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uddhist Nuns in Early Medieval Japanese Sources (In Comparison With Tibetan Yoginis and Chinese Nuns)
1
作者 Elena Sergeevna Lepekhova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5年第1期58-68,共11页
A history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first Buddhist Sangha in Japan in VI c. A.D. could serve as an example of the unique history of interaction between Buddhism and Japanese autochthonous religion Shinto. The first Budd... A history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first Buddhist Sangha in Japan in VI c. A.D. could serve as an example of the unique history of interaction between Buddhism and Japanese autochthonous religion Shinto. The first Buddhist Sangha in Japan, at the same time was also a female Buddhist community of nuns in this country. It could be assumed that the choice of the women, designed to embody the Dharma in Japan, was not accidental and was driven by the perception of the Buddha image at the time of its introduction in Japan in VI century, especially to compare with the hagiographies of Tibetan yoginis (Machig LabdrSn, Yeshe Tsogyal) and Chinese nuns ("Bikuni Zhuan") of V-VII cc. With a number of similarities (persecutions of the anti-Buddhists, desire to receive a full knowledge of Dharma), the information of the first Japanese nuns still differ considerably from the hagiographies of yoginis and Chinese Buddhist nuns. The activity of first Japanese nuns, consisted in the worship of the statue of the Buddha, rather remind the shamanistic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Shinto priestesses, who were the intermediates between people and gods. This is reflected in the early Japanese description of Buddhist monks and nuns in Nihon ShOki, Gangoji Garan Engi and Nihon ryOiM as the Shamanistic priests and guardians of the Buddha-imase with a special magical status, rather than the preachers of Dharma, in comparison with the Tibetan and Chinese 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dhist Sangha Japanese nuns Tibetan yoginis Chinese buddhist nuns Machig LabdrOn Yeshe
下载PDF
美国汉学家管佩达的中国女性研究
2
作者 党从心 李永平 《国际汉学》 CSSCI 2024年第3期113-120,158,159,共10页
以女性研究为切入口,在“宗教之于女性”和“女性之于宗教”的双重研究路径下,管佩达对“传统”中国女性信仰生活进行了考察。她以中国女性自我书写为材料,在中国佛教文化中发现了女性之内在精神与自我认同,探究了佛教女性之诗歌创作和... 以女性研究为切入口,在“宗教之于女性”和“女性之于宗教”的双重研究路径下,管佩达对“传统”中国女性信仰生活进行了考察。她以中国女性自我书写为材料,在中国佛教文化中发现了女性之内在精神与自我认同,探究了佛教女性之诗歌创作和女性交往历史,重构了这些女性的真实生活语境,还原了她们在佛教历史上的主体性。管佩达以其女性研究的“中国经验”作为一种思想文化资源,将跨文化视域、平易化表述和从边缘观照主流的方法相结合,应对西方女性研究之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佩达 中国女性 信仰 比丘尼 女性研究
下载PDF
明传奇中的道尼形象——以《六十种曲》为例
3
作者 牛晓玲 《黑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44-148,共5页
在《六十种曲》所收录明传奇作品中展现了很多特殊的道姑、尼姑人设,其形象丰富饱满,或是守贞保节,亦或是寻觅真情。内容主要是旦角中途遭遇不幸,被迫投庵出家,最后还俗大团圆结局。剧作家们刻画这些半路出家的道尼形象,与作品本身的剧... 在《六十种曲》所收录明传奇作品中展现了很多特殊的道姑、尼姑人设,其形象丰富饱满,或是守贞保节,亦或是寻觅真情。内容主要是旦角中途遭遇不幸,被迫投庵出家,最后还俗大团圆结局。剧作家们刻画这些半路出家的道尼形象,与作品本身的剧情发展、当时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以及传奇创作传统有关。这种集体创作道尼形象的意义具有可观性,在社会思潮新变下,剧作家们对道尼形象投入了大量的情感和理性反思,不仅表现出同情妇女的生命观感,同时站在宗教反讽的角度来传达肯定人欲的主张。通过塑造这些半路投庵的道尼形象,也从侧面透露出女性个性解放新时代的到来,使得“道姑”“尼姑”这类词在明传奇中有了更深更广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十种曲》 明传奇 道姑 尼姑 情理合一
下载PDF
唐代尼僧与世俗家庭的关系 被引量:12
4
作者 杨梅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20-26,共7页
按佛典规定 ,尼僧一旦出家就应断绝尘缘 ,与世俗家庭的关系自然也不复存在。但实际情况似乎并非如此。本文收集整理的唐代碑石和其他文献中的相关资料可以证明 ,唐代女子出家后依然被视为世俗家庭的成员 ,并与家庭、家族互为依存。唐代... 按佛典规定 ,尼僧一旦出家就应断绝尘缘 ,与世俗家庭的关系自然也不复存在。但实际情况似乎并非如此。本文收集整理的唐代碑石和其他文献中的相关资料可以证明 ,唐代女子出家后依然被视为世俗家庭的成员 ,并与家庭、家族互为依存。唐代尼僧可以住家并参与家庭事务管理 ,死后亦可按俗法葬于家族墓地 ,至有“生归于佛 ,殁归于乡”、在迁化后葬归世俗家庭的现象发生。这生动地说明了中古中国佛教的中国化和世俗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僧 世俗家庭 本家 世俗化
下载PDF
北魏后妃出家现象初探 被引量:5
5
作者 苗霖霖 《古代文明》 CSSCI 2011年第1期72-76,113,共5页
北魏时期佛教兴盛,僧尼人数众多,而且出现了众多后妃舍身寺院为尼的现象。虽然她们出家的原因各异,但对北魏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不仅带动了这一时期后宫宫人出家的风尚,还造成了一些寺院的奢华腐化,甚至成为权贵安置妻妾的场所。
关键词 北魏 佛教 后妃 出家
下载PDF
西安地区部分尼寺调查、稽考 被引量:1
6
作者 郭海文 景亚鹂 杨戬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4-18,共5页
西安地区尼寺文化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尼寺的存藏现状,考察后发现西安地区尼寺历史悠久、文物珍贵、人物著名,为有效保护西安地区的尼寺资源,守护珍贵的宗教文化,开发宗教旅游,增强西安城市发展的... 西安地区尼寺文化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尼寺的存藏现状,考察后发现西安地区尼寺历史悠久、文物珍贵、人物著名,为有效保护西安地区的尼寺资源,守护珍贵的宗教文化,开发宗教旅游,增强西安城市发展的软实力而提供了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尼寺 宗教 文化
下载PDF
从尼姑、道姑到外道内尼——明清戏曲陈妙常形象探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晓燕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19-122,共4页
陈妙常是明清戏曲中一个重要的女性形象,该形象源于宋女贞观尼陈妙常,在明清戏曲作品中,陈妙常有尼姑、道姑、外道内尼三种形象,各有特色。这种形象的变化,反映了明清观众的审美心理。
关键词 陈妙常 尼姑 道姑 外道内尼 观众审美
下载PDF
需求能力不足是我国扩大内需的主要障碍 被引量:1
8
作者 徐梅 冯素玲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年第2期32-35,共4页
形成有效需求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 ;城市存在大量下岗职工。解决我国有效需求能力不足的对策 :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提高农民收入 ;
关键词 扩大内需 需求能力 基尼系数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农民收入
下载PDF
法藏敦煌文书P.2469V释录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祥伟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9-44,共6页
P.2469V抄写于公元818年,其内容主要是账目和僧尼名目等杂写。P.2469V是目前所见有明确纪年的敦煌文书中最早记载到"萨毗"的文书,而"画家"是P.2469V为我们提供的关于敦煌画匠的又一称谓。
关键词 敦煌 P.2469V 僧尼
下载PDF
敦煌五代时期僧尼供养像服饰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崔岩 杨建军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2-60,共9页
僧尼供养像是敦煌供养人画像的重要部分,从唐代起僧尼就作为供养主体出现在敦煌壁画中。五代时期,僧尼供养像多处于男女供养人画像的起首位置,是行进队列的带领者。佛教律典中对僧尼服饰的形制、材质、色彩、披着方式等都有所规定。敦... 僧尼供养像是敦煌供养人画像的重要部分,从唐代起僧尼就作为供养主体出现在敦煌壁画中。五代时期,僧尼供养像多处于男女供养人画像的起首位置,是行进队列的带领者。佛教律典中对僧尼服饰的形制、材质、色彩、披着方式等都有所规定。敦煌五代时期比丘帽子、袈裟(大衣)、僧袍、裳(裙)、鞋履以及比丘尼袈裟(大衣)、上衣、裙子、鞋履等僧尼供养像服饰具有鲜明的特征。研究认为,敦煌五代时期僧尼供养像服饰是宗教性和世俗性的统一,既体现了源自印度的佛教律典中相关的规定和传统,也明显融合了汉族传统服装的款式和纹样。对敦煌僧尼供养像服饰的专题性研究,是全面化整体研究敦煌服饰文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代 敦煌 僧尼供养像 服饰
下载PDF
晚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僧尼人口的增长及原因探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发鹏 《西北人口》 CSSCI 2009年第2期124-128,共5页
僧尼人口的增长是晚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佛教发展繁荣的一项重要表现。本文通过敦煌文书中关于僧尼人口的若干记载来探索这一地区当时僧尼人口的变化的轨迹,并对其增长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 僧尼人口 晚唐五代 敦煌
下载PDF
北朝葬礼之“尼礼”探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高二旺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8-101,共4页
"尼礼",即按尼姑的丧礼殡葬,在正史中仅见于北朝出家皇后的葬礼。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墓志中反映的尼姑丧礼进行分析,可发现尼姑的丧礼因人而隆杀不同,具体仪式与常人无别。尼礼异于世俗丧礼的地方,在于生前为尼,死后葬在尼姑聚... "尼礼",即按尼姑的丧礼殡葬,在正史中仅见于北朝出家皇后的葬礼。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墓志中反映的尼姑丧礼进行分析,可发现尼姑的丧礼因人而隆杀不同,具体仪式与常人无别。尼礼异于世俗丧礼的地方,在于生前为尼,死后葬在尼姑聚葬之地。北朝尼礼的出现同佛教在北朝的流行密不可分,也与北朝丧礼等级的不断细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葬礼 尼礼 尼后
下载PDF
试论元朝的度僧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孝荣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3-28,共6页
元朝度僧,主要有试经度僧、特恩度僧、保举度僧、鬻牒度僧等形式。度牒质料为羊皮,僧尼世祖时统计为21万余人。元朝度僧,形式齐全,经历着由注重僧尼素质向注重国家经济收益的政策变化,度僧制度宽纵混乱,仅针对汉地佛教僧童。元朝度僧,... 元朝度僧,主要有试经度僧、特恩度僧、保举度僧、鬻牒度僧等形式。度牒质料为羊皮,僧尼世祖时统计为21万余人。元朝度僧,形式齐全,经历着由注重僧尼素质向注重国家经济收益的政策变化,度僧制度宽纵混乱,仅针对汉地佛教僧童。元朝度僧,对社会来说,维护了元朝的统治,有一定积极意义;同时,大量民众流入空门,阻碍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僧团中龙蛇混杂,一些僧人作奸犯科,甚至发动和组织反抗元王朝统治的斗争。对佛教来说,保持了汉传佛教的传承和命脉,却也使佛学更加不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朝 度牒 憎尼 佛教
下载PDF
竺法护的佛经翻译与汉地女性佛教信仰的发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玉茹 《唐都学刊》 2017年第3期83-87,共5页
佛教传入中原内地,改变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以竺法护为首的佛经翻译者对大乘佛教典籍的翻译和弘扬促进了汉地女性思想解放,为她们提供了新的心灵空间。公元4世纪初,汉地出现了第一个比丘尼教团,标志着中国女性宗教信仰进入... 佛教传入中原内地,改变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以竺法护为首的佛经翻译者对大乘佛教典籍的翻译和弘扬促进了汉地女性思想解放,为她们提供了新的心灵空间。公元4世纪初,汉地出现了第一个比丘尼教团,标志着中国女性宗教信仰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竺法护 比丘尼 佛教女性 法华经 大乘佛教
下载PDF
性别角色与价值认同——甘南夏河藏传佛教尼僧价值认同调查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夏蓓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3-127,共5页
以田野调查为基础,运用社会人类学的理论,从女性人类学的视角分析了藏传佛教尼僧的价值认同以及这种认同与社会价值体系之间的“交涉”①,并就尼僧的性别角色与价值认同的特点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 藏传佛教 价值认同 性别角色 尼僧群体
下载PDF
唐代僧尼的出家方式与世俗化倾向 被引量:6
16
作者 黄清发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89-92,共4页
自宋以来 ,金石著录即成专学 ,其中所录墓志不乏极具价值者 ,尤其是建国以来出土了大批唐人墓志 ,多为前人所未见 ,其中保存有大量珍贵史料 ,尤堪重视。从唐人墓志看 ,唐代僧尼通常有自幼出家、悟而出家以及妇女因夫死而出家为尼等方式 ... 自宋以来 ,金石著录即成专学 ,其中所录墓志不乏极具价值者 ,尤其是建国以来出土了大批唐人墓志 ,多为前人所未见 ,其中保存有大量珍贵史料 ,尤堪重视。从唐人墓志看 ,唐代僧尼通常有自幼出家、悟而出家以及妇女因夫死而出家为尼等方式 ,唐人僧行具有明显的家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志 唐代僧尼 出家方式 家族化 世俗化
下载PDF
陕西泾阳太壸寺藏北周如来立像调查与研究
17
作者 于春 郭峰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4-100,共7页
太壸寺藏北周保定二年(562年)如来立像为张操所造释迦像,之前还有建八关邑、忏悔等系列法事,由张氏、王氏主要参与和出资;题记中的比丘尼人数较多,反映北周一朝尼僧集团出现较大发展;北周时期的“宝幢”可能用木质长杆制成;“能人再现... 太壸寺藏北周保定二年(562年)如来立像为张操所造释迦像,之前还有建八关邑、忏悔等系列法事,由张氏、王氏主要参与和出资;题记中的比丘尼人数较多,反映北周一朝尼僧集团出现较大发展;北周时期的“宝幢”可能用木质长杆制成;“能人再现”之语可能指武帝宇文邕登基之事,关中周边出土的五件武成二年造像表明武帝即位之初并未明显反感佛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养人 尼僧 宇文邕 宝幢
下载PDF
爱的背叛与救赎——谈海岩作品《玉观音》中的爱情观
18
作者 吴晓旭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12-114,共3页
海岩小说是以写实手法表现浪漫的爱情,从而体现了对真善美的推崇和追求,善于在人生的苦难、困惑、痛苦和毁灭中寻求荚和发现崇高。通过描写爱的背叛与救赎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后现代爱情的新境界。
关键词 背叛 救赎 后现代 玉观音
下载PDF
论唐朝对佛教事务的法律规制
19
作者 任汝平 徐佳艺 《宜春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9-16,共8页
唐代统治者从国家治理的需要出发,结合当时佛教势力极度膨胀的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律,对僧尼与寺院实施规制,使得佛教的发展能够大致保持在统治者的掌控之内。这对于当代中国与佛教乃至全部宗教事务关系的处理和规制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唐代法律 佛教 僧尼管理 寺院经济
下载PDF
国家图书馆敦煌写本BD05453校勘例释
20
作者 金双平 《现代语文》 2021年第12期12-16,共5页
为方便学界研究,国家图书馆陆续以影印的形式将其馆藏敦煌文献公布于世。这批文献图版清晰、范围广泛,极具研究价值,尤其是文献校勘价值。其中,编号为BD05453的写卷首尾完整,书写清楚,内容为《四分律比丘尼戒本》。该件写卷早于诸刻本,... 为方便学界研究,国家图书馆陆续以影印的形式将其馆藏敦煌文献公布于世。这批文献图版清晰、范围广泛,极具研究价值,尤其是文献校勘价值。其中,编号为BD05453的写卷首尾完整,书写清楚,内容为《四分律比丘尼戒本》。该件写卷早于诸刻本,较为接近原来面貌,具有较强的文献校勘价值。利用这一写卷,逐字比对《大正藏》本,并参考其他相关写卷,可以进一步完善《大正藏》本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写卷 BD05453 《四分律比丘尼戒本》 校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