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金属镉对花背蟾蜍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3
1
作者 黄德军 张迎梅 +3 位作者 赵东芹 龙静 汪贵英 胡之德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1-83,共3页
研究了镉质量浓度在0.0015,0.0300和0.1500mg/L时对花背蟾蜍(Bufo raddei)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镉能缩短花背蟾蜍蝌蚪50%出膜时间,但对蝌蚪最终孵化率没有影响;镉能影响蝌蚪的生存率,对蝌蚪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 研究了镉质量浓度在0.0015,0.0300和0.1500mg/L时对花背蟾蜍(Bufo raddei)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镉能缩短花背蟾蜍蝌蚪50%出膜时间,但对蝌蚪最终孵化率没有影响;镉能影响蝌蚪的生存率,对蝌蚪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但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同时各质量浓度水平均导致蝌蚪头部泡状膨大、‘S’型尾和体形奇小(为正常体长的0.50~0.67)等,致畸率0.1500 mg/L质量浓度水平最高(2.25%),0.0300 mg/L水平次之(2.00%),0.0015 mg/L水平最低(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背蟾蜍蝌蚪 生长发育 死亡率
下载PDF
麻蜥和蟾蜍肺微血管铸型的比较观察 被引量:8
2
作者 俞诗源 司克媛 +2 位作者 刘忠虎 王子仁 王建林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2期55-58,共4页
为了搞清蜥蜴和蟾蜍肺微血管构筑的特征与差异,利用扫描电镜对密点麻蜥(Eremiasmultiocellata)和花背蟾蜍(BuforaddeiStrauch)的肺微血管做了铸型观察.结果表明,密点麻蜥肺内壁上有许多网状隔膜、次级隔膜和三级隔膜,将其肺壁内表面分... 为了搞清蜥蜴和蟾蜍肺微血管构筑的特征与差异,利用扫描电镜对密点麻蜥(Eremiasmultiocellata)和花背蟾蜍(BuforaddeiStrauch)的肺微血管做了铸型观察.结果表明,密点麻蜥肺内壁上有许多网状隔膜、次级隔膜和三级隔膜,将其肺壁内表面分隔成许多囊状室、小室、亚小室.花背蟾蜍肺内壁上仅有网状隔膜和次级隔膜而没有三级隔膜,将其肺壁内表面分隔成许多小室和亚小室,花背蟾蜍肺内壁上的网状隔膜比密点麻蜥明显稀少.在肺泡壁和各级隔膜上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相互吻合成单层密集网.密点麻蜥和花背蟾蜍肺泡毛细血管直径分别为7 0~12 5μm和11 5~15 5μm,毛细血管间的网眼孔径分别是5~17μm和9~21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点麻蜥 花背蟾蜍 微血管 铸型
下载PDF
花背蟾蜍胃、十二指肠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9
3
作者 贾宗平 夏冰芝 +2 位作者 魏仲梅 张慧莉 俞诗源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1期87-90,共4页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花背蟾蜍(Bufo raddeistranch)的胃与十二指肠进行了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花背蟾蜍胃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外膜组成.粘膜层较厚,向内形成纵褶,胃腺发达为单管状.肌肉层发达,主要有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花背...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花背蟾蜍(Bufo raddeistranch)的胃与十二指肠进行了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花背蟾蜍胃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外膜组成.粘膜层较厚,向内形成纵褶,胃腺发达为单管状.肌肉层发达,主要有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花背蟾蜍十二指肠壁由粘膜层、肌肉层和外膜组成,粘膜上皮和固有膜突入肠腔形成许多肠绒毛,绒毛内有散在的平滑肌束和丰富的毛细血管,固有膜中有管状肠腺,肌肉层主要有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背蟾蜍 十二指肠 组织结构
下载PDF
红毛五加皮对豚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及某些心律失常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刘玉兰 颜鸣 +2 位作者 王庭 潘明辉 张薇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8期46-48,共3页
红毛五加皮经乙醇处理后剩余物的水煎液可使豚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增加,可延长乌头碱所致大白鼠心律失常的潜伏期,能使氯化钡所致的大白鼠心律失常立即转为窦性心律,但维持时间甚短,仅使心律失常得到部分改善。对花背蟾蜍中毒所致豚鼠离... 红毛五加皮经乙醇处理后剩余物的水煎液可使豚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增加,可延长乌头碱所致大白鼠心律失常的潜伏期,能使氯化钡所致的大白鼠心律失常立即转为窦性心律,但维持时间甚短,仅使心律失常得到部分改善。对花背蟾蜍中毒所致豚鼠离体心脏及麻醉猫心律失常可转为正常节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毛五加皮 冠脉流量 心律失常
下载PDF
重金属污染条件下花背蟾蜍跳跃能力与骨骼肌ATP酶和AChE活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冯磊 戴昕鹏 +2 位作者 张军 刘白林 张迎梅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3-557,共5页
以相对无污染的刘家峡地区和重金属污染较重的白银地区为研究样点,以黄河流域广泛分布的花背蟾蜍Bufo raddei为研究对象,对比调查研究了两地花背蟾蜍成体的单次跳跃能力以及后肢骨骼肌组织中与运动密切相关的总ATP酶、Ca2+-ATP酶、AChE... 以相对无污染的刘家峡地区和重金属污染较重的白银地区为研究样点,以黄河流域广泛分布的花背蟾蜍Bufo raddei为研究对象,对比调查研究了两地花背蟾蜍成体的单次跳跃能力以及后肢骨骼肌组织中与运动密切相关的总ATP酶、Ca2+-ATP酶、AChE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相对无污染的刘家峡地区相比,白银地区花背蟾蜍成体的跳跃能力极显著降低,说明重金属污染对蟾蜍运动能力有一定的影响,使其减弱。白银地区蟾蜍骨骼肌中总ATP酶、Ca2+-ATP酶、AChE活性均呈升高趋势,分别达刘家峡地区的1.91、2.64和1.37倍,酶活性的升高可能与低浓度重金属诱导有关。导致花背蟾蜍跳跃能力下降的途径及机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背蟾蜍 重金属 跳跃能力 ATP酶 乙酰胆碱酯酶
下载PDF
黄河上游环境污染对花背蟾蜍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宋刚 张迎梅 +2 位作者 朱丽娜 侯亚妮 谢卓艺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34-437,共4页
选择黄河上游污染程度较严重的兰州地区和相对无污染的刘家峡地区作为研究样点,比较分析了两地花背蟾蜍(Bufo raddei)肝脏和肾脏中抗氧化酶SOD、CAT和G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与刘家峡地区相比,兰州地区花背蟾蜍肝脏的SOD活性升高,CA... 选择黄河上游污染程度较严重的兰州地区和相对无污染的刘家峡地区作为研究样点,比较分析了两地花背蟾蜍(Bufo raddei)肝脏和肾脏中抗氧化酶SOD、CAT和G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与刘家峡地区相比,兰州地区花背蟾蜍肝脏的SOD活性升高,CAT和GPx活性极显著降低,肾脏GPx活性显著增高,肝脏和肾脏MDA含量明显高于刘家峡。结果表明,黄河上游环境污染使得花背蟾蜍体内氧化胁迫加重,导致其组织脂质过氧化程度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污染 花背蟾蜍 抗氧化酶活性 脂质过氧化
下载PDF
花背蟾蜍性腺抗氧化酶对稀土尾矿库污染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3
7
作者 司万童 蒋海明 +4 位作者 栗利曼 刘莎 刘菊梅 沈渭寿 朱晓东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9-215,共7页
本研究以花背蟾蜍(Bufo Raddei)作为实验动物,以某稀土尾矿库周边受污染的水域湿地为研究样地,以相对无污染的小白河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为对照样地。通过检测两地花背蟾蜍精巢和卵巢的脏器系数、MDA和GSH含量、SOD、GSH-Px、GST、CAT和G... 本研究以花背蟾蜍(Bufo Raddei)作为实验动物,以某稀土尾矿库周边受污染的水域湿地为研究样地,以相对无污染的小白河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为对照样地。通过检测两地花背蟾蜍精巢和卵巢的脏器系数、MDA和GSH含量、SOD、GSH-Px、GST、CAT和GR活性、T-AOC等相关指标。研究花背蟾蜍性腺抗氧化酶对该稀土尾矿库污染胁迫的响应效应。结果显示:与黄河湿地相比,稀土尾矿库湿地复合污染对花背蟾蜍精巢和卵巢脏器系数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稀土尾矿库花背蟾蜍精巢和卵巢中MDA含量、GPx、GST和CAT活性显著高于黄河湿地(P<0.05),而GSH含量表现出相反的趋势。精巢中T-AOC显著高于卵巢(P<0.01),但相同组织在两地间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该稀土尾矿库复合污染对花背蟾蜍精巢和卵巢抗氧化能力有一定的毒害效应,且精巢和卵巢对污染胁迫的响应有明显的差异性。在应对稀土尾矿库湿地复合污染胁迫时,精巢更倾向于调用SOD-CAT系统的抗氧化机制,而在卵巢内GSH系统发挥作用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矿库 花背蟾蜍 精巢 卵巢 脏器系数 抗氧化 毒性效应
下载PDF
花背蟾蜍肺发生及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 被引量:5
8
作者 魏仲梅 陈玉琴 俞诗源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66-572,共7页
目的分析花背蟾蜍肺发生的规律,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探讨其生物活性作用及调控意义,为动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利用生物显微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花背蟾蜍肺(218只)的组织发生,检... 目的分析花背蟾蜍肺发生的规律,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探讨其生物活性作用及调控意义,为动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利用生物显微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花背蟾蜍肺(218只)的组织发生,检测TGF-β(TGF-β1、TGF-2β、TGF-3β)在花背蟾蜍肺组织发生中的表达,并利用IPP专业图像分析软件对其表达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花背蟾蜍的肺发生开始在幼虫第22期,它起始于咽部尾侧,从26期开始分化出微小腔隙,到31期开始形成明显肺腔,33期开始出现原始肺泡,36期肺内出现明显的隔膜和肺泡,肺壁中已有较多毛细血管,39期肺已接近幼蟾肺,肺上皮由矮柱状或立方形变成扁平形。整个发育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即肺芽Ⅰ期、肺芽Ⅱ期、原始肺泡期和肺泡期。2.在蟾蜍发育早期,TGF-β(β1、β2、β3)在肺壁中有表达,到发育的中后期,TGF-β(1β、β2、β3)主要表达于肺间质细胞处。结论TGF-β(1β、2β、3β)在蝌蚪肺发育过程中的阳性反应呈间歇性变化,表明TGF-β(β1、β2、β3)在花背蟾蜍肺发育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达特征,可能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它们对花背蟾蜍肺内网状隔膜的形成,肺泡上皮细胞的成熟分化都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发生 转化生长因子-Β 免疫组织化学 花背蟾蜍
下载PDF
花背蟾蜍肺微血管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16
9
作者 俞诗源 李重阳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26-129,共4页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ABS丁酮溶液灌注的花背蟾蜍肺微血管构筑情况.花背蟾蜍肺壁内有许多网状隔膜及次级隔膜(肺泡隔)将其分隔成许多肺泡囊及肺泡,在网状隔膜、肺泡隔及肺泡壁上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且相互吻合成单层密集网;肺泡毛...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ABS丁酮溶液灌注的花背蟾蜍肺微血管构筑情况.花背蟾蜍肺壁内有许多网状隔膜及次级隔膜(肺泡隔)将其分隔成许多肺泡囊及肺泡,在网状隔膜、肺泡隔及肺泡壁上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且相互吻合成单层密集网;肺泡毛细血管网眼多由五边和六边的毛细血管环组成,毛细血管直径11~16μm,网眼孔径9~21μm;在微动脉和终末微动脉血管铸型上,显示出少量明显的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核压迹,在毛细血管铸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电镜 花背蟾蜍 微血管构筑
下载PDF
河南花背蟾蜍的核型、C-带和Ag-NORs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董自梅 周洁 常重杰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9-35,共7页
利用骨髓细胞蒸汽固定法制备染色体标本 ,研究了分布于河南新乡的花背蟾蜍 (Buforaddei)的核型、C 带和Ag NORs。结果表明 :河南产花背蟾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2 2条 ,核型公式为 2n =2 2 ( 2 0m +2sm) ,全部为中部或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 利用骨髓细胞蒸汽固定法制备染色体标本 ,研究了分布于河南新乡的花背蟾蜍 (Buforaddei)的核型、C 带和Ag NORs。结果表明 :河南产花背蟾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2 2条 ,核型公式为 2n =2 2 ( 2 0m +2sm) ,全部为中部或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NF =4 4。Ag NORs具有多态现象。C 带核型显示 2 2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均正染 ,No .1染色体近着丝粒处有不恒定插入型C 带 ,No.4染色体具有恒定近端部插入型C 带 ,随体部位被正染的仅占所观察细胞的 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型 C-带 AG-NORS 花背蟾蜍 河南 骨髓细胞蒸汽固定法 染色体
下载PDF
中华大蟾蜍和花背蟾蜍染色体同源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亚军 王晓飞 +3 位作者 王喜忠 李娟 王子淑 陈文元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7年第4期415-419,共5页
本文以培养的中华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花背蟾蜍(Buforaddei)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为实验材料,采用BrdU标记法和胸苷标记的方法,获得了中华大蟾蜍与花背蟾蜍清晰的高分辨晚复制带,确定了... 本文以培养的中华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花背蟾蜍(Buforaddei)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为实验材料,采用BrdU标记法和胸苷标记的方法,获得了中华大蟾蜍与花背蟾蜍清晰的高分辨晚复制带,确定了中华大蟾蜍每一染色体的特征性晚复制区;并就中华大蟾蜍与花背蟾蜍的晚复制带纹进行了精确比较,发现中华大蟾蜍与花背蟾蜍的染色体之间具极高同源性。该结果说明: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只要BrdU掺入S期的时间较为统一,显示复制带的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大蟾蜍 花背蟾蜍 染色体 同源性
下载PDF
铅对花背蟾蜍受精卵出膜及蝌蚪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0
12
作者 龙静 张迎梅 +2 位作者 赵东芹 汪贵英 胡之德 《甘肃科学学报》 2004年第2期47-49,共3页
 采用人工配制不同浓度铅(Pb2+)(分别为0,0.7,1.4,14,70mg·L-1)培养液,研究铅对花背蟾蜍(BuforaddeiStrauch)受精卵出膜及蝌蚪生长的影响.其结果表明,铅对花背蟾蜍受精卵出膜时间影响不大(P>0.05),出膜率与Pb2+浓度呈显著负相...  采用人工配制不同浓度铅(Pb2+)(分别为0,0.7,1.4,14,70mg·L-1)培养液,研究铅对花背蟾蜍(BuforaddeiStrauch)受精卵出膜及蝌蚪生长的影响.其结果表明,铅对花背蟾蜍受精卵出膜时间影响不大(P>0.05),出膜率与Pb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对照组相比,染毒组的蝌蚪死亡率和畸形率大大增加,其中肌肉感应期对Pb2+最为敏感,因畸形而导致蝌蚪运动能力丧失、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进食少也是蝌蚪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铅对蝌蚪生长(测量指标包括体重、尾宽、尾长、体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背蟾蜍 出膜率 蝌蚪 毒性
下载PDF
花背蟾蜍角膜早期形态发生中胶原合成的放射自显影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冯伯森 孙颖 仝允栩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0年第1期52-57,共6页
本实验以~3H-脯氨酸为标记物,用放射自显影方法研究了花背蟾蜍眼的早期发育中胶原的合成、分布以及对角膜早期形态发生的作用。结果表明,角膜上皮从开始形成即合成胶原,并在角膜上皮基底面聚积。在角膜开始透明时,角膜上皮、内角膜和晶... 本实验以~3H-脯氨酸为标记物,用放射自显影方法研究了花背蟾蜍眼的早期发育中胶原的合成、分布以及对角膜早期形态发生的作用。结果表明,角膜上皮从开始形成即合成胶原,并在角膜上皮基底面聚积。在角膜开始透明时,角膜上皮、内角膜和晶状体的胶原合成速率都明显增加,提示与角膜分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蟾蜍 角膜 形态发生 胶原 放射显影
下载PDF
花背蟾蜍胎肺发育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和定位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魏仲梅 俞诗源 +3 位作者 贾宗平 夏冰芝 王芳春 严峰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5-119,共5页
取花背蟾蜍(Bufo raddei)363、7、38、39期蝌蚪肺组织和幼蟾肺组织,进行常规石蜡切片,用免疫组化SP两步法检测EGFR的表达。观察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花背蟾蜍胎肺发育过程的表达特征,并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α(TGF... 取花背蟾蜍(Bufo raddei)363、7、38、39期蝌蚪肺组织和幼蟾肺组织,进行常规石蜡切片,用免疫组化SP两步法检测EGFR的表达。观察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花背蟾蜍胎肺发育过程的表达特征,并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通过与EGFR的作用,对花背蟾蜍胎肺形态发生和肺泡上皮成熟分化的作用。结果表明,36期,EGFR在肺网状隔膜上皮细胞处有表达;37期,肺网状隔膜处EGFR阳性表达很明显,在肺泡囊处表达呈弱阳性;38期,肺网状隔膜处EGFR的阳性表达变弱,在远端的肺泡囊上皮细胞处其阳性表达增强;39期,EGFR在肺泡囊上皮细胞处阳性表达最活跃,在网状隔膜处EGFR的表达很弱;幼蟾期,EGFR阳性反应主要定位在肺泡上皮细胞。结论是,在胎肺发育的不同时期,EGFR在上皮细胞的定位有迁移,免疫组化反应强弱也有差异,说明EGFR在胎肺不同发育阶段发挥不同的功能,它对肺泡上皮细胞的成熟分化有重要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背蟾蜍 胎肺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免疫组化
下载PDF
花背蟾蜍皮肤结构及其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高凤娟 李丕鹏 陆宇燕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324-328,共5页
为了深入了解花背蟾蜍(Bufo raddei Strauch)皮肤显微结构及其相关功能,利用石蜡切片及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技术,观察了花背蟾蜍背腹侧皮肤及其皮肤腺的显微结构特点,分别测定了背、腹侧皮肤中SOD、CAT、MDA、TLR4和βD-1含量。结果:花背... 为了深入了解花背蟾蜍(Bufo raddei Strauch)皮肤显微结构及其相关功能,利用石蜡切片及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技术,观察了花背蟾蜍背腹侧皮肤及其皮肤腺的显微结构特点,分别测定了背、腹侧皮肤中SOD、CAT、MDA、TLR4和βD-1含量。结果:花背蟾蜍皮肤结构与其他两栖类皮肤结构基本相同,其角质层腹侧较背侧厚,表皮和真皮背侧较腹侧厚;颗粒腺主要存在于背侧,而黏液腺主要存在于腹侧。SOD和TLR4含量腹侧皮肤高于背侧皮肤;CAT含量背侧皮肤较腹侧高;MDA和βD-1含量在背腹皮肤中相近。结论:花背蟾蜍皮肤结构和相关蛋白水平能够较好的适应其生境,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和天然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背蟾蜍 皮肤 显微结构 SOD TLR4 βD-1
下载PDF
Ⅰ型和Ⅳ型胶原蛋白在花背蟾蜍蝌蚪变态期角膜发育过程中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丽 刘怀金 +1 位作者 刘重斌 王子仁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9-202,共4页
目的探讨花背蟾蜍蝌蚪变态期角膜发育过程中Ⅰ型和Ⅳ型胶原蛋白的时空分布及其增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花背蟾蜍蝌蚪后肢芽期、后肢发育期、前肢芽期、完全变态期、1年和3年以上成体角膜中Ⅰ型和Ⅳ型胶原蛋白... 目的探讨花背蟾蜍蝌蚪变态期角膜发育过程中Ⅰ型和Ⅳ型胶原蛋白的时空分布及其增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花背蟾蜍蝌蚪后肢芽期、后肢发育期、前肢芽期、完全变态期、1年和3年以上成体角膜中Ⅰ型和Ⅳ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花背蟾蜍蝌蚪在变态期间,其内、外角膜逐渐愈合,Ⅰ型胶原蛋白在此期间表达广泛,在前界层、角膜基质、后界层和角膜内皮均有表达,尤其是在角膜基质中呈渐次增多趋势;Ⅳ型胶原蛋白最初只在前界层中表达,从前肢芽期开始,除了在前界层和后界层中均有表达外,角膜基质和角膜内皮中也有逐渐增多的表达,只是表达量与Ⅰ型胶原蛋白不同。结论Ⅰ型胶原蛋白在花背蟾蜍蝌蚪变态期角膜发育过程中对角膜基质的构建和功能的维持起一定作用;Ⅳ型和Ⅰ型胶原蛋白在角膜基质中表达的差异性,表明角膜基质的构建还部分地取决于不同类型胶原蛋白适当的搭配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态期角膜发育 胶原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花背蟾蜍蝌蚪
下载PDF
花背蟾蜍蝌蚪变态期角膜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子仁 仝允栩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89年第4期370-375,共6页
作者用光镜和电镜研究了花背蟾蜍蝌蚪变态期角膜的发育。在后肢发育晚期,内、外角膜在中央部位首先愈台,在完全变态期角膜完全愈合,此时角膜上皮细胞增殖,上皮基质变为Bowman’s膜,内、外角膜之间的成纤维细胞和由它分泌的胶原纤维形成... 作者用光镜和电镜研究了花背蟾蜍蝌蚪变态期角膜的发育。在后肢发育晚期,内、外角膜在中央部位首先愈台,在完全变态期角膜完全愈合,此时角膜上皮细胞增殖,上皮基质变为Bowman’s膜,内、外角膜之间的成纤维细胞和由它分泌的胶原纤维形成角膜基质,内角膜细胞形成单层的角膜内皮,它与角膜基质间的Descemet’s膜最晚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背蟾蜍 蝌蚪 角膜发育
下载PDF
长春花背蟾蜍春夏季种群生态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周立志 宋榆钧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26-31,共6页
1995年4-6月,在吉林省长春市对花背蟾蜍的种群生态进行了研究。对采集的标本以体长为指标,根据体重体长的相关关系图及生殖腺的剖检结果,将种群划分为当年幼体组(体长110-204mm)、亚成体组(体长332-... 1995年4-6月,在吉林省长春市对花背蟾蜍的种群生态进行了研究。对采集的标本以体长为指标,根据体重体长的相关关系图及生殖腺的剖检结果,将种群划分为当年幼体组(体长110-204mm)、亚成体组(体长332-420mm,体重33-75g)、成体组(体长440-692mm,体重67-185g)。亚成体组和成体组的年龄锥体呈倒置型。雄体多于雌体,♂∶♀在繁殖期最大,繁殖后趋向平衡。样地内不同生境的种群数量变动与繁殖、摄食及温、湿度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背蟾蜍 种群生态 夏季
下载PDF
移植非洲爪蟾胚胎细胞核引起花背蟾蜍成熟卵单性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梁桂霞 司克媛 +1 位作者 李荔 陈永龙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83-189,共7页
将非洲爪蟾胚胎细胞核移入花背蟾蜍成熟未受精卵后 ,得到了发育至各期的胚胎。对发育不同时期的胚胎 ,进行了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谱及染色体组型分析 ,结果显示其均与受体一致。根据实验分析认为 ,非洲爪蟾的胚胎细胞核进入花背蟾蜍成熟卵... 将非洲爪蟾胚胎细胞核移入花背蟾蜍成熟未受精卵后 ,得到了发育至各期的胚胎。对发育不同时期的胚胎 ,进行了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谱及染色体组型分析 ,结果显示其均与受体一致。根据实验分析认为 ,非洲爪蟾的胚胎细胞核进入花背蟾蜍成熟卵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爪蟾 花背蟾蜍 胚胎细胞 单性发育 核移植
下载PDF
黑龙江哈尔滨地区花背蟾蜍繁殖生态的观察 被引量:6
20
作者 于东 赵文阁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09-411,共3页
2004年4月~2005年6月对哈尔滨地区花背蟾蜍的出蛰情况、繁殖期的活动规律、繁殖行为、繁殖力和繁殖期的食性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哈尔滨地区花背蟾蜍最早出蜇日期是4月19日,雄性先于雌性、成体先于亚成体出蛰;繁殖活动受温度影... 2004年4月~2005年6月对哈尔滨地区花背蟾蜍的出蛰情况、繁殖期的活动规律、繁殖行为、繁殖力和繁殖期的食性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哈尔滨地区花背蟾蜍最早出蜇日期是4月19日,雄性先于雌性、成体先于亚成体出蛰;繁殖活动受温度影响比较明显,繁殖的最适气温为20℃、水温为15℃,雄体之间争雌现象显著;繁殖高峰后逐渐迁入陆地活动,繁殖期的摄食活动明显受繁殖的影响,表现为繁殖期不积极捕食,空胃率占69.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背蟾蜍 繁殖生态 摄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