行记之文学表征,主要体现在写景之简练传神、状物之精致细腻、叙人之真切传情、记事之神秘有验等4个方面,藉此昭示... 魏晋以来,汉地僧侣多西行佛国求经巡礼,僧人行记应运而生。支僧载《外国事》等著作十种即先后别行于世。魏晋南北朝僧人行记之文学表征,主要体现在写景之简练传神、状物之精致细腻、叙人之真切传情、记事之神秘有验等4个方面,藉此昭示了作为文学文本的内涵、价值以及张力。其文学意义则集中表现为:彰显叙事文学成就并拓展了传统传记空间,丰富山水游记创作并开阔了眼界和视野,作为民族文学文本而呈现出了某种价值功能,对后来僧人行记和相关叙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僧人行记 文学表征 文学意义
下载PDF
壅塞的清除——南朝至唐代诗歌艺术的发展一题 被引量:5
8
作者 骆玉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7-122,共6页
中古文人诗兴起以后 ,由于对诗歌特质的理解的偏差 ,出现一种语意繁复的壅塞现象 ,妨害纯净的诗境的形成。从南朝至唐对此现象的清除过程 ,也就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为高度自觉的艺术创造的过程。以语言浅显、意境明净。
关键词 南朝至唐代 诗歌艺术 壅塞现象 诗境 构成 创作 阅读
下载PDF
南北朝佛寺题咏诗初探 被引量:3
9
作者 陈自力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8-124,共7页
佛寺题咏诗产生于刘宋南齐之际 ,而盛行于南朝梁陈两代 ,就其内容构成而言 ,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既言佛理 ,又写景物 ,一类是不涉佛理 ,只写景物 ;佛教的盛极一时 ,佛寺的大量兴建以及佛寺景观审美意识的自觉 ,是南北朝佛寺题咏诗产生与... 佛寺题咏诗产生于刘宋南齐之际 ,而盛行于南朝梁陈两代 ,就其内容构成而言 ,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既言佛理 ,又写景物 ,一类是不涉佛理 ,只写景物 ;佛教的盛极一时 ,佛寺的大量兴建以及佛寺景观审美意识的自觉 ,是南北朝佛寺题咏诗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佛寺题咏诗的出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寺题咏诗 南北朝 佛寺景观 审美意识
下载PDF
南宋的多元文化与文学流派 被引量:4
10
作者 邓乔彬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1期82-89,共8页
北宋的主流文化是士大夫文化,因长期党争而士风渐坏,在南宋的政治环境中这一文化逐渐衰落。由于统治者的扶植,且顺应了时代之需,南宋理学大盛,理学家留意于文学理论和诗文创作,朱熹尤有建树。宋代士大夫普遍悦禅,参与了禅林文化建设,南... 北宋的主流文化是士大夫文化,因长期党争而士风渐坏,在南宋的政治环境中这一文化逐渐衰落。由于统治者的扶植,且顺应了时代之需,南宋理学大盛,理学家留意于文学理论和诗文创作,朱熹尤有建树。宋代士大夫普遍悦禅,参与了禅林文化建设,南宋禅僧多追求文人的生活意趣,诗歌不乏佳作。南宋地狭官冗,读书人沦为"谒客",江湖文化遂成廊庙与隐逸外的主要文化形态,江湖诗派为此时的重要流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多元文化 理学 禅林 江湖 诗文流派
下载PDF
南宋杭州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被引量:2
11
作者 林正秋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65-69,共5页
:南宋时期是杭州历史上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最盛的阶段。日本数以百计的名僧纷纷来到南宋都城临安府 (今杭州 )的名刹取经学佛 ,他们大部分集中在当时的名刹灵隐寺、净慈寺、径山寺、天竺三寺、护国仁王寺等禅宗寺院 ,长者十余年 ,短则一... :南宋时期是杭州历史上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最盛的阶段。日本数以百计的名僧纷纷来到南宋都城临安府 (今杭州 )的名刹取经学佛 ,他们大部分集中在当时的名刹灵隐寺、净慈寺、径山寺、天竺三寺、护国仁王寺等禅宗寺院 ,长者十余年 ,短则一二年。他们回国之后 ,对日本的禅宗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其中名僧荣西回国后成为日本禅宗的创始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杭州 佛教文化交流 中国 日本 禅宗
下载PDF
“避世”与“抗世”的矛盾结合——南宋贬谪词对张、柳渔父意象的继承及其原因探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幼良 张英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7-113,共7页
唐宋贬谪词中渔父意象的原型,远溯自庄子《外物》、屈原《渔父》,近承于张志和《渔歌子》,柳宗元《江雪》。南宋贬谪词中的渔父意象运用得格外频繁。其意象所表达的含义,是对张氏渔父避世精神和柳氏渔父抗世精神的继承与结合。究其原因... 唐宋贬谪词中渔父意象的原型,远溯自庄子《外物》、屈原《渔父》,近承于张志和《渔歌子》,柳宗元《江雪》。南宋贬谪词中的渔父意象运用得格外频繁。其意象所表达的含义,是对张氏渔父避世精神和柳氏渔父抗世精神的继承与结合。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渔父意象中隐含的庄子、屈子形象与南宋贬谪词人在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贬谪的原因上具有相似性;其次是南宋贬谪词人大多有"避世"的客观条件,即有较为丰足的物质基础;再者是因为南宋特殊的时代环境形成了文人"进则尽节,退则乐天"的思想,在文学上又有北宋苏东坡以及南宋赵构作榜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父 意象 张志和 柳宗元 南宋贬谪词 原因
下载PDF
南朝祭祀与佛教 被引量:2
13
作者 夏德美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50-57,共8页
佛教素食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表现之一就是南朝时期在佛教素食观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的祭祀曾发生过一些变化,在丧礼和国家宗庙天地祭祀中都出现了用蔬食祭祀的现象。这些变化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但从大的范围看,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 佛教素食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表现之一就是南朝时期在佛教素食观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的祭祀曾发生过一些变化,在丧礼和国家宗庙天地祭祀中都出现了用蔬食祭祀的现象。这些变化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但从大的范围看,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这恰好反映了儒家礼制在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地位。佛教方面的史料和正史对这些变化都有一定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了各自不同的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素食 南朝 祭祀
下载PDF
南北朝平民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佛寺僧人 被引量:2
14
作者 喻进芳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65-69,共5页
南北朝时期,由于平民讲学的风气被阻断,统治阶级又无心顾及下层百姓的文化教育问题,而在此时大兴的佛教从客观上担当了平民教育的任务。佛寺僧人在传播宗教教义时,也从文学、艺术等方面影响和教育了平民大众。
关键词 南北朝 佛寺僧人 平民教育
下载PDF
中国古代山水诗审美意象的流变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92-98,共7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诗意象,从公宴聚会的华丽,到香草意象的寄托、寺庙山水的义理,到真正山水的清新描写,昭示着山水诗意象从美颂比兴到自然审美的发展。唐代寺庙道观成为山水诗的审美所在,梅竹和亭意象的固化,是宋代山水诗意象的代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诗意象,从公宴聚会的华丽,到香草意象的寄托、寺庙山水的义理,到真正山水的清新描写,昭示着山水诗意象从美颂比兴到自然审美的发展。唐代寺庙道观成为山水诗的审美所在,梅竹和亭意象的固化,是宋代山水诗意象的代表。题山水画是唐宋山水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表现了诗画合一的审美。元明清时期有大量名家名品山水画题诗出现,进一步发展了梅、竹松、鹤等高洁意象,特别是诗人别号、文集体现的山水诗意象非常普遍。这一时期呈现出前代少有的边远、异域山水意象,表现出时人开放、广袤的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唐宋 元明清 山水诗 意象
下载PDF
《南巡盛典》中的江苏园林版刻图像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许浩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64-71,共8页
江苏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风格鲜明,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康乾时期,在北京、承德营造了圆明园、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这一时期,江苏园林也有很大的发展,扬州园林、苏州园林流派风格趋于定型。康熙、乾隆... 江苏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风格鲜明,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康乾时期,在北京、承德营造了圆明园、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这一时期,江苏园林也有很大的发展,扬州园林、苏州园林流派风格趋于定型。康熙、乾隆均数次南巡,途径江苏。地方官员与商人为此营造行宫,修葺园林,整治景点,客观上推动了扬州、镇江、苏州等地园林的发展。清帝南巡途中,随行的宫廷画师将所经的景点、行宫一路绘成图册,这些图像采用宫廷绘画手法,逼真细腻,反映了清代园林的景观面貌,成为研究清代园林营造的重要图像史料。《南巡盛典》是记录乾隆南巡事件的宫廷典籍,其中有155幅木刻版画插图描绘了南巡沿途景点、园林、寺庙和行宫的景观风貌,具有重要的园林历史价值。笔者整理了其中江苏地区的园林图像,分析了图像中所呈现的建筑、山水等园林要素,并提炼了园林的风格特征。本文最后从图像视觉表现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图版的序列与南巡游览的顺序相呼应,具有明显的时空秩序性。各图视点高远、刻绘细腻,表现了清代江苏园林与名胜的精湛技艺与风格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园林 清代 《南巡盛典》 图像
下载PDF
略论魏晋南北朝佛教寺院的公益活动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宏慧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18-21,共4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慈善公益事业,因受佛教慈悲观念和"福田"思想的影响,佛教寺院和僧人在社会上进行了广泛的慈善公益活动,他们参加到世俗的社会生活当中,赈灾济贫、行医施药、凿井修桥、保护生态环境,为当时的社会公益事业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慈善公益事业,因受佛教慈悲观念和"福田"思想的影响,佛教寺院和僧人在社会上进行了广泛的慈善公益活动,他们参加到世俗的社会生活当中,赈灾济贫、行医施药、凿井修桥、保护生态环境,为当时的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对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佛教寺院 公益活动
下载PDF
南朝佛教图像对北朝的影响——以礼佛图、天人骑兽图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于向东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19,211,共6页
南朝式样礼佛图与天人骑兽图是南北朝时期佛教图像本土化的产物,前者体现儒家礼仪文化所强调的身份等级秩序感,后者则反映佛教对道教等本土宗教图像符号积极吸纳。两种图像都对北朝产生过直接影响。本文认为,只有在南朝三教文化并存发... 南朝式样礼佛图与天人骑兽图是南北朝时期佛教图像本土化的产物,前者体现儒家礼仪文化所强调的身份等级秩序感,后者则反映佛教对道教等本土宗教图像符号积极吸纳。两种图像都对北朝产生过直接影响。本文认为,只有在南朝三教文化并存发展的背景下,才可能产生此种礼佛图与天人骑兽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 佛教图像 影响
下载PDF
胡僧憇松:文化意象的唐宋变迁——兼论《憇寂图》的经典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小荣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7-97,共11页
韦偃是唐代著名的松石画高手,其《双松图》因杜甫《戏为韦偃双松图歌》广为后人所熟知,而诗中最重要的文化意象是胡僧憇松。北宋元祐三年正月十二日,苏轼、李公麟应柳仲远之请,联袂而作《憇寂图》。它与韦偃《双松图》相比,《憇寂图》... 韦偃是唐代著名的松石画高手,其《双松图》因杜甫《戏为韦偃双松图歌》广为后人所熟知,而诗中最重要的文化意象是胡僧憇松。北宋元祐三年正月十二日,苏轼、李公麟应柳仲远之请,联袂而作《憇寂图》。它与韦偃《双松图》相比,《憇寂图》中的人物从外来"胡僧"变成了本土"老僧",植物从"双松"变成了"孤松"。此变化虽小,却包含了丰富的唐宋文化变迁的信息。此外,苏、李《憇寂图》是杜甫《戏为韦偃双松图歌》经典化进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后来《憇寂图》自身也被经典化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僧憇松 文化意象 《双松图》 《憇寂图》 唐宋之变
下载PDF
南宋五山禅林的公共交往与四六书写:以疏文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20
作者 戴路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3期164-170,共7页
南宋五山禅林的四六疏文包括劝请、山门、诸山、江湖、化缘等种类,作者多为临济宗大慧派僧人,主要用于公共交往。首先,宋代释疏撰制经历了由文人疏向僧人疏的转化过程,五山禅僧作为独立的创作群体出现于南宋后期,表现在文体类别的细化... 南宋五山禅林的四六疏文包括劝请、山门、诸山、江湖、化缘等种类,作者多为临济宗大慧派僧人,主要用于公共交往。首先,宋代释疏撰制经历了由文人疏向僧人疏的转化过程,五山禅僧作为独立的创作群体出现于南宋后期,表现在文体类别的细化、应用场合的增多、文本载体的丰富。其次,五山禅林住持的选任制度推动了世俗政权与寺院的互动,围绕人事变迁的公共礼仪逐渐成熟,影响了四六疏文的表达策略与辞章结构。第三,五山禅林的寺院建设为募施化缘的疏文提供了广泛应用空间,作者藉助亦僧亦俗的四六语言随机设教,开启了超越凡圣的解脱法门,保持了禅宗文学的当行本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五山禅林 公共交往 四六疏文 住持选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