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chronology, Geochemistry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Bairiqiete Granodiorite Intrusion(Rock Mass) from the Buqingshan Tectonic Mélange Belt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East Kunlun 被引量:5
1
作者 LI Zuochen PEI Xianzhi +8 位作者 LI Ruibao PEI Lei LIU Chengjun CHEN Youxin LIU Zhanqing CHEN Guochao XU Tong YANG Jie WEI B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期584-597,共14页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Bairiqiete granodiorite intrusion (rock mass) from the Buqingshan tectonic mélange belt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East Kunlun.The resu...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Bairiqiete granodiorite intrusion (rock mass) from the Buqingshan tectonic mélange belt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East Kunlu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zircons are characterized by internal oscillatory zoning and high Th/U (0.14-0.80),indicative of an igneous origin.LA-ICP-MS U-Pb dating of zircons from the Bairiqiete granodiorite yielded an age of 439.0 ± 1.9 Ma (MSWD =0.34),implying that the Bairiqiete granodiorite formed in the early Silurian.Geochemical analyses show that the rocks are medium-K calc-alkaline,relatively high in Al2O3 (14.57-18.34 wt%) and metaluminous to weakly peraluminous.Rare-earth elements have low concentrations (45.49-168.31 ppm) and incline rightward with weak negative to weak positive Eu anomalies (δEu =0.64-1.34).Trace-element geochemistry is characterized by negative anomalies of Nb,Ta,Zr,Hf and Ti and positive anomalies of Rb,Th and Ba.Moreover,the rocks have similar geochemical features with adakites.The Bairiqiete granodiorite appears to have a continental crust source and formed in a subduction-related island-arc setting.The Bairiqiete granodiorite was formed due to partial melting of the lower crust and suggests subduction in the Buqingshan area of the Proto-Tethys Oc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nodiorite zircon LA-ICP-MS U-Pb age Early Paleozoic buqingshan tectonic mélange belt Proto-Tethys
下载PDF
Discovery of Ordovician acri-tarchs in Buqingshan ophio-lite complex, East Kunlun Mountains and its significance 被引量:4
2
作者 I.Pospelov O.Astrakhantsev N.Chamov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1年第4期341-345,共5页
This note reports the first discovery of Middle-Late Ordovician acritarchs from the Buqingshan ophio-lite complex of the southern ophiolite zone of East Kunlun. The acritarch assemblage is dominated with acanthomor-ph... This note reports the first discovery of Middle-Late Ordovician acritarchs from the Buqingshan ophio-lite complex of the southern ophiolite zone of East Kunlun. The acritarch assemblage is dominated with acanthomor-phids (approx. 32%) and sphaeromorphds (approx. 63%) and contains more characteristic forms, such as Lophos-phaeridium edenense, L. varum, Nothooidium sp.,? Bued-ingiisphaaeridium sp., Visbysphaera sp., Strophomorpha sp., etc. In addition, some tube-like fragments and tetrads, which are recognized as affinity to terrestrial plants and usual occurrence in Late Ordovician-Early Silurian strata, are preserved together with acritarchs. All the known fossil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he strata should be Middle-Late Ordo-vician in age. It not only provides paleontological proof for the existence of Ordovician ophiolite, but also challenges the usual ideas on strata composition of the studied area and the southern ophiolite zone of East Kunlun, and the models on tectonic framework and evolution 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RITARCH ORDOVICIAN STRATUM ophiolite COMPLEX Bu-qingshan East KUNLUN orogen.
原文传递
青海省阿尼玛卿带布青山蛇绿混杂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及形成环境 被引量:55
3
作者 边千韬 罗小全 +5 位作者 李涤徽 赵大升 陈海泓 徐贵忠 常承法 高延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5-55,共11页
布青山蛇绿混杂岩位于阿尼玛卿带西段,它是由早古生代和早石炭世—早二叠世两期蛇绿岩组成的复合蛇绿混杂岩带。蛇绿岩中的变质橄榄岩以方辉橄榄岩为主,高镁,∑REE是球粒陨石的0.2~0.65倍,HREE是球粒陨石的0.28~0.32倍,属亏损的大洋... 布青山蛇绿混杂岩位于阿尼玛卿带西段,它是由早古生代和早石炭世—早二叠世两期蛇绿岩组成的复合蛇绿混杂岩带。蛇绿岩中的变质橄榄岩以方辉橄榄岩为主,高镁,∑REE是球粒陨石的0.2~0.65倍,HREE是球粒陨石的0.28~0.32倍,属亏损的大洋岩石圈地幔。早古生代蛇绿岩中辉长岩、辉绿岩和玄武岩等镁铁质岩主要具N-MORB性质,少量具T-MORB性质。早石炭世—早二叠世蛇绿岩中玄武岩也主要具N-MORB性质、少量具T-MORB性质。它们均形成于洋中脊环境。本区曾存在成熟的早古生代洋盆和古特提斯洋盆,有更复杂的构造演化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地球化学 古特提斯 阿尼玛卿带 形成环境 玄武岩
下载PDF
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地区哈尔郭勒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4
作者 杨杰 裴先治 +7 位作者 李瑞保 李佐臣 刘战庆 裴磊 刘成军 陈有炘 陈国超 高景民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5-350,共16页
哈尔郭勒玄武岩位于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地区.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哈尔郭勒玄武岩可以分为碱性玄武岩和亚碱性玄武岩,其中碱性玄武岩的∑LREE=63.8×10-6~ 175.36×10-6,∑HREE=14.46× 10-628.56× 10-6,∑LREE/∑HRE... 哈尔郭勒玄武岩位于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地区.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哈尔郭勒玄武岩可以分为碱性玄武岩和亚碱性玄武岩,其中碱性玄武岩的∑LREE=63.8×10-6~ 175.36×10-6,∑HREE=14.46× 10-628.56× 10-6,∑LREE/∑HREE=4.41~6.14,(La/Yb)N=4.14~6.71,(Ce/Yb)N=3.31~5.12,δEu=1.03~1.17,具有与洋岛玄武岩(OIB)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亚碱性玄武岩的∑LREE=1 1.07× 10-6~29.95×10-6,∑HREE=12.56× 10-6~25.41×10-6,∑LREE/Σ HREE=0.88~1.54,(La/Yb)N=0.29~0.74,(Ce/Yb)N=0.37~0.77,δEu=1.02=1.22,具有正常洋中脊玄武岩(N-MORB)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这表明哈尔郭勒玄武岩是OIB与N-MORB的共生组合.布青山地区哈尔郭勒玄武岩中的OIB形成于洋脊附近的海山或洋岛环境,岩浆源区可能为EMⅡ型富集地幔;N-MORB形成于洋脊环境,起源于亏损地幔.哈尔郭勒玄武岩为布青山地区晚古生代存在洋盆提供了更充分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青山 哈尔郭勒 玄武岩 OIB N-MORB
下载PDF
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带亿可哈拉尔花岗闪长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李瑞保 裴先治 +5 位作者 李佐臣 陈国超 刘成军 陈有炘 刘战庆 裴磊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4-444,共11页
亿可哈拉尔花岗闪长岩体呈构造混杂块体出露于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带,主要岩性为灰白色片麻状、似斑状粗粒花岗闪长岩和细粒花岗闪长岩。该岩体LA-ICP-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436.9±5.7)Ma,形成于早志留世。岩石地球化... 亿可哈拉尔花岗闪长岩体呈构造混杂块体出露于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带,主要岩性为灰白色片麻状、似斑状粗粒花岗闪长岩和细粒花岗闪长岩。该岩体LA-ICP-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436.9±5.7)Ma,形成于早志留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体具有高硅(66.08%~72.22%)、富钠(4.61%~5.01%)、弱过铝(A/CNK介于1.04~1.11)钙碱性花岗岩特征,微量元素显示出典型的埃达克质花岗岩特征,即高Sr(280x10-6~493×10-6、低Y(3.76x10-6~11.7x10-6)、Yb(0.28x10-6~0.86x10-6)、高Sr/Y(23.93~125.0)、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强烈、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向右倾斜型及铕异常不明显特征。岩石成因研究表明,亿可哈拉尔花岗闪长岩与俯冲洋壳板片熔融密切相关,为由俯冲洋壳变质形成的约含10%-20%的石榴石角闪岩部分熔融形成,源区熔融残留物主要为石榴石与角闪石。区域构造研究表明原特提斯构造域东昆仑古洋盆于寒武纪开始发生俯冲,俯冲作用可能持续至早志留世(437Ma),并发生洋壳熔融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埃达克质花岗岩 布青山 亿可哈拉尔 地球化学
下载PDF
东昆仑南缘阿尼玛卿构造带布青山地区两期蛇绿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16
6
作者 刘战庆 裴先治 +7 位作者 李瑞保 李佐臣 张晓飞 刘智刚 陈国超 陈有炘 丁仨平 郭俊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5-194,共10页
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地区是阿尼玛卿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的西延组成部分,由各种不同构造岩片混杂堆积而成。通过对布青山地区得力斯坦沟和哈尔郭勒两处蛇绿岩的详细野外调查、岩石组合研究,对两处蛇绿岩中的辉长岩分别进行了LA-ICP-MS锆石U-P... 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地区是阿尼玛卿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的西延组成部分,由各种不同构造岩片混杂堆积而成。通过对布青山地区得力斯坦沟和哈尔郭勒两处蛇绿岩的详细野外调查、岩石组合研究,对两处蛇绿岩中的辉长岩分别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得到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516.4±6.3Ma(MSWD=0.70)和332.8±3.1Ma(MSWD=0.75),分别代表了两处蛇绿岩中辉长岩的结晶年龄,表明布青山地区存在早寒武世和早石炭世两期蛇绿岩,这两期蛇绿岩的存在代表了布青山-阿尼玛卿构造带古洋盆两次扩张过程中岩浆活动的产物,表明了原特提斯洋与古特提斯洋的形成及其构造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南缘 阿尼玛卿构造带 布青山地区 蛇绿岩 LA-ICP-MS锆石U-PB定年
下载PDF
东昆仑布青山地区水系沉积物测量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 被引量:85
7
作者 崔晓亮 刘婷婷 +2 位作者 王文恒 景明 白云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73-578,共6页
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基础上,对青海东昆仑布青山地区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对元素分布特征、单元素异常特征、元素相关性分析、异常元素组合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Au、Cu、Co、Ni、Sb为区内具有一定潜力的找矿指标。推断区... 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基础上,对青海东昆仑布青山地区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对元素分布特征、单元素异常特征、元素相关性分析、异常元素组合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Au、Cu、Co、Ni、Sb为区内具有一定潜力的找矿指标。推断区内的成矿类型为与花岗岩、花岗斑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金多金属矿和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钴镍多金属矿,划分出马尼特金铜找矿远景区、得力斯坦铜钴镍找矿远景区和哥日卓多金铜找矿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沉积物测量 地球化学特征 找矿远景区 东昆仑布青山地区
下载PDF
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的地质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46
8
作者 刘战庆 裴先治 +8 位作者 李瑞保 李佐臣 陈有炘 高景民 刘成军 王学良 魏方辉 张刚 杨忠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182-1195,共14页
在1∶50000地质填图的基础上,运用详细的野外剖面测制、岩石组合分析、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等研究手段,将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划分为基质和构造混杂岩块。构造混杂岩块包括变质基底岩块、洋壳型岩块和岛弧型岩块。其中,... 在1∶50000地质填图的基础上,运用详细的野外剖面测制、岩石组合分析、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等研究手段,将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划分为基质和构造混杂岩块。构造混杂岩块包括变质基底岩块、洋壳型岩块和岛弧型岩块。其中,洋壳型混杂岩块又细分为早古生代蛇绿岩(516.4Ma±6.3Ma)、晚古生代蛇绿岩(332.8Ma±3.1Ma)和海山/洋岛玄武岩;岛弧型混杂岩块细分为加里东期中酸性侵入岩岩块(441.1Ma±6.3Ma)和火山熔岩岩块。建立了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2套典型的古洋盆扩张、俯冲消减的物质组合,分别代表东原特提斯洋和东古特提斯洋的形成与演化,从而为研究东特提斯洋演化的进程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南缘 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 东特提斯洋 构造演化
下载PDF
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哥日卓托闪长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2
9
作者 李佐臣 裴先治 +10 位作者 刘战庆 李瑞保 裴磊 陈国超 刘成军 陈有炘 高景民 魏方辉 吴树宽 王银川 杨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89-1103,共15页
对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哥日卓托闪长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便对其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进行约束。结果表明,哥日卓托闪长岩锆石Th/U比值(0.63~1.28)较高,阴极发光图像显示锆石内部发育振荡环带,具岩浆... 对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哥日卓托闪长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便对其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进行约束。结果表明,哥日卓托闪长岩锆石Th/U比值(0.63~1.28)较高,阴极发光图像显示锆石内部发育振荡环带,具岩浆成因特点;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5.8±1.5Ma(MSWD=0.53),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早期。岩体的SiO2含量在53.07%~58.74%之间,Al2O3(14.66%~16.17%)含量相对较高,全碱含量较低(4.76%~6.04%),高钾(1.60%~2.90%),里特曼指数σ在1.69~2.66之间,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总量(∑REE)为158.36×10-6~211.50×10-6,δEu为0.85~0.97,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具有弱的负铕异常。高场强元素(Nb、Ta、P等)和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Ti等)具有明显的负异常,而Rb、U、La、Hf、Nd等元素具有明显的正异常。哥日卓托闪长岩形成于高温环境(800℃±),具有后碰撞岩浆活动的特征,是东昆仑地块与巴颜喀拉地块碰撞后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长岩 LA-ICP-MS定年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
下载PDF
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带哥日卓托洋岛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27
10
作者 李瑞保 裴先治 +5 位作者 李佐臣 裴磊 陈国超 刘成军 陈有炘 刘战庆 《地学前缘》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3-195,共13页
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地区哥日卓托一带出露一套洋岛玄武岩,主要由枕状玄武岩与杏仁状玄武岩组成,空间上与厚层-块状碳酸盐岩及薄层状硅泥岩相伴产出。详细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哥日卓托玄武岩SiO2质量分数为44.51%~48.43%,MgO为4... 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地区哥日卓托一带出露一套洋岛玄武岩,主要由枕状玄武岩与杏仁状玄武岩组成,空间上与厚层-块状碳酸盐岩及薄层状硅泥岩相伴产出。详细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哥日卓托玄武岩SiO2质量分数为44.51%~48.43%,MgO为4.67%~6.99%,Na2O为1.74%~3.72%,TiO2为1.29%~1.85%,与拉斑玄武岩平均值相似。主量元素特征表明其主体属于亚碱性系列拉斑玄武岩,与冰岛拉斑玄武岩或夏威夷群岛喷发早期的拉斑玄武岩特征相类似。哥日卓托玄武岩∑REE为(68.71~133.50)×10-6,LREE/HREE为3.55~5.17,(La/Yb)N为3.07~5.32,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图呈现轻稀土元素富集右倾型。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表现出向上大隆起的富集形态。玄武岩微量元素判别表明其形成于洋岛构造环境。岩石成因研究表明陆壳物质对其混染的可能性较小,岩石成分主要受熔融源区控制,并估算其为由地幔源区1%~3%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前人资料认为该套洋岛玄武岩形成于早石炭世,进一步证明布青山古特提斯洋石炭纪时很可能是一个北缘发育复杂被动大陆边缘而布青山地区发育深水洋盆、洋岛/海山遍布的有限洋盆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岛玄武岩 地球化学 布青山 东昆仑造山带 构造混杂带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下三叠统洪水川组砾岩源区研究:来自砾岩特征及锆石U-Pb年龄的证据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兴 裴先治 +7 位作者 李瑞保 刘成军 陈有炘 李佐臣 张玉 胡晨光 颜全治 彭思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5-177,共23页
东昆仑东段下三叠统洪水川组主要分布于东昆南断裂带和东昆中断裂带之间的红水川—托索河一带。笔者分别对出露于宝日禾日俄地区和可可沙地区洪水川组底部层位砾岩的砾石成分、磨圆度和粒度进行综合统计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可可沙地区... 东昆仑东段下三叠统洪水川组主要分布于东昆南断裂带和东昆中断裂带之间的红水川—托索河一带。笔者分别对出露于宝日禾日俄地区和可可沙地区洪水川组底部层位砾岩的砾石成分、磨圆度和粒度进行综合统计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可可沙地区砾石成分主要为灰岩和变质岩,宝日禾日俄地区砾石成分主要为花岗岩和变质岩。从宝日禾日俄地区花岗岩砾石中获得的LA-ICP-Ma锆石U-Pb年龄为(464.9±9.3)Ma(MSWD=2.9)。砾石特征表明可可沙地区物源来自可可沙地区下伏地层哈拉郭勒组,而宝日禾日俄地区物源主要为早古生代岩浆岩,表明洪水川组底部层位物源主要为加里东期弧岩浆岩,而晚滇西—印支期弧岩浆岩并未提供沉积物质。结合前人资料认为,布青山—阿尼玛卿古特提斯洋于晚二叠世开始向北俯冲,洪水川组为一套弧前盆地的沉积产物,早三叠世早期布青山—阿尼玛卿古特提斯洋处于向北俯冲初始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东段 洪水川组 砾岩 锆石U-PB年龄 布青山-阿尼玛卿古特提斯洋
下载PDF
东昆仑南缘哥日卓托地区马尔争组沉积物源分析: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6
12
作者 裴磊 李瑞保 +8 位作者 裴先治 刘俊来 李佐臣 刘成军 陈有炘 刘战庆 陈国超 胡楠 高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26-1344,共19页
为研究东昆仑南缘中下二叠统马尔争组沉积物源及沉积构造背景,对东昆仑南缘哥日卓托地区中下二叠统马尔争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地层划分、沉积环境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尔争组为一套形成于大陆斜坡半深海-深海环... 为研究东昆仑南缘中下二叠统马尔争组沉积物源及沉积构造背景,对东昆仑南缘哥日卓托地区中下二叠统马尔争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地层划分、沉积环境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尔争组为一套形成于大陆斜坡半深海-深海环境的浊积岩系。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可明显划分为早古生代和新元古代两个主年龄谱及古、中元古代两个次级年龄谱。主年龄谱分别为396~573Ma和727~947Ma,峰值年龄分别为421 Ma和862Ma。次级年龄谱分别为1117~1993Ma和2319~3063Ma,峰值年龄不明显。本文认为东昆仑南缘哥日卓托地区马尔争组物质来源较为复杂,显示早古生代、新元古代、中元古代和古元古代多个时代物源共同供给的特征。东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岩浆岩和新元古代岩浆岩为其提供了约60~65%的沉积物源,而古老的变质基底为其提供了仅约30~35%的沉积碎屑。综合区域资料认为马尔争组形成于相对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构造背景,该期阿尼玛卿古特提斯洋还未开始向北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 马尔争组 碎屑锆石 沉积物源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布青山地区上二叠统格曲组物源分析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森 裴先治 +7 位作者 李瑞保 刘成军 陈有炘 李佐臣 王旭斌 桑继镇 陈功 邓文兵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74-686,共13页
对东昆仑东段布青山得力斯坦地区出露的上二叠统格曲组砾岩层进行砾石成分、砾度统计及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谱分析。结果表明,格曲组砾岩层砾石成分以石英岩和花岗岩为主,硅质岩和基性岩次之,砂岩和灰岩较少,砾石的分散系数为1.5... 对东昆仑东段布青山得力斯坦地区出露的上二叠统格曲组砾岩层进行砾石成分、砾度统计及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谱分析。结果表明,格曲组砾岩层砾石成分以石英岩和花岗岩为主,硅质岩和基性岩次之,砂岩和灰岩较少,砾石的分散系数为1.54~2.02,该套砾岩为近源快速堆积的产物。砾岩碎屑锆石U-Pb年龄可分为3组:1早奥陶世—晚志留世年龄组为499~409Ma,峰值年龄为426Ma,对应早古生代末期原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碰撞产生的一系列构造岩浆事件;2新元古代年龄组为744~619Ma,峰值年龄为744Ma,对应于全球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3古元古代年龄组为2443Ma,对应东昆仑地区古元古代构造岩浆热事件。结合碎屑锆石年龄及沉积学特征综合分析,花岗质砾石来源于北侧东昆仑造山带加里东期岩浆弧,沉积岩砾石则可能来自造山带早期的沉积地层,石英岩及其他变质岩砾石则多来自东昆仑基底变质岩系。综合判别,格曲组为一套沉积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的滨浅海相磨拉石建造,代表南侧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开始的构造阶段,是初始俯冲的沉积构造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布青山 上二叠统格曲组 砾岩 物源分析 LA-ICP-MS锆石U-PB测年
下载PDF
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构造解析及变形序列 被引量:3
14
作者 邵东 计文化 +2 位作者 李荣社 陈守建 李猛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7年第1期4-12,共9页
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是大洋岩石圈板块由南向北阶段性俯冲的产物,是东昆南混杂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构造-岩性双重填图方法,在布青山得力斯坦至哥日卓托一带构造混杂岩进行了大比例尺填绘;通过对带内的物质组成、变形-变质特征研究,... 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是大洋岩石圈板块由南向北阶段性俯冲的产物,是东昆南混杂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构造-岩性双重填图方法,在布青山得力斯坦至哥日卓托一带构造混杂岩进行了大比例尺填绘;通过对带内的物质组成、变形-变质特征研究,结合室内显微构造分析,将与混杂岩带有关的物质组成划分为弱变形的"岩块"和强变形的"基质"2类。在"岩块"和"基质"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地质体的变形截切关系及构造组合特征,识别出4期变形作用,建立了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的相对构造变形序列,为布青山混杂岩带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解析 变形序列 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
下载PDF
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地区得力斯坦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邵东 计文化 +4 位作者 李荣社 陈守建 李猛 王刚 赵如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62-1568,共7页
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东昆仑南缘一条重要的构造单元边界,带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较发育。采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技术,对研究区内得力斯坦花岗闪长岩进行高精度的年代学测试... 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东昆仑南缘一条重要的构造单元边界,带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较发育。采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技术,对研究区内得力斯坦花岗闪长岩进行高精度的年代学测试,获得^(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14.3±1.8Ma,表明其侵位时间为晚志留世—早泥盆世。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得力斯坦花岗闪长岩是洋壳俯冲板块部分熔融的产物,暗示布青山地区原特提斯洋向北俯冲可能持续到晚志留世—早泥盆世,进而为研究东昆仑地区的地质构造演化提供新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花岗闪长岩 原特提斯洋 布青山构造混杂岩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香加南山花岗岩基中加鲁河中基性岩体形成时代、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16
作者 陈国超 裴先治 +8 位作者 李瑞保 李佐臣 刘成军 陈有炘 裴磊 张永明 王盟 李小兵 张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97-1115,共19页
东昆仑东段香加南山花岗岩基中加鲁河中基性岩体主要岩石类型包括角闪辉长岩和石英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加鲁河中基性岩体的结晶年龄为220 Ma。岩体SiO_2含量较低,为47.91%~58.92%,Al_2O_3含量为15.54%~18.35%,N... 东昆仑东段香加南山花岗岩基中加鲁河中基性岩体主要岩石类型包括角闪辉长岩和石英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加鲁河中基性岩体的结晶年龄为220 Ma。岩体SiO_2含量较低,为47.91%~58.92%,Al_2O_3含量为15.54%~18.35%,Na2O为1.70%~3.34%,K_2O为0.58%~1.92%,Na_2O/K_2O比值为1.34~2.93,平均1.92,MgO含量为3.69%~8.24%,Mg~#为46~61,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0.70~0.90之间,主体属于准铝质中钾钙碱性系列。岩体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具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40~0.59);微量元素富集Rb、Th、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岩体在地壳深部和浅部经历了两次岩浆混合作用。在深部,幔源岩浆底侵作用使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长英质岩浆,两种岩浆不同比例混合,经过化学扩散均一化,从而具有相似的同位素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在地壳浅部,经深部混合的岩浆注入花岗质岩浆,岩浆边部同花岗岩完全混合形成加鲁河岩体中石英闪长岩,不完全混合则形成暗色微粒包体。对加鲁河中基性岩体研究表明,东昆仑东段在晚三叠世处于古特提斯演化的后碰撞阶段,在这一时期存在岩浆底侵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造山带 布青山-阿尼玛卿洋 加鲁河中基性岩体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晚三叠世
下载PDF
青海中东部布青山群孢粉组合及其时代 被引量:28
17
作者 冀六祥 欧阳舒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25,129-132,共25页
布青山群原划归“下二叠统”。从青海中东部阿尼玛卿山一带(玛多县、久治县)布青山群砂岩和板岩岩层中发现大量孢粉化石,计孢子花粉43属78种(包括7新种),疑源类8属10种。组合以Limatulasporites-Lun... 布青山群原划归“下二叠统”。从青海中东部阿尼玛卿山一带(玛多县、久治县)布青山群砂岩和板岩岩层中发现大量孢粉化石,计孢子花粉43属78种(包括7新种),疑源类8属10种。组合以Limatulasporites-Lundbladispora-Cycadopites-Veryhachium较多为特征,其中主要属种在国内外均为早三叠世代表分子,故布青山群砂岩,板岩层的时代应订正为早三叠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布青山群 青海 微体古植物学
下载PDF
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带得力斯坦南MOR型玄武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李瑞保 裴先治 +6 位作者 李佐臣 陈有炘 刘成军 裴磊 徐通 刘战庆 魏博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48-1162,共15页
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带发育有较多OIB型玄武岩,这类玄武岩成因与地幔柱密切相关.与灰岩密切伴生的具有MOR型特征的基性火山岩亦是东昆仑南缘古特提斯洋盆一类重要的海山玄武岩.为了查明布青山构造混杂带中不同类型洋岛或海山玄武... 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带发育有较多OIB型玄武岩,这类玄武岩成因与地幔柱密切相关.与灰岩密切伴生的具有MOR型特征的基性火山岩亦是东昆仑南缘古特提斯洋盆一类重要的海山玄武岩.为了查明布青山构造混杂带中不同类型洋岛或海山玄武岩的岩石成因,对得力斯坦南玄武岩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研究.布青山地区得力斯坦南出露的玄武岩岩石类型复杂多样,主要由枕状玄武岩、气孔-杏仁状玄武岩、角砾状玄武岩和块状玄武岩组成.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套玄武岩属于深海拉斑玄武岩和洋脊拉斑玄武岩系列.得力斯坦南玄武岩∑REE介于34.51×10-6~61.60×10-6,LREE/HREE介于0.89~1.37,(La/Yb)N介于0.30~0.56,δEu介于0.90~1.18.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图呈现轻稀土元素亏损的左倾型,与NMORB型玄武岩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基本相同.得力斯坦南玄武岩Zr、Hf、Nb和Ta含量均相当于NMORB的相应元素的丰度值.Zr/Nb值介于24.59~57.69,Nb/La值介于0.45~0.94,Hf/Ta值介于18.29~31.94.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曲线右侧高场强元素基本未分异(Nb、Ta、Zr、Hf等),并贴近于NMORB标准线,具有与NMORB玄武岩相似而明显不同于EMORB和OIB型玄武岩的特征.微量元素判别表明其形成于洋中脊或由于洋脊扩张向两侧后移的洋中脊构造环境,结合其上覆盖有深水硅泥岩及浅水厚层状碳酸盐岩的地质事实,认为其在地形地貌上属于古海山.岩石成因研究表明该套玄武岩起源于亏损地幔(DM),并估算其为地幔二辉橄榄岩发生约10%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玄武岩 布青山 古特提斯洋 地球化学 岩石学
原文传递
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复合增生型构造混杂岩带组成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过程 被引量:31
19
作者 裴先治 李瑞保 +7 位作者 李佐臣 刘成军 陈有炘 裴磊 刘战庆 陈国超 李小兵 王盟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498-4520,共23页
为了研究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复合增生型构造混杂岩带的物质组成、构造属性及形成演化历史,在前人资料基础上从构造混杂岩带物质组成、形成时代、构造属性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布青山复合增生型构造混杂岩带是一条分隔东... 为了研究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复合增生型构造混杂岩带的物质组成、构造属性及形成演化历史,在前人资料基础上从构造混杂岩带物质组成、形成时代、构造属性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布青山复合增生型构造混杂岩带是一条分隔东昆仑造山带与巴颜喀拉造山带的增生型构造边界,主要由元古代-古生代不同构造属性的大型构造混杂岩块与混杂基质组成.构造混杂岩块包括中元古代中深变质基底岩块(苦海岩群)、寒武纪蛇绿岩岩块、奥陶纪蛇绿岩岩块、石炭纪蛇绿岩岩块、石炭纪洋岛/海山玄武岩岩块、奥陶纪中酸性弧岩浆岩岩块、格曲组磨拉石沉积等.基质岩系主要为一套强烈构造变形的早中二叠世马尔争组浊积岩系.该混杂岩带记录了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地区东特提斯洋(布青山洋)自新元古代晚期开启以来,从晚寒武世-中三叠世长期持续向北的洋壳消减及俯冲增生过程,并于中三叠世晚期布青山洋消减完毕而使巴颜喀拉地块与东昆仑地块碰撞拼合.该次造山事件导致了不同类型、不同时代构造岩块与马尔争组浊积岩强烈混杂,最终形成了布青山复合增生型构造混杂岩的基本构造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蛇绿岩 布青山 构造混杂岩 俯冲作用 原特提斯洋 构造地质学
原文传递
青海省早三叠世的孢子花粉及其地层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冀六祥 刘锋 +1 位作者 罗伟 欧阳舒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0-466,共17页
青海省三叠纪地层发育、分布很广,占全省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上。原认为三叠纪地层以中、上三叠统为主,根据孢粉研究资料显示的特征修正为以下三叠统(包括部分原订为二叠纪的地层)为主,中、上三叠统次之或断续分布。首次对青海省的早三... 青海省三叠纪地层发育、分布很广,占全省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上。原认为三叠纪地层以中、上三叠统为主,根据孢粉研究资料显示的特征修正为以下三叠统(包括部分原订为二叠纪的地层)为主,中、上三叠统次之或断续分布。首次对青海省的早三叠世孢子花粉组合,按地层分区进行了全面的归纳整理,识别出了5个地层群或组的9个孢粉组合,并讨论了其地层意义及对比等问题。华北区以下环仓组及赛尔贡切组组合为代表,分别以Lundbladispora或Aratrisporites的高含量为特征,并与少量Micrhystridium共生;过渡区以洪水川组的组合为代表,以Taeniaeporites及/或Limatulasporites/Tubermonocolpites的高含量为特征,并与少量Micrhystridium,Baltisphaeridium共存;华南区以下巴颜喀拉山群及池塘群组合为代表,以Lundbladispora较高含量为特征,并与Veryhachium为主的疑源类共存。同时讨论了孢粉的地层意义及对比等问题,建议将原布青山群划入下巴颜喀拉山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孢粉 地层划分 早三叠世 青海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