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代典籍中的龙王及其文化寓意 被引量:11
1
作者 周晓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7-94,共8页
龙是神话传说中的神灵,在中国人心目中被视为崇高的精神象征。龙王,同样是神话传说中的神灵,并且有着与龙相同的呼风唤雨、掌握水脉大权的职司,可是他却没有具备龙的神圣与威严,非但如此,古代文人史官们对龙王的嘲弄与贬低,更使龙王几... 龙是神话传说中的神灵,在中国人心目中被视为崇高的精神象征。龙王,同样是神话传说中的神灵,并且有着与龙相同的呼风唤雨、掌握水脉大权的职司,可是他却没有具备龙的神圣与威严,非但如此,古代文人史官们对龙王的嘲弄与贬低,更使龙王几乎充满了人格化的性情而黯淡了神化的光彩。究其缘故,主要是因为其形象乃泊来于佛教文化,其资格终不厕于“国之典祀”,其寓意已演成为人们刺世嫉邪的矛头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王 中国古代典籍 佛教典籍 明代神魔小说
下载PDF
孤独的探索与前进——民国佛教小说创作及理论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志权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5-143,共9页
通过梳理民国佛教小说的创作及理论研究,将民国以来佛教小说的发展分为民国初年至二十年代末的过渡期、从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末的发展期和四十年代的开拓期三个阶段进行了分析;对佛教小说为数不多的理论进行了历时研究,并从现代文学... 通过梳理民国佛教小说的创作及理论研究,将民国以来佛教小说的发展分为民国初年至二十年代末的过渡期、从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末的发展期和四十年代的开拓期三个阶段进行了分析;对佛教小说为数不多的理论进行了历时研究,并从现代文学及佛教文学发展的宏观角度分析了佛教小说创作与理论没能同步发展的悖谬之处,旨在为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小说 佛教文学 现代文学史
下载PDF
佛教寺院与唐代小说传播之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李艳茹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0-114,共5页
唐代佛教寺院是唐代小说传播的重要场所。在唐代的佛教寺院中,不但有僧徒讲述、文人剧谈、说话转变多元化的口头传播渠道,更有僧人传抄、编撰佛教类书、书于经文之上等书面传播路径。这些做法客观上扩大了唐代小说的传播范围,促进了唐... 唐代佛教寺院是唐代小说传播的重要场所。在唐代的佛教寺院中,不但有僧徒讲述、文人剧谈、说话转变多元化的口头传播渠道,更有僧人传抄、编撰佛教类书、书于经文之上等书面传播路径。这些做法客观上扩大了唐代小说的传播范围,促进了唐代小说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寺院 僧人 小说 传播
下载PDF
唐代文人的审美与文化观照 被引量:1
4
作者 才嘉红 《黑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1期85-87,共3页
文人是社会意识的代表,是传统文化的承传者。唐代文人受两性审美史的影响,文学创作体现了一种以美善相乐为特征的道德审美形态。在盛唐文人身上,魏晋文人普遍具有的内在紧张和焦虑已消除,仕与隐、玄与儒均得到了较为完美的统一,审美心... 文人是社会意识的代表,是传统文化的承传者。唐代文人受两性审美史的影响,文学创作体现了一种以美善相乐为特征的道德审美形态。在盛唐文人身上,魏晋文人普遍具有的内在紧张和焦虑已消除,仕与隐、玄与儒均得到了较为完美的统一,审美心理更加恬静平和。随着城市佛教文化的兴起,一种新的审美存在方式——唐代释僧小说出现在世人面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文人 审美 文化观照 释僧小说
下载PDF
20世纪“佛教与中国小说”研究论要——以著作类研究为主的学术简史 被引量:1
5
作者 项裕荣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82-90,共9页
20世纪初,梁启超在佛学研究中开始注意到佛教文体对中国小说的影响;在文学史著述中,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出于时代要求与个人兴趣,对佛教文学予以了更多关注;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则真正、切实地从小说艺术的角度分析了佛教在内容与... 20世纪初,梁启超在佛学研究中开始注意到佛教文体对中国小说的影响;在文学史著述中,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出于时代要求与个人兴趣,对佛教文学予以了更多关注;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则真正、切实地从小说艺术的角度分析了佛教在内容与形式方面对我国小说的深远影响,此书之研究结论多有发凡起例之功。20世纪下半叶,代表着“佛教与中国小说”研究最新进展与较高水平的专著当推张中行与孙昌武二人的同名著作《佛教与中国文学》,孙氏的著作把该领域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更高的水平。此外,单篇论文方面则以早期的陈寅恪及季羡林等人的文章尤具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佛教文学 中国小说 研究综述
下载PDF
宋代禅林佚事小说的叙事特色及文化成因 被引量:1
6
作者 郑群辉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6-162,共7页
禅林佚事小说是由宋代僧人创作的反映唐宋禅林中高僧大德的逸言高行、奇人奇行、禅徒入道机缘、士大夫参禅问道等的文言小说。其叙述角度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中立型全知视角,一类是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其叙事方式主要有:角色模式的主角与... 禅林佚事小说是由宋代僧人创作的反映唐宋禅林中高僧大德的逸言高行、奇人奇行、禅徒入道机缘、士大夫参禅问道等的文言小说。其叙述角度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中立型全知视角,一类是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其叙事方式主要有:角色模式的主角与对象的关系主要是主观的;叙述结构上偏重记言;善于把记诗记言记事相结合。其文化成因与宋代小说创作大气候、禅林内部危机以及教内教化文体的变革有关。禅林佚事小说是中国文言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世说新语》是主要记载玄学家"魏晋风度"的佚事小说的话,那么禅林笔记则属于描述唐宋"禅家风骨"的佚事小说,堪称中国文言小说史中交相辉映的双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林佚事小说 禅家风骨 叙事特色 文化成因
下载PDF
唐代寺院故事中佛教寺院的叙事功能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艳茹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105-109,共5页
受佛教世俗化的影响,唐代佛教寺院与民众的关系十分密切,这种关系表现在唐代小说中尤为明确。在唐代寺院故事中,佛教寺院承载了重要的叙事功能,或作为真实地理参照,在小说中营造出似真还幻的情境;或烘托审美氛围;或作为重要的契机,推动... 受佛教世俗化的影响,唐代佛教寺院与民众的关系十分密切,这种关系表现在唐代小说中尤为明确。在唐代寺院故事中,佛教寺院承载了重要的叙事功能,或作为真实地理参照,在小说中营造出似真还幻的情境;或烘托审美氛围;或作为重要的契机,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或是空间场景主题化的直接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寺院 小说 叙事功能
下载PDF
天花乱坠"典出考 被引量:1
8
作者 刘亚丁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3-94,共2页
指出成语"天花乱坠"的注释错误,考证了其正确出处。
关键词 “天花乱坠” 注释错误 佛典 小说
下载PDF
论佛教与中国古典小说立意、取材及创作技法的特质呈现
9
作者 张荷 赵立敏 詹王镇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52-57,共6页
佛教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变迁和发展影响深远,无论是从小说的语言文字、主题思想、母题、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场景设置、体裁体例、创作技法、表现形式等都受到佛教的影响,从而呈现出中国古典小说特有的气质和风貌。文章主要从古典小说立... 佛教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变迁和发展影响深远,无论是从小说的语言文字、主题思想、母题、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场景设置、体裁体例、创作技法、表现形式等都受到佛教的影响,从而呈现出中国古典小说特有的气质和风貌。文章主要从古典小说立意、取材和创作技法三个方面梳理佛教与小说的关系,说明中国古典小说或以劝世或以传教为目的广泛援引佛教的因果报应说、感应说、命定说、解脱说、中观说、性空说等佛教教义作为小说主旨;在取材上,古典小说大量使用佛教元素作为小说人物、场景,或直接采撷佛经故事原型或杂糅佛教传说物语与其他源头为素材进行故事的新编与演绎;在创作技法上,古典小说也深受佛经文学的影响,重视小说的情节曲折性和奇崛的想象力,结合韵文与散文的笔调开启通俗化的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古典小说 立意 取材 技法
下载PDF
佛教文化与肖仁福小说 被引量:2
10
作者 龙其林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46-50,共5页
肖仁福的小说吸收传统文化精神,其中的佛教文化内化为作家的一种文学想象,成为他作品中的一种潜性思维。肖仁福在小说中创造了一系列受佛教影响的人物形象和意境,正是佛教文化的引入使肖仁福的作品发生了文化精神上的突变。
关键词 佛教文化 肖仁福小说 审美价值
下载PDF
过渡与衔接:《洛阳伽蓝记》小说价值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莉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0-174,共5页
《洛阳伽蓝记》中小说部分与魏晋六朝小说相比,不但篇幅加长、情节曲折、形象鲜明,更具叙述效果和文学色彩,而且已经初步具有了"有意为小说"的创作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洛阳伽蓝记》一改之前小说或偏重志怪、或偏重志人的写... 《洛阳伽蓝记》中小说部分与魏晋六朝小说相比,不但篇幅加长、情节曲折、形象鲜明,更具叙述效果和文学色彩,而且已经初步具有了"有意为小说"的创作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洛阳伽蓝记》一改之前小说或偏重志怪、或偏重志人的写作手法,兼容二者而又融会贯通,写志怪而兼及人事,叙人事而间有志怪,达到了真实与虚幻的完美结合,成为后世唐传奇的先声。《洛阳伽蓝记》因此成为联结六朝小说与唐传奇之间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板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伽蓝记》 小说价值
下载PDF
金庸小说“机智少年”书写的域外渊源及本土演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立 施燕妮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5期81-87,共7页
金庸小说"机智人物"类型大致有两类:一是耍小聪明的市井趋利型,如韦小宝等;二是大智慧的真理追求型,如杨过、郭靖等,亦有兼得者,如黄蓉。其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形而下的生存之道,后者是形而上的生命皈依之道。"耍小聪明&... 金庸小说"机智人物"类型大致有两类:一是耍小聪明的市井趋利型,如韦小宝等;二是大智慧的真理追求型,如杨过、郭靖等,亦有兼得者,如黄蓉。其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形而下的生存之道,后者是形而上的生命皈依之道。"耍小聪明"可以暂时获胜,再次使用则难以奏效,但可以更换施展对象。非道德的一次性彻底消费,蕴含农耕民族无法把握命运的恐惧心理,亦有赌徒投机心态。金庸小说中"机智人物"有少年化倾向,是武侠小说娱乐化趣味性特征使然,也与域外故事的影响有关。对"童心"的留恋、侏儒丑角以及矮将等狂欢效果的向往,使得母题得以反复运用。同时也因行为主体的年龄体貌特征,强化母题的狂欢效果而消解了反讽意味。"内秀型"少年英雄的设置,是这类形象的理性补充。本质上看,机智人物的行为模式与利益最大化及江湖伦理有某种内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庸小说 机智少年 佛经故事 工具伦理 主题学
下载PDF
《六度集经》与中韩民间故事和小说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官福 权辉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3期67-73,115,共8页
佛经故事所携带的大量文学因子对中国和韩国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六度集经》作为一部汉译佛经,包含大量的佛本生故事,因其故事性强,颇受小说史者的关注。中韩两国山水相连,古代同属汉字文化圈,佛经通过中国传入韩国。通过"鲤... 佛经故事所携带的大量文学因子对中国和韩国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六度集经》作为一部汉译佛经,包含大量的佛本生故事,因其故事性强,颇受小说史者的关注。中韩两国山水相连,古代同属汉字文化圈,佛经通过中国传入韩国。通过"鲤鱼报恩"型故事、"不要救黑发之兽"型故事、"老鼠求婿"型故事、"善用小钱成巨富"型故事、《兔子传》等中韩古代民间故事和小说,同《六度集经》中的佛经故事比较,旨在探寻中韩古代民间故事与小说的佛经渊源,以及佛经故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异,进而阐明佛教文化在东亚文学坐标中的重要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度集经 佛本生故事 中韩民间故事和小说 佛经
下载PDF
佛经文学与六朝小说感应征验母题——以《观世音经》的盛行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惠卿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27-30,共4页
将一些神奇事件的发生归因于佛与众生的心有灵犀,这是佛教感应观的重要内容。这一观点与中土早已有之的感应学说相契合,在佛教大盛的六朝对士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直接表现就是六朝小说中产生了感应征验母题,这一母题一般由民众陷入困厄... 将一些神奇事件的发生归因于佛与众生的心有灵犀,这是佛教感应观的重要内容。这一观点与中土早已有之的感应学说相契合,在佛教大盛的六朝对士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直接表现就是六朝小说中产生了感应征验母题,这一母题一般由民众陷入困厄,归心释氏乞求保佑解救,菩萨显灵使其脱离困厄三个环节构成,对后来的感应小说创作影响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文学 六朝小说 感应 《观世音经》 母题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闻音预见母题——兼谈佛经故事对中土想象力的触媒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立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64-66,共3页
以闻音为依据预见及其相关现象 ,是关于听觉神秘崇拜的一个验证。其作为从印度传来的佛经故事母题 ,确立了中土闻音预见母题的文学构架。在此“六道轮回”观念支配下 ,动物才在观念与形象世界里 ,超越了先秦寓言哲理性比况寓托借用功能 ... 以闻音为依据预见及其相关现象 ,是关于听觉神秘崇拜的一个验证。其作为从印度传来的佛经故事母题 ,确立了中土闻音预见母题的文学构架。在此“六道轮回”观念支配下 ,动物才在观念与形象世界里 ,超越了先秦寓言哲理性比况寓托借用功能 ,切实被赋予了与人同等的地位。总之 ,佛经故事一再重复的是 ,人所能达到的 ,动物也能达到 ;许多动物不过是人轮回过程中的一个“异相”。唐代王权专制受到挑战 ,母题演化为政治性预言。明清时代 ,母题则灌注了忠奸斗争的伦理质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文学 佛经故事 汉译佛经 闻音预见 母题 声音预兆 小说史 人格化 政治性
下载PDF
明清小说中的喷火兽母题佛经来源及其异国情调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卫英 《东疆学刊》 CSSCI 2010年第1期45-49,共5页
在清代历史演义小说中,喷火兽母题大为兴盛,这当属西来佛教故事母题。丝绸之路上的诸多游牧民族国家影响了由印度至华夏中原的佛经传译,给佛经文学注入了一些不可小视的游牧民族因子,而其中以马崇拜为代表的怪兽崇拜即是如此。对火器的... 在清代历史演义小说中,喷火兽母题大为兴盛,这当属西来佛教故事母题。丝绸之路上的诸多游牧民族国家影响了由印度至华夏中原的佛经传译,给佛经文学注入了一些不可小视的游牧民族因子,而其中以马崇拜为代表的怪兽崇拜即是如此。对火器的热衷,也使得清代小说中的异兽喷火描写成为一种虚拟想象的心理补偿。清代小说家由于实战经验和军事常识的不足,使其在营构文学世界时只好在佛经故事的宝库中搬取材料,从而构成了通俗小说中的喷火兽意象的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火兽母题 清代通俗小说 佛经故事 中印交流
下载PDF
中国古代佛教小说圣愚形象探究
17
作者 徐笑一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8-43,共6页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僧传文学和佛教小说中就出现了许许多多高僧大德的形象,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圣愚这一另类的人物形象。圣愚外表邋遢,行为癫狂,不守戒律,慈悲济世。圣愚是印度佛教信仰与中国儒家、道家思想乃至民间文化相融合...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僧传文学和佛教小说中就出现了许许多多高僧大德的形象,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圣愚这一另类的人物形象。圣愚外表邋遢,行为癫狂,不守戒律,慈悲济世。圣愚是印度佛教信仰与中国儒家、道家思想乃至民间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众生平等"的人文观。可以说,圣愚形象折射出了中国人既超凡脱俗又心系苍生的人生追求,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诠释了佛教慈悲度人思想所具有的普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小说 圣愚 宗教渊源 文化阐释
下载PDF
庄禅文化意味在汪曾祺小说中的体现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丽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81-83,共3页
为了深入研究庄禅文化在新时期文学中的体现这一问题,细致解读了汪曾祺新时期的主要小说,庄禅文化意味在其中通过超脱世俗的市井众生、随缘任运的逍遥人士、清风明月的真情之人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现,体现了庄禅文化以平常心在不离世俗中... 为了深入研究庄禅文化在新时期文学中的体现这一问题,细致解读了汪曾祺新时期的主要小说,庄禅文化意味在其中通过超脱世俗的市井众生、随缘任运的逍遥人士、清风明月的真情之人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现,体现了庄禅文化以平常心在不离世俗中超越世俗的生存方式、以随缘的人生态度追求自由无碍的人生境界以及重情惜缘的精神意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曾祺 小说 庄禅文化意味
下载PDF
译者的主体文化认知在翻译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玉萍 《海外英语》 2012年第9X期162-164,共3页
译者的主体文化认知是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由于对文化概念理解的不同,译者的主体文化认知也存在与目的语文化的客观地位相符或者不相符两种情况,针对这两种情况,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和格丽特·阿曼的"文... 译者的主体文化认知是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由于对文化概念理解的不同,译者的主体文化认知也存在与目的语文化的客观地位相符或者不相符两种情况,针对这两种情况,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和格丽特·阿曼的"文化"概念提供了研究的切入点,而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和近代翻译小说则在实践层面上论证了只有符合横向文化的主体文化认知才能有助于产生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翻译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的主体文化认知 多元系统论 文化 佛经翻译 小说翻译
下载PDF
论佛教及其故事对仙道小说的影响
20
作者 魏世民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36-41,共6页
仙道小说,或称道教小说,是指以宣扬神仙信仰、反映神仙或道士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小说。仙道小说在很多方面都深受佛教的影响,并深深打上了佛教的烙印,如佛教的一些教义、概念、词汇、典故、故事情节、题材、创作模式等,就深刻地影响着仙... 仙道小说,或称道教小说,是指以宣扬神仙信仰、反映神仙或道士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小说。仙道小说在很多方面都深受佛教的影响,并深深打上了佛教的烙印,如佛教的一些教义、概念、词汇、典故、故事情节、题材、创作模式等,就深刻地影响着仙道小说,并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但仙道小说与佛教故事相比,也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佛教故事 仙道小说 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